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新闻二则教案] 关于新闻的教案ppt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1-02 点击:
    2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浏阳市中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课题 语文 年级 八 班级 C92 C93

    (No 2 ) 时间 2014 年 9 月 11 日 节次 1

    1、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 学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教 法 提 示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阅读第二则新闻,把 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运用默读的 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 的大无畏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二则新闻。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 精神。

    朗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 略了我解放军雄姿。 今天, 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 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 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 这则新闻说, “去年七月, 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 , 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 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 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 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 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 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 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即指蒋军在 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 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对号入座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

    间。 【导语】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背 景资料】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 时间 地点 中原我军 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 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 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原因

    自去年 7 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 经过和 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 结果 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 全部为我解放。 三、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 三大特点的句子。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 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 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及时性: 1948 年 11 月 5 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 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 南阳解放, 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 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 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 四、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一)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 2.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 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 示出

    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3.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 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 有度。 4.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大气磅礴, 如 “百万” “均是” “占领” “控制” “切断”等;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 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王凌 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 (三)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 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 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 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 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 用心体验、 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 事。 (内容可以广泛一些,班级新闻、年级新闻、校内新闻、社会新闻都可 以。 )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要求: ⑴.拟出恰当的标题。 (10 分) ⑵.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20 分) ⑶.主体部分要清楚报道事实,注意运用记叙的六要素。 ( 40 分) ⑷.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语句通顺。 (10 分) ⑸.语言要简明,字数 300――500 左右。 (10 分) ⑹.能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10 分) 3.预习《芦花荡》 ,扫清字词障碍。 六、板书设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附:请阅读新闻,然后回答下面各题。 安员医院创一项亚洲之最 患者肺移植后安度两周年 本报讯(通讯员卢晓娣) 近日,北京安员医院胸外科的医务人员为一 位亚洲肺移植存活最长的患者举行了一次生日贺会,祝贺他换肺后安度两周 年和 49 岁生日。

    两年前,患者冀书春喘憋严重,口唇绀紫,在休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 困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且病情恶化很快。经当地医院就诊,难以治愈, 慕名至安员医院求治。入院后经医生诊断,肺听诊双侧有少量水泡音,肺功 能检查显示通气功能严重损害。 患者活动 3 分钟后心率由 90 次 / 分升到 142 次 / 分,医生明确诊断为待发肺纤维化。而治疗此症的惟一办法就

    是换肺。 1995 年 2 月 23 日,安员医院全院各科通力协作,成功地为冀书春施行了肺 移植术。术后曾出现并发症,以及排异感染,但一次次被安员医院的医护人 员治愈。 患者恢复很快,肺核扫描见移植的左肺遍气及血流灌注均佳。目 前患者生活已经完全自理,能到室外活动,且恢复轻工作。冀书春见到笔者 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每天都外出散步,锻炼身体。今年初,下大雪,我在雪 地上一走就是几里地。我还去了天安门广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天安 门, 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1)本篇新闻的主标题是什么? 答 (2)本篇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答: (3)新闻的主体是什么? 答: (4)本篇新闻的背景和结语是什么? 答: (5)本篇新闻的最后一段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主标题是“患者肺移植后安渡两周年” ,引标题是“安员医院创一 项亚洲之最” 。 (2)除“ ‘本报讯’和(通讯员卢晓娣) ”外正文的第一段文字。 (3)第 2~3 段。 (4)是含在主体当中的。 (5) 用与主要内容有关的次要消息,使这篇新闻报导更显深入全面。

    教育新闻二则

      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

      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9月7日,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胡锦涛在贺信中指出,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总结“两基”工作经验,切实巩固“两基”工作成果,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大会并讲话。他强调,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

      (据新华网)

      提高教育质量是

      目前重庆教育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刚过去的第28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到重庆大学看望慰问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考察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他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提高质量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奉献社会出发,积极推进全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全市“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系于教师。”张德江希望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人民教师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真理,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体现“为人师表”的真谛。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据《重庆晨报》)

      目前,全市教师还比较紧缺。可以考虑让主城重点学校的校长到了退休年龄后,去“两翼”地区的学校当校长,继续发挥余热,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还可以考虑让那些获得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称号的老师退休后继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黄奇帆

      教师职业不是低微的,是高尚的,不是平凡的,是伟大的,教师肩负着培养民族、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重任。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存根

      当前,重庆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也迎来了职业教育最好的发展时期。

      ——重庆市政协主席 邢元敏

      (据重庆市教委网站)

    1《新闻两则》教案

    1 新闻两则

    课 题 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单元指引 主备:文平 辅备:初二语文备课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时 1.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学习把握新闻的结构。 整体把握内容,把握新闻的结构与作用。 整体把握内容,把握新闻的结构与作用。 课前预习: 自读第一单元导读及 5 篇课文并思考下 列问题。 1、编者为什么把这 5 篇课文安排在同一单元? 2、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这类文章? 自学一: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不会读的、易 写错的、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查找工具书,注音并 解释,在书上记录下来。 自学二: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请你用一段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自学一: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不会读的、 易写错的、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查找工具书,注音 并解释,在书上记录下来。 【处理方法】 学生独立阅读; 小组交流; 检查落实。 【学生可能遇到的字词问题】 suíjìnɡ ruìbùkědānɡ jiānmiè yàosài díɡǎnɡ w énxiānɡ 绥靖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荻港 阌乡 二、自学二: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 学生自读概括, 小组交流, 展示成果。 参考:课题(人物加事件) 2、请 你 用 一 段 话 概 括 文 章 主 要 内 容 。 【处理方法】 学生自读概括, 小组交流, 展示成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了 解。 三、质疑 学生可能提及的问题: 新闻的导语和主体的区别? 处理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第 7 页的内容。 教师抛出问题:平常看新闻有些题目有两行或三 行,为什么? 新闻有引标、主标、副标。主标:概括与说明主要 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 1

    二次备课

    自学指导

    二次备课

    师生 互动 时 教师 预设 的 问题 和 处理 方法

    托气氛,吸引读者。 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 或起补充说明作用。如: (引标)数学奥林匹克中 国队成绩卓著(主标)六选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银 牌(副标)是 1986 年参赛以来最好成绩。

    检测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1、业已: 2、歼 灭: ( ) . 3、 溃 退: ( . ) 4、 锐不可当 ( . ) : 检测二:给这则消息拟个标题。 (不超过 15 个字) 标题: 1. 天津港爆炸 滨海新区获 10 亿元应急 贷款

    据新华社电记者 28 日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应 天津滨海新区政府要求, 国开行近日以最快速度完成 对天津港 10 亿元应急贷款审批和发放。这笔应急贷 款将用于地方政府开展人员抢救、伤员救治、环境监

    二次备课

    课 堂

    测、现场清理及群众临时转移安置等。 检测题 据国开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 和 处理方法 事故发生后,国开行密切关注灾害情况,及时与地方

    政府取得联系,表达提供应急贷款支持救灾的意愿。 下一步,国开行将继续关注事故救援进展,并根据事 故破坏程度和地方政府需求,进一步提供快捷、高效 的金融服务,全力配合各项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 作。 2、在文中标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导语和主 体部分。

    课 堂 生成记录

    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时 1.理清新闻主体的层次与内容; 主要任务 2.学习新闻的三大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三大特点 教学难点 时效性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一、朗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自学指导 二、 “横渡长江”能否改成“胜利渡江”?请从文章找 到相关的依据,并说说你从中发现新闻的什么特点。 三、记录你的发现,写下你的疑惑。 一、朗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处理方法】独立思考,轻声朗读品味;小组交流; 展示明确。 参考: 三个层次,按时间顺序组织。第一层:中路军首 告捷。第二层:西路军所向无敌。第三层:东路军战 绩辉煌。 二、 “横渡长江”能否改成“胜利渡江”?请从文章找 到相关的依据,并说说你从中发现新闻的什么特点。 【处理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明确。 参考: 师生 不能, “胜利”表示事情已经圆满结束,而本新闻发电 互动 时,渡江战役尚未结束。文中的依据有第三页“至发 时 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教师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和第四页“至发电时止,我东 预设 路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本题 的 说明新闻的特点之一:真实性(用事实说话) 。 问题 教师顺势抛出问题:通读全文,你还能发现新闻的什 和 么特点呢? 处理 之二:及时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电头写的内容上思考) 方法 之三:语言的准确简明性。教师可通过换字游戏体现 语言的准确性。如: “至发电时止”能否改为“到目前 为止” , “逃窜”能否改为“逃跑” 。教师并顺势引导学 生思考课后练习二。 (也可从感情色彩方面引导学生把 握作者的自豪之情) 三、质疑 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主体部 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处理方法:教师可提示从时间、内容、写法三方面思 考。(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 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

    东线敌 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 起, 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 文势也涌起高潮。 )

    2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英勇 的人民解放军 21 日已有大约 30 万人渡过长江。渡江 战斗于 20 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 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 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 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 24 小时,30 万 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 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 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令。 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这句 话是 电头 ,它交代了 通迅社的名称、发 电地点和时间, 说明了新闻报道及时、真实的特点。 课 堂 2、 检测题 2、这篇新闻运用了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 和 3、 “长江风平浪静”的深层含义是:敌人已经没有了 处理方法 嚣张气焰。 4、 “不到二十四小时”的表达作用是:突出解放军的 作战迅速。 5、这篇新闻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和对人民解放军 的歌颂与赞美 课外作业: 一、写一则新闻 内容: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 200 字左右为好。 二、同学们常看报纸吗?请从中摘录一篇你认为六要 素最完整的新闻,和一篇你认为内容最精彩的新闻, 准备班上交流。 课 堂 生成记录

    二次备课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文本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并且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是学生中学时期实效接触的新闻体裁。它既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感受新闻体裁语言的真实与准确。

    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这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朗读和理清层次入手。同时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是学习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示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澎湃,是新闻作品中车载斗量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教师板书文题)

    二、背景资料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需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身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局部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发明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四、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和词义。(多媒体显示) 读音:

    负隅(yú)顽抗 芜(wú)湖 歼(jiān)灭 要塞(sài)

    溃(kuì)退 荻(dí)港

    释义:

    锐不可当(抵挡)

    业已(已经)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 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和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闻的结构、层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五、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六、精读品味: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七、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义)“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

    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八、总结存储,学生自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

    西(较详) 中(略) 东(详)

    横 ↓ ↓ ↓ ↓ 渡

    长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 溃不成军

    第二课时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向我们展示着鲜活的新闻,而报纸、广播、网络等丰富的渠道又让我们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各种新闻。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古宛县(wǎn) 星宿(xiù)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â) 阌(wãn)乡 潢(huáng)川 鄂豫(â yù) 濂(lián) 聿(yù)

    2、概括一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明确: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具体感知第二则新闻:

    (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

    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3) 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三 【精读精练】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1. 新闻结构:

    语:

    体:

    2. 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3. 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1、新闻两则教案

    1、《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 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法制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

    法制渗透点:公民恶意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或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戒,公民应该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翻可地沽覆名慨学而霸慷王。 。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

    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

    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万 甚微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安庆--九江(不含) 35万 甚微 东路军 同日下午五时 南京--江阴 35万 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2.“同日同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

    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

    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⑸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如

    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

    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

    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八、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新闻第二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划分层次: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思考: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六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评价:A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四、教师总结: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课练

    六、板书设计:

    新闻两则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中路军

    主体 人民必胜

    东路军

    七、课后反思

    1.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我新闻的额结构和特点;根据新闻结构理清内容层次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3.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我新闻的特点,了解导语的作用

    2.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天我隔壁的老外突然来敲我的门,对我说:不好了,我的电视中毒了。 我说:怎么了?

    他说:我的电视换什么台都是一样的。

    我一看时间,正好是晚上7点

    我说:是这样的,每天的这个时候全国的电视机都会中毒半个小时。

    新闻联播前10分钟:我国的领导人都很忙——新闻联播中间10分钟:我国人民生活得都很幸福——新闻联播后10分钟:外国人民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领导没有不微笑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事情没有不瞩目的,会谈没有不坦诚的;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节日没有不祥和的;妇女没有不解放的

    二、检查预习,背景知识交流

    1.生字词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2.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3.新闻

    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他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体会情感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4.从两则新闻中找出六要素

    【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5.新闻结构

    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四、作业布置

    1.观看本晚的新闻联播,选择一则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

    2.在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新闻两则教案

    1 新闻两则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导语

    1949年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一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三、背景资料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开始的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阴谋。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四、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文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

    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结构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3、新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

    A、主要是叙述(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B、三段式写法

    五、作业布置

    结合课后练习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荻(dí)港 锐不可当(dāng) 溃(kuì)退 歼(jiān)灭 要塞(sāi)

    2、释词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并概括本文的六大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内容提要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及时准确

    3、导语:①至②——概述事件

    4、主体:③至⑩——渡江战况

    5、划分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

    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合作探究

    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2、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3、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评论中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

    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宁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 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 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

    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依时叙事: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大而不乱,多而不杂。

    ②详略得当: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

    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④去粗取精:渡江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六、概括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七、作业布置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三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简介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二、快速默读,扫清字词

    1、注音

    管辖(xiá) 二十八宿(xiù) 绥(suí)靖(jìng) 鄂(è) 豫(yù) 聿(yù) 阌(wén)乡 阻遏(è)

    2、释词

    阻遏:阻止。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找出本新闻导语、主体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其余部分。

    四、合作探究

    1、课文可分几个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讨论完成)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的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伟大胜利。

    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寓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概括文章主题

    这篇行文有军事重镇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应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六、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臵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新闻速写:我校2013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

    新闻二则导学案

    教师寄语: 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

    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

    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 ....

    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 .

    悍然拒绝: ..

    锐不可当: .

    业已: ..

    3、了解新闻的结构(也称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了解新闻的特点:

    a、让事实说话(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简明扼要(准确性二、自主探究

    4.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二)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可以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相同点:

    不同点:

    五、课堂小结

    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必修5第二单元(新闻)教学设计(二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新闻)教学设计

    蕉岭中学语文教研组 黄新和 黄伟昌

    一、单元说明

    粤教版语文教材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别来编写,“实用类”选择了新闻、传记、科学小品3种文体3个单元。本单元“新闻”,要求通过学习掌握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习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新闻的写作。

    二、单元教学构想

    1、教材内容:

    基本阅读:两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喜看稻菽千重浪》;

    两则消息《心随飞翔》《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扩展阅读:一篇通讯《访李政道博士》(新闻访谈);

    一则消息《甘地被刺》。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消息、通讯的常识,学写消息、通讯。

    (2)筛选信息,压缩文意。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伟大贡献,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文中主人公的精神和高尚品质。

    难点:学写消息、通讯。

    4、教学设想:重点指导学习消息《心随飞翔》、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其他篇目安排自学。

    5、教时安排:七课时

    三、单元教学流程

    1、知识传授:新闻的常识。

    2、学法指导:

    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社会背景 ②捕捉重要信息 ③探究、评价新闻内涵及意义。

    3、自主·合作·探究:《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访李政道博士》、《甘地被刺》。

    4、写作活动:学写消息、通讯。

    5、课外拓展:(1)阅读最近的《南方日报》《梅州日报》等报刊;(2)收看电视新闻。

    6、检测与反馈:

    四、单元活动安排和设计

    1、以“寻找身边的榜样”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上交采访记录及写一篇人物通讯。

    2、结合学校当前活动,写一则消息。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

    (略)

    二、新闻知识传授

    (一)新闻的概念:新闻体是一种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实的实用类文体。

    (二)新闻体的特征和分类

    1、新闻体的特征

    (1)事实性

    新闻报道是以现实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客观事实为对象,是以客观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为内容的,因此客观事实的变动是新闻之母,是新闻的本源,离开了事实,新闻就不复存在。即便是新闻评论,也是来源于新闻事实和对新闻事实的评论。新闻的事实性特征同时要求其内容是具体的,常说的“新闻六要素”便是从“事实”角度着眼,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at)、何因(why)、何果(How),简称“五W-H”。

    (2)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生命和魅力在于向受众反映客观外界变动的真实情况,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报道传递虚假信息,信息失真、信息误导会给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严重后果;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受众的信任,媒体自身形象和利益会遭损害;新闻失实,还会助长弄虚作假的恶习,污染社会风气和新闻工作作风;新闻真实与否,还涉及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否真实,又关系到对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因此,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一特征,要注意两点。一是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区别。文学的真实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而新闻的真实则是客观的、具体事实的真实,它既要求所写事实、人物、细节、思想活动必须完全真实,又要求数据、引文、背景资料的准确可靠。二是个别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有些事实就个体而言,孤立地看,它确实是真实的,但若从整体来看,它又是不真实的。如一篇报道说,一个村的农民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解放思想,辛勤劳动,变富了,文章重点写今昔生活对比。这是真的。但关键是作者没有写他们是怎样变富的,原来,这个村的村民为了“致富”,将山林全部砍光、分光,从这一点看,报道又是不真实的。

    新闻失实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添油加醋、曲解事实等等。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故意失实。即记者(或媒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其它不良、不纯的动机而蓄意搞虚假报道。二是非故意失实。这种情况或是由于记者采访未能深入、细致所致,或是因为记者认识、辨别、鉴别能力的限制所造成,或是因为记者使用的转手材料失实而造成的。

    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实录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利,只唯实。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辨别、鉴别能力,提高采访、写作的综合能力。

    (3) 新鲜性

    新闻姓新贵鲜。新鲜性可说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新闻的新鲜性主要包括时间新和内容新两方面。

    首先是时间新。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时间新对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记者而言,要求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要求具备积极的“抢新闻”意识,不能只“消极待命;”要求具备熟练的采访写作综合能力等。就记者的“装备”而言,要求具备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条件。就写作而言,要求记者善写短新闻,或根据题材实际搞先简后详的连续报道。此外,简化审稿制度,改革新闻媒体内部体制也与新闻报道的“快”密切相关。

    当然,注重“时间新”又不能只追求“快”而不择手段,不讲纪律,不顾质量。也要注意“抢”与“压”的关系,既要注意“快”,又要注意“适时”。同时,不能一味求快而影响报道质量和效果。我们的很多报纸讲求“时效”,要求“没有遗漏”,但却造成报道作品的粗劣、雷同。

    其次是内容新。陆机说:“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作品内容的“新”,就是它的“玉”和“珠”。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并非凡“新近发生的事实”均可成为新闻,只有内容具有“新鲜性”的才可能成为新闻。

    2、新闻体的分类

    新闻体裁的分类,历来不统一。尤其因电子传播手段广泛运用于新闻报道,因新闻业务改革的深入和记者创新意识的加强等原因,新闻体裁的分类更是多种多样。从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传统的新闻体裁有的仍保留下来,至今仍适用;有的已被淘汰不用,有的是新出现的样式。一般而言,新闻体(这里仅就新闻报道体裁而言)大体有以下几类:

    (1) 消息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篇幅短小,特别讲求时效。消息又有报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口播和录音新闻)、电视消息(口播和声像新闻)。从不同的角度分,消息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2) 通讯

    A、定义: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

    事件及时、具体、生动、详尽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B、种类

    ①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②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概貌通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如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等。

    C、特点

    ①生动性: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是就是在于真实性。

    ②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③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3) 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它强调视觉印象,以描绘为主要手法,往往截取事件发展进程中的某个片断、细节或画面,绘声绘色,给人以特写镜头般的印象。新闻特写有报刊文字特写、广播特写和电视特写。

    (4) 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一般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它是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各种新闻体裁都可作深度报道,几种体裁的溶合往往更适合于作深度报道。

    三、学法指导

    遵循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的规律,新闻的学法指导宜贯穿如下思路:

    首先,从结构层面认识新闻的基本特征。

    这包括消息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和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通讯的定义,以及在报道对象、内容、表达方式、时效性等方面区别于消息的特征。

    【这个知识点可以在讲解消息或通讯的选文之前作为基础知识分别向学生介绍,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消息或通讯的篇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目的是为了从结构的层面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其次,从内容层面对消息和通讯进行解读。

    在这方面,对消息和通讯进行解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消息的重点是:先解读导语所概述的新闻事件的内容,明确该消息“说什么”;接着明确主体部分如何围绕导语展开新闻事件的详细内容,也即主体部分按照何种顺序(时间,空间,或者是对事物进行认识的逻辑顺序)安排内容,明确该消息“怎么说”。通讯的侧重点是:先明确该通讯的立意(主题思想)是什么;接着明确该通讯选取了哪些材料,作者如何根据主题思想选取并安排材料。

    【这个知识点可以放在对消息和通讯具体篇目的解读中进行,在了解新闻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更深一层,从内容方面了解新闻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新闻的读写知识。】

    第三,从本质层面探讨如何看待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在这一点上比较中西方新闻的异同。

    如果对新闻的分析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程度,可以明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但对于“新闻是什么”,也即对新闻内在本质的认识恐怕还有些笼统和模糊,所以,遵循由浅入深的的认识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必要把对新闻的分析深入到本质的层面,帮助学生获得关于新闻的完整深刻的认识。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表达方式的分析为切入点,通讯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通过分析,可以明确,消息和通讯中的叙述主要承担记述事件的功能,体现的是新闻中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客观性,不容许虚构的一面;而消息中的描写,通讯中的描写、议论、抒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写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立场、态度和评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闻是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结合的实用文体。这一点在中西方的新闻中都有表现,所不同的是,东方(主要是中国)新闻的价值取向和倾向性比较明显,而西方的新闻则更加冷静客观。】

    四、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外在形式不同

    标题——消息:一行题、二行题、三行题都常用。

    其副题直接说明内容,不采用破折号附加的形式。

    通讯:多采用一行标题,即主标题。需要时,也可以加一副标题,即用破折号附 加在主标题之后,用以解释或说明标题,少用引题。

     开头——消息:最明显的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即在导语之前有用异体字标出的“XX社X地X月X日电”或“本报讯”;

     通讯:没有这种形式,即使使用“电”,也是“电尾”式通讯稿件,用括号尾部附加“XX社X月X日电”,以示所用为通讯社的电传稿。

    2、时效性不同:消息时效性很强,而通讯采访较为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自然也比消息长。

    3、报道对象不同:消息侧重于写事,而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

    4、详尽程度不同:消息报道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使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有情节,更为生动,可以满足读者知详情的需要。

    5、主题表现不同:消息的主题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而通讯必须从大量材料中提炼出主题。有一项特别功能—情感传播,感染力远远超过消息。

    6、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以局外人的姿态出现,客观呈现。而通讯可自由使用人称;通常借助文学手法表现主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7、通讯阅读重点:①提炼主题②分析选材③鉴赏结构④鉴赏人物⑤关注细节⑥鉴赏语言⑦鉴赏手法。

    五、教学建议

    拿当日或前几日的报纸加以引导。

    第二课时 学习消息《心随飞翔》

    一、导入新课

    1、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在我国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请问是什么事件?

    明确: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我国第一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在哪一年?飞船上载几个人?叫什么名字?

    明确:2003年10月15日9点整。1个人。杨利伟。

    (提起2003年中国的重大事件,大家记忆犹新的可能是“非典”事件;它给中国人民着实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却让世界震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过程的一篇新闻。)

    二、课堂导读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本文标题由正、副双行标题组成。正题为虚题,副题为实题,虚实结合,对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作了提示。

    2、本文的新闻部分是哪些段落?试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前五段为新闻部分。

    学生讨论课文思路和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开关----“心也随之怦怦直跳”) 简介时间、地点及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至“大厅里掌声雷鸣”)写飞船升空的情况。

    第三部分(至结尾):写飞船升空后“天地通话”。

    3、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展开记叙的?按此顺序记叙有何优点?

    明确: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记叙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实话过程显得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令读者一目了然。

    4、文中带有强烈抒怀色彩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

    ①“这一刻,我们期待得太久太久!”

    ②“这一刻,我们激动的心狂跳不停!”

    ③“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

    ④“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

    ⑤“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

    三、课堂练笔

    请将文中关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可以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70个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辅材料相关练习;

    2、预习《喜看稻菽千重浪》。

    第三、四课时 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赏析:全词紧扣“耕耘者”来构思立意,不罗列他“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等等头衔,只说他成名前的胆识,尤其强调他淡泊名利的境界,“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四个四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赞美的情意,有含蓄的意蕴,“农夫”“播撒”“收获”三词既与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身份相符,又在开头“耕耘者”的统摄之下。结尾“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最是风流”分别直接和间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诗意地表达了对袁隆平的由衷赞美。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深入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造福世界的举措。

    二、课文研读

    (一)解题: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二)课文导读

    1、第一部分导读——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①这一节是怎样来写袁隆平的,怎样表现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②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这一过程说明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2、第二部分导读——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3、第三部分导读——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抱怎样的态度的?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4、第四部分导读——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这一部分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1)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2)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3)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辅材料的相关练习。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完成教辅材料的相关练习。

    第四课时

    一、思考探究

    (学习小组讨论,自主回答。)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明确: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

    明确: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3、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练习三)

    明确: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4、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练习四)

    明确: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二、归纳主旨

    明确: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课堂活动

    谈感悟: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辅材料的相关练习

    2、预习本单元其它课文。

    板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 沈英甲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五课时 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访李政道博士》、《甘地被刺》

    阅读指导

    一、语基知识自主积累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找出各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2、将通讯转换成消息。(立足于把握文本核心内容和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压缩而成)

    第六课时 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演练(30分,每小题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椭圆(tuǒ) 磐石(pán) 洪亮(hónɡ) 佩服(pâi)

    B.烧灼(zhuó) 目眩(xuàn) 参数(cān) 斑斓(lán)

    C.爽快(shǎnɡ) 负荷(hâ) 矫健(jiān) 敏捷(jiã)

    D.遨游(áo) 雄鹰(yīnɡ) 飞翔(xiánɡ) 苍穹(qió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定格 怦怦直跳 间隙 清晰

    B.实施 此伏彼起 旋律 逃逸

    C.尉蓝 目不转睛 昂扬 桔红

    D.入轨 全神贯注 探险 幅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和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大厅里的各测控站(船)洪亮、清晰的报告声此伏彼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B.此刻,位于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科技人员正专心致志地收集从各测控站发来的数据。

    C.来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的测控数据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指挥控制中心。

    D.与此同时,在计算机主机房内,科技人员一个个正目不转睛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手指飞速敲击着键盘,计算着飞船实时轨道。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将在这里定格,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式实施。

    B.接受记者采访的间隙,我们邀请杨利伟给大家唱一首歌。杨利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是中国的航天员,驾驶着神舟号宇宙飞船。在太空漫步,在宇宙探险„„”

    C.“‘神舟五号’,我是医监医生。地面观察你的状态很好,你自我感觉如何?”

    D.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5、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B.离心机训练。坐进一只由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每小时100千米的时速旋转。

    C.大屏幕上还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飞行时间,排成五个阵势的数百台终端机上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理论。

    D.一位对航天员非常严格训练要求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二、精段精练(30分,每小题6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李灏说,深圳特区是在您的倡导、关心、支持下才能够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是按您的指示去闯、去探索的。

    小平同志说,主要工作是你们做的。我是帮助你们、支持你们的,我在确定方向上出了一点力。

    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生产力,( )( )生产力,( )( )剥削,( )(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的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再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 ][ ]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 ]不会犯大错误。

    6、第1段先后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 。

    7、依次填入第4段小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发展、解放、消除、消灭

    B.发展、解放、消灭、消除

    C.解放、发展、消除、消灭

    D.解放、发展、消灭、消除

    8、在第4段的横线上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9、在第4段的中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显示出正确的逻辑关系。

    三、教学重点演练(40分)

    10、给下面这则材料拟一个简明的标题。(15分)

    塑料袋消费者中的一些人不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是贪图个人方便。在他们眼中,“塑料袋”等同于“方便袋”——现买东西即送袋子,省事省力又免去了上班拎布兜、菜篮的尴尬。殊不知,环境保护是利人利己、造福子孙的大事,每人每天使用一两个塑料袋,享受一两次方便,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将产生多么庞大的白色垃圾,给后人造成多大的麻烦。消费塑料袋看起来不过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却与祖国的环保事业息息相关。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

    11、用不超过25 个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15分)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2、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10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

    1、C(爽shuǎnɡ;矫jiǎn)

    2、C(尉蓝→蔚蓝;桔红→橘红)

    3、B(“专心致志”一般形容学习时的专注,这里宜用“全神贯注”)

    4、D(A“定格”后面应该使用破折号;B“答应了”后面应该使用冒号;C‘神舟’五号)

    5、A(B“以每小时100千米的时速旋转”重复多余;C成份残缺,应在“理论”后面加上“参数”,作“跳跃”的宾语;D语序不当,“对航天员非常严格训练要求”应改为“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

    6、比喻、反复、反问。

    7、D。

    8、 , , , ?

    9、只要 就

    10、切莫贪图方便贻害环境。

    11、我们必须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

    1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第七课时 写作指导

    1、以“寻找身边的榜样”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上交采访记录及写一篇人物通讯。

    2、结合学校当前活动,写一则消息。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 教学设计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并尝试写新闻。

    2、认识中国八年抗日史和中国四年内战史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3、体验新闻两则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4、认识战争的痛苦,和平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标题和导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认识新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

    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在七年级的下册我们刚刚学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都是关于解放祖国追求和平的文章,我们也在讲解的过程中谈到中国从受人凌辱、欺压、盘剥等到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在那段灰暗的历史脚下我们的民族遭受到了非人的痛苦,然而中国人民有钢铁般的毅力和精神,终于在1948年的秋末,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撕开了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全中国的解放指日可待,人民翻身的日子就将要到来。然而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数中国人民解放军最为英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亲笔之作《新闻两则》看看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全国即将解放的喜庆日子

    (一)老师泛读,学生注意文中重要字的读音及字义。

    鄂(è)豫(yù)绥靖(suí jìng) 阻遏(zú è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潢(huáng)聿(yù)阌(wén)

    击溃:打垮;打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据点。

    阻遏:阻止。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又叫消息,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新闻的结构一

    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 、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标题——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 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1、全班读标题。

    2、男同学读导语 ,女同学读主体。

    (五)内容探究

    思考讨论: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 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指导分析:

    1、“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2、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3、第一层:(

    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七)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画线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讲解:“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讲解:“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讲解: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五、布置作业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讲解:1.

    2. 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

    5.首先要理解“歼灭

    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

    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

    所以用

    法,所以用

    六、板书设计

    标题——解放军渡江气势磅礴

    点头——材料来源、时间(真实、及时)

    导语——人员、人数、战绩、区域、结果(简明) 中路军:24小时渡过30万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西路军:35万人已渡过2/3,余部一天内

    可渡完,原因:我军锐不可当,敌

    军士气低落,厌战。

    东路军:35万人突破防线,成功渡江歼灭

    敌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课时)

    一、解放南阳的背景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文是架构。

    三、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四、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六、分析两文的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语言简明、气势磅礴。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2、根据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与之对应的内容。

    3、完成课本后的作业。

    八、板书设计

    导语:简述我军解放南阳。

    主体:概述中原一年多来军事形势的变化和结果。

    1、用史料来证明南阳自古在军事上战具的重要地位。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回顾过去一年里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经过,暗示蒋

    介石必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日子即将到来。

    3、由河南全省解放来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

    利。

    4、预言南阳守敌王凌云逃跑前景一片黑暗。

    推荐访问:教案 二则 新闻 新闻两则ppt 新闻两则第二则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