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党团范文 > 正文

    【《荷塘月色》,2】荷塘月色朱自清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8-09-24 点击: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 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

    推荐访问:《荷塘月色》 2 必修2语文荷塘月色ppt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