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医院总结 > 正文

    评价目的是什么 评价的目的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09-26 点击:
    风险评价的目的

    风险评价的目的:

    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对潜在的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求出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 评价装备或生产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风险评价的范围:

    4.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和运行阶段 4.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4.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4.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4.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8企业周边环境

    4.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风险评价准则及依据

    1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 2各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文件要求 3各级规范、标准

    4企业安全管理规范、程序、制度、标准 5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计划 6工艺流程、设施、危险品特性 7监测的结果 8相关方信息

    9以往的事故,不符合记录及其他

    风险评价报告

    天津市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5月

    评价人员表

    目录

    1. 目的……………………………………………………………… 1 2. 评价范围………………………………………………………… 1 3. 风险评价的依据………………………………………………… 1 4. 风险评价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 1 4.1 风险评价程序 ………………………………………………… 1 4.2 风险评价方法 ………………………………………………… 2 5. 危险性分析……………………………………………………… 2 5.1物料危险性分析 ……………………………………………… 2 5.2生产过程危险性分析 ………………………………………… 3 5.3甲类仓库危险性分析 ………………………………………… 6 6. 风险评价………………………………………………………… 6 6.1方法介绍 ……………………………………………………… 6 6.2风险评价 ……………………………………………………… 8 6.2.1生产过程风险评价 ………………………………………… 8 6.2.2甲类仓库风险评价 ………………………………………… 8 6.2.3配电室风险评价 …………………………………………… 9 6.3风险评价结果 ………………………………………………… 11

    1、目的

    分析 、 、 、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确定风险程度等级,采取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迁移,实现左侧管理,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评价范围

    、 、 、 生产工艺过程,甲类仓库及配电室。

    3、风险评价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4、风险评价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

    4.1风险评价程序

    (1)准备阶段

    明确风险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相关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成立风险评价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识别和分析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3)风险评价

    选择合理的风险评价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4)安全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并制定实施期限,确定相关责任人。

    (5)资料归档

    风险评价的资料存入风险管理档案。 4.2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工作危害分析(JHA)、风险度风险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

    5、危险性分析

    评价目标有几类

    21世纪课堂评价模块讨论答案

    模块二

    一、评价目标分为五类:1、分析学生需求;2、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3、监控学习过程;4、检查理解程度和鼓励元认知;5、展示理解状况。 二、五个评价目标都必须得到满足才能够很好的体现整个目标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在所选的教学单元进行评价方案设计时,这五类评价目标都应该得到满足,这五个分类在评价目标中都是环环相扣的,因为评价学生需要的是教学目标,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进程、检查理解与鼓励元认知是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这样一来,评价不仅仅能够关注结果,还能够关注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所以要在课堂上实现有效评价的关键在于使每一项评价活动有有明确的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和贯彻这些评价目标。

     模块三 评价目标有五类,包括评估学生需要、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

    习、监控学习进展、检查理解与鼓励元认知、展示理解程度。在所选的教学单元进行评价方案设计时,这五类评价目标都应该得到满足,因为评估学生需要是教学目标,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进展、检查理解与鼓励元认知是教学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后展示理解程度是教学成果展示,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五项评价目标结合起来正好是对整个

    教学流程的一个完美评价,缺一不可,所以这五类评价目标都应该得到满足。

    模块四

    量规的使用首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量规的最重要作用是培养21世纪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量规的修改要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即要照顾到绝大多数的学生,也就是要分析所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清楚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要求所的学生必须达到,哪些内容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能学会的,这部份内容要多给些时间学生学习讨论。大多数学生自学不了的量规中不能作大多数人的要求。有了量规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共同提高,教师必须及时检查对好的要大力表扬,及时竖立榜样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对不能完成任务的要区别对待,有能力做到而偷懒的要警告限期改正,对有困难的要耐心辅导,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模块五

    我认为评价学生学习《勾股定理》单元的成绩应该多样化:首先要看学生元认知和学习态度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每一个知识学习的探索和讨论,小组讨论会上主动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设想;其次是看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责任心,与同伴能否主动交流把自己好的想法与同伴共同分享,不隐瞒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不会的主动向别人请教直到懂为止;对学习小组长分配的任务积极完成,确实完成不了的要说明原因。再有就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应用书箱或网络技术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证法和到上前为止勾股定理共有多少种证法。每周是否有学习日记。最后就是单元的综合测试。

    目标管理与评价

    目标管理与评价

    课程大纲

    什么是目标管理?

    ■ 目标管理推行的5个步骤

    ■ 目标管理体验活动

    ■ 业绩评价的技巧和方法

    ■ 案例共享

    什么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

    一种主动的、有效的管理;

    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激励员工共同参予,以实现组织和

    个人目标,并努力工作的过程。

    打保龄球的乐趣在哪里?

    目标管理推行的5个步骤:

    由最高管理层制订大目标,

    并以此制订策略计划

    F 各层的管理者制订各自的短期目标

    F 依据短期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F 制订目标执行状况及监控制度,并将有关资料

    向上司进行反馈

    F 如不到预期目标,需采取纠正措施

    目标管理的好处

    1.借助目标说明公司的期望及要求

    2.通过目标分解使各级人员负起责任

    3.目标及其标准为企业考核提供依据

    4.通过目标管理使上下级建立绩效伙伴关系

    5.有效的目标管理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6.目标管理有助于把握企业的命运,保持长期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

    投篮活动

    工具: 纸箱(或纸篓)和小皮球(约20个)

    投射距离: 3米(纸箱放在地上)

    ?针对投篮者的表现,有什么感想?

    ? 他们的活动与目标管理之间有何关系?

    ? 从投篮活动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人类行为的通则

    人们如果知道他们所预期去完成的工作、

    决定工作所欲达成的境界时,

    他们会工作得更有效!

    (2) 人们如果参与制定工作目标,他们会更

    倾向于完成预期的目标!

    (3) 如果人们了解他们的绩效如何被评核,将

    有助于预期绩效的认同及达成程度!

    (4) 人们对所达成的成果感到重要并认为可完成,

    则更会激励他们去完成!

    作为主管,您是如何进行目标管理的?

    小组讨论

    - 发表

    - 共享经验

    业绩评价技巧和方法

    公平的原则

    公开的原则

    共鸣的原则

    目标考评三原则

    案例研讨: 如何处理张班长的不满?

    王主管管理3条生产线,手下有9名班长,公司要求对现场员工一个月进行一次业绩考核。在工作中,王主管感到最头痛的就是考评,因为考评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的收入,而每到月底,总有人因为对自己的评价不满而闹情绪。

    上个月在召开月例会时,王主管的下属张班长表示对评价的不满,并当着很多人的面公然抱怨。王主管感觉当头一棒,感觉下属居然在这样的场合让自己下不了台,于是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1)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处理 ?

    (2) 怎样管理手下的9名班长?

    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价值观目标及其评价

    一、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决定性作用

    (一)价值观的特点

    1.主体性

    人们对成败、得失、善恶等判断的标准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按个体内心的某种尺度进行评价。任何价值观都只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一切信念、信仰和理想都只能是什么人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的主体性通过主体特有的、个性的立场、态度、取向、志趣,特别是评价标准表现出来,往往带有较浓厚的主观性和情感化色彩。“物的价值因人而异,客体的价值依主体而定”,主体性体现了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2.稳定性

    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随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而成,且往往不易改变,并在人的兴趣、态度、目标、信念、理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个事物好坏的评价及所持有的看法基本不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如,林东是从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向别人借东西或寻求帮助是很伤自尊的事情。因此,在其求学期间,即使再困难他也不愿向他人请求帮忙,总是自己咬紧牙关挺着。如果教师没有让他在这个方面有另一层面的思考,改变这种过于偏激的看法,他会把这种看法一直稳定地延续下去,不会有丝毫改变。

    3.超知识性

    所谓超知识性,是指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往往在已有知识的范围以外,不是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构成价值观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不同于知识、理论和科学,二者有交叉关系,但不重合。人类的知识系统表明人们“知道什么,懂得什么”,而价值观系统则表明人们究竟“相信什么,想要什么”。价值观指导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自己的尺度进行价值选择、定位、定向并采取行动。一般来说,“知道什么”并不等于“就要什么”。

    4.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进行价值观评价时,特别要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具体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可能存在的价值观的差异。同时,太多的教育案例也告诉我们,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判断与事实真相会有多大的偏离。

    (二)价值观的决定性作用

    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它与需要、欲求、兴趣、态度、理想、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很难对它们作出严格的区分。或许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现象都看作是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是价值观远比需要、兴趣、态度等概括化程度更高、更广。它不仅是态度的决定因素,也是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人格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价值观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支配着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左右自己的行为,在宏观上决定了个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和生存方式。

    二、价值观的评价目标

    价值观是一个相对宽泛而抽象的概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并非易事。一方面,价值观涵盖领域广,评价目标较难具体化,需要对外显行为进行合理性推断;另一方面,价值观形成或改变所需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易改变,较难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价值观评价目标的详细介绍寥寥无几。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对知识价值的看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量越来越大。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是否相关、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识。如果我们的学生费尽心思学到的是些与现实不相干的纯理性化、理想性的东西,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价值所在,学生就很有可能形成知识无用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不仅威胁到切实的教学有效性,更会影响到日后相关的学习活动。因而,了解学生如何看待所学知识的价值具有切实的意义。

    (二)对学习活动目标的认识

    目前,很多学生处于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之下,对学习活动的目的缺乏明确的意识,或者有的学生对学习活动目标的意义模糊不清,意识混沌。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目的的认识情况,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观念,影响相应的学习态度。教师在制定明确学习活动目的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对该学习目的的认识状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目标。

    (三)对学业要求的认同

    目前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许多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是向往,而是厌倦和惧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或父母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过高、过严,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而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本身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是否与教师、父母认定的要求相同。学生对教师、父母所认定的要求不认同,或者认为不合适、不必要,或者认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成效。

    (四)对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意义的理解

    社会越进步,竞争的压力越大,就越需要个体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直到终身学习。这就有必要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调节。学生对自我学习意义的理解往往决定了其是否愿意进行这方面有意、无意的训练,培养自身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对个体的学习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五)对外在世界的看法

    无论多小的学生,都生活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也都有自己眼中独特的世界。他们会接触各类媒体、传播网络,接触各类不同品性、生活方式的其他人,从而会形成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到看法和稳定的内在观念。外在世界不论积极与否,都会经渗透而影响到学生对学业、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态度,左右他在成长道路上的方方面面。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就有必要了解学生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想法,从而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及实施

    中小学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处于懵懂阶段,因此涉及价值观评价的方面不及情感、态度评价那样突出和明显。但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有必要了解、评价学生的价值观,使价值观方面可能存在偏颇的学生尽早转入正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关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种类繁多,如阿尔波特(Allport)、弗农(Vernon)、林赛(Lindzey)等人在《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六种理想价值类型,莫里斯(Morris)在“生活方式问卷”中归结出的十三种生活方式等,只是由于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学生甚至成人,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而言较难理解也不太现实,因而在此就不多加评论。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将就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或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价值观评价方法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一)谈话法

    对教师而言,谈话法是较为容易而又能有效获得学生价值观方面信息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揭示个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强度。其中,中小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选定时机与被试直接谈话,告诉被试一个完整的有关好人好事的道德故事,然后提问:“张明做了一件好事,是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那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呢?”研究者应注意观察被试的反应情况及其陈述的理由。另外,我们也可以告诉被试一些不完全的道德事件,然后要求他们补充完整,并告知我们故事中的人物将会怎么做,同时给出理由。

    以上的提问方式能够揭示个体的价值取向,但通常不能揭示其强度。为评定价值取向的强度问题,研究者应向被试提出一系列反映道德事件可能产生严重不

    良后果的问题,要求被试回答在每个问题所提的条件内该怎样去做,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二)专题作业考核法

    1.专题小论文

    就学生经常看到或听到的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一些有争议性问题,让他们自由选择一项作为题目,写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及相应理由。应用此方法,重点要考查的不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的掌握情况或写作水平,而是从论文内容中了解学生对待该类事情的观点及思维模式,把握学生的价值倾向。

    例1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任选以下一个内容加以论述,题目自拟,注意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需要讲明支持自己这种观点的理由。

    (1)中学生是否应该有上网的自由?

    (2)女孩的发展前景一定比男孩的差吗?

    (3)按自主计划学习好,还是跟着老师的教学步子好?

    除利用专题论述以外,还可用类似阅读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在答问中不经意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显露出相应的价值取向。

    例2请仔细看完以下短文后,回答问题。

    医学科学家大多数都认为吸烟有损吸烟者和那些有规律地被动吸烟的人的健康,有些城市已经通过了禁止在所有公共建筑物内吸烟的法规,还有些人反对这一法规,因为他们认为禁烟违反了个体吸烟者选择的自由。

    (1)请说明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内的内容?

    (2)请说出你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2.专题演说

    专题演说是指让学生就某一特定问题或现象经思考准备后,作出口头表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专题可由教师设定,如,要学生评价“历史学习就是贝多芬,背多分,背了就多分,不需要考虑其他”“成由勤俭,败由奢”等问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演说题目,还可由教师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堂内的讨论和评价。

    例请根据以下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自由阐述理由,准备时间5分钟。 只要考第一西西是六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学习认真刻苦,爸爸妈妈都以他为骄傲,其他同学更是佩服他那股用功的劲儿。每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

    那样认真地读书啊?”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我考第一名,爸爸妈妈就会带我到我想去的地方旅行,我想多考几次第一,走遍我想去的每一个美丽的地方。”说完,他还会美滋滋地憧憬下一个想去的地方。

    你认为西西的这种想法如何?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让学生先就资料中主人公的做法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后发表演说,然后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努力学习的目的与资料中的西西是否相似,就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演说。专题演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学生在某方面的价值取向,只是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保持沉默,这就较难确定他们的想法,而且在演说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言辞激烈,以致夸张或歪曲了自己的真实立场。

    (三)量表测验法

    1.罗克齐(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

    罗克齐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这种信念涉及个体的具体行为和目标状态,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也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对行为和态度具有指导作用。罗克齐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并于1973年编制出《价值观调查表》,用来测量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中各种因素的相对强度。

    在罗克齐的《价值观调查表》中,工具性价值观有十八种,包括志向、思路开阔、有逻辑性、自我控制、富于想象、有责任感、有礼貌、有知识、能干、欢悦、诚实、宽恕、助人、独立、顺从、干净、鼓励、爱等;终极性价值观也有十八种,包括世界和平、美的世界、国家安全、社会认可、宗教信仰、刺激性的人生、满意的生活、家庭安康、成就感、平等、自由、自尊、愉快、成熟的爱、内在的和谐、快意、智慧、真正的友谊等。(马立骥:《心理评估学》,215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黄希庭等人利用罗克齐价值观调查表编制出关于青年的价值观评定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等,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2.价值观的等级量表法

    上海师范大学李伯黍、岑国桢等人在研究学校德育模式时,按照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提出了价值观的等级量表法,也就是利用一个价值观等级量尺来了解学生对某一道德问题的具体价值观念。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或学生一起确定一个道德问题,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直线,确定该问题的两个极端意见;接着,教师请每个同学表明自己的观点大概处于直线上的什么位臵,并简要说明理由,以此推断学生的价值观水平。为避免学生由于同伴压力,担心与别人不同而倾向于和他人保持一致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由教师随机抽取答案,填在黑板上的长线上,以了解学生对某类问题的看法。

    例教师: 在今天的主题班会上,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这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各人所经历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每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信念也就有异。例如,有人的人生态度是事事为大众,专门利人;有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人积极乐观,开拓进取;有人则消极沉沦,自暴自弃。有人认为人生在世,贵在奉献;有人则认为人生道路上,潇洒走一回才不虚此行。有人将人生视作舞台,逢场作戏,或对酒当歌,徒叹人生几何。将这些概括起来就是,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你的人生信念是哪一种呢?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半部写下“我的人生信念”这个标题,在标题下面画出下图。

    (四)自编问卷

    问卷可分为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问卷以及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问卷。实践表明,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问卷效果最佳。就价值观评价而言,在封闭式问卷中要求被试对价值选项作出选择,以往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等级排列法、迫选法、对偶比较法和评定量表法。当前,价值取向问卷的编制最常见的形式有取舍法和等级量表法。

    1.取舍法 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评定形式。每一个句子的左边均列有同意和不同意两个选项,如果同意该命题,就在同意上画圈,否则,在不同意上画圈。

    同意 不同意 遇到品德上的问题,最好是去找老师解决。 同意 不同意 男孩应该多帮助女孩,承担更多的责任。

    2.等级量表法

    此方法类似于利克特量表的五点量表形式,要求被试对测验项目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程度中作出合适的程度选择。

    例在以下每一句左边的空栏里,填上最能表达你观点的字母。

    A —十分同意 B —有点儿同意 C —不知道或不敢肯定 D —有点儿不同意 E —非常不同意

    ________当你遵守纪律时,你觉得自己有点儿迂腐。

    ________对他人太和善,就代表了自己很容易被别人欺负。

    ________我们永远的苦恼之一是,父母的要求永远高于我们自己的实际水平。

    ________我们的学习应该按我们自己的规划进行。

    此外,利用一些开放式问卷,直接要求学生回答诸如“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并要求说明相应理由。

    修订或编制问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专业性工作,因而在问卷编制过程中要尽量完善地考虑相关问题。一份问卷,从开始设计(或修订引进国外的问卷)到收集资料、得出结果,其间需经过许多步骤。从研究设计的角度来讲,每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要求,并都有可能产生误差。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误差的来源和设计的要求,就有可能将误差降到最低限度。

    (五)文献分析法(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21~22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文献分析法就是利用书面材料的信息来研究价值观的一种方法。文献的范围很广,包括小说、日记、散文、信件、会议记录等。如,文崇一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用《论语》《孟子》《孝经》《礼记》等古籍文献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描述。据文崇一的分析,《论语》里“仁”的价值观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节制自己,遵从社会规范。如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2)处处替别人着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用谦和的态度去建立人际关系。如爱人、恭敬、宽大、诚实、敏慧、刚毅等。

    (4)要勇于实践。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交。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是文献分析法的一种特殊类型。文献分析法通常是描述性的,内容分析就是将非数量化的文献转换成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在使用这种方法时,研究者首先要确立一套可用于分析文献的相互排斥且穷尽无遗的类别,然后将文献中可以观察到的这些类别的每一类的频数记录下来。这些类别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类别并非凭空确定,也不是依理论而定,而是通过仔细考察,将要研究的文献根据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因素予以确定。学业自我的含义及结构

    (一)学业自我的含义

    学业自我概念是由自我概念(self-concept)研究的细化而得来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对自我的各方面特点的主观知觉、判断或评价。具体而言,自我概念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和他人的反馈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如外表)、心理特征(如特长、能力)、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人取向(即受他人影响,在与他人的互动、别人的评价中逐渐形成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二是自我建构(即以个人主观的意识、认知水准以及人生经验为出发点与外界进行互动)。

    对学业自我的研究有一个过程,随着对自我概念研究的深入,1976年,莎沃森(Shavelson)将一般自我概念划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1984年,桑(Song)和哈蒂(Hattie)发展了自我概念等级模型,将学业自我概念分成能力、成就和班级三个方面。至此,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al self-concept)成为自

    我概念的重要成分之一。同自我概念相对应,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把自己当做客体, 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它包括对自己的学业现状、学习能力与潜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归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作出的整体的认识与评价。

    学业自我概念形成于个体的学习过程,并贯穿于终身的学习过程,决定着个体对学习经验的解释、学习经验对个体的意义以及个体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期望。它不仅能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维持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自己在学业上的态度体验和采取的种种学习行为表现,而且能使个体在面临重要学习任务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二)学业自我的结构

    对学业自我结构的划分,目前主要有莎沃森模型、桑—哈蒂(Song-Hattie)模型和马什—莎沃森(Marsh-Shavelson)模型三种。1.莎沃森模型

    莎沃森等认为自我概念是多种因素的复杂组合,提出了多维度的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他们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因个人经验与互动对象而分化。由于学校生活是每个人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的经验来源,学习又是该阶段的生活中心,因此,该模型将自我概念从一般自我概念分解为学业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依学科细分为语文、数学自我概念(如图6-1)。(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该模型不仅首次将自我概念进行多层次划分,而且也是首次将学业自我概念从自我概念中分化出来。这个观点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后的自我概念结构划分都是对该模型的扩展和修正。

    2.桑—哈蒂模型

    桑与哈蒂对莎沃森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学业自我概念等级模型。该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将学业自我概念分为三个方面:能力自我概念、成就自我概念和班级自我概念。其中,能力和成就自我概念进一步细分为数学、语文、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四个具体领域(如图6-2)。(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马什—莎沃森模型

    马什(Marsh)和莎沃森对莎沃森模型提出了修正。该模型把学业自我概念分为数学和语文自我概念两个大的方面,各种具体学科领域自我概念又分别递属于两者。同时,各种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又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被进一步划分,比如数学自我概念包括代数、几何和微积分等;语文自我概念包括文学、写作和语法等。需要指出的是,该模型还提出了学校自我概念。学校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了语文和数学自我概念的一些内容,还包括了学校的社会性因素(如同伴关系、课余活动等)和其他非核心课程(美术、音乐、体育等)。

    图6-1莎沃森等人提出

    的学业自我概念结构

    图6-2桑-哈蒂的学业自我概

    念结构

    图6-3马什、莎沃森等的学业自我概念模型(1988)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

    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解释类型的划分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就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来说,在实际应用中常习惯性地将测验分为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非标准化测验即是前面章节提到的替代性评价测验。因此,

    在这里照应前面章节,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就从标准化测验和替代性评价测验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课堂教学中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在课堂教学中,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非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替代性评价测验,但标准化测验仍然是主要的测验方式,应用仍然十分广泛。因此,仍有必要在这里对课堂教学评价中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进行介绍。

    (一)标准化测验和标准化测验结果解释的概念

    标准化测验是指对一个既定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在相同条件下以相同方式进行的考试。([美]G.D.Borich & M.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242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在相同条件下,以相同的题目同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试,并以同一标准对学生在测试中的反应作出评估的测验。可以看出,“标准化”强调整个测验过程内在的“一致性”,是个理想化的概念,事实上做到完全的一致是不可能的,如,每个学生的主观状态在测验时就不一样。但在实际的测验中,在排除无关条件的情况下,测验的各种因素是接近一致的,同时这种假定的一致性也为对标准化测验结果解释时进行内部、外部比较提供了基础。下面就阐述什么是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对标准化测验评估时,一般是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评估,最后得到一个分数,通常叫原始分数。一般来说,原始分数所能反映出的信息很少,要深入、全面地了解所测量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要对这个“分数”进一步进行阐释。因此,对标准化测验所得到的原始分数进行阐释的过程就是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二)标准化测验与常模

    常模经常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对其含义界定的说法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在使用“常模”一词的时候,指的是统管小组成员行为的一组标准行为。([美]G.D.Borich & M.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241页、242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在课堂教学评价领域,可以界定为作为样本的小组成员在所要测量的特质上的标准的反应或行为。也就是说,常模代表的是在某一个环境下所应该作出的反应,是评价其他对象在同样环境下的表现时所依据的标准。如,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时,学校规定应该穿什么衣服、坐在什么位臵、说普通话还是方言等,就可以看作是评价参加活动人员行为的常模。

    前面阐述过,标准化测验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一致性,这就为参照常模来解释标准化测验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标准化测验通常都是参照常模来进行解释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参照常模进行解释的测验都是标准化测验,但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都是常模参照型的([美]查尔斯〃杰克逊:《了解心理测验过程》, 6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有人甚至认为所有的标准化测验都是常模参照测验([美]G.D.Borich & M.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241页、242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参照常模解释结果的测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测验中都含有标准化测验的精神,在对测验结果解释时,一般来说也都是参照常模来进行的,所以这里就重点从参照常模解释的角度对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作出阐述。

    (三)标准化测验结果解释的方式

    目前,标准化测验的结果一般来说仍然是一个分数,就是前面所说的原始分数。对测验分数进行解释时,常模不同,对分数的含义所作的阐述也就不同。常见的对标准化测验分数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以平均成绩为常模的解释

    这是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解释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在对原始分数进行解释时,教师常常将单个学生的测验结果与团体的平均表现进行比较来解释,即把所有参与考试学生的平均分数作为常模,将单个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总体平均分数加以比较,再对每个学生考试分数的含义进行阐述。如下例。

    口语测验中,某学生得了92分,从这个原始分数我们并不能看出什么意义,因为我们不知道其他学生的成绩怎样,没有参照标准,就不能说92分是个很高的成绩。如果现在知道了这次口语测验的班级平均成绩为80分,那么教师就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该生的成绩在平均分之上。也就是说该生的口语水平在班级里应该是中等以上水平。到目前为止,以整体平均成绩为常模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的方法仍常用于学业成就的评价测验,但教师可以在实际中尝试着运用其他方面的评价测验。

    2.百分位

    (1)百分位及百分位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向家长汇报测验成绩时,家长常常会问“有多少学生比你考得好(差)?”这就用到了另一种测验结果的解释——百分位,又叫百分等级,即一种相对位臵量数。通俗地讲,百分位就是被试测验分数在团体中所占的位臵,百分位数越大,位臵就越高,说明被试的水平就越好。应用到标准化课堂教学评价测验中,就某一个学生来说,百分位数能反映出在一次测验中有多大比例学生的成绩比该生差(好)。如下例。

    在一次问题解决能力测验中,50名学生中有40人的测验成绩低于45分,占全部人数的80%,因此,45这个分数就可称为处于第80百分位的分数。凡是原始分数为45者,其百分位数就是80。如果有学生得了45分,则有80%的学生在这次测验中的成绩比该生差。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为了方便,使用自己编制的百分位分数常模,如每年固定的学绩测验中,就可以编制百分位分数常模。百分位分数常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对照常模表,马上就可以确定学生成绩所对应的百分位。具体制定百分位分数常模的方法、过程可以参考有关教育、心理测量书籍。表7-1([美]查尔斯〃杰克逊:《了解心理测验过程》,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是一个学龄儿童百分位分数的假设样本(常模),从表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与某一原始分数相对应的百分位分数。

    表7-1百分位分数表(假设的范例)

    (2)几个特殊的百分位。百分位数是连续的相对位臵量数。在应用中,有几个特殊的百分位数常常被用到,下面就对这几个特殊的百分位数进行逐一介绍。

    ①中数。中数就是在百分等级中处于中间点的百分位,即第50百分位。处于这个位臵的成员,有一半的人分数比他差。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中数很少单独使用,也很少用来对某个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解释,一般是和四分位数一起用于描述整个测验成绩的分布。下面就介绍四分位数。

    ②四分位数。第25百分位和第75百分位称为四分位数。四分位数的中间范围是第25百分点与第75百分点之间的原始分之差异,常常与中数一起用于测量分数的分布。如果中数所对应分数较高,四分位数之间段所对应的分数也普遍较高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就说明这次测验学生整体成绩较好。如一次测验中的中数及四分位数之间段所对应的分数比历年同期同样测验所对应的分数高,那么就说明这次学生整体考得比较好。

    (3)百分位的使用范围。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百分位对单个学生成绩的解释意义并不十分大,但在需要对整体测验成绩作简单的描述时常常可以用到。另外,百分位在描述整体分数分布时有广泛的使用范围,不仅能用于学业测验,还可以用于非学业成就测验中问题解决的评价测验、情感态度评价测验等。

    (4)百分位的优缺点。

    ①优点。第一,计算简便,常模的制定不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对照常模表马上就可以查到学生的百分位。第二,对原始分数的分布要求不高。即使学生的成绩不是按照正态分布,也可以用百分位进行解释。

    ②缺点。第一,不容易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要在百分位基础上对总体成绩作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和描述很不容易,因为百分位不能用于四则运算。第二,用百分位解释原始分数时,只是给出了某一分数水平在总体中的位臵,并未给出关于分数的实际差异信息,如第70百分位和第80百分位的学生实际分数差异是多少,在百分位分数常模表中很难看出。第三,从统计学上来讲,用百分位解释原始分数,实际上是低估了总体分数中两极分数的差异而高估了中间段分数的差异,就是说第95、98百分位和第55、58百分位之间同样都是差3个百分位,但前者之间所对应的分数差异比后者所对应的分数差异大。

    3.标准分数

    (1)一般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以测验分数的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衡量各原始分数在其常模团体中位臵高低的一种评定量表(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2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又常被叫做Z分数。

    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Z分数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标准分数是以0平均数为参照点,教师根据Z分数的正负就可以判断某一原始分数在总体分数中的大致位臵,正值说明在平均数之上,负值在平均数之下;第二,可以通过Z分数来比较两个以上的测验分数。

    假如某学生语文成绩为92分,数学成绩为85分,教师不能说该学生的语文就比数学学得好,因为有可能语文试题简单,整体分数都偏高。但通过Z分数,教师就可以直接用两个Z分数值来进行比较,Z分数高者,在总体成绩中的位臵就高,可以说学得更好些。

    Z分数应用广泛,教师可以尝试在学业成就、情感、态度各个方面的评价测验中使用Z分数。具体使用时可以参考有关的测量书籍。

    (2)转换的标准分数。在实际使用Z分数时,因为会有小数或负数出现,常常显得很不方便,为了避免负数和小数,就制订了许多其他的标准分数──标准分数系统。常见的有T分数、离差智商、标准九等。就课堂教学评价来讲,离差智商的用处不大,本章就不再介绍,这里主要阐述T分数和标准九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①T分数。T分数最初由麦克尔(Michael)于1922年为纪念推孟和桑代克而提出,表达式可写为T=a+bZ,其中的Z即是上述的方法所计算出的可能会有小数点或负数出现的标准分数。

    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T分数除了具有Z分数的一般功能外,主要优点是避免了负数和小数点,更加直观方便。如直接比较T分数的大小,就可以确定相应原始分数在总体分数中的位臵,十分明了。

    T分数最初是被用于12岁儿童心理测验的常模团体,现在已经广泛用于其他常模团体,这里作一个简单介绍,具体原理可以参见教育、心理测量类书籍。在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解释方面,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情感、态度、学业自我等各个方面。

    ②标准九。标准九意思是说标准化九级分制。最初由美国选拔飞行员所用,分数从1到9,将整体分为九段,是标准分数系统中的一种。

    标准九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与T分数相似,避免了小数和分数,可以用于对分数的整体情况的解释。它的独特之处就是提供了一个一位数的分数系统,简单明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标准九原理也与T分数相似,最初用于选拔。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于各种测验结果的解释。另外,有分数解释中提到标准十,其原理、用途与标准九相似。

    (3)标准分数与百分位的综合使用。如上所述,在解释标准化测验结果时,标准分数更适合于对分数整体作出解释,百分位则更适于对单一分数的解释。因此,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列出对照表(如表7-2)。(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32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表7-2标准十与百分等级范围对应表

    从表7-2中,教师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某一百分位(百分等级)范围所对应的标准分数和某一分数段所占的人数比例,既可以用于整体分数的描述,也可以用于单一成绩的解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当然,在具体使用时,教师完全可以依据需要制订百分位与标准分的对照表,并附上原始分数。具体的制订可以参见教育、心理测量书籍,这里不再赘述。

    (4)标准分数的优缺点。

    ①优点。第一,标准分数的差异与原始分的差异成比例,所以依据标准分数可以描述原始分数的整体情况。而且,经过转换后的标准分数往往更加直观、明了,使用起来也更方便。第二,因为标准分数是等距的,可以用来作四则运算,在对分数作进一步的统计处理时,得出的结果和原始分数一致,而且标准分数更方便,很适合对数据作一些深层的处理。如用来计算平均数或相关系数等。

    ②缺点。第一,因为牵涉到统计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员理解上会有困难。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没有一定程度的统计学原理知识,理解标准分数很困难,这也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常用标准分数直接向学生、家长等反馈的原因。第二,如果原始分数不是正态分布,不宜使用标准分数。如前所述,使用标准分数的一个前提就是原始分数要呈正态分布,这是标准分数使用的必要条件,所以,尽管标准分数有不少优点,但如果不满足分数呈正态分布这一条件,也不宜使用标准分数。

    4.其他分数系统

    除了上面所述的几种参照常模的解释方法外,还有几种常用于解释学业评价测验(或分数)的方法。

    (1)年级当量。年级当量是把学生的测验成绩与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比较,看它相当于几年级的水平。这里所说的各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事实上指的是“年级常模”——各年级学生在测验中所得分数的平均数和分数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说,首先制订某学科学业成绩在各个年级上的常模,然后将学生在该学科上的测验成绩与年级常模比较,如果达到了某年级常模的平均成绩,就说明学生具有相当于这一年级的学业水平,也就确定了年级当量。如下面的例子。

    对一个学生进行语文测验,其得分与常模上三年级的平均分数相同,那么,他在语文测验上的年级当量就是3。

    从上例可以看出,年级当量也是参照常模解释的测验分数,常用于解释学业测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与其他参照常模的解释不同的是,年级当量一般只用于解释同一学科的测验,而且只有当几个年级同时开设某门课程,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有系统地发生改变时,才适宜用年级当量来解释被试的测验分数。不同学科之间是不能用年级当量来解释测验分数的。教师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2)教育年龄。教育年龄(educational age)是模仿智力年龄提出的,是指某年龄学生的平均教育成就。与年级当量类似,拿一个学生的教育年龄与常模相比较,就可以确定一个学生的教育年龄。另外,教育年龄并不涉及实际年龄,这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学生的教育年龄是9岁,就是说这个学生的教育成就与一般9岁儿童的教育成就相等,与他本身的实际年龄无关。

    在学业成就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中,还常用到学科教育年龄。学科教育年龄即按学科类别将教育年龄划分为语文年龄、数学年龄等,具体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学科,用标准化测验对同年龄学生团体施测后所得的平均成绩。教师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

    (四)对标准化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用恰当的常模

    多数对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都是参照常模的解释,选取或制订的常模不同,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会有很大不同,如,用优秀学生常模来解释差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结果就肯定不行,所以选取适当的常模非常重要。在选取或制订常模时,一般来说常模团体的代表性越强越好,容量大的更好。教师在选取或自己制订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点,否则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考虑测验本身的信度和效度

    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除了整个解释的过程要尽量科学严密外,还要考虑一下测验本身的信度、效度。因为如果测验本身存在问题,即使测验结果的解释非常客观科学,也会有误差出现。所以,教师在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尤其是觉得有较大问题时,要适当考虑一下测验本身的信度和效度。

    3.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测验结果的解释

    一般来说,标准化测验的结果都是一个分数,因为是参照常模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分数对学生是一种终结性的评定。而对于学生的发展进步情况以及努力情况却不容易反映出来,但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进步却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对标准化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尽量去平衡这些不足,全面考虑,选择恰当的用语,从发展的角度去解释测验分数。

    二、课堂教学中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

    前面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下面介绍非标准化测验结果的解释。

    (一)替代性评价测验和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解释的概念

    所谓替代性测验,是指除标准化测验外的所有课堂教学评价测验,这里也简称为替代性测验,如表现性评价测验等。关于替代性评价测验的具体含义、特点等,本书在“学业成就的替代性评价”一章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只是前面是针对学业成就的评价而阐述的,在这里把替代性评价测验的内涵扩大到所有课堂教学评价测验,包括本书所涉及的所有非标准化的评价测验。

    替代性评价测验的结果一般是“一个分数”或者“一个等级附带一个分数”,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就是对测验后这个分数或等级(加分数)的解释。前面介绍过,替代性测验与标准化测验有很大不同:它强调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不要求一致性。另外,除了试题测试外,替代性测验中更多的是任务完成测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原创性反应,因此,替代性评价测验中学生表现不一,多数测验任务没有固定答案。很显然,一般情况下替代性测验的结果不适合参照常模来解释,所以在这里就介绍另外一种解释测验结果的方法──参照“标准”的解释,很多人把参照“标准”解释的测验叫做标准参照测验。

    (二)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标准参照测验

    1.什么是标准参照测验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和一组规定明确的能力标准对比之下,对被试的测验成绩作出解释而制订的测验。(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33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可以这样理解,在标准参照测验中,对测验评估的指标不只有一个,而是有很多个,在每个指标上可以有一个分数(或等级),也可以有多个衡量分数(或等级),以这样的评估标准来记分、解释的测验就是标准参照测验。下面给出了一个例子。

    某教师在评估学生的手工设计时,选取了外型的新颖性、技术含量、做工精致程度几个指标,在每个指标上,教师制订了三个等级并在每个等级上都赋予了分数。外型新颖性方面:外型非常新颖(从没见到过)=3分,外型一般(在别的基础上加工而来)=2分,外型普通(很常见)=1分;技术含量方面:技术含量高=3分,技术含量一般=2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1分;做工精致程度:做工非常精致=3分,做工一般=2分,做工较差=1分。这就制订了一个系统的评估标准,教师在对手工测验进行评价时,就依据这个标准来进行。

    从上面所给出的“标准参照测验”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对“手工设计”的评估其实就是等级评定。事实上,实际应用替代性测验进行评估时,由于学生的反应各异,不能够像常模参照那样对学生作出比较,很多都是界定一系列的指标对

    学生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定,其本质上就是参照“标准”的评估,这在前面“学业成就的替代性评价”一章有详细的陈述,所以也可以说在参照“标准”对替代性测验进行评估解释时,替代性测验就是标准参照测验。这里并不是说替代性评价测验都是参照“标准”来解释的测验,也可以参照常模来解释,但目前替代性测验的解释主要是参照“标准”来进行,所以本章主要从标准参照测验的角度对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进行介绍。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例子对“手工设计”的评估中,在每个等级上都赋予了一个分值,这是较为常见的等级评定。在实际应用中,等级评定还可以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每个指标上只给出一个最高分数如10分,但在具体进行评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现,在这个分值范围内给学生打分,如5分或8分,这在学业成就测验中很常见,如教师对论述题的打分。以上所述的只是两种赋予分值的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参照标准的评估,这里单独加以补充,以免教师在使用时局限于其中的一种。

    2.标准参照测验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标准参照测验结果解释的特点是相对于常模参照测验而言的。相对常模参照的结果来说,标准参照测验的结果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标准参照测验的目的。参照常模对测验进行解释一般是为了在全部被试之间作出比较,从而判明被试在总体中的位臵。而参照标准解释测验则是为了将被试的成绩与既定的标准作比较,看看被试是否达到要求或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不在被试之间作比较。如,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技术,是否达到了要求,并不需要在学生之间作出比较。这是二者根本的区别,并且由此导致了其他方面的不同。

    (2)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常模参照测验主要使用百分等级、标准分数等相对位臵量数,并且一般不适合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推断;而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则不同,可以作一定的推断,如用大学生的入学成绩预测其在大学一年级的成绩。其实这里所说的是“结果参照测验”分数解释的内容,如果需要,教师可以查阅相关的测量书籍。

    (三)标准参照测验结果的解释:分数线的确定

    1.合格分数线的确定

    前面阐述过,对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解释的目的不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或者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那么在实际应用中,要衡量学生在测验中的水平是否达到要求或者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最简单也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确定一个合适的分数线,凡是达到这个分数线的,就说明该学生在这个测验上合格了,达到了要求或基本达到了要求。如果低于这个分数线,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来看一下在不同测验中,怎样确定合格分数线。

    (1)根据“双基度”确定合格分数线。双基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指的是学科的教学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在整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双基”内容的讲解和示范,学生要着重“双基”内容的掌握,凡是能体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那么反映到测验上,越能反映学科“双基”要求的试题或任务,就越能说明该试题或任务就是特定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要求,其“双基度”也就越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双基度”和平时所说的试题难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难度高的题目其“双基度”不一定高,难度低的题目其“双基度”也不一定低。所以,这里认为在考查学科内容掌握的测验中,根据“双基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比简单地按照60分来确定更合理。

    根据“双基度”确定合格分数线的原理和步骤,教师可以查阅相关的测量书籍,下面给出一个根据“双基度”确定合格分数线的例子(丁秀峰:《心理测量学》,141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以供参考。)

    某市中学高三学生进行期末数学考试,有40个试题,前35题每题2分,后5题每题6分。经五位教师评估,各试题平均“双基度”指标如下。

    则期末数学考试的合格分数线为:

    E =(10×0.9+10×0.8+7×0.7+5×0.5+3×0.4)×2+(3×0.3+2×0.1)×6

    =57.8

    根据“双基度”确定测验的合格分数线常用于考查学科内容掌握的测验,也常见于标准化测验。在实际使用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惯例,完全可以在替代性测验以及非学科内容测验中尝试使用。

    (2)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通过一个测验,教师有时想要了解的是学生对特定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某种能力上所达到的水平,而不是特定内容的掌握与否。上面已经介绍了用“双基度”来确定学科内容掌握与否的测验的合格分数线,而对于在某种能力上所达到的水平或特定内容的掌握程度上,就可以根据测验所用任务的难度和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两个维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就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来说,根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意思是指,首先将一个测验中的任务或试题按照所要考查的能力目标(认知目标)分类,然后将分类后的试题按照难、

    中、易分组,最后由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估算出答对每类试题所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从而得出该测验的合格分数线。具体的计算方法涉及矩阵的计算,教师可以查阅有关书籍。

    与用“双基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比较,根据“任务难度”和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有以下优点:因为不涉及试题(或任务)之间所占权重的比较,避免了用“双基度”来确定合格分数线中难度和双基度的矛盾。另外,一些难度大的题目一般包含较高教学要求和能力水平,在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测验中,常常受到限制。而在根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中则不受这个限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查上。因此,根据“任务难度”和需要测量的“能力目标”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除了可以用于学科内容的掌握测验外,还适合用于要求学生构建原创性反应的替代性评价测验。

    (3)根据“效标”来确定合格分数线。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作为“预测”用的测验。效标,就是被预测的行为。根据“效标”来确定合格分数线就是根据所要预测的行为的要求来确定合格分数线。用于预测的课堂教学评价测验,就是说教师实施一个测验的目的不是了解学生对特定知识的掌握或某一能力的水平,而是要通过这个测验来预测学生将来的某种行为表现。那么这个测验的合格分数线就要由所预测的行为表现的要求来确定。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用期中模拟试题的成绩来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如果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要达到90分,那么在期中考试中就至少要达到80分;如果要在期末考试中达到70分,期中成绩就要达到60分。

    上面的“期末考试成绩”就是一个效标,效标的要求高,那么测验的合格分数线也就高,测验合格分数线是由效标的要求来决定的。用“效标”来确定合格分数线的着眼点是预测学生的将来,符合替代性评价测验的精神,教师可以在各种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中尝试使用。关于根据“效标”来确定分数线的原理以及要求,这里不予阐述,教师可以参看其他书籍。

    2.确定不同等级的分数线

    上面介绍了在替代性测验中如何确定合格分数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常常要求在替代性测验中区分出学生的不同水平,这时就需要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等级的分数线。确定不同等级在前面章节阐述得非常清楚,这里不再赘述。对于确定不同等级的分数线,教师可以参照上面确定合格分数线的方法,这里也不再重复。

    (四)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解释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解释的客观性

    替代性评价测验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观性强,从试题(或任务)、评估标准的制订到对测验的评估,较之常模参照测验,主观性都比较强。因此,教师在对替代性测验结果进行解释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合格分数线及不同等级分数线的

    确定等尽可能用统计方法来计算处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在结果解释中的影响。

    2.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是替代性评价的灵魂。在对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中,重点介绍的合格分数线的确定从整体上给学生测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一个依据,但在具体解释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测验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较为细致的解释,避免笼统的解释。如,合格分数线确定为65分,如果教师对测试成绩为75分和90分的学生都解释为“达到合格要求了”,那么就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所以在对替代性评价测验结果的解释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差异。

    三、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解释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参照“常模”解释和参照“标准”解释的结合

    以上从标准化测验和替代性测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解释作了介绍,其中分别重点介绍了参照“常模”的解释和参照“标准”的解释。事实上,参照“常模”的解释和参照“标准”的解释只是两种不同的解释测验结果的方式,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也不相互排斥。教师在使用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从而既可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将获得什么样的成绩(或成就等),又知道学生各自在团体中的位臵。

    (二)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以上在介绍测验结果的解释时,主要阐述了测验分数的转换和解释,但在实际应用中要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作出比较恰当、客观、全面的解释,教师就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测验的信度、效度、学生的背景因素、测验的环境因素以及测验的目的等。如,在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结果的解释中,用一些农村学生不常见到的测验任务就不合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测验结果解释时,全面综合地考虑各方面因素,给出一个尽可能客观恰当的解释。

    21

    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得分

    评价目标 评价标准 得分

    工作态度20分 责任心 消极被动不负责任。 有时责任心强,但多数情况下缺乏责任心。 有一定的责任心并敢于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知错就改。

    责任心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并勇于负责。 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责任心且积极付诸行动。 得分

    分值5 0 1 2-3 4 5

    积极性 无论怎样督促也不上进,工作挑挑拣拣,避难就易。

    遇问题和困难就垂头丧气,不出成果。 不知疲倦,不断进取。 求知欲强,并把知识用于实践,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短处,永不满足,努力提高自己素质。 勇于挑战,不畏困难;为实现目标竭尽全力。 得分

    分值5 1 2 3 4 5

    原则性 原则性差,是非不分,常常拿原则做交易。 原则性较差,有时为了情面放弃原则。 一般情况下,能坚持原则,但不能硬碰。 原则性较强,是非分明,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原则性强,敢于硬碰,能够同违法乱纪的现象作不懈的斗争。 得分

    分值5 0 1 2-3 4 5

    协调性 不推不动,但求自己方便合适。 只考虑本职工作,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理解领导意图,主动为领导分担责任,乐于助人。 充分理解群体目标,乐意为群体目标的实现做贡献。 不惜牺牲自我,通力合作。 得分

    分值5 1 2 3 4 5

    纪律性 组织纪律性差,有违法乱纪行为。 组织纪律性较差,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偶有违纪现象。 有一定组织纪律性,能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组织纪律性较强,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组织纪律性强,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他人遵守。 得分

    分值5 0 1 2-3 4 5

    续表

    工作能力35分 专业知识 缺乏本职专业理论知识。 对本职专业理论知识只粗浅了解。 一般性掌握本职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深度。 系统全面掌握本职专业理论知识,对某些问题有独立见解,是本专业的行家。 得分

    分值5 1 2 3 4 5

    本职业务能力 本职业务能力差,难以胜任本部门日常工作。

    本职业务能力较差,在具体指导下能处理日常工作。 本职业务能力一般,能独立处理本部门日常工作。 本职业务能力强,能独立处理较复杂的业务工作,是业务骨干。 本职业务能力强,能妥善解决本部门关键复杂的业务问题,事业上的带头人或尖子。 得分

    分值5 1 2 4 5

    创新能力 很少有创新,消极,不愿打破现状。 少创新,多半墨守陈规。 有创新,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年度创新2项。 富有创新,

    多智谋,态度积极。年度创新3项。 实施改进自己,推动创新工作,年度创新4项。 得分

    分值5 0 1 2-3 4 5

    决断能力 无魄力,优柔寡断,缺乏主见。 魄力小,遇事迟疑,不能当机立断。 有一定魄力,能对一般问题作出决断,偶尔有失误。

    魄力较大,能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决断。 魄力大,有战略眼光,能把握时机,作出高明的决断。 得分

    分值5 1 2 3 4 5

    沟通能力 谈话说服力差,态度生硬,缺乏谈话技巧,难以被人接受。 谈话说服力较差,不善于疏导,有时不易被别人接受。 谈话说服力一般,有一定疏导技巧,尚能被别人接受。 谈话说服力较强,态度诚恳,善于疏导,说服效果较好。 谈话说服力强,谈吐亲切和蔼,语言诙谐幽默,富有魅力,能自然、有技巧地说服别人。 得分

    分值5 1 2 3 4 5

    书面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差,文章结构零乱不规范,语病和错别字多。 书面表达能力较差,文章不够通顺,有语病。 有一定书面表达能力,文字通顺,表达清楚,较少语病。 书面表达能力好,文章结构合理,文字简洁。 书面表达能力很好,结构严谨,文字流畅、简练、生动,文章质量高。 得分

    分值5 1 2 3 4 5

    续表

    工作成绩40分 目标完成情况 没完成规定目标。 基本上完成规定目标。 规定目标完成较好。 比规定目标完成得多。 比规定目标完成得既好又多。 得分

    分值10 1 2-3 4-5 6-7 8-10

    工作效益 没有完成工作目标,工作成绩甚微,常处于落后状态。 基本上完成规定目标,工作成绩平常,起色不大,年管理创新2万元。 规定目标完成较好,工作有一定成绩,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年管理创新5万元。比规定目标完成的多,工作成绩较大,能扭转被动局面,处于领先地位,年管理创新8万元。 比规定目标完成的既多又好,工作成绩大,能开创新局面,年管理创新10万元。 得分

    分值10 1 2-3 4-5 6-7 8-10

    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低劣,经常出现差错。 一般能完成工作任务,质量处于平均水平。 能完成任务,工作质量比较好。 按期完成任务,工作质量较高,无重大失误差错。 提前完成任务,工作质量突出,无差错。 得分

    分值10 1 2-3 4-5 6-7 8-10

    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低,经常完不成任务。 工作效率较低,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任务。 工作效率一般,能按时完成任务,基本保证质量。 工作效率较高,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 得分

    分值10 1 2-3 4-5 6-7 8-10

    总分值 工作态度 工作能力 工作成绩

    后评价目的方法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从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角度来看,项目后评价是对已建成并投入生产使用的建设项目,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和决策,采用合适的评价尺度,应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审批决策、建设实施和生产使用全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它不仅对项目有论证和评价作用,还包括监督、控制、总结经验、反馈信息、提高未来项目投资管理水平等作用。

    项目后评价通常在项目投运并进入正常生产阶段进行的。它的内容包括项目决策与建设过程评价、项目效益后评价、项目管理后评价、项目影响后评价。

    项目过程评价是项目竣工后对可研、立项、决策、勘测、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不同阶段,从经历程序、遵循规范、执行标准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项目效益后评价主要是对应于项目前期而言的,是指项目竣工后对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再评价,它以项目建成运行后的实际数据资料为基础,重新计算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数据,得到相关的投资效果指标,然后将它们同项目立项决策时预测的有关的经济效果值(如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收期等)进行纵向对比,评价和分析其偏差情况及其原因,吸收经验教训,从而为提高项目的实际投资效果和制定有关的投资计划服务,为以后相关项目的决策提供借鉴和反馈信息;项目管理后评价是指当项目竣工以后,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全面总结项目管理经验,为今后改进项目管理服务。项目影响后评价是项目对国民经济、社会关系、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的评价,在我们倡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生产与生活、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十分迫切解决地问题,影响评价的结果对于指导新建项目有着重要意义。

    实际上,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对已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功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改进意见,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在项目后评价的实际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三种:

    一、前后对比法前后对比法是将项目实施前即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时,所预测的效益和作用与项目竣工投产运行后的实际结果相比较,以找出变化和原因。这种对比是进行后评价的基础,特别是在对项目财务评价和工程技术的效益分析时是不可缺少的。

    二、有无对比法有无对比法是将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无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由于对项目区的影响不仅是项目本身的作用,因而对比的重点是要分

    清对项目作用的影响和项目以外(或非项目)作用的影响。这种对比方法在前期评价中常用于技术改造项目。在后评价中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基础数据是项目投产后的实际数据。

    三、目标树——逻辑框架法

    目标树——逻辑框架法是目前在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从确定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向上逐级展开,得到其影响及后果,向下逐层推演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得到所谓的“问题树”。将问题树进行转换,即将问题树描述的因果关系转换为相应的手段——目标关系,得到所谓的目标树。目标树形成之后,进一步的工作要通过“规划矩阵”来完成。

    投入、产出、目的和目标的四个层次:自左而右4列则分别为各层次目标文字叙述、定量化指标、指标的验证方法和实现该目标的必要外部条件。目标树对应于规划矩阵的第一列,进一步分析填满其他列后,可以使分析者对项目的全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可以看出,后评价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后评价是在项目投资完成以后,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经济效果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使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深化对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其次,后评价是增强投资活动工作者责任心的重要手段。由于后评价的透明性和公开性特点,通过对投资活动成绩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确定投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责任心和工作水平。后评价主要是为投资决策服务的。虽然后评价对完善已建项目、改进再建项目和指导待建项目有重要的意义

    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安全评价的目的:

    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以此达到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

    通过安全评价,系统地从工程、系统设计、建设、运行等过程对事故和事故隐患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事故和事故隐患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事件和条件,提出消除危险的最佳技术措施方案,特别是从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或设备故障,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也不会因此导致重大事故发生。

    (2) 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设计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格的设备、设施,或当必须采用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设计之后进行的评价,可查出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系统建成以后运行阶段进行的系统安全评价,可了解系统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3) 建立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通过安全评价,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分布部位、数目、预测事故的概率、事故严重度,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等,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和管理决策。

    (4) 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相关规定的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现技术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

    安全评价的意义:

    安全评价的意义在于可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和伤害。安全评价与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监察工作不同,安全评价是从技术性带来的负效应出发,分析、认证和评估由此产生的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1) 安全评价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作为预测、预防事故重要手段的安全评价在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安全评价可确认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具备了安全生产条件。

    (2) 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实行宏观控制

    安全评价工作,特别是安全预评价,将有效地提高工程安全设计的质量和投产后的安全可靠程度;投产时的安全验收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设备、设施和系统进行符合性评价,提高安全达标水平;系统运转阶段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安全现状评价,可客观地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水平做出结论,使生产经经营单位不仅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而且明确如何改进安全状况,也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了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现状、实施宏观控制提供基础。

    (3) 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安全评价不仅能确认系统的危险性,而且还能进一步考虑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而计算事故造成的危害,即风险率,并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应的大小,以便合理地选择控制、消除事故发生的措施,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合理平衡。

    (4) 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预防。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纵向单一为全面系统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

    (5)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安全预评价,可减少项目建成后由于安全要求引起的调整和返工建设; 安全验收评价,可将潜在的事故隐患在设施正式运行前消除;

    安全现状评价,可使生产经营单位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无疑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使生产经营单位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安全评价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主要目的是在新项目建设之前,预先辩识、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并针对危险提出预防或减少危险的措施,制定改进方案,使系统危险性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得以消除或控制。

    2. 在役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安全评价。根据系统运行记录和同类系统发生事故的情况以及系统管理、操作和维护状况,对照现行法规和技术标准,确定系统危险性大小,以便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 退役系统或有害废弃物的安全评价。退役系统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分析系统报废后带来的危险性和遗留问题对环境、生态、居民等的影响,提出妥善的安全对策。

    4. 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如火灾爆炸危险性、有害于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险性以及腐蚀危险性进行评价。

    5. 系统安全管理绩效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从系统或企业的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等方面来评价系统或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临床评价栏目介绍

    中国药 物 用应与监 测 2年 1 6 7第第 3 Ci sJunl rg pfl o a n on do.,N . Jn    010月 卷 期 he e ro  u DA i pta n i r g 1 V o ,,ue00 n  ao c inM o t i73 2

    导致 上射剂注用使增 高率。   3.平均 诊 就间和时平调 配均 间时本 调次查得到 .4  2

    的平均 就诊 时 间为87mi , .   n 瑞 士( 2 5与im) 2[ . n ]   相

    使2标用 准的临 床路 径、形 式、 细 详计的或经划济激励  手

    段 , 织和引导 干 预措 施实施的 ( 。规章 度 制:组 3)  通 过定制制限药 品 目录 性 、限 制医生处药方 总品数 等

    ,比时间 较 短。 患接医 的平均触间时 门与工作诊量 则

    规 定 变 改医处 方行 为 生。最有 效干的措预 是施合  结 用教使育 理和法 、律法规 等不 同方 法达 到 大最  管效 果。些措 施这 以可同时用使 、长 期用使 以达最大的到 强

    化效 果 。 

    及医 务人员 的素 质有 关 , 工作 量 过大将 使就诊 问时 相应

    减 ,少医务 人员应重更视 患者交与 ,流 对情沟 病通、 药物用说使 以明 及同情表心达方面都所有现体 。  

    253实际 物调药 配、率物 标药示完 率整及患者 了解  . .

    次调本查 中发 现几 医院家 门的 药房 均诊无 展开

    合 理用 药询 ,咨 主 原 要可因能是 三 级医院 诊患门  者

    正确 用药方率法

    次本查调实际 药物 调率配为10   %0,

    明药物 供充足 应 ,不存在缺药 现象。   药标 示物完整率 9 为, 3%均 药 在品装包上注明用

    多  ,药工作 量师大 全部精力,都 集中 为患在者速迅 发药 ,避免 患者长时 间 待 等,只是简 地单向患 交者代  用方 药法; 一另个 素因是医院 缺乏 这方 面 宣的教育 ,传  门 诊药没有师形成患为提供者学药务服 观念的。  

    I 参考文 献l  【】

    T msnG i .tdt  f rueigdtcr   ewe I. un  1 o o  P l  youd u s  i snaS dn NIr】 ds o on Nie ,9 213: .w s1 9 ,()  3

    方药法和 间 ,时 别 个剂人员调仍 然头口 患者交向用 

    药方代 法以。前的类似 调均 以是查否 底有方 为依 据[,5  】 次调查是本 待患 等从 药者房 口窗 取后 药 ,接检 查 药直 外 包品装 药, 物用服 剂量 间和方法、 是否齐备 , 看 时   否 则即为无视整完标示 。  者 患解正了 用确药法率方 9 为,%5 与药 品标示这

    【] D et 

    , uaB y   n, t1sAs n fer ao u d 2 sZ Ab l  e eL e e .ssme   t nl gr a aomi  

    ue a   r rb ns  n p i r   lhec r  aite n  nr he wt s   n dp e c i igi  mra y hat   a fe c li si   o t     i

    s整率 和门完 药师与患诊者交流间短有时 。关 药 物平调均 时间为配 3  , 3S 与他其医 的院查调结 果相 似

    , 在定程一 上度映 反 了前药目 对师者合患理  药用 服务较少 的。  3

    改3 措 进施   .

    Eohi ][ EsfMA ,e9 77(2 : 5 .itaJ.pa t " dt J19 ,41 )7 8 

    】 育琴 王 , 3海莲王 ,淑洁 ,. 王 等 合理用药 际指标国方 处析多分 

    中心对研照究 [药] 物行流学病杂志 ,0 2 1 2)6 2. J .2 0, (1 :9 7 . 【】 曾颖 , 4  杨敏 ,晓刘琦. 我 门诊合院理用药 际指国 标研 调及分  【. J 析中国院药医杂学 ,志0 6 ,6 6) 777 9  1 2 02( : —33.

    研结果显示调, 级三医院的 各数 据项较好, 与 一 

    [】

    谢守 , 霞英 红,5 杨 贾 良 ,孟 等 .深地 圳临区床理合用药国际 指 标 场现查调 . 【 J中药房国 0 7 1 ( , 4 :72 7 . 】0 20 8,3 ) 20 .7 9 [  建平 , 王花 ,云 6 贾 王】鸿慎 , .等我院合理用 国药指标际干 预调

    研 [】 国药房中 ,0 8 93: 7 2 59 .J 2 .0, (1 )25 9-76 【】 吴永佩 . 7 大众健 康呼唤床 临师 【药 J. 国处中 方药 ,0 2 3 4.】 2 0 ,:   [6】 永玲王, 理清窦中伟 .4,例药品不 反应报良分告 析】[  中  8王 58 J .国药业 ,0 98 1: 7 5 . 2 01 ,( )5.8  6

    级 院医 差 明别显 。分析 原 可 因能是卫 生行政 部门对  三级 院医合用理检药督促查较多 ,医级院合理用对   药三 比较重视 , 规章制健 度全;一 医级 院理合用 药知 

    识欠 缺、制度 乏缺 。 有研  表 明 [究] 不多同 的预干措 施用可改于善   6许 9-药物使 用 状况, 这些措 施 可 总结 为三以类 1:教 育  ( )

    】 【青王, 王育9 , 少丽 ,琴 理.药国用指际 多标中 干预研  心 等 李合

    究 . [J 中国药杂志 学,0 32 (2)3 ] 02, 73 :3.   收稿 日期 (0 : 012 修 回 日: 00 0 . )12 .—0 0 期

    2 13 —   30

    法方 : 的在 目对处方者于、 药者患及 提供者正确 的 发 息信劝导 及 以改,变 不其良 药用式 。方 (理管 方 法 2:)  

    临床

    评 价栏 目介  绍为了

    紧扣药物用应与测主监旨, 注临 热点 药物发床展动态 , 刊 临将评床价 栏 目设为 刊 本关 我

    点重栏 。此目 栏主目 要刊载物药的 床研临究 、 疗观效 察、安全性评 、 经价学济评估、 循证 药等  学容 。内对于质量 较高 尤其基是课金题 资助的件稿 可以优先刊出 ,载周刊 为 4~ 个期 。月迎欢广  6

    医大 、 、药 护科研及工者踊跃作投稿 。  撰

    要求 写 :料资 与 法方中 应 包患者入选 、括 标除准 、 排 分 及给组方法 药 疗效、 价标评 、准  观

    察标 指 统、学计方 法具等 内容体; 结果部 应分 有较充 的观分指标相察数据关; 论 应结 讨合 近35 ~

     

    内相年文献 关, 探主讨要的 结果据对临床数的指 导义 意。

     

    项目前评价的程序

    项目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作/转载者:mypm-白思俊 发布时间:2004-7-6 浏览量:137

    项目前评价实际上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传统的狭义项目评价概念,若从广义来看,确切的合理的表述应该是项目的评价与选择,它等同于项目论证的概念,它通常是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初始立项阶段——概念及论证阶段进行的,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确定项目应否上马。

    项目前评价作为项目投资前期的主要工作,当然有其自身的要求。本章就是要对项目前评价即项目论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

    第一章 项目前评价概述

    一、基本概念

    项目前评价是指对拟实施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能、经济上是否有利、建设上是否可行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全面科学评价的技术经济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项目决策的失误,提高投资的效益和综合效果。

    项目前评价研究的对象一般包括工程项目、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及技术发展项目等,它是各类项目实施前的首要环节。一般情况下,任何项目都要通过项目前评价说明这个项目建设的条件是可靠的,采用的技术是先进的,经济上是有较大的利润可图的。项目前评价报告也是筹措项目资金、进行银行贷款、开展设计、签订合同、进行施工准备的重要依据,只有经过项目前评价认为可行的项目,才允许依次进行设计、实施和运行。

    项目前评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后来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应用。因为它运用现代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新成就,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它所研究的内容及其深度和广度,对指导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项目前评价已成为各类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来说,通过项目前评价应该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2.经济上是否有生命力?

    3.财务上是否有利可图?

    4.能否筹集到全部资金?

    5.需要多少资金?

    6.需要多长时间能建立起来?

    7.需要多少物力、人力资源?

    概括起来,可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工艺技术;二是市场需求;三是财务经济。市场是前提,技术是手段,核心问题是财务经济,即投资赢利问题。其它一切问题,包括复杂的技术工作、市场需要预测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并为此核心提供各种方案。

    二、必要性和作用

    任何项目都可能有多种方案来进行实施,不同的方案将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同时未来的环境也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方案在不同的状态下也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效果。为了从多种可供实施的方案中选优,就需要对各种可供实施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项目前评价通过对实施方案的工艺技术、产品及原料未来的市场需求与供应情况以及项目的投资与收益情况的分析,从而得出各种方案的优劣以及在实施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算等信息供决策时参考。

    项目前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前评价可作为确定项目实施的依据。主管部门决定是否兴办该项目,主要的依据就是项目前评价报

    告。

    2.可作为向银行贷款的依据。银行通过审查项目前评价报告,判断借出资金在项目建设后有无偿还能力,以确定是否贷款。

    3.作为向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

    4.作为该项目与有关部门互订协议、签订合同的依据。

    5.作为项目实施基础资料的依据。

    6.作为科研试验、设备制造的依据。

    7.作为企业组织管理、机构设置、职工培训等工作安排的依据。

    三、项目前评价的着力点

    在项目前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什么放到中心位置呢?这我们应该弄清楚,它实际上也是进行项目前评价的出发点。一般来说项目前评价的着力点如下:

    1.要站在咨询的立场上

    也就是说要从咨询的立场上或者说是中立的立场上评价项目。因为在一个计划项目中往往涉及到许多利害关系,比如出资者、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实施单位以及受益者等多方面,因此就应由身份各异的利害相关者从不同的角度评价项目。而在这些相关者中,与最初的意志决定有关的就是咨询者对项目进行直接调查的项目前评价。

    2.应提出多种替代方案

    决策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因为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就相互比较而言的。所以,如果没有多种可供实施的方案,当然也就不存在优化选择的必要,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实际上是我们进行评价选优的前提。在当代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要解决一个问题,总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构思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对各种方案要做经济分析

    每一种方案所实施的后果各有不同,项目前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分析各方案在不同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通过对每一方案的投入、经营费用及收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就可对各方案进行优劣排序。

    4.决定最佳投资时期和投资规模

    也就是说,项目前评价应讲求从实际出发,多方案比较,讲求最佳化,力戒一般化的观点。项目的投资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这点需要通过经济分析加以评价。

    5.要提出可能实施的具体措施

    对所评价的项目应该考虑其可能实施的具体措施,如果没有提出如何实施所评价的项目,那么对该项目的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

    6.要把资源的有效利用放在中心位置

    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作用,同一资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也有所不同,这样我们就应该从全局的立场出发达到最佳利用资源的目的。

    四、项目前评价与项目程序的关系

    1.项目实施的几个阶段

    一项项目的实施, 大体可分成三个时期: 投资前期(或规划时期)、投资时期(或实施时期)和生产时期(或运行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若干个阶段。

    (1) 投资前期(或规划时期)

    这是进行技术和经济研究的阶段,项目前评价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它包括鉴别投资机会(机会研究)、初步的项目选择和确定(初步项目前评价)、项目拟定(项目前评价)、最后评价和投资决定。辅助研究或功能研究是项目拟定阶段的一部分。这些研究通常是分开进行的,一般的原因是,进行项目前评价的机构可能并不具备在有关的一些领域进行研究的合格人员或专门人才。这几个阶段在决策过程中帮助潜在的

    投资者,并为项目的决定和执行提供基础。

    有了项目前评价的研究成果,一般就可成立筹备机构,进行资金筹措,设备预安排和实施准备等活动。这些活动有时还与投资时期工作交叉。

    (2)投资时期(或实施时期)

    这一时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工作,一般包括谈判与签订合同、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培训人员及工厂试生产几个阶段。投资时期的关键问题是时间,因为这个时期项目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经济主要决策已定,开始投入了大量资金,不再允许有任何滞缓,除非出现特殊意想不到的事故,否则就应全力以赴,投资时期压缩的越短越好,以期及早发挥投资效果。具体来说,这时各种合同已在执行,设备在制造,任何一点时间的拖延就会使投资增加,投资效果变差。但是投资前期在项目前评价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时间固然也重要,但第一位的是项目前评价的质量。由于此时只在少数人范围内进行,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细致的研究。在国外有些大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花时间大约与项目投资时期所花时间大体相当,有的酝酿时间还要长,而投资时期还想法设法采取分期投资、分阶段形成生产能力等措施,以期及早发挥投资效果。由此可见,投资前期重点应抓项目前评价的质量,切不可仓促上马,边设计、边实施、边生产的方针是错误的。经验告诉我们:设计之前的项目前评价要花一定的时间和财力,它可从以后的时间和投资节约中得到更大的补偿。

    (3)生产时期(或运行时期)

    生产时期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种观点来考虑生产时期的一些问题:

    从短期的观点——即生产初期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上。此时应全力去解决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以及经营管理的纳入轨道等等。然而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应该与执行时期联系起来考虑,必要的矫正措施应主要是项目执行的一部分。

    从长期的观点——即从工厂整个生命期来看,通常按折旧磨损十几年到二十几年进行考虑,问题主要在财务经济方面。这个时期要看工厂的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税金、利润、投资的偿还等,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很明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主要是通过生产时期的活动反映出来。项目前评价必须能够正确预测和反映这个时期的全部活动,用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推算,而不能任意假设臆断。如果没有充分的、必要的、来自实际的资料为基础,那么就不可能做出真正的项目前评价结果。

    以上是关于项目前评价实施几个阶段的概述。各个阶段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突出说明了投资前期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假定投资时期和生产时期未出现严重缺陷,那么一项项目的成败就主要取决于投资前的研究和分析是否适当。如果投资前研究的依据不当,哪怕项目实施和经营的再好也是无用的,这时要想作出技术和经济上的矫正就十分困难了。所以,投资前的研究和分析在项目实施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机会研究、初步项目前评价与辅助(功能)研究

    机会研究是鉴别投资机会;初步项目前评价是用于初步的项目选择与确定;项目论证是进一步的拟定项目;最后是评价和投资决定。辅助研究或功能研究是拟定项目阶段的一部分。这些研究通常是分开进行的,因为一个咨询机构可能并不具备各方面的合格人才或专门知识。但是,这几种研究的界限往往不易严格区分。

    1.机会研究

    机会研究是鉴定投资机会,它寻求的是投资应该用于哪些有些发展的部门,这种投资给企业带来盈利,给国民经济带来全面的或多方面的好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研究经常是对几个投资机会或项目设想进行鉴定,其研究比较粗略,主要依靠情报资料的估计,而不是详细计算。

    机会研究应通过分析下列各点来鉴别投资机会或项目设想,一旦证明是可行的需对它们进行详尽研究:

    (1)在加工或制造方面有所需的丰富自然资源;

    (2)为加工工业提供农业原料的现有农业布局情况;

    (3) 对某些由于人口或购买力增长而具有增长潜力的消费品以及对新研制产品的今后需求;

    (4)在经济方面具有同样水平的其他国家中获得成功的同类制造业部门;

    (5)与本国或国际的其他工业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

    (6)现有制造也通过前后工序配套,可能达到的扩展程度;

    (7)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8)现有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可能实现的经济性;

    (9)一般投资趋向及工业政策;

    (10)生产要素的成本和市场供应情况;

    (11)进口的情况以及出口的可能性。

    机会研究又分一般机会研究和具体项目机会研究两种。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进行哪种机会研究,或两种机会研究都进行。

    (1) 一般机会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国家机关或公共机构进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指明具体的投资建议。有以下三种情况:

    a)地区研究:查明某一特定地区贸易的各种可能机会;

    b)分部门研究:谋求在某一划定的分部门内的各种投资机会;

    c)以资源为基础的研究:以综合利用某一自然资源或工农业产品为出发点,谋求识别其各种投资机会。

    (2) 具体项目机会研究:一般投资机会作出最初鉴别之后,即应进行这种研究,并应向潜在的投资者散发投资简介,实际上作这项工作的往往是未来的投资者或企业集团。

    具体机会研究比一般机会研究更为普遍,其定义为将项目设想转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具体项目的机会研究目的是要促使投资者作出反应,因此它必须包括某些基本资料,仅仅列举可能具有一定潜力的产品就不够了。如果进行项目机会研究是要引起企业家的兴趣,那么在企业家作出积极反应时就应考虑进行初步项目前评价。

    2.初步项目前评价

    初步项目前评价必须在更为详尽的研究报告中详细阐述项目设想,它是介于项目机会研究和详细项目前评价之间的一个阶段。因为详细的项目前评价是既费钱又费时间的工作,因此做一段初步项目前评价可以对项目设想进行初步的估计。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

    (1)投资机会是否有前途,值不值的进一步作详细项目前评价;

    (2)确定的项目概念是否正确,有无必要通过项目前评价进一步详细分析;

    (3) 项目中有哪些关键性问题,是否需要通过市场调查、试验室试验、工业性试验等功能研究作深入研究;

    (4) 是否有充分的资料足以说明该项目设想既非可行的建议,也对某一具体投资者或投资集团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初步项目前评价的结构与详细的项目前评价基本相同,要概括以下内容:市场和工厂生产能力、原材料投入、地点和厂址、工艺技术和设备选择、土建工程、企业管理费、人力资源、项目实施及经济评价。 如果就投资可能性进行了项目机会研究,那么项目的初步评价阶段往往可以省去。如果关于部门或资源的机会研究包括足够的项目数据可继续进入项目前评价阶段或决定终止进行这一研究,那么有时也可越过初步项目前评价阶段。然而,如果项目的经济效果使人产生疑问,就要进行初步项目前评价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除非初步项目前评价的某一方面已通过详尽的市场研究或一些其他的功能研究进入了深入的调查。可以通过捷径来决定投资支出和生产成本中的次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决定其主要组成部分。必须把估计项目的主要投资支出和生产成本作为初步项目前评价研究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只依靠确实的报价单作为估计根据,以往的项目数据可作为主要的参考。

    3.辅助(功能)研究

    辅助(功能)研究包括项目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不是所有方面,并且只能作为初步项目前评价、项目前评价和大规模投资建议的前提或辅助。辅助研究分类如下:

    (1) 对要制造的产品进行的市场研究,包括市场的需求预测以及预期的市场渗透情况;

    (2) 原料和投入物资的研究,包括项目使用的基本原料和投入物资的当前和预测的可得性,以及这些原材

    料和投入的目前和预测的未来价格趋势;

    (3)试验室和中间工厂的试验,根据需要进行试验以决定具体原料是否合适;

    (4)厂址研究,特别是对那些运输费用影响大的项目的厂址的选择十分重要;

    (5) 规模的经济性研究,一般作为技术选择研究的一个部分进行。如果牵扯到几种技术和几种市场规模,则分开进行这些研究,但研究不扩大到复杂的技术问题中去。这些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考虑各种选择的技术、投资费用、生产成本和价格之后,评价最经济的工厂规模。这种研究通常对几种规模的工厂生产能力进行分析,研究该项目的主要特性,并计算出每种规模的结果;

    (6) 设备选择研究,如果项目的设备涉及到的部门多,来源分散,而且成本各不相同,就要坚信这种研究。一般在投资或实施阶段进行设备定货,包括准备投标、招标并对其进行评价,以及定货和交货。如果设计到巨额投资,项目的构成和经济性,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类型及其资本费用和经营成本,所选设备直接影响项目的经营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标准化的成本,那么设备选择研究就是必不可缺少的。

    辅助研究的内容视研究的性质和打算研究的项目各有不同,但由于其关系到项目的关键方面,因此其结论应为随后的项目编制阶段指明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前辅助研究如果在项目前评价之前或与项目前评价一起进行,其内容则构成项目前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一项基本投入可能是确定项目可行性的一个决定因素,而辅助研究有可能表明否定的结果,那么应在初步项目前评价或项目前评价之前进行辅助研究。如果在所要求的对一项具体功能的详细研究过于复杂,不能作为项目前评价的一部分进行,辅助研究则与初步项目前评价或项目前评价分头同时进行。如果在进行项目前评价过程中发现,尽管作为决策过程一部分的初步评价可以早些开始,但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对项目的某一方面进行更要详尽的鉴别,那么就在完成该项目前评价之后再进行辅助研究。

    辅助研究的费用必须和项目前评价的费用联系起来考虑,因为这种研究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项目前评价阶段节省费用。

    六、项目前评价的质量、时间和费用

    项目前评价的质量,取决于项目咨询专家和工程师们的知识、经验和掌握足够的基础资料和情报。研究深度不同,对其质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对投资的估计方法不同,投资费用的准确度就有所区别: 研究阶段 投资误差百分比

    机会研究 ±30%

    初步项目前评价 ±20%

    项目前评价 ±10%

    研究的深度与时间、费用成正比:机会研究粗略,时间可能只要一个月;项目论证复杂而且详细,时间可能需要一、二年。

    各项投资前评价所占费用目前仍无既定的标准,这些费用因项目和研究报告的不同而异,取决于以下这样一些因素,如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投资前研究的类型、范围和深度,委托和承担这项研究的机构以及收集和估价必要材料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总的来说,应按照估计的所需人工月数量决定项目前评价的费用。项目前评价所需期限可以从较简单的机会研究为一个月到复杂项目的详细评价为期一年或两年不等。 由于费用对各类投资前研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如果外部机构承担这类研究,最好标明费用多少。各项投资前评价所占的费用大致如下:

    一项机会研究,占0.2-1.0%。

    一项初步项目前评价,占0.25-1.5%。

    一项项目前评价,视项目的大小,从小型项目占1.0-3.0%到具有先进技术的大型项目占0.2-1.0%,不等。 辅助研究和试验的费用不能与项目投资费用相联系,而必须按照其拟议中的范围和期限加以估计。

    以上数字,只是提供概念,指出相对关系,并不是绝对的。项目咨询公司实际索取的费用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有这样一些可变因素,象咨询人员的经验、所要涉及的工作范围、项目的复杂性、咨询人员的竞

    争及其业务情况等。

    第二章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项目前评价是项目决策的依据,也是银行贷款的依据,所以项目前评价应该有一定的格式和一定的深度,同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项目前评价具有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一、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或为了满足相同的需要,可以采用的技术方案愈来愈多。在许多不同的技术方案中,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技术方案的评价标准,包括政治方面的标准,技术方面的标准,经济方面的标准,社会方面的标准等。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标准所反映的要求,应该是统一的、协调的。 此外,科学的决策也不仅是对行动方案作最后选择,相反任何选择仅仅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决策是一个过程,它包括问题的提出,制订目标,拟定方案,分析评价,最后从数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一种最佳的或比较理想的方案。决策是否科学的标志是决策的结果能否导致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保证经济增长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最终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真正实惠。

    为了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保证项目前评价与决策的科学性,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政策、技术、经济相结合

    评价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要全面考虑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政策上的正确性。例如采用先进技术是技术上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在一定条件下并非任何先进技术都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果,因为它要受到对技术的消化能力和投资能力的制约。如果选择的技术很先进,但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不适应或缺乏配套条件和资源供应,财力和物力上没有保证,则先进技术亦不能发挥作用,因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在对技术方案进行评价时,要统一评价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与经济性,不能片面追求最新技术。此外由于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是牵动全局、影响长远的东西,象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物价政策、技术政策和外贸、外资、外汇政策等。特别是产业政策,它决定着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构造体,影响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以及由这种分配结果所形成的各产业部门产值的比例构成。产业政策不正确,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着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必然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是确定项目决策目标的依据,没有明确的目标,拟定方案就没有依据,决策也就成了盲目的东西。目前造成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以及其它一切失误,都可归结为目标不正确。所以,项目决策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相结合,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头等重要的工作,是决策能否做到正确的前提。

    2.重视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是项目前评价的支住。在国外,由政府、经济部门发表各种统计数据,行业学会、协会、研究机关以及商业性出版社组织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加以汇编、分析和研究,公开印发出售这些资料。一些发达国家,已运用电子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供政府及企业领导者、计划和经济人员使用。当然,使用这些资料应加以分析,要考虑其来源、日期、目的,是什么条件下的数据,以及应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换算方法等等。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管理上混乱,致使一些数据资料缺乏真实性;有的经济资料渠道不同,只供内部参考,难于使设计人员得到了解。至于国际行情更是茫然不清。这种情况,对产品需求量、销售预测、经济的数量计算等,影响很大。固然,项目前评价中常依赖假设,但假设的条件多,尤其对基本问题的假设越多,风险就越大,也就失去了项目前评价的本来含意和价值。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统计数据和情报资料的工作。

    3.要加强科学的预测工作

    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决策。在复杂的经济运行中,单靠对本部门、本企业所处环境的某种感觉或直觉来进

    行决策判断,是越来越变得不管用了,而且还会导致很多失误。因此,对经济和技术的未来发展情况做出准确的预测,无疑就能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可以避免发生决策失误,少犯错误。所以,对任何决策来说,预测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对需要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项目前评价和决策更是如此。所谓预测就是对围绕决策问题的各种内部外部情况所进行的预计,是对尚未发生或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所进行的事先估计和推测,是对事物未来将要发生的结果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系统管理日益显得更为重要,预测就成了项目前评价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工具。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也是我们分析制订项目目标的重要依据。

    4.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微观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从一个企业出发来考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宏观的技术经济效果是指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来考察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相结合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一般来讲,微观(企业)经济效果是宏观经济效果的基础,而宏观(国家)经济效果是衡量微观经济效果的最终标准。通常两者是相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矛盾。也就是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是不利的;或者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是有利的,而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来看则经济效果不大。这时企业或部门的利益就要服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要在计算由于占用劳动力、资金、资源所引起的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劳动耗费和效益相应变化的基础上,选择宏观经济效果最佳的技术方案。

    5.近期经济效果与远期经济效果相结合

    近期经济效果与远期经济效果相结合,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通常只有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评价技术方案时,不仅要看近期的经济效果,更要考察长远的经济效果。也就是说要从经济发展上进行动态的考察,要克服在只作静态考察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以避免由于贪图眼前小利而带来无穷后患。

    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的决策方法,是一种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决策人员的经验、直觉、学识、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来进行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主观性,属于经验型决策。50年代后以后,随着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经济决策中引入了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引入使得决策不再以感觉为基础,而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使决策更具有科学化的色彩。通过定量计算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对问题的有关因素进行更精细的研究,而且还有利于发现研究对象的实质和规律。特别是对决策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问题,可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有助于决策者选择。但是采用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并不排斥定性分析,甚至可以说,定性分析方法还是少不了的。这是因为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变化很多,有的指标还根本无法用数量表示,因此必须作定性分析。当然这就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同时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定性分析的客观性,减少主管成分,克服少数人说了算的不正确做法。

    二、项目前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个项目前评价报告的编制,需要广泛的技术、经济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经过机会研究和初步项目前评价后,才开始详细的项目前评价。项目前评价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技术、经济和财务依据,因而要分析各有关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佳方案并论证其生命力。

    项目前评价一般有如下七个主要的阶段或步骤,在各阶段中,咨询单位和雇主应在一起紧密合作: 第一步:开始阶段

    主要是要明确问题,包括弄清评价研究的范围以及雇主的目标。

    第二步:资料搜集与分析

    包括实地调查以及技术研究和经济研究,每项研究所要包括的主要方面。需要量、价格、工业结构和竞争将决定市场机会,同时原材料、能源、工艺要求、运输、人力和外围工程又影响适当的工艺技术的选择。 第三步:建立各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目标通常会有多种可行的方法,因而就形成了多种可行的能够相互代替的技术方案。项目前评价

    主要核心点是从多种可供实施的方案中选优,因此拟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就是项目前评价的关键一步工作。在列出技术方案时,既不能把实际上可能实施的方案漏掉,也不能把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方案当做可行方案列进去。否则的话,要么致使最后选出的方案可能不是实际最优的方案,要么由于所提方案缺乏可靠的实际基础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建立各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时,应当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和掌握的全部资料进行全面和仔细的考虑。

    第四步:方案分析阶段

    方案分析阶段包括分析各个可行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的优缺点;方案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如投资费用、经营费用、收益、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的计算分析;方案的综合评价与选优,如敏感分析以及对各种方案的求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选择一个最优方案。

    第五步:编制已选择好的方案

    包括进一步的市场分析、方案实施的工艺流程、项目地址的选择及服务设施、劳动力及培训、组织与经营管理、现金流量及经济财务分析、额外的效果等。

    第六步:编制项目前评价报告

    项目前评价报告其结构和内容常常有特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和涉及到的步骤,在项目的编制和实施中能有助于雇主。

    第七步:编制资金筹措计划

    项目的资金筹措在比较方案时,已作过详细考查,其中一些潜在的项目资金会在贷款者讨论可行性研究时冒出来。实施中的期限和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资金的改变,这些都应根据项目前评价报告的财务分析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应作出一个最终的决策,以说明项目可根据协议的实施进度及预算进行。

    以上步骤只是进行项目前评价的一般程序,而不是唯一的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条件、方法的不同,也可采用其它适宜的程序。

    三、项目前评价报告书的一般格式

    下面是项目前评价研究报告的一般目录格式:

    第一章:实施要点

    项目前评价报告应当在考虑了某一项目的各种备选方案后对其所有的基本问题作出明确的结论。为了叙述的方便,这些结论和建议应在概括这一研究报告的各个关键方面的“实施要点”中予以归纳。也就是说,实施要点这一章反映了项目前评价报告各个章节的最关键部分及其最基本的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背景和历史

    ·市场和工厂生产能力

    ·原材料和投入

    ·座落地点和厂址

    ·项目设计

    ·工厂机构和企业管理费用

    ·人力

    ·执行时间安排

    ·财务和经济评价

    ·结论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历史

    为了保证项目前评价报告取得成功,必须清楚地了解项目设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一般发展和工业发展等情况如何相适应。一般来讲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背景

    ·项目主办者和(或)发起者

    ·项目历史

    ·预备性研究及有关调查的费用

    第三章:市场和工厂生产能力

    在拟定项目之前,应当分门别类地确定当前市场有效需求的规模和组成情况,以便估计某一产品可能的市场渗透程度。销售所得收入也应在考虑技术、工厂生产能力、生产计划和销售战略等方面的情况下作出预计。必须在进行项目前评价时提出这种预计,同时对产品定价、推销措施、经销系统以及费用给予适当考虑。

    一旦有了销售预测,就要拟定一个详细的生产计划说明各项生产活动及其时间安排。项目前评价这一阶段的最后步骤,就是要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投资支出和销售收益水平来确定工厂的生产能力。 也就是说,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和市场预测

    ·产品和副产品的销售预测和销售

    ·生产计划

    ·工厂的生产能力

    第四章:原材料和投入

    本章讨论关于制造规定的产品所需原材料 和投入的选择和说明以及供应计划的确定和原材料费用的计算等。

    确定投入需要量与项目拟定的其它阶段,诸如确定工厂生产能力和地点以及技术和设备选择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问题都必然地相互影响。选择原材料和投入的主要根据是需求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生产计划与工厂生产能力。即本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原材料和投入

    ·供应计划

    第五章:座落地点和厂址

    项目前评价报告必须说明适合于所考虑的项目的地点或厂址。应该从一个相当大的地理区域选择地点,还必须从中多考虑几个可供选择的厂址,一旦选定厂址就要研究建立和经营工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座落地点

    ·厂址

    ·当地条件

    ·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项目设计

    项目范围应不仅包括厂区。而且包括为供应投入、交付产品和提供辅助基本设施投资所需的其它全部活动。这种综合方法应有助于决定哪些投资必须由投资者或任何第三方承担。功能和实体布置是据以规定项目范围及其后设计工作的基础。

    一旦了解到了项目的整个范围,就应在已确定的工厂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决定所要采用的合适工艺过程,所需的机器和设备的类型和范围,以及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的费用。

    其次,必须规定各种结构和土建工程诸如厂房、辅助建筑物、工厂基础设施之类,并作出有关的成本估计。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布置

    ·项目范围

    ·技术

    ·设备

    ·土建工程

    第七章:工厂机构和管理费用

    项目设计和机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应在一系列反馈工作中共同进行。制订机构规划将使得计算管理

    费用成为可能,而管理费用在有些项目中对项目的盈利性可以有决定意义。 要对管理费用作出现实估价, 必须把全厂可行地分成几个组成部分(生产、服务和行政等成本项目)。即本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工厂机构

    ·企业管理费用

    第八章:人力

    在工厂的生产能力及所使用的生产过程确定之后,有必要对审议中项目的各级管理部门所需人员作出规定;对生产和其它有关活动进行估价时,应同时对项目各个阶段各级人员所需要的培训进行估计。即本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工人

    ·职员

    第九章:项目执行时间安排

    项目执行时期是指从决定投资到开始大规模生产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谈判和签订合同、项目设计、施工和试运转等若干阶段。如果计划不当,这个时期将会延长时间,以致影响项目的潜在盈利性。因此,制订项目执行计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确定执行时期所涉及的财务问题,以便在投产前和投产后筹措足够资金使项目得以实施。应对选择筹资办法(自有资本或贷款)以及延迟投资所引起的财务问题给予特别注意。 在执行时期,同时发生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投资活动,涉及各种不同的财务问题。为了调节这些活动,在项目前评价报告中应编制并提出最佳执行计划和时间安排。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执行的基本数据和活动

    ·项目执行计划和时间安排的选择

    ·项目执行的成本估计

    第十章:财务和经济评价

    项目编制应当符合财务和经济评价的要求。项目前评价报告前面各部分编写完毕后,下一步就是计算总投资费用。在许多情况下必须假定在项目前评价研究阶段已经有了项目筹资的资料;然后再计算项目涉及的财务问题,并把它归入生产总成本中。在进行财务评价时最好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并结合采用敏感性分析。同时,还应从项目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

    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投资费用

    ·项目筹资

    ·生产总成本

    ·财务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

    第三章 项目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项目前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每一方面都有其处理问题的方法,本节将就项目论 证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

    一、市场需求预测

    产品的需求预测是项目前评价的最基础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项目论证的水平。需求和市场分析的关键因素是就拟议中项目使用期间对某一具体产品的需求量作出估计,因为一个项目是否可行,除其它因素外,取决于预计的销售额或收入。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需求大小都是若干可变因素的函数,这些可变因素包括市场构成,来自相同产品和代用品的其它供应来源的竞争,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市场对社会经济型式产生的反应,经销渠道和消费增长水平等。因此,需求估计比一般想象的复杂,而且,由于不仅需要估计对某一具体产品的需求,而且还要辫明其组成(产品组合)和各个部分或各消费者类别,

    以及其增长与敏感性所受到的社会与制度方面的限制。

    1.需求分析的内容

    需求和市场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提供关于产品的某些基本情报,这种产品的大致技术规格和特点必须在开始时就是确定的。需要提供的情报应概括如下:

    (1)市场当前需求的大小与组成,该市场的地域范围应当确定;

    (2) 市场细分,主要按以下因素确定:最终用途(如消费者);消费者类别(如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地理区域(如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

    (3) 对整个市场及其各部分在项目使用期间的某段时期,最好是头十年的需求预测;

    (4) 拟议中项目在国内与国际竞争发展和消费者反应变化的情况下,在所预测的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市场渗透率;

    (5)作为预测增长与市场渗透依据的大致的订价结构。

    推销条件通常也是需求和市场研究的一部分,这时包括:售后服务类型、预定的包装标准以及要建立的销售组织。支配出口市场的因素往往比支配国内市场的因素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分别考虑进行估计和预测的方法。此外,在进行市场分析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提出对产品的规格、设计、性能、包装等进行适当的修改,以便适应所要供应的当地、国内或出口市场,当然这种改变不应改变产品原有的基本特性。

    2.需求预测

    在市场和需求分析中,对市场需求作预测或许是最为重要而且无疑是最为复杂的部分,因为它是确定一个项目有无前途和适当的工厂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基本上来说,这种预测包括:

    (1)对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潜在需求的预测;

    (2)对潜在供应的估计;

    (3)对拟议中项目可能达到的市场渗透程度的估计;

    (4)某段时期内潜在需求的特性。需要有关于这些不同方面的数量和质量数字。

    进行本国需求预测所必需的基本步骤为:

    (1)确定、收集并分析关于当前消费量及其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率的现有数据;

    (2)按细分市场将该消费量数据分类;

    (3)确定以往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对以往需求的影响;

    (4)预测这些决定因素今后的发展及其对需求的影响;

    (5)通过以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结合对这些决定因素进行推断来预测需求。

    至于新产品的需求预测则较为困难,可能须对照其他国家在产品发展类似水平时的需求增长趋势以及经济和其它因素来看。

    3.预测方法

    预测有效需求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比较简单的方法和复杂的数字程序,其中有些需要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何种方法取决于产品的类型、产品所要供应市场的性质和需求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下列是常用的预测方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

    (2)因果回归预测模型;

    (3)消费水平法(包括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

    (4)最终用途(消费系数)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和因果回归预测模型第一章中已作介绍,下来对消费水平法和最终用途法作一简单介绍:

    (1)消费水平法

    这是一种运用标准和已确定系数来考虑消费水平的方法,当某一产品直接被消费时,就可采用这种有用的方法。例如,通过确定为一千个居民拥有汽车的比率,或确定各划分的收入水平、工业单位和政府中的汽车拥有系数,即可估计出对汽车的需求。一旦得知总需求量,即从总需求量中减去实际汽车总数,以得出新的需求量。更新需要量可加入该预测数中。

    决定产品消费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收入,这种收入首先影响到消费者愿为购买某一特定产品拨出的家庭预算。收入水平是几种产品的消费水平的主要指示数,除少数例外,大部分消费品的消费量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然而,相关程度随产品而各不相同。

    (2)最终用途或消费系数法

    这种方法对评价中间产品特别适用,方法如下:

    a.验明一项产品所有可能的用途,包括例如供其它工业投入、直接消费需求进口和出口。

    b.取得或估计该项产品和使用该项产品的各项工业的投入产出系数。尔后才有可能从所预测的各种消费工业的产出水平,得出对一项产品的消费加出口和纯进口的需要量。

    例如,为了预测甲醇的需求量,首先就要验明哪些工业使用甲醇。这些工业包括甲醛、肥料和制药工业。在考虑到其他用户对甲醇的需求量以后,这三种工业已制订的生产计划就可说明将来对甲醇的需要量。

    二、原材料和投入的选择供应

    这也是进行项目前评价研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项目前评价应包括同原材料和投入需要量有关的下列问题:

    1.原材料和投入的分类

    原材料和投入应分为以下各类:原料(未加工或半加工的);经过加工的工业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组件);辅助材料;工厂供应品及共用设施(水、电、气、燃料、废水和废气处理等)。

    2.原材料投入的选择与说明

    在很多项目中,不同的原材料可用于同一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不同原材料进行调查研究,在衡量全部有关因素后,确定哪一种原材料最为适宜。如果各种可供选择的原料都易于得到的话,问题就在于工艺与技术是否经济,而不是给料的选择,尽管供应原料仍是一个基本问题。

    3.原材料和投入的特点

    (1)质量性能

    鉴定原材料和投入特性需作何种分析取决于投入的性质及其在特定项目中的用途。分析应当包括下列各种性能和特点: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电气和磁力性能等。

    (2)来源和可得数量

    基本生产原材料的来源及其经常的可得性,对于确定大部分工业项目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及其规模来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在许多项目中,对技术、加工设备和产品组合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原材料的规格,而在其它工业中,潜在的可得数量决定项目的规模。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应对可能需要的基本原材料投入数量进行估价,主要是为了确定满足当前和长远需要的来源和可得性。同时只有在确定了工厂生产能力和所用技术与设备之后才能对投入需要量作最后估价。

    (3)单位成本

    与可得性一样,对基本原材料和投入的单位成本也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因为这是确定项目是否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是国内材料,一方面须参照过去的趋势以及对今后的预测考虑现价,另一方面须从供应弹性考虑。从对某一种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来说,其供应弹性愈低,则价格就愈高。

    4.供应计划

    在制订供应计划时,应使所收集的关于原材料和投入的需要量及一般可得性和预计的单位成本等资料与项目前评价的其他成分联系在一起。这样,这份供应计划就可作为计算投入的数量和类别以及交货需要量的一个基础。任何供应计划都受所选用的技术与设备的影响,因为这两者都决定所需投入的技术规格。 供应计划的规模等于指明需要多少储存设施,尤其是例如由于厂址与投入来源分处两地或运输困难等原因不能保证连续供应时更是如此。必须把额外的仓库与堆放场地所需费用列入投资费用与生产成本的计算。 供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原材料和其它投入的年成本,这占全年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由此得出的结果将作为经济评价中资金流动表编制的基础。

    三、产品结构及工艺方案的确定

    产品结构及其生产过程采用什么工艺方案,是项目前评价中的技术选择问题,它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条件选择“适宜技术”,并作相应的评价。采用新结构、新工艺应有实验的根据,而不应采用不成熟的技术,因为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在技术上首先应是“可行”的。工艺方案的选择,包括所采用技术和工艺过程。当然,它与生产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

    项目前评价中技术评价应反映下述几个方面:

    1.技术的先进性

    应从技术水平和实用两方面来进行评价,以判断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

    2.技术的实用性

    指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对推动生产、推广应用、满足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应能力。

    3.技术的可靠性

    指技术在使用中的可靠程度,即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产品工作性能符合要求和工艺方法成功的概率。

    4.技术的连锁效果

    指技术应用后对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的作用,如推动其它行业的发展、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文化教养等。

    5.技术后果的危害性

    指技术的应用是否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损害资源等。同时提出排除上述危害的难易程度和所需费用等。

    四、生产规模(或生产能力)的确定

    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可以预测出计划生产的产品在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内可能的需要量。根据目前的生产情况及条件,可以估算出该产品在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产量。两者相比就可初步做出未来的供需预测。这种预测即是判断扩建或新建某类企业是否可行的依据,又是确定一个工业项目生产规模的依据。但是,确定企业生产规模还必须考虑规模的经济性。

    1.生产规模或生产能力的定义

    生产规模或生产能力一般是指一个工厂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量或单位数。这个定义意味着一个工厂生产的预期总产量,考虑到由于工厂在整个存在期间其生产和产品组合必然有变化而必须作调整,在这段时间中的一个短时期的生产能力数字可以作为常数看。企业规模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果和长远发展。衡量企业的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价值和年生产能力等为标志。但是,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应当是衡量企业规模的最主要标志,这是由于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前两者已不能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主要标志。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产品的年产量应当等于企业的生产能力。

    2.确定可行的企业生产规模

    在项目前评价中确定适当的企业生产规模是关键。虽然对具体商品的需求和市场渗透所作预测是其起点,而且来源有限的基本原材料和投入或资金对某些项目可能是一种限制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参数仍然范围太大,需要对工厂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各种可供选择的快讯进行评价。这些备选方案必须一方面联系可能符合不同程度的投资支出的各级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联系不同水平的销售额和盈利率。一旦明白了对需求和市场预测的总的限制因素,那么就必须估计项目前评价的其他组成部分以便确定可行的正常企业生产规模。这一生产规模实际上应该是按项目前评价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的相互作用所可能确定的最佳生产水平。这些组成部分有:技术和设备、资金、投资和生产成本的构成如何以及销售范围等。

    在确定可行的正常企业生产规模之后应该考虑到详细的技术和设备问题,而需要在确定企业规模之前考虑的两个问题是:最低限度经济规模和与各级生产水平有关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来源如何。

    (1)最小经济规模和设备限制因素

    最小经济规模的概念使用于大多数工业部门和项目,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业有不同的意义。对一些制造

    企业一般可以规定最小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工业化国家的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一直倾向于迅速增长以便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增长的生产规模所设计的投资支出因为产量增加而相应地要低得多,这就使单位成本降低。在确定一个项目的最小经济规模时应利用别处的经验,因为所研究项目的生产成本和其它项目的相同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本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由于资金有限或可预见的需求规模有限而使这种经验不适用,就应该充分说明因此将造成的生产成本和价格较高、不能在国外市场上竞争等情况以及需要何种程度的保护。

    (2)资金和投入的限制因素

    国内和(或)外来资金以及基本的生产投入的缺乏会妨碍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这是因为缺少外汇来进口设备、部件或中间产品,或缺少国内资金来用于需要大笔投资支出的主要项目。如果有效需求和市场渗透的可能程度都很高,工厂生产规模就只要满足需求预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让其它项目、进口或以后扩大拟议中的工厂生产规模来解决。即使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单位生产成本与同一生产领域的其他公司的生产成本相比也肯定是相当高的,并且规模经济将只达到项目可行性的最低要求。如果拟议中项目的可行的生产规模低于最小经济规模,就应该在项目前评价报告中对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以及关于需要何种程度的保护之类的政策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3)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

    如果资金或原材料和投入方面没有严重的限制因素的话,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决定因素。通常情况下,投资费用的数量往往随着每生产单位平均增长的企业生产规模而减少,成本增长通常并不与规模保持严格的比例。这种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其中C1是得出的生产规模Q1的成本,C2是已知的生产规模Q2的成本,X是成本生产规模系数。

    不同工业的成本—生产能力比率各不相同,从0.2到0.9不等,平均在0.6左右.但总的来讲,特别是在制造工业中,规模经济对较高设备能力的投资费用很重要,较高企业生产规模的生产成本应该与投资支出一起评估。某些规模经济在一定限度之内作用递增,但超过这一定限度,管理能力、劳动力问题、资金、投入和市场渗透方面的考虑以及项目前评价的其他组成部分就会成为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拟议中项目而论,应该按投资支出和生产成本估计成本与生产规模的关系,并联系该项目其它研究部分确定参数。

    3.预计的销售额和企业的生产规模

    应该仔细估价预计的销售额和可行的正常生产规模的关系,以决定可供选择的企业生产规模。对于某些新产品或必须为其开辟新市场的产品来说,初期生产规模应高于初期需求和销售额,这样企业生产规模在若干年间都能满足需求的增长,但是这种有计划的生产规模的不充分利用不应该低于销售收益和生产成本的平衡点(即收支相低点)。需求和销售不断增长,可能超过企业生产规模,因而在需求和生产之间就会有一个越来越大的差距, 最终可能成为企业扩建的理由。只要能迅速实行扩充 ,最好是使可行的正常生产规模只在一个规定的时期内高于估计的市场渗透,而使其后的销售增长由随后的企业扩建来解决。所采用的销售预测和企业生产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决于诸如市场预测、价格弹性需求的可靠性或成本—生产规模比率等因素。

    鉴于以上考虑,需要确定适当可行的正常企业生产规模,为此必须用数量表明项目评价中各有关组成部分在各个生产水平上的影响,并需要制订可供选择的现金流量,这样就可以对照确定为最适当的可行的正常企业生产规模对不同生产规模所涉问题作出评价。应该按两到三个可供选择的生产水平及由此造成对产品定价的影响估计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并按各级生产水平上所预期的产品价格作出相应生产水平的销售预测。所选择的最适当的可行的正常企业生产能力应该按商业盈利率构成各研究部分之间的最佳关系。 在某些项目中,经济的做法是对某些生产阶段规定较高的过剩生产能力,如果在这些阶段成本—生产规模比率对这种较高的生产能力有利的话,同时多少按需求增长比例提高其它阶段的生产能力。可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必须选择最合适的。

    根据所决定的可行的正常企业规模,可能有必要比较详细地用数量表明各种投入的需要量并决定这些投入的总费用。应该对项目的人力需要量作出估计,虽然在选定技术和设备之后还需要更详细地规定人力需要

    量,但是由于生产技术可能设计技术人员的来源如何,所以对多数项目来说,在可行的正常工厂生产能力确定之后估计人力需要量是很有用的。

    五、技术与设备选择

    1.技术选择

    项目前评价应该说明具体项目所需的技术,评价可供选择的各种技术,并按项目各组成部分的最佳结合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应估计获得这类技术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还应说明与选择的技术相联系的具体设计和技术服务,同时选择和获得技术还必须与选择机器设备相呼应。

    (1)技术选择

    在项目前评价中应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进行评价,以确定对该厂来说的最佳技术。这种评价应联系到工厂生产规模,开始时应该对产量、生产逐步上升和酝酿期限作数量估计,并对产品质量和适销性作出估价,然后应就这一段时期内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对资金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的影响作出估计。除上述的基本标准外,这种技术必须是经过全面检验的并在制造过程中应用的,最好是在提供这种技术的公司内应用的。虽然新的未经检验的或试用的技术不应认为是合适的,但也应避免使用将要过时的技术,这就意味着应该研究技术趋向和使用更先进技术的可能性。

    技术的选择必须联系到项目可能得到的主要投入以及长期和短期的生产要素资源的适当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原材料可以决定要采用的技术,以国内原材料和投入为基础的工艺过程可能比那些主要投入必须无限期依靠进口的工艺过程更为可取。除了广泛的政策影响外,如果就地取材,那么材料和投入的供应能得到更好的保证,而且可能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事实上,对许多产品来说,逐步一体化,可能是较为可行的一种办法。

    (2)技术获得方式

    在选择技术的同时,应找出能获得这种技术的其他来源。当必须在其它企业获得技术时,就必须决定获取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分为:技术许可证交易、技术的全套购买和技术供应方分享所有权的合资经营企业。应该对这些获取方式所涉及的问题作出分析,包括:许可证交易、技术分解、合同内容、购买技术的方式以及许可证持有者参与合资经营企业所带来的问题等。

    (3)技术费用

    除选择技术和因此而可能需要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外,在项目前评价报告中还应估计技术和技术服务的费用。当然这种估价是困难的,如果能弄到资料,可参考同一工业其它项目的技术支付进行估价。也可按不同的支付方案估价,诸如按一次总付,按连续使用费率支付或二者结合。如果这种技术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同技术许可方保持关系,那么采取支付使用费的方式可能较为合适。这种使用费率往往是实际销售额的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三至五,视工业性质和工厂生产规模而定。

    2.设备选择

    设备选择和技术选择是相互依存的,在项目前评价报告中应根据工厂生产能力和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来确定机械和设备方面的需要。

    项目前评价阶段的设备选择,应概略说明通过使用某种生产技术达到某种生产规模所必需的机械设备最佳组合。在所有项目中,必须说明每一加工阶段的设备额定生产能力,并使之同下一生产阶段的生产能力和机械需要相联系。从投资角度来看,在符合各种机械功能和工艺需要的条件下,设备费用要控制到最低限度。例如,要决定一个机器制造企业所需设备,就有必要明确: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计产量所需要的各种机械加工和其它作业,每一作业所需工时分类,履行每项功能的专用机床的选择以及这段时间内要达到各个不同生产水平所需要的机器数量。

    确定设备要求应与评价报告的其他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这些组成部分大多数应在确定工厂生产规模和工艺过程时涉及,而另一些则可能是有关的。有时候,可能有基本设施方面的限制,象电力或运输供应方面的问题。有些情况下,高度先进的设备,诸如数控机床等,在初期生产阶段可能不宜使用,因为需要有一段培训人员的时间。如果较先进的设备必须靠进口,那么由于总投资的限制或可得到的外汇有限也就可能取

    消或推迟使用这种设备。维修要求和有没有维修设施也可以是个重要因素。政府的政策,如进口管制等,可能限制某些类型设备进口,那就不得不按可得到的国内产品进行设备选择了。

    六、座落地点和厂址选择

    座落地点和厂址这两个词常常被当做同义词使用,但应当对其加以区别。地点的选择应当在一个相当广阔的地理区域内,从中可以考虑几个可供选择的厂址。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包括一个相当大的地区,但是厂址的选择则应当是确定建立项目的具体场地所在,因而应该更为详细。

    1.地点的选择

    确定建立工业的地点应该考虑三个主要方面:政府政策、与具体项目有关的各种因素(例如:投入和市场)之间的轻重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一般的地点考虑。由于运输费用关系重大,对工业地点的考虑一向仅限于接近原料和市场,但近年来其它因素的重要性已有增加。

    (1)政府政策的作用

    政府政策的导向对于一项目地点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些国家建立了一些特定的区域,并为这些地区规定了各种形式的财政鼓励办法,因此就应分析这种鼓励对拟议中项目的经济情况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对那些不受地点因素影响的项目来说,其意义可能要大的多。如果牵涉到大量的政府或机构资金,政府政策除了具有劝导作用以外,还可能会直接决定工业地点。此外,项

    推荐访问:目的 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