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口号大全 > 正文

    [孔子问道于老子]孔子问道老子译文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0-04 点击:
    老子和孔子

    L N DU O A・J I N G A U ZO论{ ・ 讲道  

     座

    1目

     子老这 个 人太 神秘 了, 连 司 马迁 写到 的时 候 他 也 是扑 

    朔 离迷 ,结果 对,于他究竟 LL T L 子还 是大 孔 子 比 , 小孔 子到  

    底有

    没向有 他过礼问的 问 题 历来在 ,术学界 颇争 多议我 

    的。判很明确断 ,子老L TLL 子 大 孔, 子 极有 可能 向 问他过礼 。  

    出种这 判断的 学术 程很序杂复, 不在 ~篇散文 中详 便 细

    演推。  记 得 曾 经 在 美国 休斯敦 中 央 银 大 行礼 堂 讲 中 国里文 

    史化 ,有一 位华 裔历史 学 递 纸 条 给家 我, 说 看 他到有 资料

    证  , 明老 比子子孔晚 了百多年一, 我请帮助 他做点解一 。释  我说 , 你 定一是看到 的史有书里 把子和 太史老儋当 同~作 

    。人 老子 曾经 出西 谷 关 ,函 太 史 也 儋曾经西 出谷 函关 去找   献秦 公 , 而 太史儋 出 关 的 时 是 间在孔 子去 世 一 百 多 年 之  

    后, 事

    就情这 样搞混 。了 此外, 也 有一 学者些据《根 子》 一老  中 书某 些的言 语惯 , 习定断此 修编书于 子孔 后之我 的观。

     点是 更 可,信的 资料 证 明 把 , 子 老 太和 史 儋搞 混是 汉 代 初 

    年 的事 , 照按 子老的出 思想 , 他世 么怎可 能出 去 投关奔 秦 

    献 公 呢 至?于 书 中 的语 习言惯, 则 与 后世 派学门 徒 的不 断 

    发挥

    补充有、 ,关 先 秦少古不籍都 这种情况有  。

    我相孔 信极有子 能向可子 老过问礼,不 仅 有《 礼》记 

    道论・

    讲座 l  

    1 L U D N AO J・I N A Z G OU 

     

    庄子》 《《 孔 家语子 》 《 氏春 吕秋 》古等籍 面  ,这 是中 华族 两民个 精 神 原创 者  

    互的证, 而 且 出还 一于种 心理分 析: 儒道   两 家颇 有 对 ,儒 家峙 如 强 盛 尚此 不且

     会 。两合 千五 百 年多 这前一 天 的洛阳  ,应 有凤 鸾长 鸣。不 那 天管是 晴 阴是 是 ,

    否想 孔认子 向老曾 子问 礼,只 有 一 个  原

    因,那 就是难否于认。  接 下 来 的 题 问 ,孔是子 向 老 问 

    子风是雨, 都 不贵可。言  他

    长揖作们 别。

     稀

    世天 是才很 难 遇 另到一 位 世稀 天才

    的, 他们 平日遇 到 的 是总追 随 者 、  

    了 么什 ,老子 又是 怎么 回答的 ?  

    这 就

    有 很 多 说 法了,不 宜 轻 易采  信。其 实 , 各种 说法都 猜 在 测最大 的可 

    能  。

    崇拜

    者 嫉 妒者、 、 诽谤 者 这。些 人不管 

    多 热 烈 或么歹 ,毒都无 法 左 右 自 己

    的 思 想 只。有 真 正遇 到 同样 级 品的 对 话 者,

    最 好是 手 , 对 才 产 生会 着魔了 一 般

    我觉 得有 种两 说法比较 有 意 思 。

     

    种说 法是 ,孔 问老子子礼 周, 老子说

     精的 神淬 砺 。 淬砺 的 结果 , 很 可 能 改变 自己

    , 更但 可 有是能强 化 自己 。这 是  不固执 而, 是因 为 获得 了 最 层 次 高的  反 证 而达 到 新的自 觉。 这就 像 长 天和秋

    天  下一切 都 在 变不 ,应该 再 固 守 礼周 

    。另 一了 说种 法是, 老子 以 长 的 辈份身

    开 孔导子 ,君 子要深 藏露 , 不避免 骄 傲 和 欲。  

    水蓦 贪相然 映, 长天 更 白了明自是 己 长

    天,秋 水 也更 明 白了自 己 是秋 水。   今 天

    这 里 在,老 子更 明 白 自己是

    老 子, 孔 子 也更 明 白自 己是 子孔了 。

     

    果 如真有 二第 种 说法,那 就 不大  客 气 。了但在 我 想 来 , 却很正 常。 当 日寸,  孔子 才 十 多 岁 三,名 声 主要在 故乡  鲁国

    ,远 在 洛阳 的 老子 他 对 不 太并 了 。解  

    他 们 会 更

    明 确 地 走一条 相 反 的 路 。 么 都 不~什 样, 只两有相同 :点 一、  

    见 到

    他 访 来 时 有 车 带马 仆 役 ,又听  说 是 昭 公鲁提 供 的 , 老子 因此 要 避 他免

     们他 是百都代君 : 子二 他 、们都 会 长途  跋 涉。 他 们 都要把 自 己 大伟的学 说 变

    成 长长 的 脚 印。 

    显耀、骄 和贪欲傲 , 是完全可能有。  

    按 照的老 的子想 法, 周朝王救没了 ,

    也 不  必去 救 一。 切 应 该都 其 自然 , 顺 那

    是才 天 大 下 道。过 于 急 切 地治 平国 天  , 下~定 会误 国 天乱下 。 因 此 , 最 的 

    目 老

    子否 认己自有 大 伟学的 说, 甚   至 赞 不成世间 有 大 伟学的 说。  他 觉得 最 伟 大 的 说学 就是 自然。 自 然 是么什? 说 清楚了 不 自然又 。了所  他以说 “ 道道可, 非 道常 名可; ,名非 常 

    名 “ 。 

    归宿是 途 跋长涉 消 失, 在 谁也 不知 道 

    旷的野 。   孔子 然当 不赞成 。 他 要 对世 间 苍  生责 , 负他 要 本着 君子 的 仁爱之 心 ,重  建一个有 秩序、 有 信诚 、有宽 恕 礼的  乐之 邦 他 的 。使命 教 化 弟是 子 ,然 后 带着 

    们他 一起 长途 跋 涉 去 向, 各 国权 当 者游

    说  。

    本来 他 ,连 这 几个 也字 不愿 写意  下 。来因 为一 写 , 就 须必范道 、框限 定 道, 而道 是不 可 框 范和 定限 的 一i,写 又  必须 为 了 某种 而 名进 入归类 ,不 归  类 就 不

    成 其为 名 ,但一 归 类 就不 再 是

    他 们 都非 常高贵 , 却 一定 谈 不 到

     一

    起, 因基本观为 差念 别太大但 。是,

    凭  老 子 的着超 脱和 孔 的 恭 子 ,他敬们  也 不 闹会 得 愉 快不 。 们谈得 僵很 , 而责且任在孔 子 ,这 是 出 

    本它 身 。那 么 , 果如全 不碰道 、完 不碰  把

    笔 丢弃 吧。 把 自 以 为是的 言 辞

     

    鲁迅后 来小在《说 出关》中构想   他名, 还你能 写 什 么 7昵 

    于“ 五” 这代 人四对 孔子的某 种 见 ,成  当 然 更

    于出小 说 的 家幽默和 调 。  侃认 真 说 起 ,来这是 两 位真 正站 在 

    念概 ,驱都吧。  

    逐年 岁 经已不 小 他 觉得, ,盼 望已 久的 日子 已 经 到来了 。 

    人 思 类 巅维峰 之 上 的 大伟圣 哲 见 

    一: 的 

    活到 今天 ,没有 给 世 间 留 下~ 

    2O

     

     

    UDN O・ AJ I ANG Z U OI    道论・ 讲座 

     l

    篇 短 文、 一句诲 。教现在 , 可 到以 关 

    的外漠荒烟大中, 隐去居 终老 了   。 他 觉这 是 得生 的命 自状然 ,态无 

    可言 悲, 也无 喜可 言。 归 于 自 之 道 然 , 

    关 口

    目送着 走, 了两三 丈远, 辨得还出  

    白发 、 袍 黄 、青牛、 白 口 袋, 接 就着尘 头  逐 步 而 起罩 着 人 和 牛, 一, 律 变成 灰  ,色 一再 , 已只 会有黄尘滚 ,滚 么什也  看

    不了见 。

    才  是最 好 的 终结 又, 结终 得 像 没有终  结

    样一  。

    老 的 子 口白袋 里,装 着 他 关 口在

     在 他来看 ,人 就 像水, 柔柔 地、 悄  悄 地 向 下卑 之处流 ,也淌许 润 滋 什 

    么了、灌 了溉什 ,么却 无 迹 可 寻 。终 渗 

    于漏 、了蒸 发了、汽 化了 变成, 了云阴 ,或

     

    作写讲并解 《道德经 》 的报 酬—— 十 五

     个饽 , 这饽 是 鲁又 迅 的小 说手 法 了 。 

    喜我欢 鲁 对 于 迅老 子 出关后 景 象的 散 文 

    化 描写, 尤 是其 把白、 黄、青 全 都 变成 

    者 连阴也云有没 , 这便 自是然 道之。人  也 该 样 这,把 生 渗 漏命 沙 于 漠 、蒸 发 于

      旷野 这,就 谁也 无法 侵 了 凌,“ 其以 终  不自 为大 故 能 ,成 其 大 ” 。 “ 大 ”, 在 子 看来老就 是 “ 道 ”。   现在要他 出 发 , 了骑着青 牛,向  函谷 关出发

    。  向西 。 还 是 古 道 西风 , 西古道风  

    灰色。 ,再 成变黄 尘色的彩换转 。而 且 , 还

    到 写尹关喜回 到上关 之后 , 窗“外 起

    了  阵一 风 ,刮起 黄来尘, 遮 得天 半” 。  暗

    子会怎老

    么样 , 让 很 担 忧人 。 了  不管 怎 说么,这 是 国 中第一 代 圣  哲 的 影背。  关 尹 是 喜 么 处怎 理那 五 千个 中国   的字 我们,不 清 楚 只 ,知 道它 们 是 留下

      阳洛到 函谷 关 也 不 ,近再 往西就  要 到潼 关了,已是 今 的 天西陕地 界 。老 

    来 了 两。 千五 多 年 百后 , 据联合 国教  

    文科 织 组 统计,世 界 几上 年千 被来翻 译  

    子 骑

    在青 牛背 上 慢 慢, 地走 。着 要走多

    久 ? 知 道 不 。 在 好 ,他什 么 不也急。  

    成 文而外广 传泛 的著播作, 第 是一 《  圣经 》 , 第二 是 《- 老 7-- ) 。 《 纽时约》 报公 布,

      人类古 往 今 来 最有 响影的 十 大 写作

    到 了 函 谷   关, 下接来 的 事情 大 家  都 说听过 了 。守 关的官 关 尹吏 是喜 个 文 化 爱 好者 ,看到 未 给 曾 世 留间 下过

      字 的国文家图 书馆馆长 要出关 隐居 ,  

    者 , 老子 排 名 一第。在 全 世界 哲 学素养 

    最高 的德 国 , 据调 ,查《 老 》 几 子乎 家每  一

    册。

     

    提便 一出 个 要 :求能否 留 下篇 一作 著 , 作 为 批

    准 关 出的 件条 ?  个 这要求 ,对子老 说 有些来过分 、 

    目 

    子 写完 五 千个 中 字国 之后出  

    的时关 间, 我 们也不清楚 , 只 知 道 孔 子 在跋涉。  其 实 这二 十 年 间 孔 子 也 一 直在 走 

    有些 为 难 。 在 老子 总好是遇 事不 争 的 , 写就 写

    吧,居 然一 口 写 气 下 五了 千 。 字 

    那就 我是 现在们看到 的 《 德经 》道 也  ,拜 别老 子的二 十 年后 ,也 始开 长 途  就是《了老子 》 。

    写完  他,就 关出了 。司马 迁 说 :“  莫

    知其所。终”  

    路、

    育、教考察 游说、 做 、官 ,也 到过 泰  山

    东北边 的齐 国, 只 是 走 得 太不远 。五 

    个局最结 像 。他 道 《德》经 真 

    的 结 正局 旷在野 漠沙 , 没 留有给关 尹 喜  

    。错:   t‘ 

    十 五 岁那 年, 他 终于离 开 故 鲁乡国 , 带  当时所

    谓 的 “ 列”国, 都是 一 些 地 

      迅鲁《 出关 》的中一这 段写得不   学 着开生始 周 游列 国 。

    子 再 老三称 谢 ,收 了 口 袋, 大和 家 

    方性

    的 诸侯 国 ,邦虽然 与 秦 汉 国 帝 之

    后的 国 概 家念 不 太 样一, 也 却 是一 个  个独 立 的 政 实治体和 军 事实 体 。除 了  服 征或盟 ,结 谁也 不 了管 谁。  孔 子的 这次上路 , 有 点 匆忙 , 有 也

    下 走城 ,楼 得关 口 ,到 还 要牵 着 青 牛 

    走路; 关尹 喜竭 力 劝他

    上 牛 , 逊让一 番  ,后终 于也骑 上 了。去作过 , 别 转 拨牛

    头, 便 向  坂峻的 大 路 上 慢 慢地 走 去 。 不 多久 , 牛就 放开 了脚步 。 大家在

      点惆帐 。 他一 心想 在鲁 国 一做个 施行 

    论 道・ 讲 l 座  LU N D A O ・ J AIN G Z OU  仁

    政 实验 , 的自己 曾也 掌握过 一 部分 来 问政 的 , 卫宫国廷 没 有给 他 任 何这 方 面 的机 会 。 反而 ,后 因来 为卫 的 一 国个 名  人牵 涉 到 某 个 政 事治件 ,孔 子曾 与经

     

    权力 ,但 最 还 是后拗 不 过那 由里来已  久 的 以众“ 凌相, 以兵 相 ”暴 政的治 r _ 传  3, 他 被 统鲁 的 国 贵族抛 弃 。  

    他了 以前也 曾 对邻 近 的 齐国怀 抱过  望 ,希 但 国 另齐有 一 番浩 大 开 的阔  政 理念治 ,与他 礼的乐 思维 并不 合 拍 。 例  如那 位小 个 子的 杰出 宰 晏相 , 虽 婴 然

    有 交 往 因 ,此 也受 怀 疑并到被 监 视 ,   能只仓皇 去离。

    这  开 头 , 个 在以后孔 子 周 游 列国 十  四 年间 不断 重 。复  

    多大数 君 一国 开 都 表 始 欢 迎示和  尊重 孔 子 ,也 意愿 予 较 好 给的 物 质  待遇 却,完 全在 不意他 政 的治 主 张 ,更加 不希 望 他参 国与 。政

     也讲 “

    礼 却又”觉 孔子 的得 礼” 过 于 烦“

      琐 和倒退 。更 况何, 孔 子 还曾为 鲁 国了

     的外 交 利

    益得 罪 过 国齐。 此因, 别 无 选  , 择他 还是 沿 着 黄 河向西, 去卫国。   向 ,西总是 向西 , 然 是仍古 西道

    风  ,西古风。道  二 十年前到 洛 向老邑 子 问 , 也  是礼 西朝 走,当时走 南 , 这路 走北 路次 。 老 子 已 经 去了 更 西 的 西 方孔, 子 么怎

    孔子 只能一次 次失望去 ,离次每 离去  是总仰长天叹 ,每 次到达又 总是

    满 怀 希望 。

     正 这是种 希 望 , 使 他旅 行 的 一 直 结 束 不了。

    也 不  会走 像 得 老子 那么远 。 老子 的

    “ 道” , 止 流于 黄 沙尘; 子孔的 道” “, 止于 宫 邑 红 。尘 

    回 这

    十年四, 是 他从 五 十五 岁到 六 

    啊是 红 尘 。 眼, 该 前 是卫国 的 面地  了 Ⅱ 巴?孔 子 仔 细地 看 路 边着 景 的 ,象 高

     兴 说地: 这“儿人 不 啊 少1 ” 

    十八岁。

    个这年龄 ,即 便放在遍寿命  大大普长 的今延 天,也 适合流浪不在  

    外了。 而 孔 , 这子么一位大学者 却 , 垂  暮把晚 付 年于之 无 休止无 漫的 长漫途  

    实, 让在 人震 。撼 

    他身 的边学 问 :生“ 一 个地

    方有了  足 的够人 , 口接下 来 应该对 他 们 什做  么呢

    ”?

    更   人让 震撼 是 ,的 十 这四 ,年他 遇

     的,到有 眼冷 ,嘲 讽 ,有 摇 有头, 有 威

     子 只孔回 两答个 字 :“ 之。”富  “ 富 了 以后呢? ” 学又 生。 问 还 两个是字 :“ 教。之  ”

    胁 ,有推拒 , 有轰 逐 却 一, 儿点也 有没

    让他 犹 豫 停 步。 他 不  是 无处 停步 。 何 地任 都方愿

     孔子 最用简 单 回答 方式的表 明 ,  

    他对如何 治国 早 考就 虑 熟成。考 虑成 熟 的

     意 欢 一迎个 光 有 名 声和 学问 没 有 却政  治 张主 的 他 任 何。地 方都愿 意 赡 他 养、  

    标志 ,

    是 不犹毫豫 、 毫 哕 不唆 。  学生 们 早已 惯习 于 一路 捡 拾老 师 随 口吐 的精出 金 美玉。就 这 样 , 师一 生行 有 有问答 , 信 心 满满 抵地 达了 卫国的   首 帝都 丘 。 这 地方 , 在 今 河南天濮 阳 的 

    西南 部。  孔 予 1l主 在学 生颜 聚 涿 家 。 很 快里   卫, 国的君 主 卫灵公 见 了孔接 子 。 卫 灵 公一 开 始 就打 听 孔 子 在 国鲁  的禄俸, 孔 回子说答俸 米 7 六斗  ,卫 灵 

    供奉他、 拜他崇, 要他只只 是个一话语 

    不多 的偶 像 。 但 , 他是 绝不愿 意这 样。   因

    此 ,他 总 在上路   “ 。在路上  曾”是二 十 纪世西 方 现 

    派 文 学 的一 个 时 髦命 题,东 方 华  人

    世界 也现出过 “不要 问我哪从里 来, 我

     的故 乡在 方 远 ”流的浪 者 潮 流 不。 是 管西 方 还 是 方 的 东 年 流青 浪 者 们 ,大 多  过几年玩 就结束流浪 , 开 始 用功读 。   书他 有 们 可读能 到孔 子 ,一 ,读 他们 就不  能不 嘲 笑 自 己 :原 来 了 早 两 千在 百五   前年 ,有一 位 人精类神 巨 匠 直 六到旬  

    高 龄 还在 进行 自我 放 逐还,在 一 年年 

    即答立 应 按样同 数 字给 的 予。不需 上  班 奉而 高送官俸 禄 , 这 起 来听很 爽 , 快  但 接 来 下的事 就情 人让郁闷 。孔了 子一  路

    风仆尘 ,仆 并 不是 来 领 取俸 禄 , 是而

     

    、 ≮ 22

    L   U NDA O ・ JI A N G Z OU 论 道・{ 讲  

    座流 , 居浪然 整整十 年四有没下路 、 没 

    有过回 故 ! 乡  最 彻 底的“ 代派现” 出 现 最 在 遥远

       l

    说 有 序 地 传播 ,也不 定一能 被人 别

    接受 你 如 。 不果 完 善自己的 学 说, 只 追

    求世 人的接 受, 志 向 就 低 太。 了  

    ”的

    古 代 ,这 也 许 让 会 天今某 些 永 只 

    学远

    生颜回 说 “:老 师 想 理高 , 人 

    不相别容 ,这才显 出 子君本 色。 如果 我  们

    着拿 历 年史 表说 事的 研 究者 们稍   稍放松一点 了 u ?E   年 月 年月在 路上,总 有 一种 蒙鸿 的力

    量支 撑 着他。 一 天孔 子 经 过匡 地 (  河 南今垣 )长, 让匡人 误认 为 是残  

    的学害 不 完说 善 那是,们我 耻的 :辱 如  果 们我的 学 说 完 善却 仍了然 不 能 被别人  接 受 那,是人别 的辱耻。  ”孔 子对 颜 的 回回 最答满 意 。 他 笑 

    过本地的 阳虎, 被 拘 禁了整整 五天 。刚  刚逃 出 , 才 几里十 , 又 遇地 到蒲 地 一 的

    场叛 乱 被, 人蒲 留扣 幸,亏 学 生 们又 打

     ,了逗 趣 说 :地 你 这 个颜 家 后“ 生啊, 什 么  时候 赚了钱 我,你 给管 !账” 

    笑完说 了 ,是还肠 辘辘 饥。来后,  幸 亏 子贡 一 个 潜 出 人战地 与, 负地函  ( 今 方南河 信阳) 守 城 的大夫 沈 诸 梁 接上 头 ,了 才获 得 救解 。

     斗又 讲

    和 ,才 勉强 脱 身 在。 危 险 最的 时候,

    孔子 慰 学生说 安: 

    文王既 ,没文 在 不兹?天乎将之丧  斯

    也 ,文 后死者 不 与 得于 文斯也。天之  

    未 斯 文丧也, 匡 其 人如 何 !予   路 的上孔子 一,直 承 着 一担 矛  意思是说个: 周 文王在不了, 文明 事 盾: 一 方面, 觉 凡得是 君 子 都 应该 让   间充世分接 受 自;己另 一方面 , 又 得觉 凡 是君 子 不 可 能 被世 间充 接 受 。分

     这个 矛盾 , 高 明 如 他也 ,无法 解  

    目 

    不业 就落 到我们 身 上 了 ?吗 如果天 意 

    不想 再 留斯 文那 么 , 从 一开始 就 不 会  

    们 这我 些 后如辈 投 入 斯 文 此了 。  如果 意 还 天想 留住斯 文 ,那么 这 些 匡 人

    决;  庸中 他 , 如无也调法。和 

    我把么样 怎 ! 那 次

    从 陈 国到 蔡 国,半 道 上 不  

    小在 我

    看 来 这不, 君子 是的不 幸,反

     而是君 子的 大 幸 ,因为 “ 子 君” 个这概  念 的主要创 者立 从开一 就始 把 “ 律 

    二陷心入 场 战 大 家,近七 没有天 饭 了吃,  孔子

    用琴声安慰还着学生。 孔   看子 了 大家 一眼 , 说: 我 “ 不 

    背 反 ”们 入 输 间其 ,使 君 子立 即 变 得  深 。是真君 子 刻, 必须就担承 个这 盾。  矛 用现 在 的话说 ,一 头是广 泛 的社 会 责  任, 头 是一自我 的 精神 固守 , 看 完 全 

    似立对 水 、不容火, 却在 互相 抵牾 撞 合  中和构 成 了一 个 似近 于周 易 八卦 的互  补

    涡旋。 在 互补 中仍 然 互斥, 虽 互 又斥 仍

     是

    牛犀, 也 是 老不 虎,为 什 么 总是 徊徘 在 旷 野? ”  

    学子生 说 路 : “ 怕 是 恐 我们 的仁  德不 够, 人不相 家信我 : 也们 许 是 们 我的  智慧 够 ,不人 家 难于 实 行 们我 的  

    张主”。  孔子 不 赞 成 ,说 : “如 果 仁 德 就 能使人

    信 , 为什 相么 夷伯、 叔 齐 会饿 死 ?   果如智 慧一 定行 得 通 ,为 什么比 干会  被 害杀 ?   学” 生贡子说: 可“能 老 师 理 的想 太 高

    , 了 以到所 处 不 相 容 能老 。 师能 不 能

    然补互, 就 样 紧紧这在一咬起 难 分, 彼此, 永远旋

    动。

      便这是 器 之大成 , 便这是 大 匠 之

    门。  

    单 向的 动 机和结 果 ,直线 的 行动 

    回和报 , 虽然 也 能做 一成些 ,事却 永  远

    形 不成 云 波 谲 的诡 大 气象 后 。 总代 有 

    理 想 降 低一点 ? ”  

    子孔 回答说 : 最 好 “ 农的民 不 定一

    不  少 文 人 喜 欢 幸灾 祸乐地 嘲 笑 孔 到  处子 游说 而 被拒 到 、处求 官 不 而成 的 狼狈 这 真 是, 小以人 心之度 君 子之 腹了。  孔 子做 要、 官要隐居、 要 出 名、 要埋名 , 

    有 最好 的 收 成 , 好 最的工 匠 不也一 定  能让 人 满 意。 一 个 人即 使 能 自把己 的

     2 3  ‘3   t 

    道 ・ 座

    l 讲 LU ND A O・ J AING ZU O

    都 易 反 如 掌, 但 那 样 陷于 一 端 的孔 子就 

    会不 垂范 百世 了。 垂范 世 百的必 定 是 一 

    己自脚下 , 碎 。了  

    时 老人 亲 的 , 只人 剩下 学了生 。   但是, 学生学生啊 ,也 是很难拉 住 。

    个 强的张力结构大 ,而 任 张 力 结 构何 都

    须 必相 有 反方向 撑的持 和 制 衡   在。我 看来,连 人后批 评 孔 子 保 守 、  倒 退 是 多 都余的 , 就 像 这批 评 泰 , 为山

    什 么 坡南 受 承那了 么多 阳光 , 还 让 北要 

    一岁时十, 他 最 喜爱 学的生颜 回 去 世 

    了。 他 终 于 老 泪 纵 横 ,连 声 呼喊 : 天“   丧予 !丧天 予!” ( 老 天 要我 的命啊 !老天 

    我命 啊的 !) 七 二岁时十, 对 他 忠 心 耿 耿 的 生  学 路子也 去 世 。 了 子路 死得很 英 勇 很、  惨

    烈。几同乎 , 时另 一 他 很位看 重 的学   冉生耕 也 去 了世。  孔 子 这在 断不 的死 讯中, 一直在 拼 

    承 去受 那么 多 雪。风 

    可 期 待 的答 回只有 一个 “: 因 我 

    为 泰是 。 山” 

    伟 大 的

    孔 子 知自 伟 , 大 此

    因从 来 没  对有 南坡 的 光阳感 到 得意, 也 没有对北  坡的 风感到雪耻。辱

     那 次 在 郑 是 国新 郑的吧 , 子孔与  学

    命般 地忙碌 。 前 来求 学 的 学 生 越来  

    越多 ,他 还在大 规模 地 整理 “ 六 经 ”( 即 

    生散走了, 独个儿 牺 惶牺 地惶 站 在 门  城

    。口有 人 诉告 在 还寻找 他的 学生 : 有“ 一 

    《 诗

    》《 书 》 礼》 《 《》乐 《》 《易春 秋》) 。尤其

     是 《 春》 ,秋他 耗力最多 。是 这部一 编 

    年,史 从 此确 定 后了代 中 国史 学的一 种 重  要 编模 式写 。他 在 这 部 中书表达 了正 名  、分大 统一 、天命、 尊论王 攘夷 一 系等 列 社会 史历念 观 ,深地塑刻 造了年千中 国 

    神。精 

    个 高 一 个 儿 老 气头 喘吁 吁 像的一 条 丧家 犬,

    在 东 门站。外 学 ”生 找 他到 后告 诉  他 , 他高 地兴说 : “ 说 我 像 一 条 家 丧 犬? 真像 !真像 ! ” 他这种的 兴高 ,让

      人着迷  

    我 意同 有些学 者 的说 法, 子 孔对我 

    天 , 正编《 春在秋 , 》说听 人有 

    在们最

    大 的吸引 力, 是 一种迷 人 的 “生命 情

    ”调— —至 、 善宽 、 优雅 厚 、乐 ,快而 且  健

    康。他以 自 己苦的旅 让 君 子 充, 满魅 

    。力

    西 边  猎 到 仁了兽 麒 麟 他 ,立刻 怦 然 心 动, 觉 得似 乎 包 含 一 着 种 “天”命 的 信

     

    , 息道叹 “ :吾穷道矣  即随《在春秋》 中

    记 下“西 获狩麟 ”四宇 , 罢 笔 不再,《 春修

      君子之 道 中 国历在史 上 难于 行实 ,   基 于君 之子道 的 国 之治 道更 是 坎 坷 重 重 , 是 ,但远 远去望, 就在这 道个那 道  的个起点 上, 那个 个高 的真君 儿子 , 让却 我们 远永感到地温暖真切和 。

     

    秋 》。他的 年史编 此就结束, 以后 《的春

    秋 》文本出 自他 弟 子之手  

    。“ 西获狩 ” 麟 ,又 是西方 !他 又 一次 

    起头来抬, 看 着 边西 。天 命 仍 然从 里 

    过那 , 来从 盘远 去庚地的 ,方从 子 消老 失

     的地方 。古 西 风 ,道 西风古道  。

    地渐 , 高高的 躯体 天一比 一 疲天 软,

    疾 接踵病来而, 他 知 道 大 限 已 。近  而 然 太 阳,要总 沉 ,西黄 昏 时 刻的 西风 点有凄。凉  孔 子 回 故 到 乡 时已经 六 十八 岁 , 回那 天 他 想 唱几 句 。 开一口 试 声 , 音

    有颤抖点, 但 仍 然 浑 厚。他 拖 长着 长的  

    尾音唱 三出句 : 

    一 家 , 妻看子 已经在 年前一世 去。孔子 

    自从五 十 五 岁那 年开 始 行 , 再远

    也没 有 见 到 过 妻子。 这位在 世 间 不 宣 断讲 理伦 之道 的男子 ,此 刻 颤 颤 巍 巍地 肃在立妻

    泰 山 颓其 乎 !

    梁 木其坏乎!  

    哲其人萎乎 !  唱

    过 之 后七天 这 座 泰,山 真 的  

    子墓倒。前夫不老何知 言, 吾妻!   十 岁七时 , 生独子 孔 鲤 又去 世 了  

    。白发 人 送黑发 人 ,老 人 悚然惊悸 。他 让 中  人 真国 懂 正得 家了 , 而他 的 家 却他在 

    了 。连同 坡南的 阳 光、 坡北的 雪风, 一起  倒 了

    。  千里 道 ,古 万 丈风西, 刻 顷 凝 缩到 

    他卧 榻 那 双 麻前 履之 下。  

    2 4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单项选择题

    1.(07-08下南通市如皋、海安期末调研考试3题)《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解析】D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因而会形成不同的答案。这属于孔子在教学方法方面的主张:因材施教。

    2.(山东省聊城市07—08下高二期末统考20题)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A.因材施材

    【解析】B 教育公平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相似。

    3.(2008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高三质检35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解析】B 当今世界存在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仁”和“德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4.(山东省乳山市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2题)对右图所示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新局面

    B.为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大批人才

    C.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D.开创了封建教育的新局面

    【解析】C 图片为孔子讲学的情景,孔子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5.(山东省乳山市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3题)《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

    A.兵广粮足 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解析】D 材料叙述的是孔子的治国方略,在孔子看来,治国方式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诚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2008年9月广州市花都区高三调研2题)某校发起的“汶川,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活动中,下列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是:

    A.高二(11)班儒家信徒汪洋 B. 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

    C.高二(12)班法家代表落英 D. 高二(6)班墨家代表缤纷

    【解析】B 结合各派的思想主张,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最不可能救灾。

    7.(2008江苏三模1题)据报道,我国将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的九龙山建立“中华文化标志城”。该区域是哪家学派的诞生地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曲阜”,该地以“三孔 ’闻名于世。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2006年9月23日,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这表明孔子的思想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据此回答。

    8.(08年广东佛山三水实验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题)《论语·八佾》载,孔子

    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

    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

    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A 礼乐制度上的规格是依据等级制度确定的。孔子的“礼”属于政治思想,侧重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从材料来看,是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极端不满。

    9.(2008年11月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期中考8题)《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解析】C 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10.(安徽省濉溪县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6题)电影《墨攻》(如

    图)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

    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

    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其中违背历史史实的是

    A.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解析】D.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由小生产者组成的思想流派,是“百家争鸣”的一部分,是士崛起的反映。其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已大为改观,因此D说法是不对的。

    11.(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19题)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解析】C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为贵”等均出自于儒家《论语》之中,“仁”“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12.(2009年 1月江苏省泰州市高三期末10题)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解析】A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A可以说是使一些学生有读书的机会,而BCD只是具体的方法和态度,比较之下,A贡献最大。

    13.(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2题)右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解析】B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儒家思想核心。清朝皇帝来警示自己的言行举止,能激励自己做个好皇帝,成为一代名君.

    14.(2009年1月江苏镇江第三次调研2题)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解析】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道家代表李耳辩证法的观点。

    15.(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2题)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17.(2009年2月广东湛江市高考测试题(一)2题)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关注民生 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D.孔子主张“诚信”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受官府的管理,并不是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

    老子和孔子

    老子和孔子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

    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

    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

    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老子之道_孔子之道与社会和谐

    第27卷 第1期2007年2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

    Vol.27 No.1

    Feb.2007

    老子之道、孔子之道与社会和谐

    彭国兴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政教室,陕西西安710025)

    老子与孔子言下的仁义问题

    第1 7卷第 4期 

    2 0 1 4年 l O月 

    集 美 大学 学报 ( 哲 社版 )  

    J o u ma l   o f   J i m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 1 . 1 7. N o . 4   0 c t .. 2 0 1 4  

    老 子与孑 L 子 言 下 的仁 义 问 题 

    吴 小锋 

    ( 同济大学 人 文学院 ,上 海 2 0 0 0 9 2 )   [ 摘要 ]在先秦政治论题 中 ,仁 、义 的意义及其相互关 系,十分重要 。 “ 仁” ,是本 于 自然 人性 的政治  原 则 ;“ 义”,是 根据 自然人性原则制定 的引导 性原则 ;“ 仁”与 “ 义 ”相合 衍生 出 “ 礼”,为可见 的政治  制度。因此 ,对政制 品质 的考察 ,需要还原 到仁义问题 ,甚至最终还原到道德 问题 。  

    [ 关键 词 ]老子 ;孔子 ;仁 ;义  [ 中图分类号 ]B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 8 8 9 X( 2 0 1 4 )0 4 — 1 3 — 0 5  

    从 《 道德经》 看仁 义的位置 

    年) ,唐玄宗亲 自为 《 道德经》作注 ,2 0年后 ,   再下御 旨 “ 分 道德 为上 下 经诏 ” ,   《 道 》 上  《 德》下 的格局才最终确定 。   《 道经》开篇 “ 道可道” “ 名可名 ”谈的是  形 而上 的 问题 ,《 德 经》 开篇 “ 德” “ 仁” “ 义”   “ 礼 ”已开始谈 “ 形而下 ” 的问题 。 《 道经》谈  的是哲学 ,《 德经》谈 的是历史 ,《 道经》 对应  于 《 易》 ,《 德经》 对应于 《 春秋》 ,《 道经》 本  隐以之显 ,《 德经》 推见至隐。上面引到的今本  《 道德经》三十八章 ,正是 《 德经》 开篇。 “ 失  道 而后德 ,失 德而 后仁 ,失 仁 而后义 ,失义 而后 

    礼” ,是历 史 中政 治 统 治 品质 的下 降 ,由此 可 见 

    传说孑 L 子早年适周 ,问礼于老子 (《 史记 ・   老庄 申韩 列传》 ) ,今 本 《 道德 经》 三 十八 章 ,  

    像 极老 子对 孔子 的 回答 :   上德 不德 ,是 以有 德 ;下德 不 失德 ,是 以无  德 。上德 无 为 而无 以为 ;下德 无 为而有 以为。上  仁 为之 而无 以为 ;上 义 为之 而有 以为 。上礼 为之  而莫之应 ,则攘臂 而扔之 。故 失道 而后 德 ,失德 

    而后 仁 ,失仁 而后 义 ,失义 而后 礼 。 夫礼 者 ,忠 

    信之 薄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道 之 华 ,而 愚 之 

    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  

    居其 华 。故 去彼取 此 。 …  卜  

    老子 的时代 处 境 和 问题 。

    老 子 既点 明下 降 之 路 ,   也 点 明上 升 之路 ,上 升之路 与 下降 之路 是 同一 条 

    老子 见周 之衰 ,留下 五千 言乘 牛西 去 。五 千  言皆言道德 ,与周室衰微 、道德不振有关 ,《 道 

    路。阅读老子 ,从 《 道经》 到 《 德经》 是 向下  之路 ,从哲学下降到历史 ;从 《 德经》 到 《 道 

    经 》 是 向 上 之 路 ,从 历 史 上 升 到 哲 学 。 老 子 

    德经》实为忧患之书。 《 道德经》 ,分 《 道经》 、   《 德经》 上下两篇 。今本 《 道德经》第一章至三  十七 章 为上 篇 《 道经 》,第 三 十八 章 至八 十 一 章 

    为 下篇 《 德 经》 。今本 《 道德 经》 的结 构是 《 道 

    “ 修道德 ” ,  《 道 经》 与 《 德 经》 的先后 问题 ,   可 能 是 老 子 为 性 情 不 同 的 人 设 计 的 两 种 认 识  “ 道 德 ” 的进 路 ,最 终在 对 上 下 两篇 翻来 覆 去 的 

    循 环 阅读 中 ,形 成对 道德 的整 体认 识 :既 可从哲  学 中见 到历 史 ,也能 从历 史 中见 到哲学 。在老子 

    经》在前 ,《 德经》在后 。取 《 道德经》几种古  本 比较 :帛书甲乙本 , 《 韩非子》 中的 《 解老》   《 喻老》篇 ,严遵 的 《 老子指归》 ( 甚至王 弼的  老子注本 ) , [ 2 ] 6 3   皆是 《 德 经 》 在先 《 道 经》   在后。也就是说 ,魏晋之前 《 道经》 、 《 德经》   的顺序其实 比较 固定 ,唯一 的例外是 《 老 子道  德经河 上公 章 句》 。 [ 3   开元 十年 ( 公元 7 2 2  

    眼 中 ,只有 彻 底 沟 通 历 史 ( 政 治 ) 与 哲 学 的关   系 ,才 算是 一个 好 的哲人 或政 治人 。或者 说 ,在  老 子 眼 中 ,好 的政治 人 本身 就应该 是哲 人 ,哲人   与政治 人 的身 份不 可分 。  

    《 德经》开篇极为重要 ,此章包含着老子对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9—1 1   [ 修 回日期 ]2 0 1 4— 0 9— 3 0   [ 作者简介 ]吴小锋 ( 1 9 8 2 一) ,男 ,四川成都人 ,讲师 ,博士 ,主要从 事先秦思想研究 。  

    1 4  

    集美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第 1 7卷 

    人 间政治历 史 的总体 认识 。“ 上德”“ 下德”“ 上 

    后 问过三 次 ) 。问 仁 的次 数 如 此频 繁 ,问 仁 的学  生差 异又如 此 之 大 ,表 明 “ 仁 ” 这 个 概 念 相 当  难 以理解 。面 对这七 次 提 问 ,孔 子每次 的回答都  不一 样 ,同样 表 明这个 概念 的涵 义极深 ,孔 子 每 

    次只 是针 对 学 生 的具 体 状 况 说 出某 个 层 次 的涵 

    仁 ”“ 上义 ” “ 上礼” ,分别 代表 着政 治统 治者 的 

    品质 ,同

    时也 对 应着 国家 政 制 的 品质 。“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失 仁 而 后 义 ,失 义 而 后  礼” ,描述 政制 品质 的下 降 。道 一德 一仁 一义 一   礼 ,大致 可 以分成 三组 , “ 道 德 ” 为一 组 , “ 仁  义 ” 为一组 ,“ 礼 ” 为一组 。据 《 周易 ・ 说 卦》:   “ 立 天之 道 日 阴与 阳 ” , “ 立 人 之 道 日仁 与义 ” ,   道德 可对应 于 天道 ,仁 义可对 应 于人道 ,礼 是具 

    义 。在具有 先 秦 学 术 总 结 性 质 的 《吕 氏 春 秋 》  

    看 来 ,孔子 的思 想 已经 与 “ 仁 ” 有 不 可 分 割 的 

    体 的政治制度。“《 易》 以道 阴阳” ,《 易》 主要 

    谈 论 天道之 道德 , “ 道 ” 是 天 之道 , “ 德 ” 是 人  之得 。 《 德 经》 开 篇 不 从 “ 道 ” 而从 “ 德 ” 谈  起 ,重心 已偏 重于人 道 。“ 《 春秋 》 以道 名 分 ” ,  

    关系。《 吕氏春秋 ・ 不二》 云:“ 孔子贵仁。 ”这  看 法一 直延 续至今 , “ 仁 ” 成 了孔 子 学 说 的核  心 。因此 ,搞 清 楚 “ 仁 ” 的 涵 义 ,对 理 解 孔 子 

    的思 想至关 重要 。   “ 子 罕言 利与 命 与 仁 ” , (《 论 语 ・子 罕》)   这句 话 的句 读 向 来 有 争 议 。其 中 ,争 议 最 小 的 

    《 春秋》 主要谈论人道之仁义。 “ 仁义”是 “ 名  分 ” 的基 础 ,“ 道德 ” 又是 “ 仁义 ” 的基 础 ,而 

    “ 名分 ” 最 终表 现为 “ 礼” 。从 这 一个 意 义上 讲 ,  

    是 ,孔子并非罕言仁,《 论语》 中多次言 “ 仁” ,   怎可 称 之 为 罕 言 。不 过 ,如 果 读 作 “ 罕 言 ……  仁” ,也 并 非 不 通 ,其 含 义 兴 许 是 说 :对 于 

    “ 仁 ” 的深 层含 义 ,孔 子 并 未 多 言 。 《 论 语 》 中  言 “ 仁 ” 之 事 ,多 为 孔 子 因 人 而 发 ,针 对 弟 子  所处 身位 而说 出相应 层 次之 仁 ,只有将 这 些层 次  综合 起 来 ,方 才 大 体 可 见 “ 仁” 的整体 之象 。  

    孔子 罕言 仁 ,在 于 “ 仁 ” 同 样 来 自于对 “ 性 与  天道 ” 的 体 认 ,这 是 罕 言 “ 命 ”与 罕言 “ 仁”  

    《 德经》开篇是从天道的角度谈论人道 ,但谈论  人道又不可能离开天道 。如此 ,回头看 《 道经》  

    开篇 :  “ 道 可 道 ,非 常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 ,  

    其实是将 《 易》与 《 春秋》 的内容放在一起谈。  

    不过 , 《 道 经 》 开篇 给 我 们 一 个 极 为 重 要 的提 

    示 :在老 子看来 ,现实 中可 以谈论 的人 间治 道 以  及可 以制 定 出来 的礼 乐 典章 ,最终 无法 达 到理想  的 “ 道”与 “ 名” ,这是 否是 说人 间

    政制 终 究无 

    的相 通 之处 。 “ 利 ”非 “ 货 利 ” 之 利 ,何 晏 从 

    法达 到完 美 ?或说 由于 地理 空间 的 限制 ,不 存在  普遍 适宜 的政 制 ?抑或 由于 时间 的流转 ,人 间政 

    《 周易》 的视野 来解 释 “ 利” :   “ 利 者 ,义 之  和” ,皇侃 延续 这 一思 路 说 : “ 利者 ,天 道 元 亨 ,   利万 物者 也 。 ” _ 4   J 7 鸵所 谓 “ 罕 言 利 ” 之 义 ,可 以  参考 《 周易 ・ 乾・ 文言》 的说法 :“ 乾始 能以美  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大矣哉 ! ”《 论语 ・ 阳货》  

    记孔 子 自云 :“ 予 欲 无 言 …… 天何 言哉 ,四 时行  焉 ,百 物生焉 。 ” 孔子 的无 言与 “ 乾天 ”的 “ 不  言 ” 相通 。 “ 予欲无言 ” ,乃 法 天 法 自然 之 象 ,  

    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制定?《 道德经》 的结构提  醒我们 , 要想清楚这些问题 ,必须要融合 《 易》   ( 哲学)与 《 春秋 》 ( 历史 ) 的视 野 。  

    二 、孔 子 言 仁 

    前 面谈 过 “ 道” 、“ 德” 、“ 礼” ,这里 将 考 

    “ 仁”与 “ 命 ” 同样 是 “ 性 与天 道” 之 言 。   察作 为 “ 人道 ” 的 “ 仁与义” 。《 论 语 》 中先 后 

    三、 一  “ 仁 - 一   "字 J   探 J , I 、 源  ¨ , J 、  

    “ 仁 ” 较 早 的 写 法 是 急 ,然 后 变 为 “ 志” ,  

    共有孑 L 子的五个学生七次问仁 ,其中既包括智性  最 高 的颜 回 ,也 包 括 智 性 较 低 的樊 迟 ( 樊 迟 先 

    第 4期 

    吴 小 锋 :老 子 与 孔 子 言 下 的仁 义 问题  

    1 5  

    最 后 省写 为 “ 仁” 。 ①[ 5 ] 1  

    “ 悬”字从身从心 ,  

    人” ,就是 孔子 给 弟 子 最直 接 的行 动 指令 ,照 这  个做 就行 了 ,不 必 问理 由。 因此 ,“ 爱 人 ” 对 樊  迟讲 ,“ 克 己复礼 日仁 … …为 仁 由己 ,而 由人 乎  哉” ,对颜 渊讲 。对 樊 迟讲 的东 西 ,既是 最 高 的  东西 也是 最 低 的东 西 。颜 渊 在 《 论 语 》 中主 动 

    从构形上看 ,“ 惠”字注重身心和谐统一 ,修身  就是 修 心 ,身 心 合 一 。   “ 仁 ” 字 的 古 文 亦 作 

    “ 恚” ,将 “ 恚”仅视作 “ 悬” 的讹 变 ,恐 怕 忽 

    视 了字形 背后 的思想 演 变 。 “ 悬” 字 ,重 在 突 出  身 心关 系 ,关 键 在认 识 自己 ; “ 恚 ” 字 ,从 千从  心 ,讲人 心 之不 同 ,重点 在 于认识 我 与人 以及人  与人 之 间 的差异 ,由此过 渡到 如何 处理 人 与人之  

    问了孔子两个 问题 :一是 《 颜 渊》 中 “ 问仁 ” ,   是内圣之事 ,一是 《 卫灵公》 中问 “ 为邦” ,是 

    外 王之

    事 。为邦 的基 础在 于搞 清楚 人与 人之 间 的  区分 ,然后 在共 同体 中将 人 们 重新 统 合 在 一 起 。   “ 急” 字 言 人 的 性 情 ,   “ 恶 ”字 言 人 的性 分,   “ 仁 ” 字 兼 具 二 者 的 涵 义 ,从 “ 克 己 复 礼 ” 到  “ 爱人 ” ,已经兼有 “ 内圣 ” 与 “ 外王 ” 的向度 。   仁 ,从 人 从 二 ,既 有 分 ,又 有 合 ,分 中有  合 ,合 中有 分 ,分合 之 间 ,人 类整 全 的视野 显 出  来 。仁 ,通 过认 识 自己 ,渐 渐打 消 自己 ,不 从 自   己 的视 角 而从人 与人 的分 合 考虑 问题 ,从人 类 的  整 体视 角考 虑 问 题 。孔 子 “ 毋 意 、毋 必 、毋 固 、   毋我” ,( 《 论语 ・ 子 罕》 )去 掉小 我 ,融人 大我 ,   获得人 类 的 视 野 ,   “ 仁 也 者 ,仁 乎 其 类 者 也 ” 。  

    间 关 系的层 面 。后 起 的 “ 仁 ” 字 兼 具 这 两 层 含  义 :身 心关 系 的 “ 悬 ” 突 出人 的 “ 性情”层 面,  

    人 我有 别 的 “ 志 ” 突 出人 的 “ 性 分 ” 层 面 。后 

    人解 “ 仁 ” 字 ,喜欢 引用 “ 仁者 爱人 ” 这 句话 ,   但 爱人 的基 础 和前提 在 哪里 ,却很 少追 问 。   《 说文》云 :“ 仁 ,亲 也 ,从 人二 。 ”“ 仁” ,   从 人从 二 ,不 仅 表 示 人 的 亲 和 ,亦 表 明人 的 区  分 。前 人 对 仁 的 解 释 基 本 从 第 一 义 ,鲜 及 第 二  义 ,但 人 的亲 和恰恰 是 以区分 为 前 提 , “ 和 ” 以 

    “ 不 同” 为 前 提 。 “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 ,二 为 阴 

    阳 ,人 秉 阴 阳之气 而生 , “ 二 ” 本 身 就 显示 着 统 

    中的 区分 。 由一 而 二 ,显 出 区分 , 由二 而 一 ,  

    从 区分重 归统 一 。 “ 仁 ” 字 从 人从 二 ,既表 明 区  分 ,也 暗含 统 一 。仁者 爱人 ,重 点 突 出统 一 ,背  后 的前 提是 区分 。《 周易 ・ 系辞 上》 云 “ 二人 同 

    ( 《 吕氏春秋 ・ 爱类》 )获得人类的视野 ,才能感  受 “ 仁 ”,好似 一个 动态 网络 ,每个 人 有 每 个 人 

    的 “ 仁 ” 法 ,不 同的场合 ( 家庭 、国家 、天下 )   也 有不 同的 “ 仁 ” 法 ,“ 宗族 称 孝焉 ,乡党 称 弟 

    心,其利断金” ,《 学而》 云 “ 有朋 自远方来 ” ,   朋 者 ,即是 同心 之 人 。言 “ 有 朋 自远 方来 ” ,同 

    样 也 点 明没 有 来 的 人 ,不 是 朋 的人 ,其 心 不 同。   对 于 不 同 心 的 人 ,君 子 能 做 到 “ 人 不 知 而 不 

    焉” 。(《 论语 ・ 子路》 )孔子称许管仲之仁 ,正  在于 管仲 为天 下计 ,而 非 为齐 国计 。进而 ,才 能 

    最终体 会 到 “ 天地不仁 ”与

    “ 圣 人 不 仁 ” 的 境  界 。圣 人 不仁 ,在 于圣 人最 终虚 掉 自己 ,泯灭 人 

    我之 分 ,比如 孔子 的四毋 、庄 子 的丧 我 。 “ 圣 人 

    愠 ”,君子 清楚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区分 ,这 是 爱 人 的 

    前提 。   “ 仁 ” 的最 高 表 现 是 “ 爱人” , “ 爱人 ” 的 

    不仁 ”,圣 人 并 不 从 自 己 的视 野 出 发 来 规 范 人  世 ,而是 在丧 我之 后真 正体 贴人 世 中人人 本 身各  有 的性 分 ,并 加 以 引 导 规 范 。圣 人 之 “ 不仁”   恰恰 是 “ 大仁 ”, 《 庄子 ・ 齐 物论 》 云 “ 大 仁 不 

    仁” 。“ 天地 不 仁 ” 的结 果 ,是 “ 四 时行 焉 ,百  物生 焉 ” ,“ 圣 人 不 仁 ” 的结 果 ,是 “ 百 姓 皆谓 

    前 提 是洞 晓人 的区分 ,在这 个前 提 下 的爱 人 才是 

    最 为 贴切 的爱 人 。不过 ,洞 晓人 的区分 ,前 提在  于认 识 自己 ,因 此 需 要 在 更 高 的 层 次 上 讲 “ 为 

    仁 由 己” ,然后 才 能讲 “ 天 下归 仁 ” 。(《 论语 ・  

    颜 渊》 ) 如 果 没 有 认 识 自 己 的 功 夫 ,这 个 “ 爱 

    我 自然 ” 。(《 道德 经 ・ 十 七章 》 )  

    关于 “ 仁” 字的涵义 ,孔子并没有 提出统一的定义 ,因此 ,今人几乎只能作尝试性 的疏解 ,彼此 之间难免会 

    有 差异。关 于 “ 仁” 字的新近研究 以及文字学上 的考释 ,可参 白奚 :… 仁 ’字古文考辨 ” ,见 《 中国哲学 史》 ,2 0 0 0   ( 3 ) :9 6— 9 8 ;庞朴 :… 仁 ’字臆 断—— 从出土文献看仁字古文 和仁爱 思想 ” ,见 《 寻根 》 ,2 0 0 1( 1 ) ,页 4—8 ;廖 

    名 春 :“‘ 仁 ’字探源 ” ,见 氏著 《 中国学术史新证 》 ,成都 :四川大学 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5 1 — 7 2 页 ;梁涛 : “ 郭店竹  简 ‘’字 与孔 子仁学” ,见 氏著 《 郭店竹 简与思孟 学派 》 ,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2 0 0 8年版第 6 O一 7 9 页 ;王 中   江 :“‘ 身心合一 ’之 ‘ 仁 ’与儒 家德 性伦理——郭店竹简 ‘’字及儒家 ‘ 仁爱 ’的构成 ” ,见 氏著 《 简 帛文明与古 

    代 思想世界》,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2 0 1 1 年版第 2 1 0—1 3 8页 。  

    1 6  

    集美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第1 7卷 

    孔 子教 樊 迟 直 接 去 爱 人 ,本 是 没 有 区 分 的  “ 仁” 。从 表 面 上 看 ,最 低 的 “ 仁 ” 与 最 高 的 

    “ 仁 ” 恰恰 没有 区分 ,“ 极 高 明而 道 中庸 ” 。教颜  渊 “ 克 己复礼 ” 然后 “ 天下归 仁 ” ,又正 是 以 区  分为前 提 ,这 一 点 让 我 们 看 到 了最 低

    的 “ 仁”  

    家 ” 的层 面扩展 ,如果 说孝 悌 是 “ 仁 之本 ” ,则 

    已可 见 “ 仁 ” 的 核 心 的确 在 于 处 理 “ 人 与人”   之 间的关 系 ,而处 理人 与人 之 间的关 系 ,从 人 间 

    最小 的政 治共 同体 “ 家庭 ” 开始 。 “ 其 为人 也孝  悌 ,而好 犯 上 者 鲜 矣 ” ,又 从 “ 齐 家 ” 扩 展 到 

    与最 高 的 “ 仁” 之间的差异。 “ 天地 不 仁 ” 或  “ 圣人 不 仁 ” ,最 终是 要 勾 销 “ 仁 ” 本 身 所 带 来  的区分 ,之所 以要 勾销 ,其逻 辑就 是之 前谈 论过 

    “ 治国” 。从这个意义上看 ,“ 仁” 的概念可 以说  重点 是在 讲政 治共 同体 中的各种 人伦 关系 或政 治 

    关 系 ,这 种关 系有 一个从 亲 到疏 的过 程 ,对 应 于 

    的 “ 其分也 ,成也 ;其成也 ,毁也” 。人间的区  分必 然带 来争 斗 ,“ 我观 之 ,仁 义 之 端 ,是 非 之 

    涂 ,樊然 淆乱 ,吾 恶能 知其辩 ” 。 (《 庄子 ・齐物  论》 )真正 要 做 到 “ 大仁 不 仁 ”,需 要 做 到 “ 雕  琢复 朴 ” ,“ 文质 彬彬 ” ,将人 的 区分 做得 像 没有  区分 一样 ,这是 人 间最理 想 的政制 ,完 全摸 透人 

    性 而制定 的政 制 。  

    政治 共 同 体 范 围 的 从 小 到 大 。   “ 仁者 爱人 ” ,  

    “ 仁”背后的政治伦理是 “ 亲亲” 。  

    “ 仁 ” 的概念 紧贴人 性 ,衍 生 出 “ 亲亲 ” 伦  理 ,可 以说 ,   “ 仁”是 一个 “ 由 内 而外 ” 的 概  念 。从这 个 意 义 上 ,才 能 恰 当理 解 “ 义 ” 的 涵 

    义 。“ 义” ,是 针对 亲亲 伦理 (“ 仁” )提 出 的对 

    应 原则 ,是对 亲亲 伦 理 的校 正 与 引导 。孔 子 云 :  

    “ 仁 者 ,人也 ,亲 亲 为 大 ;义 者 ,宜也 ,尊 贤 为 

    四 、仁 义 问题 与 政 治 品质 

    “ 分 于道谓 之命 ” 与 “ 天命 之谓 性 ,率 性 之 

    大。 ” (《 中庸 》 ) 政治共 同体 中的伦理 原则 ,不  仅有 “ 亲 亲 ” 之 仁 ,还 有 “ 尊尊” 之义。 “ 仁  者 ,人也 ” ,是人 的 实 然 ,亲 亲 原 则是 人 的 自然  原则 ; “ 义 者 ,宜 也 ”,是 人 的 应 然 ,尊 尊 原 则 

    是 人 的应 然 原则 。从 这个 意义 上讲 ,基 于人性 本  然的 “ 亲 亲 ” 原 则 ,是 由 内 而 外 的 政 治 伦 理 ;   基 于人性 应 然 的 “ 尊 尊 ” 原 则 ,是 由外 而 内 的  政 治伦 理 ,是对 人性 在后 天 的引导 与规 范 。从性  分 层次 而 言 ,“ 义”对 “ 仁” ( 志 ) 的引 导在 于 

    谓道 ,修道之谓教” ,点出 “ 道”与 “ 德”之间 

    的关 系 。 “ 德 ” 有 两 层 含 义 :从 性 分 的层 面 上 

    讲 ,“ 德”训 为 “ 得” ,“ 得 ”是 “ 分 于 道 ” 之 

    “ 得” ,对 这 种 “ 得 ” 的 正 确 认 识 ,在 于 作 为  “ 志” 的 “ 仁” ;从 性 情 的 层 面 上 , “ 德 ” 训 为 

    “ 德性” ,通 过 率 性 与 修 道 引 导人 的性 情 成 为 德 

    性 ,对 这种 “ 德 ” 的正确认 识 ,在 于作 为 “ 志”  

    从 “ 亲亲”导 向 “ 亲贤” ,如 《 学 而 》 中 的 

    “ 贤贤 易色 ” 与 “ 就有道而正” 。 “ 亲 贤 ” 本 于 

    的 “ 仁” 。“ 仁” ,紧贴 着对 人性 的认识 ,对 人 类  性 分 的认识 ,前 提在 于对 自己身心 的认识 。从这 

    个 意义 上讲 ,“ 仁 ” 是 一个 扩 展 性 的概 念 ,其 基  点 在 于认识 自己 。不 过 ,对 自己的真正认 识 ,又  伴 随着 对整 个人 类 性 分 结 构 或 社会 结 构 的认 识 。  

    “ 仁 ” 的扩展 性 主要 表 现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认 识 

    对性 分高 低 的认 识 ,因此 , “ 亲 贤 ” 伦 理 并 未从  根本 上违 背性分 ,而是遵 从 性分 。从 性情 的层 次  言,“ 义 ”对 “ 仁”   ( 忿 ) 的 引 导 在 于从 “ 好  色”导向 “ 好德 ”,引导 性 情成 为 德 性 。从 仁 与 

    义 的关 系来 看 ,作 为 “ 尊尊 ” 的 “ 义” ,源 于 圣  人对 人 性 的立 法 ,但 所 立 之 法 并 未 悖 离 人 性 自  

    自己 ,最 终 要 做 到 “ 克 己复礼 ” ,对 应 于 “ 修  身” ;一是 处理 自己与人 群 的关 系 ,逐 渐 从 “ 修 

    然 。《 论 语 》 中有 一 现象 比较 奇 特 , “ 仁 ” 字 凡 

    1 0 9见 ,“ 义”字仅 2 4见 , _ 6 j 6 2   相差 悬 殊 。孔 子  几乎 不把 “ 仁” 与 “ 义 ” 放 在 一 起 谈 ,更 多 地 

    身 ” 出发 ,带 起 的 “ 齐 家”   “ 治 国 ” 以 至 于 

    “ 平天下”的扩展。 《 论语》 开篇第一章点 明培  养君 子 的 主 题 之 后 ,第 二 章 点 明 君 子 之 仁 的 扩 

    展 ,“ 孝弟 也 者 ,其 为 仁 之 本 与 ” 。孝 悌 从 “ 齐 

    将 “ 仁”与 “ 知 ” 放 在一 起 谈 。 ①l 『 j 褐如果 “ 义”   的确 是圣 人 对 人 性 的 立 法 ,那 么 ,孔 子 “ 显 诸 

    ① 还可以比较张文江先生 的看法 ,张先生认为孔 子言仁知是古学 ,孟子言仁义是今学 ,参张文江 :“《 庄子 ・ 庚桑 

    楚》析义”,见刘小枫 、陈少明主编 :《 经典与解释 3 1 :柏拉 图与天人政治》,北京 :华 夏出版社 2 0 0 9年版第 1 1 5页 、第  1 2 4页。笔者这里的理解稍有不同 ,不过 ,在孟子那里 ,“ 义” 的品质的确发生 了变化 ,因而 的确带有今学 的气息 。  

    第 4期 

    吴 小 锋 :老子

    与 孔 子 言 下 的 仁 义 问题  

    1 7  

    仁 而藏 诸 用 ” 的做 法 ,就 很 可 能 是 在 隐藏 自己  作 为圣人 立 法 者 的身 份 。孔 子 将 “ 义 ” 的 立 法  用 心藏在 了 “ 仁 ” 的概 念 之 中 , 以至 于后 世 所  理解 的 “ 仁” ,已经是 一个 相 当 自足 的概念 。  

    理 解 “亲 亲 ” 之 “ 仁”与 “ 尊 尊 ” 之  “ 义” ,对 于 理 解 战 国 、尤 其 两 汉 之 际 的 “ 文 质  说 ” 至关 重 要 ,这一 时 期 的论 者 正是 以 “ 亲亲”  

    据; “ 德” ,是 “ 分 于道 ” 的 人 性 根据 ; “ 仁 ”,  

    是 本 于 自然人 性 的政 治 原 则 ; “ 义 ”,是 根 据 自  

    然人 性原 则制 定 的 引导 性 原 则 ; “ 仁 ”与 “ 义”   都是 不可 见 的法则 ,最 后合 “ 仁” “ 义 ” 表现 出 

    来的 “ 礼” ,才 是 可 见 的 政 治 制 度 。 由 此 看 来 ,  

    最佳 的 “ 礼 ” 制 ,完 全 可 以 上 通 “ 仁 义 ” 和 

    “ 道德 ” 。 只 是 在 老 子 看 来 ,政 制 品 质 的衰 败 ,   恰恰 在 于 现 实 政 制 的制 定 逐 步 丧 失 了 政 制 的根 

    “ 尊 尊 ” 作 为文 质说 的核 心 。 “ 亲 亲 ” 的政 治 伦 

    理 原则 源于 人性 ,可 当 “ 质” ;“ 尊 尊 ” 的政 治  伦 理 原 则 源 于 圣 人 立 法 ,可 当 “ 文” 。 由此 可 

    基 ,渐 次表现 为 “ 失道” “ 失德” “ 失仁” “ 失  义 ” 的 层 层 瓦 解 ,丧 失 道 、德 、仁 、义 的 制 礼  原则 而制 定 的 “ 礼” ,就 成 了 死规 矩 。随 着 时代  变迁 ,这些死 规 矩 渐 渐 成 了共 同体 发 展 的束 缚 ,  

    甚 至衰败 的根源 。  

    [ 参考文献]  

    见 ,“ 文” 与 “ 质 ” 其实 是两 种 支配 人 间政治 的 

    伦 理原 则 ,理想 的政 制 正应 当是 “ 质”“ 文 ” 相 

    合 ,亲 亲 又 尊 尊 。如 此 ,可 进 一 步 理 解 “ 礼”   的涵义 :   “ 仁 也 ,人 者 ,亲 亲 为 大 ,义 者 ,宜  也 ,尊 贤 为 大 。 亲 亲 之 杀 ,尊 贤 之 等 ,礼 所 生  焉。 ” ( 《中庸》)礼 的订 立 ,是 亲亲 与尊 尊 的结  合 ,体 现着 文 质 彬 彬 的 精 神 。 由于 “ 礼 ” 是 现 

    实 的政 治制 度 ,因此 ,“ 礼 ” 的制 定 还 必 须参 考 

    [ 1 ]刘 笑敢.老 子 古 今 :五 种 对 勘 与析 评 引论 [ M] .  

    北 京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2 0 0 9 .  

    具 体 的时代 因素 。虽然 政制 的 理想 结构 是文 质彬  彬 ,但 现 实政 制 由于 时代 因素 的影 响 ,使得 当时  政 制 的 品质 往 往要 么 表 现 为 “ 文胜” ,要 么 表 现  为 “ 质胜 ” 。按 照 文 质 彬 彬 的理 解 校 正 “ 文

    胜”   或 “ 质胜 ” 之 蔽 ,就 必 然 要 参 考 当 下 的政 治 处  境 ,这就 是 《 礼 记 ・礼 器 》 所 谓 的 “ 礼 ,时 为 

    大 ” 的深 刻含 义 。   理解 “ 道 一德 一仁 一义 一礼 ” 彼 此 之 间 的 

    [ 2 ]尹振环.重识 老子 与 《 老子》:其人 其 书其术 其演 

    变 [ M] .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2 0 0 8 .   [ 3 ]王明.王 明集 [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 出版社 ,  

    2 0o 7.  

    [ 4 ]黄怀信 ,撰 .论语 汇 校 集释 [ M]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2 0 0 8 .  

    [ 5 ]刘翔. 中国传 统 价值 观诠 释 学 [ M] . 上 海:华 东   师 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9 .  

    [ 6 ]安作璋.论语 辞典 [ M] .上 海 :上海 古籍 出版 社 ,  

    2O 04.  

    关 系 ,才 能恰 当 理 解 《 道德经 》 三十八章所讲 

    述 的政制 品质 变迁 史 。 “ 失 道 而 后 德 ,失 德 而 后 

    [ 7 ]康有 为. 万木草 堂 口说 [ M] .北 京 :人 民 大学 出  

    版 社 .2 0 1 0 .  

    仁 ,失仁 而后 义 ,失 义而 后礼 。夫 礼者 ,忠信 之  薄 ,而乱 之 首 。 ”   “ 道” ,是 整 个 宇 宙 自然 的 根 

    La o   Zi   a n d   Co nf uc i us ’ Di s c us s i o n   o f   Be n e v o l e n c e   a nd   Ri g h t e o us n e s s  

    W U  Xi a o— f e n g  

    ( S c h o o l   o f   H u m a n i t i e s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9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p r e - Q i n   p o l i t i c a l   t o p i c s , b e n e v o l e n c e , i r g h t e o u s n e s s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w i t h   e a c h   o t h e r   w e r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r o b l e m.B e n e v o l e n c e   wa s   t h e   p o l i t i c l  a p i r n c i p l e   d e i r v e d   f r o m  h u ma n  n a t u r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w a s   t h e   g u i d i n g   p i r n c i p l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h

    u ma n  n a t u r e   p i r n c i p l e s ;b e n e v o l e n c e   a n d   r i ht g e o u s n e s s   w e r e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e a c h   o t h e r ,a n d   p r o d u c e d   c e r e mo n y ,  

    w h i c h   wa s   a   v i s i b l e   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y s t e m  q u li a t y   i n v o l v e s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b e n e v o —  

    l e n c e   a n d   i r g h t e o u s n e s s ,a n d   e v e n   o f   mo r a l i t y .  

    Ke y   wo r d s :L a o   Z i ;C o n f u c i u s ;b e n e v o l e n c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 责任 编 辑

    杨 中启 )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班级:高二 班 姓名:__________ 编制:杨茂亮 时间2012-9-3

    【杨老师的话】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教材分析】

    孔子与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分别开创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相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自主学习】

    一、孔子:

    1、历史定位:孔子是时期的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_____________一书中。

    2、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其主要内容是“ ”和“ ”;提倡“ ”,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对鬼神 ,把探讨和解决 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上,主张:“ ”;

    教育方法上,主张:“ ”;

    学习方法上,主张要把 结合起来;还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

    3、历史影响:

    (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 , 后逐渐形成完整的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

    (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也被推崇为 圣人 ,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历史定位:时期的重要思想家老子,是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 “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 , ”的思想,摈除了“ ”的绝对权威。

    ②包含着丰富的 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 的两个方面。

    (2)政治思想:倡导“ ”,以“无事取天下”。

    3、历史影响: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突破】

    一、分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当时能否被统治者接受?我们应如何分析其出収点?

    1、迚步性:主张以爱人乊心和谐人际关系,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 有迚步意义.2、消极性: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孔子的根本出収点是维护奴隶制度

    二、为什么教材上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

    1、礼,即周礼。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所谓“正名”,就是正奴隶制统治乊名,使周以来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得以恢复和维护。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实质: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奴隶制

    三、孔子为什么会由凡入圣?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打倒孔家店”,孔子身后的是是非非,该如何评价?

    1、孔子由凡入圣的原因:

    一是由于他的思想主张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后代儒家学者在収扬儒学中提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収展需要的主张,不断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三是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2、影响:

    消极:保守、落后。积极:科学、迚步;孔子的仁政、重民思想;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深刻地影响中国古代教育。

    四、如何看待老子的”道”?

    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它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五.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

    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它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要仸何条件2、它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循环回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在转变中不断向前収展更没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的収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概念解析】

    1.司空、司寇: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等诸侯国都设置这一官职,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诛戮不法大臣等。

    2.子、夫子:商周时,“子”原为天子所属卿的尊称。春秋时,诸侯所属卿也称子;后来,大夫一级也互称“子”。春秋战国乊际,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的学者和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子”。战国时期,“子”就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子”还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同时,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称“子”。

    “夫子”西周时是用来称呼军官的。春秋时成为卿大夫的尊称。春秋战国乊际,“夫子”也演变成了对学者、教师的尊称。

    3.礼:作为典章制度,礼是宗法贵族等级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宗法贵族及统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曰仁”。在长期的历史収展中,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収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礼”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迚步和収展。

    4.“道”的含义: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道的原始含义指道路、坦途,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上升到哲学范畴是在春秋时期。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当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的最高原理。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是物质的。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的代名词。

    【课堂过关检测】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敬鬼神而远之‛ ④‚守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3.‚‘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4.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无为的自然本体

    6.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下列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目标是无所作为 B.非常消极的思想

    C.倡导积极无为 D.是一种愚民政策

    8.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

    A.都主张恢复周礼B.都否认天命论

    C.都强调贵贱有序D.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9.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的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09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首届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隆重举行。那么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11.2009年3月30日,长达104集的动画片《孔子》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动画片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于200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前后在央视一套首播。那么,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现在,我国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

    A.德治将取代法治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也必须批判继承

    C.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D.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

    【能力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3:‚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

    (1)材料1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据材料1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2分)

    (3)概括材料2、3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反思收获】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堂过关检测】

    1.解析:选A。③是孔子的哲学思想,④是老子的思想,用直选法或排除法。

    2.解析:选A。做此类选择题,首先是比较四个选项,把孔子所处的时代和其教育思想结合在一起分析。在奴隶社会里,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则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3.解析:选C。孔子学说中“维护周礼,贵贱有序”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属于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

    4.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中“仁”的学说的理解。“仁者爱人”能够起到调解人际关系的作用,又有以人为本、反对暴政、以德治民的思想,同时要求统治者及时改良社会政治。答案为C。

    5.解析:选C。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道”是抽象的、无意志的自然本体,非具体物质。

    6.解析:选D。老子的无为主张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故A不行,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的,故B不对,“道”是“抽象的”,不可名状的,是一种唯心主义,故C错,辩证法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即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愚民政策,而是积极无为,达到无为而治。答案为C。

    8.解析:选D。A、C两项是孔子思想中的主要内容;B项孔子并不否认;D项孔子和老子思想中都含有体谅百姓的思想。

    9.解析:选D。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10.解析:选C。A项,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而不是战国时期。B项,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论语》是孔子的后世弟子整理的孔子的言论,而不是孔子本人亲自所写。

    11.解析:选B。孔子的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的学说。①③是“仁”的学说的体现,②是“礼”的学说的体现,④是教育方面的观点。

    12.解析:选B。A、C、D三项表述错误。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年,在新时期提倡“以德治国”主要是吸取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故本题答案为B。

    【能力提升】

    答案:(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

    (2)维护奴隶制度。

    (3)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反思收获】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第一课老子与孔子

    第一课 老子与孔子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漫长的思想发展进程中,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老子及其道家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特别是孔子,如今的各大学校、教育机构都尊奉孔子的圣像,以供学生膜拜。

    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正是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时期。经济上,铁农具、牛耕得到广泛使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逐步趋向瓦解。政治上,周王室权威衰落,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诸侯势力崛起,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到破坏。文化上,国家设置的官学日渐衰落,知识分子开办的私学兴起,脱离生产的游说之士奔走列国,阐述自己的治世主张。在这种思想学说混乱纷杂的情况下,孔子和老子创立的儒道两家便是这些思想流派中的代表。

    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孔子:

    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补充说明: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2、孔子的思想核心:

    在思想之一,“仁”。

    《论语》中“仁”字出现105次。会意字,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

    根本点“爱人”,即体贴、关心、尊重别人

    基本方法——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表现:

    对统治者: “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

    对普通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后人概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谐

    特点: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升华: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

    思想之二,“礼”。《论语》中“礼”字出现75次。

    狭义:周礼(分封制、宗法制)

    广义: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基本方法;第一,“克己复礼”

    第二,“正名”,即按周礼,将混乱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名分矫正过来。 思想之三,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指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仁”“礼”“中庸”研究的是人与社会——人道

    材料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思想之四,天命思想(天道观)

    子曰: “敬鬼神而远之”

    无法解释“鬼神”——尊敬

    没有精力去研究——转移精力

    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务实

    3、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①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②主张“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子路勇猛,泼冷水;冉有胆小,鼓励) ③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④主张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敢于“当仁不让师”。

    4、泽被东西的孔子

    (1)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二、玄妙深奥的老子

    1、走近老子

    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道德经》中,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不要把“道家学派”和“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派别,道教是形成于东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传统宗教。

    2、东方智慧

    引导学生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是凌驾于天的世间万物的本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课孔子与老子

    2014

    §课题《第1课 孔子与老子》【班级 姓名 学号 】 【编制:陈莉莉审核:李先玉包组领导签字: 使用时间 9月 5日 】 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解读】:

    重点应放在孔子的思想方面。掌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和现代),分析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对于老子的思想,简单阐释其思想内容和影响即可。

    【识记内容】:

    1、孔子的地位;对文化教育的贡献(整理的典籍;思想保存在?)主张;孔子思想的影响? 2、老子的地位;主张;影响?

    【知识升华】

    1.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

    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兼爱” ④“无为而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 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创办私学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4.下列对右图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6.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7.右图是戴帝王冠的孔子像,这说明( )

    A.孔子的地位无比尊崇 B.经考证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国君 C.孔子曾想谋反称王 D.孔子拥有帝王的权力

    高二历史学案 第1页 共4页

    8.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 “玉”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 )

    A.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B.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

    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 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0.“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材料表明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A.“有教无类” B.贵贱有“序” C.“仁者,爱人”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2009年9月,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中诵读了《论语》经典,其中读不到的是 A.仁者爱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 1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3 000孔子弟子为全世界诵读了部分《论语》经典名句。孔子拥有3 000弟子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A.适应争霸需要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扩大教育面 C.便于施展政治包袱 D.提高思想方面的地位

    13.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 A.外国人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

    B.中国以外的世界,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 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14.右图是当代名画《孔子问礼于老子》。下列属于道家学说的是 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高二历史学案 第2页 共4页

    15.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荀子·哀公》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请回答:

    (2)由材料二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

    ——奥运官方网站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高一历史学案 第3页 共4页

    ABACD CACAB CBAB

    答案:(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高一历史学案 第4页 共4页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姓名: 班级: 负责人: 杨晓华 时间:2013.09.01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问题探究】

    史书记载:孔子从55岁离开鲁国到卫国,一直到68岁(公元前484年)回到鲁国,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郑等国。

    问题1: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其结果如何?

    问题2: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在当时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问题3: 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结合儒家思想特点和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孔子学院”为什么能在许多国家开办?

    【课堂检测】

    1.下列对左图中人物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2.德庆孔庙是广东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德庆孔庙,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

    A《春秋》 B 《尚书》 C 《论语》 D 《道德经》 3

    .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加拿大多伦多

    的孔子铜像 香港孔教学院悬挂 新加坡中学教材里 我国邮票中的任

    的《孔子行教图》 鲁国司寇的孔子形象 的《孔子游历图》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4、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

    D 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5、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6、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啊,要不这样,即使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么?”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7.《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士大夫)“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所作所为 A 有伤风化 B 有违礼制 C 生活奢侈 D 不思进取

    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9.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 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 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10.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1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3 000孔子弟子为全世界诵读了部分《论语》经典名句。孔子拥有3 000弟子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

    A.适应争霸需要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扩大教育面 C.便于施展政治包袱 D.提高思想方面的地位

    1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4、(2010四川卷,37)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课后拓展】

    15.材料二 (摘自《论语》)——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刚、毅、木、讷,近于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当仁,不让于师。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形成的影响。(12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

    第一课 孔子和老子参考答案

    【探究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1分)

    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探究2】1.不符合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的时代需求:缺乏安定环境

    2.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富国强兵、割据争霸

    3.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探究3】孔子主张“仁”、“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有

    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和化解提供了思想依据。

    【练习题答案】CCADB//BBCCC//BAB

    14.反对用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仁者爱人。(2分)

    15.(2)评分要求:

    ①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表述清楚、全面、准确。

    ②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阐述孔子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③能够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埘仁的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 ④能够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 ⑤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阐述完整,有说服力。 ⑥无史实错误。

    ⑦单纯的摘录原文而没有理解或解释不得分。

    【点拨】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可以从“仁”的思想内涵、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现实社会阐述“仁”思想的价值,并结合个人道德修养来回答。

    第一课 孔子和老子参考答案

    【探究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1分)

    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探究2】1.不符合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的时代需求:缺乏安定环境

    2.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富国强兵、割据争霸

    3.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探究3】孔子主张“仁”、“自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有

    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和化解提供了思想依据。

    【练习题答案】CCADB//BBCCC//BAB

    14.反对用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仁者爱人。(2分)

    15.(2)评分要求:

    ①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表述清楚、全面、准确。

    ②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阐述孔子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③能够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埘仁的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 ④能够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 ⑤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阐述完整,有说服力。 ⑥无史实错误。

    ⑦单纯的摘录原文而没有理解或解释不得分。

    【点拨】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可以从“仁”的思想内涵、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现实社会阐述“仁”思想的价值,并结合个人道德修养来回答。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擢到萌点了有木有

    下一条

    孔子见老子。

    孔子问:您最近可好?老子说:不过尔尔。孔子问:您的学问研究得如何了?老子说:陈陈相因,不甚了了。孔子说:听说您还给人讲课?老子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一听,老子是高人啊,每句都是叠字成语。于是孔子说:愿与君饮酒畅谈!老子说:咦,我的杯杯呢?

    吃货之诗————

    下一条

    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床前明月光,想喝疙瘩汤。人比黄花瘦,犹记锅包肉。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看排骨炖豆角。月落乌啼霜满天,松仁玉米地三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烤冷面。君问归期未有期,来盘榛蘑炖笨鸡。我劝天公从抖擞,煎饼果子配鸡柳。在天愿作比翼鸟,街边坐等吃烧烤!

    今天在路上听到交警说司机,

    下一条

    今天在路上听到交警说司机,你说 你,安徽的人拿着甘肃的照开着湖北的车 在江苏违章,还一口上海的腔。

    。你让我 怎么办? 事情不好办

    下一条

    一日,克林顿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时间很紧迫。可他的司机害怕交警,不肯加速。于是克林顿便认司机坐到后排,亲自开车。不一会儿,交警就截住了这辆车。但是交警不知如何处理,只好通知交通部长。交通部长便问,怎么了?这个人很显赫吗?不知道!不过克林顿是他的司机!交警如实回答。 我们有监控

    下一条

    姐护士—枚,昨晚值班,四处寂静,忽见院内保安飞奔至洗手间,不大会搀出—白发老太,老太是千恩万谢那个感激,刚心说咋回事,保安叔叔曰:监控不白安呵,老人刚才摔倒,我立马过来了,嗯嗯? 1、有一天半夜,一中年男人用微信查找附近的人,加了一个最近的女孩微信,然后消息说:“美女你好!离你好近啊!有时间一起喝喝茶啊!“女孩回答:“爸,你换个头像好不好?大晚上的,快睡觉吧!“

    2、丑女:“昨天我去相亲了。“ 闺蜜:“哦,怎么样? “丑女:“他单膝跪下了“ 闺蜜:“不会吧,这才第一次见面就„„“丑女:“他说我鞋带松了,要给我系鞋带。“ 闺蜜:“哦,这样啊,好浪漫的男士。“丑女:“呜呜呜,他把我左右脚的鞋带系在了一起,然后转身就跑了!“

    3、夫妻俩测试儿子将来的从业意向,在客厅放了四样东西:书(科学家)、钞票(经商)、美女照(好色)、茅台酒(嗜酒),隐门后窥视。儿子放学回家,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将钞票夹入书本,揣上美人照,拎起酒瓶,若无其事地进入自己的房间。夫妇惊叹 :MLGB,这孩子将来要从政。

    4、儿子准备去考贵族幼儿园。 面试时,老师取出一张10元的钞票问儿子:“这是什么?” 儿子很爽快地回答:“这是奶奶给乞丐的废纸!” 老师大喜,说道:“好了,不用考了,你已被录取了。”

    幸好人类进化了

    下一条

    昨天在超挤的地铁上,在车门即将关闭的一刹那蹦上来俩大哥

    大哥A说:“幸好人类这是进化了,这要有个尾巴不就夹住了吗!”

    大哥B接茬说:“所以说背对着门站着啊,这要正对着门不也夹住了吗?”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请与孔子造周。‟鲁君予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造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家语》亦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即吾之师也。遂至周,问礼于老聃焉。”《礼记•曾子问》有四处记载到孔子向老子从学之例。

    老子会见孔子汉画像出自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距今一千八百余年。武氏祠是一组东汉后期武氏家族墓群地面上的石构装饰建筑,现存汉代画像50余幅,其内容题材、思想意识和雕刻技法等居全国汉画像石之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评价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埃及石刻和希腊瓶画。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者,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倡导者,两位哲人的相遇可称得上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见证。尤其是一代宗师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一事实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孔老相见”汉画像石(山东孝堂山)长285厘米,宽56厘米,一端上部微残。上层画面一列共30人,左起第8人手扶曲木杖,以礼迎宾,其榜题为“老子也”,身后七名弟子手捧书册表示让孔子阅览;左起第10人与老子相向站立,双手捧雁, 诚心诚意,榜题为“孔子也”。 据《仪礼•士相见礼 》载: “士大夫相见以雁”,即孔子把雁作为初会老子时赠送的礼物。他身后恭恭敬敬地站着21名弟子,包括榜题分别为“颜回”、“子路”和“子张”的三位得意门生。该画像创作的主题、 风格, 与史书中关于“孔子适周问礼”的记载相吻合。 老子是周守藏吏,广览群书,知识渊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皆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尝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如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耶”。孔子以龙比喻深思博学的老子,正是其内心对老子充满敬佩之情的真实流露。

    春秋战国从旧的统一体向新的统一体过渡调整时期的一系列变法改革,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社会财富的重新积累和宗法式群体结构的改善等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目睹乱世,老子和孔子以不同的人生观和出发点著书立说,详细地阐明自己对社会、人生等的理论主张,并完善体制,自圆其说,成为道儒两学派的创始人。从这幅孔老相会汉画像的艺术创作之中和史书中关于两位哲人简短的对话记载里,不难看出处于乱世的

    老子和孔子各有一套修身治世的学说或主张,孔老相会是两种学说的相互交流,预示着儒道两家学说在对立和统一的矛盾关系之前提下共同发展进步。

    图1 孔子见老子 山东孝堂山画像石

    图2 孔子见老子 绥德画像石

    图3 孔子见老子 徐州画像石

    推荐访问:孔子 老子 问道 孔子问道于老子文言文 孔子问道于老子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