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正文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翻译【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翻译】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0-15 点击:
    外文翻译刘志亮

    RFID系统接口和阅读器协议简介

    摘要—RFID系统的部署需要RFID阅读器的配置、监控和数据管理。这篇文章大致介绍了一些不同的服务,这些服务部署在如今已经被应用的组织内部的RFID系统和分析系统 的体系结构中。我们也比较了新兴的旨在使RFID阅读器部署过程中系统接口和读者协议规范化的标准。我们的分析区分了一种集中式的体系结构和一种自治体系结构,在第一种结构中控制器设备或应用程序服务器上的软件组件本地控制RFID阅读器,在第二种结构中RFID阅读器执行应用逻辑而且由企业IT管理系统管理。

    一、介绍

    随着RFID系统使用的增加,RFID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正在使一些挑战越来越突出。大量RFID阅读器的管理和控制从网络管理的视角来说正在成为一个问题。这包括对RFID阅读器健康的管理和保持所有RFID阅读器在配置上一致。无线介质的共享特性可能需要RFID阅读器之间的协调来减少干扰,并符合当地无线电管理条例。阅读器也不独立运作,但有时需要配置需要触发的外部传感器。

    大量的RFID阅读器也创造巨大的数据量,通过RFID阅读器捕获的数据由于冗余和不必要的数据存在需要被过滤和聚合。最重要的是,捕获的RFID数据必须在应用的背景下解释来使数据捕获在第一位的有意义。

    有很多不同的(部分专有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或所有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系统服务和架构的分类。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般工业实践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未来的部署和可能的标准化活动。我们还讨论了这些系统架构是如何和新兴标准相联系的。

    本文的组织如下。第二部分讨论了相关著作。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不同的通常是在一个RFID部署中存在的服务和组件。在第四部分中,我们讨论了今天的RFID阅读器产品提供的服务。第五节提出了我们发现的不同的系统架构。第六部分我们在第七部分结束之前讨论了EPCglobal接口标准。

    二、相关文献

    有许多以前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讨论了对一个RFID基础设施的要求并且提出了系统架构 [ 1 ]–[ 4 ]。本文介绍的工作不同于以前的工作,因为我们没有提出一个特定的系统架构而是比较不同的系统架构,我们还在我们的分析中强调了新兴标准。在EPC全球社区,技术供应商和部署RFID技术的最终用户一直在使RFID标签阅读器和企业的IT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化规格的发展上并肩工作。这个由EPCglobal [ 5 ]发表的框架提供一个对EPCglobal 标准买的全面的概述。它表明了不同的接口标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并且概述了指导设计标准的原则。EPCglobal架构框架不能决定一个特定的系统架构,但把这些留给了那些能够选择最适合他们部署的系统结构的实施者。本文提出的分析,和EPCglobal架构框架是互补的,因为它提供了对于系统结构被真正部署的深刻见解。这个体系结构框架的文档区分了一些不同的角色,例如RFID阅读器,过滤收集和捕捉应用,每一个实现了一组不同的服务。我们不是把这些服务分为不同的在如EPCglobal架构框架的设备上实现的角色,而是将它们分类为基础,配置,监控和数据处理服务。在WLAN接入点的部署中,管理,监测,和大量的无线接入点的控制也是一个挑战。在无线领域,就像在[ 6 ]讨论的一样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管理无线局域网接入点。本文的研究表明,今天的RFID系统架构与WLAN接入点结构有一些一些相似之处。然而,研究也表明,RFID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不在WLAN域等值的服务,例如应用相关数据的处理。在无线局域网中,对中央控制的需要来自无线节点的移动性和网络安全,其中没有一个同样适用于RFID。在本文件中,我们还利用一些在WLAN域进行了介绍的概念,例如不同的服务集的区别。

    三、RFID系统服务

    在本节中,我们讨论RFID系统内的不同的组件提供的服务。这包括数据和设备管理,控制,和“空中”服务。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们将展示这些服务是如何在不同的RFID系统结构中通过不同的实体被提供的。我们的RFID系统的业务分析以基本服务集(BSS)的空中接口通信标准规定为开始。这些指定的在空中接口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转发器和一个阅读器

    [ 7 ],[ 8 ]的空中接口标准定义了表1中所列的服务。为了方便这些服务,空中接口标准还指定物理层性能如编码,调制,定时,和数据链路层的性能如介质访问计划。这些基础服务(BSS)在实践中由许多不同的触发方式触发,例如通过外部传感器,通过外部的应用程序,通阅读器的定时器,通过一定的标签的检测,或者通过人在手持设备中按下一个按钮。 该BSS是由一些额外的服务支持的,这些服务配置、控制和监控这个提供服务和处理捕获的数据的系统组件。我们根据RFID运作各个阶段区分不同的服务组(参见图1):配置服务在任何的基础服务之前被执行,监测服务在基础服务被执行时运行,数据处理服务在基础服务返回到俘获的数据时被执行。在存储器存取和失活的情况下所捕获的标签ID的处理可以触发后续的基础服务如标签的内存访问。

    在任何数据捕获之前,嵌入在一个读写模块的网络和广播需要被适当配置。配置服务集(CSS)负责设置网络参数 ,如IP地址,而且包括射频参数如发射功率和频率信道和空中接口协议的具体参数,如时间和编码参数(见表二)。配置阶段可能还包括指定为读者服务的标签或标签的内存访问的分类读者也可以被配置为只使用一定的天线和选择在空中接口上特定的标签人口。后者则避免了在捕获之前需要被过滤掉的不需要的数据。特征的网络接口或监管区域参数在RFID读写器的操作期间配置一次并不会改变。然而,也有一些配置参数,将根据应用程序的类型频繁的改变。例子包括发射功率自适应传输距离的估计,为避免干扰信道传输的变化,和为避免连续阅读“停RFID标签“的标签群体选择。结果是,阅读器配置需要修改和由此产生的耦合基地和配置服务之间的频率是相互依赖的。另一方面,有一些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读者的初始配置(参见图1)。在初始组态之后阅读器执行基础服务和异步通知 数据消费者对标签数据的捕获。这样的应用程序,允许分控制和数据平面的分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应用程序需要频繁更新的配置库服务(cf.fig。2)。在后者的情况下,控制和数据平面的分离是不可行的。

    这种数据处理服务(DPSS)包括一种通过过滤掉不感兴趣的标签地址和计算捕获的聚集在标签的数据来清除捕获的数据的服务。这包括时间域的骨料,其中读取范围的进出标签是被决定的。还有一种空间域的聚集体,在这种聚集体中通过多读取天线捕获的数据或者阅读器本身被计算在内。由于经常有一些有相对于阅读器的关于RFID应答器的真实地址和运动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一些额外的服务,这些服务消除所谓的“假阳性”读或者有些服务很可能能够估计RFID应答器的运动。其他服务包括标签数据翻译和持久性存储。

    七、结论

    随着RFID系统使用的增加,RFID的大规模部署使一些挑战变得突出。从网络管理和数据管理的角度看对大型RFID阅读器的管理和控制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把典型的组成RFID系统的服务分为基础,配置服务,监控和数据处理服务等部分。我们使用这个服务的分类来区分部署在今天行业不同的系统架构。虽然我们不相信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列表是详尽的但我们相信他们提供了充分的框架来分析RFID部署。

    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确定系统架构的两个主要类型。我们用管理RFID阅读器的本地的硬件或软件控制器区分一个集中式架构,这种构架提供了配置管理,RFID阅读器的监测,和数据处理服务,以及一个阅读器独立操作的的结构。还有许多结合了集中式和自主的结构类型元素的混合结构。EPCglobal的社区已经开发了一组规范,这些规范旨在规范接口的配置、监控和数据处理服务。在我们看来,DCI及LLRP规范组合适合于规范RFID阅读器和当地的集中式架构的硬件和软件控制器的通信接口。EPCglobal ALE规范已在控制器上的设

    备或应用服务器的集中式结构中得到重要应用,这种应用服务器提一个方便的在RFID阅读器中供数据处理服务的接口,这些接口与应用无关,如聚合和过滤接口。本文还讨论了“高层次“阅读器协议例如EPCglobal RP和从底层的空中接口协议和RF的细节抽象出来的ALE。这些高水平的阅读器协议屏蔽了RFID底层细节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但是他们还需要一个额外的(专利)协议来配置和控制阅读器读者。截至今天,无论是EPCglobal RP或ALE1.0都没有得到阅读器厂商重要的接纳。用为标签用户内存提供的增强支持批准ALE1.1是否能被当做一种高级的阅读协议还不能肯定。建立在LLRP顶部的客户端软件工具可能像高级阅读协议一样提供类似的好处,而不需要在一个阅读器设备上实现两个不同的协议。 未来标准化工作可能要考虑在RFID阅读器上指定运行环境来支持自治的体系结构。已经有许多RFID阅读器产品在市场上,这鞋阅读器允许用户在阅读器上执行应用程序代码。在这些设备上一个通用的虚拟机在这些设备上的协议,或者一种上传机制,或者甚至是到无线电模块的常见接口将大大方便最终用户的应用发展。类似于今天的手机,未来的RFID阅读器可能因此包含一个标准化的虚拟机特性,这个虚拟机支持一个RFID阅读器设备概要文件。

    13翻译1班刘洋洋

    After reading it,I deeply infected with the passion. Youth is the most precious gift by god,the most gorgeous station,the most rightest year station in the whole life.Youth ping me the endless energy to make a pight future.There is a motto’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 in the world is the youth of human being.I can’t agree more.But we should know,wether 16 or 60,there is in every person’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s.Youth is not judge by their appearance but by their heart.

    A man’s youth is about pursing dream.If we never give up the courage to purse our dream whenever face difficulties we will achieve and we will get the hope,cheer,courage,and we will be young forever.

    从文学翻译视角赏析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

    从文学翻译视角赏析大卫 ・ 霍克斯的  《 红楼梦》 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 

    王 倩 

    ( 西安 邮 电 学 院外 语 系 陕 西   西安 7 02 ) 1 1 1 

    [ 摘

    要] 文学 翻译 , 是用另外一种语言 , 把原作 的艺术意境传达 出来 , 译文必须具有与原创作 品一样 的文学功 

    能, 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 , 使读者在读译文 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 的思想情感 。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  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 , 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 留原作 的美学价值。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 了大卫 ・ 霍克斯的《 红楼  梦第二十八回》 英文译本 , 对其译本中语 言的运用 , 诗词 、 歌曲和酒令 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 了分析 。  

    [ 关键词 ] 文学 翻译 ; 美学价值 ; 文化倾 向性 

    【 中图分类号]   . 【 H359 文献标识码 ] 【 1 A 文章编号]64 64 ( 0 0 0 — 0 8 0  17 — 0 X 2 1 ) 10 4 — 3

    引言 :  

    21 .霍译 本 中语 言 的运 用 

    在语 言运用 这个 层 面上 ,古今 中外 的翻译 

    《 红楼 梦》 我 国1世 纪的一 部 著名 长篇 小 是 8  

    说 。 深厚 的 文化历 史 内涵和 高超 的 艺术成就 , 其  

    成 为我 国文 学领域 的 经典作 品 ,享有 崇 高的地 

    者都提 出过 各 自的见 解 , 严 复先生 的“ 、 、 如 信 达   雅 ”刘 重德 先生 的 “ 、 、 ”鲁迅 先 生 的“ , 信 达 切 , 兼  顾两 面 ” , 论 钱钟 书 先 生 的 “ 化境 ” 以及英 国学  , 者泰特 勒的三原则 和美 国学者奈达博士 的“ 对等 ”   原则等 。 但对 于文 学翻译 来 说 , 仅仅 忠 实与通 顺  是不够 的 , 目标 是全 面再 现原 文 的审美 意 义 。 其   这样 的 目标 决定 了译 者 的翻译 过程 也是 创作 文 

    位。 红楼梦》 于研究我 国的文学艺术、 史文  《 对 历 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部著作现在 已经有各  种文字的译本 。 红楼 梦》 就《 的英文译本来看, 现  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七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  对 于《 红楼梦 》 第二 十八 回 的翻 译 , 管窥 蠡 测 , 略 

    探 其翻 译风格 。  

    i译者 简 介及《 . 红楼梦 》 英译 概 况  大卫 ・ 克斯 是英 国著 名汉 学家 亚瑟 ・ 霍 韦利 

    ( r u  l ) A t r e 的学生 ,9 8 至 1 5 年 曾在 北  h Wa y 14 年 91

    京大 学做过 研究 工作 。 95 以论 文《 辞 的年  15年 楚 代及 作者考 》 获得 博 士学位 。 曾任 牛津 大学万 灵  学 院研 究员 , 中国文学 教授 。霍 克斯 在进 行 《 红 

    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

    《 红楼梦》 进行翻译  的时候 , 特别 注重 对细 节方 面 的理 解 和把 握 , 在  选 词上 能够通 过使 用恰 当的词语来 描述 书 中人  物 的心 理活 动 。 在本 回的翻译 中 , 们可 以找 到  我 些典 型 的例 子 。如 在 “ dt ino  e a   Me i t  nt   t ao h fe

    o  he fo r  a   a  e   e  o a c n e ft   lwe s h d h d l d h rt    o t mplto   ain

    o e w  a  n rh n dl …” 句 中 , 过  f r n sda dop ae   t 一 h o o 通

    楼梦》 英译翻译的时候 , 红楼梦》 把《 的一百二十  回分 为五卷 。第 一卷 出版 于 17 年 , 9 3 名为 “ 金  黄 时代 ”共二 十六 回; 二卷名 为 “ , 第 海棠 社 ”包括  , 了二 十七 回到五 十三 回 ;第 三卷 是从 五 十 四 回  到八 十 回 , 为 “ 名 预兆 ”标题 为 “ ; 泪债 ” 的第 四卷  共 包括 十八 回 ;最 后 的二 十二 回构成 了霍 译本 

    的第五 卷 , 题为 “ 醒 了”  标 梦 。 2 赏析霍 克斯 的翻 译 ( . 下简称 霍译本 )  

    运 用 “rhnd , 者 形 象 真 实 地 向读 者 展 示  op ae” 译

    了黛 玉 的身 世 及 其 当 时 的心境 。又 如 ,  

    “ P h w!’ h  ad cosyt  esl ‘ to g t ‘sa S esi rsl oh re ̄ I h u h   

    i wa  a o h r g r,b t l h  tme t t   s n t e   il u  al e i  i  t  wa  t a  s ht

    cu lh t —h tfl re a —   e aeu…一’在本 句“ 来是这 个  , 原

    狠心短命的—— ” 中的“ 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  , 为 ”hr—i d 或 者 在 别 的 译 文 中 出 现 的  sotl e ” v we hd , 是使 用 了 ”htu” rt e ” c 而 ae l~词 。在展 示  f

    收 稿 日期 :0 9 1— 0 20 — 2 2  

    作者简介 : 王倩 (9 3 )女 , 18 一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邮电学院外语 系助教 , 究方 向为英语教 育。 研  

    ----・— —

    48・ — -  - - —

    第 1 期 

    N0.  1

    哲 理 

    P i so  hl o h o

    21 年 1 00 月 

    J n. 01   a 2 0

    林 黛玉 对贾 宝 玉怨 恨 的 同时 , 又很 清 晰 地 反 映 

    出其内心对贾宝玉的爱意 。为了使读者更容易 

    理顺 、 了解 文章 中 的人 物 关 系 , 一 些 人 称 代  在 词 的处 理上 , 克 斯直 接 把 他 们 翻译 为 被 指代  霍 的名 字 。如 文 中 的“ 玉 向黛

    玉 说 道 :你 听见  宝 ‘ 了没 有 , 道二 姐 姐 也跟 着 我 撒谎 不 成 ? ”中  难 ’ 的 “ 姐 姐 ” 接 被 翻译 为 “eg ;“ 太 , 二 直 F n” 太 老  爷 , 太 太 的 只 多 着 一 个 如 意 …… ” 的 “ 姨 中 太  太 ,老 爷 ,姨 太 太 ”被 译 为 ”iZ eg Ld  Sr hn, ay  

    Wa g n ,Mr .Xu ”。 s e  

    上 的美 !如蒋玉 菡在 他做 的酒令 中所 吟 唱的歌  曲:  

    “ 可喜 你天 生成 百媚娇 ,   恰便 似 活神 仙 离碧 霄 。   度 青春 

    年正 少 

    配鸾凤 , 真也 着 。  

    呀!  

    看 天 河正 高 

    听谯 楼 鼓 敲  

    2 霍译本中有关诗词 , . 2 歌曲和酒令的翻译  文 学 翻译 的 过程 , 茅盾 先 生 认 为应 该 分 为  三个步 骤 : 理解 , 印证和 表达 。理解 是掌握 原 文  所 要表 达 的信 息 , 确地 分 析 表层 , 掘 深层 。 正 挖   印证 即“ 过 原 著 的语 言外 形 , 刻 地 体会 了  通 深 原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 ,把握住原著的精神 ,   在 自己的生活体验 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 。表达  则 是在 印证 的基 础上 , 运用 合 适恰 当 的文 学语  言 ,尽 可 能准 确 而完 整 地再 现 原作 的 内容 、 形  式 、 格 , 译 文 达到 内容 和形 式 的辩 证 统 一 , 风 使   再现 原著 的神 韵和语 言风 格 。然 而在 《 楼梦》 红   中, 诗词 、 曲还有 酒令 随处 可 见 , 歌 如何 在领 会  原著 的精 神 要 旨之 外 , 其 神 韵 、 格 表 现 得  把 风 淋 漓尽 致 呢?笔者 发现霍 译本 中霍 克斯 在对 诗  词 方 面的处 理也是 比较 独 到 的。   中国诗词追求的是句子工整 ,句式对仗 ,   讲究押韵。霍克斯在翻译“ 依今葬花人笑痴, 他  年 葬 依 知 是 谁 ? 以及 “ 朝 春尽 红颜 老 , 落  ” 一 花 人亡两不知!两句 “ ” 葬花词” , 时 使用“t n ” aed和  t ed进 行押 韵 ,f d 和 “ed押 韵 。 n” “e ” da ” l 比对 原诗  的“ 依今 葬 花人 笑 痴 ” 中的 “ ” “ 落人 亡两  痴 和 花 不 知 ” 句 中 的“ ” 韵 , 见译 者 在 处 理 的  一 知 押 可 时 候 采 用 以 [] 结 尾 的词 , 原 文 达 到 了 一  d音 和

    剔银 灯 同入 鸳帏 悄”  

    译文 为 :  

    A  s hiv usb d e o   h r a d l v , mic e o   un l  fc a m  n  o e 

    Or n n e c me  d wn r m  te k    a  a g l o s o  fo h  s y a oe  bv ?

    S e  i te   we tsx e n An   O g e n, d S r e  

    Ye  a

    e    e   l t e e i t  e s e . te g rt s e al h r    o b   e d  o   s

    A i  i  i  ea e a e

    Th   a a y’  ih e g lx S hg  

    I  h   o f f h   k , n t e r o   t e s y  o

    An  t  dr m fo d he u r m t e o r o n s h   h  twe  s u d  t e mi n g tho . d i h   ur  

    S   i t e l mp l v , n   o   t     o t m   a , o e a d c me wi me r h h I sd  h   e — u t i s a d y u s als e  n i e t e b d c r n , n   o  h l e ! a  

    致。   又如 宝玉 的诗 ,花 影 不 离 身左 右 , “ 鸟声 只  在 耳东 西 ” 。霍译本 中译为 :  

    F o r i   e e a d br -o g i my lwes n my y s n   i sn   n d  

    e r , u me t  o s a d mo k my b t rt a s a s a g n  my ls   n   c     i e   r . t e  

    原 歌 中 作 者 使 用 “ ” “ ” “ ”  娇 、霄 、少 、 “ ” “高” “ ”“悄 ” 着 、 、敲 、 几字 进行 押韵 , 得整  使 个 歌 曲一 唱三 叹 , 有 韵律 。霍 克斯 在 进 行 翻  颇 译 的 时 候 则 使 用 “oe 与 “bv” “ien , lv” aoe ,s te ” x   g e” s n ,h h 和 “ y ,m ” se r n 和“e ” “i ” s ” “ e 与“e” e e g k   分别 押韵 , 达到 了原 歌 曲的效果 。   酒 令 是酒 席 上 的一种 助 兴 游戏 , 形 式 丰  其 富 多彩 , 投 壶 猜 枚 , 诗 对 句 , 字 测 签 , 如 联 拆 猜  拳 行令 等 , 遣词 造 句 , 意 义通 联 , 妙 语 双  或 或 或 关 , 双 声 叠 韵 , 顶 针 回环 , 是 变 化 万 千 。 或 或 真   在 翻译 本 回中 的酒 令 时 , 者 也 通过 运 用 韵律  译

    译者 用 ”as er”和 “er”的押 韵 来 反衬 宝  tas 玉 诗 中 的“ 右 ” “ 左 和 东西 ”有 着异 曲 同工 的妙  ,

    用!  

    此外 , 针对 本 回 中歌 曲的 翻 译 , 者 在 追  译

    求音美的同时 , 也力求让它能给读者带来感官 

    的手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使外 国人对 中国这  传统的娱乐手段有所了解。   2 霍译本 中的文化倾 向性  . 3 语 言是 文 化 的重 要 载体 , 文化 是 语 言所 承  载 的 内容 , 因此 翻译 需要 进 行 语 言文化 的对 比  研 究 。就汉 语 和英 语 而 言 , 者属 于不 同 的语  两 言体

    系 , 这就注定 了它们之间的翻译不 能完全  对等。在汉语译成英语 时, 由于文化的载体改 

    ・-— —— —

    49- — -  - - —

    语 言文学 

    变 了, 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 首先 , 译入语没有相  应 的词语 来 承载 源语 种 的文化 因素 , 成词 语  形 空 缺 ; 次 , 文 受 众 缺 乏 原 文 的汉 文 化 背 景  其 译 知 识 , 自己 的文 化 背 景 去 理 解 译 文 , 成 误  以 造 解 。霍 克斯 在 翻译 《 楼 梦 》 , 原 文 蕴涵 的  红 时 对 文 化 知识 在译 文 中进 行 了适 当的 补充 , 对 异  再 族 文 化 中容 易 造成 误解 的 概 念 进 行 了必 要 的  转换 , 使读 者有效 地跨 越 了文化 的 障碍 。   ( ) 译本 中有关 人名 的 翻 译  1霍 读霍译本时 , 笔者发现霍克斯在翻译人名  的时候没有按 照一般方法也 就是 直接地按 照  汉语拼音进行翻译 , 而是创造性地在使用更加  符合欧美人风格的名字的同时 , 将名字 的寓意  翻译 了出来 。如贾 宝玉 的 丫环 和小厮 名 字的 翻  译 :晴雯 ” 翻译 为 “kbi t 天 晴 )袭 人  “ 被 Syr h”( g , 被译 为 “ rma ( 气 ) 焙茗 被 译 为 ” ela' Ao ”香 , T a f  e ’ ( 叶)锄 药 被译 为 ”luh o”( 童 ) 茶 , Pogby 耕 。通 过  这样翻译贾宝玉的 丫环和小厮 的名字 , 不仅仅  符 合 了原 作名 字本 身 的含义 , 且 使 不具 备 一  并 定《 红楼梦》 背景知识的外 国读者在符合其 自   身的文化习惯的前提下 , 能够了解著作一定 的   文 化 内涵 。值 得一 提 的是 译 者 对 于 “ 官 ” 琪 和  “ 紫绡 ” 二人 名字 的 翻译 。“ 官 ” 蒋玉 菡 的艺  琪 是 名 ,因 此 译 者 在 翻译 的 时候 使 用 了 “ iu , Bj ”  o “ i u 一词 来 自法 语 , 为 “ 宝 ”通 过 使 用  Bj ” o 意 珠 , 法语单词 ,译者更好地增加 了一定 的艺术 氛  围, 也便于读者去识别小说 中的演员 。而贾宝  玉的另外一个 丫环“ 紫绡”是曹雪芹在构思时  , 所 想使 用 的贾 宝 玉 四大 丫环 的名 字 , 在最 后  但 定 稿 的时 候 , 曹雪 芹 把贾 宝 玉 的 四大 丫环命 名  为“ 人 , 袭 晴雯 , 月 , 纹 ” 麝 秋 。可 以说 霍 克斯 对  《 楼 梦 》 书有着 较 为 明确 的 了解 和探 考 , 红 全 因  此 在霍 译 本 中把 “ 绡 ”一 名 翻译 为 “ ipe  紫 Rpl” ( 纹 )  波 。 () 2有关颜色的翻译  霍 译 本 中有 关颜 色 的 翻 译 在 本 回 中 体 现  得并不多 , 如在讲到贾宝玉的住处“ 怡红院” 的  时候 , 译 为 “ r

    e  ei t; 提 到贾 宝 玉 的  其 G enD lh”在 g 丫环红玉和蒋玉菡 的大红汗 巾的时候转 而将 

    “ ” 为 “r sn 。颜 色 “ ”在 中国文 化 中  红 译 ci o ” m 红

    起 。霍克斯明确地意识 到这种差别 , 深刻理  解 “ ” 含 义 , 其 译 为 “re ” 者 “r   红 的 将 gen 或 ci m— son ” 从而 避免 了与 外 国文化产 生 冲撞 。   () 3 霍译 本 中有关 宗教 用语 的 翻译  在 本 回 中有 两处 提 到 了 “ 弥 陀佛 ” 个  阿 这 佛 教 用语 , 克 斯在 翻译 的 时候 把 它们 分 别译  霍 为 “ l sd nmeo  eG d 和 “ l a e o Be e   a  ft   o ” Ho n m ”  s h y 我 们 可 以清 楚 地 认 识 到 这 两 句 话 是 典 型 的基  督 教用 语 。在 当时 的社 会 环境 下 , 大 多 数 中  绝 国人 比较 迷 信 , 般 都 信 奉 佛 教 , 一 因此 对 于 中  国的读者来讲 , 他们很容易通过对“ 阿弥陀佛 ”   的用 法来 理解说 话人 的心 境 。但 是对 于信 奉基  督 教 的西 方 人 来 讲 , 果 把 “ 弥 陀 佛 ” 为  如 阿 译

    “ u da , B dh” 他们则可能很难理解 。因此霍克斯  直接 把 它们 译 为西 方人 所 熟 悉 的 日常用语 , 以  便 外 国读 者 更 好 地 了解 文 章 的 本 质 含 义及 所   想 表达 的思 想 。   综 上 来 看 , 克斯 在 翻译 的时 候 强调 对 于  霍 原文的整体把握 , 并且渗透了不少文化 因素在  其 中 ,以便 译 文 受 众 者 更 好 地 理 解 原 著 的精 

    髓。  

    文 学 翻 译 不 仅 仅 是 事 物 概 念 和 情 节 的记  叙 ,更 是 具 有 吸 引 读 者 的艺 术 形 象 和艺 术 意  境, 不仅 要 再 现 原 作 的思 想 内容 , 要 尽 可 能  还

    彻底地保 留原作 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于大卫 ・   霍克斯的《 红楼梦》 第二十八 回英 文译本赏析 ,   我 们 真 切 清 楚 地 认 识 到 文 学 翻译 的 标 准 、 过  程 、 言艺术 及 和相关 文化 的关联 。 语  

    [ 参考文献 ]  

    [ ] ai,H. 1D vd 红楼 梦英 译笔 记JM] I . 香港 : 港 中  香

    文大 学 出版 社 ,0 0 20.  

    [] 2 曹雪芹 . 红楼梦 ( 校注本 )M]北京 : [ . 北京师范 

    大学 出版社 ,97 18 .   [ ] 均. 3许 文学 翻译 的理 论与实 践—— 翻译对话 录  [ . M] 南京 : 译林 出版社 ,0 1 20.  

    [] 4 孙迎春. 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 [ . : M] 北京 中国对  外翻译 出版公 司,04  20 . [] 5 汪榕培. 比较与翻译 [ . : 海外语教 育出  M]

    上海 上

    版 社 ,9 7 19 .  

    象征着 阳光、 幸福 、 热烈 、 繁荣 、 运气等 , 然而在  英 语 中 , 色则 更 多 的是 和暴 力 、 血 联 系在  红 流

    [ ] 治奎. 6王 大学汉英 翻译教程 [ . M] 山东 : 山东大 

    学出版社 ,0 1 20 .   ( 责编 黄 晓)  

    5 0一  

    第二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汉汉英译文完整版

    第二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汉译英竞赛原文 英译汉竞赛原文:

    On Irritability

    Irritability is the tendency to get upset for reasons that seem – to other people – to be pretty minor. Your partner asks you how work went and the way they ask makes you feel intensely agitated. Your partner is putting knives and forks on the table before dinner and you mention (not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fork should go on the left hand side, not the right. They then immediately let out a huge sigh and sweep the cutlery onto the floor and tell you that you can xxxx-ing do it yourself if you know better. It was the most minor of criticisms and technically quite correct. And now they’ve exploded.

    There is so much irritability around and it exacts a huge daily cost on our collective lives, so we deserve to get a lot more curious about it: what is really going on for the irritable person? Why, really, are they getting so agitated? And instead of blaming them for getting het up about “little things”, we should do them the honour of working out why, in fact, these things may not be so minor after all.

    The journey begins by recognising the role of fear in irritability in couples. Behind most outbursts are cack-handed attempts to teach the other person something. There are things we’d like to point out, flaws that we can discern, remarks we feel we really must make, but our awareness of how to proceed is panicked and hasty. We give cack-handed, mean speeches, which bear no faith in the legitimacy (even the nobility) of the act of imparting advice. And when our partners ar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these irritable “lessons”, they of course swiftly grow defensive and pittle in the face of suggestions which seem more like mean-minded and senseless assaults on their very natures rather than caring, gentle attempts to address troublesome aspects of joint life.

    The prerequisite of calm in a teacher is a degree of indifference a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lesson. One naturally wants for things to go well, but if an obdurate pupil flunks trigonometry, it is – at base – their problem. Tempers can stay even because individual students do not have very much power over teachers’ lives. Fortunately, as not caring too much turns out to be a critical aspect of successful pedagogy.

    Yet this isn’t an option open to the fearful, irritable lover. They feel ineluctably led to deliver their “lessons” in a cataclysmic, frenzied manner (the door slams very loudly indeed) not because they are insane or vile (though one could easily draw these

    conclusions) so much as because they are terrified; terrified of spoiling what remains of their years on the planet in the company of someone who it appears cannot in any way understand a pivotal point about conversation, or cutlery, or the right time to order a taxi.

    One knows intuitively, when teaching a child, that only the utmost care and patience will ever work: one must never shout, one has to use extraordinary tact, one has to make ten compliments for every one negative remark and one must leave oneself plenty of time…

    All this wisdom we reliably forget in love’s classroom, sadly because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threat seldom hastens development. We do not grow more reasonable,

    more accepting of responsibility and more accurate about our weaknesses when our pride has been wounded, our integrity is threatened and our self-esteem has been violated.

    The complaint against the irritable person is that they are getting worked up over “nothing”. But symbols offer a way of seeing how a detail can stand for something much bigger and more serious. The groceries placed on the wrong table are not upsetting at all in themselves. But symbolically they mean your partner doesn’t care about domestic order; they muddle things up; they are messy. Or the question about one’s day is experienced as a symbol of interrogation, a lack of privacy and a humiliation (because one’s days rarely go well enough).

    The solution is, ideally, to concentrate on what the bigger issue is. Entire

    philosophies of life stir and collide beneath the surface of apparently petty squabbles. Irritations are the outward indications of stifled debates between competing conceptions of existence. It’s to the bigger themes we need to try to get.

    In the course of discussions, one might even come face-to-face with that perennially surprising truth about relationships: that the other person is not an extension of oneself that has, mysteriously, gone off message. They are that most surprising of things, a different person, with a psyche all of their own, filled with a perplexing number of subtle, eccentric and unforeseen reasons for thinking as they do.

    The decoding may take time, perhaps half an hour or more of concentrated

    exploration for something that had until then seemed as if it would more rightfully deserve an instant.

    We pay a heavy price for this neglect; every conflict that ends in sour stalemate is a blocked capillary within the heart of love. Emotions will find other ways to flow for now, but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unresolved disputes, pathways will fur and possibilities for trust and generosity narrow.

    A last point. It may just be sleep or food: when a baby is irritable, we rarely feel the need to preach about self-control and a proper sense of proportion. It’s not simply that we fear the infant’s intellect might not quite be up to it, but because we have a much better explanation of what is going on. We know that they’re acting this way – and getting bothered by any little thing – because they are tired, hungry, too hot or having some challenging digestive episode.

    The fact is, though, that the same physiological causes get to us all our lives. When we are tired, we get upset more easily; when we feel very hungry, it takes less to bother us. But it is immensely difficult to transfer the lesson in generosity (and accuracy) that we gain around to children and apply it to someone with a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r a pilot’s license, or to whom we have been married for three-and-a-half years.

    We should try to see irritability for what it actually is: a confused, inarticulate, often shameful attempt to get us to understand how much someone is suffering and how urgently they need our help. We should – when we can manage it – attempt to help them out.

    汉译英竞赛原文:

    屠呦呦秉持的,不是好事者争论的

    随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临近,持续2个月的“屠呦呦热”正在渐入高潮。当地时间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详细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并援引毛泽东的话称,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对中医药而言,无论是自然科学“圣殿”中的这次演讲,还是即将颁发到屠呦呦手中的诺奖,自然都提供了极好的“正名”。置于世界科学前沿的平台上,中医药学不仅真正被世界“看见”,更能因这种“看见”获得同世界对话的机会。拨开层层迷雾之后,对话是促成发展的动力。将迷雾拨开、使对话变成可能,是屠呦呦及其团队的莫大功劳。

    但如果像部分舆论那样,将屠呦呦的告白简单视作其对中医的“背书”,乃至将其成就视作中医向西医下的“战书”,这样的心愿固然可嘉,却可能完全背离科学家的本意。听过屠呦呦的报告,或是对其研究略作了解就知道,青蒿素的发现既来自于中医药“宝库”提供的积淀和灵感,也来自于西医严格的实验方法。缺了其中任意一项,历史很可能转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换言之,在“诺奖级”平台上促成中西医对话之前,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果,正是长期“对话”的成果。

    而此前绵延不绝的“中西医”之争,多多少少都游离了对话的本意,而陷于一种单向化的“争短长”。持中医论者,不屑于西医的“按部就班”;持西医论者,不屑于中医的“随心所欲”。双方都没有看到,“按部就班”背后本是实证依据,“随心所欲”背后则有文化内涵,两者完全可以兼容互补,何必非得二元对立?屠呦呦在演讲中坦言,“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既是站在中医药立场上对西方科学界的一次告白,反过来也可理解为西医立场上对中医拥趸们的提醒。毋宁说,这是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研究实质的某种揭示。

    科学研究之艰深莫测,科学家多有体认,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屡屡耳闻。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人们未必有足够认识。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做出的学问未必人人能学,其治学的精神和观念却很值得借鉴。这既包括“几十年磨一剑”的硬功夫,也包括一种巧妙平衡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就体现在其对中西医有机的结合。表面上,这是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而实质上,这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平衡——从中医传统中寻觅灵感,屠呦呦们的想象力值得叹服;用西学方法做论证,屠呦呦们的理性思维亦值得重视。想象力与理性思辨的高度平衡,恰恰是优秀科学家具备的关键素质。这两者的平衡,使他们的创新从不是漫谈空想,而实证又绝不会死气沉沉。

    (朱珉迕《解放日报》2015 年12 月9日)

    论小说对话翻译中人物性格的再现——《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译本对比分析

    论小说 对话翻译 中人物性格 的再现 

    — —

    《 红楼 梦》 第二十八 回英译本对 比分析 

    何 海性 

    ( 南 省 财 经 学 校 , 南 郑 州 40 1 ) 河 河 5 0 2 

    摘  : 红 楼 梦 》 为 扬 名 中 外 的 古 典 文 学 名 著 , 个 性 化  《 作 其

    的 语 言对 于成 功 塑 造 鲜 明 的 人 物 形 象起 了一 定 的作 用 本 文 作   

    例 2 “ … 除 了老 太 太 , 爷 , 太 这 三 个 ,第 四 个就 是 妹  :… 老 太 妹 了 ,要 有 第五 个人 ,我 也 说 个 誓 。 ” 杨 译 : …… Yo r  e “ ua t   eh

    coss p  ̄o  i he o l t  m e fe m y ga m ahe a d l e t e n n t  w rd  o  atr rnd t r n  m y  

    者 通 过 对 比《 楼 梦》 二 十 八 回 两 种 英 译 本 的 对 话 . 重 探 究  红 第 着

    两 个 译 表是 如 何 再 现 原 作 人 物 性格 的  火键 洲 : 人物 性 格 ; 话 翻 译 : 本  对 译 t l 分 类  :0 6 艾献 标 识 码 A  l鬈 -1 14   义  编  : 6 3 21 1 2 1 ) 5 0 7 -0   17 - 】 (0 1 0 - 02 2

    o n p rn .  a  ee S o o ee e” 霍 译 : … … G a nea d w  ae t I wer r ’ n   n  l . s s h t   s ‘ rn i n    

    my p rnsaet re o   e a d Co s   i stefut .Is a    ae t r h e  ft m n   u i Da   h  o r  we r   h n i h

    t   u t r  s tft ’ o yo  he ein’  fh.  i

    对 比 两 个 译 本 , 明 显 , 者 的 语 序 有 差 异 。杨 的译 法 是 把  很 两 要 强 调 的 部 分 收 到 ,  ・ 面 ,再 现 了宝 玉 迫 不 及 待 的 想 婴 黛 十 ur J 前 i   知道 她 在 其 心 【r 的  要 件 。而 霍 的 译 文 倾 向 直 译 , 持 r 1f  1 保  

    r 』 l  

    破臀 为t l … 

    小 说 创 作 巅 峰 的 《 楼 梦 》 一 部 反 映 封  红 是

    的顺 序 且没  竹  仃 们 竹 息 

    直叙 , 不  动  1 . 黛 I 2林 i 的  格 l 脱  l f

    讲 境 求 石 , 的  文   

    、  

    ¨ 小 I科 个    I ‘

    这 部 文 学 名 著 中 , 雪 芹 根 据 人 物 的  曹

    i 、 、 所 处 f 1 №f :  ,  

    体 场  和 人 物 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 予 了 每  赋

    个人 物 傲 l个  化 的  、 格 , 过 对 他 们 的 语 言描 写 . 神  1 i ‘ 风 通 形 遄 …   捉爪 … 人物 的  心 l  。 火 _《 楼 梦 》 I I : r红

    : 的译 本 , 著  最 的 址 代 … 删  小 

    f   造 也  仃 

    《 I 妙 》 彩 r I ,I 叩 j   足 & 均 ,比址 林   : 楼 众     I f: J } t 1    f  九  

    f   林  l ÷ l r 十 l,  I   I -    f :   儿 ” 晚  , 林  {   fl l  } 址 J  i   “ J   J 川l , 性  J     l0 5 、 l   这   j , 0  l   n 址  .   { l ・ r iI .   『 、 4, l    . ・I     J 刮  1f   人 、   J 圳  j  。   挑     纠      ) . 【 、 l。、 l 、 1、 . 

    畅 兜  、蛾 乃迭 火 

    人 _ ・ 克 斯 的 两 个 译  I  J ,J 时 人 物 性 格  、然 j

    个 义 小 火 J人物  .的 翻  风 格  =   ’ i 。

    f Ⅱ  : j J , r n    -r 懈   l     0I f U 1   达 L I I   i l 』 l     l 5 1分 f l 人 、     l

    3: 玉 便 问 I共 们 : 这 是 谁 叫 栽 的 ? ” 黛 玉 见 问 丫 头  宝 “ 林

    1对 话 翻译 中 的人物 性格 再 现 

    11贾 宝  的性 格 再 现  .

    们 , 说 道 : 凭 他 诳 叫 我 , 不 管二 爷 的 事 ! ” i :“ h  o   便 “ 也 畅   W o tl d

    he  o d  t sdr s—m a n ~ W h e ri rt   o hi   cs kig? o ve t l, si 1ay ” I’   Wi ” ad ) i u, t S S

    《 楼 梦 》 一 部 巨 大 的 艺 术 作 品 , 造 了 许 多 人 物 , 一  红 是 塑   l t 最 主 要 的 人 物 是 贾 宝玉 。他 的 “ 情 ”不 仅 表现 在 对林 黛  的  痴 ,

    I I   fM atr l I ’ b s c s    ] I o   se  It S u i s ” ; OC .1   n

    : ‘ h  o d h r t  o t i ” W o t l  e o d   hs   ?

    hc a k d t c   s c   h  m ads ‘ ho v r t d he  o do i, si  a —yu, ‘t i .W c c  ol  r t    t’ ad D i i   ha  t i   h tv rt     ih M at rBa ’ sno hng w ae e  o do w t   se   o.  

    钟情 , 表现在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赞赏。 还  

    例 I 宝玉 见 他 这 般 形 景 , 又说 道 :我 也 知 道 我 如 今 不 好  : 遂 “ 了 , 只 凭 着 怎 么 不好 , 不敢 在妹 妹 跟 前有 错 处 。 有 一 二 分  但 万 便

    错 处 , 倒 是 或教 导 我 … … ” 译 : hs n o rg d B o ut  o 你 杨 T i e c ua e   a y   g

        o

    on.“   ow  y o n ful . th Ikn m   w  a t Bu   ow e rb d Im a   .I d ne r s ve   a    y be ’   ve  d r  do n t i g o ur yo ae  a y h n  t h t u. I  d  s m ehi  t e es bi f I o o t ng h  la t t  

    - , , 这  个  例 人 川 小  。 尤 其 对 “ 爷 ”一 的 翻 译 , J   二 一词 也  址 炎 雄懈 川  宝  址  境 , I黛  这 句 话 显 然 是 怄 气 的 话 , 和    , 她 姝 , 问辈 _ 好 伙 伴 ,l‘ s e B o 话 中 带 着 对  址 义是 』 Ma r a ” j t 

    宝 玉 的讽 刺 挖  , 时 也 表露 出她 对  玉 的心 思 。 同  

    例 4 林 黛 玉 道 :你 也 不 用说 个 誓 . 很 知 道 你 心 里 有 ‘ : “ 我 妹 

    妹 ’ 但 只是 见 了 ‘ 姐 ’ 就 把 ‘ 妹 ’ 了 。 ” 译 : T ee S i , 姐 , 妹 忘 杨 “ hr ’r    o

    ne d t   we r  k e   o s a .I now Iha  a plc  n  u   ve   a e i y  he r.But at  whe ve   ne r

    wrn , o   a   c     f _’ 译 : a y  o l  eta h   a   o g y u cn t kmeo " , i .霍 B o u c u s   t eh d d e h  

    m ov d h r ‘  no   ’     uc   eno a a , e   e . Ik w I m notm h us  w d ys’he c nt  o i nue , d  ‘   owe rba   u m a  h nk m e   o d n ve  itn l     buth ve  d yo   y t i   ,1w ul  e rw tig y do

    y us  e, o   re a b u  .霍 译 :‘ hr ‘ n  edfr o   ehry uf gt lao t e o  l me ” T e S on e    e   o

    y  o s e r ’si   a—yu ‘  no   r   l t tC o sn  a  a  ou t  w a. ad D i . Ik w vey wel ha    u i D ih s

    a y h n  n y u   r s n e t  f n   o .I  d   v r s p u   n n t i g i  o r p e e c   o o e d y u fI o e e  l   p i     i

    s m ew a o   y,y   g  o tl m e of a outi… ’ ou ou htt el    f b  t  

    apa ei  o rh ac   lc   n y u   e r.Th   r u l s

    t a    o n a  u i  a e to b e i h ta s o   s Co s Ch i   s n  

    c m e  l ng o sao ,Cous D a  t o got n.  i n  ige fr te ’ s

    文 中 宝 玉 莫 名 其 妙 地 得 罪 了 黛 玉 ,面 对 黛 玉 的 不 理 睬 . 宝 

    玉 言 辞 恳 切 地 想 求 黛 玉 原 谅 自 己 无 意 中 的 冒 犯 。 文 中 划 线 部 

    以上 例 子 是 宝 玉 向 黛 玉 立 誓 时 , 玉 的 回 答 。这 句 看 似 黛 玉  黛 有意 无意 的 玩 笑话 , 有 弦 外 之 音 。就 句 式 结 构 看 , 个 译 例 基  却 两

    本 相 似 , 不 同 的是 对 “ 但 姐姐 ” 词 的 翻 译 。原 文 这 个 词 与 “ 妹 ” 一 妹   用 叠 音 的方 式 相 对 出现 , 理 解 为黛 玉 一 句 随 口打 趣 的话 , 泛  可 可 指 贾 府 上 下 的姑 娘 姐 姐 们 , 是 了 解 剧 情 的人 都 知 道 , 个 “ 但 这 姐  姐 ” 有所 指 , 就 是 宝 钗 。作 为 “ 比 比 干 多一 窍” 另 那 心 的黛 玉 . 这  说

    分 , 译 为 “ osme n   el sbt o g 杨 d  o t gt   at iwrn ”说 明 宝 玉 犯 错 误   i h h e    

    之 小 , 霍 译 的 “ i  p i  mewa ”则 强 调 宝 玉 不 是 有 心 犯  而 sp u   s   y l n o

    的错 误 而 且 所 犯 错 误 之 小 , 与 整 个 语 境 相 符 , 应 原 文 “ 不 这 呼 万   敢 在 妹 妹 跟 前 有 错 处 ” 句 , 时 也 表 现 处 了 宝 玉 对 黛 玉 的痴  一 同 情 。可 见 , 里 霍 的 译 法 更 胜 一 筹 。 这  

    作 者简 介 : 海 性 (9 8 )河 南 遂 平 县 人 , 南 省 财 经 学 校 高 级 讲 师  何 15 一 , 河

    7 -文 学 界  2

    语 言 研 究 

    句  ̄l 绝对 是 以 很含 薷 委 婉 的方 式 去 暗 指 , 因 此 译 者 在 翻 译 时  r、 ,l ,f - 例 6 王 夫 人 道 :扯 你娘 的臊 ! : “ 又欠 你 老 子 捶 你 了。 杨译 : ”  

    “ a ’  n u h f m  o . s e so d d … t S t   o r ft e   Th t S e o g   r o y u” h  c le . I  i   me y u  ah r

    应 考 虑 到 黛  的  格 特 点 . 将 其 泽为 “ e” 即 可 泛 指 又 有 所  .杨 hr,

    指  ,斯  的 A接  成 “ ui  a” 然 不 符 合 黛 玉 的性 格 特  Co s Chi, n  

    13 议 的  格 l 脱  .  } 『

    g v   o  n t e  e t g" 译 :‘ u’e an u h yb y t  k   a ey u a oh rb ai .霍 n Yo r   a g t  o  O ma e

    f n o   o r p o   t e ,

    a   a y W a g  ‘ g o   ip n   u   fy u   o r mo h r ’si L d   n . A  o d wh p i g d

    r m yo    sw a  ou n e ’ fo   urPai  h ty   e d.  

    薛  锹 址  t 成 功 吖 造 的 人 物 形 象 之 一 , 是 个 既 复 杂 .   片 】 ‘她   义 。 寓 . l ,  i 俸 感 的 艺 术 形 象  她 的性 格 : 愚 守 拙 , | 既 i 义一 满 :   藏  

    宝  征 母 亲 面 前 说 笑 , 得 王 夫 人 道 出 了 这 句 话 。 杨 的译  惹 从 文 中 , 者 一 点 也 肴 不  “ 玉在 慈母 前 放 肆 ” 倒 感觉 王 夫 人 果  读 一 宝 , 然 在 历 吉历 色 地 斥 责 宝 玉 。霍 用 “o r a 译 “ 老 子 ” 用 “  y u  ” P 你 , a g o  i pn ” 译 “ ” 都 非 常 生 动 、 确 , 时 也 让 读 者 在  o dwh ig 来 p 捶 , 准 同 话里话外体会到王夫人对宝玉的宠爱。  

    温柔敦厚 , 达 人度 , 小火外冷 内热 , 豁 义 表  不 … , 伪 世 故 , 虚 工 

    j心  ‘  : 。

    例 5 宝钗 笑 道 : 你 叫 他 快 吃 了瞧 林妹 妹 去 罢 . 他 在 这 里  : “ 叫 胡 羼 些 什 么.杨 译 : L t i f i   uc l a dji  u i Ln” ” “ e hm  ns q i y n   n Co s   i ,   i h k   o n   si B o h i “ h  h ud h  o la u d h r? 霍 译 :‘ u a   ac a d . W y so l e fo  r n   e ”   o e Yo  

    s ul lthi   ns   ik y,S   h the c n  e  a k O  s D a — ho d e  m f ih qu c l i O t a    a g t b c t h   i   i yu. si   o—c ibln l . ‘ on’  a  hm   at tm e ’ ad Ba ha  a d y D tm ke i w se i  hee r  w ih U .  t  S’

    2小 结 

    由此 可 见 , 宪 益 和 霍 克斯 的 两个 译本 各有 千秋 。 由 于 两  杨 但 者 翻 译 方 法 的不 同引 起 了 笔 者 的思 考 :为 何 会 有 两 种 风 格 迥 异  的译 本 ? 位 译 者 的翻 译 特 点 是 什 么 ? 究 两 个 问 题 。 者 认 为 : 两 探 笔   由 于杨 宪 益 与 霍 克 斯 怀 着 各 自不 同 的翻 译 目的 。 同的 “ 向” 不 意   读 者 , 处 于 不 同 的 社 会 背 景 及 历 史 时 期 , 得 他 们 在 翻 译 策  又 使 略 的选 择 和 运 用 上 出现 很 大 的 差 别 , 终 产 生 出 风 格 迥 异 的 翻  最 译 文 本 。杨 的 翻 译 特 点 是 忠 实 于 原 作 , 译 流 畅 , 有

    异 国 情  笔 含 调 , 起 来 新 鲜 有 趣 , 失 其 艺 术 的感 染 力 , 有 时 因 过 分 拘 泥  读 不 但 于 句子 的 表征 结 构 而 使 表 达 缺 乏灵 活 性 。霍 的特 点 则 是 文 从 字  顺 , 为 流 利 顺 畅 , 起 来 非 常 爽 快 , 是 对 于原 文 民 族 文 化 色  极 读 但 彩 的传 递 则稍 逊 一筹 。  

    宝 钗 不 但 容 貌 美 丽 ,博 学 多 才 ,聪 明伶 俐 而 且 对 人 情 的练  达 , 世事 的洞 明 也使 她 深 得 人心 。她 与探 春 、 春 的 关 系都 很  对 惜 好 , 上所 引 的话 是 对 两 姐 妹 的 回答 。显 然 , 句 话 一 是 在 提 醒  以 这 她 俩 不 要 跟 宝 玉 问东 问 西 了 , 宝玉 有急 事 ; 一 方 面 其 实 回 答 了  另 探 春 、 春 的疑 问 。 就 是 宝 钗 的 高 明 之 处 , 人 看 来 , 即 为 宝  惜 这 让 她 1 着 想 又 不 得 罪 探 春 与 惜 春 。 的译 文 很 简 洁 也 较 口语 化 , 蔓 杨 符合  宝 钗  探 春 、 春 的 友好 关 系 。霍 的译 文很 全 面 , 其 通 过 意译  惜 尤 对 “ 他 在 这 里 胡 羼 些 什 么” 句 的 翻 译 很 到 位 ,U”一 词 ,   叫 这 “S 将

    宝 钗 与 探 春 、 春 牵 在 了 一 起 , 示 着 两位 姑 娘 , 钗 和 她 俩 是  惜 暗 宝

    条 心 。可 见 。 个 译 文 各 有 千 秋 。 两  

    1 . 夫 人 的 性 格 再 现  4王

    参考 文 献 :  

    【 冯 庆 华 . 译 艺坛 一 《 楼 梦 》 译 艺 术 研 究 [ . 海 : 1 】 红 红 翻 M】 上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社 。0 6 2 0 

    王 夫 人 是 宝 玉 的母 亲 , 是 封 建社 会 的 贵族 。 维 护 并 推 崇  又 她 封 建 礼 教 和 封 建 等 级 制 度 ,但 偶 尔 也 会 对 下 层 劳 动 人 民 的 悲 惨  命 运 伤 怀 。作 为 母 亲 , 是 慈 爱 的 , 容 的 。 她 宽  

    【 黎翠 珍 . 译评 赏 【 . 京 : 国青 年 出版 社 ,0 4 2 】 翻 M】北 中 20  

    ( 上接 第7 页) 目 前大 部 分 非 英 语 专 业 的学 生 所 使 用 的 口语  1

    英 语 口语 教 学 的 最 终 目的 是培 养学 生运 用语 言 进 行 交 际 的 

    教 材 过 于 陈 旧 , 于 偏 重 于 词 组 、 型 等机 械 化 的练 习 , 容 枯  过 句 内

    燥 无味 。 内 容 编 排 上 关 于 西方 文化 背景 知识 的介 绍 少之 甚 少 . 在   忽 视 了对 学 生跨 文化 交流 能 力 的培 养 。 此 , 口语 教 材 的 选 择  因 在

    能 力 , 就 要 求 教 师 在 正 确 的教 学 原 则 的 指 导 下 , 断 地 优 化 课  这 不 堂 教 学 过 程 , 断 地 探 索 教 学 方 法 , 学 生 的 口语 交 流 能 力 不 断  不 使 得到提高。  

    上 , 注 重 教 材 的 时效 性 和 实 用 性 , 时 , 师 也

    可 根 据 本 校 学  应 同 教

    生 的 专 业 方 向或 者 基 础 编 写 适 合 自 己学 生 特 点 的 口 语 教 材 , 更  好地做 到“ 因材 施 教 ” 当 然 , 何 教 材 也 只 是 给 教 师 提 供 固 定 的  。 任 语 言材 料 ,教 师 只有 不断 提 高 自身 专 业 水 平 ,通 过 各 种 创 新 活  动 , 能 创 造 性 地 使 用 教 材 而 不 是 拘 泥 于 口语 教 材 中 的 内容 . 才 增  强 学 生 学 习 的 兴 趣 和 教材 的使 用效 果 , 到 “ 赢 “ 效 果 。 达 双 的  

    参 考文 献 :  

    [胡卉 . 1 】 口语 教 学方 法 谈 Ⅱ. 文 教 学 与 研 究 , 0 5( ) ] 语 2 0 , 6  1

    [] 2杨静. 外语教学 中学 习者消极情 感消除及 积极情 感建构 

    之 探 索 【 . 中师 范 大 学 ,02 D】 华 20  

    [王蔷主 编. 语教 学法教程 [ ] 京 : 等教 育出版 社 , 3 ] 英 M . 北 高  

    2 0 00  

    3结 束语 

    [】 4林莉兰.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刍义Ⅱ. 】 中国高等教 育 ,0 65  20( )

    文学界 ・ 7  3

    2015年大学英语六级翻译(邳州刘琦翻译)

    2105 年大学英语六级翻译真题

    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要求饭菜丰富多样,客人吃不完,中国宴席上典型的菜单包括 开席的一套凉菜及其后的热菜,例如肉类、鸡鸭、蔬菜等.大多数宴席上,全鱼被认为 是必不可少的,除非已经上过各式海鲜.如今,中国人喜欢把西方特色菜与传统中式菜 融于一席.因此牛排上桌也不少见,沙拉也已经流行起来,尽管传统上中国人一般不吃 任何未经烹饪的菜肴.宴席通常至少有一道汤,可以最先完成最后上桌.甜点和水果通 常标志室席的结束.

    刘琦译文:

    In China, to show hospitality, traditionally, varied meals are required to be served, and are also expected to be impossible for guests to eat up. Cold dishe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hot ones, such as meat, chicken, and duck, can be seen in a typical menu for Chinese banquets. A whole mandarin fish is becoming almost indispensable at most of these banquets, unless different kinds of seafood have been served already. Nowadays, Chinese like to put western specialt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dishes together into a seat, therefore, it is not uncommon to see steak served, meanwhile, salad is becoming popular, although non-cooked dishes are traditionally refused by Chinese. A soup, at least one, will be included in a banquet, which may be served either at first or at last. Deserts and fruits, served lastly, are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end of the banquet.

    官方译文:

    Variety of foods and dishes is needed in traditional ways of entertaining guests and makes them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ypical menus ones. Of Chinese banquet include cold dishes to start and the following hot for example meat, chicken, duck and vegetables. In most banquets, a whole fish dish is considered indispensable, unless various kinds of seafood have been served. Nowadays, Chinese people tend to mix Western special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Thus, steak is not rare. Traditionally, although the Chinese do not eat any of the uncooked dishes, salads have also become popular. The banquet usually has at least a bowl of soup that can be offered as the first or the final dish. Desserts and fruits usually mean the end of the feast.

    科技论文摘要翻译范本(邳州刘琦翻译)

    城郊美丽乡村既有农村住房现状调研

    【摘要】我国的资源相对不足,但能源日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节约能源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对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不断重视,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在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但是,作为农村住房,这类建筑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若改进完善这一类建筑的节能措施,其将会在节能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通过对扬州市汊河镇冻青村的走访调查,我们详细掌握了该村住宅的现状。

    【关键词】 农村 住宅 能源 现状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Present State for Existing Rural

    Housing of Beautiful Villages around Suburbs

    Abstract

    China is now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but increasingly in great consumption, which, therefore, has been becoming one of restrictive factors of ecnomic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it is a problem that pooks no delay. As China is constantl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energy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the technology of envelope structures thermal insulation is also becoming a simultaneous strengthening, especially for the one of exterior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whereas the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to be used in rural housing construction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If properly used, it will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aving energy. For this, after an interview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Village Dongqing, attached to Town of Chahe in City of Yangzhou, we have made a thorougoing report on present housing state of this village.

    Key words: rural housing energy present state

    读《翻译美学导论》后试探刘宓庆的翻译美学

    翻译 文 学  

    读《 翻译美学导论》后试探刘宓庆的翻译美学 

    邓 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翻译美学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得的产物,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   美过 程 以及 审美再 现的 要求方 面来 试探 刘宓庆 的翻 译美 学 。   关键词: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再现;审美过程 

    《 翻 译 美学 导 论》 是系 刘 宓庆 翻  译 论 著全 集 之一 。该书 立足 于 翻 译既  有 科 学性 又 有 艺术 性这 一观 点 ,探讨  了翻译 的美学 渊源 、 翻译 的审美 客体 、   翻 译的 审美主 体、 翻 译 审美 意识系 统、   翻 译 艺术 创 造 的基 础层 级 、翻 译 艺术  创 造 的综 合层 级 、翻 译 审美 理想 和 审  美 再现 等 问题 。通过 阅读 该 书,作 者  打 算 从 审美 客体 、 审美 主体 、 审美 过  程 以及 审 美再 现 的要 求 方面 来试 探 刘  宓 庆的翻 译美 学  性。 首先 , 审美主 体受制 于审美 客体 。   译 者无 可 避 免地 受 限 于 审美 客体 ,也  就 是 受 到原 文 的 限制 。其 次 ,审 美 主  体 受 制 于 自己的水 平 。 与作 者不 同,   译 者还 要 受 到 自身 知 识 、感 觉、 能力  和翻 译水 平等方 面 的限制 。   3 . 翻 译 的 审 美 过程  翻 译 的 审美 过程 包 括 四个 步 骤 :   审 美理 解 ( 对 审 美 客体 的理解 )、审  美转 换 ( 对 审美 客体 的理解 和转换 )、   审 美提升 ( 对转 换后 的客体 进行提 升 ) 、   审 美再 现 ( 对 提升 后 的 客体 进行 最 终  客 体 理解 得 再透 彻 ,也 只能 通过 恰 当  的审美 再现才 能告知读 者 。  

    4 . 翻译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 

    1 . 翻译的审美客体 

    审 美客 体 是指 人 类 审美 活动 下 的  客 观物 质 ,但 并 非客 观世 界 中 的所 有  物 质都 是 审美 客 体 。只有 在 审美 活 动  中,具 有 审美 特 点并 能 引起 人类 某 种  感 情 的物质 才 是 审 美客 体 。翻译 的审  美客 体 是指 所 需要 翻 译 的、 有 审美 价  值 的、 能满 足 人 的 审美 需求 的原 文。   因此 ,翻译 的审美 客 休有 如下特 点 :   第 一、 翻 译 的审 美客 体 的审 美 价  值主 要 取 决于 原 文 ,译文 的 审美 价 值  要基 本 与 原文 的 一致 。 为 了达到 这 一  目的 , 译员 就应遵 循忠 实原文 的原则 ,   不 忠 实 原文 的译文 ,无 论 再 美 ,也 不  能获得 审美价 值 。   第二 、翻 译 活 动存 在 一 定 的灵 活  性 。有 两 个 因 素决 定 了翻 译 活动 的 灵  活性 :其 一 、翻 译 审美 客 体 的审 美 成  分非

    常 复杂 ,基 本 上不 能 在 目标 语 言  中找 到完 全 对 等 的译文 , 为实 现 审美  价值, 译 员可 能灵活 处理原 文; 其二、   译 员对 原 文 的理 解 和欣 赏也 会 因人 而  异 ,译 文 也会 带 有 译 员对 原文 的 主观 

    理解。  

    2 . 翻 译 的审 美 主体   审美 主体 是 指对 审 美 客体 进 行 审  美 活动 的人 。翻译 的审 美主 体 就是 指 

    译 者 。在 翻译 的过 程 中, 首先 ,译 者  就 是读 者 ,他 必须 首 先 要深 层 理解 原 

    文 ,然 后才 能 在译 语 中 重现 或 重塑 原  文 的信 息 。翻 译 的 审美 主体 和 审美 客  体 两者 相 互 依存 ,缺 一 不 可 。译者 是  翻译 中的 焦 点成 分 ,在翻 译 的 过程 中   要尽 量 避 免加 入任 何 个 人主 观 观 点 。   受 自身 文 化环 境 的影 响 ,译 员翻 译 过  程 中又扮演着 非 常重要 的角色 。   翻译 的审 美主 体有 其 自身 的局 限 

    要完 美 地再 现 原文 的 审美 价值 ,   需 要满足 一下 的基 本要求 :   第 一 、译 者要 充 分利 用源 语 言 和  目标语 言 之 间 的可译 性 ,尽 量保 留源  语 言 的语 义 内容 ,在 目标 语 中找 到对  等 的审美 价值 。   第 二 、译 者要 充分 利用 源 语 言和  目标 语言 之 间 的可译 性 ,尽 量保 留源  语 言 的语 言风 格 。举 个例 子 ,引 文就  再现 )   不应 该被翻 译为一般 的 间接 语句 。   3 . 1 审 美理解  第 三 、译者 要 充分 利用 源 语 言和  在 翻译 的审 美活 动 中 ,第 一步 就  目标语 言之 间的 可译 性 ,尽量 保 留源  是 要对 审 美客 体 ,也 就 是原 文 加 以理  语 言 的语 言修 辞 。修辞 一般 包 括三 个  解 ,这 个过 程 就 叫做 审 美理 解 。该 步  部 分 ,即被 修 辞 的对象 、对 被 修 辞对  骤 是 接 下来 三 个 步骤 的 基础 ,也 是 影  象 的描 写和 修 辞手 法 。被修 辞 的对 象  响翻译 审美 再现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   是原文 中把 审美理想 具体化 、 客观 化 、   体 裁不 同,其 表情 达 意 的 方式 不  物质 化 ;对 被 修辞 对象 的描 写 是把 原  同 ,有 些文 章 的 内涵 意 思不 能简 单 地  文 物体 个 性化 、 典型 化 、清 晰化 。修  从字 面 而 来 ,只有 通 过 深层 的,仔 细  辞 手法 在英 语 汉语 中都非 常 重要 ,常  的研 读 才 能 正确 悟 出 。因此 ,翻 译 的  见 的有 类 比 、比喻 、夸 张 、拟 人等 修  审美 主 体, 即 译者 需要 有 良好 的原 文  辞手法  知 识 基础 ,还要 对 审美 客 体进 行 详 细  第 四、译 者要 充 分利 用源 语 言 和  地 分析 。  

    目标 语 言之 间 的可 译性 ,尽 量保 留源  3 _ 2 审美 转换  语 言 的风格 元 素 。出来 上述 的语言 风  翻 译 的审美转 换 的基本方 法是“ 共  格和 修 辞风 格 ,个 人 习语风 格 也是 一  感 ”,意 思 是 说译 员 需要 在 目标 语 言  种重 要 的风 格 ,它包 括 词语 选 择 的个  中找 到 与原 文 相 同 的审美 价 值并 表 达  人倾 向和用词 的个人特 点等 等。   出来 。审 美转 换 是 审美 再 现 非常 重 要  总 结 :要 想完 美 再现原 文 的审 美  的一个步 骤 。   价 值 ,译 者就 应 该首 先 明 白翻译 美 学  3 _ 3审美提 升  的组 成 部分 ,并 认真 完成 审 美 再现 的  通 过 前面 两 个 步 骤 ,译 员 已经 掌  四个步 骤 ( 即:审美理解 、审美转换 、   握 了审 美再 现 的信 息 和 方法 ,在 该 步  审美 提 升 、审 美再 现 )。此 外 ,掌 握  骤 中,译 员 需要 仔 细 安排 并 找到 最 好  好 源语 言和 目标语言 也是非 常必要 的。   的表 达方 式 以再现原 文的 审美价 值。   参考文献:   刘 宓 庆认 为 审 美提 升包 括 两 个环  【 1 】 刘宓庆 . 翻 译 美 学 导论 t x q . 北  节 。其 一 、抓 住 原文 结 构 ,准 确表 达  京 : 中国对 外翻译 出版公 司 , 2 0 0 5 .   原 文 的意 思 ,尽 量保 留原文 的 内容和  f 2 ] 刘叔成 . 美 学基 本 原 理 ( 第 三  语 法 结构 ;其 二 、优 化 译文 ,以在 译  版 )[ MJ . 上海 : 上海人 民出版 社 , 2 06 .   语 中获得 审美价 值 。   [ 3 ]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 北京 :   五洲传 播 出版 社 , 2 0 0 5 .   3 . 4审美再现   审 美 再现 是 审美 过 程最 后 一个 步  f 4 ] 毛 荣贵 . 翻译 美 学 [ M1 . 上海:  

    2 0 0 5 .   骤 ,也 是最 重 要 的一 个 步骤 。因 为译  上 海交通 大学 出版社 , 员所 做 的 努力 全 部都 在 这个 步 骤 中体  作者简介 邓婷( 1 9 8 6 . 4 - ) , 女, 汉族,   现 出来 ,前 三 个步 骤 的 效果 也 是通 过  四川 遂 宁人 , 助教 ,本科 ,硕 士研 究  这 个 步 骤 得 以体现 。审美 主 体 把 审美  生在 读 ,研 究方 向 :大学英语教 学。  

    些  塞   枣 塑 迎 擐  ! _ h t  ̄ p - . ( / w w w - _ b f w 5 - ? _ r . g _ …・ 1   1 5 ・  

    刘炳善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摘要 刘炳善是一位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国内翻译界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鉴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刘炳善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以期能更透彻地理解他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刘炳善的翻译思想体现了: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方法的“三维”转换以及“多元共生”的翻译伦理观。

      关键词:刘炳善 翻译 生态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刘炳善(1927-2010),河南郑州人,是一位资深翻译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醉心于莎士比亚、兰姆、维吉尼亚・伍尔芙等人的作品,并努力把他们的作品翻译出来,向国内读者推介。他的译著有《伊利亚随笔选》、《书和画像》、《伦敦的叫卖声》、《圣女贞德》等。晚年的刘炳善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编纂出巨著――《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这是中国学者所编的第一部大型莎士比亚原文词典。该词典一经出版就震惊莎士比亚研究界。刘炳善的译文用词考究,追求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无限接近,能准确把握原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文风和社会环境,因此他的作品广受赞许,深受外国文学爱好者的喜欢。关于翻译,刘炳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笔者就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诠释。

      二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2001年,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翻译生态环境”,这也预示着在翻译研究中引入生态学理论的开始。生态翻译学“是借用和改造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来研究翻译的,是借‘它山之石’来为翻译研究服务的”。该学说“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生态翻译学是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依据,提出翻译就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翻译的生态环境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翻译的发起者、译者、赞助人、出版商、译文读者、译者所处的环境等;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译者;译者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纬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而最佳翻译就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多维度适应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得到更多的翻译机会,获得很高的社会名誉;对于译文,适者生存、长存,能长时间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在生态翻译学的世界中,多元的翻译理论和不同的译本可以按照“多元共生”原则,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共存,一起接受“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考验。

      三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刘炳善的翻译思想

      1 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

      刘炳善教授主张在翻译时,要“译自己真正喜爱(至少也是性之所近)的作品,译时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到工作中去”。“只有自己真正喜爱什么、熟悉什么,才能使学生和读者对它们感到兴趣和有所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丝毫不差的。”这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即生态翻译学所主张的“译者中心”说。

      刘炳善先生从高中时代就喜欢莎士比亚,对他启蒙的作品是曹禺翻译的《柔蜜欧与幽丽叶》,优美的台词、催人泪下的爱情、精彩的人物刻画使得刘炳善立即喜欢上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刘炳善曾经在《南方周末》向大家讲述他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求学时,刘炳善一度经济困难,连伙食费都没有了,于是就向系主任借了五块钱。可是当他在一个校园书摊上看到一部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时,却毫不犹疑地用五块钱买下了它。当刘炳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许多莎士比亚作品时,他甜蜜地形容自己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后来,凭借对莎士比亚发自内心的狂热,他主动选择用20年的时间,攀登一座又一座莎士比亚大山,为我们编纂出莎士比亚大词典,扫除欣赏莎翁文学作品的障碍。正因为喜欢,他才主动选择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啃掉文学界的这根硬骨头。没有刘炳善先生的主动选择与付出,就没有这本大词典的诞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这体现了“译者中心”的思想,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翻译过程负全责。

      2 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不停地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的选择。刘炳善先生早就认识到一个人是离不开生态环境制约的:“人的一生,不能不受着国家民族命运和时代环境的制约,也不能不受着个人思想、才能的局限。两个方面冲撞、扭结、化解,便形成他的人生坐标和发展轨迹,形诸文字便是他的成果。”而刘炳善先生在对作品的选择和翻译上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符合生态翻译学的思想。

      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刘炳善发现对于青年学生和莎士比亚研究人员来说,莎剧原著就是“天书”,里面的语言是400年前的英语,与当代英语差别甚大,很难懂,因此很多学生在阅读莎剧原文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中途放弃。为帮助广大读者顺利阅读莎剧原著,他选择编纂《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方便大家使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刘炳善先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选择用英汉双解的方法编这部大词典的。

      刘炳善先生认为兰姆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随笔作家,他的《伊利亚随笔》是其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代表。在《伊利亚随笔选》的译序中,他写道“现在译者所做的工作,私心以为是梁遇春先生所开创的译介兰姆事业的一种继续,而动机自然是想为我国今天和明天的散文作者提供一组可以参考借鉴的外国随笔作品。兰姆是一个“冷门”,他不可能是畅销书作者。但在文学史上他也自有一定地位,翻译介绍他还是值得做的。”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刘炳善先生是为了迎合国内的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而选择把《伊利亚随笔选》翻译出来的。   3 翻译方法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纬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而刘炳善教授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三个纬度均非常重视。

      (1)语言纬

      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也有所差别。这时,译者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翻译语句的顺序,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符合译文生态环境。例如,兰姆的散文用语文白杂糅,刘炳善先生在翻译时就故意在白话中掺杂一些文言用语,“最明显的是用文言来译拉丁引文。有时,也用些‘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字面点缀于译文之中,目的是想渲染一点儿滑稽意味。当然,在一般的白话文里是不兴这样的。但是,对于兰姆这样的特殊文章,只好‘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的处理,使得他的译作“除了文字本身极其优美外,译语相当精审准确,周到细腻,确实不错。另外,译作中有效地吸收了若干文言成分,也使意思的表达在流畅之外,兼具一定的精粹性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这充分体现了刘炳善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以及译文语言的重视。

      (2)文化纬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再在译文中用译文读者适应的方式传达出来,让译文读者充分领略原文的文化魅力。为理解原文文化,译者需要尽其所能搜集原文时代的各种资料。在这方面,刘炳善先生真的是广大翻译者的典范。学者雷颐在读过刘炳善译文集后,为其《伦敦的叫卖声》译文所传达出的文化魅力所折服:“译者对文中所涉之文人文事都作了详尽的考订,细到如18 世纪的伦敦的作家、医生、律师、科学家、政治家们各自常去的是哪一家咖啡馆,卖女性化妆品小贩的绰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下层文人,当时的市井俚语……”这也表明,刘炳善先生对准确传达原文文化的重视。

      (3)交际纬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其主要的社会功能。那么,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除了能准确理解原文用语,传达原文文化,还要保留原文的审美情趣,使译文与原文的交际功能和谐统一。在翻译兰姆散文时,刘炳善就意识到了文化作品的交际功能。他主张,在翻译前先对作者传记和原文进行仔细的揣摩,对作者的行文风格有整体的把握,在翻译时不要让自己的风格代替了原作者的风格,因为原文的风格体现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刘炳善先生在翻译时,特别注意保留原作者的风格,力图让译文读者尽得原作者的思想精髓。这样的做法使得他的译作颇为传神,深受译界好评。

      4 “多元共生”的翻译伦理观

      在生态翻译学的世界中,不同的译本可以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共生,一起接受“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是“多元共生”原则。刘炳善先生对不同译本的态度也恰好符合生态翻译学的这一翻译伦理观。

      刘炳善先生认为对同一作品进行复译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不停地进行翻译,才能在前面译作的基础上拿出更高水平的译作来。在文章《莎剧的两种中译本:从一出戏看全集》中,他比较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与梁实秋翻译的整套《莎士比亚丛书》。在经过细致的对比后,刘炳善认为朱生豪的翻译语言更加优美、诗意也更加浓厚,吸引了更多读者,极大地促进了莎剧的推广,但是与原文对照,尚有遗漏欠妥之处;而梁实秋的翻译以“存真”为原则,能更多地保留莎剧的原貌。他总结道:“朱译本代表三四十年代中国莎译的结晶。梁译本虽然本身不尚繁华,但它基础深厚扎实,启示我们中国莎译事业还应有一个更远大的前景,即在更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拿出中国的更高水平的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信、达、雅’三者更完美结合的莎译精品。这是我国莎学界、莎译界今后需要攀登的新的、光辉的峰顶。”从刘炳善先生的话语中,我们能看出他是支持不同译本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共存的,因为只有经过对不同译作的比较和学习,才能在此基础上,拿出更好的作品,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翻译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 结语

      生态翻译学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它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翻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译者的翻译思想,更准确地评价译作。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了刘炳善先生的翻译思想,发现刘炳善的翻译思想很多地方都符合生态翻译学,虽然刘炳善先生已经离世,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会继续发挥作用,促进翻译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外语研究》,2010年第4期。

      [2] 胡庚申:《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上海翻译》,2011年第4期。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中国翻译》,2008年第6期。

      [4] 胡庚申:《译论研究的一种尝试――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中国外语》,2011年第6期。

      [6] 刘炳善:《英国散文与兰姆随笔翻译琐谈》,《中国翻译》,1989年第1期。

      [7] 刘炳善:《英语学习:回忆与感想》,《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 刘炳善:《一个人的二十年――我怎样编纂一部莎士比亚大词典》,《南方周末》, 2009年4月22日。

      [9] 刘炳善:《永远做学生――我的求学之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6期。

      [10] 刘炳善:《兰姆和他的随笔――〈伊利亚随笔选〉译序》,《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11] 王正仁:《简谈刘炳善的散文翻译风格》,《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12] 雷颐:《如闻伦敦叫卖声――刘炳善先生与英国随笔》,《文汇报》,2004年4月17日。

      [13] 刘炳善:《莎剧的两种中译本:从一出戏看全集》,《中国翻译》,199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段艳丹,女,1982―,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刘宽》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 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日:臣不敢醉,但任重贵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日: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吾惧其死也 ②昔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认者得牛而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宽尝于坐被酒睡状。

    ④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

    4.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B.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C.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容易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D.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刘秉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①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②,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③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④,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节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注释】①汩(gǔ)没:沉没,埋没。②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③赞:告诉,介绍。④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郁郁不乐 居:居然

    B.问以治天下之大经 经:原则、根本

    C.燕闲顾问 燕:通宴,安闲

    D.每赞以天地之好生 每:常常,往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养其亲 是时以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乃汩没为刀笔吏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定社稷之大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犹不改旧服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刻画了刘秉忠博学多才,通古晓今,为官后又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尽心竭力的形象。

    B.刘秉忠以才学和忠诚赢得皇帝的恩遇与信任,他借此推举自己身边的人,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世祖因此在国事上更加依赖他。

    C.本文虽是为刘秉忠作传,却也塑造了一位知人善任、乐纳忠言、体恤臣下的元世祖形象,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

    D.文章描写投笔归隐这一细节,巧妙刻画了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性格特点;引述了翰林学士王鹗的奏章内容,又从一个侧面表明刘秉忠忠心勤恳辛苦功高,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

    散闲淡类其为人。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3分)

    参考答案:

    16.A. 居:闲居(例如:居则曰)

    17.D.而:连词,表转折,意为却。(A.以:连词,表目的,意为来/介词,凭身份B.乃:强调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意为却竟(然)/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意为才 C.结构助词意为的/取独。)

    18.B

    19.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20.(1)刘秉忠跟着皇帝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皇上,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2)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皇帝听。

    参考译文:

    【原文】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①。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②为刀笔吏③乎!丈夫不遇④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注释】 ①亲:父母双亲。 ②汩(gǔ)没:沉没,埋没。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③刀笔吏:主办文书的官吏,也称刀笔。④ 不遇:不被重用。

    【译文】刘秉忠字仲晦,最初叫刘侃,又改名叫子聪,当官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来赡养父母。他平时常常抑郁不高兴,有一天弃掷笔叹息道:我家几代都是做官的,现在却堕落成耍笔杆子的了?大丈夫不被赏识,应该隐居以求得志罢了。便辞掉职务离开,隐居到武安山中。

    【原文】世祖在潜邸①,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②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注释】①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欧阳修《代人辞官状》:属潜邸之署官,首膺表擢,陪学黉之讲道,无所发明。 ②三式六壬遁甲: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大六壬,古称为三式,是东方古代最高深的预测学,而六壬又为三式中之最。

    【译文】元世祖即位以前,海云禅师被召到他的住处,听说刘秉忠博学多艺,邀请他同行。晋见元世祖后,刘秉忠回答问题,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询问。刘秉忠没有什么书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没有不精通的。谈论天下的事就像谈论手掌中的事。元世祖很喜欢他。

    【原文】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①赞②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③不可胜计。

    【注释】①每:往往,常常。 ②赞:告诉,介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③全活:使动用法,使保全,使存活。

    【译文】癸丑年,跟着元世祖征讨大理。第二年,征服了云南。常常介绍天地是爱好生灵的,以王者的英明神武的皇帝不该滥杀无辜,所以攻克城的时候,没有杀一个人。己未年,刘秉忠跟着皇帝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皇上,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原文】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①、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②。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③粲然一新。

    【注释】①大经:大法、常规。《论衡本性》: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 ②闻:使听到。李密《陈情表》:谨拜表以闻。 ③ 文物:文人,文士。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译文】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皇帝听。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原文】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①,积有岁年,参帷幄②之密谋,定社稷③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④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注释】①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明史》:郑和初事燕王于籓邸。 ②帷幄:天子的住处必设帷幕,喻指帝王、朝廷。 ③社稷: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④燕闲:安定闲暇。燕,通宴。

    【译文】刘秉忠虽然常在皇帝左右,却仍然不改换旧日的服装。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上奏说:刘秉忠长期侍奉在皇上身边,有很多年了,参与国家的机密,制定国家的大方针,忠心勤恳辛苦功高,应加以奖励推崇。皇帝看了他的奏书,当天就授予刘秉忠光禄大夫之职,位居太保,参与中书省政务。下诏让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他。刘秉忠接受命令之后,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空闲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以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原文】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①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②,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注释】①阴阳术数: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术数,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符契:契约、凭证。《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卷者,所以为信也。

    【译文】至元十一年秋八月的时候,刘秉忠没有生病端直地坐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

    皇帝听说后惊叹哀悼,对群臣说:秉忠侍奉我三十多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发表意见毫不隐晦掩饰,他精通阴阳术数,占卜事情预知未来如合契约,非常应验。只有我知道这些,其他人不可能听说啊!皇帝拿出国库的钱为他置办了棺木敛服,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他的灵柩回到大都安葬。

    【原文】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①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②以吟咏自适③,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注释】①极:达到极点,尽头。 ②每:往往,常常。 ③适:满足,畅快。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刘秉忠自幼好学,到老不松懈,虽然达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却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天恬淡安静,与平时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他的诗歌恬淡闲散,正像他的为人。有文集十卷。他没有子女,过继弟弟刘秉恕的儿子兰璋当做自己的儿子。

    《刘宽》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    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日:“臣不敢醉,但任重贵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日:“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吾惧其死也            ②昔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认者得牛而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宽尝于坐被酒睡状。

      ④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

    4.“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B.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C.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容易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D.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    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刘    宽

    1. 【解析】答案:D。应为气量,胸襟。

    2. 【解析】  答案:D。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A①人称代词表单数,相当于“他"。②人称代词,表复数,相当于“他们”。B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C①用在动词“刑罪"之前,构成“所”字结构。②表示被动。

    3. 【解析】  参考答案:①刘宽什么也没说,卸下驾车的牛交给失牛的人,自己步行而归。②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③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④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

    4. 【解析】答案:B。类:相似  容:允许  脱误:言行有误。见归:归还给我

    5. 【解析】答案:C。①表现其温和。②表现其以德为政的主张。④表现其一心为政。

    6. 【解析】  答案:D。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

     

    [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牛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始终不对其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总是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他就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看见老年人总是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技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看重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很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好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刘安世》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安世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注1]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注2]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注1] 啖:吃,引申为引诱。

    [注2]元佑,宋哲宗的年号,公元1086至1094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咨尽心行已之要          咨:询问。

    B.初除谏官,未拜命        除:授予官职

    C.在职累岁                累:劳累。

    D.则执简却立              却:后退。

    10.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光教之以诚                    (3) 吾欲为元佑全人

    (2)主上方以孝治天下              (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这样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母亲,不愿就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

    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4分)

    译文: 

    (2)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3分)

    译文:

       (3)项伯杀人,臣活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尽心行已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佑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的老师)司马光。”退还了梁师成的信不予理睬。

     

    《德量刘基》阅读答案及翻译

    德量   刘基

    人之度量相越也,其犹江海之于瀸泉乎?瀸泉之微,积而至于海,无以尚之矣,而海亦不自知其大也,唯其不自知其大也,故其纳不已,而天下之大莫加焉。圣人之为德,亦若是而已。是故汧泉纳瀸泉,池纳汧泉,沟纳池,浍纳沟,溪纳浍,川纳溪,泽纳川,江河纳泽,而归诸海。故天子,海也;公、侯、卿、大夫,江河也,川泽也;庶官,溪浍之类,而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而其势必趋焉,其志之感,情之远,如气至而虫鸣也,如雨来而础润也。君人者惟德与量俱,而后天下莫不归焉。德以收之,量以容之,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故量小而思纳大者,祸也。汋谷之蝇不可以陵洪涛,蒿樊之鴽不可以御飘风。大不如海而欲以纳江河,难哉!

    【注】①瀸(jiān):泉水时流时止。②鴽(rú):古指鹌鹑类小鸟。

     

    22.依据文意,标题中“德”、“量”两字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是             (2分)

    23.对“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不也相继流过所有的大县城吗?

    B.它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不也很悬殊吗?

    C.它们先后离去,不就像大绳断绝吗?

    D.小溪离开大海,不也是自寻绝路吗?

    24.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25.同是借大海说理,本文与庄子的《秋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3分)

    26.综观全文,评析本文的思想内容。(3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

    22. (2分)育德意在收服民心,使百姓欣然前来;育量则是容纳万民,让百姓安心生活。(1分)。“使人来”和“使人安”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1分),所以应先“德”后“量”,不能互换位置。

    23. (2分)B

    24. (3分)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效果鉴赏1分。示例:全句借助排比、比喻等修辞(1分);由泉而海,由万民而天子,语意层递,形象而有力地阐述海纳百川、包容万民的道理(1分);全句句意一气而下,节奏紧凑,语势充沛(1分)。

    25.(3分)两文都表现海的博大,借具体形象使说理鲜活生动,深入浅出(1分),《秋水》通过海神与河伯的对话,借助寓言,以海之大衬河之隘,表达人贵自知、不可自大的道理(1分),本文以海喻人,旨在告诫统治者应有大海般的品德和胸襟(1分)。

    26.(3分)就思想内容作辩证分析和评价。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示例:本文所阐述的为政尚德,保民而王的思想,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局限(1分)。从其积极意义上说,倡导统治者有德有量,重视民生,体现出作者朴素的“民本”思想(1分)。但文章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考虑,且“万民皆瀸泉也”、“瀸泉之于海,其相去也不亦大县绝乎”等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轻视人民的意味,这是囿于时代而无法超越的士大夫情结(1分)。

    “刘秉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节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注释】①汩(gǔ)没:沉没,埋没。②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③赞:告诉,介绍。④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郁郁不乐             居:居然

    B.问以治天下之大经         经:原则、根本

    C.燕闲顾问                 燕:通“宴”,安闲

    D.每赞以天地之好生         每:常常,往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养其亲               是时以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乃汩没为刀笔吏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定社稷之大计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犹不改旧服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刻画了刘秉忠博学多才,通古晓今,为官后又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尽心竭力的形象。

    B.刘秉忠以才学和忠诚赢得皇帝的恩遇与信任,他借此推举自己身边的人,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世祖因此在国事上更加依赖他。

    C.本文虽是为刘秉忠作传,却也塑造了一位知人善任、乐纳忠言、体恤臣下的元世祖形象,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

    D.文章描写投笔归隐这一细节,巧妙刻画了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性格特点;引述了翰林学士王鹗的奏章内容,又从一个侧面表明刘秉忠忠心勤恳辛苦功高,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

    散闲淡类其为人。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3分)

     

     

    参考答案:

    16.A. 居:闲居(例如:居则曰)

    17.D.而:连词,表转折,意为“却”。(A.以:连词,表目的,意为“来”/介词,“凭……身份”B.乃:强调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意为“却”“竟(然)”/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意为“才” C.结构助词意为“的”/取独。)

    18.B

    19.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20.(1)刘秉忠跟着皇帝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皇上,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2)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皇帝听。

     

    参考译文:

    【原文】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注释】  ①亲:父母双亲。  ②汩(gǔ)没:沉没,埋没。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③刀笔吏:主办文书的官吏,也称刀笔。④ 不遇:不被重用。

    【译文】刘秉忠字仲晦,最初叫刘侃,又改名叫子聪,当官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来赡养父母。他平时常常抑郁不高兴,有一天弃掷笔叹息道:“我家几代都是做官的,现在却堕落成耍笔杆子的了?大丈夫不被赏识,应该隐居以求得志罢了。”便辞掉职务离开,隐居到武安山中。

    【原文】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

    【注释】①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欧阳修《代人辞官状》:“属潜邸之署官,首膺表擢,陪学黉之讲道,无所发明。”  ②三式六壬遁甲: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大六壬,古称为三式,是东方古代最高深的预测学,而六壬又为三式中之最。 

    【译文】元世祖即位以前,海云禅师被召到他的住处,听说刘秉忠博学多艺,邀请他同行。晋见元世祖后,刘秉忠回答问题,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询问。刘秉忠没有什么书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没有不精通的。谈论天下的事就像谈论手掌中的事。元世祖很喜欢他。

    【原文】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注释】①每:往往,常常。  ②赞:告诉,介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③全活:使动用法,使……保全,使……存活。

    【译文】癸丑年,跟着元世祖征讨大理。第二年,征服了云南。常常介绍天地是爱好生灵的,以王者的英明神武的皇帝不该滥杀无辜,所以攻克城的时候,没有杀一个人。己未年,刘秉忠跟着皇帝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皇上,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原文】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注释】①大经:大法、常规。《论衡·本性》:“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  ②闻:使听到。李密《陈情表》:“谨拜表以闻。”  ③ 文物:文人,文士。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译文】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皇帝听。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原文】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注释】①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明史》:“郑和初事燕王于籓邸。” ②帷幄:天子的住处必设帷幕,喻指帝王、朝廷。  ③社稷: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④燕闲:安定闲暇。燕,通“宴”。

    【译文】刘秉忠虽然常在皇帝左右,却仍然不改换旧日的服装。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上奏说:“刘秉忠长期侍奉在皇上身边,有很多年了,参与国家的机密,制定国家的大方针,忠心勤恳辛苦功高,应加以奖励推崇。”皇帝看了他的奏书,当天就授予刘秉忠光禄大夫之职,位居太保,参与中书省政务。下诏让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他。刘秉忠接受命令之后,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空闲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以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原文】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注释】①阴阳术数: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术数,泛指在中华文化中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符契:契约、凭证。《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卷者,所以为信也。”

    【译文】至元十一年秋八月的时候,刘秉忠没有生病端直地坐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听说后惊叹哀悼,对群臣说:“秉忠侍奉我三十多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发表意见毫不隐晦掩饰,他精通阴阳术数,占卜事情预知未来如合契约,非常应验。只有我知道这些,其他人不可能听说啊!”皇帝拿出国库的钱为他置办了棺木敛服,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他的灵柩回到大都安葬。

    【原文】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注释】①极:达到极点,尽头。  ②每:往往,常常。  ③适:满足,畅快。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刘秉忠自幼好学,到老不松懈,虽然达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却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天恬淡安静,与平时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他的诗歌恬淡闲散,正像他的为人。有文集十卷。他没有子女,过继弟弟刘秉恕的儿子兰璋当做自己的儿子。

    “过犹不及”及其他——浅析刘庆荣教授的翻译

    2 0 1 3年 3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l  a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Ma r . 201   3  

    第l 0卷 第 3期 

    Vo I . 1 O   No . 3  

    “ 过犹不及" 及其他 

    — —

    浅析 刘 庆 荣教 授 的 翻译 

    吕   凯. 丰 志 明 

    ( 四川 城 市职 业 学 院 应 用外 语 系 ,  ̄ t / 1 1 成都 6 1 0 1 0 1 )   摘 要: 风格 是 评 价 翻 译 文 本 的要 件 。5 ' 1 庆 荣 译 文《 行 情暴 涨 的股 票 市 场 》 主要 存 在 “ 过” 、 “ 不及 ” 和“ 翻 译 态度 ”  

    问题 。5 1 , 译 化 简为 繁 , 与 原 文 风格 相 去 甚远 , 乃 至 背道 而 驰 , 这是 致 命 伤 。 同时 译 者 望 文 生 义 、 缺 乏严 谨 的 翻译 态度 ,  

    译 文还 有 翻译 腔 、 语 法、 标 点等 值 得 商榷 的 问题 。最后 得 出结论 : 过 与不 及 都 不 是好 翻译 , 翻译 需要 恰 到 好 处 。另外 ,  

    翻译 能力 和 态度 都 不可 缺 席 。  

    关键词 : 过 犹 不及 《 q - 国翻 译》 化 简为繁 ; 望文生义; 翻译 腔 ; 恰到好处 ; 严 谨 的 态度 

    得 恰 到 好处 是 难 上 加 难 , 所 以翻 译 出 错 也是 常 事 。   《 论语 . 先进》 : “ 子贡问: ‘ 师与商也孰贤? ’ 子 日: ‘ 师也过 ,   商也不及。 ’ 日: ‘ 然则 师 愈 与 ? ’ 子日 : ‘ 过犹 不 及 。 ” ’ 这就是“ 过 

    三 

    仔 细 对 照原 文 , 我们会发现如下问题 :   ( 一) 脱离 风格 、 化 简 为繁 。 也 就是 翻 译 “ 过” 了:   尤金 ・ 奈达说 . 所谓翻译, 是 在 译 语 中 用 最 切 近 而 又最 自  

    犹不及” 的 最初 来 源 。新华 字 典给 出与 出处 一致 的解 释 : “ 过:   过分 ; 犹: 象; 不及 : 达 不 到 。事 情 做 得 过 头 , 就 跟 做 得 不 够 一  样. 都 是 不 合适 的 。” ① 过 头 就是 画蛇 添 足 , 是艺 术 作 品 的 一大  忌讳 . 也 成 了不 少 翻 译 作 品 的败 笔 。过 与 不 及 的译 文 都 不好 ,   只有 恰 如其 分的 才称 得 上 好 译 文 。 著 名 的翻 译 家 、 《 世界文学》   前 主 编 李文 俊 也 曾 言及 : “ 过 火 是 有 才 能 的 翻译 家 的 通病 。他  肚 子 里 有太 多 的文 词 . 巴不得 全都 端 出来 。 好 露 一 手 。 原作 火  爆. 译 者 自当腾 挪 闪跃 , 施 出浑 身 解 数 。 原作 若 是 存 心 干 巴 巴  枯 涩似 小公 务员 , 译 者 亦

    需低 眉顺 眼若 小 媳 妇 , 而 且 是 揣着 明   白装 糊 涂 的 小媳 妇 。” ( 李文俊 , 2 0 0 8 : 1 5 6 ) 。 著 名 翻译 家 、 四川  大学 曹 明伦 教授 “ 建 议 初 学 翻 译 的人 先 定 一 个 较 低 的标 准 , 比  如 笔者 建 议 自己 的学 生遵 循 的标 准 就 是 ‘ 最接近 , 最 自然 ’ 。 所  谓 最接 近 . 就 是要 在 意 义 、 语气 、 感 情 和 文 体 风 格 等 诸 方 面尽  可 能地 接 近 原文 : 所 谓 最 自然 。 就 是 译 文 的 语 言要 尽 可 能 地通  顺 自然 ” ( 曹 明伦 , 2 O o 7 : 9 ) 。这 是 曹 老 师语 重 心 长给 学 生 以 及  翻译 初 学 者 的一 个 翻 译标 准 。 以上 翻 译 名 家都 说 明 了翻 译 的 

    然 的对 等 语 再现 源 语 的信 息 。 首 先 是 意义 . 其 次 是 文体 。翻译  的风 格 或 文体 是 内容 以外 的 最 重要 形 式 .没 有把 握 风格 的译  文是 失 败 的 。法 国博 物 学 家 、数 学 家 、文 体 学家 布 封 ( C o mt e   d e   B u f o n ) 说“ 风格 即人 ” ( e  L s t y l e   c ' e s t   F h o m m e   n l e m e ) , 也 阐  述 了风 格 对 于 艺术 的重 要 性 。 荷 马 、 萨福、 巴尔 扎克 、 雨果 、 培  根、 莎 士 比亚 、 海明威 、 福克纳 、 川端康成 、 村 上 春树 、 钱钟书、   张爱 玲 、 莫言、 韩 寒 等风 格 各 异 . 如 果 译 者 没 有 体 现 其 独 特风  格, 那 注定 是 劣 译 。 《 纽 约 客》 著 名 撰 稿 人 怀特 是 一位 独 具 风格  的 随笔 大 师 , 其 随 笔语 言简 洁 、 生动、 恬 雅 而 又不 失 幽 默 . 他在  扩充 版 《 文体要素》 中多 次 强 调 行 文 必 须 简 洁 . 他说 : “ 简 洁是  生动 的副 产 品 … …文 章 简 洁 方 有 活 力 。 句 应无 冗 词 . 段 应 无赘  句。” @   《 中 国翻 译 》 中刘 庆 荣 教 授 那 篇译 文最 值 得 商榷 之 处 是 风  格“ 繁复” , 原 文 最 醒 目的 简 洁特 色在 译 文 中 难觅 踪 影 。 通 读 原 

    重要原则——信 。过则不信 ; 不及亦不信 。  

    《 中国 翻译 》  ̄ 2 0 0 9年 第 2期 刊 载 了刘 庆 荣 教 授 的 译 文  《 行 情暴 涨 的股 票 市场 ) ( t h e   B i g   B u l l   Ma r k e t ) 。这 篇 短 文 选 自   美 国弗 雷 德 里克 . 路易斯. 艾伦 ( F r e d e r i c k   L e w i s   A l e n ) 所 写 的  《 就 在 昨 日— — l 9 2 0年 代 野 史 》 ( O n l y   Y e s t e r d a y : A n   I n f o r ma l   Hi s t o r y

      0 f   t h e   1 9 2 0 s ) 第 十 三 章 最 后 四 段 。文 章 是 对 华 尔 街  1 9 2 9年 股市 崩 盘 后 的 小 结 。 纵 览 全 文 ,笔 者赞 同译 者 所 言 ,   “ 文 章 笔调 严 肃 。 分 析 透彻 , 句法灵活 , 长 短 句 结 合 … …” ( 刘 庆  荣. 2 0 0 9 ) 。刘译 能够 把 握 文章 这 种 特 色 , 不 少 翻 译 比较 到位 。   然 而原 文 最 重要 的风 格是 简洁 , 言 简 意赅 , 只用了区区 4 2 0 个  单词 。 但译 文接近翻番 , 总计 7 9 9个 字 ( 其中4 0个 “ 的” , 7个  “ 了” ) 。但 对 照 原 文 我们 不 难 发 现 , 译 文 很 多 关键 地 方 有 翻译  过 头之 嫌 。 需要斧正; 还 有些 地 方 尚欠 火 候 , 仍 需 精雕 细琢 。 所  以 .恕笔 者 浅 陋 .提 出一 些 小 问题 与刘 教 授 以 及广 大 读 者 商  榷 。 笔者 在 本 文 中表 达 观 点 , 同时 提 供 拙译 , 主要 目的在 于 探  讨 问题 , 敬请 指 出 、 批 评 错 误 。 众所 周 知 , 翻译 并 非 易 事 , 翻译 

    文( 或者全文 ) , 我们不难发现 , 文章精巧 布局 、 精心遣词、 精确  定位 , 目标 读 者 是 受 过 中高 教 育 的 群 体 , 尤其是谙熟经济 、 洞  悉 商业 、 知 晓股 市 或 者 研读 经 济史 的读 者 。选 文 。 尤其 是 标题   和关 键 句 要 言 不 烦 、 字斟句酌 . 往 往 一语 中 的 。且 看下 文 举 例 

    分析 :  

    1 .原 文 标 题 干 净 利 落 . 区 区 四 字 ——  e   B i g   B u l   M a r k e t 。 文 章标 题 犹 如 人 之 大脑 , 标题不好 , 整 体会 大 为 逊 色 。   译者用心 良苦说“ 牛市是行 话” ( 刘 庆荣 , 2 0 0 9 : 8 0 。 下面未作说  明 的 例 句 出处 相 同 ) , 担心 读者 不知道 “ 牛市 ” 为何物 . 所 以  B i g   B u l l   Ma r k e t 被“ 暴涨 ” 为“ 行 情 暴 涨 的股 票 市 场 ” — — 九 个 

    字 。殊 不 知 . 现 代 社 会 稍微 懂点 经 济 的 . 几乎 都 听 说过 股 市 上 

    涨 的 牛劲 , 股 市 下 跌 的 熊 样 。请 看 下 面一 组 数 据 : 进人 中登 公 

    司 网站 h t t p : / / w w w. c h i n a c l e a r . c l 1 , ma i n / 0 3 / o 3 0 3 / 0 3 o 3 O 5 / o 3 o 3 O 5

    —  

    1 . h t m l 我们就会发现 : 一 周 股 票 账 户 情 况统 计 表 ( 2 0 1 2 . 1 0 . 1 5 —  

    2 0 1 2 . 1 0 . 1 9 ) 中 国 股市 账户 有 1 6 , 9 7 8 . 4 3万 个 。 假 设 一 个账 户 代  表 一个 家 庭 . 平 均 每 个 账

    户 涉 及 三个 人 。 那 么大 概 有 五亿 人 与  股 票 关联 。 如 果 每个 账 户 涉 及 两 个 人 ( 因为 有些 大 户 不 止一 个 

    1 2 2・  

    账户 ) , 那么也有三亿左右人 口关 系股票 , 姑且不算与 股票账 

    户无 关 而 了解 股 市 的 人 。经 过 2 0 0 6   2 0 0 7年 的大 牛 市 辉 煌 .   媒 体 的洗 礼 . 知道“ 牛市 ” 的 人也 越 来 越 多 。用 G o o le g 搜索“ 大  牛市 ” , 可 以获得 约 4 , 6 2 0 , 0 0 0条 结 果 ; 搜索“ 牛市 ” , 找 到 约  2 8 , 1 0 0 , 0 0 0条 结 果 ; 搜索 B u l l   ma r k e t , 找 到约 3 3 , 2 0 0 , 0 0 0条 结  果; 搜索 B i g   b u 1 1   m a r k e t 找到 约 1 7 , 9 0 0 , 0 0 0条 结 果 。 “ 大 牛市 ”  

    已是 一个 耳 熟 能 详 的词 汇 。 因此 。 笔 者 以为 , 刘 教授 多虑 了 。 没 

    出不 确 切 的 解 释 。 英 语 中 的有 一 些 词 语 表 达 、 句 式 结 构 与汉 语 

    的表达 方式非常 接近 , 有些 译者 便不假 思索 、 想 当然( t a k e   i t  

    f o r   g r a n t e d) 地 套 用所 熟悉 的词 语 , 望 文 生 义 地 翻译 似 是 而 非 .  

    貌合神离 的 F a l s e   f i r e n d s , 是 翻 译 者 的 大 忌 。 比如 , 萨 缪 尔 森  《 经济学》 第 十八版中的意蕴深刻 的“ F o r   Wh 0 m  t } l e   B e l l   T o l s ”   ⑤ 被翻译成“ 撞钟为谁 ” ⑥ 。更 可 怕 的 是从 第 十 二 版 到第 十六 版 

    直被译 为 “ 为谁作 嫁 ” ⑦“ B u t   e v e n   mo n o p o h s t s   m u s t   a l w a y s  

    有 必 要让 “ 牛市” 变成“ 行情暴涨的股票市场”   为 了 契 合 原 文 

    b e   l o o k i n g   o v e r   t h e i r   s h o u l d e r s   f o r   p o t e n i t M  c o m p e t i t o r s ”@ 被 译 

    风格 , 四字 标 题应 该 译 成 “ 大牛市 ” — — 三 个 字 。这 可 是 标 题 1   2 . T h e   B i g   B u l l   Ma r k e t   w a s   d e a d是第 一段 第 一 句 话 , 是本 

    段 的 核心 。 也是 本 文 之 眼 。 六个 字 , 七个音节 , 四个 重 音 , 提 纲 

    为“ 尽管如此 。 即 使是 一个 垄 断 者 它也 必 须 经 常 “ 回头 看 看 ” 那  些 潜 在 的竞 争 者 ⑨ 。荷 兰语 有 个 广 告 “ Ma m a , d i e , d i e , d i e …”   会误译

    为 : 妈妈, ( 我要 ) 死, 死, 死 …… , 本 意却是“ 妈妈 , ( 我 

    要) 那个 , 那个 , 那 个 …… ” ( ” Mu mm y , t h a t   o n e , ha t t   o n e 。 ha t t  

    挈领 、 铿 锵有 力 、 掷 地有 声 。 同时 , 以下 三 段 第 一 句 都 是 开 宗 明  义、 惜墨如金、 简 明扼 要 。 这是原文的重要特征。 译者在 “ 翻译  导读 ” 中 写道 : 开头 一 句 太 重 要 了 。 必须译得干脆利落 , 绝不 能  拖 泥带水 。 否 则 就 破 坏 了 全 文 的气 势 ( 刘 庆荣 。 2 0 0 9 : 8 O ) 。然 

    o n e …” ” P l e a s e . ” ) 。w h i t e   w i n e不 是 ” 白酒” , 而是” 白葡 萄 酒 ” :   r e d   t a p e 容易望文生义成“ 红 色带 子 ” . 实 则 是 官 样 文章 或 官 僚 

    习气。 日语 中 的 “ 丈夫 ” 和中文的“ 丈夫 ” 就迥 然 不 同 。 这 样 张 冠 

    而, 行胜于言 。 原 文 被暴 涨 成 “ 行情暴涨 的股票市场崩盘 了” ,   不 多 不 少 。字 数 翻 番 , 恰 恰 破 坏 了 原 文 的 气 势 。 B i g   B u n   Ma r k e t , 三个 大 写 字 母 , 相当于专有名词 , 下文反复出现 , 欧美 

    人 士 一 看 就 明 白是 1 9 2 9年 1 0月 股 市 跳 水 以后 的漫 漫 熊 市 .   就像 “ 文化大革命” 之 于 中 国 人  选 文 出 自原 文 第 十 三 章 “ 崩 

    李 戴 的 例 子不 胜 枚 举 。   如 前 例 4中 的 Wi n d @ w   c l e a n e r ,维基 百科 的定 义是 : 【 l 1  

    ( A m e i r c a n   E n g l i s h : w i n d o w   w a s h e r [ 2 1 ) i s   a   p e r s o n   w h o   m a i n t a i n s  

    he t   c l e a n l i n e s s   o f   w i n d o w s . mi I T o r 8   a n d   o he t r   la g s s   s u r f a c e s   a s   a  

    p r o f e s s i o n@

    由此 得 知 这 些 人 是 高 空 作 业 的楼 宇 “ 洗 窗工” . 这 

    盘 !” ( C r a s h ) 。“ 崩 盘” 是 一个 金 融行 业 术 语 。 对 应 的 词 应 该是  c r sh或 c a 0 l 1 a p s e .而 这 翻 译 让 一 个 恰 如 其 分 的 普 通 词 “ d e a d ”   死了。 这 也 是语 体 的 问 题 。另外 。 崩 盘 强 调 是 股 市 短 时 问 发 生 

    是 一个 危 险 的职 业 。新 华 字 典 给 橱 窗 的 释 义 : ( 1 ) 商店 临 街 的  玻璃窗 , 用来展示样品。( 2 ) 用来展览

    文物 、 图片 等 的 玻璃 橱 。   形 制 不 一 。如 果 是 橱 窗 清 洗 工 , 一 下 就 变得 安 全 了( 不 知 有 没 

    的崩溃. 而 原 文的 熊 市 则 是 指不 见尽 头 的 熊 市 。译 者 说 , d e a d   意 思 是死 亡 .说 一般 股 票 市 场 是 不 会 死 亡 ,其 实译 者 偷换 概  念. 正 如 白马 与 马 的关 系 。 “ 牛市” 死 了, 特指 1 9 2 0年 代 那 次 牛  市 之 死 。故 , 本句开宗明义 , 本句译为 : 牛 市 已死 1   3 . 第二 段第 一句 C o o l i d g e — H o o v e r   P r o s p e r i t y   w a s   n o t   y e t  

    d e a d , b u t   i t   i s   d v i n g 恰好和第一段 第一句 r I 1 l e   B i g   B u l l   Ma r k e t  

    Wa s  d e a d两 相 应 和 

    有 这 种 工人 ) 。所 以“ 橱窗 ” 属 误译 , 外延 缩小 , 应该 为“ 洗 窗 

    工” 。  

    再 如 N o   m a t t e r   h o w   m a n y   s o o hs t a y e s r   o f   h i g h   i f n a n c e  

    p r o c l a i me d  t ha t  a l l  wa s  we l l ,n O  ma t t e r  h o w  e a me s d y  t he  

    P r e s i d e n t   s e t   t o   w o r k   t o   r e p ir a   t h e   d a ma g e   it w h  s o f t   w o r d s   a n d  

    Wh i t e   H o u s e   c o n f e r e n c e s ,a   m a j o r   d e p r e s s i o n   W s  a i n e v i t a b l y  

    u n d e r   w a y .  

    原译 : 柯立芝一 胡 佛 盛 世 虽 然 尚未 结 束 , 但 已 日薄 西 山 ,  

    气 息奄 奄 了。   原 文 只有 十一 个 字 , 译文 翻番有余 , 二 十 四字 , 与 第 一 段 

    原译为“ 不管有多少高级金融预言家声称一切正常 . 也不  管 总 统 先 生 多 么认 真 地着 手 工 作 .用 温 和 的言 词 和一 个 又 一 

    个 白宫会 议 来 修 补 损 失 , 大萧条还是迫在眉睫, 不可 避 免 。 ” 译  者望 h i g h   i f n a n c e 之文生 “ 高级 金融 ” 之 义 。 我们 能把 h i g h   s e a   译成“ 高海” ?h i g h   s u m me r 怎 么 译 ?2 0 0 5年 版 《 牛 津英 汉 双 解  大 辞典 》 第4 6 2页 解 释 为 “ 巨额 融 资 9 9 0《 朗文 英 文 当代 大 词典  ( 第五版 ) 》给 h i g h   i

    f n a n c e的 释 义 为 f i n a n c i a l   a e t i v i t i e s   i n v @ l y i n g   v e r y   l a r g e   a mo u n  ̄o f   mo n e y . 也 就是“ 涉 及 巨大 资 金  的金融行为 ” 。普林斯顿 大学 f a r l e x “ 参 考 资 料 与 学 习工 具 ” @   则如 此定义 : l a r g e   a n d   f i n a n c i l ̄ a a n s a c i t o n s ( o R e n   u s e d   it w h 

    t h e   i mp l i c a i t o n   ha t t   ho t s e   i n d i v i d u a l s   o r   i n s i t t u i t o n s   wh o   e n g a g e  

    第 一 句 译 文 没 有二 致 。 很 繁琐 。不 符 合 原 文风 格 , 也 违 背 了 中  文 的 简洁 。 笔者不得不同意“ 盛世” 翻译 得 比较 好 , 但 中 文 的 盛  世还 包 含 政 治 清 明 、 社 会祥 和 、 人 民 安 宁 等 综 合 因 素 。 但原 译 

    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 这种译法是把 “ 康 乾 盛世 ” 改为“ 康熙一   乾 隆盛 世 ” . 把“ 文景之治” 改 为“ 文帝一 景帝治世 ” 。其 实 英 语  有“ 柯立芝繁荣” 的 固定 说 法 。 因 为 胡 佛 那 短 暂 的 不 算 繁 荣 的  “ 繁荣” 经 常 忽 略不 计 。 如果 一 定 要 归 化为 “ 盛世” , 就 一 定要 做 

    得彻底 . 可 以试 着 译 成 “ 柯胡盛世” , 然后注释 , 读 者 自然 领 会 。   参考译文 : “ 柯 立 芝 繁 荣 ”④ 没 有 一 命 呜 呼 , 只是 一 息 尚  存。  

    4 .原 文 : T h e  g r o c e r ,t h e  w i n d o w— c l e a n e r ,a n d  t h e  

    s e a m s t r e s s   h a d   l o s t   he t i r   c a p i t a 1 .  

    i n   he t m   a r e   u n e t h i c a l , 也 就是 “ 复杂 的大宗金 融交易 , 常 指 没 

    有道德的个 人或机构参 与的大宗交 易” 。 这不难想到国际金融  大鳄索罗斯 、 罗杰斯等 国际炒家 , 以及大名鼎鼎 、 阴 险 狡 诈 的  高盛 、 美林等投资机构 , 他 们 经 常 言行 不 一 。 “ 忽悠” 、 误 导 公 众 

    甚 至 国家 。 因 此 . h i s h   i f n a n c e交 易 标 的 虽 然 数 量 庞 大 ( h i g h ) ,  

    原译 : 杂货店老板 , 橱窗清洗工 , 成衣 店女 裁 缝 , 接 二 连 三 

    地 赔 光 了老 本 。  

    十 一 个英 语 单 词 被 翻 译 成 三 十 个 汉 字 。   参 考译 文 : 百货店主、 洗窗工和缝衣女

    工都折了本。  

    ( 二) 值得 分析 的“ 不及 ” 问 题  “ 不及 ” 这 里 指 的是 翻 译 不 准 确 , 不到 位 , 尚 欠 缺 火 候 或 者  没 有 达 到 需要 的能 力 问 题 。  

    1 . 望 文生 义 

    但 不表示 那些 “ 预言 家 ”很 高级 ( h i g h ) , h i g h本 身 不 修 饰  s o o t h s a y e s。结 合 语 境 、 r 历史和现实 。 s o o t h s a y e s r   o f h i g h   i f n a n c e   可 以译 为 “ ( 昧 着 良心 的 ) 金融预测师” 、 “ 证券分析师” 等。   参考译文 : 无 论 多 少 金 融 预 测 师 鼓 吹 一 切无 恙 , 也 无 论 总  统 多 么 工 作 卖力 , 语言淡定 , 召 开 白 宫会 议 , 以 弥 补损 失 , 大 萧 

    条都难以避免 . 迫在眉睫 。  

    2 . 翻译腔重 : “ 翻译腔 ” 其实 就是指翻译 出来 的译文有洋 

    化 现 象 或 不 自然 、 不流畅 、 生硬、 难懂 、 费解 等 不 符 合 汉语 习惯  的 机 械 表 达 方式 。 只 有驾 驭 源语 言 和 目标 语 言后 才 可 以逐 渐  克 服 。“ 曾经 梦 想 退 休 以后 靠 财 产 安 度 晚 年 的 投 资商 们 ” 是 典 

    张之洞在《 蝤轩 转 语 . 语 学》 中说 : “ 不然, 空谈 臆 说 , 望 文  生义 , 即或 有 理 。 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 文: 文字 , 指字面 ; 义: 意  义 。不 了 解某 一 词 句 的 确 切 涵 义 , 光 从 字 面上 去 牵 强 附会 , 做 

    1 2 3・  

    型 的 欧化 句 子 , 是 对 原 文亦 步 亦 趋 。 “ 们” 就 是 画 蛇 添 足 。很 多  西 文 中 可数 名 词 必定 要 分 清 单 复 数 ,但 中 文不 必 如 此 ; “ 报 纸  每 天 刊登 令 人 毛 骨 悚然 的有 关 自杀 的 报道 ” 不如改为“ 报 纸每  天 都报 道 恐 怖 的 自杀事 件 ” :受 w i 山的影响“ 用 …… 一个 又一 

    的译 文 , 虽然 完 美 的对 等 是 不 可 能 完成 的任 务 , 但 是 我们 要 尽  最 大可 能 、 最 自然 接 近 原 文 。就 像 数 学 的极 限— — 不 可 达 到 .   无 限趋 近— — 这 是译 者 的追 求 。这 是 能 力 问题 , 另外 , 负 责 的 

    态 度也 不 可 或 缺 。  

    注 释 :  

    个 白 宫 会议 来 修 补 损 失 ” , 这 与莫 言 《 檀香刑》 的“ 她用可怜 巴   巴 的 眼睛 看 着 他 . 正 在 乞求 着 他 的宽 恕 和 原 谅 。 ” ( 莫言 , 2 0 0 1 :   1 9 4 ) 并元二致 ; 余 光 中先 生 评 思 果 先 生 的 《 翻译 研 究 》 提到 , 欧  化 分 子有 现 成 的 动词 不 用 。 偏爱就英文语法 。 绕 着 圈 子把 话 拆  开说。 例如“ 奋 斗 了 五年 ” 不说 . 要 说成 “ 作 了 五 年

    的奋 斗 ( 余 光 

    中。 2 0 0 2 : 6 2 ) 。 比如译 文 的“ 做 出新 的调 整 ” 是典 型 的 英语 动宾 

    ① 参见新华词典 , h t t p : / / x h . 5 1 5 6 e d U . C O m / h t m 1 5 / 2 4 2 4 6 1 . h t m l 。  

    ②《 中国翻译》 是我 国译界学术水平最高、 最具权威性的期刊。 《 中国  

    翻译》 是 大专 院 校 外 语 师 生 、 翻 译 工 作 者 和 翻 译 爱 好 者 交 流译 学 

    研 究 和 翻译 实 践 经 验 的 窗 口 , 进行学术争鸣的园地。1 9 7 9年 3月   1   1 3,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创 刊《 翻译通讯 》 ( 双月 刊) , t 9 8 0年 

    结构 . 就像“ 做一个充分的准备 ( m a k e   a   g o o d   p r e p a r a t i o n ) ” , 但 

    中文 有 简 洁 的 动 补结 构 “ 准备 充分” 可 以 替代 . 所 以原 译 改 为  “ 重新 调 整 ” 。“ 认 真 地 着 手工 作 ” 改为“ 开始认真工作” 。  

    3 . 语 法 问题 : O V e r a m b i t i o u s   e x p a n  ̄ o n   o f   b u s i n e s s   c o n c e r n s  

    正 式 公 开 出版 , 成 为 当时 国 内惟 一 的译 学 专 刊 。 中 国翻 译 _ T作 者  协会 ( 现 中 国 翻译 协 会 ) 1 9 8 2年 成 立 后 。该 刊 转 为 译 协 的 会 刊 .  

    1 9 8 6年改为名为《 中国翻译》 。 目前 , 主编为黄友义 , 副主编为杨  平 。参见 中国 翻译协 会网 页 : h t t p : / / w w w . t a c — o n l i n e . o r g . e n / e h / t r a r d  

    2 O o 9 — 0 9 / 2 8 / c o n t e n t3 4 2 5 8 3 8 . h t m。  

    _

    被译成“ 实 业公 司 的过 于 野 心勃 勃 的扩 张 。 ” 对于“ 野心勃勃” ,   新华字典解 释 : “ 野心 : 指攫取名 利 、 地位 、 地 盘 等 的欲 望 ; 勃  勃: 旺盛 的样 子 。 形 容 野 心非 常 大 。 ” 所 以“ 过于” 多余 , 是 硬译  o v e r a mb i g o u s 中0 v e r 的缘 故 “ 美 国人 就会 发现 自己生 活 的那  个 世 界 已经 变 了 . 需要人 们做出新的调整 ” , 这 个 句 子逻 辑 混  乱. 这 分 明 是受 了英 语 非 限定 性 定 语 从 句 的影 响 : “ 美 国人 ” 是  前 半 句 的主 语 , 后 半 句 主 语不 清 , 使 整 个 句 子显 得 混 乱 。   4 . 标点错误 : 在“ 杂货店老板 , 橱 窗清洗 工 , 成 衣 店 女 裁  缝 …… ” 中。 逗 号 应 该改 为顿 号 。这 是 不 少 英译 中初 学 者 常犯  的错 误

    。实 际上 本 句应 该 译 为 “ 百货店主 、 洗 窗工 和 缝 衣 女 工 

    ( 三) 缺 乏 严谨 的 翻译 态 度  优 秀 的 翻译 文 本 源 于 高 超 的翻 译 能 力 与 严 谨 的 态 度 . 二  者不可或缺 , 如 果 没 有 严 谨 的 态度 . 简 单 的 问 题 可 以犯 大 错 。   h i g h   i f n a / i c e就是 典 型 另外 B Ⅲi o n s   o f   d o U a m   w o r t h   f  o p r o i f t s   a n d   p a p e r   p r o i f t s   h a d   d i s a p p e a r e d被 翻 译 成 “ 数 十亿 美元 的实  际 利 润 和票 面利 润 统统 成 了泡 影 。 ” 句中 , B i U i o n s   f 貌 似 可 以  o

    ⑨ Wi l l i a n a   S t mn k   J r .& E .B .Wh i t e : ( T h e   E l e m e n t s   o f   S t y l e ) ) . 4 t h  

    E d i t i o n , N Y& L o n d o n : L o n g m a n   P u b l i s h e r s , 2 0 0 0年 第 1 9 、 2 3页 。  

    ④ 美国历史上有著名 的“ 柯立芝 繁荣 ” ( C o o l i d g e   P m s p e r i t y ) 。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 , 美 国 的经 济 得 到 了飞 速 的发 展 。这一 时 期 。 恰 巧在 总  统 柯 立 芝 任 期 之 内( 1 9 2 3 ~ 1 9 2 9年 ) . 所 以美 国这 一 时 期 的经 济 繁  荣又被称为“ 柯立芝繁荣 ” 。 这 是 一 种 虚 假 繁 荣。 在 当时 没 有特 别 地  表现, 但是 后来 从 金 融 业 开 始 。 引 发 了全 球 经 济危 机 。  

    ⑤⑨ P a u l A . S a mu e l s o nWi l l i a mD . : ( N o r d h a u s ) 。 E c o n o m i c s   1 8 t h   e d i t i o n .   B e i i i n g   P o s t &T e l e c o m   P r e s s , 2 0 1 1年第 3 、 1 6 8页 。  

    ⑥⑨ 萨缪尔森, 等: 《 经济学》 , 萧琛 。 等译 , 北京人 民邮电出版社 。 2 0 0 8  

    年第 3 、 1 4 7页 。  

    ⑦ 萨缪尔森 , 等: 《 经济学》 , 萧琛 , 等译 , 机械 工业 出版社 , 1 9 9 9年第  

    2页 。  

    ⑩ 参见 h t t p : / / e n . w i k i p e d i a . o r g / w i k i / Wi n d o w _ e l e a n e r 。  

    @ Wo r d N e t   3 . 0, F a d e x   c l i p a r t   c o l l e c t i o n , 2 0 0 3 — 2 0 0 8。 P r i n c

    e t o n   U n i —  

    v e r s i t y, F a r l e x   I n e 。  

    ⑩ 当天 市值 损失 1 4 0亿美元市值 。 当周损失 3 0 0 亿( T h e   m a r k e t   l o s t  

    o v e r¥ 1 4   b i U i o n   i n   v a l u e   t h a t   d a y , b r i n g i n g   t h e   l o s s   f o r   t h e   w e e k   t o   ¥ 3 0   b i l l i o n .R e t r i e v e d   f r o m  h t t p : / / w w w . p b s . o r g / w n e t / n e w y o r l d s e i r e s /   i n d e x . h t m l ~ N e w   Y o r k : A   Do c u me n t a r y   F i l m) 。  

    译为“ 几十亿” 、 “ 数 十亿 ” , 这 是 英 语 的 虚 化处 理 。 其 实 仅仅 l 0   月2 9 日当 天 就损 失 1 4 0亿 . 当周 损 失 的市 值 就 达 3 0 0多亿 美  元 @。 更不用说 往后第 几次大 “ 跳水 ” , 因 为 原 作 最 后 写 的 是  1 9 3 0年 代 的 “ 后果” ( Mt e r m a t h ) 。 如 果 按 照 原 译 那 样 翻译 成  “ 数 十亿 ” , 中文读 者 会 误 解 , 以为 仅 几 十亿 , 渺 乎 小哉 。 我 们可  以如原文那样将其虚 化 . 译 为“ 亿万 ” , 或 者更 准确译为“ 数百  亿” 。p a p e r   p r o i f t 被译为 “ 票面利润 ” 也没重大过错 , 但这个会  计 术 语 实 际是 “ 帐面 利 润 ” 。 指 浮盈 , 未 实现 的利 润 , 对应 p a p e r   l O S S ( 帐 面损 失 ) 。 只要 稍 微 用 心 以上 问题 就 可 以克 服 。参 考译  文: 数 百 亿 美元 实 际 和账 面利 润 都 付 诸 东 流 。  

    四 

    @T h e   O x f o r d   C o mp a n i o n   t o   t b e   E n  s h   L a n g u a g e , T o m  Me A r t h u r , e d . ,   1 9 9 2年 第 1 0 5 1 — 1 0 5 4页 。  

    ⑨ 季 羡林 , 许 国璋 : 《 中国大百科 全书 网络版 : 翻译 ( 卷名 : 语 言 文 

    字) 》 , [ 2 0 1 2 — 1   1 - 0 2 1 . h t t p : / / 2 2 2 . 1 9 6 . 1 9 9 . 2 2 6 : 9 1 8 / w e b / i n d e x . h t m。  

    参 考 文献 :  

    [ 1 】P a u l   A . S a mu e l s o n   Wi l l i a m  D. N o r d h a u s【 M】 . E c o n o m i e s   1 8 t h  

    e d i t i o n .   B e r i n g   P o s t &T e l e e o m   P r e s s . 2 0 1 1 .   [ 2 】 曹 明伦 . 英 汉 翻译 实 践 与 评 析 【 M】 . 从“ 最接近、 最 自然 ” 开 始 ,I  ̄) t 1  

    人 民 出版 社 . 2 0 0 7 .  

    综 上所 述 。 译 文 有 翻译 过 头 之 嫌 , 还 有 些 地 方 尚欠 火 候 。   翻 译 过 了不 好 。 不 及 也 不好 。 需 要 恰 到好 处 , 虽 然 这 不容 易 。 翻  译 是 把 源 语 言 文 本 转 换 成 对 等 的 目标 语 言 文 本 ( " T r a n  ̄ a i t o n  

    i s   t h e   c o mmu n i c a i t o n   o f   he t   me a n i n g   o f   a   s o u r c e — l a n g u a g e   t e x t  

    b y   me ns a   o f   a n   e q u i v a l e n t   t a r g e t - l a n g u a g e   t e x t . " @) 。 金 堤 先 生 

    【 3 】 李文俊. 行人寥落的小径【 M】 . 人 民文学出版社 , 2 0 0 8 .   [ 4 】 刘庆荣. 行情暴涨 的股票市场叨. 中国翻译 , 2 0 0 9 , ( 5 ) .   [ 5 】 刘庆荣. 背 景知 识 与理 解 叫 . 中 国 翻译 , 2 0 0 9 , ( 5 ) .   [ 6 ] 莫言. 檀香 刑【 M】 .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 2 0 0 1 .   [ 7 】萨缪尔森 , 等. 经济学 ( 第 1 8版) 【 M】 . 萧琛 , 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 2 0 0 8 .  

    赞 同 的等 效 翻 译也 说 明这 一 点 。 在 《 天演论》 序 中严 复说 : “ 译 

    事三难 : 信、 达、 雅。” “ 信” 是忠于原作 , “ 达” 是 忠于读者 , “ 雅”   是对 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 信、 达、 雅虽然只三个 字 , 但体现 了作 

    品、 读者 、 语 言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 概括 起来就 是两个 字“ 忠  实” , 所 以, 翻译 不 是脱 离 原 文 本 创 造 , 而是和它对等、 等效、 忠  实 。过 与 不 及 都不 是 好 翻译 。 我 们 要 尽 量 追求 “ 增 之一 分 则 太  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 著粉则太 白 , 施朱则太 赤” 的恰 到 好 处 

    【 8 】萨缪 尔森 , 等. 经济学 ( 第 1 6版) 【 M】 . 萧琛 , 等译. 机械工业 出版社 。  

    1 9 9 9 .  

    【 9 1 余 光中. 变通 的艺术 【 M】 . 余光 中谈 翻译 ,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 司,  

    2 O 0 2 .  

    1 2 4・  

    资深翻译家刘炳善

    资深翻译家河大教授刘炳善22日去世 享年83岁

    他是我国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编写的英文版《英国文学简史》20余年来一直作为全国大学教科书。他是我国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因莎士比亚原著语言晦涩难懂,他耗费十多年编出的巨著《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一经出版便轰动世界。

    2010年12月22日23时50分,再差9天就到了2011年,83岁的他在开封去世。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还操心着词典续编的最后工作,去世当天还做了6张词语卡片。

    他就是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炳善。他的去世,不仅是河大的损失,也是中国外语界的损失。

    遗憾

    研究即将完成之际因病离世

    “先生是带着遗憾去的,去世当天还牵挂着他的研究工作。”12月22日13时40分,刘辰诞教授赶到医院时,刘炳善教授在轮椅上直喘气,而此前一个小时,他还在做新确认的两部莎士比亚剧作的词语卡片。

    刘辰诞是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也是刘炳善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英美陆续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先后纳入了两部新确认的莎士比亚佚作:传奇剧《两个高贵的亲戚》、历史剧《爱德华三世》,而刘炳善此前出版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并没有囊括这两部作品。“他一直感到遗憾,所以近来一直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

    “还有60张卡片就完成了,再给我20天时间就能做完了。”这是刘炳善去世前几天对刘辰诞说的话。“言犹在耳,可是他却不在了。老天太残忍了,为什么不再多给他些时间呢,哪怕再给20天时间让他把研究搞完也好,那样先生也不会带着遗憾离去。”刘辰诞说,“除了完成这两部作品的注释,先生还准备写回忆录、翻译一些散文,可是这些他都没法去弄了。”

    “先生平时比较严肃,但是上课时比较风趣。”刘辰诞读本科和硕士时都师从刘炳善,他向记者讲述了先生上课时的趣事。“一次上英国戏剧课,讲到中国古代和英国大臣觐见君主礼仪的不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他将两只手握在一起,做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的样子,令学生忍俊不禁。”

    “先生在生活上要求不是很高,但在科研上要求特别严格,很固执。如果达不到要求,他还会发脾气。他经常对师母说,不要给他买新衣服,多花些时间帮他把研究资料整理出来。”

    记者来到刘炳善生前工作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该院一位叫张晓晖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刘炳善身体状况一度十分糟糕,在医院输液时,医生让他好好休息,他却非要一直看着书。当时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单,老伴劝他说:“你不要命了?”他却笑笑说:“你不让我看书,才要了我的命。”

    因长期负重工作和劳累,刘炳善患了糖尿病和冠心病。几次住院,病稍微缓解一些,他就马上出院。半年前,因病情加重,他出现了气衰,得靠吸氧维持呼吸,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而且一住就是大半年。这可急坏了刘炳善,他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劝阻,将莎士比亚的研究工作搬到了病房里,一边疗养一边工作。

    “刘老先生真是很让人敬佩的一个人,都病成这样了还坚持工作,吸着氧每天晚上还忙到一两点,半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谁劝也不行。”河大校医院的史护士长告诉记者,老先生去世的当天还挣扎着做了6张词语卡片,医生和家人一直劝阻都无效。

    在刘炳善生前住过的病房的办公桌上,两摞词语卡片最上面一张分别标着“1091”“1001”,一本书永远定格在了第62页、63页。

    评价

    他的去世是中国外语界的损失

    “刘炳善的去世不仅是河大的损失,也是中国外语界的损失。”河南省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王宝童教授对刘炳善的去世惋惜不已。

    王宝童比刘炳善小10多岁,1963年河大毕业后留校任教,与刘炳善共事数十年。“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为人比较忠厚,很有人缘,但是性格很倔,一门心思搞学术科研。”王宝童说。

    据王宝童介绍,刘炳善是郑州人,1939年流亡到甘肃省清水县上中学,后来考上了重庆大学。1952年,刘炳善用英文写的短篇小说“An Arrest”(《逮捕》)在布拉格《世界学生新闻》上发表,并获得该刊征文比赛一等奖,年轻的刘炳善因此被邀请参加布加勒斯特世界青年狂欢节,最后因病无法成行。

    1957年,刘炳善接受了河大外语系英国文学史的教学工作,重读原著和评论,写下大量笔记和卡片。即便后来顶着“右派”的帽子看菜园,他也随身带着《牛津英文散文选粹》。1962年“右派”摘帽,他写出英国文学史资料长编,厚厚两大本笔记。

    1978年,大学恢复英美文学课,刘炳善在两本笔记的基础上,编出了我国第一部英文版《英国文学简史》。1981年,《英国文学简史》作为全国大学春季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余年来累计印数已达27万多册。北京大学1994年出版的《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提要》将这本书列入外国文学研究的国别史之首。美国著名学者鲁宾斯坦博士来信称之为“一部值得赞扬的作品,定能引导中国学生学习英国文学”。

    刘炳善为翻译界所瞩目,与百花文艺社1984年出的《外国优秀散文》一书不无关系。在那本书里,刘炳善的名字与冰心、朱光潜、荒芜、王佐良等排列在一起,收录的是他翻译的兰姆的《伊利亚随笔二则》。此后两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英国散文选》上下册。1988年,《伊利亚随笔》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英国伦敦大学卜立德教授称赞译文“恰如其分”,是“爱的劳动”。冯亦代先生亦称赞“为选译英国散文开辟了一条新路”。

    刘欣的太阳能节能灯英文翻译

    经济可行的太阳能LED路灯

    摘要

    发光二极管(LED)光效能在2006年超过72流明/瓦。这意味着能源可节省约75%,相比于可广泛应用于道路照明汞灯。在一些偏远的电网无法到达的的地区,独立的太阳能照明大功率LED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然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成本可能会导致应用的失败。太阳能LED道路照明是经济上不可行。本研究探讨太阳能供电的LED道路照明用大功率LED灯具(100 W)的设计和估计在10公里高速公路2车道的安装成本。发光二极管灯具安装在道路两侧交错排列。杆的距离是30米。太阳能发电的led灯与传统的水银灯LED成本比较。结果表明,安装成本是22000000美元由电网供电,LED太阳能供电的26000000美元。传统的水银灯泡安装的总成本是18百万美元。多余的费用主要来自LED灯成本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但是,发电和电力传输线的成本可以大大减少由于约75%的能量保存为LED。这允许太阳能使用较小铜线和较短线路长度系统从而节省安装成本。对投资过剩的投资回收时间LED使用电网电能的2.2年和LED太阳能的回收期3。3年。

    1.简介

    为了满足道路照明标准传统的道路照明使用水银灯通常消耗电功率大于200W每灯。发光二极管(LED)的光学效能已超过72流明/ W 在2006年。这意味着可以很大节省能源相比于道路照明水银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电网无法到达,太阳能采用大功率LED照明提供了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然而,被质疑的太阳能光伏器件成本高和大功率LED可能导致太阳能LED巷道在经济上不可行。

    太阳能供电的LED道路照明需要一个适当的系统设计使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与电池的大功率适应根据选定的大功率LED 为了满足道路照明标准。LED将降低功率消费以及公司(负载损耗)]因此是太阳能道路照明的最佳选择。LED可以降低照明能耗。这意味着在道路照明的电气线路的铜导线成本显著降低。对LED道路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即独立系统,传输线的安装成本也可以减少。这两个因素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在LED道路照明的经济评估。本研究进行了道路照明系统的节能分析在10公里公路2车道,采用传统的汞和钠大功率LED灯具。太阳能道路照明用大功率LED灯具具有经济可行性(100 W)。道路照明灯安装在道路两旁的交错排列的。极距离为30米 。用于道路照明设计三种类型进行了经济比较,LED使用电网电能和太阳能,和传统的水银灯,得出了结论。

    2。大功率LED照明灯具的设计

    大功率LED照明系统需要环境散热在数量是传统照明装置的几倍,为了保证可靠性和低光衰减,保持LED结温低于80 C。因此,这是大功率LED照明技术一个重要问题。在使用一种特殊的低成本的散热研究装置(环路热管,LHP)开发一种无风扇大功率LED照明灯。如图所示,LHP LED夹具的设计。在 LED背面 的LHP的蒸发器LED照明模块产生的热量通过一导热块吸收热量,再将吸收的热量蒸发出去。这块的工作通过工作液在灵活的连接管流动在冷凝器上来完成。蒸汽在冷凝器中冷凝这将热量散发到周围。通过连接管在蒸发器毛细芯的毛细效应。浓缩液可以返回到蒸发器。蒸发器内的毛细结构是由微孔隙构成。因此,LHP可以传输大量热量通过一个柔性长的连接管道。图2显示了100W和150W LED灯具采用LHP来将热从LED照明模块传输到散热表面的过程。

    3。大功率LED照明灯具的现场试验

    一个100W的LED照明灯具是在2005年8月开发的,使用LED灯和LHP效能45流明每瓦,总灯具的光通量是3600流明。本灯具安装在一个城市的小巷,灯的倾斜角30度灯高5.5米,在城市的巷子演示和监测的LED灯开始安装在2005年9月18日。这100W的LED灯采用恒电压输入。因此,输入功率将随着环境温度浮动并且影响输出光通量。在本研究中采用特定的光通量(Is),发光强度与电功率输入(力士/ W)成比例,这一比例将作为一个指数。图3显示监测结果是超过20个月的,没有显示出显着的变化。这揭示了无光衰变。2006年,我们更换LED灯的灯具效能为72流明/瓦,在100W输入功率下得到总光通量6000流明是来用于道路照明研究。2006六月,我们建立了一个200米的LED照明道路在台湾大学实验学校。如图4所示。150W LED灯具高5.2米高光通量8000流明被安装在道路。

    4。LED照明节能分析

    我们用图3的现场测试获得的经验和图4估计节能LED。目前(2007年)LED光源的光效能与水银灯(70流明/瓦)是一样的。然而,光线导向LED可以有效地使输出光打在路面。图5表明,从LED灯输出的光超过85%能打到路面。传统的照明灯具,只有40–50%输出的光可以打在路面上。因此,LED的光效特别好。此外,本道路照明系统也通过IESNAD的标准。

    表1显示了LED照明的节能分析钠灯,汞灯的比较。最主要原因是可以减少能耗,具有有效性和低光衰减特性。发光二极管具有110光发射角,而传统的灯通常有360光发射角,需要一个反射的光束直接目标。因此,led可以高度效率。对于

    能耗/净照度与目标,可以节省35.4%和65.0%的能源消耗,如表1所示。同时发光二极管50000小时的寿命光衰减30%,如果散热妥善解决。,寿命性能可以节省约53.5%的能源和74.8%能源,相比于钠和汞灯。

    5。太阳能供电的LED的经济分析

    LED可以降低照明能耗。这意味着在道路照明的电气线路铜导线成本能显著降低。对LED道路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即独立系统,传输线的安装成本也减少了。这两个因素可能会导致大量的LED道路照明的的经济节约。本文研究了在10公里高速公路2车道太阳能大功率道路照明系统的经济可行性(100W)。道路照明灯具安装在道路两侧交错排列。极间距离为30m。将一下三种经济进行比较:使用电网的电力或太阳能打大功率LED,传统的水银灯,。 表2显示了电网供电的LED系统,太阳能供电的LED系统,和水银灯 10公里道路照明安装成本 。每单位太阳能LED巷道照明系统包括一个400兆瓦的光伏模块,一个100ah–24 V电池和LED照明灯具。结果表明,由电网供电的安装成本是22480000美元,LED太阳能大功率LED的成本是30910000美元。传统的水银灯泡安装的总成本是18.82百万美元。多余的成本来自LED的成本灯和太阳能光伏装置。但是,发电成本电力传输线可以大大降低约75%能量。这允许使用规模较小的铜线和较短的线路长度的太阳能系统,又节省了安装成本。 表3显示的LED的回收期是3.3年LED使用电网电能回收期是1.2年。这一结果表明,太阳能巷道的LED照明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6。结论

    使用太阳能光伏照明已商业化很长时间。太阳能照明装置的性能仍然有许多缺陷,例如照明性能和可靠性的缺陷。光学效能LED在2006年超过72流明/瓦。这意味着适用于太阳能LED照明。可节约能源相比水银灯75%。本研究探讨的太阳能驱动的设计LED道路照明用大功率LED灯具(100 W)。这种太阳能LED照明系统可节省75%照明的能源相比于水银灯。LED使用电网电能的回收期是

    2.2年,LED使用太阳能的回收期是3.3年。由于LED灯具的散热问题通过技术解决了。LED灯具的寿命可以超过10年。因此,采用大功率LED道路照明或由电网电源或太阳能发电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致谢

    本研究采用先进的热力设备由,能源局,经济部,台湾的支持。

    参考文献

    【1】IEEE Std. 2362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浅论

      摘要: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刘宓庆翻译美学思想,有助于解释刘氏理论的中国情结,推动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理论的建设。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87-02

      一、导论

      刘宓庆(1931-)是对我国翻译界有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刘宓庆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更是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刘宓庆前期的学说建立在传统译论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具有超前性,在国际上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他的翻译理论提高了我国的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即便在翻译研究极发达的西方也几乎没有人构建出如此完整、如此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及历程

      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美学为文艺美学提供了美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具体素材。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翻译美学从文艺美学引申了许多理论资源来表达翻译这门再现的艺术从而再现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原作美感规律。简言之,翻译美学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把一种语言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更完整、更和谐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判断、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翻译美学问题的许多概念都是来源于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同时,我们无论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翻译工作的时候,同样应该学习和引入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采用了“中西并用,以中为主”的原则,将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较好地融合。

      美学最初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伟大的美学家也同时是伟大的哲学家。众所周知,哲学起源于德国,所以德国美学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德国的战败和美国的崛起,美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的边缘学科,这是因为对翻译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这一领域,尤其是诗歌的翻译美学。其实美学翻译的实质就是要克服语言、文化以及思维上的差异,让全人类能够共享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翻译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或是艺术的再生,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西方的翻译理论都有哲学的思想,而这也是美学的起源思想。泰特勒(A.F.Tyler)在著名的“翻译之原则”中阐述了他对翻译美学的理解。他认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做到三点:首先,译作必须能够忠实保留原著的全部优点;其次,译作应该能够还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后,译作应该能够表达原作全部的美。而19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主张翻译诗歌的精髓在于翻译者对作品中所表达的“真理”的审美感悟,并把这种感悟用流畅、令人惬意的文字表述出来,避免为了追求诗歌的形式而矫揉造作的修饰。在西方早期的翻译理论中,都把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费尔迪南认为,语音是最能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的。而语音的审美效果并不是体现在声音本身,而是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从而使得这个句子中的词汇区别于其他句子中的词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语音在朗读同样的作品时,能够表达同样的情感。英语主要依靠音势即重音节和轻音节的交替形成韵律,这种语音的审美效果在英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可以说直到今天,西方的美学仍然有很深的哲学内涵,所以西方的美学家在研究翻译理论时都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用哲学的思想表述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再到今天的研究者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同时代的美学思潮深深影响着同一个时代下的翻译理论。

      三、刘宓庆翻译基本理论

      在长达40年的全视界译学理论探索中,刘宓庆一步一步地提出了相当完备的系统化理论主张,这些主张分布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提出翻译的文化战略观;指出翻译是中国的文化战略手段,中国译学必须重视文化战略考量;(二)理论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是“本位观照、外位参照”;重意义、重描写、重功能;重审美,强调语言生成(构建)与审美判断的“嵌合”;重基础研究,强调基础理论的体系化;强调文化战略考量;重整合,强调学科构建;(三)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应以功能主义为主导,以结构主义为辅佐,开展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范畴的研究;(四)主张革新并完善中国译学的“对策论”;指出对策研究是功能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此,刘宓庆认为,西方译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对应”,而中国译论的对策论(译文操控理论)核心思想应为“功能代偿”,其特征如下:以汉语的词汇手段“代偿”一切英语的时态、语态、语气、时体等形态语法意义;以动态化的“解释”代替“对等”的静态考量;以“同义替代”超越文化心理障碍;(五)大力加强翻译教学事业的建设。   刘宓庆认为,中国翻译教学应该有一个与翻译作为文化战略手段相称的高定位和目的性,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翻译教学应有理论指导,教学思想必须科学化,扬弃将课堂当作教师诠释个人经验的场所的“经验主义套路”。

      四、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

      (一)刘宓庆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译学为本位,而以其他参照学科为外位。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翻译研究,刘宓庆提出了在构建中国的翻译理论时要以“译学”为“本位”,而以其他学科为“外位”,这里所提到的本位外位,是基于二元论的多元论,具体说来就是以译学为本位,而以美学思想的审美、哲学思想的思辩(刘宓庆经常提到中国墨子的思想和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语言学的逻辑架构,以及各种文化科学为外位,给文化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考察提供新视角。刘宓庆提到“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本位观,不仅是中国译论应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西方自古以来很多翻译家和译论家所提倡的翻译观。一些西方的翻译家如西塞罗和杰罗姆都是本位论者”。

      刘宓庆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他的译学本位,其他学科外位的指导思想。他从翻译本位视角出发,对西方美学进行了梳理并加以借鉴。他借鉴了“模仿”这个西方美学中的表现法命题,指出西方美学对模仿的研究可以支持翻译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以及“翻译是艺术”、“翻译也是原创”等主张,并为译学中的模仿提供审美认知的科学参照,为翻译表现法打开了美学描写的视角,有助于翻译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

      (二)刘宓庆指出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翻译美学导论》的第一章中刘宓庆就专门论述了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他指出意义问题非常复杂,要圆满完成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我们必须对之作总体的、系统的科学分析。他指出意义具有多维性,认识到意义转换远不是词与词之间的简单对应,并提出了概念意义及其模糊性,语境意义及其延伸性和功能意义及其多样性。他将意义结构分成了三个层级:本体结构层、社会结构层和功能结构层,用严谨的文字对翻译学的意义问题进行了论证。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家的意义理论是动态观的意义理论,但是他又不完全排斥静态的意义观。他认为静态的意义观关注意义的“原生性”和概指性,排除词语联立变异对意义产生的变化,应该说静态意义观是意义研究基础的必要一步。但翻译学更加关注的是动态的意义观。

      (三)纵观历史,翻译一直是一种有文化和政治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在翻译上刘宓庆先生提出了中国的翻译要树立自己文化战略观。对于这一问题不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写作过程中刘宓庆都多次进行过详细地论述,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的第二章中,他就提出了“文化战略考量”一语,他指出“翻译自在中国发韧之日起,就具有出自文化战略的考量。”刘宓庆把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均势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种是非均势文化间的交流,他所说的均势不仅是指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包括作为文化后盾和基础的“综合国力”。由于国力的差异性,导致了非均势的文化交流在文化输出方面占了大多数。而刘宓庆又将非均势文化交流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良性交流,就是说在经过了文化交流以后,文化的多元因素开始逐步形成并且交叉影响,共同发展。刘宓庆郑重地呼吁中国翻的译界应树立翻译的文化战略观,以便应对世界大局的反战态势以及我们的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性需求。中国的理论应该源自于中华文化母体,紧贴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中国翻译理论界应该掌握理论话语的主导权和自主权。总而言之,中国翻译界正处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正亲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变革,因此而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光荣的历史使命。这一切都要求中国的译者们必须要全力以赴地发展翻译事业,而树立文化战略的发展观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公司,1999.

      [2]马红军.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J].中国翻译,1999,(4).

      [3]刘宓庆.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1).

      [4]卢卫中.“象似性”与“形神皆似”翻译[J].外国语,2003,(6).

      [5]刘宓庆.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公司,2005.

      [6]任丽君.从西方翻译美学谈中国译论美学的发展方向[J].作家,2011,(12).

    评刘宓庆著《翻译美学导论》

      【摘 要】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讨论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的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审美心理结构和认知图式、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的翻译美学提出了理论架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5193.htm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翻译学;翻译美学

      一、 主要内容

      《翻译美学导论》中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透视翻译的运做机制,讨论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的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审美心理结构和认知图式、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审美再现的一般规律。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书的重点。

      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审美客体的定义及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认为翻译审美客体应该具有高层次的语感,“所谓审美客体,是指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译文必须符合达意的基本范围和修辞的基本规范。”当翻译美感渗透并作用于翻译实践,译文肯定会因形形色色的美感而发生变化。翻译美学把翻译审美活动涉及的对象称之为审美客体。“审美客体”作者定义为“人的审美行为所涉及的客观事物”。审美客体的审美品质由哪些因素构成?或者,审美客体美在何处?作者把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分为两个系统,即“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他指出“这两个系统中存在的一切形态美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作者在借鉴传统译论的美学的基础上,用更加浅易的方式,来定义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那就是审美客体美在内在和外在的有机结合上,换句话说翻译的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对于诗歌来讲,外在美包括节奏、押韵、用词、诗行的布局安排等;内在美包括意义、思想、感情、意境等。这种两分法巧妙地把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能够反映审美对象的全貌。同时也使传统译论的美学渊源得到了认识、分析和细致的梳理,并成为翻译美学理论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传统译论中一些有价值的命题,如意与象、神与形、意境、风格等命题被保留、提炼出来,在当代翻译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的阐发。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作者通过以下翻译审美活动图式来说明翻译由SL(原语)转化到TL(译语或目的语)的审美体现过程。

      简图如下:

      

      

      

      

      

      

      

      

      

      

      

      

      

      

      

      

      作者在本书中将翻译看作分解原语SL文本及其审美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观赏―品味―领悟―再现。观赏借助感知的观览为目标,意求达到文学美的第一层――声色之美。品味借助想象获得SL意象为目标,审美集中于文学美的第二层――意象之美。领悟借助理解SL的艺术意蕴为目标,审美集中于作品潜隐的理性内涵,再现借助内模仿,即模仿SL二个层级的文学美,是不可缺少的终端审美环节。翻译中的词语修饰是至关重要的,文辞之美是翻译审美再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决于译者本人的才情和语言功底。从美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审美意识主宰译文的质量,翻译分析必须重概念、判断与推理,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还必须关注语篇美及谋篇的逻辑美;把握原语意义,进入到TL的审美表达,在达意、约定、传情和审美传感上达到清楚原则(Clarity Principle)、简明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表达原则( Expressivity Principle)及谋篇逻辑美原则( Entire Logic Beauty Principle)的要求,才能使翻译得到最好的审美体现效果。(刘宓庆,2005)翻译行为的目标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因此,把握住SL意义,达意就成为翻译审美活动至关紧要的第一步,从基础阶段审美原则的视角来看,达意力求达至的目标是准确和适宜。“约定俗成”是相当重要的语言功能原则,作者强调基础层级翻译审美的时尚性、适应性和专业性,即行文要有时代感,TL的行文风格特征和总体风貌应与SL相适应,应广泛使用专业术语,一般以权威的专业词典或书刊为依据,行文组织完全服从于陈述专业问题,从技术上和逻辑上考虑,专业性文献的句式尽可能保留原语的句式一贯性特征。

      作者系统地对“翻译艺术创造的基础层级”及“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作了介绍,并分析文学审美的特性。作者认为“才情”是文学翻译的关键,特别是“情”,只有培养自己的情感、情志、情思才能翻译出优秀的译文。在第七章中,花费大量笔墨分析了翻译基础层级的审美原则。作者对科技翻译进行了评析。在常人看来是严肃正经、不苟言笑的科技文章在作者眼华也具有潜词上的“借”、“传”、“破”三种美学境界和造句上的“逻辑美”、“人性美”、“练达美”等三种美学特质。第八章则针对文学翻译过程美的转换和挽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通过大量译文对比,有的放矢地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美学问题。认为译者要“识汉语之美”、“识逻辑之美”、“识英语之美”、“识英语形合之美”,译者的“审美意识主宰译文的质量”。 第九章则是分析了六种不同的文体类型,从功能价值出发有的放矢地针对各个提出了“模仿”说和相对相融的审美原则。第十章介绍了西方的一些美学译论的经典理论,并提出了“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

      二、理论特色和地位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译论专著,该书确有很多长处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读完这本著作,笔者深感受益匪浅。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摘取要点一一评述。

      1、理论创新视点鲜明

      刘宓庆教授在其《翻译美学导论》一书的“结语”中种指出“本书是一本导论,因此本章中提出的针对性和相关性各点是一个提示、一种引导,学习者可以参考,幸无受此框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在理论探索方面有颇多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传统中国译论理论研究零散,缺乏统一的范畴和术语体系,缺乏严密论证和分析,侧重于经验的阐发和直观推论,因而表现为印象式和感悟式。总的说来就是理论上缺乏系统性,方法上缺乏科学性。西方译论用严谨的概念和范畴、条分缕析的分析方法将科学观念引入翻译研究,体现了理论性和科学性。作者克服了传统译论的不足,吸收了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条分缕析,走上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道路。在当代翻译美学方法论上有了很大改进,比如从对翻译审美客体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研究方法的进步。以往对翻译审美客体的分析和论述过于概括,诸如神韵、风骨、气势等论述非常模糊当代翻译美学对原文的字、词、句、篇、意象、意境等从微观的方面进行了具体客观的语言描述。作者对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形式层包括音位层、词层和句子层;内容层的分析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以及语言的内部意义。这种研究和论述方法结合了文体学、修辞学、语义学和词汇学的研究成果,使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具有包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作者还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来分析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这些研究深化了对翻译审美客体的认识,研究和论述方法更为客观、系统和科学。

      2、例证新颖、分析精辟

      该书被定位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因此不同于一般本科生英语翻译教材那样很少涉及翻译理论,相反,理论在本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如前所述,作者在理论探索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和突破。然而,作者并没有像一些翻译理论著作那样孤立地宣讲理论,而是将理论阐述与例证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理论演绎上颇多新颖之处。首先,译例都充满“美感”是其例证的一大特色。请看下例:

      原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刘宓庆教授的译文是: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Like a shadow in your heart passing by.

       Dont be surprised,

       Or too elated:

      In an instant it will vanish in a sign.

      We meet on the sea of dark night,

      You on your way, and mine out of sight.

       Remember if you will,

       Or, better still, forget

      This encounter and the exchangeing light.(刘宓庆,2005)

      译文在原诗的基础上押上了对应的脚韵,做到了音美的统一,而且在格式上也保证了神似。类似译例在书中比比皆是,例例精彩,它们或含“音美”、“词美”、“句美”可谓“美不胜收”,读起来趣味盈然,令人不忍释卷。 刘教授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充满“美感”的译例,而目还通过对比,对原文中的各种“美”在不同译文中的具体再现结果进行准确而又令人信服的分析与鉴赏,真正引导读者去发现,去欣赏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美”。如在谈到汉英翻译过程中“翻译审美意识系统探讨”时,作者以《老子》中的“知不知上”一段文字的五个翻译版本为例,谈到在艺术鉴赏中摆脱物质性的、外在的“情感语言”通过美学的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读者充分领略了原作和译文的美学价值。

      三、结语

      总之,这本著作不是传授简单的翻译技巧,而是培养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美”的洞见与顿悟,激发读者从美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深刻的思考。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我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审美发明创造,只是循师训以立业,孜孜于揭示和复现翻译这种古已有之的技艺的艺术面目。”诚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翻译美学却是一门有待发展,颇具生命力的学科。我们应该在前人的伟大成就上扩大理论范围,提高和充实其研究水平。

    刘半农与泰戈尔:翻译和创作

      摘要:将刘半农对泰戈尔的诗歌翻译放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发现翻译后的诗歌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而这种改写受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及诗学形态的影响,并同作家自身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为泰戈尔的诗歌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4234.htm

      关键词:刘半农;泰戈尔诗歌翻译;改写;社会意识形态;诗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刘半农和泰戈尔诗歌翻译

      “五四”运动前夕刘半农翻译了泰戈尔的4首散文诗。前两首发表在5卷2号(1918年8月15日),题为《Tagore诗二首》,即《恶邮差》和《著作资格》;同年9月又在《新青年》5卷3号上发表了另外两首译作:《海滨五首》和《同情二首》,均是无韵诗。这些译诗后被收入了《刘半农诗选》中,共收入译诗40多首,泰戈尔的诗歌占了9首[1]。

      以下是他翻译的《海滨》:

      海滨

      在无尽世界的海滨上,孩子们会(汇)集着。

      无边际的天,静悄悄的在头顶上;

      不休止的水,正是喧腾湍激。

      在这无尽世界的海滨上,

      孩子们呼噪,跳舞,会(汇)集起来。

      原诗:

      On The Seashore

      On the seashore of endless worlds children meet.

      The infinite sky is motionless overhead

      And the restless water is boisterous.

      On the seashore of endless worlds

      The children meet with shouts and dances.

      从这则翻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刘半农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使用的翻译语言相当的平实,句子结构也几乎未作任何改变。

      另一首他翻译的泰戈尔的《恶邮差》,同样体现了非常直白的散文诗的文体特征[2]:

      你为什么静悄悄的坐在那地板上,告诉我罢,好母亲?/

      雨从窗里打进来,打得你浑身湿了,你也不管。/

      你听见那钟,已打四下了么?是哥哥放学回来的时候了。/

      究竟为着什么,你面貌这样稀奇?/

      是今天没有接到父亲的信么?/

      我看见信差的;他背了一袋信,送给镇上人,人人都送到。/

      只有父亲的信;给他留给自己看了。我说那邮差,定是个恶人。

      这一翻译策略的选择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背景,以下做简要分析。

      二、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特征

      一种文学形式在文体特征上展现的是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形式,在更深层次上却可以体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建构。这种形式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人民的意识形态中,并同时影响着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完全冲破旧形式的束缚,才能颠覆旧思维的限制,从而彻底与旧传统决裂。

      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胡适首先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认为“文学革命”首先应从文学形式入手改革,中国新诗应该使用白话文写作。1917年,胡适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诗学革命“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3]。

      然而,提倡新诗的先锋斗士们深知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和文学模式已根深蒂固,一场彻底的文学变革绝非易事。于是他们迫切要求摆脱旧有的诗学模式,从僵化的文言文古体中解放出来,用最平实,最通俗的白话表达他们与旧传统决裂的决心。因而,相对于诗歌的内容,他们当时文学革命的重点更在于语言的彻底革新。

      刘半农,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新文学革命的先行者,和周作人�钱玄同�俞平伯等一道热情支持胡适的观点,并积极投身“白话运动”,“提倡白话,反对文言”。他也是中国最早关注并翻译外国诗歌的文学家之一,他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翻译了一些散文诗,并在他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中清楚地阐明了他翻译这些诗体的目的。他翻译这些诗歌的意图是配合当时正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希望在诗歌方面打破古典诗歌旧格律的束缚。因为这种诗歌字数多少不拘,无严格的韵律要求,有助于诗体解放和冲破旧格律的束缚。

      三、刘半农在那个时期自身的创作风格

      刘半农尝试用白话文翻译外来诗同他自己白话诗的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以下是他写于1917年的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白话诗,被收录在他的《扬鞭集》里: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不难看出,这首诗相当的直白和简单,以至于不像诗。虽然似乎用诗的形式呈现,但所使用的语言更像是日常用语,根本谈不上“诗意”。

      这种表现手法同样清楚的体现了中国新诗在初期创立阶段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新语言模式的尝试。初期新诗一方面表现为,用散文的语言来表述和规范新诗的语言形态,将作诗如说话视为现代新诗语言的表述理想。如胡适所说的,初期新诗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说话”语言:“要须作诗如作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另一方面则是以传统汉语诗歌的语言表述为参照,试图取消任何规则化的诗歌语音表述[4]。

      四、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刘半农这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他自身的诗歌创作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文学界普遍的迷惘和困惑,众多的作家进行着尝试,但努力的方向似乎更倾向于彻底打破中国旧有的诗学传统,而对于中国新诗的模式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至于形成如此“直白如话”的“诗”体语言,把诗写成了分行的散文。这种翻译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选择,是对原作的改写与操控。可见,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学行为,它受到目标语文化系统中各因素的影响,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并与其他子系统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刘半农.刘半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150.

      [3]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4]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77.

    刘廙字恭嗣对字翻译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刘廙字恭嗣,是南阳安众人。归顺了太祖。太祖征召他担任了丞相属官。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

    太祖在长安,打算亲自带兵出征蜀国,刘廙上奏章说:“圣人不因为自己拥有智慧而轻视平凡的人,称王的人不因为某个人而摒弃(他的)观点。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代的功绩的人

    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

    一定能够凭借眼前的事物就知晓远处的事物,比独断专行的人智虑周全,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耻辱,也愿意广泛地在一般人中间尽量采纳意见。

    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 况且柔软的熟牛皮和紧绷的弓弦虽然不是能够说话的东西,但圣德贤明的人佩戴它们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我虽然才智浅薄糊涂愚昧,但愿意将自己与韦弦相比。过去乐毅能够凭借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

    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

    却不能够快速攻下被围困的即墨城,原因是那些替自己谋划的人即使弱小但也会很坚固,那些总想着突破的即使很强大也一定会失败。

    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 自从您起兵以来,三十多年了,敌人没有不被打败的,强大的对手没有不臣服的。如今您凭拥全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的威势,但孙权(依然)在吴地凭仗天险

    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 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

    (而独立),刘备在蜀国也不愿意归顺。那些居于偏远边疆之地的人,比不上冀州的士卒,孙权、刘备之流,也比不上(当年)袁绍的基业,但是袁绍已经灭亡了,而孙、刘两个匪类却还没能打败他们,这不是因为(我们)现今糊涂了弱小了而过去聪明又勇武。

    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

    这是能为自己谋划的与想不断自我扩张的区别呀。所以周文王讨伐崇,三次兴兵都没有成功,退回国内修养善德,这样之后才使得(崇)臣服了。

    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

    秦国是诸侯国,他征伐的国家一定使之归服,等到拥有了天下。面向东方成就帝业,但是平民百姓振臂一呼的起义而国家就毁掉了。

    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

    这是因为他将力量都用在对外消灭敌人,而在国内却不体恤百姓。我担心(我们)边界的敌人并不是像六国那样(容易对付)的敌人,而现今之世也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就可能出现政权像)土堆崩塌的情况,这不能够不引起注意啊。天下有大得,也有大失:

    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

    因应形势能够得到的,那我们就尽心尽力去争取,这就是大得;因应形势是不可能够得到的,而我们还费尽心力去争取,那就是大失了。

    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

    现在的策略,不如估量各险要之处,选择军事要地来守卫,挑选精锐的装备和士兵,跟随一方将领每年更替驻守。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而您安稳地留在高大的房屋里,专注而深入地思考治理国家的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办事遵从节俭的原则,(如此)整治十年,那么国家就富裕了百姓就安定了。”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太祖于是批复刘廙道:“不只是君主应该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主。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

    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 刘廙写的文章有几十篇,还与丁仪一起研究刑法和礼仪,都在后世流传。文帝登上王位后,刘廙担任侍中一职,被赐予爵位关内侯。黄初二年去世。

    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

    语言研究

    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

    王燕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翻译的审美理想,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根植于中国语境,是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理想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6-0135-02

    原文受制于原语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双语的文化差异及艺术鉴赏的时空差。其二是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能力,中国美学将这些特征总括为“主体实践性”。在翻译中,翻译者尽全力将客观制约性加以抑制,则翻译仍然可以成为得心应手的创造性活动。翻译主观能动性之发挥,取决于TAS是否具有以下的审美条件。具体而言,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情,知,才和志。所谓“情”即审美情感,它具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审美客体的情感涵蕴,其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感应,而这二者又是息息相关的。在美学家看来,知觉性情感是伴随审美主体的感知活动直接生成的,是人对外物世界的情感反映或反馈,也就是所谓的“托情寓物,览物知情”。所谓“知”,既可指见识,洞察力,也可指翻译者的个人经历所拓展和充实了的视野。所谓“才”,即实实在在的能力或功力,表现为语言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所谓“志”,指为学的毅力(“意志”是康德的美学命题),即“锲而不舍,学必有成”,所以“志”不仅是一个美学命题,而且是一个伦理学或心理学问题。而所有的审美客体同样也具有两个层次的属性:一是本体属性,包括语音层审美信息,文字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和句、段层审美信息;二是关系属性。翻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分析性心智活动(心理性和智能性相结合的高级思维活动),因此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大大有利于翻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符合规律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以克服艺术彼岸与现实自我的距离。正如康德所言:“涵意只有有心之人得之”。

    引言

    刘重德在《中国当代翻译理论》题词中说:“中国翻译学应包括两个方面:外国新论的消化与吸收,做到洋为中用;我国传统译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杜承南,文军).这一说法也同样适用于翻译美学。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研读刘宓庆关于翻译美学的思想。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哲人从古代就在谈美言与信言的问题。老子提出了“扬信抑美”,对虚饰之美持否定态度。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和“文质统一”,孟子提出了“仁义为美”,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从中国的美学史上看,美与信,文与质是最古老而又是始终一贯的命题。“美”与“文”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信”与“质”指内容实质。理想的审美境界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很明显,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争,正是道家美学思想让位于儒家美学思想的过程和表现。19世纪以来,出现的以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善译”,钱钟书的“化境论”,傅雷的“神似论”等新的翻译思想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翻译事业发展。

    3翻译审美理想与再现

    翻译美学中所说的审美理想是翻译家如何对体现原作美的一种理性和感性认识的统一,也可以说是翻译家对待翻译艺术实践的原则主张。如何去实现这种审美理想呢?当然这里涉及到审美再现的问题。审美再现的起点,应该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观照的终点。在确保了审美观照,我们就可以说具备了向审美再现平面推进的条件,进入在现的构思过程。模仿和改写是审美再现的两种基本手段。因此,翻译审美理想与翻译审美再现是密切联系的。

    2翻译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翻译的审美主体(TAS)就是翻译者。就翻译而言,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涉及翻译观问题而其任务则必须是双重的:对原语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原语的审美信息的再现或创造。审美客体指人的审美行为所及的客观事物。翻译的审美客体(TAO)就是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所谓翻译的审美客体,指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归根结底,美感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TAO美的再现,离开了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翻译审美主体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受制于审美客体,即

    4中西方美学比较

    对于外域文化有一个至关紧要的基本态度问题:必须分清“本位”与“外位”,“本位”是“我”,是主体,应该以我为主,外为我用,做到“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下面我们试从中西(下转第154页)

    作者简介:王燕(1987-)女,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学界.135.

    语言研究

    2.2.2不同的词义拓展

    “狗”与“dog”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用语义拓展可以因其所

    属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将其归为两大类,即一类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类是英语所特有的。

    第一类,汉语中所特有的“狗”字词义的隐喻拓展。“狗”在汉语中有很多否定贬低义,可以指没有价值或是价值很低的物品,例如:挂羊头;卖狗肉;狗尾续貂,蝇营狗苟。这些例子中,“狗”分别是不及羊肉、貂皮值钱,像蝇子一样不值钱,都是没有价值的象征。“狗”还有谄媚、奉承之意,例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仗人势。但是“狗”在汉语中亦有褒义词义,可以指人自谦以对别人表示尊重,这一用法多出现在古汉语中,例如:犬子(指自己的儿子);犬舍(指自己家的房子)。此外现代汉语中还常有狗不嫌家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等褒义义项。

    由上述例子很容易看得出,汉语中“狗”虽然既有褒义又有贬义,但是很明显,贬义的词项占据着汉语“狗”字的主要隐喻延伸义。

    第二类,英语中所特有的“dog”字词义的隐喻拓展。西方文化中“dog”一词大部分为褒义,常见的褒义义项大致有下面几种。“dog”可以指有价值的东西,例如:dog’schance(千载难逢的机会);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宁为鸡头,不做凤尾);Blowoffone’sdogs(放弃要做的事业);everydoghas

    (充阔气、装出知识渊博的样子);treatsomeonelikeadog(把某人不当人);adoginthemanger(不愿让别人享用自己并不需要的东

    西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由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中“dog”一词的拓展意义虽有贬义,但绝大部分都是褒义的、积极向上的,由此西方人对于“狗”的尤为喜爱可见一斑。

    3结论

    由以上对“狗”与“dog”的原型意义和语义拓展意义的分类、对比与阐释,不难看出原则多义性分析法的三大原则确实能够为英汉词义对比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此外,对英汉外语教学也有确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此理论帮助学生对词汇多义现象的学习,使其更好地理解记忆词汇的各种不同义项,以此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Evans,V.2004.TheStructureofTime:Language,MeaningandTemporalCognition.Amsterdam:JohnBenjamins.

    [2]Evans,V.&M.Green.2006.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Edinburghuniversitypress.

    [3]《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英汉双解)》.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itsday(人人间有的一日)。此外,“dog”还可以指各类型的人,例

    如:topdog(领导人);Lazydog(懒人);Luckydog(幸运的人)。但“dog”一词在英语中也有贬义拓展意义,例如:putonthedog

    !!!!!!!!!!!!!!!!!!!!!!!!!!!!!!!!!!!!!!!!!!!!!!!!!!!!!!!!!!!!!!!!!!!!!!!!!!!!!!!!!!!!!!!!!!!!!!!!!!!!!!!!!!!!!!!!!!!!!!!!!!

    (上接第135页)比较的视角来阐述中国美学的特征。首先,注重“主创,而且热衷于思辨,好钻牛角尖。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治玉,西方美学中还是有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体实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反映中国人重内在感性,重主体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执着于美感体验而不执着于对“美的本质追求”。而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作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其次,注重“感性直觉”与“理性直觉”的结合。中国美学家的美学追问和召唤始终没有离开老庄的自然为美和维根斯坦所说的“生活的形式”(“formoflife”Wittgenstein,1953),总之是“对美的生命过程的消解”。中国人总是努力将美直感化,直觉化,使之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尤其是融入自我。纵观千百年来西方的美学思想史,美学家,哲学家却侧重从认识论角度去探讨美的实体存在,将感性,直感搁置在理性,思维,逻辑,概念和推理的手术台上进行思辨的剖析,无异于将美学当做思维科学来研究。最后,中国美学关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西方哲学家中像维根斯坦,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那样提倡尊重真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力求恢复人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认识经验的大师是比较少的。关于中西美学的这个差异有位哲人打了一个比方。中国美学就像女人的手在温柔地抚慰人们干渴的心灵,而西方美学则是一只机器人的手,构造坚实,可惜冷冰冰。西方美学家都热心于独

    5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译学和美学的联姻既是一种有缘的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古典美学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理意识过程中。中国翻译学之创建,如果忽视翻译美学,必将有损于大体,有失于特色,有悖于国情。因此,我们要根据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使翻译美学的研究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宓庆.2005.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

    [2]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3]王建国.2010.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J].中国翻译(2):74-76

    .154.文学界

    刘晏初为转运使阅读及翻译

    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臵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② 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臵盐官,自余州县,不复臵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臵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臵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3.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4.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⑴记录 ⑵大致 ⑶沿着 ⑷立即

    2.(示例)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3.D

    4.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5.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参考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刘大櫆《张复斋传》翻译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沛奔波于战乱中,和他的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疏举荐他,但先生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为老母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极力挽留他而不成,(就一路)跟随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他)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被)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遇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用权,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归依其门下,并向他们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辞官回家。金溪的百姓极力挽留哭送他,就像晋江的老百姓一样。

    在晋江时,有个商人不满继母的苛刻,就不奉养他的父亲。商人的父亲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请求以贫困为借口解脱。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故意怒视他的父亲,说:“你儿子冻成这样,你不怜悯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斥责道:“你看你父亲将受大杖责打,却安于忍心地看着,你怎么能推托掉不孝顺的罪名呢?”就用大棒打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商人贿赂自己的财物给商人的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通过询问得知他(们)有的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回家。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上衣察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致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认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先生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应该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量。县官信任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他(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享受着他带来的利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于民的事却很多。他建议减免湖田的赋税,华容人准备建立祠堂来报答他的恩情,但先生坚决制止了,这就是所谓的阴德啊。即使让他的子孙世代为三公,难道过分吗?

    《刘宽》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 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日:“臣不敢醉,但任重贵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日:“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吾惧其死也 ②昔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认者得牛而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宽尝于坐被酒睡状。

    ④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

    4.“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B.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C.事物有同类的,事情也容易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D.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发现了就归还。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推荐访问:使君 二十八 翻译 醉赠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