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医院总结 > 正文

    致橡树阅读理解:致橡树阅读理解及答案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09-26 点击:
    《致橡树》的另一种解读

      

      内容摘要:舒婷的《致橡树》历来被读者看做是歌颂爱情,本文借着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来再次剖析《致橡树》的“两树”之爱,探寻其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絮语及其中爱情的虚实。

      关键字:《致橡树》;罗兰・巴特;木棉

      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罗兰・巴特在其书《恋人絮语》中采用解构主义的思辨方式,以一种高度“发散性”的行文,创造了另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恋人絮语》是撷取人类爱情片段,而舒婷《致橡树》是通过“两树”――橡树与木棉两种形象符号,直言爱情。受其启发,笔者尝试着以这种“发散性”思维解读《致橡树》。这一题目中“致”,呼号式、告白式地入题,我们不妨将其想象:一棵木棉与一棵橡树彼此相望,“木棉”是陈述者,“喃喃自语”;“橡树”是倾听者,“缄默不语”,而联结双方的是一系列话语成分。

      一、“我”――“爱”――“你”

      “我爱你”是爱情双方传递情感的暗号,“我”是主体,“你”是客体,二者在一个行为动词“爱”上建立联系,是一个单向度的关系。罗兰・巴特在分析“我爱你”时,将其归为在某种特定情境里产生的特定话语,来表达恋爱中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本诗“我如果爱你――”(两次),“如果”即是假设性,破折号“――”则引出下文,在我们未往下进行阅读,已经有了一个随机的认识:一切行动与想法均以“我爱你”为前提,否则不成立。

      诗中,“我”字出现五次,“你”出现十次,“我们”出现四次,这种人称的反复出现及变化造成阅读中读者轻易对一方或双方的评判。“我”实施的是个体行为,如“我如果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而且与“我”搭配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不”,突出否定之义,“决不”、“绝不”、“不止”、“不够”等六次。“绝不像”、“绝不学”表达“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不止”是包容之词,表示超出某个范围的意思。这些是“我”之于“你”有强制性、并有意识发出的意愿及行为。而“你”常为陪伴性地出现,不具有强制性及自觉性,而是“我”行为的陪同着。“我们”带有共同的指向性,是“我”和“你”在爱情的过程中的一致性表现。

      二、“木棉”身上的“橡树”气质

      橡树是坚硬、高大、挺拔的植物;木棉,则是赋有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木棉即为树的形象,再深入一步,这株木棉在橡树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时,自有其“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而且“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笔者认为,这也暗含一个前提,如果我们能站在一起,“我”这株木棉必须也同样的刚强、坚韧,换句话说,就是“木棉”身上必须带有“橡树”的气质,柔中有刚,带有男性化色彩。这种女子男性化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她的恋爱,而在于她所处的位置。

      三、“叹息”

      对于诗句“叹息”一词,是木棉的声音。在全诗,尤其从“不,这些都不够厂开始,诗情逐渐高涨,呈刚强之气,而“叹息”独为突出,显性阴柔,笔者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女性在构画一种理想爱情时潜在的落寞和质疑。木棉试图寻求与对方交融,组成一个相互拥抱的整体意象,而令人伤感的是,在这种“伟大的爱情”来临之前,“我”是无枝可依的,无形可托的。“你”若来了,“我”与“你”分担与共享苦与乐;“你”若不来,“我”的“火炬”该为谁而举?

      在《致橡树》,“我”对“我”作为女性形象的设定――株木棉,以及对“你”作为一棵橡树形象的寄语。整首诗罗列种种意象、整散不一,给人的是一种冷静与激情交织的理性之感。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告诉大家:所谓“恋人”是一个复合体――纯洁幻想的恋人与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结合,想象的激情与冷静的自制的统一。《致橡树》是通过一株木棉的形象及逻辑来展示女性式微的爱情观,而诗中透露出一种等待,等待一棵橡树及一份理想的爱情,而这份等待,则处于一种移情状态。参考文献:

      [1]舒婷著,《致橡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法)罗兰・巴特,汪耀进、武佩荣译,《恋人絮语》,上海人民出版杜,2009年版。

      徐若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解读致橡树资料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

    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

    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

    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

    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

    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

    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

    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

    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

    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

    ,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

    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寓教于乐。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以橡树为对象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和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是诗人心目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又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

    首先,橡树是高大的,有威仪的,有着丰富的内涵——那绿阴就是一种意指。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攀援在大树上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无私的泉源,不愿作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丧失自己。诗人要怎样的爱情呢?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共同迎接生活中风风雨雨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在橡树近旁和橡树并排站立的一株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坚定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它们就那样静静地站着。有风吹过,它们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心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的言语,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二人就这样站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士兵,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承受来自外面的袭击;一个是热情的生命,

    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外面的威胁,承担任何困境;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美丽,大自然的壮丽风景。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同的土地。他们互相爱着,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诗歌以新奇的意象、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不像很多当时的批评家所说的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

    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女诗人舒婷,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如果我爱你——/绝不象攀缘的灵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如果我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

    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表达根叶纠结,“终身相依”的意义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她认为,女性就“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就“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写完之后,她便托人将这首诗带给著名诗人艾青看,恰好诗人北岛去艾青家,看到了此诗。北岛便给舒婷回了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5首诗。后来北岛将此诗题目改为了“致橡树”,最先发表在北岛创刊的油印刊物《今天》上,接着又张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受到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后来,北岛推荐,此诗发表在1977年4月号《诗刊》上。

    诗的前半部分,“我”“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只像泉源”,“也不只像险峰”,借比喻表现现代女性的觉悟意识。不

    攀援,不做依附品;不陪衬,不做装饰品;不索取,不简单地给予。诗人以六个比喻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诗的前半部落脚点落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诗上,诗人借“木棉”向“橡树”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两者是独立的,又是并立的。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面貌表现对旧观念,旧伦理道德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

    那么,怎样看待诗的后半部分“伟大的爱情”呢?这种“伟大的爱情”植根于平等: “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很明显,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情观。互相独立、平等;心灵相通;相互尊重;息息相连;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共享生活的甘苦荣辱,共同承担人生的重担;忠贞不谕,心心相印。

    本诗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表明作为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应该采取的立场和态度。即使放眼今天的社会种种,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诗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重复的脚步么?作者不仅让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成为爱情中应有之义,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爱情不应凌驾于事业之上,爱情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只有把爱情的力量化成崇高的事业追求,爱情才能成为一株光辉美丽的长青树。

    本诗气韵顺畅,喻意明晰,层层递进,力量渐升,最后水到渠成,升华主题。又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是诗体结构的一种典范。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

    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舒婷一开始并没有马上提出自己的爱情观,她首先否定了两种“爱情”。第一类是攀附式的“爱情”,“凌霄花”式的女人虽然高高在上,但她凭借了男性的高技,她的炫耀是可耻的。接着,作者又用了五个比喻否定了奉献式的“爱情”,否定了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作者之所以把否定的重点放在后者,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歌颂这种一味付出型的“爱情”。孰不知,恰恰是单纯的付出使女性丧失了自立与独立的机会。此时的舒婷,像一名战士,她宣告自己、宣告所有要求自立的女性,决不做男性的附庸!不做攀援的凌霄花!不做痴情的鸟儿!不做源泉!不做险峰!不做日光!不做春雨!决不为男性的存在而存在!诗人对一向奉为美德的旧观念、旧伦理做了坚决的否定,表达了新时期的新女性的新的觉醒、新的背

    叛。作者用最形象的事物,使自己争取自身尊严、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是橡树,高大坚实;我必须是一株木棉,自由生长。舒婷号召所有女性要像“树”一样独立地生活,决不做一枝无骨藤萝。

    作者并不偏激,她在赞同事业结合的同时,也肯定了情感的密切。“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含蓄、真挚、默契,心有灵犀。“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担艰难困苦,辛劳疲惫。“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共享宁静美好,幸福欢乐。爱人之间就应该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就应该相知相依,相互尊重,相互独立,相互平等,而不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永远分离”是人格、事业的独立,“终身相依”是情感的交流融合。不管怎么说,女人就应该“像英勇的火炬”,照亮自己的理想征途,坚定地前进,勇敢地拼搏。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开头,作者首先用六个比喻列出六个否定,激越的情感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仿佛吐尽了积压在心中的不满与愤懑。接着,诗人以女性特有的柔情,真挚细腻地抒写了心中的爱情之梦,“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格调舒缓,宁静柔美,如流水潺潺,如玫瑰在清风中摇展,如月光轻轻罩在荷塘上。在最后,作者再一次以昂扬的情感肯定了自己所坚持的爱情观。“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自然明白,女性的自立不是呐喊几声就能实现的,不是个别女性觉醒就能成功的,它要受到历史、经济、文化的许多制约。诗中的一句“像沉重的叹息”耐人咀嚼,作为女人、女诗人,她充分认识到:女性在这个世界上要承受更多的苦难,要有着更多的沉重的叹息。但诗人还是如江南的第一只报春燕,唱出了反对严冬的战歌,她大声疾呼,所有的女性都要做一棵挺立的木棉树!

    与西方相比,中国女性的觉醒太晚了一些,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太迟了一些,但中国新女性所展示的磅礴锐气同样是令人注目的。我们忘不了鉴湖女侠秋瑾,她早早喊出了“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从此,一批杰出的女性开始走上历

    史前台。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妇女运动更加波澜壮阔,“我是我自己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可转移;(参见鲁迅《伤逝》)有的女性甚至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眼的强烈渴望。(参见竟陵子《史海钩玄·武汉裸体大游行》)建国后虽一度出现低迷,但文革刚刚结束,舒婷便以报春鸟的敏感高呼自立自强,与八十年代清华女大学生喊出的“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相映生辉。

    也许你认为,从纯艺术角度讲,她的一些诗是比这首强,但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这首《致橡树》,这当然在于其内在精神的伟大了。让所有女性、所有男性都来读一读《致橡树》吧,记住:每一个人都应该独立、自立、自尊、自爱、自强。

    舒婷的这首诗歌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就情感而言,读了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深切的感觉到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那种对爱情独立的坚持。于我们而言,起到了把独立的爱情思想进行了传播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共鸣,而美学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类情感波动、变化的学说,所以本质而言,应该为情感现象原理.美学是美学现象原理的学说。所以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完全体现了美学的含义,具有美学的研究价值。

    一、从美学的主观性方面

    舒婷做这首诗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情感热烈,更加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澎湃的情感,仿佛跟着诗人一起在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执着独立的追求。

    主观上,诗人完美的把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出来。一个人如果想就某些方面与别人产生共鸣,那么这个方面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源自自己真实内心的想法,其次是这个想法是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否是人们所需要的。这其实就是人们接受某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人的需要与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有依赖于人的各种心理过程。

    而舒婷以第一人称说出了自己对爱情独立这一看法与坚持,这不仅在当时还是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群体来说都是一种需要,被封建制度压抑久了的女性,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不断的发展中,思想也在不断的成长,所以舒婷提出的这一爱情的独立,从心理上引起了广大知识女性的共鸣。再回到美学上,美学的主观性就是学说范围主要表现在心理学领域的各种要素。

    二、从美学的客观性方面

    美学的客观性:强调了美源自自然,源自发现。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木棉与橡树都是大自然中的常见植物,甚至可以说都是很美好的植物。

    木棉花又称英雄花,连它的坠落也分外的豪气,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一声落到地上。树下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不萎靡,很英雄地道别尘世。在森林中木棉树的顶头往往超越其他树木,故被称之为英雄树。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

    物;生命期比较长,它有高寿达400岁的。西方人觉得橡树是壮悍强大的象征,德语就有谚语说“一掌推不倒一棵橡树”。

    诗人用了这两种植物,都很好的强调了独立的主题。你是橡树,那我就要做与你平等的木棉!诗人对自然的发现就是一种美学的表现。 三,从美学的批判性方面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借助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来衬托木棉的独立自强。对于这些意象,就是一种明显的批判。诗人巧妙的讽刺了那些在爱情中迷失自己,失去自我的人,揭示了爱情中因为人类自身本性而产生的种种丑态,其实也暗含了这种爱情的不长久。这样对比的批判效果更甚。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 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

    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

    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

    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

    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

    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

    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

    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

    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

    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

    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

    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

    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

    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

    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

    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

    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

    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

    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

    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

    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有的人说这是对橡树雄伟的热爱与赞美,他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他能够忍受一切的严寒逼迫,依旧坚贞地守卫在自己的领土里面不动摇,是英雄的化身,他以自己伟岸的身躯守卫着自己脚下的土地,如此也可以引申为执着坚持自己的梦想,热爱自己国家,从这个层面上分析也可以看做是一首爱国主义诗歌。

    也有的人认为这纯粹是一首浪漫、真挚的爱情诗。男人是橡树,女人是站在他近旁的一株木棉,他们彼此根叶相交,彼此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永远不分离,坚守自己的爱情,他们心心相惜,渴望了解彼此以此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好美的爱情,爱情的坚贞在舒婷细腻的笔下刻画地淋漓尽致。

    还有的人认为它是表现在爱情面前保持个性、自由的一种独立人格的呼唤。如果爱他,就不会像攀援的凌霄花那样用它的高枝来夸耀自己,也不会像痴情的鸟儿那样随声应和对方,不会像源泉、险峰那样牺牲自己独特的个性去衬托对方。他们认为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他拥有像刀、剑或是戟的铜枝铁干,对方不会因为那样而否认自己是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绝不会为了展示对方的英雄本色就迷失了自己,甚至是放弃自己独特的性格,认为是作者的一种独立人格的真情呼唤。

    我读了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后也深感朦胧,一开始也只是认为是对坚贞爱情的赞颂,再认真细读

    赏析,发现它并非如此单纯地描写美好的爱情。

    在我看来,这首诗启发了人类对女性地位重新命名的思考,它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先河。这首诗以“橡树”、“木棉”这些独特的对比意象一反传统的叙述模式来呼唤人类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思考。

    橡树固然具有英勇、神猛的形象,舒婷借这个意象象征了刚硬的男性之美,他有着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则体现了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传统女性所持有的柔弱、妩媚,它像沉重的叹息,也像英勇的火炬,无形中木棉就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以自己伟岸的身躯爱自己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多么有阳刚之气的一株木棉形象啊,多么有个性的一株带有新时代女性的木棉啊!

    冬天的橡树阅读理解答案

    冬天的橡树阅读理解: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答:安娜因莎乌斯基迟到,上课回答错误,决定家访。在家访途中,安娜看到冬天的橡树,赞叹不已,以致耽误了家访时间。最后安娜理解了莎乌斯基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莎乌斯基也希望自己能改正迟到的缺点。

    这篇文章运用了伏笔的表现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示例:“靴子前端沾满了泥”,暗示下文他在橡树根下挖泥土。“他的话脱口而出,像是有个深藏在心底的秘密,非要倾吐出来与大家共享不可。”暗示下文森林是一个美丽奇妙的地方。“莎乌斯基搓着指缝间的泥巴。”暗示下文他在橡树根下挖泥土。

    文章结尾安娜明白了“森林中最让人惊讶的并非冬天的橡树,而是一个脚穿旧毡靴,身着补丁衣的孩子。”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个“身着补丁衣的孩子”为什么让安娜老师认为是“最让人惊讶的”?(4分)

    答:示例:①因为这个穿着破毡鞋的小男孩热爱大自然,敬重生命,他对冬天的橡树、装死的青蛙、温顺的驼鹿都有深厚的感情(1分)。②他纯真善良,老师要回去时他主动提出要送老师,细心地送给老师一根棍子防身,并希望老师只是吓唬一下驼鹿就好了(1分)。③他见多识广、观察细腻,他能从地下的足迹判断出是驯鹿,能认出橡树根底的动物世界(1分)。④他热爱生活,让安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橡树世界,感受到了比课堂鲜活的生活(1分)。所以安娜老师认为“森林中最让人惊讶的并非冬天的橡树,而是一个脚穿旧毡靴,身着补丁衣的孩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答题语言规范、通顺1分。)

    安娜老师驻足森林,未能完成到莎乌斯基的家访,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家访,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一谈。(字数100字左右。5分)

    答:示例:①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1分)。②安娜虽然未见到莎乌斯基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1分)。③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莎乌斯基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1分)。④此行,使莎乌斯基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1分)。(观点1分,分析3分。语言通顺1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作文:幸福,很简单 有人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不过自己的幸福都看在别人眼里。

    幸福就是回到家只需要敲门,而不用去摸那冰冷的钥匙。

    幸福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看见你们和阳光都在。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题记

    幸福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很多时候,都被我们忽略了。——题记

    朋友:朋友会陪在我们身边,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给予我们鼓励。每当这时,我们都会充满了力量和勇气,勇敢地和风雨作斗争,到达成功的彼岸。朋友,是在最后给予我们力量的人。在风雨同舟的路上,我们对朋友的帮助感激不尽。因为有他们有力的鼓励,我们才能脱险而出,找到自己的方向。那些来自朋友的鼓励,就是幸福

    陌生人:当我们在路上走着,一不小心掉了东西,而我们没有空的手将它捡起来。这时,一位陌生人帮助我们并送给我们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在道谢的时候很庆幸遇到一位热心肠的人。其实,这,也是幸福。

    结尾:

    幸福其实也就是我们心中的船、心中的种子、心中的小溪一样,因为有梦想,所以敢担当、敢挑战、敢追求、敢于拼搏、敢于奋斗,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我们没有关注他、追求他,所以才会离我们的意识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幸福,留意自己身边的幸福,并不断的去争取,才能真正的把握幸福,把握命运。

    ‘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就是现在,只有努力把握现在,才能享受现在,享受幸福’。

    基于关联理论的诗歌《致橡树》中的隐喻解读

      摘 要:隐喻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诗歌中,使得诗歌中的语言更为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作为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对隐喻的研究从单一的修辞学、语义学发展到从语用学、认知科学等领域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关联理论主张将隐喻视为一般话语,通过推理,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使隐喻得到更合理的阐释。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拓宽深化了以往传统的隐喻理论,为诗歌中隐喻的理解提供了独特的观点。文章以《致橡树》为例,探讨了关联理论对于阐释诗歌中隐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 隐喻 诗歌

      一.关联理论与隐喻

      1.关联理论简介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在他们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正式提出关联理论,关联原则是他们书中的主要论点。关联原则被表述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在1995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将该表述改为第二关联原则,即交际关联原则,并另外增加了一条第一关联原则,即认知关联原则。具体表述为(1)认知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2)交际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要想理解关联理论,首先应理解什么是关联。关联有两层含义,关联性和关联度。斯波伯和威尔逊对关联性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假设当且仅当在某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时,它才在该语境中具有关联[5],即关联性。关联也是是一个程度问题,关联度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与为了获得语境效果而付出的处理努力。人们为了理解他人的话语,并需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应。语境效果与关联度成正比,处理努力与关联成反比[5]。也就是说关联度越大,语境效应越大,则处理努力越小;反之,关联度越小,语境效应也越小,则处理努力越大。

      斯波伯和威尔逊还提出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说话人明示,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给对方;听话人推理,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并通过推理获知交际意图。这个推理过程也就是听话人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的过程[6]。斯波伯和威尔逊还区分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5]。当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达到合理的平衡时,话语就具有了最佳关联,人们在交际是追求的是最佳关联而非最大关联。

      2.关联理论阐释隐喻的适用性

      隐喻是建立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存在的必要条件[7]。本体和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个概念域之间才能实现映射。这个映射过程与交际中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相一致。可见,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理解的适用性。此外,关联理论之所以可用于解释隐喻,笔者认为可以从隐喻的本质和推理过程两点来进行阐释。

      第一,从隐喻的本质来说,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偏离。格赖斯(Grice)也明确指出,隐喻、反语、夸张等语言现象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8]。然而关联理论主张隐喻是语体学上的形象表达,而不是对语言使用规则的可以违反,所以隐喻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释程序,只需将其视为一般的话语进行处理。

      第二,从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推理模式来说,隐喻是说话人或作者交际意图的间接表达,只有通过关联理论中推理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真实的交际意图才能展现出来。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义的推导。隐喻往往是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必然要求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点即关联性。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解释隐喻,这个理解过程可通过“明示推理”进行解释,说话者或作者通过明示话语将隐喻的信息表达出来,听话人或读者在了解话语的显义后,即知道了隐喻的字面意义后,通过结合语境的推理,补足缺乏的隐含前提,推导出隐含结论,隐含前提与隐含结论即是话语的隐义。

      3.关联理论对诗歌隐喻的解读

      关于隐义,关联理论还区分了强隐义和弱隐义。隐含的强弱取决于言者信息意图的互显性:互显性越大隐含越强,互显性越小隐含越弱[。诗歌中的隐喻对于读者选择语境的限制较为宽松,不同的读者有着不一样的背景与生活经历,所以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强隐含对于寻找符合关联原则话语释义是必不可少的,弱隐含增添话语的诗意效果。语境效果是一个概括性词语,诗意效果也包含其内,所以追求诗意效果的过程就是寻求语境效果的过程,即诗歌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在强隐含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弱隐含,追求最佳的诗意效果的过程。然而,诗歌的隐含意义往往是多层次的,对诗歌中隐喻的单次解读不能完全挖掘出诗歌背后的弱隐含。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动态的,为了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可以延伸初始语境。加入语境不能满足理解话语的需要,可进行多次延伸。在多次延伸语境的过程中,诗歌隐喻的含义才能被更好地解读。

      二.《致橡树》隐喻的关联理论分析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语境的初次延伸:以诗寄情

      《致橡树》是我国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著名爱情诗歌,以“橡树”和“木棉”作为中心隐喻贯穿全诗,以女性的口吻宣誓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爱情观。正文中,该诗以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开篇,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诗人所反对的传统爱情模式。诗人反对像“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那样爱着“橡树”,在此诗中“橡树”是男子的喻体,显然对“凌霄花”等意象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其字面意思,而是与“橡树”相关联的一连串女子的形象。凌霄花是一种依附于高枝的植物,诗中用“攀援”一词来形容凌霄花,在读者的脑海中展现的是缠绕在橡树高大树枝上的凌霄花形象,透过字面意思,读者可以推理出这样的隐含结论,“凌霄花”用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并极度依赖男性的女子[15]。在该语境中,下句中“痴情的鸟儿”用来比喻通过取悦男性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对这样不平等的爱情,诗人也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随后的四个意象“泉源”、“险峰”、“日光”还有“春雨” 都是比喻那些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女子,她们愿意为爱情无条件地奉献与牺牲[16]。诗人构建了六个比喻,并一一进行否定,以此来更生动更有力地表达自己对不平等爱情模式的反对。

      “橡树”的意象隐含着男子的力量与阳刚,“木棉”则隐含着女子的独立与自强,这两棵树并排而立,揭示了作者渴望平等的爱情模式。“根,紧握在地下;枝,相触在云里”,隐含着在平等的爱情关系中男女间“分离性的交融”。分离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的、本质的[13]。“铜枝铁干”的隐义是男性的阳刚与力量,“红硕花朵”隐含着女性的热情与柔美,两者一刚一柔,分担着“寒潮、风雷、霹雳”,共享着“雾霭、流岚、虹霓”,相互扶持走出人生的困境,相互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整首诗以“橡树”和“木棉”两个隐喻贯穿始终,并用了“凌霄花”、“鸟儿”等否定隐喻衬托主题,这些隐喻相互关联,读者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将全文的隐喻前后贯通,经过推理,找出最佳关联,理解诗人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向往,独立自强的女性意识。

      2.语境的再次延伸:以诗言志

      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动态的,为了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可以延伸初始语境。加入语境不能满足理解话语的需要,可进行多次延伸。延伸语境的办法主要有三个,回顾过去已经使用过的语境,将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条加入语境,还有将现场情景中的信息加入语境[5]。从诗的写作背景来看,隐藏于强隐义后的弱隐义可以更好地被发掘。在理解本篇诗歌的时候,可以运用前两个方法,回顾已知语境以及运用相关的百科知识。《致橡树》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刚结束而改革开放还未开始的时期,百废待兴,文学也蓄势待发。而在文革时期,文学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众多文学家都希望在新的时期,文学能有新的发展[17]。此外,回顾我国古代诗歌,在《楚辞》等作品中,君臣关系可比喻为男女关系[18]。若将这首诗放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联想古代诗歌中君臣关系隐喻的处理方法,激活过去这种隐喻用法的语境,读者可以将“橡树”看成是国家的喻体,“木棉”则是当时的文人的喻体,把文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比喻为男女关系。文学与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学应坚守自己的阵地,拥有独立的意识与地位,不可一味地依附于国家,成为政治的附属品。

      当然,根据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要从认知出发,结合语境才能透彻地理解。然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而且,在关联论中,语境是动态的,是一个变量,它不仅包括先前的话语或者话语发生的环境,更多的是指解读话语所激活的相关假设集,可能是一系列的语境[5]。所以对诗歌隐喻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书面的文学作品中,隐喻都是随处可见的。隐喻又不仅是语言现象,更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通常用来表述抽象的概念,通过喻体向本体的映射,使得本身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本文探讨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关联论从认知出发,以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为目标,通过推理,使得隐喻最终得到最合理的解释。关联理论弥补了传统隐喻理论的某些不足,隐喻的本质以及推理过程得到了解释。通过运用关联理论阐释隐喻,关联理论的工作机制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诗歌中隐喻是无处不见的,隐喻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通常运用隐喻把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内涵等奇妙地转嫁到另一事物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诗歌中的隐喻是诗人追求情感与文字最佳关联的结果。关联论对隐喻的阐释为诠释诗歌隐喻的理解拓宽了道路,通过延伸语境,补足隐含前提,充分推理,得出隐含结论,找出隐喻与诗歌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弥补了传统隐喻解读方法的不足,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1]何英. 从舒婷《致橡树》的意象观其女性意识[J].名作欣赏,2011 (35):35-36.

      [2]石雯. 理想与现实的一种平衡――《致橡树》的文本意向与期待视野[J]. 安徽文学, 2009 (02):13.

      [3]王增兵. 从香草美人透视屈原的人格魅力[J]. 理论学刊, 2006 (01):94:96.

    读《致橡树》有感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品舒婷《致橡树》之我见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更多的是在为满足自己的锦衣玉食而奔波,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那些陶冶情操的文学。纵然有许多活跃在写作一线的各类作家在俯首耕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味同嚼蜡,给人一种骗稿费的错觉。这也引来不少人在感慨中国诗坛近乎枯萎,纵然如此,还有前人留下的那泓清泉供我们去汲取,为我们的茶余饭后存有一阵清风。

    在现代诗歌的舞台里,朦胧派以其不可琢磨的梦境占据了一角。而作为其中的主将,舒婷书写了华美篇章,《致橡树》就是她手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生成于新旧更迭、开放思路的诗篇以其对新时代爱情的宣言而传诵至今,亦将继续它的华美。

    凌霄花纵然攀上高枝,不过是炫耀过后的虚荣,终会凋落在风尘中;鸟儿痴情确实让人怜惜,可那不变的歌调何以填补生活的那片空白;泉源的清凉常年相伴,可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险峰用自己的身体成就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日光、春雨促进你的成长……可这些在木棉的爱情面前显得那般苍白。

    作为一个伴侣,木棉从自己的根到枝与橡树相连,一起经历风雨,彼此相知相依。红硕花朵般配了铜枝铁干,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了雾霭、流岚、虹霓。纵然不能融为一体,却始终相依。不论对方身处何地,贫贱富贵,只要有一份永恒的爱情足矣。木棉用自己的伟大成就了一份爱情,谱写了世间的一份真情。这般坚守足以秒杀种种。

    而今,不少拜金女横行网络,小三小四不以为耻,求包养更是吸引大众眼球,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众人的不幸。此刻,捧读着这份伟大的爱情,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知是被它感动,还是气愤当今社会。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美丽爱情中流露着的幸福,让人羡慕不已。在经历大动乱后,舒婷用自己的笔为心中的美丽爱情奋起呐喊,不仅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更是指引了新时代的爱情观。此刻的我渴望那么一份爱情,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能像木棉和橡树那般永恒。那些还在恋爱路上的人们也有必要读读这诗篇,或许对自己的爱情有新的理解。“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将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自己的写照。

    读《致橡树》有感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书村网 www.mcqyy.com )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读《致橡树》有感

    读《致橡树》有感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

    《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读致橡树有感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

    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致橡树的读后感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 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 像箭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 风雷 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 流岚 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

    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读后感

    内容:本文通过写木棉对橡树的告白,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不正确方法来衬托自己愿意同甘共苦的决定和勇气。也写出了对爱情的忠贞和无私,因为真爱,所以愿意,因为爱你,所以选择陪伴。感想:诗人借木棉和橡树,来呼吁平等,自由,和谐,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情。爱你不是因为你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也不是因为你我可以站在更好的舞台,仰望更广阔的天空。和你在一起不是只给你带来新鲜感,也不是只把我的优点整日的在你面前展示。和你在一起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一方面,也不是为了让你现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爱你不和你有很远的差距,我想和你在一起,无论是风雨还是艰难险阻,都愿意给你依靠和陪伴。我希望和你希望是一棵树,跟紧紧的抓在一起,叶很好的相融,不管我们需要面对什么,都要对生活用心的微笑和致意,即使没有人懂,我也要和你终身想依。你的一切我都爱。诗中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洁的,更是伟大的和高尚的。这样的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走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读《致橡树》有感_1200字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概念隐喻视角下《致橡树》的解读

      【摘 要】舒婷《致橡树》在题材上充满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而其“朦胧”体现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从而为读者带来更深远的思索与回味。本文将对《致橡树》概念隐喻进行解读。

      【关键词】概念隐喻;《致橡树》;诗集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一、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舒婷在诗歌写作上长于省察自我内心的情感律动,善于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艺术敏感性。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被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如《神女峰》和《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艺术地再现出来,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活泼动人。与朦胧派其他诗人相比,舒婷的诗并不“朦胧”,她的诗意象明丽隽美,意象的流动和发展之间又贯穿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只是她的诗多数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惯常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二、概念隐喻视角下《致橡树》的解读

      《致橡树》是舒婷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新时期女青年树立纯洁而崇高的爱情理想的宣言。这首爱情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为传唱。它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者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堕入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思索与判断。

      它挑战传统,批判了不平等的或功利的爱情观念,不仅歌咏了新时期女性在爱情上的独立自主与全新思维,也歌咏了新时期觉醒的人文精神。诗歌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用第一人称“我”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把深奥的爱情哲思熔化到了清丽、明朗的意象当中,并升华为对崇高的品格的赞美和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

      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中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具有强健的根基与挺拔的身姿。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二者以“树”的形象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恋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的视角,则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在结构上表现为层进式。全诗开篇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断然的否定,这正是从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随后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结尾,用“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象征爱人的理想与祖国,体现了“化小爱为大爱”,把爱情信仰与人格信仰融为了一体。全诗气韵顺畅,喻义明晰,层层递进,力量渐升,最后水到渠成,升华主题。又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是诗体结构的一种典范。

      三、结束语

      舒婷通过采用隐喻的手法,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此外,采用整体象征,使诗歌不仅仅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慧芳.《致橡树》中爱情隐喻语篇认知机制解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2):59-61.

      [2]毛佳玳,李方媛.舒婷《致橡树》的隐喻认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2):40-41.

      [3]柏彦君.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艺术[J].科技展望,2015,(03):203-204.

    木棉的爱情宣言——对《致橡树》的一种解读

    文艺理论

    LITERARY

    THEoRY

    文学新论

    木棉的爱情宣言

    ——对《致橡树》的一种解读

    胡晓明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经典代表作,也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之一。诗歌在木棉对橡树的大胆独白中展开,诗人借木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本文对《致橡树》进行了内容上的解读,并对其立意的高度、意象的选取和结构的安排进行了简要分析。关键宇:《致橡树》;爱情宣言;立意;意象;结构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05_D1

    在人们心中,情诗似乎总是儿女情长、柔情蜜意的,然而《致橡树》却别具一格,它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史诗般的壮丽。它不仅是七十年代朦胧诗的一座高峰,更是以崇高的视角对爱情的一次大胆诠释。《致橡树》所歌唱的不是暗恋的幽幽情愫、热恋的激情似火、失恋的痛苦悲歌,而是一首对坚贞之爱的颂歌、一篇伟大的爱情宣言。

    诗的题目便与众不同,耐人寻味。一首写给橡树的诗会表达些什么呢?这橡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树,它又象征着什么呢?随着诗人的吟咏,一棵高大、茂密、刚强和坚定的橡树形象渐渐映人眼帘。它有令人仰望的“高枝”,有使人歌颂的“绿荫”,有“像刀、像剑,也像戟”的铜枝铁干和“伟岸的身躯”“坚持的位置”。这一切都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充满了力量的阳刚之美。自古美人爱英雄,这橡树不正是佳人心中所倾慕的英雄形象的代表吗!以高大的橡树象征女性心中的理想情人形象,这颇有些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在这英勇的橡树面前,总会有许多爱慕的身影拜倒在他

    不仅是“不”,而是“绝不”!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她看透了那些“假”的爱情。

    凌霄花的爱是趋炎附势的虚荣。鸟儿的爱是迷失自我的膜拜,泉源和险峰的爱是盲目的一厢情愿,最终只能是爱情的陪衬,甚至日光与春雨也是无谓的单方面的付出。

    木棉要寻求真正的爱情——你若爱我,就必须爱我的“树的形象”。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平等的相爱。真正的爱恋不仅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更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爱会不会太过冰冷,不够温存?让我们看看橡树与木棉并肩而立的温馨画面吧。他们“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份深情恐怕只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媲美了。“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脉脉的情意不似流水,却交付于风的信使。若说这爱太轻太淡,也只因“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言语,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两个平等的灵魂产生的共鸣。才配得上“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许,有人会问,他们为何不热烈地相拥?我想.深沉的爱恋是超越了行动与言语的。爱到至深处,见与不见,念与不念又有何干系,那爱早就深埋在心底,如影随行。情深而真挚,淡定而执着,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是木棉与橡树默然的相爱;并肩而立,摆动枝条,这是他们寂静的欢喜。

    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旺盛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

    的威仪之下rE?可是,是谁在他身旁慷慨激昂地歌唱——不为美言讨好,不图引人怜爱,只为发表自己坚贞的爱情宣言?不

    是柔美的“凌霄花”,不是“痴情的鸟儿”,不是体贴的“泉源”,不是高唱赞歌的“险峰”,甚至不是温暖的“日光”和湿润的“春雨”,她就是那棵近旁的木棉,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木棉树不柔弱,不娇小,但她却同样有着红硕的花朵。这花朵的诞生不为招蜂引蝶,不为轻歌曼舞,不为妆点世界,她开放得有深度,有力量,她可以与爱人为命运的沉重而叹息,也可以在黑暗中为爱高举火炬。这是舒婷为我们树立的一种高拔的新女性形象。

    《致橡树》这首诗就是在木棉对橡树的大胆独自中展开的。

    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

    卫两人的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无论是寒潮、风雷、霹雳;

    木棉说:“我如果爱你——”如果?难道木棉对橡树的爱仍

    旧是不明确的吗?难道她还在犹豫和徘徊?不,当然不是,没有比木棉这样坦诚的爱更为坚定的了。而她用了“如果”实际上是想说我如果真的爱你!我的这种爱如果是真正的爱!她要让橡树明确地知道,木棉的爱不是停留于口头之上的山盟海誓,不是流连于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如果她的爱是彻底的、真挚的,那么她的爱当如此:

    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不做泉源与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

    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同赏自然的壮美,包括那雾霭、流岚、虹霓。

    不懂爱的人会觉得他们永远分离,理解爱的人才会明了他们终生相依。

    这样的爱情才让木棉有勇气骄傲的宣布——“这才是伟

    大的爱情”!.

    何为坚贞?坚贞便是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之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这便是舒婷为我们讲述的两棵树的伟大爱(下转第9页)

    万方数据

    实景

    实景是由多个模仿有特点的实景建的基地,不一定每个婚纱影楼都有。其灯光和布景拍摄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人的心情和状态都不如外景。一般来说影楼都会主动奉献一个外景,但是天气欠佳的时候不能出外景,可以考虑实景,因为他不受天气的影响。另外台拍一般不出外景。

    台拍台化

    台拍台化就是台湾的化妆师和摄影师为你化妆和摄影。入册张数及页数

    一般影楼都会将几张照片进行组合,让相册更有变化。这种花式设计,非常耗费照片,如果你订的是个60张左右的基础套系,通常按照影楼的除以3的算法,只能做个20p左右的相册,到时候你会觉得相册比预想单薄很多。

    相册P数

    相册的p数的计算是正反两面算1p,切记与一篇、一页分开。通常影楼小姐在最初不会跟你谈,也不会签下来。建议约定至少不少于多少页,,一般的相册页数是7、10、12、15、20p还有30p的,但一般要到12、15p相册拿起来才有手感。

    相册、照片尺寸http://www.dragon163.com/marriage.asp?sort_id=38相册尺寸与婚纱照片尺寸概念不能等同,只有满版设计的时候它们才是一样的。如果18寸的相册贴上11寸的照片,不仅照片尺寸大打折扣,贴片质量也远远跟不上满版。

    婚纱照选片http://www.dragon163.com/marriage.asp?sort_id=37

    婚纱照选片是影楼引导后期消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几百张漂亮的婚纱照中选择几十张照片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姐们们一定要保持主见,有条不紊的进行。

    婚纱照选模板

    进行婚纱摄影拍摄之后,除了选片之外还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模板,何谓选模板呢?即从哪些你选好的照片中经过美工惊现精心设计出来的漂亮照片。这个一定不能忽视,一定要好好的选择,因为这也就是你的真正的婚纱照了,也就是真正出来的产品。

    文艺理论

    LlTERARY

    THEORY

    文学新论

    我们周围能直接深深触动感官的表象。。《山居秋暝》中的短短的述语,竟写出了山中月色、鸟鸣和溪流,随此景描绘的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色使感到远离鄙俗。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油画的艺术语言则是点、线、面、空间、光、色等。各种艺术正是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的,表达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一首《山居秋暝》让我想到了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的系列作品,在吴冠中的《江南人家》的作品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中大大小小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黑灰色的瓦、白色的墙充满整个画面,但却没有让人感觉创了新的绘画艺术。画面主要是由黑、白、灰和线构成。众所周知,黑、白、灰是油画最难把握的基调,但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却清楚地看到。艺术家是在执意抒写,在绘画最基本的元素黑、白、灰和线之间寻找油蘑艺术的语言。

    绘画门类的艺术相对于人类的次第更替,宛如壮丽的大海之于海面的波澜,浪虽过,海犹存。艺术曾让大干世界向它袒露允许我们逐步建立起精神王国的各种规律。因而这首山

    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绘出了一幅具有突出的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面。那意境就是油画艺术形似中的主干,是画面艺术效果的灵魂,中国画的灵魂能在油画艺术中静思,重塑,那么油画艺术对各种艺术手法的召唤就已经重塑了油画的艺术创新,绘画之间的界线因此也在渐渐的消失。文学是艺术的奠基,没有文学的艺术是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没有值得欣赏的精髓。那么诗歌与油画艺术也有着相同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文学与艺术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单一的只沉醉于艺术创作而忽略了以文学为基准的磐石。

    参考文献:

    【l提冠中.画外文思[^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f2]虞行霈坤国诗歌艺术研究【M】.|E京大学出版社,1987.

    13】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蝣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f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誓}j肇,k■P誓}蕾}■}■}■}—陆誓}jI}—}■t■}■■■},k妇jk—睁誓}—}童蕾}■e警}■鲁■譬j●皇,k■}■皇,譬・■}jkjkjI‘疆}・●幺}■皇坐■}■}jI譬■■

    (上接第5页)情,诗人以木棉的口吻热情而坦城地唱出了坚贞的爱情宣言,可谓语淡情浓。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却不是一首单薄的情诗。在诗中,诗人赋予了爱情以崇高的品格,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一种伟大的爱情观。

    在这首诗里,诗人告诉我们:爱是平等独立;爱是同甘共苦;爱是永恒长存;爱是倾慕与关爱;爱是不离不弃,坚持到底;爱是共同的伟岸和高尚,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伟岸的身躯”,不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

    在意象的选取上,作者改变了自古以来“藤树缠绕…‘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而是创造了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形象,为我国爱情诗中增添了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致橡树》不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岸的“橡树”形象,更是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的“木棉”形象,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歌咏了一种独立自重的,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诗人还以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烘托反衬橡树、木棉之间的爱情,以针砭诗人所反对的爱情观,这使诗作中的抒情意象显得新颖而丰富。

    有人说诗是时间的艺术,读者必须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感受情感的递进,所以如何安排结构,掌控节奏对一首诗歌来说至关重要。《致橡树》的节奏明快,结构精妙,使人的感情随着文字的流淌渐渐澎湃。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连续用六个否定性语句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斩钉截铁地提出了独立平等的“树的形象”,指出了两种爱情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随后,诗人用密集的比喻

    参考文献:

    【l】赵春红。《致橡树》的美感【J】.时代文学,2009(2).

    【2】张景艳.比肩丽站中的忖思——舒婷《致橡树》的另维解读们.

    安徽文学,2006(12).

    【3】李桦.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舒婷《致橡树》艺术解读棚.语文建设,200so1).

    描绘了橡树与木棉的相爱场景。最后,总结陈词,坚定地提出

    伟大爱情的标准——“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

    持的位置,足下的±地”。全诗由弱到强,缓急相宜地向前推进,由否定到肯定,由排除某些传统的爱情观,到选择一种现代的爱情观,诗的情思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形成了前后贯通、内在统一、情感强烈、哲理分明的抒情特色。读者的感情也由渐起波澜发展到激昂澎湃。

    从诗的外在形式看,各行之间长短交错,既整齐又有变化,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诗行排列,有助于表现诗人跌宕多姿的情思。诗的前六行,是每三行为一完整的诗意单位,首句都是

    “我如果爱你——”,第二句中的“绝不像”“绝不学”语气一致,

    旬式相似。接下来又突破原来的三行式,变成以双行式作为诗意单位,首句整齐,第二旬又有变化。统观全诗,从头到尾,诗的建行都是按照这种三行式和双行式相互交错的方式进行排列的。有的上下旬较为工整,有的则富于变化,显得自由灵活,便于意象的展开和情思的表达。诗歌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别有一番风味。

    《致橡树》的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更缘于它立意的高度、意象的新颖和结构的精妙,它像是一朵奇葩在众多的爱情赞歌中吟唱着别致的曲调。并且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心中铿然回响。

    万方数据

    木棉的爱情宣言——对《致橡树》的一种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胡晓明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文艺生活·文艺理论LITERARY THEORY2010,(10)0次

    1.赵春红.《致橡树》的美感[J].时代文学,2009(2).

    2.张景艳.比肩而站中的忖思--舒婷《致橡树》的另维解读[J].安徽文学,2006(12).3.李桦.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舒婷《致橡树》艺术解读[J].语文建设,2005(11).

    1.期刊论文 江来军.刘学瑶 男性与女性爱情宣言的现实意义--《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的比较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2004(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必修本)收录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同时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其实我们如果将和舒婷的(曾经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本)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关于爱情宣言的对话关系.当我们吟咏,感动于男性可以为心爱的女人无私奉献,愿意付出所有甚至生命的爱情表白时,我们难道不觉得舒婷的同样也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女性对真正的爱情的向往与呼唤吗?而且这二者之间的奇妙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sh201010003.aspx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95668bcb-88cc-49d7-97ce-9e6d01071c47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6日

    木棉的爱情宣言——对《致橡树》的一种解读

    LTE I RAR Y  T oRY HE  

    文 艺 理 论 

    学 新

    论  

    木棉 的爱情 宣言 

    对《 致橡树》 的一种解读 

    胡 晓 明 

    ( 东师范大学 文 学院, 山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4 

    摘 要:致橡树》 《 是朦胧诗潮的经典代表作 , 也是 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之 一。诗歌在木棉对橡树的 大胆  独 白中展 开, 诗人借木棉这一形象表 达 了对爱情的崇高理 想与信念 。本文对《 致橡树》 进行 了内容上的  解读 , 并对其立意的高度 、 意象的选取和结构的安排进行 了简要分析 。   关键字:致橡树》 爱情宣言; 《 ; 立意; 意象 ; 结构 

    中图分类号 : 6 文 献标识 码 :  1  0 A 文章 编号 :0 5 5 1 (0 01 — 0 5 0  1 0 — 3 22 1 )9 0 0 — 1

    在人们心 中, 情诗似乎总是儿 女情长 、 柔情蜜 意的 , 而  然

    不仅是“ ”而是“ 不 , 绝不”  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 。 !   她看透了那些 “ 的爱情。 假”   凌霄花的爱是趋 炎附势 的虚荣 ,鸟儿 的爱是迷失 自我的 

    《 致橡树》 却别具一格 , 它让 人无 时无刻不感 受到一种史诗 般 

    的壮丽 。 它不仅是七十年代朦胧 诗的一座高峰 , 更是 以崇高的  幽幽情愫 、 热恋 的激情似火 、 失恋 的痛苦 悲歌 , 而是一首对 坚  贞之爱的颂歌 、 一篇伟大 的爱情宣 言。   诗的题 目便与众不同 , 耐人寻味。 一首写给橡树的诗会表 

    视角对爱情 的一次大胆诠释。《 致橡树》 所歌唱的不是 暗恋 的  膜拜 , 泉源和险峰的爱是盲 目的一厢情愿 , 最终只能是爱情的 

    陪衬 , 甚至 日 光与春雨也是无谓 的单方面的付 出。   木棉要 寻求真正 的爱情——你若爱我 , 就必须爱我 的“ 树 

    的形象” 惟其如此 , 。 我们才能平等的相爱 。 真正 的爱恋不仅有  脉脉含情 的体贴和温柔 , 更要 以人 格平等 、 个性独立 、 互相尊  重倾慕 、 彼此情投 意合为基础。   也许 , 有人会 问, 这样 的爱会不会太 过冰冷 , 不够温存? 让  我们看看橡树与木棉并肩而立的温馨 画面吧。他们 “ , 根 紧握  在地下 ; , 叶 相触在云里” 。这份深情恐怕只有“ 在天愿为 比翼  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可媲美 了。“ 每一阵风过 , 我们都互相致 

    达些什么呢?这橡树究竟 是怎样 的一种树 ,它又象征着什么 

    呢? 随着诗人 的吟咏 , 一棵高大 、 茂密 、 刚强和坚定的橡树形象  渐渐映人 眼帘 。它有令人仰 望的 “ 高枝 ” 有使人 歌颂 的 “ , 绿  荫” 有“ 刀 、 , 像 像剑 , 也像戟” 的铜枝铁干和“ 岸 的身躯 ” 坚  伟 “

    持的位置 ” 这一 切都 向读者展示 了一种充满了力量 的阳刚之  。 美。自古美人爱英雄 , 这橡树不正是佳人心中所倾慕 的英雄形  象的代表吗 ! 以高大的橡树象征女性心 中的理想情人形象 , 这 

    颇 有 些 古 人 托物 言 志 的 意 味 。  

    意”这脉脉的情意不似流水 , , 却交付于风的信使 。 若说这爱太 

    轻太淡 , 也只 因“ 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  。 的言语 , 是心灵 的契合 , 是无语 的会意 。两个平等的灵魂产生  的共鸣 , 才配得上“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也许 , 有人会问 , 他们为何不热烈地相拥 ? 我想 , 深沉的爱  恋是超越 了行动与言语的。爱到至深处 , 见与不见 , 与不念  念

    在这英勇的橡树面前 ,总会有许多爱慕的身影拜倒 在他  的威仪之下 吧? 可是 , 是谁在他身旁慷慨激 昂地歌唱—— 不为  美言讨好 , 不图引人怜爱 , 只为发表 自己坚贞的爱情 宣言 ?不  是柔美 的“ 凌霄花” 不是“ , 痴情 的鸟儿 ”不是 体贴的“ , 泉源 ” ,   不是高唱赞歌的“ 险峰” 甚至不是温暖的“ , 日光 ” 和湿润的“ 春 

    又有何 干系, 那爱早就深埋在心底 , 如影随行 。 情深 而真挚 , 淡  定而执着 , 心甘情愿 , 无怨无悔 , 这是木棉与橡树默然的相爱 ;  

    并肩而立 , 摆动枝条 , 这是他们寂静的欢喜 。   两棵坚毅的树 , 两个旺盛的生命 , 两颗 高尚的心 。一个像  勇敢 的卫士 , 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 自外面的袭击 、 保  他战斗时为其 呐喊助威 、 照亮前程。   他们共 同分担 困难 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 , 无论是寒潮 、 风  雷、 霹雳 ;   他们共享人生 的灿烂 , 同赏 自然的壮美 , 包括那雾霭 、 流  岚、 虹霓。  

    雨”她就是那棵近旁的木棉 , 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木  , 以“ !

    棉树不柔弱 , 不娇小 , 但她却 同样有着红硕 的花朵 。这花朵的  诞生不 为招蜂引蝶 , 为轻歌曼舞 , 不 不为妆点世界 , 她开放 得  有 深度 , 有力量 , 她可 以与爱人为命运 的沉重而 叹息 , 可以  也

    新女性形象。  

    在黑暗 中为爱 高举火炬 。这是舒婷为我们树立 的一种高拔的  卫两人 的世界 ; 一个是 热情 的生命 , 开着红硕 的花朵 , 意在  愿 《 致橡树 》这首诗就是在木棉对橡树 的大胆独 白中展开 

    的。  

    木棉说 :我如果爱你——” “ 如果 ? 难道木棉对橡树 的爱仍  旧是不明确的吗? 难道她还在犹豫和徘徊 ? , 不 当然不是 , 没有 

    比木 棉 这 样 坦 诚 的 爱 更 为 坚 定 的 了 , 她 用 了 “ 果 ” 际 上  而 如 实

    不懂爱 的人会觉得他们永 远分离 ,理解爱 的人才会明 了 

    他们终生相依。   这样 的爱情才让木 棉有勇气骄傲 的宣布——“ 这才是 伟  大的爱情”  !

    是想说我如果 真的爱你 ! 我的这种爱 如果是真正的爱 ! 她要让  橡树 明确地知道 , 木棉的爱不是停 留于 1头之上 的山盟海誓 , : 3   不是流连于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 , 如果她 的爱是彻底的 、 真挚  的, 么她 的爱当如此 : 那  

    何为坚贞 ?坚贞便是扎根于 同一块根基之上 , 同甘共苦 、  

    冷暖相 依。   这便是舒婷 为我们讲述 的两棵 树的伟大爱 ( 下转第 9页)  

    5  

    不像攀援 的凌霄花 , 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不做泉源与险峰 , 甚至 日光 和春雨 。  

    LTER Y THEoRY l AR    

    文 艺 理 论 

     ̄- g 

    我们周 围能直接深深触动感官的表象。《 山居秋 暝》 中的短短  水名篇 ,于诗情画意之 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 

    的述语 , 写出了山 中月色 、 竞 鸟鸣和溪 流 , 随此景描绘 的有声  有色 , 动静结合 , 这种优美的 自然景色使感到远离鄙俗 。所谓  艺术语言 , 是指各种艺术具有 的独特 的表现方式 和表 现手 段。   界 的追求 。 出了一幅具 有突出的地方色彩 的风俗画面。 绘 那意  境就是油画艺术形 似中的主干 , 画面艺术效果 的灵魂 , 是 中国  画 的灵魂能在油画艺术 中静 思 , 重塑 , 那么油画艺术对各 种艺  术手法的召唤就 已经重 塑了油画的艺术创新 ,绘 画之间的界  线因此也在渐渐 的消失 。 文学是艺术的奠基 , 没有文学的艺术 

    油画的艺术语言则是点 、 、 空间、 、 线 面、 光 色等 。 各种艺术正是 

    通过各 自的艺术语 言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的 ,表达作者  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 受 , 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传达 给读 者、  

    是失去了灵魂 的躯壳 , 没有值得欣赏 的精髓。 那么诗歌与油画  艺术也有 着相 同的关 系 , 因为它们都是文学与艺术的一部分 ,  

    我们不能单一 的只沉醉 于艺术创作 而忽略了以文学 为基 准的 

    磐石。  

    观众和 听众 。一首《 山居秋暝》 让我想 到了吴冠中先生的江南 

    水 乡的系列作品 , 在吴冠 中的《 江南人 家》 的作 品就是其 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画中大大小小 的江南 民居错落有致 ,  

    黑灰色的瓦 、 白色的墙充满整个画面 , 但却 没有 让人感觉创 了 

    新 的绘画艺术。画面主要是 由黑 、 灰和线构成。众所周知 , 白、   黑 、 灰是油画最难把握 的基 调 , 从这 幅作 品 中我们却 清  白、 但 楚地

    看到 , 艺术家是在执意抒 写 , 在绘 画最基本 的元 素黑、   白、 灰和线之间寻找油 画艺术的语言。   参考文献 :  

    [ 吴冠中. 文思[ . 1 ] 画外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0 5  20 . [ 袁行 霈_ 2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 M】 北京大学 出版社 ,9 7  18 .

    [ 陶文鹏. 3 ] 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 】 M.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03 20  

    【 游国恩. 4 ] 中国文学史( [ . 二) 北京 : 民文学 出版社 ,0 3 M] 人 20.  

    绘画门类 的艺术相对 于人类 的次第更 替 ,宛如壮丽的大  海之于海面的波澜 , 浪虽 过 , 海犹存 。艺术 曾让 大干 世界 向它 

    袒露允许 我们逐步建立起精神王 国的各种规律 。因而这 首山 

    业   妊  § }j‘ I }业  ‘ }  窖  夸  业  ; }夸j }窜  ‘ }{‘ }宣‘  宣‘ 自  }  ;

    [ 李浩唐 诗 的美学 阐释f 】 肥 : 5 ] M. 合 安徽大学 出版社 ,00 20 .  

    夸  夸; }业

    毒- }业

     

    §  ‘

    窜‘ }业  

    ‘ }j 

    ;  }

    j 

    ● }夸 

    ( 上接第 5页 ) ,诗人 以木棉 的 口吻热情 而坦城地 唱出了坚  情 贞的爱情宣言 , 可谓语淡情浓 。   中, 诗人赋予了爱情 以崇 高的品格 , 以饱满 的热情歌颂 了一种  伟大的爱情观 。   在这首诗里 , 人告诉我们 : 诗 爱是平 等独立 ; 是同甘共  爱 苦; 爱是永 恒长存 ; 是倾慕 与关 爱 ; 爱 爱是 不离不 弃 , 持到  坚

    描绘 了橡树与木棉的相爱场景 。最后 , 总结 陈词 , 坚定地提出  伟大爱情 的标准—— “ 爱——不仅爱你伟岸 的身躯 , 也爱 你坚  进, 由否定到肯定 , 由排 除某 些传统 的爱情观,到选择一 种现 

    代的爱情观 , 的情思跌宕起伏 、 诗 曲折 有致 , 形成 了前后贯通 、   内在统一 、 情感强烈 、 理分 明的抒情 特色。读 者的感情 也由  哲 渐起波澜发展到激 昂澎湃 。   从 诗的外在形式看 ,各行之 间长短交错 ,既整 齐又有变  化, 形成 了错落有致的诗行排列 , 有助 于表 现诗人跌宕多姿 的 

    《 致橡树 》 是一首爱情 诗 , 却不是一首 单薄 的情 诗。在诗  持 的位置 , 足下 的土地” 。全 诗 由弱到强 , 急相宜地 向前 推  缓

    底; 爱是共 同的伟岸和高 尚, 共鸣 的思想和灵魂。   爱情 的坚贞 , 不只在于使 自己忠实于对方 “ 伟岸的身躯”  , 不仅止于容貌的倾慕 和形体 的结 合 , 而是更进一步 , 把对方的  事业追求 、理想信 念也 纳入 自己爱的怀抱 ,从 精神上完全相 

    融。  

    情思。诗 的前六行, 是

    每三行为一完整的诗意单位 , 首句都是  “ 我如果爱你——”第 二句中的“ , 绝不像 ”绝不学 ” “ 语气一致 ,  

    句式相似 。 接下来 又突破原来 的三行式 , 变成 以双行式作 为诗  意单 位 , 首句整齐 , 第二句又有变化 。统观全诗 , 从头到尾 , 诗  的建行都是按照这种三行式和双行式相互交错 的方式进行排  列 的。 有的上下旬较为工整 , 的则富于变化 , 有 显得 自由灵活 ,   便于意象 的展开和情思 的表达 。诗歌既有古典诗歌 的整齐划 

    在意象的选取上 , 作者改变 了 自古 以来 “ 树缠绕” 花叶  藤 “ 依风 ” 旧的情爱描 写模式 , 的 而是创 造 了比肩 而立 , 自以独  各 立 的姿态深情相对 的橡树和木棉形象 ,为我 国爱情诗 中增 添  了一组品格崭新 的象征形象 。《 致橡树》 不仅为 我们树立 了一 

    个伟岸的“ 橡树” 形象 , 更是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充溢着丰盈 、 刚  健的生命气息 的“ 木棉” 形象 , 她摒弃了 旧式女性纤柔 、 抚媚 的 

    秉性 ,歌咏了一种独立 自重 的,具有新 的审美气质 的女性人  格。 诗人还以凌霄花 、 鸟儿 、 泉源、 险峰 、 日光 、 春雨等 意象烘托  反衬橡树 、 木棉 之间 的爱情 , 以针砭诗人 所反对 的爱情观 , 这 

    又有新诗 的 自由奔放 , 别有一番风味 。  

    《 致橡树 》 的经久不 衰 , 仅在于它讲 述 了一段坚 贞的爱  不

    情故 事 , 更缘 于它立意 的高度 、 意象 的新颖和结构 的精妙 , 它 

    像是一朵奇葩在众多的爱情赞歌 中吟唱着别致的曲调 ,并且  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心 中铿然 回响。   参考 文献 :  

    [赵春红. 1 ] 《 致橡树》 的美感[. J时代文学, 0 (. ] 2 9) 0 2 

    [ 张景艳. 2 ] 比肩而站中的忖思——舒婷《 致橡树》 的另维解读 【. J  】

    安徽文 学,061) 20 ( . 2 

    使诗作 中的抒情意象显得新颖而丰富 。   有人说诗是时间的艺术 , 读者必须在 阅读 的过程 中 , 随着  时间的推进感受情感的递进 , 以如何安排结构 , 所 掌控节奏对 

    首诗歌来说至关 重要 。《 致橡树》 的节奏明快 , 结构精妙 , 使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 的艺术构 思 ,在诗 的开头连续用六个 

    人 的感情随着 文字 的流淌渐渐澎湃。   否定性语句否定 了种种世俗 的爱情 观 ;接 着斩 钉截 铁地提出 

    【 李桦 . 3 ] 对理想 爱情 的向往 和追求——舒婷 《 致橡 树》 艺术 解读 

    f. J语文建设, o (1. 】 2 51 ) o   

    了独立平 等的“ 的形象 ” 指 出了两种爱情 观的根本 区别 在  树 ,

    于是

    否强调了爱 的基础独立 、 平等 。随后 , 诗人 用密集 的 比喻 

    9  

    橡胶树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章阅读,完成题。(20分)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狱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据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双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 “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    

    【小题1】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3分)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5分)

    【小题3】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联系现实,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阅读答案:

    【小题1】彻底的奉献精神;忍耐、宽容(或慷慨);坚韧(坚挺、韧性);从容不迫;(6分)

    【小题2】(1) 悲剧是指橡胶树满身刀痕,结满血痂(或悲惨或令人同情、伤感)的生存状态(或现状、处境) (3分)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抒写面对橡胶树悲剧形象时的悲痛或压抑;过渡到下文对橡胶树的敬佩和赞美。 (5分)

    【小题3】悲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我们要把悲痛转化为顽强的生命力量,乐观、宽容、坚韧的生活,这样我们的内心是无比宽广的。 (6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该题型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的奉献、忍耐、宽容(或慷慨)、坚韧(坚挺、韧性)、从容不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

    点评:本题整合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原句或关键词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可以判断出“悲剧”应该在这一句话前面,第六段里面。(2)本题只问的是结构上的作用,而这一句在句子的中间,自然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语言”的能力。

    点评:结构题出镜率很高,做这种题时,首先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小题3】试题分析:尽量结合原文举例和分析,还要联系现实,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悲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我们要把悲痛转化为顽强的生命力量,乐观、宽容、坚韧的生活,这样我们的内心是无比宽广的。在论证过程中,力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点评:该题型中,任意选一方面作答,观点2分,结合原文举例和分析4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老橡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回答下题。

    老橡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

    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无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你仍然巍然屹立。昂首挺身;/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于衷,/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使它丰腴而有灵性,/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为此退缩、屈服。

    C.诗的最后六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

    D.全诗以老像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阅读答案:答案:D

    解析:

    诗句中的“我”是诗人自称,说“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着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是老橡树的自白是不正确的。这两句诗是布鲁诺在“老橡树”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下明志奋进的宣言

    橡胶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2分)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据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双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 “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

    (有删改)

    1.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3分)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5分)

    2.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答案:【答案】

    1.(1)悲剧是指橡胶树满身刀痕,结满血痂的悲哀(或悲惨或令人同情、伤感)的生存状态(或现状或现实处境)(3分)(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由上文抒写面对橡胶树悲剧形象时的悲痛和压抑,过渡到下文时橡胶树的敬佩和赞美。(4分)

    2.①彻底的奉献精神,②忍耐、宽容(或慷慨),③坚韧(或坚挺、忍性),④从容不迫(8分)

    3.悲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2分)我们要把悲痛转化为顽强的生命力(或力量),(或经历悲痛的人内心更坚强)(2分)乐观、宽容、坚韧的生活(2分),这样我们的内心是无比宽广的。(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2.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老橡树阅读答案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老橡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

    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

    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

    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无衷,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

    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使它丰腴而有灵性,

    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

    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

    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而退缩和屈服。

    C、诗的最后两句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D、诗的结尾几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阅读答案:C 橡胶树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狱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据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双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八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联系现实,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①彻底的奉献精神,②忍耐、宽容(或慷慨),③坚韧(或坚挺、忍性),④从容不迫

    2.(1)悲剧是指橡胶树满身刀痕,结满血痂的悲哀(或悲惨或令人同情、伤感)的生存状态(或现状或现实处境)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抒写面对橡胶树悲剧形象时的悲痛和压抑,过渡到下文时橡胶树的敬佩和赞美。

    3.悲痛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我们要把悲痛转化为顽强的生命力(或力量),(或经历悲痛的人内心更坚强)乐观、宽容、坚韧的生活,这样我们的内心是无比宽广的。(意对即可) 敛橡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沉睡的谷粒醒来

    舒婷

        ①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②就在苇花萋萎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茵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③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和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了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即从会稽山一一四明山一天台山)上描金绘红。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道劲。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④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⑤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

    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可惜不是。

        ⑥因为,脚下野草丛生的泥层非同小可,如果一直深挖下去,就可以看到四层相叠的文化层,最下面两层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一7000年呢。1973年本地农民的一锹下去,无意问开启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把我们老祖宗的家底给刨出来了。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沉睡了7000年的稻谷,尽管它们接触空气后,顷刻就从金黄色氧化成灰黑,可是它让我对人类原始文化的启蒙期所具有的高度膜拜不已。

    ⑦一向以来,我们总以为每天相依为命的米饭是拜印度人所踢。全世界原本都相信亚洲水稻的原产地在印度,而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还晚了3000年.

        ⑧临水而居的河姆渡人.在7 000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以榫卯技术筑建木屋,研磨骨片骨针,烧制陶甑陶壶,驯养牛、猪、狗。于是,太阳落山后,头颅硕大、前额圆满、颧骨外突、下颌粗犷的河姆渡男女,在火边绘陶缝衣奶幼儿,大碗吃饭大块烤肉,用“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雕器盛酒祭祀.猪叫着,狗跳着,牛踩着自己的影子转悠。酒至酣时,动人的骨哨吹起来了,手舞足蹈跳起来了,当神秘的满月引发野性的长嗷,也许这就是最本真、最朴素的诗歌朗诵,仍然在河之洲,这一片远古荒凉的苇岸上.    。

        ⑨一位汉子被热烈的掌声推到高坡上,他要用余姚土话朗诵《致橡树》。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朗诵,却能感觉余姚方言的抑扬顿挫。小符在一旁替我如此翻译:“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打招呼/你吃饭了么?……你如果挑一百斤/我至少帮你挑五十斤!”连我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余姚版的《致橡树》受到的欢迎程度是此次朗诵会的高潮,只是,它的版权并不属于我.

        ⑩我们还要去丹山赤水:伸展双臂撑开逼仄峡谷,手掌会因此殷红么?赤水桥上临影,人人将面如桃花么?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心里装着几颗不朽的金黄谷粒.

    1.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的题目“沉睡的谷粒醒来”的含义。

    2.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内容说明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条概括。

    4.文章先后两次阅读到朗读《敛橡树》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写含有有深意。联系全文,淡淡你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阅读答案:

    1.“谷粒”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沉睡的谷粒醒来”表示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现实中继续得到继承。   

    2.作者通过想象,形象再现了河姆渡人原始质朴的生活画面,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古老文明。

    3.表达了作者从深厚的古文明中汲取营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表现了对河姆渡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崇拜和珍视之情,呼应文章题目,升华了主题。

    4.(1)本真、质朴的诗歌更有生命力。(2)诗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生活。(3)诗歌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 (符合文意、合情合理即可。)

    老橡树阅读答案

    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老 橡 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

    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

    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

    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

    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

    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

    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

    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无衷,

    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

    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

    使它丰腴而有灵性,

    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

    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

    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

    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因此而退缩和屈服。

    C、诗的最后两句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D、诗的结尾几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

    阅读答案:

    C

    "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是老橡树的自白,不正确。诗句中的"我"字是诗人自称,这两句诗是布鲁诺在"老橡树"精神与品格的感召下明志奋进的宣言。

    敛橡树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沉睡的谷粒醒来

    舒婷

        ①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②就在苇花萋萎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茵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③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和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了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即从会稽山一一四明山一天台山)上描金绘红。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道劲。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④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⑤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

    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可惜不是。

        ⑥因为,脚下野草丛生的泥层非同小可,如果一直深挖下去,就可以看到四层相叠的文化层,最下面两层是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一7000年呢。1973年本地农民的一锹下去,无意问开启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把我们老祖宗的家底给刨出来了。数以千计的出土文物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沉睡了7000年的稻谷,尽管它们接触空气后,顷刻就从金黄色氧化成灰黑,可是它让我对人类原始文化的启蒙期所具有的高度膜拜不已。

    ⑦一向以来,我们总以为每天相依为命的米饭是拜印度人所踢。全世界原本都相信亚洲水

    稻的原产地在印度,而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中部的卢塔尔,经测定,它的时代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还晚了3000年.

        ④临水而居的河姆渡人.在7 000年前就懂得栽培水稻.以榫卯技术筑建木屋,研磨骨片骨针,烧制陶甑陶壶,驯养牛、猪、狗。于是,太阳落山后,头颅硕大、前额圆满、颧骨外突、下颌粗犷的河姆渡男女,在火边绘陶缝衣奶幼儿,大碗吃饭大块烤肉,用“双鸟朝阳”的象牙蝶形雕器盛酒祭祀.猪叫着,狗跳着,牛踩着自己的影子转悠。酒至酣时,动人的骨哨吹起来了,手舞足蹈跳起来了,当神秘的满月引发野性的长嗷,也许这就是最本真、最朴素的诗歌朗诵,仍然在河之洲,这一片远古荒凉的苇岸上.    。

        ⑨一位汉子被热烈的掌声推到高坡上,他要用余姚土话朗诵《致橡树》。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朗诵,却能感觉余姚方言的抑扬顿挫。小符在一旁替我如此翻译:“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打招呼/你吃饭了么?……你如果挑一百斤/我至少帮你挑五十斤!”连我自己都笑得前仰后合.余姚版的《致橡树》受到的欢迎程度是此次朗诵会的高潮,只是,它的版权并不属于我.

        ⑩我们还要去丹山赤水:伸展双臂撑开逼仄峡谷,手掌会因此殷红么?赤水桥上临影,人人将面如桃花么?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心里装着几颗不朽的金黄谷粒.

      19.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的题目“沉睡的谷粒醒来”的含义。  (4分)

     20.笫八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一内容说明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条慨括。(4分)

     22.文章先后两次阅读到朗读《敛橡树》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样写含有有深意。联系全文,淡淡你对诗歌创作的理解。(6分)

    阅读答案:

    19.(4分)“谷粒”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2分)“沉睡的谷粒醒来”表示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现实中继续得到继承。  

    20.(4分)作者通过想象,形象再现了河姆渡人原始质朴的生活画面,(2分) 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分) (2分) 诗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古老文明。(1分)

    21.(4分)表达了作者从深厚的古文明中汲取营养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表现了对河姆渡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崇拜和珍视之情,(2分)呼应文章题目,升华了主题。(2分)

    22.(6分)(1)本真、质朴的诗歌更有生命力。(2)诗歌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生活。

            (3)诗歌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 (每条2分,符合文意、合情合理即可。)

    解析:

    橡树之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下题。

    橡树之谜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

    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凛冽的寒风二阵紧二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干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在破坏自然的悲剧正一幕幕上演,请你查找相关信息,看看有哪些类似的例子,请你列举出来,并写一个小片段,为拯救生态环境发出强烈呼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答案:

    解析:

      1.“我”在原始森林中迷失了方向,饥寒交迫,陷入绝境。后来意外地发现橡子,靠橡子获得希望,恢复体力,走出困境。(5分,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1)渲染了作者身处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2分)(2)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2分)

      3.是第二种理解。(1分)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3分)

      4.文章的结尾,用一句深情的问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言简情厚,照应文题。(3分,共3点,每点1分)

      5.如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罗布泊那消逝的仙湖等等。(5分,写作片段要表达出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橡树之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橡树之谜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A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有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B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驻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的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干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

    ________

    2.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本文题为“橡树之谜”有什么含意?

    ________

    3.在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橡子是“珍珠般闪亮的”?

    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3自然段中说到“我”知道事情真相后“惊呆了”,这是为什么?

    ________

    5.关于本文的立意,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谢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________

    阅读答案:答案:

    解析:

      1.A处渲染了作者身处困境和心中的绝望;B处烘托了作者获救后万分欣喜、充满希望的心情。

      2.橡树之谜指的是“我”在濒于绝境时藏在橡树中的橡子救了“我”的命,这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谜。

      3.因为那时所见的橡子是“我”的救命粮,因而它们在“我”的眼中是像珍珠般闪亮与珍贵的。

      4.“我”惊讶的是啄木鸟这小小的鸟儿在危急时救了“我”的命,这是“我”意想不到的。

      5.第二种理解更好。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作铺垫的。

    橡树之谜阅读答案

    下面也是一篇面对自然界的植物发表心中感慨的文章。请认真阅读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橡树之谜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性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致橡树3+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版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有两篇诗歌和三篇散文,这些文章的选择既考虑了它的思想性、时代性,也考虑了艺术性。在这一单元中最有代表性的事舒婷的《致橡树》,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当代爱情诗、朦胧诗,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了传统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爱情观,重新演绎了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承担3个财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她们大多是女孩子,正是爱情观的形成时期,她们青春烂漫、充满朝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但又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没有明确的爱情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和欣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象征的含义,体会象征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诗歌鉴赏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诗中“木棉”、“橡树

    四、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诗歌的意象,体会作者的理想爱情观。

    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将意象运用到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中。

    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结合实际,精彩导入——创设美

    学生普遍对爱情题材的影视剧较为关注。我从泰坦尼克 、还珠格格、 甄嬛传等热播剧中找到诗歌和爱情观的契合点,引领学生走进舒婷的情感世界,领略《致橡树》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情观。

    (二)创设情境,领会诗意——感受美

    1、介绍作者和朦胧诗

    2、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精彩范读,通过图片、背景音乐、来营造诗歌的美文氛围。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主题及诗人对两性关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同时使学生受到视听双重美的享受。

    (三)探究阅读,深入挖掘——发现美

    1、走近意象感受世俗爱情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图片、视频作辅助,提问学生由凌霄花、鸟儿等意象能联想到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的哪些人物,分析讨论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下得出意象的含义,理解舒婷是在借助凌霄花、鸟儿、泉源等意象否定依附的、单方面的、一味奉献的世俗爱情观。朦胧诗中多用意象,舒婷在否定世俗爱情观时寄情于物,用意象给情思提供载体。学习意象的含义和作用,突出教学重

    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朦胧诗所特有的含蓄之美,提高诗歌阅读欣赏能力。

    设臵问题考察学生对意象的掌握情况

    边讲边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意象知识,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考察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我分别从文学鉴赏、视频、社会实践三个角度设臵了三道习题。

    第一题:用诗词举例考察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感受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含蓄隽永之美,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

    第二题:播放视频片段分析带有意象的人物对话,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意象带来的语言美。

    第三题:如何用诗歌中的意象应对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难题。通过此环节训练,考察学生能否恰当运用意象,灵活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实现能力目标,解决教学难点。

    朋友借酒浇愁时应该怎样劝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思想停滞不前,丧失拼搏斗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苦于没有被赏识、认可的机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诗的上半部分提出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对世俗爱情观表示否定。

    2、品读新时代女性对爱的呼唤

    在诗的下半部分,舒婷用木棉和橡树这两个意象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为帮助学生理解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我设臵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木棉和橡树这两个意象代表什么?

    第二个问题:新时代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有了之前的讲解、分析、和练习学生能够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木棉代表真挚温柔、坚韧独立的女性,橡树代表伟岸挺拔、刚强不屈的男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爱的主人公是美的化身。这证明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有所提升。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能力目标,前面关于意象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为帮助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我选取了《牵手》《选择》两首歌作为提示。学生结合歌词可以在本诗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自由讨论诗人宣告了怎样的爱情观,教师可以提示“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具有字面以外的深层含义,即双方共同分担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学生可以理解“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代表经历磨练和痛苦后彼此扶持的爱人也会共享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示爱人间的默契、相互依存。教师负责提示、归纳、记录,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热烈的发言、积极的的讨论、激烈的辩论,从而形成热情高涨的课堂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木棉的爱情宣言主题突出,学生可以总结出诗人对平等默契、同甘共苦、互相依存的新时代美好爱情的向往。最后,带领学生齐读全诗。领会诗人先破后立的艺

    术构思,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凌霄花、痴情的鸟所代表的的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木棉、橡树所代表的理想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突出教学重点,实施德育教育。

    3、体会象征带来的含蓄的审美愉悦

    在理顺全诗艺术构思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诗中用意象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方法既隐晦含蓄又能带给人愉悦的美感,是否值得学习借鉴?在此,我通过暗示引导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象征的含义和作用,完成知识目标。举例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举例歌曲《蜗牛》象征脚踏实地、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完成知识目标。

    (四)、伴随歌曲教学小结——追寻美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止爱情一种,朦胧诗的意象、象征有隐晦含蓄的美,诗人大胆追求美好情感的勇气很美,蜗牛对幸福生活的执着也很美。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能学会创设美、感受美、发现美、追寻美。

    (五)布臵作业:积累饱含优美情感的诗歌

    写一点自己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反思

    《致橡树》可以说是一首励志的朦胧的爱情诗,把握其中的象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分析其中的意象可以提高学生阅读

    欣赏能力。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要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应该在教师把握整体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

    ——执教者:江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分析意象,感悟诗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难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人对於爱情又有不一样的定义。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也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在80年代就有部电影《爱情啊,你姓什么》问出了这个困惑。电影给出的答案是:爱情对于真正的人来说,不姓钱,不姓权,而是信任,是希望,是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

    她在这里表达的又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作者简介

    1.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2.《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三.简读课文(齐读课文、老师范读)

    1.生字词

    慰藉(wèi jiè) 戟(jǐ) 霹雳(pīlì) 岚(lán) 霓(ní)

    2.划分层次

    (1)诗歌划分为二层

    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

    四.研读课文

    1.第一层(1——13行)

    (1)第一层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①一方攀附:(攀援的凌霄花)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

    ②单方痴恋:(痴情的鸟儿)

    小鸟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爱是不稳固的,经历不起风浪。

    ③一味奉献:(不止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A.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而且橡树对它没有任何回报。)

    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 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

    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

    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

    B.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C.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 春雨、日光滋润和沐浴着橡树,永无止境地奉献,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

    小结:以上三种传统的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2.第二层(14——35行)

    (1)理解意象“木棉”。

    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

    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2)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爱情呢? (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

    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

    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③“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A.“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B.“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

    息相通, 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同甘共苦)

    (3)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橡树(男性):“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比喻修辞手法, 铜、铁、刀、剑、戟都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A.“红硕的花朵”:

    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B.“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沉重的叹息: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与遭遇上加以体会。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 暖。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

    (4)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在诗人看来,爱他所爱,即爱乌及乌,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五、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爱情

    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同学中不乏已有恋爱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能与你在一起热爱生活、拥有生活的另一棵大树!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要让自已的头脑充实起来,要丰富了自已的内涵,同时也要让自已独立起来,这样才能有找到一份长久的爱情!)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去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

    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

    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

    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

    “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

    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

    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

    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

    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

    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

    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

    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

    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

    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

    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

    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

    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

    安工大附中 霍光武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安徽省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作者邮箱:

    [1]

    第一册致橡树

    致橡树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

    1、导入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又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着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7)作业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第一册致橡树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下课)

    评《致橡树》

      第一次听说《致橡树》这首诗,是在初中一年级。那时候我们学校有成排成排的洋槐树,间杂着梨树、杏树和樱桃树,当校园里飘满花香时,就会举行一次朗诵会,在学生比赛之后,按照惯例是让新来的年轻老师给大家表演。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朗诵会,不知是花香,还是蝴蝶和蜜蜂的飞舞,还是因为紧张,整个下午我仿佛都处于飞散状态,直到美丽的历史老师站起来说我给大家背诵一首《致橡树》吧。橡树是什么树?我悄声问旁边的同学,她摇头,扭头问她旁边的同学,同学摇头,又扭头,我眼巴巴地看着这个问询波浪一般在同学们中间滚动,掌声响起来了,还未停落。事后我们讨论了很多天,什么是橡树?什么是木棉?甚至问了教植物的老师,等把这首诗传抄完了,悄悄背会了,还没有结果。

      “橡树”,也悄然长成少年心事中一个飘忽的念想。直到有一天翻出亚历山大·卡拉姆的画册,在他画中,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拥挤着大团大团的云,耀眼的麦田与留着车辙印的小路,以及路边散落的野草对金色田野的切割方式,都是我非常熟悉的,让我呼吸顿促的是麦田中那两个枝繁叶茂、高大雄壮的树就是橡树,它们仿佛就是神秘力量之本身,枝与枝交错,叶与叶相接,相拥挺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吸引着人想去靠近,去躲在它们的浓荫里,融进它们的呼吸里。就是那一时刻,橡树的俊朗超拔让我觉得家乡那些也算挺拔的青松和白杨是那样的单薄和拘谨,也就是在那一刻,也似乎明白了舒婷为什么会选择“橡树”作为抒情的对象。

      诗人与画家的不同是,她在选定了一个看起来足够神秘的橡树作为爱之对象的同时,又为“橡树”选择了一个另类的爱人——木棉。木棉,是南方一种高大的 花树,春天会开满茶杯一般硕大的红花,娇艳中生发着英气。尽管就如舒婷后来所言,木棉和橡树是生长在两个不同维度的树木,是不可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但许多年来,很少有人感到这个组合的突兀或不妥,反而不少人赞赏橡树的男性气质与木棉的女性气质组合之恰切,还把这看作是女性宣言独立精神的一种完美体现。这说明了什么?

      我的猜测是:其一,“木棉”的形象挑战了当时中国政治语境所塑造的去女性化的女性形象,虽然木棉远没有杨柳的女性气质更强烈,它是以其飒爽身姿和火炬般的花朵被称为“英雄树”的,但木棉花的美丽在表现女性仪态万方的娇媚时还能勃发出英姿挺拔的风骨(这两点似乎同样重要)。而“橡树”的形象则挑战了当时主流话语中所宣扬的清一色的被爱对象——祖国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代表——“工农兵”,它使爱情对象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把政治思想作为必须且惟一的衡量标准。其二,诗人在挑战主流爱情的同时,形象的创新是在主流话语的延续中展开的。毫无疑问,在《致橡树》中,舒婷的抒情仍残留着当时所特有的豪迈气势,不过更重要的是,她注入的新东西正好是被压抑了许久的心灵所深切渴盼的,舒婷在选择爱情的象征物时抛弃了梧桐树、松柏、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蝴蝶等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而用两棵树在保持各自独立形象的同时组合为一道特别的风景,并通过两棵树的形式把自己和要爱的对象巧妙地隐藏了起来,这使她可以把橡树与木棉本身的外在气质与内在性情悄然转化为对自我和爱人的理想化形象,且能够顺利逃脱主流话语的要求,更奇妙的是这两者能在本质不改的同时又在情感层面上发生融合,这样便可以述说出隐藏在物质形式之下的另一些诗意存在的东西,内在地唤起了我们身心上的沉醉与忧郁、经验与情感。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冒险。

      用大家都不陌生的方式去阐释新事物是一种有效且易于接受的表达。因而,我认为《致橡树》的另一魅力即是,简洁的语言与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中那一份渴望理想爱情的坦诚: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这些简单的诗句暗含了传统爱情模式中诸多微妙的爱情心理,比如把女性设定为娇弱柔美的形象,把男性确立为主体的地位并把博大和力量赋予他,这本身就暗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她永远都是以自己的娇媚、温顺、热情去装点或补充着他的宽广、勇敢或威仪。然而,这些熟悉的形象,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被舒婷用否定的话语方式重新组合时,传达出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所提倡的爱情观念。她既拒绝女性在情感中的“谦卑”与“忧郁”——我不会成为缠缚你呼吸葛藤、我的枝繁叶茂与美丽芬芳也不需要凭借你的支撑(比如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更拒绝男性的“支配”意念——我不是你的点缀、装饰和衬托(比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她也拒绝女性因痴情对男性甘心守望的精神(比如后来席慕容的《我愿是一棵开花的树》),更拒绝男性在帝王才子式的自恋中对女性的宠怜(比如后来张枣的《镜中》)……相反,当诗人用“如果”、“绝不”、“也不止”、“甚至”等虚词一咏三叹地把那种攀高枝的炫耀心理、那种小鸟依人的顺服态度、那种贤妻良母的奉献精神一一否定掉时,她的语气还明显地发散着对男性的不满——你们“要求着女性的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着取舍受用的权利”,却从未有思考过“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舒婷《都是木棉惹的祸》)

      这个表达方式和语气的变化看起来微小,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中细枝末节的变化透露的正是作用于我们身心活动的最微妙和最不可捉摸的部分。它首先透露出诗人要反对男性的支配权利模式千百年来对女性情感有形无形的压制之意志,其次诉求的是在平等的个人权利模式下去发展真正的爱和亲密关系,同时这个变化又是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展开的,我们许多年来都习惯于把爱情的悲剧归结为社会、家族或身份地位等外在压力(比如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爱情悲剧),而忽略了心理的因素,事实上个人会使许多的伦理观念内在化,成为他/她在处理两性关系中无意识的行动趋向和态度。这是诗人深刻体会到的,所以在宣称爱情立场时,她又对自身做出了坚决的自我规定,并坚定地规划出需要双方共同建设的关系:   我必须是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爱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身体的融合,也是一种信念,去爱一个人意味着首先要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人,并希望自己的给予能在被爱的人身上产生相同的回赠。但大家明白,爱也是一种意志行为,在我们去决定爱一个人或表白的时刻,潜意识里会有一种忐忑的心理反应,把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维系在一起,需要承担风险和接受痛苦或失望的勇气,甜蜜和缠绵并不会比眼泪和遗弃更多,邂逅知心爱人的机缘也不会多于擦肩而过的遗憾。因而诗人提出要对两性情感世界私密性的共同防护中坚守自我身份的个体意志: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爱中,我们克服了孤独与分离的围墙,仿佛联合为一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风雨之中互诉心语,晨昏之间深情顾盼。但在一体的融合中,允许你坚持你自己的追求,也允许我保有我的完整,这样年轻时才能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年老时又能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诗人努力向我们说明,只有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才是“伟大”的爱情。但这不过是一个人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从头到尾,我们听到的只是诗人独自的声音,而爱,说翻了天,它永远都是两个人的事情,虽然舒婷在诗中坦陈对理想之爱的渴望并对爱做出了要求,可爱之微妙复杂与销魂迷醉在这里都略显空洞,远没有勃朗宁夫人他们诗里描绘的那种让人为之悱恻的浓郁深情(尽管在舒婷的带领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在爱情中的惯性心理),因而这首诗就更显得像是一个人对“爱”的独自念想。而诗到此处,则出现了一个今天看来颇有意味的许诺: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相爱的状态除了传统的“同甘共苦、白头偕老”的祈愿之外,还有当时普遍的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团结”话语的发扬?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团结、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此时早已被明确写进婚姻法了。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收尾,它让我们看到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中,所包含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观念之间复杂微妙的矛盾纠缠,还有一时期一代人在改变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社会风气时所体验到的生活感受或情感心理的幽微曲折。

    致橡树

      舒 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高一读后感:《致橡树》的读后感

    高一读后感:致橡树的读后感

    一首内涵深刻的爱情诗歌,近日重读这首诗,更加感受到它的深刻与魅力所在;作者赞美了一个坚贞的、热烈的爱情,颂扬了一个不仅纯真的、炯热的爱,并且是一个高尚的、伟大的爱;作者以橡树为对象,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之站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上至枝叶,下至根基紧紧相融;枝叶的摆动,相互的致意,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只有他们两人明白的这种无声的语言。他们的心灵相通,无语的意会,这种爱情达到了极致,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啊?这首韵味生动的诗。经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动情的朗诵,以及优美的旋律加之衬托,更加丰富了作者的情感和这首诗的魅力。效果极佳,为之完美。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多人总是梦幻自己的爱情都如舒婷的这首诗一样,纯情纯真,美丽高尚,但这有点太唯美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火霓红的世界里,白色是那种早以画不了来的色彩,爱是什么?情是什么?物资与现实,爱情与金钱,欲望与道德?多少人在这泥潭中挣扎茫然探求沉沦。

    迷乱的都市,人潮涌动的马路人与人都带着面具生存着,人们渐渐都有了一种难治的病,呻吟着追求那种人类的奢侈品------爱情,人们总是在寻找靠岸的地方,等找到了靠岸的码头,却在海里面迷失自己,在爱的错乱里忘记了如何去上岸,人学会了生存却忘记了如何去爱。

    人生,相爱容易相守难。

    纳兰的那首小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便想将之拥有,日子久了,孔雀颓累,羽翼渐退,时间长久,还会转身,生气。生人如此,情人爱人之间也不能一样。致橡树中的这句“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只能为一声感叹罢了。

    也有人说过,感情就是因为存在一些遗憾和残缺,才会唯美,永恒。也许说这句话的人只是隔岸观火,所以会觉得美。心中的伤痛,只有自己能品尝。那些,“不管天长地久,只想曾经拥有”的人,也只不过是自己苦笑安慰自己的话罢了,

    去过泰山,站在大山之顶看下垂望,生与死只是一线之的事,低看浮云,远看山村,我们都只不过是尘世中的一颗尘土,猛然回首,能守着一心灵的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清淡,过着问心无愧的生活不随波逐流。知足常乐这也是一种幸福。

    推荐访问:阅读理解 致橡树 致橡树阅读理解训练题 致橡树原文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