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正文

    什么是调研报告 [县政协副主席双联行动驻点调研报告]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0-03-07 点击:

    按照省、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精神、xx县委关于《xx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先后多次带领县政协办和水保局负责同志同志,深入联系村上良乡朱堡村和联系的三个贫困户,采取入户走访、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帮扶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根据朱堡村干部群众的所需、所求、愿望和意见建议,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及劳动力状况。朱堡村位于上良乡北部,距乡政府6公里,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232户863口人,全村共有劳动力49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630亩,其中山地2030亩,塬地600亩,人均占有耕地3.4亩。海拔1050米,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年日照2440小时。

    经济发展状况。2011年底,朱堡村经济总收入155.1万元,人均收入1797.22元。全村种植粮食作物805亩,其中夏粮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种植面积625亩,秋粮以玉米为主,种植面积180亩,2008年到2010年间,栽植苹果286.4亩,预计明年可挂果面积为120亩,初步见效。2011年末全村养牛162头,出栏89头,养羊69只,养鸡278只。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15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4%。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餐饮、服务等体力劳动,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总体来看,朱堡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以牛果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收入占总量比重小。

    社会事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内适龄儿童全部就读于上良旧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卫生所1处,村部建筑面积356平方米。无农民培训阵地、便民超市、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全村主干道1条6公里,社道7条15公里,全部为土路,完成农电网改造7社223户,完成自来水入户186户,建成沼气池60眼,通讯设备基本普及,电话普及率98.8%。“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居住窑洞的6户。

    社会保障情况及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40户82人,五保户2户4人,残疾人9人,享受低保7人。全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190户714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701人,60岁以上老人105名。全村建有图书室一处30平方面,图书一万多册,但室内无桌椅、无书架等基本设施。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现有村干部3名,支委委员5名,村委委员5名,村级后备干部5名,全村现有党员30人。近年来,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党员三卡管理、四议两公开、双评双议、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谐五星”创评等活动,党员致富能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生活水平状况情况。2011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1797.22元,不足2000元的贫困户212户,涉及人口793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1.4%和91.9%,贫困面居全乡偏上水平。贫困户享受低保政策的40户82人。

    二、贫困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上良乡朱堡村属半山半塬地势,立地条件差,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630亩,其中山地2030亩,梯田600亩,人均占有耕地3.4亩。全村主干道1条6公里,为沙化道路,社道7条15公里,全部为土路,严重影响群众的出行及本村经济发展。全村居住窑洞的6户,窑洞破烂不堪,大部分都是危窑,直接影响群众的居住安全

    (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步伐缓慢,产业发展不足。一是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比重大。全村共种植小麦、玉米805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0.6%。经济作物仅仅是2010年新植的苹果300亩,现以间作套种豆类和洋芋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鸡为主,2011年末大家畜存栏牛162头,羊存栏69只;
    当年存栏鸡278只,当年出栏鸡145只;
    当年出栏牛89头。全村畜牧业收入17.36万元,人均201.2元。没有养殖大户,也没有形成养殖规模,更没有带来养殖效益。苹果产业虽然在本村已经历4年发展,全村栽植苹果286.4亩,预计明年可挂果面积为120亩,3年后可全部挂果,但群众管理意识仍然不强,思想封闭落后,导致果树参差不齐,长势较弱。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总量小、比重大。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15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1.4%。多数从事重体力、低技术、低层次为主的服务业。三是发展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多数群众有发展致富的积极性,但苦于缺少发展资金,靠自身积累慢,靠信贷额度小、贷款难。四是劳动力资源欠缺。由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致使农村闲散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五无主导产业带动。该村还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养殖业、苹果产业数量少、规模小,多为散户,而且从事养殖业和苹果产业农民,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大多靠自已摸索和以前积累的经验,远不能达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三)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根据2011年末的统计数据,全村共有劳动力490人,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30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2.1%,初中文化程度1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5%,高中文化程度的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分析在家的现有劳动力情况,由于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传统性的生产,经营层次低、效益差。村民信息闭塞,思想落后,长期以来形成了乐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缺乏改革开放、奋发致富、干事创业的精神。对全县发展的牛果主导产业认识不足。由于受地貌环境的影响,苹果种植面积很不均衡、很不科学,群众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严重,前期管护基本是乡村完成。在果园管理上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存在很大制约因素。

    (四)精神文明建设层次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该村只有一处3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但至今尚未启用,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培养的致富带头人、尊老爱幼模范、诚实守信等先进人物为主的“和谐五星”农户还比较少,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风气还不浓,村风民风建设的层次还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帮扶对策及措施

    今后,朱堡村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稳定新农村,牢牢抓住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期、政策叠加期,依托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和“五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逐步实现小康社会。

    一坚持强基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农增收。一是改善农民耕作条件,实施黄庄-北头-官朝洼三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预计坡改梯1500多亩,配套实施山荒造林3700亩,将会极大的解决3社300多口人生产条件差的问题。二是实施西朱公路朱堡段铺砂养护工程,此路为该村通乡主干道,力争在2年内立项硬化,解决群众出行及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三是整修生产道路,解决群众耕地收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该村山地面积大,道路不畅是制约生产发展的最大“瓶颈”,应当多方筹资加大力度改善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四是改善人居环境。依托新农村建设工程,积极申报、立项,建设成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小康示范工程一处,对居住窑洞的6户,积极支持改建或新建,消除安全隐患,利用“三清五改”清洁家园工程配套水、电、路,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二加快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促农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要通过规划指导、技术配套、信息服务、重点扶持等手段,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传统种植业,要在确保口粮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开展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的指导培训4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提高效率,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效益。依托全县大力发展果产业的历史机遇,抢时抓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年安排新植任务,力争5年内在适宜区做到全覆盖,在现有300亩果园的基础上,对2008年栽植的果树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抓建一处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从施肥、修剪、拉枝、防虫病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建议县上要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在惠农项目、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引领带动群众发展果产业的积极性。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主导产业,立足区域优势,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采用组班授课、地头培训等形式,培养农技推广员、农技指导员和产业农技员,打造本土农技人员队伍,通过培训,推进农业产业提升,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结合市场需求,突出“重点培训”。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就业技能。针对该村农民外出务工,多从事收入不高的体力活的现状,把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点来抓,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计划地开展电工、电焊工、烹调、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等技能培训,使培训合格人员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三是结合人员特点,开展“分类培训”。根据农民工人员组成特点,对有技术学习愿望的开展技术培训,对有创业愿望有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外出难、文化程度偏低的富余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
    另外面向有意回乡创业的城乡劳动者,开展经营人才创业培训,加强创业理念、创业技巧等创业知识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开展精神扶贫,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大投入,完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方筹资努力建设村文化活动广场1处,配套群众喜欢的、容易接受的活动器材。购置配套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果树、养殖等技术书籍,切实发挥其农民科技致富“加油站”的作用。二是要继续深入开展以“致富星、孝爱星、守法星、诚信星、新风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为农村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典型,增强农村群众科技致富意识,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县委关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和总体要求,为掌握告王村基本情况,为“双联”工作开展和制定帮扶计划提供参考和依据,3月19日至20日,我前往独店镇告王村,深入村社农户,采取走访群众、实地查看等方式,对独店镇告王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1.人口与资源环境。独店镇告王村地处xx县城东川,距县城15公里,交通闭塞,远离经济发展主轴。全村共辖东兴、中兴、新兴、南河湾4个社,226户,986口人,其中男621人,女365人。告王村有耕地面积1934亩(全部为川地,粮田面积1000亩,占耕面积51.7%,瓜果蔬菜面积934亩,占耕地面积的48.3%),人均耕地面积1.96亩;
    林地面积3788亩(退耕还林1818亩,占林地面积的48%,三荒1970亩,占林地面积的52%);
    蔬菜大棚面积17亩,50座。全村平均海拔850米,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2.劳动力资源情况。全村共有劳动力452人,其中男 312人,女140人。从文化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16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7.2%,初中文化程度1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1.4%,高中文化程度的8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7.9%,中专3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9%,大专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1%。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28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1.9%。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劳动,年人均收入1.3万元,低收入者不足万元。留守劳动力大多从事传统种植业。目前告王村支柱产业以劳务输出、果菜种植为主,从事蔬菜种植的有156户,占总户数的69%;
    从事养殖的有16户,占总户数的7%。

    3.贫困现状及社会保障情况。处于贫困线下的有226户986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相对贫困人口35户152人,占总人口的15.4%,而绝对贫困人口16户58人,占总人口的5.9%。到2011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2130元,其中42个特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0元,为全县人均纯收入3690.3元的41.46%,为全镇人均纯收入4013.6元的38.12%,贫困面居全县偏上水平。

    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73人,总人数的98.7%;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414人,总人数的41.9%,其中60岁以上享受养老保险的114人;
    享受农村低保16户34人,占总人数的3.4%。全村共享受各种强农惠农政策4项,补助资金29.2万元。

    4.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目前该村已有198户群众用上自来水,占总户数87.6%;
    该村有159户农户住房为砖混结构,43户为砖木结构,21户为土木结构,其中3户还处于危房状态,占总户数的1.3%;
    该村通村道路告王至雷家河3.4公里、至独店15公里,均未硬化,砂化道路3.4公里,占18.5%,村生产道路1.8公里,未硬化;
    该村适学儿童63人,在校学生63人,儿童入学率为100%;
    该村有轿车1辆,面包车3辆,摩托车209辆;
    有农用机械2台,该村群众拥有移动电话、座机等953部,户均0.97部。

    5.基层组织及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该村现有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5名;
    村党支部由3人组成,其中高中文化程度1人,初中文化程度2人,平均年龄46.7岁,最大的50岁,最小的44岁。村“两委”班子对精神文明建设比较重视,建成了“农家书屋”,藏书1800余本,组建了秧歌队社火队等,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体育、宣传阵地,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民事纠纷调处、新农村建设等文化知识的宣传。

    二、致贫原因分析

    1.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近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告王至独店段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坡陡弯急,且经雨水冲刷,路面凹槽沟壑成群,损坏严重,致使行车困难;
    告王至雷家河段砂化公路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通达水平差,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二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一座用于农业灌溉的拱水坝处于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急需整修。

    2.劳动力素质较低,发展意识不浓。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一是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二是“留守老人”、“留守村妇”劳动力素质低,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难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农民即使想学科学技术知识也没有基础,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致使大多数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政策扶持力度小。目前告王村支柱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从事蔬菜种植的有156户,占总户数的69%),仍属于的传统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难以使农民致富,既未利用设施栽培、也没有发展不同茬口、不同时间的反季节作物,要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就必须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蔬菜。近年来,政府对告王村蔬菜发展的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也成为制约告王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4.新农村建设意识淡薄,两委班子领导能力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目前该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总体来讲是健全的,作用发挥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和青年党员普遍偏少。二是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公共事业无法办,使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经济依赖性大大减弱,致使聚心力减弱。

    三、消除贫困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对现任村级“两委”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提升班子成员的素质和创业技能。希望乡党委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有计划地注重从回乡青年学生中选择部分优秀学生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并适当的吸收一些30岁以下的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以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活力和村级班子的发展后劲。另外可从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推选工作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威信高的“意见领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和扶贫开发的兴衰成败。因此,乡党委、政府和一些社会群体可以为农民创造条件,通过开办各种培训对农民进行素质培养,为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永久动力;
    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加大对外输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重点开展转岗就业培训、回乡创业培训、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就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该村实际,重点应抓好通村道路建设、拱水坝修复工程,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活生产状况。具体打算为:一是与公路段联系整修告王至雷家河砂化道路3.4公里,修建告王至独店砂化路15公里,力争2013年列项硬化生产道路1.8公里。二是与水务部门联系,争取一事一议工程款5万元用于修建拱水坝,为农业提灌用水提供保障。

    4.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告王村地势平坦、雨量适中、阳光充足、气候适宜,且该村有着三十多年的果蔬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因此在该村发展果蔬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针对这一特点与优势,我计划与县委、县政府领导积极磋商,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告王村发展以日光温室大棚为重点的果蔬种植基地,以政策为驱动,发挥传统优势,把果蔬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常抓不懈。
     
     
     
     
     

    推荐访问:县政协 副主席 调研报告 双联 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