•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0-09-19 点击: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我怀着无限的好奇继续着阅读。但苦于没有时间,到现在也只是读到全书将近一半的地方。我更加倾向于称这本书《红星照耀中国》,而不是《西行漫记》。因为无论从著书人原本的意图还是书中描写的内容来看,都与“红色精神”拯救中国更为贴合。而《西行漫记》则容易让人理解成这是一部记述“西方”人文、风俗、地理、历史的游记,与书中内容背道而驰。这也是我一直不解的问题,即使查了一些资料也没找到,忽略阶级立场对立的大环境,此书出版时如此命名的深意。

     跟随斯诺的脚步,躲过了白匪的追踪,领略了荒凉、贫困的陕北大地,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红区中心——保安城,也总算见到了红军领袖——毛主席。

     书中关于毛泽东个人经历的描写,我读了两遍。我很好奇一个出生在不过距我现 在所处的湘大几十公里远的韶山冲的倔强少年如何能够成为拯救四万万同胞的“救星”。哦,斯诺反对称毛泽东为中国的“救星”,他站在了辩证的一方认为“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而我从小到大被灌输着“毛主席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翻身站起来,如何拯救中国”,已经失去了独立的判断。经历了“文革”,中国社会留下了偶像崇拜挥之不去的影子。而那时主席身边的人,乃至红区的百姓,都把他看做一位普通但又极其令人尊敬的人,没有人把他作为偶像顶礼膜拜。

     虽然是富农出身,青年的毛泽东没有缺少农田劳作这项人生必修的实践课。没有体验过被贫穷困扰的小农生活,但有着曾在田里挥汗如雨的经历,同样让他知道底层农民的艰辛。类比今天,他就像一个富二代到底层体验生活。虽然是受父亲逼迫,但也为他日后组织农民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对毛泽东坚韧倔强性格的刻画使我印象尤为深刻。他敢与父亲大吵,之后更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抗议。当然他的离家出走是怀着远大人生理想而走出去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当时思想封建的社会里,毛泽东敢于挑战权威观念,已经是一种胜利。在第一师范求学时,他的各种锻炼体魄的运动也让我感叹之余望尘莫及。到湘江畅游,

     徒步湖南全省,穿越华南连片的山林等等,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今后可以拥有超人的经历,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很少生病,坚持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其背后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当然,除了倔强坚韧的性格,乐学好学、简朴作风等很多优点也促成了一代伟人的诞生。

     见到毛泽东已是在与周恩来、贺龙、李长林等一些“大人物”接触之后。他们个个都是被蒋介石政府重金悬赏捉拿的人物。任何一个红军战士,只要向蒋政府泄露一点他们的消息,便可以财富等身,但没有人那样做。这也是让斯诺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共同的悲苦命运所激发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促使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一切,将广大同胞的命运置于个人命运之上。这是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人身上闪耀的一面。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生活被逼到了绝境,也就使中国人丢掉所谓的“奴性”,要为生存而战,为平等自由而战!他们有着顽强的毅力,坚不可摧的士气,更有铁一般的纪律。像斯诺描绘的那样“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队伍走过山上得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这样一支严明之师、威武之师岂能不胜? 新闻写作的高境界是把受众带回事件发生的现场。作为纪实性的新闻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做到了这一点。从上文中对红军战士摘野果场景的描写便可见一斑。“四散开来”、“装满”、“大风卷过一般”、“赶紧上路”这些语言勾画了一群严守纪律但又不失青年人童真稚气的士兵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

     “我的这头牲口的弓背像一弯新月,迈步像骆驼一样缓慢,瘦腿软弱发抖,随时可能倒下不起,咽下最后一口气。我们顺着河床爬到河边悬崖上的羊肠小道时,它使我特别担心。要是我在它的瘦骨嶙峋的背上稍微挪动一下重心,我们俩就会一起掉向下面岩石嶙峋的峡谷中去”,这段对行军路上情景的描述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脑海中仿佛出现在行军的队伍里,一个外国记者怀里抱着摄像机,谨小慎微地坐在一头羸弱的毛驴身上,望着近在咫尺的深渊惊恐万分却要强力掩饰的场景。不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记者本身的心理,也反衬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他们没有瘦狗一样的毛驴可骑,依靠两条腿走过了不知多少个两万五千里。

     读到不同的地方,总会有不尽相同的感触。记得刚开始还是带着斯诺一连串的发问开启好奇的探索之路。如今深入到红区,接触到红军,感受到一股坚定的革命信念汹涌袭来。文章接下来又将带给我什么?未完待续......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书的名字,一个美国记者写的,作者叫埃德加•斯诺。

     这个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了, 1970 年,尼克松访华前,他就和毛主席、周总理,还有希哈努克亲王等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城楼下是红卫兵的海洋。中美之间紧闭的门要打开了,不管埃德加•斯诺在西方世界中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暗示:红色中国和美国人民是朋友,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埃德加•斯诺可以象征美国人民,他是第一个把红色中国报道给世界的人,70 年代他也可以向世界传递某种政治信息。

     曾经,他让世界发现了另一个中国,他是第一个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进入红色区域的美国记者,那是 19xx 年,中央红军刚刚在陕北站住脚跟,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 15 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几乎一无所知,国民党诬蔑共产党是“赤匪”,也没有一个西方观察家走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

     那时,中国共产党急需宣传自己并希望拥有话语权,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共中央密电上海的地下党,邀请一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苏区访问,通过宋庆龄介绍了埃德加•斯诺,当时斯诺年届而立,并且在中国当了 7 年记者,对中国的状况有客观深刻的洞悉,是合适的人选。埃德加•斯诺被称作是冒险家和梦想家,冒险是因为红色区域是一个未知区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结果可能有两种,要么大有收获,要么脑袋搬家,斯诺在书中说: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用一位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 19xx 年在保安的斯诺几乎每晚都去毛泽东的住处谈话,他亲历苏区的斗争、生产和生活,他发现人民的力量,实地采访报道红军及其将领的情况,拍纪录片,客观公正地传达了红色中国的声音。

     回到北平,他为英美报刊写通讯,轰动一时,1937 年,汇编成书《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永远的经典,第二年又被翻译回来,成为中文,当时在上海出版,那个环境,《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不能用,太打眼了,就叫《西行漫记》。

     斯诺后来说:“毕竟我是一种媒介,他通过我,第一次得到了向世界发表谈话、更重要的是向全中国发表谈话的机会。他被剥夺了合法地向中国报界发表意见的可能,但是,他知道,他的看法一旦用英语发表出去,尽管国民党实行新闻检查,也会传回到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耳朵里。” 1972 年斯诺在瑞士逝世,他骨灰的一部分埋在了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他说:“我爱中国,我的一部分在那里„” 宋庆龄在《纪念埃德加•斯诺》一文中写道:“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 感言: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第一个客观地把中国红色的声音传播出去,让世界知道另一个“活的中国”,提供一个角度研究中国的历史,40年代初,他也访问过延安,使我们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有具体的了解,用一种历史的、世界的眼光去看它。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一个西方人看红色中国,看红军,斯诺的笔触和视角比较独特。没有了过去对于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程式化的描述,让我觉得有趣又可信;除了讲述红军的故事和共产党的理念,他还生动地描述了三十年代西北的民俗风情,十分生活化。而他讲述的关于“红小鬼”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斯诺说,他看到一个做号手的少年先锋队员,“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的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非常想家吧。可是很快我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红小鬼”告诉斯诺,他家很穷,他总是挨饿,可红军来后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

     都给赶跑了,所以他和两个哥哥都参加了红军。

     又一次,斯诺碰到一个十五岁的瘦少年,他是某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头头,他有一个兄弟在游击队,他的姐姐是护士。这个少年参加了长征。斯诺说,“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没有能够弄清楚,对于这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少年说,“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有革命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们吃什么,睡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 读完这段后,我一阵感动,我很惊讶于这些十几岁少年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是革命的信念让他们不屑于爬雪山、过草地、吃不饱、穿不暖的艰难困苦,是革命的信念让他们双眼充满了无所畏惧的光芒。而转念想想现在我们的自己呢?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对“为了什么而活?而奋斗”越来越糊涂,对未来更是迷茫;尽管物质生活充裕了,但“糖衣炮弹”把我们打倒了,我们没有了信念,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昨天,在开心网上看见一个转贴:一位美国记者三十年前拍摄的中国人的生活的照片。那时候人们都穿着蓝衣布衫,女孩们梳着两个大麻花辫,男人骑着 28寸的自行车,笨重的公交车在不宽的马路上行驶,书店里挂着毛主席的头像,学生们在院子里跳着橡皮筋咧着嘴笑着......所有的一切是那么的单纯和纯朴,就像现在偶尔从电视中看到的朝鲜人民的生活一样:物质虽然匮乏,但人们善良、简单、积极乐观、精神是充实坚定的......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像是随着埃德加·斯诺一起踏上了探访红色中国的路,我知道了革命的发展过程,了解了革命家的人生经历,发现了许多忠诚的共产党员所具有的人格魅力。这些第一手的资料,真的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佩服共产党人的能力与品质的同时,我还十分佩服本书的作者——埃德

     加·斯诺。我无法想象是多么大的勇气才让他来到当时战火纷飞,疾病肆虐的中国,成为了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将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了世界。他去世以后,将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可见他对中国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记的很深刻的是,作者在开始文中一再提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干下去?我觉得,是信念。红军中很多人都被地主迫害过,所以他们怀着一种要与官僚地主斗到底,解放与他们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信念。

     我觉得,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越王勾践不忘往日受到的耻辱,回国后一直抱着要报仇雪耻的信念。他怕安逸的生活会是他渐渐淡忘这种信念,用柴草当做褥子,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胆。最后终于一雪前耻。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着他的军队,度过了漳河后,每个士兵饱饱地吃了一顿饭,再带上三天的干粮。然后下令将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用的锅砸的粉碎,以表他的决心。士兵们没有了退路,抱着为活下去作战的信念,以一当十,将秦军打得溃不成军。

     英国皇家学院对 57 名患有癌症而已经切除了病灶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注重精神调节,抱着坚信自己能战胜病魔的人,10 年生存率达到了70%;而那些做完手术就精神萎靡,感到绝望的,即使她他们的病情并不严重,可 80%以上的人做完手术不久以后就离开了人世。也许打败他们的,根本就不是病魔,而是他们自己。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给红军带来了革命的成功,信念给勾践项羽带来了战争的胜利,给癌症病人带来了健康的身体。信念就像身体里的骨架,没有了信念,人也就软弱了下来。

     《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一击重锤,狠狠地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的心灵都为之震撼。

     读《红星照耀中国》体会

     “这个美国梦想家的安静而沉着的面容,充满同情的眼睛,他看到了梦想如何能得到实现,他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样的热情,因此,

     当他们艰苦斗争时,他也和他们一道,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 我的外公有很多藏书,妈妈也有很多,而这一本--《西行漫记》(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是其中的一本,已经泛黄的书页,定价只有一元三角钱,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 1937-1938 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

     斯诺的这本书是一部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大部分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等的口述,描写的就是他们的革命斗争生活,以及长篇谈话以揭示中国革命原因和目的。斯诺就是这样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最真实的东西。但年这本书一经出版,许多年轻人就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那种高尚与纯洁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当代青年所欠缺的。

     书中毛泽东再三重复: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要自己起来反抗侵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所有这些还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指引,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个真理在日后的近百年里一次次的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中得到了印证。

     读这本书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让我们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接触到这些真实的新闻通讯,让我对老一辈革命家以及无数有名、无名的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由衷生起崇敬与爱戴。

     共产党不但领导红军加强部队建设,还认真做好根据地的行政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做好经济建设,以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所埋葬。

     《西行漫记》的结束语,斯诺先生伟大的预言。繁荣昌盛的中国印证了斯诺先生的预言。

     最后,作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红色世界, 他把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及其未来的预测做了这样的总结:“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

     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做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不得不说,斯诺先生不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对战争与政治的观察与分析同样令人敬佩。在这本书出版八年之后,日本投降,十二年后,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推荐访问:红星 心得体会 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