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正文

    副县长双联行动驻点调研报告_什么是调研报告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0-03-07 点击: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我多次深入联系的民乐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乡村干部座谈、走访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基本掌握了村情民意和发展现状,对在贫困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有了切身体会和认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感受民乐:山大沟深气象新

    民乐村地处龙门乡塬区中心地带,位于龙门乡街道西侧,自然条件差。全村辖4社193户738人,耕地总面积2778亩,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该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潜力大 该村处于山区、平原结合地带,全村共有山林面积1685亩,耕地面积1120亩。2009年和2010年分两次定植优质烟富3号苹果1105亩,人均1.5亩,达到了塬面全覆盖的要求。种植业主要以蔬菜、豆类等经济作物为主,年人均收入691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3.1%;
    养殖业年人均收入81.3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9%;
    二、三产业年人均收入867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2%。

    村社建设面貌新 该村紧紧依托2007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实施“三清五改”70户,新建围墙2180米,大门70座,农宅50户114间,新建生态家园50户,户内配套沼气50座,改建卫生厕所70座,铺设引水管道3公里。2010年拓宽硬化村道3公里,排水渠1公里,栽植倒柳等绿化苗木3500株。2011年硬化村社道路3公里,砂化果园道路2条3公里,栽杆架线安装果园杀虫灯30盏。

    社会事业步伐快 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强化,全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和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11年,民乐村经济总收入121万元,人均收入2047元,比上年增加了15.6%,全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179户691人,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2%和94%,村内适龄儿童全部就读于乡中心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劳务输出后劲足 全村共有劳动力396人,其中男性206人,女性190人。从年龄结构看,16周岁—25周岁的92人,25周岁—35周岁95人,35周岁—45周岁106人,45周岁以上103人。从文化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4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
    初中文化程度30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7%;
    高中文化程度4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1%。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20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劳动,年人均收入1.3万元,最高者可达3.3万元,低收入者不足万元。

    和谐稳定势头好 该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村部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已配套农家书屋、党员培训阵地等公共服务设施。2011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人,产业带头人8人,收入上万元党员9人,培养果产业大户8人;
    年内评选出乡级“和谐五星”户17户,县级“和谐五星”户1户。

    感知民乐:跨越发展任务重

    在调研的过程中,民乐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同跨越发展的要求看,与同步小康的目标比,村域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准确定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逐步予以解决。

    主导产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 龙门乡塬面独立,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村虽已实现塬面全覆盖,但大部分果园尚未进入挂果期和丰产期,群众目前只能靠果园间作套种和余粮解决收入和吃饭问题。从入户情况来看,农户缺粮的已比较突出,产业发展的阻力正逐步增大。

    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 调研中我深刻体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民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快发展、快建设的愿望已十分强烈。该村虽然对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但大多数的村社道路仍为土路,至今没有一所幼儿园,无活动娱乐场所及健身器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也比较严重,旧庄基复垦的工作量大。

    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仍然很重 经调查,民乐村目前共有贫困人口103户349人,贫困面高达50.2%。受低保指标影响等因素,全村享受低保人数为34户113人,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与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群众思想解放的任务仍然很重 受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外来人员稀少的影响,一部分群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推动发展的愿望不强。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不善于学习,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低,在产业发展方面顾虑较多,直接制约了全村全面快速发展。在调查中,群众对以后的生活没有打算、没有谋划,致富意识不够强烈。

    感想民乐:全力攻坚奔小康

    从调研的过程中我看到,农村改革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是民乐面临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准确把握山区农业家庭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此,根据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村入户的调查实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在产业发展上实施全力攻坚 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要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该村发展的重要任务,紧紧依托村情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致富产业,积极拓宽致富门路,加快脱贫步伐。在目前塬区苹果产业全覆盖的基础上,持之以恒的落实好果树的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果树早挂果,早丰产。坚持走“牛、沼、果”互促互支的路子,鼓励农户使用沼渣沼液和农家肥,为打响“绿色、有机、无公害”苹果品牌打好基础,铺好路子。充分利用龙门乡农民历来养牛的传统思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养殖经验和养殖愿望的农户发展养牛。积极探索扶贫机制,对于特别贫困的农户可先行签订责任书,通过扶持投放牛犊或母牛,待其取得效益后收取成本。通过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社、“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带动部分没有果园、缺乏劳力的贫困户发展猪、鸡等特色养殖,不断增加家庭收入。充分发挥民乐村现有的民富、民强、民发三个苹果产业专业合作社功能,把全村、尤其是贫困户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服务,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将农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基础建设上实施全力攻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近年来政策叠加的有利机遇,积极向上争项目,激发活力筹资金,着力解决群众的行路、用电、住房问题,逐年改善村级基础条件,破除制约因素。由村社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修建标准化小康住宅,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协调文广、电信部门为村民完成有线电视安装工作,确保入户率达到50%以上。积极发动群众,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整修砂化村社主要生产道路。开展村庄环境集中整治,定期组织群众清理村社卫生,治理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在组织建设上实施全力攻坚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对于村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该村发展的重要保证,着眼于提高村级班子的服务能力,着力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有计划的从回乡青年或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村级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并适当的吸收一些30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增强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村级班子的发展后劲。有针对性地从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推选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威信高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富帮贫、先进帮落后”的方式,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在教育培训上实施全力攻坚 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发展产业、助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有效组织果业、畜牧等相关业务部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为群众传经送宝,帮助农户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拓展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邀请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讲学,学习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注重邀请果树专家和身边的产业大户、产业能人现身说教、现场指导传授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洗脑换思维,激发群众创业热情。

    在劳务输出上实施全力攻坚 劳务输出是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认真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协调联系有用工需求的单位或公司,采取政府签约、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外输送劳动力,带动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切实抓好输前、输中、输后三个环节,对外出务工者实行全程服务,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根据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统一安排,我联系梁原乡朱家湾村,同时,联系帮扶3个贫困户,为了深入了解该村发展现状,找准制约贫困的根本因素,制定发展对策,推进致富奔小康步伐,我先后多次深入该村,通过深入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该村贫困状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今后的脱贫致富发展思路作了初步的思考。

    一、基本状况

    (一)乡情及村情概况。梁原乡地处xx县西北部朝水公路沿线,距县城约70公里,全乡由三川(黑河川、寺峪川、南沟川)三塬(王家沟安冯塬、新庄塬、张家塬)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川、塬兼有。全境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12公里,流域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765亩。全乡辖13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3908户17589人,其中汉民16641人,回民1218人。有乡直单位13个,学校15所,大中型企业4个,个体工商户123户。2011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朱家湾村位于梁原乡东部川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60个农户1031口人。耕地面积7212亩,其中川台地1185亩,山地602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7亩。2011年底,全村共有大家畜333头,其中3头牛以上养殖户80户;
    粮食总产量476吨,人均339公斤;
    人均纯收入1999元,低收入贫困户161户603人,绝对贫困户69户215人。

    (二)人口状况。全村共有人口1031人,其中男530人、女501人。共有劳动力612人,从年龄看, 45周岁以下324人,45周岁以上288人,60岁以上仍从事生产劳动的8人。从文化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29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8.5 %,初中文化程度21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4.8 %,高中文化程度的10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6.7 %。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34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5.9 %。留守劳动力大多从事传统种植和养殖业。

    (三)经济状况。该村农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为主,零星种植谷子、糜子、高粱、胡麻等作物;
    养殖以牛、羊、猪、鸡散养为主;
    劳务输出以建筑、餐饮等体力劳动为主,年人均收入1.5万元,最高者3万元左右,低收入者不足万元。2011年底,该村农业经济总收入1285.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13.3万元、养殖业收入55万元、劳务输出收入5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99元,低于全乡、全县平均水平。

    (四)基础设施情况。全村农民出行及居住条件较差,村内无硬化道路,农户均未接入自来水,尚有窖洞住户3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4.6%,“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达到了全覆盖。

    (五)社会保障情况。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5户1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5%。有五保户2户2人,实行分散供养,生活水平可基本维持温饱。共有残疾人8户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8%。参与新型合作医疗238户9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1%。缴存社会养老保险850人,参保率占82.4%。

    二、贫困原因及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一)贫困原因

    1.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全村道路全部为砂石路和土路,长年坑坑洼洼,农民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机动车更是难以通行,不仅给学生上学、群众出行、农产品交流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全村8个村民小组258户人家,居住较为分散,仍有个别农户居住窑洞,全村均未接入自来水,农民出行难、饮水难,居住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了全村快速的发展。

    2.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该村种植业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品种极少,而每亩地膜玉米除去化肥、种子、机耕、地膜、脱粒等费用,纯利润仅400元左右,种植小麦基本上没有利润可言。养殖业以养牛、养猪为主,养牛户偏多,且规模都不大。2008年在部分社栽植了苹果,但积极不大、规模小,农民管理主动性较差。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为战,生产经营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销路没有保障。

    3.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全村现有耕地7212亩,人均耕地面积达7亩,而现有的612名劳动力中,有342人常年外出打工,仅有不足一半的人在家务农,且这些人群多数年老体弱,从而导致农作物耕作精心化程度低,管理粗放,产量不高。果园管理方面也主要靠政府推动,农户自觉性较差,投入不足。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由于该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老百姓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县上发展牛、果、菜产业的政策理解不深刻,执行不到位。部分群众目光短浅,怕担风险,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觉得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饭有得吃,衣有得穿,有过一日算一日的打算,不去考虑长远的脱贫计划。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

    5.先进典型引领不够。从产业发展来看,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苹果产业,均缺少规模化的示范化引领。从劳务输出方面看,虽然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但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干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些成绩,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6.家庭支出普遍过大。因病、因残、上学、结婚等问题,是导致农户贫困的几大重要原因。调查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该村比较常见。虽然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能够报销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但对于稍大一点疾病,报销后的费用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一般的农民家庭很难承受,假如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假如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相关政策也得到全面落实,但是,高等教育支出数额不小,供孩子上学也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一些高校的高额学费,不是现阶段大多数低收入农户能够承受得起的,许多农户因此导致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民不得不为自己子女的就学付出巨大的代价,重新面对贫困,甚至出现因上学返贫的现象。另外,由于该村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条件差,彩礼居高不下,据调查,该村最高彩礼达11万元,高额的彩礼也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发展有利因素

    1.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该村现有山地、川地总计7212亩,人均占有量较大,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且川地地平块大,山地基本上均为近年来整修过的梯田,地块平整,有利于规模化种植。

    2.产业发展大有基础。该村山地从地势、土壤、海拔高度、光照条件,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来看,适宜栽种苹果。川地水分充足,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且该村自故以来农户就有种植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的习惯,这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玉米桔杆成为丰富的饲草资源,这又为发展养殖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劳务输出初具规模。随着当前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强,而该村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资源丰富,常年外出务工已成为青年人的自觉行为,这为组织规模化的劳务输出队伍创造了条件。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培育产业典型,把牛果产业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从政策和技术宣传入手,引导农民逐步转变观念,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是在切实加强原有320亩4年生堡子岭山地果园管护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优质苹果栽植规模,力争在所有适宜区域全部栽植苹果。二是依托川区土地、灌溉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群众蔬菜种植的传统习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在黑河川区的咀尔王等社集中连片,筹措资金,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搭建拱棚,突出规模,梯次发展,逐步形成露地蔬菜-设施蔬菜-日光温室的果菜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广泛动员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温棚养牛,支持乡村出台扶持政策,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走规模化养牛路子,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农户发展壮大牛产业。同时,积极调动部分养猪大户,挖掘潜力,在庙咀社建办300口以上规模养猪场一处,带动全乡养猪产业发展。

    (二)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把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和文体设施差、卫生状况差等突出问题,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以交通道路为先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充分装备村级卫生室,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要,提高公共卫生。二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村文化基础建设,加大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力度;
    不断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参保比率;
    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扶持建设办村幼儿园1所,切实解决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三是加大村貌村容整治力度。以项目为带动,以农民参与为前提,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三)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来抓。扶贫必须先“扶志”,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彻底转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陈旧观念,着力增强群众主观能动性。要切实加强对老百姓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浅出、不厌其烦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广大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懒汉思想,真正使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思维共振、上下同心。同时,要把科学培训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结合牛、果、菜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农业畜牧业实用科学技术宣传力度,召开群众会,发放各种宣传材料,积极“请专家、请技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开展培训,使科学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扩大科学技术在贫困群体中的普及率,提高群众农业、畜牧业产值。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推动发展的有效补充来抓。劳务输出是目前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充分抓住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等手段,大力促进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促使农民增收。要根据当前劳务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档次。同时,要积极开展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促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稳步发展,使劳动力资源转化成劳务经济。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帮扶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在所帮扶的新开乡下周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新开乡位于xx县南部山区,乡域内山、川、塬地形兼有,境内自然条件较差,残塬沟壑纵横、梁峁起伏,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产生活条件滞后。下周村地处新开乡街道北侧,城乡结合处,村内山、川、塬结合,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821亩,其中塬地1037.91亩,山地1783.09亩,人均占有耕地3.9亩。全村总人口719人,分布有汉、回两个民族。

    (二)人口情况:全村辖5社175户719人,其中男359人、女360人,汉族645人、回族74人。共有劳动力412人,其中男207人,女205人。从年龄看,16—35周岁的109人,36—45周岁136人,46周岁—60周岁157人。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15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8%。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劳动,年人均收入1.1万元,其他劳动力大多从事传统种养业。

    (三)收入来源:2011年底,下周村经济总收入1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2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2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6%;
    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
    其他收入81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5%。总体来看,下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以种植业为主,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以果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入占总量比重小。种植业:下周村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上年粮食总产量191.22吨。其中夏粮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种植面积834亩,产量583.8吨,平均亩产量580斤;
    秋粮作物以玉米、糜子等为主,种植面积650亩,产量327.6吨,平均亩产量780斤;
    油料、瓜菜、豆类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5亩。畜牧业:2011年末,牛存栏19头,当年出栏8头;
    羊存栏168只,当年出栏65只;
    猪存栏35头,当年出栏58头,鸡存栏288只,当年出栏135只。果产业:全村栽植果树281.74亩,人均面积0.39亩。其中2007年栽植20亩, 2011年栽植261.74亩,果树定植面积占塬面耕地总面积的27%,目前挂果园20亩。其他方面:全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共26人,其中从事运输业7户,从事商品零售业2户,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户,从事餐饮业2户,外出务工人员126人。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主干道1条2.3公里,已硬化。社道4条6.5公里,全部为土路。依托全乡安全饮水工程,完成自来水入户166户,占全村农户数的94%,还有9户没有接通自来水。建成沼气池98眼,卫生厕所70座。全村无水利灌溉设施,山地均为陡坡地。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有移动手机163部,固定电话16部,电话普及率100%。“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31户82人居住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土木结构危旧住房内,占全村总户数、总人口的18%和11%。

    (五)社会保障情况: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42户89人,占到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4%和12.3%。全村有五保户1户1人,实行分散供养。全村共有残疾人11户11人,其中一级残疾的2户2人,二级残疾的4户4人,三级及以下的4户4人。残疾人中享受低保8人,占到残疾总人口的72%。

    (六)基层组织建设:现有村干部3名,支委委员4名,村委委员4名。党小组5个,党员26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9人,初中文化程度11人,小学文化程度4人,其他2人。培养产业带头人5人,收入上万元党员3人,培养果产业定植大户6人;
    近年来,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党员三卡管理、四议两公开、双评双议、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和谐五星”创评等活动,党员致富能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贫困原因

    (一)主导产业开发缓慢。主导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全村重点发展果产业,分年度共定植果园281.74亩,但由于起步较晚,致使进入初挂果期的果园面积仅有20亩,其余果园还都为幼园,增收效果不明显。该村发展牛产业有一定基础,但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科技养殖的成分少,造成育肥周期长,养殖成本高、阻碍牛产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下周村属于山区村,自然条件差,塬面面积少,国家政策扶持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该村除一条主干道已硬化外,其他村社道路都为土路;
    1783亩山地均为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未实施梯田建设项目。现在大多数农户沿沟边居住,部分住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危房较为普遍。

    (三)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群众发展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现象普遍。受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和外来人员稀少的影响,一部分群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强烈发展的愿望不强。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不善于学习,不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低,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的少,在主导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顾虑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全村全面快速发展,但是横向比较该村也有许多方面潜在的尚未激活的发展优势。

    三、形势分析

    今年来,经过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群众想致富、加快发展的意识日渐浓厚,同时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下周村地处新开乡中心地带,塬面土质约为黑垆土,也是全县黑垆土覆盖为数不多的主要区域之一,塬面独立,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具有发展果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该村地处街区周围,也为以后群众通过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目前,该村已定植优质红富士苹果281亩,虽然大多数果园尚处幼园期,但是通过三至四年的精心务作,现已定植果园全部进入盛果期后,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和发展的后劲。三是地下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经省煤炭资源局勘探表明,新开乡目前地下煤炭资源储备达15亿吨。县上计划从2012年开始新建唐家河煤矿,下周村地处煤矿的中心位置,随着这一煤矿的建成投产,必将对该村的劳动力输转及商贸流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发展对策

    下周村将继续围绕建设产业兴旺、设施配套、商贸活跃、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群众的思想引导、产业发展效益的提升、基础条件改善、加强党建保证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将下周村培育成新开乡经济社会发展标兵村,全村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县中上水平。

    一是开展联户帮带,转变群众思想观念。通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开展,充分利用县上领导帮扶机遇,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拓展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邀请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讲学,学习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注重邀请果树专家和身边的土秀才,现身说法,现场指导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洗脑换思维,激发干部群众工作和创业热情。同时,通过帮扶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建办一批果品储销加工龙头企业,组建苹果专业经济合作社,培养一批有长远发展眼光、有创业致富热情的社会能人,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综合管理,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继续采取干部包抓帮扶果产业发展机制,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向果产业发展倾斜,对果园管理所需的肥料、农药等物资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全部对农户免费投放,调动群众发展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即将进入挂果期的果园,通过埋设灌溉管道、布设防护网、悬挂杀虫灯、修建看护房等途径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促进果园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肥水藕合、园内种草、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新技术和有机化管理措施,确保这些果园早日见效。坚持走牛沼果互支互促、循环发展的路子,加大对果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果农建办家庭养殖场,增加畜存栏量,打响“绿化、有机、无公害”苹果品牌,真正使苹果产业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采取“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扩大集中居民点建设规模,新修小康屋10户以上,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住房难问题。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复垦老庄基50亩以上,新修梯田500亩,有效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多方筹资,力争沙化社道1条2公里。

    四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共青团员、妇女等的日常教育管理,发挥各方面先进人物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培育党员致富明星户,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打造“党恩进万家,党情飘果乡”党建品牌。对各类建设项目、计划生育、低保评定、宅基审批等群众关心关注的工作,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接受群众监督,推进工作民主决策。注重从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推选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威信高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级后备干部库,选优配强村级班子。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帮扶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在所帮扶的星火乡蔡家塬村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实地了解等形式,围绕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态势、民生民计改善、村民管理教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对蔡家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作了全面详实的调研,深入挖掘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和有利因素,分析研究了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根源所在,初步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蔡家塬村地处星火乡西部,距星火乡政府6.5公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共有7个村民小组292户1162口人。现有党员64人,其中女党员8人。有村干部4人,农民果业技术员3人。全村总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全年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610毫米。全村耕地面积共2461亩,人均2.1亩,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比较杂乱。目前,主导产业以苹果产业为主,牛存栏506头。201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92吨,人均产量509公斤。农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或就近务工为主,投身二、三产业人数较少。全村从事建筑业的36户,从事运输业的8户,农民人均收入3493元,低于全县人均3690元5.4个百分点。

    二、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通过民意调查和座谈交流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实、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农村领域党建工作的加强,蔡家塬村村容面貌有了一定改观,农民求富盼富意识强烈,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逐步提升,苹果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等一些群众最关注、最切身的民生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些显在的有利因素,为加快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在今后一个时期与全县其他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农民求富愿望比较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为脱贫致富集聚了内力。在调研过程中,与贫困户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逐户了解掌握了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来源和未来打算。从座谈情况来看,贫困户虽然因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制约,目前处于贫困状态,但是绝大多数群众求发展、求富裕、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比较强烈,或抓好果园培植管理、或修建住房民居、或购置现代化农具、或外出务工创收,对家庭收入项目和居住条件改善都有着明确打算。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村现代化农业设备逐年增加,群众对农业机械化耕作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同时,由于塬部大面积耕地用于发展苹果产业,粮食种植逐渐向依靠山地靠拢,山地耕作条件差,耕作中存在诸多不便,整修梯田、提高用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也成为了农民的期盼和共识。种植粮食投资大、效益低,通过和经济作物种植收入算账比较,对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高效收益,农民有着切身感受。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绝大多数群众已经思想认识得到转化,这股强大的思想“内驱力”,必将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全村经济实力的动力之源。

    2.苹果产业发展势态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创收拓展了渠道。蔡家塬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从2007年开始发展奶牛养殖产业,但因种种客观原因和不利因素,致使奶牛产业一度低迷,基础母牛大量流失,2011年底牛存栏为零。目前初具规模的仅为苹果一业。近年来,随着建设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步伐的逐步加快,该村塬面部分耕地已纳入苹果栽植范围,目前已经定植果园面积303.5亩,涉及4个村民小组93户,其中2009年定植果园166亩,2010年定植果园137.5亩,苹果产业户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3亩,最多的户达到8亩。预计在2013-2014年将开始大面积挂果,届时苹果产业所产业的经济效益将大幅提升农民的家庭收入。从了解情况来看,有90%的群众最关注苹果产业发展,认为最急需措办的实事是提高苹果产业发展水平。在即将挂果的攻坚阶段,农民对未来苹果产业收入充满期待,在果园管理方面投入精力多、时间长,能够主动参加乡村组织的果业技术培训,按季节在乡村干部的引导下,开展果树修剪、拉枝、施肥、除虫、覆草等工作。村上一部分青壮年劳力甚至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专门投入果园管理。不难看出,群众对发展苹果产业积极性比较高。

    3.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近年来,村上先后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综开发、电网改造、自来水入户和村级道路硬化等项目,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先后建成牛棚120座,沼气池96座,更换了2台大功率变压器, 275户挖通并铺埋了供水管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水泥硬化道路3条2.5公里,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4.村级班子较为坚强有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保障。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既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也是一种无声的号召。蔡家塬村现有村干部4人,担任村干部年限最长的已达到16年,最短的2年。从群众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群众认为村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致富带富能力,村干部热心村级事务,积极性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较好,在村中威信较高,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普遍比较认可。近年来,县上以“三种模式”规范提升“双议双评”工作制度,调动村班子和村干部积极性等措施的落实,对该村“两委”班子触动很深,也体会到干事不干事结果就是不一样,在工作中能够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身体力行,能较好的履行岗位职责。该村党员能够以身作则,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带头定植果园,带头学习技术,全村苹果产业户中,仅党员户就占到了60%。

    三、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该村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求富意识强烈与致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和提高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集体经济收入过低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业投入高和收益低之间的矛盾、劳力不足和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致富奔小康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1.从群众素质来看,受教育程度低、致富技能欠缺导致农民致富能力不强。在调查中,我发现,该村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产业技术掌握不到位,致富技能欠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该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2人,仅占全村总人口的25.9%,初中文化程度的377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32.4%,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达到483人,所占比例高达41.5 %。文化程度偏低,导致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过程缓慢,在学习产业技术、掌握致富技能上事倍功半且提升过慢。据统计,全村现有的460名青壮年劳力中,能够熟练掌握建筑、运输、养殖、餐饮等实用技术的仅有52人,占11.3%。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因缺乏一技之长,一些技术要求高、收入多的行业进不去,职位谋不到,只能选择从事建筑小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的重体力工种,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增收。就果产业而言,全村能熟练掌握果业技术的人屈指可数,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高,但技术掌握慢,对果业知识知之甚少,技术欠缺,在果园管理和技术关口只能依靠县、乡技术人员,甚至由乡、村干部及果业技术员代劳,日常管理和技术要求跟不上。同时,由于知识层次低,农民自学能力弱,对于各级捐赠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和农家书屋藏书读不懂、学不会、用不上。一些群众虽然求富愿望强烈,但是苦于创业无门,只能盯着几亩地,守成有余,闯劲不足,整体素质与新时代下的新型农民仍有较大差距。

    2.从产业发展来看,投入高收益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导致增收效益不高。该村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虽然国家税费改革后,不再向农民征收税费,并且每亩补助52元的粮食直补,但近年来,化肥、地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但粮食价格却基本保持平稳不变。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农业种植模式,使得土地产出在农民增收方面所占比重非常小。全村主导产业仅为苹果一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众将大部分劳力投入果园管理中,既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再从事其他创收项目。但苹果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在产业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情况下,农民增收渠道非常有限。并且,在定植苹果后,“果粮争地”现象较为突出。加之没有明确的土地流转政策,苹果产业户与其它农户在山地、塬地占有比例方面严重失衡,目前,果农粮食种植只能依靠山地,但山地地质不好,耕作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是制约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

    3.从基础设施来看,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条件较差导致村级发展基础不牢。近年来,虽然村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依然比较滞后。塬面耕地定植果树后,农民要解决吃饭问题,必然要依靠山地,但这部分山地条件极差,加之缺乏项目支撑,至今没有完全整修,生产条件非常艰苦。据村干部介绍,全村25°以上的陡坡地面积达到1004亩,15—25°的坡地也将近350亩,山地生产道路不畅,不具备机械化耕作条件,种、收全靠畜驮人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张宝塬社1.5公里的主干道路至今仍是土质路面,排水不畅,坑坑洼洼,遇到雨天泥泞不堪,人车难以通行,群众意见很大。阳湾社35户的用电线路目前仍为低压线路,电力故障时有发生,电压过低时农户夜间的基本照明都成问题,并且输电线路老化严重,线路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给农户生产生活用电及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果园内主干道路宽度仅为2.5米,在果园进入挂果期后,大型汽车通行和果品运输也存在诸多不便。同时,随着果树逐年成长,浇灌密度逐步加大,目前303.5亩果园没有通电引水,也没有安装防护设施,用水用电跟不上,果园管理难度大,果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仍需加大。

    4.从经济状况来看,集体经济收入过低、无力措办实事导致民生改善实力不足。该村既无村办企业,也无集体创收项目,村上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公用地土地承包费和转移支付的村级办公经费等,全年仅为1.5万元。这些收入,除去每年的报刊征订和办公运转等费用后,所剩寥寥无几。但该村每年支出数额平均都在10万元以上,主要包括办公费用支出、农民培训费用、果园管理等方面,尤其是果园管理方面,由于农户资金有限,在果园管理和技术环节投入不足,乡村两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调动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采取乡村各承担一半费用的方法,每年都为农户无偿投放化肥、农药、地膜、套种作物籽种等,在集体收入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贷款等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本就薄弱的村集体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重重负债之下,村两委班子虽有心干事,但无力办事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5.从家庭支出来看,婚嫁看病建房支出大,负债过多导致农民收支出现失衡。调查中,我有意识地探寻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该村农民本身家庭收入底子薄、致富基础不牢固,近年来因结婚、患病、子女教育、修建房屋导致贫困或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该村现有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79人,供读一个大学生每年支出在15000元左右,供读一个高中生每年支出在10000元左右,过高的教育支出使55户家庭陷入了困境。全村现有22岁以上婚龄农村男青年82人,由于该村所处地理条件较之塬区乡镇较为落后,加之受社会风气影响,近年来结婚所需彩礼连年攀升,2006年大约在6万元,到去年已经达9万元,123户因儿子结婚而债台高筑。同时,由于受近年“5.12”地震、“7.23”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有44个农户的房屋在灾害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出现安全隐患,多数受灾群众虽然无力修建房屋,但也想抓住灾后补助机会,重新翻修房屋,不得不贷款或举债来进行建设,或多或少背上了债务。由于家庭底子薄,很多农民家中无存款,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家中如果出现重大变故,将无力应对,只能负债应付,收支出现严重失衡,这些都是导致贫穷的原因所在。

    6.从劳作投入来看,青壮年劳力外流,老龄化比较严重导致发展劳力供给不足。目前该村16岁以下的人口有173人,占全村人口的21.2%,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2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4.8%,下剩的劳动年龄人口,由于受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4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20%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县域内选择打零工,实际留在村内的可供支配劳力仅占全村人口的25%,绝大多数家庭家中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这部分人体力不足、劳作效率不高,但却承担着家务、种养和果园务作等多项繁重的劳作任务。他们受年龄、体力等各方面条件所限,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劳作技术掌握不够,强体力劳动无法承担。随着村内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今年将有70%的果园进入挂果期,目前劳力显然远不能满足果园管理需求。该村目前这种打工经济和产业发展“争劳”的现象比较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吸引劳力返村,为加快发展提高人气凝聚力。

    四、对策建议

    党的基础在农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落脚点就是为了群众。面对农民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极度渴望,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要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稳定,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科学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举措和农民群众更加欢迎的方式,找准制约因素,抓住薄弱环节,下定决心、花大气力加以解决。

    1.抓住农民素质提升这一关键,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关键。今后一段时期,蔡家塬村要抓紧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利用村村响等设备,整合农民技术学校、党员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涉及“三农”工作的土地流转、农业科技、计划生育、安全维稳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等,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政策意识、法制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抓紧抓好致富技能培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产业形势,利用个人自学、村两委组织集中学等形式,发挥远程教育站点、无线调频广播等资源优势,按照果树生长周期和各阶段产业管理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培训,着力提高果树、养畜、种菜等产业技术的管理落实效果。要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等,积极开展外出务工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至少每户有一人)都能拥有一技之长,实现在家创业是产业技术能手,外出务工是行业技能人才。要抓紧抓好农民思想观念转变。采取组织外出观摩、邀请专家到村讲课等形式,引导农民摒弃头脑中的陈旧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提高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主动性,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新型农民队伍,为主导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增收奠定深厚基础。

    2.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求突破。增加农民收入,根本上就是要立足村情实际,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蔡家塬村以种植、果树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出路就在于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力以赴抓好苹果这一拳头产业,持之以恒地做好新技术的推广运用。要结合农村现有种养殖产业,积极探索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用好用足当前农业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村上应引导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尽快着手改变目前单纯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结构,不断加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应用,综合考虑本村耕地、降水、气候等因素,充分论证、大胆尝试引进适生蔬菜、水果等新品种,努力培育1到2种本村特色产业,为农业生产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有效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务农收入。苹果产业作为全村的重点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鉴于全村人口、土地等条件限制,重点要加强管理,要集中资金、集中劳力、毫不动摇地抓好现有果园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今年即将进入挂果期的果园,要精心务作,特别注意病虫害防治、肥料投入等关键环节。同时要抓好3年生果树的行间套种,结合市场需求科学选择套种作物,提高果园前期收益。应提前着手对果品市场进行考察,提前对果农进行市场销售、推介等方面的培训,尽可能预先达成销售意向,为果品销售做足准备。

    3.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点,在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仍是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改善民生的现实之需和主导产业的提升之基。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夯实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争取,力争明年列项,将涉及张宝塬、阳湾等4个社的山地列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解决道路不畅、地面不平、耕作困难的问题,降低群众劳动强度。实施农电线路改造,协调电力部门对庄湾社低压线路进行重新规划,架设220千伏电线1500米,保证农民用电正常,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继续加大农村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省柴节煤灶、太阳灶等清洁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充分利用牛粪、玉米秸秆等物料,提高沼气原料的使用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继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实施垃圾集中填埋,彻底根治村庄面貌脏、乱、差的问题。

    4.抓住农民自我教育这一核心,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求突破。要把村级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建立定期开放和值班制度,丰富报刊、图书内容,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文化知识学习,满足农民对文化知识的多元化需求,最大可能地为农民创造学习条件,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文化,在全村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等知识,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先进、健康的文化思想引导村风民风的转变。要持久深入地开展好“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及时发现并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一批文明新风先进典型,分层次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村倡导努力形成尊老爱幼、团结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卫生、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鼓励民间文化人才组建各种健康的农民自娱自乐的社团组织,利用各种节日和农闲时间,开展健身活动、知识竞答、特长展示等活动,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更加和谐的环境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5.抓住村级班子建设这一保障,在发挥党员队伍作用上下功夫、求突破。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员队伍是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面对基层党建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村“两委”班子要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落实双议双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入倾听群众呼声,掌握党员群众对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思、所盼,珍惜民力、集中民智,用最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确定思路、指导工作,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党员群众的心紧紧凝聚起来,使各项工作都能定得下、推得开、落得实。村党支部书记要履行好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落实好党员“三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严格落实支委学习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和民主生活会等制度,鼓励村干部参加函授教育,抓好支委成员素质提升、任务完成、作风建设等情况的督促考核。定期组织开展党员集中学习,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党员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落实好党内关怀激励措施,培养好村级后备干部,增强党员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党员要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配合支委工作上带头,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带头,在开展公益事业上带头,带领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推荐访问:副县长 调研报告 双联 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