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简历范文 > 正文

    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学反思【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09-16 点击: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的认识》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难懂,但又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一节课,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发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起来比较麻烦,一是数据比较大,二是学生尺较短,测量起来需要量多次,误差较大,这时有学生说用分米作单位来量,自然而然地引入分米,并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分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在直尺上的1分米概念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让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同桌合作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予以鼓励。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本节课认识了分米后,我让学生先用手比划一下,估计出课桌的高度。以为学生估计的结果会与实际高度比较接近,可一提问,学生估计的数据相差很大,

    有的估计是90厘米,有的估计在45厘米,有的估计在7分米左右,通过用米尺测量,结果是76厘米,大约是8分米。说明学生虽对分米和厘米形成表象,但还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学生从学到会、从知到用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让学生多感受、多操作、多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

    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相互的关系,特别是相邻两个之间。如果这里采用机械的死记硬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动作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全班试一试,指名试,同桌对着试多种形式进行。同时这个环节不单能牢记3个关系式,同时还能牢记4个量到底有多长,对今后的估计将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时,能够真正地放心,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了所有的知识点,比设计的效果还好。我想我们还是要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伸展的机会练掌握知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乐治中心校校级示范课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教师:何艳

    本节课认识1分米,通过让学生测量一个文具盒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明确分米与厘米、米的关系,要求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有多长,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米与厘米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为学生建立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打下基础。再让学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在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相关的长度表象。

    认识1毫米,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在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此时测量结果可以怎样表示呢?有学生发现直尺上的刻度0与刻度1之间还有很多小格,当时我及时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且追问: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几小格呢?学生通过数后发现数学书的厚度有6小格,也就是6毫米。让学生感知1毫米,先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学生举例说明1毫米,如身份证的厚度、1枚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这样学生能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用毫米单位测量的物体大部分是比较短的或比较薄的。

    整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测量、交流和讨论,对1毫米和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了充分的感知,提高了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

    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厘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

    (二)抓住联系,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 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

    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三)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

    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858农场学校---谢淑云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8年3月28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 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 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振宇外国语学校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1)班

    钱莉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因此课上才出现精彩的回答:当谈到“1 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时,有学生想到了“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3500平方米,大约3个这样的篮球场才相当于10000平方米的面积”;又马上有学生说“如果3个这样的篮球场相当于10000平方米的面积,那么300个这样的篮球场就相当于1平方千米面积”!精彩的回答折射出了智慧的火花!台下类如“我们教室的面积是60平方米,1平方千米就大约有16667个教室的大小了,1平方千米真大啊!”诸如此类描述层出不穷,我喜欢这样的回答,对于这样描述的同学给予了星级奖励。教室里不能看到但可以想象到1平方千米有多大,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让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平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平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04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附:

    南通市面积:8544平方千米

    通州区面积:1343平方千米

    金沙镇面积:120。84平方千米

    “认识千米”的教学反思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研究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认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实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具体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        ),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认识。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别。吴老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有效迁移角度出发,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原因。

      以上一点思考请同行指正。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25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任课人:吕宗菊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是本学期第二单元学习的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认识千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我采取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印象。

    教学中,首先,联系生活进行感知: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许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加强操作实际测量: 测量在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不仅他们的估测能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我认为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部分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3、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

    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

    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毫米的认识 科目: 数学 提供者:静音的春天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课时: 一课时

    单位:云南临沧云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测量”的第一课。本节课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说有“厘米的认识” 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说,学生经常用到直尺,也有用尺来测量的经历,这时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 生对长度单位有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 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为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一毫米的长度概念。 2、 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毫米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充分的测量经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发问积极,勤于思考,多设计一些讨论、探究、操作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一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 复习旧知识。 (1) 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 度单位? (2) 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测量 铅笔的长度。 (3)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 测量的。 2、 导入新课。 3、 探究新知识 (1) 认识毫米。 (2) 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3) 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 直观印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 厚。 2、 全班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交 流。 3、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 是一毫米。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 常是用毫米计量的。 通过学生间的相 互交流,既巩固本节课 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 么收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 2、重视估测。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尺子上每 1 厘米长度都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一毫米。 1 厘米=10 毫米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2、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测量

    极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荐访问:分米 反思 教学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