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简历范文 > 正文

    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思考_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0-03-05 点击:

    农业稳,则天下稳;
    粮食丰,则天下安。粮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而作为粮食生产主体的农民,其积极性如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农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制约当前粮食生产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进行的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当前制约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制约当前粮食生产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习惯原因,也有素质原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市场原因,既有技术原因,也有设施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当前粮食生产对农民来说仍然只是“不至饿肚皮”的副业,不可能成为“致富奔小康”的主业,种粮效益对农民激励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具体分析,主要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种粮效益不高,“不愿种”的大有人在。一方面,种粮成本居高不下。据我们在常宁调查发现,当前春耕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柴油、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均呈上升趋势。当前尿素、碳胺、磷肥、25%复合肥、40%复合肥分别达到了2200元/吨、680元/吨、1500元/吨、2200元/吨,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5%、3%、5%、14%;
    种子价格则普遍比去年同期上涨2-8元/公斤,当家早稻组合汕优402、金优402分别为28元/公斤,24元/公斤,分别比去年上涨了16%和20%,部分专有组合如Ⅱ优航1号、冈优188、Ⅱ优5号高达50-60元/公斤,较去年上涨了8元/公斤,涨幅达到了20%;
    柴油达到7.2元/ 升,上涨了30%;
    用工成本则由去年的50元/ 天,上涨到80元/ 天。据此测算,今年我市双季稻每亩生产成本将上升100元左右,增幅达到了12%以上,而今年早稻、中稻保护价分别只上涨了9.7%、10.3%,可以说,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吞噬了中央惠农政策给种粮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挤压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查中就有农户反映“现在国家多给的一点补贴钱,还抵不上一袋化肥涨的钱!。”另一方面,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据我们在常宁的调查,目前该市种植双季稻的平均纯收入约为570元∕亩,种粮每亩收益分别只有棉花的53%、烤烟的47%、柑桔的35%、辣椒的25%、西瓜的17%,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时必然调减粮食面积,改种其他作物。相对劳务经济,种粮的效益差距更为悬殊,据调查,我市农民工日工资水平在80元左右,相当于种粮农民日均工价的近4倍,可以说一个农村劳动力种一亩粮食的纯收入还不如打半个月工。多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而在家里种粮的农民吃尽了苦头,又没有赚到什么钱。两相比较,广大农民更愿意弃农务工。  

    (二)补贴方式不合理,“不想种”的为数不少。按现在的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植一亩水稻可得粮食直补13.5元、农资综合补贴80.6元,但良种补贴却是按早稻每亩10元、中晚稻每亩各15元的标准补贴,这么算下来,种植双季稻的农户仅比种单季稻的农户多每亩10元的补贴。但从种子、农药、化肥等支出看,种植双季稻的成本比单季稻要高出一倍。因而这样的粮补政策并不能激励农民种植双季稻。此外,国家在确定粮食补贴时仍是根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土到户的情况来落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民早已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这些人的田土早已转包给其他的种粮大户种植,但补贴却照拿不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种粮的拿不到补贴,不种粮的反倒有补贴”的状况,不利于鼓励种粮大户,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基础设施不牢,“不敢种”的有增无减。我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设施老化、损毁现象十分严重,全市1171座水库病险水库就占71.9%,新的渠系没有,老的渠系不通,沟渠淤塞,渗漏现象比比皆是,排灌能力基本丧失,有效的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67.3%,全市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地方属于干旱死角,这些都成了制约粮食生产特别是双季稻生产的一个瓶颈,加之近年来由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态势,不少水利条件较差的农户反映目前种植双季稻面临着倒春寒、春夏涝、秋旱等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风险大,成本高,种植意愿普遍不高。  

    (四)青壮劳力不足,“不能种”的比较普遍。近年来,农村务工人员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黑头发打工、白头发打粮”是目前农村分工的生动写照。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市236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人数高达132万人,占到了56%,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农业从业者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到了65%,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4.1%,据祁东县调查,该县长年从事田间劳作的60岁以上超龄劳动力占52.6%,妇女占45.3%。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市场意识较强且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留守的大多是年龄偏大、体质偏差、文化偏低的“386199”部队,无论是体力还是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都较低,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五)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会种”的仍然存在。由于对基层农技服务单位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服务体系普遍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推广和服务功能,部分在岗人员为了谋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农资经营创收上,目前许多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的经营实体。根据调查统计,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能够正常发放仅62人,占农技员总数的3.98%。安排乡镇农技站事业经费或工作经费很少,乡镇农技站无固定站房的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可以说处于“无待遇保障、无工作经费、无示范基地、无办公场所”的“四无”境地,乡镇农技工作人员“三分之一半工半商、三分之一弃农经商、三分之一弃农务工”是普遍现象,根本谈不上开展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工作。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综合水平较低。由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使大部分农民仍然沿袭传统农作模式,凭经验种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新品种、新技术使用率低,粮食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几点建议  

    (一)健全价格体系,实现粮食提价与农资控价双赢。要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粮价。鉴于近年来市场物价波动较大,特别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建议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要充分考虑当期粮食生产成本,随着农资和工价的上涨及时予以调整,目前粮价提高到每百斤120元以上比较合适,同时要切实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压价压质行为,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
    要多措并举控制农资价格上涨。政府要合理制定和调整农资价格,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严厉打击超限价、超差率、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短斤少两、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出台农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销售价格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限价、差率控制等干预措施,抵制市场价格过快过度上涨;
    尽快建立农资产品的淡季储备制度,并建立政府储备,有效平抑市场供应价格;
    切实落实对农资生产企业在税收、用电、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建议对农资生产企业按照政府限价销售本地市场的给予适当补贴,对化肥生产企业减免政府性基金,对小化肥和尿素生产企业同等执行排污费、水资源费减免。  

    (二)改革补贴方式,坚持面积补贴与商品补贴并重。在保持种粮补贴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建议合并管理粮补项目,将三种资金科学测算后合并补贴标准向农民直接发放,同时切实改变目前补贴“一刀切”的状况,实行分类补贴,对自产自给的农民按实际种粮面积给予补贴,种粮的就补,不种的不补,多种的多补,少种的少补,而不是简单地按承包面积进行补贴;
    在此基础上,按粮农的社会贡献即实际交售商品粮的数量给予补贴,鼓励和扶持农民多种粮食、多作贡献;
    为确保农民将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粮食生产,可尝试直接向种粮农民发放化肥、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办法。同时,逐年提高补贴标准,并明确增量部分可集中用于农村机耕路、水利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扩面,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切实改变目前“撒胡椒面”的做法,使粮补资金直接发挥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  

    (三)加速土地流转,加快分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跨越。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及一系列保障机制,包括金融信贷支持机制、土地流转审查机制、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等。为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省、市财政应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村土地流转。对具有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在一定流转期限以上,单宗土地流转面积在一定规模以上的新增土地流转项目,财政按一定标准对土地流出方(农户)给予一次性奖励。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村民自主管理,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贮藏、运输以及纠纷调处等问题,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四)加大水利投入,形成政府为主与农民为辅的水利建设格局。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都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一事一议”由农民自己解决,不能甩“包袱”,而要“吃包账”,要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真正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农田水利投入体系,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要尽快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要集中国家中小型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基金等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调度,整体推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加强农技服务,推动经验生产向科学种田转变。一是完善推广体系建设。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探索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议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每亩20元的技术补贴,按一定的比例直接补给市、县、乡三级粮食生产技术部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示范,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节本增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种粮水平,降低农民的种粮风险。  

     (六)完善激励机制,实行行政推动与经济激励结合。既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要调动粮食主产区政府种粮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切实把粮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粮食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细化和量化各项管理指标,真正把粮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粮食播种面积台账,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检查,对不合理占用耕地用于商业开发、种树、建养殖场或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该退还的要退还,该清理的要清理。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产粮大县、国有粮食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鉴于粮食主产区财政的特殊困难,中央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主产区粮食财务挂账予以赦免,并取消由粮食主产区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或在商品粮消费地区建立粮食风险基金,解决产粮越多包袱越重的财政反差;
    建立奖励产粮大县的长效机制,奖励资金要向多种粮、多产粮、多调粮的地方倾斜,不断增加补助资金规模,使产粮大县真正享受到“以工补农”的政策实惠;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解决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资金缺口问题,尽量减少资产变现,保留区域内的粮食收购骨干网点,同时加大仓库维修资金投入,确保粮食收得进、储得下;
    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粮食风险储备规模和技改贴息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非国有经济扶持资金、绿色食品发展资金要拿出一定比例,重点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
    要制定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企业有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承担起发展订单农业、进行粮食储备、转化丰产余粮的责任。  

    推荐访问:积极性 调动 种粮 几点思考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