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医院总结 > 正文

    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统计假设检验基本步骤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1-01 点击:
    1简述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1 简述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

    (1) 建立假设(2)确定显著性水平(3)计算统计量(4)确定概率值p(5)做出推断结论

    简述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

    1)明确检索课题,明确检索目的,制定检索策略2)选择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线索3)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标识4)查找文献线索5)获取原始文献

    3 简述选择研究问题的注意事项。

    实用性,创新性,范围不可过大,可行性,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选题

    4 简述知情同意书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

    (1)介绍研究目的(2)介绍研究的过程(3)介绍研究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不舒适之处(4)介绍研究的益处(5)匿名和保密的保证(6)提供回答受试者问题的途径(7)非强制性的放弃(8)退出研究的选择权

    5简述减少抽样误差的方法。

    1) 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2)增加样本量到适当水平;3)选择变异程度小的研究

    指标。

    6简述选择研究样本的注意事项。

    1、 严格规定总体的条件。2、按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并应注意具有代表性。3、每项研究课题都应规定有

    足够的样本数,例数太少则无代表性,而样本数太大实验条件不易严格控制。

    7按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

    1、 书名途径;2、著者途径;3、序号途径

    8按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

    1、 分类途径;2、主题途径;3、关键词途径;4、分类主题途径

    9文献按载体类型划分可分为哪些?

    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视听型文献、机读型文献。

    10实验性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干预、设对照组、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

    11简述变量的分类。

    自变量、依变量、外变量

    12选择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 客观性2、合理性3、灵敏性4、关联性5、稳定性和准确性

    13简述概率抽样的类型。

    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4简述非概率抽样的类型。

    配额抽样、主观抽样、网络抽样、方便抽样

    15简述选择性偏倚的种类。

    1、 诊断性偏倚2、入院率偏倚3、无应答偏倚4、分组偏倚

    16简述衡量性偏倚的种类。

    1、 回忆偏倚2、诊断怀疑偏倚3、调查者偏倚4、被调查者偏倚

    17简述偏倚的控制方法。

    1、 选择设计方案2、制定严格的纳入标准3、使用盲法4、配对和分层分析

    18改善依从性的方法有哪些?

    1、 注意加强卫生和医学教育2、家庭与社会的有力支持3、送医送药上门4、在防治措施、实验检查项目

    方面应力求简化、方便、有效

    19信度的特征有哪些?

    稳定性、内在一致性、等同性

    20效度的类型有哪些?

    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

    21信度的类型有哪些?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评定者间信度

    22科研资料的类型有哪些?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与等级资料

    23论文正文有哪几部分构成?

    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文献综述、材料与方法、研究设计、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和致谢

    24摘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25名词解释

    护理研究:就是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然后通过系统的方法研究和评价护理问题,得出结果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重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非实验型研究: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和处理的研究。

    回顾性研究:是运用临床现有的资料如病历进行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方法。

    变量:是指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因素

    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它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以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依变量:指研究目的,它随自变量改变的影响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研究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达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观察指标:又称观察项目,是在研究中用来反映或说明研究目的的一种现象标志。

    信度:是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

    效度:是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

    随机:就是按机遇原则来进行分组,使每个受试者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进入实验组,目的是排除干扰因素,是所抽取样本能够代表总体。

    假设检验:就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由样本之间的差别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一个重要推断方法。

    抽样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

    变异:同质的事物各个体之间的差异。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

    重测信度:表示研究工具的稳定性大小,即指用同一工具两次或多次测定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预实验:也称实验研究,即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先做的一些小规模的试验,目的为检查课题设计中有无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

    摘要:指文章的内容提要,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内容。

    参考文献:实论文写作是言之有据的,同时也表示了对他人研究结果的尊重,也是论文科学性的表现。是论文最后必须介绍的部分,也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证实论文写作是言之有据的,同时也表示了对他人研究结果的尊重,也是论文科学性的表现。

    护理文献综述:是指通过对护理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加上作者的观点写成的学术论文,其文章内容多来自请文献。

    关键词:是一种检索语言,它是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目的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主题,

    起到帮助人们再检索中能通过此词组迅速查到文献的作用。

    基础研究:是以研究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旨在增加技术知识、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造性活动。

    应用研究:是指为满足社会或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有关的科学知识达到特定应用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文献检索:是以科学的方法,利用专门的工具迅速、准确完整地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一切载体。

    信息: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及其特征的反映。

    量性研究:多先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数字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霍桑效应:如果研究对象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研究,则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反应状态。 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用“P”表示,大小从0~1

    质性研究:是针对某现象或个案在特定情况下的特征、方式、内涵进行观察,尽量完整的记录,并分析和解释正在进行研究的事物的过程。

    7-1假设检验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假设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二、假设检验的相关概念

    三、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四、典型例题 五、小结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在总体的分布函数完全未知或只知其形式、 但不知其参数的情况下, 为了推断总体的某些性 质, 提出某些关于总体的假设.

    例如, 提出总体服从泊松分布的假设;

    又如, 对于正态总体提出数学期望等于  0 的 假设等. 假设检验就是根据样本对所提出的假设作 出判断: 是接受, 还是拒绝.

    假设检验问题是统计推断的另一类重要问题. 如何利用样本值对一个具体的假设进行检验? 通常借助于直观分析和理 论分析相结合的做法,其基本原 理就是人们在实际问题中经常 采用的所谓实际推断原理:“一 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 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下面结合实例来说明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实例 某车间用一台包装机包装葡萄糖, 包得的 袋装糖重是一个随机变量, 它服从正态分布.当 机器正常时, 其均值为0.5千克, 标准差为0.015 千克.某日开工后为检验包装机是否正常, 随机 地抽取它所包装的糖9袋, 称得净重为(千克): 0.497 0.506 0.518 0.524 0.498 0.511 0.520 0.515 0.512, 问机器是否正常? 分析: 用  和  分别表示这一天袋

    装糖重总体 X 的均值和标准差,

    由长期实践可知, 标准差较稳定, 设   0.015,

    则 X ~ N (  , 0.0152 ), 其中 未知.

    问题: 根据样本值判断   0.5 还是   0.5 . 提出两个对立假设H 0 :    0  0.5 和 H1 :    0 . 再利用已知样本作出判断是接受假设 H0 ( 拒绝 假设 H1 ) , 还是拒绝假设 H0 (接受假设 H1 ). 如果作出的判断是接受 H0, 则    0 , 即认为机器工作是正常的, 否则, 认为是不正常的.

    由于要检验的假设设计总体均值, 故可借助于样本 均值来判断.

    因为 X 是  的无偏估计量,

    所以若 H 0 为真, 则 | x   0 | 不应太大, X  0 当H 0为真时, ~ N (0,1), / n | x  0 | 衡量 | x   0 | 的大小可归结为衡量 的大小, / n

    于是可以选定一个适当的正数k,

    x  0 当观察值 x 满足  k时, 拒绝假设H 0 , / n x  0 反之, 当观察值 x 满足  k时, 接受假设H 0 . / n

    X  0 因为当H 0为真时 Z  ~ N (0,1), / n

    由标准正态分布分位点的定义得 k  z / 2 ,

    x  0 x  0 当  z / 2时, 拒绝H 0 ,  z / 2时, 接受H 0 . / n / n

    假设检验过程如下:

    在实例中若取定  0.05,

    则 k  z / 2  z0.025  1.96,

    又已知 n  9,   0.015,

    x  0 由样本算得 x  0.511, 即有  2.2  1.96, / n

    于是拒绝假设H0, 认为包装机工作不正常.

    以上所采取的检验法是符合实际推断原理的.

    由于通常总是取得

    很小, 一般取   0.01,   0.05,

     X  0  因而当H 0为真, 即  0时,   z / 2  是一个 / n  小概率事件, 根据实际推断原理, 就可以认为如果 H 0为真, 由一次试验得到满足不等式 的观察值 x , 几乎是不会发生的. x  0

    / n

     z / 2

    x  0 在一次试验中, 得到了满足不等式  z / 2 / n 的观察值 x , 则我们有理由怀疑原来的假设H 0的 正确性, 因而拒绝H 0 .

    x  0 若出现观察值 x 满足不等式  z / 2 , 则 / n 没有理由拒绝假设H 0 , 因而只能接受H 0 .

    二、假设检验的相关概念

    1. 显著性水平

    当样本容量固定时, 选定后, 数 k 就可以确 x  0 定, 然后按照统计量 Z  的观察值的绝对 / n 值大于等于 k 还是小于 k 来作决定.

    x  0 如果 z   k , 则称 x 与 0的差异是显著的, / n 则我们拒绝 H 0 ,

    x  0 反之, 如果 z   k , 则称 x 与 0的差异是 / n 不显著的, 则我们接受 H 0 ,

    数  称为显著性水平.

    上述关于 x 与  0 有无显著差异的判断是在显 著性水平  之下作出的.

    2. 检验统计量

    X  0 统计量 Z  称为检验统计量. / n

    3.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假设检验问题通常叙述为: 在显著性水平下,

    检验假设 H 0 :    0 , H 1 :    0 .

    或称为“在显著性水平下, 针对 H1检验 H 0” .

    H 0称为原假设或零假设 H 1 称为备择假设. ,

    4. 拒绝域与临界点

    当检验统计量取某个区域C中的值时, 我们 拒绝原假设H0, 则称区域C为拒绝域, 拒绝域的边 界点称为临界点.

    如在前面实例中,

    拒绝域为 | z | z / 2 , 临界点为 z   z / 2 , z  z / 2 .

    5. 两类错误及记号

    假设检验的依据是: 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 中很难发生, 但很难发生不等于不发生, 因而假 设检验所作出的结论有可能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 有两类:

    (1) 当原假设H0为真, 观察值却落入拒绝域, 而 作出了拒绝H0的判断, 称做第一类错误, 又叫弃 真错误, 这类错误是“以真为假”. 犯第一类错 误的概率是显著性水平. 

    (2) 当原假设 H0 不真, 而观察值却落入接受域, 而作出了接受 H0 的判断, 称做第二类错误, 又叫 取伪错误, 这类错误是“以假为真”. 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记为

    P{当 H 0 不真接受 H 0 } 或 PH1 { 接受 H 0 } .

    当样本容量 n 一定时, 若减少犯第一类错误 的概率, 则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往往增大.

    若要使犯两类错误的概率都减小, 除非增加 样本容量.

    6. 显著性检验

    只对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加以控制, 而不考 虑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的检验, 称为显著性检验.

    7. 双边备择假设与双边假设检验

    在 H 0 :    0 和 H 1 :    0 中, 备择假设 H 1 表示 

    可能大于 0 , 也可能小于  0 , 称为双边备择 假设, 形如 H 0 :    0 , H 1 :    0 的假设检验称 为双边假设检验.

    8. 右边检验与左边检验

    形如 H 0 :   0 , H1 :   0 的假设检验 称为右边检验.

    形如 H 0 :   0 , H1 :   0 的假设检验 称为左边检验.

    右边检验与左边检验统称为单边检验.

    9. 单边检验的拒绝域

    设总体 X ~ N (  ,  ), 为已知, X 1 , X 2 ,, X n

    2

    是来自总体 X 的样本, 给定显著性水平 ,

    则 右边检验的拒绝域为 左边检验的拒绝域为

    x  0 z  z , / n x  0 z   z . / n

    证明 (1)右边检验 H 0 :   0 , H1 :   0 , X  0 取检验统计量 Z  , / n

    因 H 0 中的全部  都比 H1 中的  要小, 当 H1 为真时, 观察值 x 往往偏大,

    因此拒绝域的形式为 x  k , k 为待定正常数,

    由 P{ H 0 为真拒绝 H 0 }  PH 0 X  k 

     X  0 k  0   P  0      / n  / n  X   k  0   P   0     / n  / n 

    上式不等号成立的原因:

    因为    0 ,

    X   X  0 所以  , / n / n

     X  0 k  0   X   k  0  事件    .   / n  / n   / n  / n 

    要控制 P{ H 0 为真拒绝 H 0 }   ,

     X   k  0  只需令 P  0    .  / n  / n 

    X  因为 ~ N (0, 1), / n k  0 所以  z , / n k  0 

    n

    z ,

    故右边检验的拒绝域为 x   0 

    n

    z ,

    x  0 即 z  z . / n

    证明 (2)左边检验

    H 0 :   0 , H 1 :   0 ,

    x  0 拒绝域的形式为 z   k , k 待定, / n

     x  0  由 P{ H 0 为真拒绝 H 0 }  P  0   k  ,  / n 

    得 k   z ,

    x  0 故左边检验的拒绝域为z    z . / n

    三、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1. 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 提出原假设 H 0 及备择 假设 H1 ;

    2. 给定显著性水平 以及样本容量 n ;

    3. 确定检验统计量以及拒绝域形式;

    4. 按 P{ H 0 为真拒绝 H 0 }   求出拒绝域;

    5. 取样, 根据样本观察值确定接受还是拒绝H 0 .

    四、典型例题

    例1 某工厂生产的固体燃料推进器的燃烧率服

    从正态分布 N (  ,  2 ),   40cm / s,   2cm / s. 现 用新方法生产了一批推进器, 随机取 n  25只, 测 得燃烧率的样本均值为x  41.25cm / s. 设在新方 法下总体均方差仍为2cm / s, 问用新方法生产的 推进器的燃烧率是否较以往生产的推进器的燃 烧率有显著的提高? 取显著水平  0.05.

    根据题意需要检验假设

    H 0 :    0  40 (即假设新方法没有提

    高燃烧率) , H1 :    0 (即假设新方法提高了燃 烧率) ,

    这是右边检验问题, x  0 拒绝域为 z   z0.05  1.645 . / n x  0 因为 z   3.125  1.645 , z值落在拒绝域中 , / n 故在显著性水平  0.05 下拒绝 H 0 . 即认为这批推进器的燃烧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

    例2

    设 ( X 1 , X 2 ,, X n ) 是来自正态总体 N (  ,100)

    的一个样本, 要检验 H 0 :   0 ( H 1 :   0) , 在下列 两种情况下, 分别确定常数 d , 使得以W1 为拒绝域 的检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05 . (1) n  1, W1  { x1 | x1 | d }; 1 25 ( 2) n  25, W1  {( x1 ,, x25 ) | x | d } , 其中 x   xi . 25 i 1

    X1 ~ N (0,1), 解 (1) n  1 时, 若 H 0 成立, 则 10

    P  X 1  W1   P  X 1  d 

     X1 d   d d  P            10 10   10   10 

      d    0.05,  2 1       10   

    d     0.975,  10 

    d  1.96, 10

    d  19.6;

    X ( 2) n  25时, 若H 0成立, 则 25 ~ N (0,1), 10 P  X 1 , X 25   W1   P  X  d 

     X d  d d   P            2 2  2  2   d    0.05,  2 1       2  

    d      0.975,  2

    d  1.96, 2

    d  3.92 .

    例3

    设 ( X 1 , X 2 ,, X n ) 是来自正态总体 N (  , 9)

    的一个样本, 其中  为未知参数, 检验 H 0 :   0 (1) 确定常数C , 使显著性水平为 0.05;

    ( H 1 :   0 ), 拒绝域 W1  { x1 ,, xn  | x  0 | C }, ( 2) 在固定样本容量 n  25 的情况下, 分析犯两类错 误的概率  和  之间的关系.

    n( X   0 ) ~ N (0,1), (1) 若H 0成立, 则 3

    P (( X 1 , X n ) W1 )  P ( X   0  C )

     n X  0 nC    nC     2 1     P     0.05,   3 3    3  

     nC     0.975,  3 

    nC  1.96, 3

    5.88 C ; n

    ( 2) n  25时, 若H 0成立,

      P (( X 1 , X n ) W1 )

      nC     5C    2 1       2 1     .  3    3  

    若H 0不成立,

    不妨假设   1  0 ,

      P (( X 1 , X n )  W1 )  P ( X  0  C )

     P (  C  0  X  C  0 ) 5 5 5   P  (  C   0   )  ( X   )  (C   0   )  3 3 3  5  5     (C  0  1 )     ( C  0  1 ) , 3  3  当 C 较小时 ,  较大,  较小 ; 当 C 较大时 ,  较小,  较大 .

    由于  是任取的,所以对所有   0 上面的关系成立.

    五、小结

    假设检

    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和一般步骤.

    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真实情况 (未知)

    H0 为真 H0 不真

    接受 H0 正确

    拒绝 H0

    犯第I类错误 正确

    犯第II类错误

    数据库设计一般步骤

    数据库设计一般步骤

    来源: ChinaUnix博客 日期:2008.03.01 21:04 (共有条评论) 我要评论

    数据库系统设计

    1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需求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建立和测试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各阶段设计描述

    2 概念结构设计

    在早期的数据库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后,就直接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由于此时既要考虑现实世界信息的联系与特征,又要满足特定的数据库系统的约束要求,因而

    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设计时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也使设计工作变得十分复杂。1976年

    P.P.S.Chen提出在逻辑结构

    设计之前先设计一个概念模型,并提出了数据库设计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这种方法不包括深的理论,但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目前成为数据库设计中通用的工具。

    有许多商业软件支持E-R模型,如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

    DataArchitect(最新版本v9.5.1 for Windows)、微软公司Microsoft

    nfoModeler (VisioModeler)等。

    图 S-designer DataArchitect 5.1 设计的E-R模型

    使用E-R模型来进行概念模型的设计通常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建立局部概念模型,然后综合局部概念模型,成为全局概念模型。

    2.1 E-R模型基本符号

    实体的表示:用长方形

    联系的表示:用菱形,1:1、1:n

    (m:1)、(m:n)

    属性的表示:用椭圆形

    E-R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个联系集合可以定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集合上,例如老师--学生--课程的联系集合S-T-C,就是定义在三个实体上。 

    一个联系集合也可以定义在一个实体集合上,例如零件下又分有子零件,每个零件又可由m个子零件组成,每个子零件又可组

    合成n个零件。

    对于给定的实体集合,可以定义一个以上的联系集合,例如工程项目--工人可以定义两个联系集合,其中一个表示工程项目和工人的联系,另一个表示工程项目和工人中的工程项目负责人的联系。前者是n:m的联系,后者是1:1的联系。

    实体联系图可以表示一个实体类型对另一个实体类型的存在的依赖性,例如工人这一实体下反映其被抚养者的关系,就是依赖关系,这种联系用箭头表示,说明抚养者这个实体的存在取决于工人中的相应的那个实体。

    2.2 初步E-R图设计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设计概念结构。设计初步E-R图的步骤:

    先设计局部E-R图,也称用户视图

    综合各局部E-R图,形成总的E-R图,即用户视图的集成。

    在设计初步E-R图时,要尽量能充分地把组织中各部门对信息的要求集中起来,而不需要考虑数据的冗余问题。

    局部概念模型设计是从用户的观点出发,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概念结构。局部概念模型设计的就是组织、分类收集到的数据项,确定哪些数据项作为实体,哪些数据项作为属性,哪些数据项是同一实体的属性等。确定实体与属性的原则:

    能作为属性的尽量作为属性而不要划为实体;

    作为属性的数据元素与所描述的实体之间的联系只能是1:n的联系;

    作为属性的数据项不能再用其他属性加以描述,也不能与其他实体或属性发生联系。

    例1:一个机械制造厂的简单管理系统。首先按工厂技术部门和工厂供应部门设计两个局部E-R图。工厂技术部门关心的是产品的性能参数,及由哪些零件组成,零件的材料和耗用量等;工厂供应部门关心的是产品的价格,使用材料的价格及库存量等。

    例1图 局部E-R图

    综合这两个分E-R图,得到初步E-R图。

    例1图 初步E-R图

    初步E-R图是现实世界的纯粹表示,可能存在冗余的数据和实体间冗余的联系。所谓冗余的数据是指可由基本数据导出的数据,冗余的联系是指可由基本联系导出的联系。

    2.3 基本E-R图设计

    初步E-R图由于存在冗余的信息,会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给数据库的管理带来麻烦,以至引起数据不一致的错误。因此,必须消除数据上的冗余和联系上的冗余,消除冗余后的E-R图,称为基本E-R图。

    消除冗余的方法,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

    例1图 基本E-R图

    例2:某书店购图书汇总登记表,经过1NF、2NF、3NF分析得

    E-R图 对应的基本

    例2图 图书汇总登记表基本E-R图

    基本E-R图满足第三范式要求。

    用例1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是有困难的,可以将初步E-R图转换成函数依赖关系,利用规范化理论,将其分解为多个符合第三范式的函数依赖关系,再构成基本E-R图。

    3 逻辑结构设计

    任务:将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过程: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现有DBMS支持的关系、网状或层次模型中的某一种数据模型;

    从功能和性能要求上对转换的模型进行评价,看它是否满足用户要求;

    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3.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原则:

    (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型,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键就是关系的键;

    (2)一个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每个实体型的键以及联系的属性都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这个关系的键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若联系为1:1,则相连的每个实体型的键均是该关系模式的侯选键。

    若联系为1:n,则联系对应的关系模式的键取n端实体型的键。

    若联系为m:n,则联系对应的联模式的键为参加联系的诸实体型的键的组合。

    图 联系为1:1时

    图 联系为1:n时

    图 联系为m:n时

    (3)一些特殊联系的处理,可分为以下几情况:

    当一个实体的存在是依赖于另一个实体的存在时,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便代表了两个实体间的一种所有关系。

    当联系定义在同一个同型实体上时,联系转化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实体型的键以及联系的属性转换为关系模式的属性。

    图 实体存在依赖关系

    联系定义在同一同型实体上

    3.2

    模型评价:功能评价,性能评价

    3.3

    模型优化:减少连接运算,垂直和水平分割,使用快照,减少数据占用空间 4

    物理结构设计

    5

    数据库的建立和测试

    6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7

    数据库保护

    车身小型冲压件检具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车身小型冲压件检具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摘

    摘摘

    要要

    要:

    ::

    :从汽车结构出发,结合实例阐述了车身小型冲压件检具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及检具体设计建模

    的新思路,并提出了小型检具设计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检具设计,小型冲压件

    1

    1 1

    1 引言

    引言引言

    引言

    车身冲压件、分总成(由冲压件焊接而成)、车身骨架、各种内饰件等总称为车身覆盖件,覆盖件的制造质

    量对于整车质量,尤其是轿车和各类客车的焊装生产及整车外观造型影响很大,所以对其质量的检测成为

    汽车生产厂必不可少的工作。国内对于重要的小型冲压件一般都采用专用的检测夹具(简称检具)作为主要

    的检测手段,以控制工序间的产品质量。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工业高度自动化的国家均已开始采用在

    线检测设备,高效快速地反应产品质量问题。我国上海大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于2001年引进了两套在线检

    测的设备,但由于技术和管理原因一直未能有效的使用,而且由于在线检测设备的成本和技术要求很高,

    在我国很难普遍地应用于小型车身冲压件的检测。近年来随着轿车和客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车身覆盖件检

    具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国家经贸委已将检具的生产能力列在车辆企业生产条件考核程序中,

    因此设计和制造出操作方便、检测精度高的专用检具,成为许多汽车生产厂家急待解决的问题。

    2

    2 2

    2 车身小型冲压件件检具构成和特点

    车身小型冲压件件检具构成和特点车身小型冲压件件检具构成和特点

    车身小型冲压件件检具构成和特点

    车身小型冲压件检具主要由底板总成、检具体、断面样板、主副定位销和夹紧装置组成(见图1)。检测的

    主要要素为工件外形(包括工件的轮廓和曲面的形状等)以孔、凸缘等特征的位置。检具设计时,一般将尺

    寸基准置于车身坐标系中,在X,Y,Z方向每隔100mm划坐标线,用底板上的基准块和基准孔建立检具的坐

    标系。

    车身冲压件大多具有空间曲面和较多局部特征,具有非轴对称、刚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定位、支承和装夹

    都比较困难。现在大多数的车身冲压件检具体都是由数控机床按数模和预定的加工程序一次性自动完成所

    有需要加工的表面和孔位,检具体的材料多为环氧树脂,检具体设计完成后,再根据检具体确定底板总成

    的位置和大小,并在需要检测的关键截面设置断面样板。

    3

    3 3

    3 检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检具设计的一般步骤检具设计的一

    般步骤

    检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3.1 工件和检具体设计建模

    首先要参照零件图纸分析工件,初步拟定检具设计方案,确定检具的基准面、凹凸情况,检测截面、定位

    面等,并简单绘制其二维示意图。

    在检具的设计中,检具体的设计建模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检具能否精确的检测工件质量。由于车身覆盖

    件以自由曲面为主的特点,“实物反求”是目前建模的通用方法。反求即依据已经存在的工件或实物原型,

    用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并经过数据处理、三维重构等过程,构造具有具体形状结构的原型模型的方

    法。我们用激光扫描仪对标准的工件表面进行扫略,采集到以点云为主的工件表面特征信息,将点坐标转

    换到车身坐标下,用surfacer软件处理点信息,得到工件表面曲面的特征曲线,从而生成最终的自由曲面

    模型;同时可以通过点云到曲面的最大最小距离来检测所生成的原形模型。应注意的是,此时所得到的模

    型是没有厚度的片体模型,要根据扫描仪扫略的表面分清该模型为工件的内或外表面,这对于检具体的设

    计尤为重要。

    为实现检具对工件自由曲面的检测,一般使检具体的表面与工件内表面保持2-3mm左右的常数间隙,数控

    加工机床能按照所设计的型面数模达到较高精度的要求,实际检测时通过检具型面配合专用的量具往复移

    动即可测量出工件曲面的偏差。工件外轮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设计所对应的检具时:①检具体表面

    沿工件外轮廓切向向外延伸20mm左右;②沿工件外轮廓法向方向向下延伸20mm左右。在通用的CAD软件(如

    UG)中,将工件表面向内offset2-3mm的距离(如果所生成的工件模型为外表面,在作offset时还要加上工

    件的厚度),接着把该曲面沿其轮廓的切向或法向延伸20mm,得到检具体的检测表面,再向基准面拉伸一

    定距离即是检具体模型。由于车身覆盖件较为复杂,在生成检具体检测表面时大多需要上述两种方法的结

    合,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型面,这一点仍然难以实现。图2所示为复杂型面的处理示意图。图中内引擎支座

    的工件表面在1,2两处明显产生自相交和干涉,为了保证工件的主要轮廓得到检测,牺牲了具有垂直高度

    差的转角处的检测,生成如图所示的检具体表面,最后在检具体表面沿工件轮廓和间隔3mm双划线,以方

    便检测工件轮廓。当然,在检具(尤其是检具体)的设计中还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都需要对检具原理的

    渗透理解和经验进行处理。

    3.2 断面样板的设计建模

    对工件关键形面的检测一般通过断面样板来实现,检具的断面样板分为

    旋转式和插入式两种,当断面样板

    的跨度超过300mm时,为保证垂直方向的检测精度,通常将其设计为插入式。检具体表面检测的是工件的

    内表面,断面样板则横跨在工件外表面上,用来检测关键截面的外表面,一般其工作表面距离工件外表面2-3mm,其建模方法与检具表面类似。断面样板的板体材料一般为钢或铝等金属,工作表面部分可用铝或树

    脂等制成。复杂形面的断面样板在旋转或插入时会产生干涉,实际设计中可以将其分段处理,如图3所示。

    若设置成插入式断面样板,则与工件定位销发生干涉;若设置成单一旋转式,由于工件本身多折面性,造

    成与检具体或工件发生干涉,将其设计成两块独立旋转式断面样板,即可满足全面检测的要求。

    3.3 工件的定位和夹紧

    工件正确合理的定位是准确测量的基础。车身覆盖件在检具上的定位方式主要由定位孔和夹头夹紧定位或

    用永久磁铁夹紧配合完成。随着检具在车身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杠杆式活动夹头和永久磁铁均有系列化产

    品选购,活动夹头还配置有不同型式和尺寸的支架或托架。大多的车身覆盖件都有主、副两定位孔,主定

    位销一般为圆柱销(圆孔)或菱形销(腰孔),以限制X. Y两方向的自由度;副定位销为圆锥销或菱形塞销,

    用以限制Z.X.Y.Z四方向的自由度。设计检具时,在检具体上的定位孔位置打孔(以放入定位销衬套为准),

    并给出定位孔的车身坐标。同时,在工件刚性较好且分布合理的位置布置定位垫片和活动夹头,以保证工

    件的牢固定位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夹紧点数量,保证活动夹头工作时不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并考虑到工人

    的操作方便,最终给出定位垫片上表面中心的车身坐标。

    对于只有一个定位孔的工件,由于主定位孔只能限制两个自由度,定位垫片也起到限制工件自由度的作用,

    以防止工件绕主定位销旋转(见图4)

    3.4 底板总成的设计

    在检具体上表面沿基准面方向拉伸一定的距离,使其最低点大于150mm的厚度,以保证检具体有足够的强

    度,同时尽量让检具体底面,即底板总成的上表面(基面),在车身坐标系的整数位置上。检具体底板总成

    一般由基板、槽钢(必要时在中间加工字钢)、定位块和万向轮组成,当基板由检具体固定好后,其它部件

    即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用标准型号。

    3.5 孔的检测

    车身冲压件中对许多重要的孔和翻边等需要单独检测。在检具的设计中通常在检具体上表面加上1mm左右

    厚的凸台,凸台的中心与工件孔中心在同一轴线上,直径比孔径大5mm,并在凸台上采用双划线方式检

    测(见

    图5)。当被测孔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时,采用定位孔的方式用塞规和衬套检测。

    4

    4 4

    4 结语

    结语结语

    结语

    在车身大型覆盖件中,由于这类检具的形状复杂、体积庞大、制作成本较高、检测对象单一、柔性差,难

    以快速获得大量的准确信息,已逐步被先进的自动化检测手段(如在线检测系统)所取代,但对于大批量生

    产的小型冲压件的检测,目前我国汽车生产厂家仍主要依靠这类检具。

    滤膜法检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1.1 滤膜灭菌:

    将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15min。前两次煮沸后需更换水洗涤2~3次,以除去残留溶剂。

    1.2 滤器灭菌: 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也可用121℃高压灭菌20min。 2 过滤水样

    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帖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mL水浴(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减少过滤水样量,或将水样稀释)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负0.5大气压下抽滤。

    3 培养

    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24h±2h。

    4 观察结果

    4.1 挑出符合下列特征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菌落。

    深红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淡红色,中心色较深的菌落。

    4.1.1凡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再接种乳糖蛋白胨培养基液,于37℃培养24h,有产酸产气者,则判定为总大肠菌群阳性。

    4.1.2 计算滤膜上生长的总大肠菌群数,以每100mL 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报告之(CFU/100mL)

    数出的总大肠菌群菌落数*100

    总大肠菌群菌落数(CFU/100mL)=───────────────────────………(1) 过滤的水样体积(ml)

    1 准备工作

    1.1 滤膜灭菌:

    将滤膜放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置于沸水浴中煮沸灭菌三次,每次15min。前两次煮沸后需更换水洗涤2~3次,以除去残留溶剂。

    1.2 滤器灭菌: 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也可用121℃高压灭菌20min。 2 过滤水样

    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部分,将粗糙面向上,帖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mL水浴(如水样含菌数较多,可减少过滤水样量,或将水样稀释)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负0.5大气压下抽滤。

    3 培养

    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MFC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放入44.5℃恒温箱内培养24h±2h。如使用恒温水浴,则需用塑料平皿,将平皿盖紧,或用防水胶带贴封每个平皿,将培养皿成叠封入塑料袋内,浸到 44.5℃恒温水浴里,培养24h±2h。耐热大肠菌群在此培养基上菌落为蓝色,非耐热大肠菌群菌落为灰色至奶油色。

    对可疑菌落转种EC培养基, 44.5℃培养24h±2h,如产气则证实为耐热大肠菌群。

    计数被证实的耐热大肠菌落数,水中耐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菌落形成单位 (CFU)表示,见式(2)

    所计得的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数*100

    耐热大肠菌菌落数(CFU/100mL)=───────────────────────………(2) 过滤的水样体积(ml)

    大肠埃希氏菌滤膜法检验步骤

    1接种

    将总大肠菌群滤膜法有典型菌落生长的滤膜进行大肠埃希氏菌检测。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滤膜转移到NA-MUG平板上,细菌截留面朝上,进行培养。

    2培养

    将已接种的NA-MUG平板36℃±1℃培养4h。

    3结果观察与报告

    将培养后的NA-MUG平板在暗处用波长为366nm功率为6W的紫外光灯照射,如果菌落边缘或菌落背面有蓝色荧光产生则表示水样中含有大肠埃希氏菌。

    记录有蓝色荧光产生的菌落数并报告,报告格式同总大肠菌群滤膜法格式。

    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及例子

    一、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流程

    1.概述

    包括课程设计选题、项目背景、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目的、课程设计报告的组织等内容。

    2.课程设计任务的需求分析

    2.1设计任务

    2.2设计要求

    2.3需求描述的规范文

    3.概念结构设计

    3.1概念结构设计工具(E-R模型)

    3.2XXX子系统(局部)

    3.2.1子系统描述

    3.2.2分E-R图

    3.2.3说明

    3.3YYY子系统

    3.3.1子系统描述

    3.3.2 分E-R图

    3.3.3 说明

    „„

    3.X 总体E-R图

    3.X.1 E-R图的集成

    3.X.2 总体E-R图

    4.逻辑结构设计

    4.1关系数据模式

    4.2视图的设计

    4.3优化

    5.数据库物理设计与实施

    5.1数据库应用的硬件、软件环境介绍

    5.2物理结构设计

    5.3 索引的设计

    5.4建立数据库

    5.5 加载数据库测试数据

    6.数据操作要求及实现

    6.1数据查询操作

    6.2数据更新操作

    6.3数据维护操作

    6.4其他

    7.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现

    8.设计心得体会

    9.参考文献

    二、例子:学生选课管理系统

    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学生选课管理是很重要的功能模块。

    需求分析:

    该系统应该能管理学校的教师信息、学生信息、专业信息、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信息、学生选修课程的信息等。选课系统主要满足三类用户的要求,这三类用户分别是教务处的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他们所具有的操作权限以及操作内容是不同的。具体的需求分析如下:

    系统管理员

    1) 维护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实现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增、删、改等。 学生信息包括…

    2) 维护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实现对教师个人信息的增、删、改等。 教师信息包括…

    3) 维护课程的个人基本信息,实现对课程个人信息的增、删、改等。 课程信息包括…

    学生用户

    1) 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

    2) 进行选课操作

    3) 学生可以查看自己所选课程信息及以前所选课程的成绩信息。

    教师用户

    1) 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

    2) 课程结束后,登记成绩

    3) 教师可查看自己的教学安排。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的常用工具是ER图。分下面几步完成。

    1) 数据抽象(抽象出实体)。画出各实体属性图。

    2) 设计分ER图。找出实体及其联系,并画出分ER图。

    3) 合并分ER图,生成初步ER图。

    4) 全局ER图。将各个实体的属性加入初步ER图,消除各局部可能存在的冲突(包括属性冲突、命名冲突和结构冲突),形成全局ER图。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首先,将概念模型ER图中实体和联系转换为数据模型,在RDBMS中,就是转换为关系模式,并确定关系模式的属性和主码。

    ER图向关系数据模型转换的基本规则如下:

    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键就是

    关系的键。

     若实体间的联系是1:1的,则联系不单独转换为关系模式,需在两个实体对

    应的关系模式中的任意一个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键和联系的属性。  若实体间的联系是1:n的,则联系不单独转换为关系模式,需在n端实体对

    应的关系模式中加入1端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的键和联系的属性。

     若实体间的联系是m:n的,则将联系也转换成关系模式,其属性为两端实体

    类型的码加上和联系的属性,而联系的键为两端实体码的组合。

    其次,对具有相同主码的关系模式进行必要的合并。

    关系优化

    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对关系数据模型进行优化。规范化到第三范式。 数据库物理设计与实施:

    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 创建数据库

     创建基本表,设置约束条件,管理基本表。

     创建和管理索引。(DBMS会为主键自动建立索引。建立索引来提高查询效

    率。)

     创建和管理视图。

     向数据库中输入数据。

     用SQL语句 实现对数据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可以先思考需要怎么

    操纵数据库,后面再实现)

     编写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并调试通过。(比如创建一个触发器当学生表中

    某学号的学生被删除时,自动将选课表中的该选课记录删除)

    数据库运行维护: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 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

     数据库的性能监督、分析和改进

    访问数据库,可以通过以下语句操纵数据。

    1.对学生表的性别、年龄字段添加约束。

    2.添加一个属性列“入学时间”。

    3.修改“专业”的数据类型。

    4.增加课程名必须取唯一值的约束。

    5.在选课表的列“学号”、“课程号”上建立索引。

    6.在选课表的“工号”、“课程号”上建立索引。

    7.假设学生选课系统中有4个院系,为方便各个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查看本院系学生信息,每个院系分别建立一个学生视图。

    8.建立一个反映学生选课情况的视图。

    9.学生通过学号或姓名查询自己的选课信息。

    10. 学生通过学号或姓名查询自己的基本信息。

    11. 列出某个教师所授某门课程的成绩单,并按成绩升或降序显示。

    12. 列出某个教师所教授的所有课程信息。

    13. 查询某个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信息。

    14. 统计某个教师某门课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

    15. 添加一门新的课程。

    16. 修改某门课的学分。

    17. 创建删除触发器,当学生表中的某“学号”的学生被删除时,自动将选课表中的该学生的选课记录删除,即为学生表建立删除触发器,实现学生表和选课表的级联删除。

    18. 创建删除触发器,当课程表中的某“课程编号”的课程被删除时,自动将选课表中的选修该课程的记录都删除,即为课程表建立删除触发器,实现学生表和选课表的级联删除。

    19. 创建插入触发器,当往选课表中插入记录时,查询学生表中是否有该学号的学生,课程表中是否有该课程编号的课程,如果都有则可以插入,否则拒绝插入。

    20. 备份“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到本地磁盘E盘下的BACKUPDB文件夹下面。

    sp_addumpdevice disk,学生选课系统_bak,E:BACKUPDB学生选课系统_bak BACKUP DATABASE 学生选课系统TO DISK=学生选课系统_bak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

    需求分析:

    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图书管理员可以维护图书信息,包括增加新书、修改图书信息、办理图书借阅登记、归还登记、过期图书处理、丢失图书处理以及读者借阅证件信息的维护等。而读者可以实现借书、还书、查询图书信息、借书信息等。具体要求如下:  图书信息管理:录入各图书信息、维护图书信息等。

     读者信息管理:维护读者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修改、更新、删除读者  借阅管理:包括借书、还书、过期图书归还处理等。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主要有2种用户。

     管理员:维护图书基本数据,包括图书种类、更新图书信息,进行读者的图书借阅和归还处理等。

     读者用户:可以查询图书信息、借阅图书。

    语义:图书馆的图书情况和管理规定,每种类型图书有很多不同的图书,同样的书可以习多本;每本图书可以被多次借阅,每位读者可以借阅多本图书。每本图书的借阅期限是一个月。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分3步完成:1)抽象出实体2)抽象出联系实际)确定实体的属性和键

    图书类型,包括:图书分类号、图书分类名称、描述信息。

    图书,包括: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价格。

    读者,包括:证件号、姓名、性别、所在系、班级、证件状态(包括有效和失效)、联系方式等。

    读者与图书之间是m:n,图书类型与图书之间是1:n,读者与图书类型之间无联系。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将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

    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

    规范化到第三范式

    数据库物理设计与实施:

    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 创建数据库

     创建基本表,设置约束条件,管理基本表。

     创建和管理索引。(DBMS会为主键自动建立索引。建立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

     创建和管理视图。

     向数据库中输入数据。

     用SQL语句 实现对数据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可以先思考需要怎么操纵数据库,后面再实现)

     编写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并调试通过。

     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

    1.

    2.

    3.

    4.

    5. 为了方便管理员分类管理,现在需要为多种图书类类型的图书建立视图。 建立读者借阅情况表。 为借阅表中的证件号和借阅日期建立组合次索引。 为图书表中的图书分类号、书名、出版社字段分别建立索引。 为借阅表建立一个插入触发器,以保证向借阅表插入的“证件号”在读者表中存在,

    如果不存在,就不会向借阅表中插入借阅信息记录。

    6. 在借阅表建立一个更新触发器,监视借阅表的“借阅日期”列,使其不能手工修改。

    7. 在读者表建立删除触发器,实现读者表和借阅表的级联删除。

    运动会管理系统

    需求分析:

    引入计算机管理运动会,运动员可以在运动会管理系统中查询自己的比赛项目及比赛结果,裁判员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记录运动员各个比赛项目的成绩、进行成绩统计等。运动会管理系统保存运动员、比赛项目以及不同类型比赛的参赛数据。

    运动会管理系统主要管理对象有代表队、运动员、比赛项目等。

    本系统中,基本规定如下:一个代表队包含多个运动员,一个运动员只能属于一个代表队;一个运动员可以参加多个比赛项目,一个比赛项目可以被多个运动员参加;假设各个比赛项目结束后,按照成绩由高到低排出名次,并对前3名的运动员给予相应的积分,如第1、2、3名分别积分为3、2、1分,而获得其他名次的运动员积分为零分,将代表队中所有成员的积分累加,得到各代表队总积分,将总积分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各个代表队的排名情况。

    为简化系统需求,本运动会管理系统只考虑田径运动会的管理,仅考虑代表队、、比赛项目的关系,不考虑裁判评分、比赛时间、地点等到的安排。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代表队:代表队员、队名称、领队、总积分、总名次

    运动员:运动员号,姓名、性别、年龄

    比赛项目:项目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成绩单位。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张表,

    比赛详情,包括成绩、积分、名次

    列管换热器设计一般步骤

    列管换热器设计一般步骤

    1、作出流程简图。

    2、按生产任务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

    3、选定载热体,求出载热体的流量。

    4、确定冷、热流体的流动途径。

    5、计算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6、初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7、按经验或现场数据选取或估算K值,初算出所需传热面积。

    8、根据初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器的尺寸初步设计。包括管径、管长、管子数、管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壳体内径(需进行圆整)等。

    9、核算K。

    10、校核平均温度差D。

    11、校核传热量,要求有15-25%的裕度。

    12、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计算。

    二、机械设计

    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壁厚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

    3、换热器法兰选择。

    4、管板尺寸确定。

    5、管子拉脱力计算。

    6、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7、温差应力的计算。

    8、接管、接管法兰选择及开孔补强等。

    9、绘制主要零部件图。

    三、编制计算结果汇总表

    四、绘制换热器装配图

    五、提出技术要求

    六、编写设计说明书

    312列管换热器设计步骤

    常规的列管换热器的设计步骤如下。

    (1) 输入已知条件:如热流体的生产任务qm2、 T1、 T2为已知,确定冷流体,则冷流体进口温度t1也为已知,再优化确定t2;确定管材的内径d1、外径d2、管长L,管间距l和挡板间距B;根据冷热流体的性质确定

    污垢热阻Rd1和Rd2。

    (2) 选择流体流通的通道和方向、管程数和壳程数。

    (3) 计算冷流体流量qm1和热负荷。

    (4) 计算逆流的Δtm和平均温度差修正系数ψ,再计算实际Δtm。

    (5) 计算定性温度tm和Tm,选定流体物性方程,计算定性温度下的物性参数:ρ1, μ1, λ1, cp1, Pr1, ρ2, μ2, λ2,

    cp2, Pr2。

    (6) 设定K的初值。

    (7) 由传热速率式计算A。

    (8) 由已知管材参数计算n, D。

    (9) 计算S1, S2和Re1, Re2。

    (10) 设定壁温tW,计算μ1μ1W014, μ2μ2W014。

    (11) 计算α1, α2。

    (12) 计算tWc,比较tW与tWc,如不符要求,重复步骤(10)~(12);

    (13) 计算Kc和Ac,比较A与Ac,考虑一定的安全系数,A115% Ac,最终设计以A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如

    不符要求,重复步骤(6)~(13)。

    在编制程序时,应把有关通用部分编制成独立子程序模块。

    ① 物性数据库,必须包括传热计算所需的冷热流体物性,如密度、黏度、比热容、导热系数、汽化潜热等,

    饱和蒸汽、过热蒸汽的温度和压强的相关参数。

    ② 由于对流给热系数α的关联式很多,可以建立计算α的专用模块。

    ③ 设备的尺寸模块,如系列化尺寸,对计算得到的设备尺寸应按标准系列进行圆整;又如已知列管数和管间

    距计算各种排列的管壳的内径,并圆整列管数。

    ④ 计算过程中的试差部分需要有相应的迭代计算子程序。

    ⑤ 输入和输出模块,设计合适的输入界面可以提高效率,结合图形编程技术可以输出换热器的结构尺寸图

    形。

    ●32列管式换热器的操作模拟

    在实际工作中,换热器的操作型计算问题也是经常碰到的。例如,判断一个现有换热器对指定的生产任务是否

    适用,或者预测某些参数的变化对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影响等都属于操作型问题,如图31所示。

    图31换热器操作示意图

    常见的操作型问题有以下两类命题。

    (1) 第一类命题

    给定条件: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以及有关尺寸,冷、热流体的物性,冷、热流体的流量qm1、 qm2和进口温度

    t1、 T1以及流体的流动方式。

    计算目的: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2、 T2。

    (2) 第二类命题

    给定条件: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以及有关尺寸,冷、热流体的物性,热流体的流量qm2和进出口温度T1、 T2,

    冷流体的进口温度t1以及流动方式。

    计算目的:所需冷流体的流量qm1及出口温度t2。

    321传热单元数和换热器效率

    可以直接由换热器设计用的数学模型,确定自由度中的有关参数,通过解方程组(数学模型),得到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或所需的流量;也可以用传热单元数的方法求解,使用传热单元数方法求解换热器模拟计算比较简

    单。有关传热单元数和换热器热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ε=f(NTU, R)(329)

    R=(qmcp)min(qmcp)max(330)

    NTU=KA(qmcp)min(331)

    式中ε——换热器的热效率;

    NTU——传热单元数。

    对于单程并流

    ε=1-exp[-NTU(1+R)](1+R)(332)

    对于单程逆流

    ε=1-exp[-NTU(1-R)]1-R·exp[-NTU(1-R)](333)

    对于单壳程多管程换热器

    ε=21+R+1+R21+exp(-NTU1+R2)1-exp(-NTU1+R2)(334)

    对于双壳程偶数管程换热器

    εn=1-ε1R1-ε12-11-ε1R1-ε12-R-1(335)

    式中ε1——单壳程多管程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εn——n壳程多管程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根据εNTU法,即可计算流体的出口温度,避免了用对数平均温度差求解所需的反复试算。若热流体为比热容

    流量较小的流体,其传热效率

    ε=T1-T2T1-t1(336)

    T2=T1-ε(T1-t1)(337)

    若冷流体为比热容流量较小的流体,则传热效率:

    ε=t2-t1T1-t1(338)

    t2=t1+ε(T1-t1)(339)

    已知冷、热流体的入口温度和传热效率即可以求出出口温度。

    假设换热器热损失可以忽略,换热器中两流体无相变化,单位时间内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吸收的热

    量,即

    Q=qm2cp2(T1-T2)=qm1cp1(t2-t1)(340)

    322第一类命题换热器模拟计算的步骤

    (1) 假定比热容流量较小流体的出口温度,例如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

    (2) 由热量衡算式计算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2;

    (3) 由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冷热流体的定性温度tm, Tm;

    (4)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有关物性;

    (5) 由冷热流体的流量和换热器的结构尺寸计算管程和壳程的流速;

    (6) 计算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α1, α2;

    (7) 计算传热系数K;

    (8) 计算传热单元数和换热器效率;

    (9) 由换热器效率计算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c=t1+ε(T1-t1)

    (10) 比较t2与t2c,采用某种迭代方法修正t2,重复步骤(1)~(9),直至收敛。

    323第二类命题换热器模拟计算的步骤

    (1) 已知热流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2) 假定冷流体的出口温度为t2;

    (3) 由热量衡算式计算冷流体的流量qm2;

    (4) 由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冷热流体的定性温度tm, Tm;

    (5)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有关物性;

    (6) 根据冷热流体的流量和换热器的结构尺寸计算管程和壳程的流速;

    (7) 计算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α1, α2;

    (8) 计算传热系数K;

    (9) 计算传热单元数和换热器效率;

    (10) 由换热器效率计算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c=t1+ε(T1-t1)

    (11) 比较t2与t2c,采用某种迭代方法修正t2,重复步骤(1)~(10),直至收敛。

    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列管式换热器

    【论文摘要】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1. 流体流径的选择

    ?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

    ? (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超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

    φ25×2.5mm及φ19×mm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第五节中图4-25所示。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

    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的)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 (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即t≥(d+6)。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1、2、4和6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大致相等。

    管程数m可按下式计算,即:

    ? (4-121)?

    式中?u―――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 m/s;

    ? u′―――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 m/s。?

    图4-49串联列管换热器 当壳方流体流速太低时,也可以采用壳方多程。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如前述的图4-47和图4-48所示。但由于纵向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例如当需二壳程时,则将总管数等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个内径相等而直径较小的外壳中,然后把这两个换热器串联使用,如图4-49所示。

    6. 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第五节的图4-26已示出各种挡板的形式。最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系列标准中采用的h值为:固定管板式的有150、300和600mm三种;浮头式的有150、200、300、480和600mm五种。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3-42所示。

    ?7. 外壳直径的确定?

    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管板的直径。根据计算出的实

    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法等,可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太麻烦费时,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也可用下式计算壳体的内径,即: ?? (4-122)

    式中 ?D――――壳体内径, m;

    ? t――――管中心距, m;

    ?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 b′―――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一般取b′=(1~1.5)do。

    nc值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4-123)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 (4-124)

    式中n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按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见表4-15。?

    8.主要构件?

    封头 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般小于400mm),圆形用于大直径 的壳体。

    缓冲挡板 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 ?导流筒 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死角),为了提 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使流体进、出壳程时必然经过这个空间。? 放气孔、排液孔 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冷凝液等。?

    接管尺寸 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

    ??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 /s;

    ? ?u --接管中流体的流速, m/s。

    流速u的经验值为:?

    对液体 u=1.5~2 m/s

    对蒸汽 u=20~50 m/s?

    对气体 u=(15~20)p/ρ (p为压强,单位为atm ;ρ为气体密度,单位为kg/)?

    9. 材料选用?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目

    前 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等。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高且较稀缺,应尽量少用。 ?10.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的计算

    ? (1) 管程流体阻力 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求得。对于多程换热器,其总阻力 Δpi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一般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 ?

    ? (4-125)??

    式中 ?Δp1、Δ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N/;?

    ? Ft-----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于φ25×2.5mm的管子, 取为

    1.4,对φ19×2mm的管子,取为1.5;

    ? ? Np-----管程数;

    ? ? Ns-----串联的壳程数。?

    上式中直管压强降Δp1可按第一章中介绍的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Δp2由下面的经验公式估算,即:

    ?? ?? (4-126)

    (2) 壳程流体阻力 现已提出的壳程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使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多。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Δpo的公式,即: ? ? (4-127)

    式中 Δ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N/;

    ?Δ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N/;?

    ?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液体可取

    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气 可取1.0

    而 (4-128)

    (4-129)

    式中 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为0.4,正方形排列为0.3;

    ? 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o>500时,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 NB----折流板数;? ?

    h ----折流板间距,m;?

    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而。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 0.1~1atm,气体的为0.01~0.1atm。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 ?三、 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

    ? 1. 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 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3)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 温度下流体的性质。

    ?(4) 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 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选值。?

    (6) 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SΔtm,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L、n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2. 计算管、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 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 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和αo,确定污垢热阻Rsi和Rso,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比较K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K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 。?

    通常,进行换热器的选择或设计时,应在满足传热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各项的问题。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例如,若设计的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较大,将导致流体通过换热器的压强降(阻力)增大,相应地增加了动力费用;若增加换热器的表面积,可能使总传热系数和压强降降低,但却又要受到安装换热器所能允许的尺寸的限制,且换热器的造价也提高了。

    此外,其它因素(如加热和冷却介质的用量,换热器的检修和操作)也不可忽视。总之,设计者应综合分析考虑上述诸因素,给予细心的判断,以便作出一个适宜的设计。

    4-假设检验(1)

    第四章 假设检验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四节 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第五节 二项成数的假设检验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意义和概念

    一、意义 总体特征(均值、标准差)客观存在,一般也是未知的。但由于人 力、物力、时间等因素,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

    量,而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样本去推断总体。

    二、概念  假设检验(test of hypothesis)/显著性检验(test of significance)  对未知或不完全知道的总体特征提出假设,然后由样本的实际结果 通过一定的计算取判断假设的正确性  例如,假设某总体的均值为μ,然后通过样本数据去推断这个假设是 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样本很可能抽自这个总体;否则,样

    本很可能不是抽自这个总体。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分析:

     抽样检测9袋饲料的样本平均装包量为50.2,比标准重量多出0.2,那么装包机现在工作 仍然正常吗?  即使包装机工作正常,由于偶然因素,袋与袋之间的重量差异总是有的;这等于在一个 已知均值为50的总体中随机抽样,由于抽样误差的存在,样本均数不一定恰好等于总体 均数,不能因为多出0.2就判断机器不正常,但同时也不能排除机器出现故障;  检测结果与标准重量间的差异有可能是抽样误差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机器故障。

    Step 1: 对所研究的总体提出假设

     

    原假设(零假设):H0:μ 备择假设

    = μ0 = 50.0 (表示实得差异由抽样误差造成)

    (表示该样本并不来自于已知总体)

    HA:μ≠μ0

    Step 2: 选择检验方法并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根据上一章讲过的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假设样本是从μ0 = 50.0 的正态 总体N(50.0,0.152) 中抽取,则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u:

    x  0 u 0 n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 ,代入数值计算得: u=4.0(检验统计量)

    Step 3: 确定P值,并作出统计推断

    根据u值,可以得到P(Uu)或P(Uu)的值。 关于P值的解释:  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  其实是样本平均数 x 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  引申为: x 抽自均值为μ0 = 50.0 的总体的概率。 如果得到的概率值很小,则 x 抽自均值为μ0 = 50.0 的总体的事件是一个小概 率事件。根据小概率原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 但实际上他发生了,说明假设的条件不正确,即μ并不等于μ0,拒绝原假设而 接受备择假设。 推断的方法: 利用P值:根据检验统计量确定P值,用P值与显著性水平α相比(α通常取小概 率0.05或0.01) 利用临界值:将计算得

    到的检验统计量与显著水平α相应的临界值相比较。

    二、假设的陈述  假设检验就是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过程,它是先对总 体参数提出某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过程。  在假设检验中,首先要提出两种假设,即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 原假设(null hypothesis):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反对的假设,

    也称为零假设,用表示H0 ,可记为H0:μ = μ0。

     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支持 的假设,与零假设相对立,用HA或H1表示,可记为HA:μ≠μ0 ,或 HA:μμ0 , 或HA:μ

    如例题中,根据假设的定义,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支持的假设应该是“机器 工作不正常”,因为如果研究者认为机器正常就没有必要去进行检验了,所以 建立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

    H0:μ = μ0 HA:μ≠μ0

     关于假设的几点认识:

     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一个完备事件组,而且相互对立。这意味着,在一项 假设检验中,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必有一个成立,而且只有一个成立;  建立假设时,通常先确定备择假设,然后再确定原假设;  假设检验中,“=”总是放在原假设上;  假设检验的目的是收集证据拒绝原假设:

    • • • 原假设最初被假设是成立的,之后根据样本数据,确定是否有足够不符合原假 设的证据以拒绝原假设。 假设检验的统计结论都是根据原假设进行阐述的,要么拒绝原假设,要么不拒 绝原假设(不说“接受原假设”); 当拒绝原假设时,得出的结论是清楚的;但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时,只能说样

    本提供的证据还不足以推翻原假设,这并不等于承认原假设是对的。

    三、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HA有三种情况:

    H A:  0 ;H A:  0 ;H A:  0

    如果HA有特定的方向性的假设检验称为单侧检验;

    如果HA没有特定方向性的假设检验称为双侧检验;

    H A :   0 ——上尾检验(右侧检验) H A :   0 ——下尾检验(左侧检验) H A :   0

    ——双侧检验

    四、检验统计量与拒绝域 1. 检验统计量

    根据样本观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并据以对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作出决策的某 个样本统计量——检验统计量

    检验统计量实际上是总体参数的点估计量(如,样本均值

    就是总体均值

    μ的一个点估计量),但点估计量并不能直接作为检验的统计量。

     

    只有将其标准化以后才能用于度量它与原假设的参数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点估计量标准化的依据是:

     

    原假设为真; 点估计量的抽样分布。

    2

    u,t,  及F都是检验统计量。

    2. 拒绝域

        

    能够

    拒绝原假设的统计量的所有可能取值,这些取值的集合则称为拒绝域。 拒绝域就是由显著性水平α围成的区域。

    检测统计量如果落在拒绝域内,就拒绝原假设,否则不拒绝原假设。

    确定显著性水平α之后,可以根据α值确定拒绝域的具体边界值; 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确定的拒绝域的边界值,称为临界值。

     拒绝域的形态与备择假设相同: H A :   0 ,则 u  u 为拒绝域,上尾检验; H A :   0 ,则 u  u 为拒绝域,下尾检验;

    H A :   0 ,则 u  u 为拒绝域,双侧检验;

    五、两类错误与显著性水平 1. 两类错误

    研究者总是希望能作出正确的抉择,也就是当原假设正确时没有拒绝它, 当原假设不正确时拒绝它。但由于决策时建立在样本信息的基础上,而样 本又是随机的,因而有可能犯错误。 假设检验过程中容易发生以下两类错误:

    原假设真实,但拒绝原假设,判断错误,称犯Ⅰ型错误,即“弃真” ,犯错概率用α表示; 原假设不真实,却没有拒绝原假设,判断错误,称犯Ⅱ型错误,即“ 纳伪”,犯错概率用β表示; 正确决策和犯错误的概率可以归纳为下表: 接受H0 H0为真 H0为伪 1-α(正确决策) β(取伪错误) 拒绝H0,接受H1 α(弃真错误) 1-β(正确决策)

    α↓ , β↑ ; α↑ , β↓ 。若要 α 、β同时↓,只能改进技

    术(减小试验误差)和增

    加样本容量 n (降低样本 平均数的标准误)。

    两类错误的示意图

     实际中,若Ⅰ型错误后果比Ⅱ型更严重,则α要取小些,反之取大些。

     如:为防止某种新药疗效错判为有效,α 应取小些;为防止可能带毒的药物错判为无 毒, α应取大些。此外,还要考虑试验的难易度和试验结果的重要性。若一个试验耗 资大,可靠性要求高,不允许有反复,那么α 应取小些;一个试验结论的使用事关重 大,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α应取小些;一个条件不易控制、容易受随机误差影响的试

    验, α应取大些,可放宽至0.1,甚至到0.25。

    2. 显著性水平α

     

    假设检验中犯的第I类错误的概率被称为显著性水平,记为α。 显著性水平实际上是指当原假设是正确时,检验统计量落在拒绝

    域的概率;

     

    它是事先指定的犯第I类错误的最大允许值。 如α=0.05,表明每推断100次会有不超过5次是错误的。或者说,

    每次推断都要冒5%错误推断的风险。

    常用的显著性水平有0.05、0.01、0.1等。

    六、利用P值进行抉择

    P 值是当原假设是正 确时,得到所观测数 据的概率。

    P 值是犯 I 类错误的实 际概率。

    图:P值示意图

      

    利用P值进行决策的原则:

    在给点的显著性水平α下, 如果P值< α,拒绝原假设;如果P值 α ,不拒绝原假设

    七、统计结论

    拒绝原假设时,若显著性水平α=0.05,则说 水平α=0.01,则说 与μ0 间差异极显著; 与μ0 间差异不显著。

    与μ0 间差异显著;若显著性

    接受原假设时,则说

    “差异显著”更严格的表述应该是“由样本推断出的总体平 均数与μ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也即,

    并非抽自均值为μ0的总体。

    此例中:

      

    根据备择假设,选择双侧检验,u0.025=1.96; 而检验统计量u=4.01.96,故P<0.05,因而拒绝原假设; 表明 : =50.2 与μ0 =50.0间差异显著,并非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本质上 的差别,即表明包装机现在工作不正常了。

    八、假设检验的基本程序

    1)根据研究需要提出原假设H0和备择假设HA; 2)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显著性水平和临界值及拒绝域; 4)根据样本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5)将检验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做出拒绝或接受原假设的决策

    6)结合题意给出结论 关于推断的解释

    不拒绝原假设时,  原假设的值是真实的,并产生一个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样本;  μ 可能非常接近于μ0  抽样结果符合原假设的值,样本统计量的值与μ0之间的不符合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拒绝原假设时,  μ 不可能非常接近于μ0  若原假设是真实的,产生一个如我们所见到的样本的可能性很小;  抽样结果不符合原假设的值,样本统计量的值与μ0之间的不符合(在α水平上),不 能用偶然因素解释。

    第三节 方差的假设检验

    一、单个方差的假设检验(对总体的正态性要求很严) 1. 目的意义  对于许多生产和生活领域而言,仅仅保证所观测到的样本均值维持 在特定水平范围之内并不意味着整个生产过程的运转正常,方差的 大小是否适度则是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一个方差大的产品自然意味着其质量或性能不稳定。  单个方差的假设检验原理是:求出含量为n的样本标准差s,根据s判 断样本所属总体方差σ2是否等于某一给定值σ02 ,采用  2 检验。

    2. 基本程序 (1)条件:从正态总体N(μ, σ2)中独立随机地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并计算出样本 标准差s。

     说明:方差的检验对总体分布的正态性很敏感,要求严格,所以在做卡方检验 时,不论样本量n是大是小,要求样本一定是从正态总体中抽取的。

    (2)原假设: H0: σ2 = σ02 ,备择假设可以是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 HA: σ2 ≠ σ02  HA: σ2 < σ02,若已知σ2 不可能大于 σ02  HA: σ2 σ02,若已知σ2 不可能小于 σ02 (3)显著性水平:与u检验一样,通常用α=0.05

    和α=0.01两个水平。 (4)检验统计量: 2

     

    2

    (n  1) s

    2

    ~  2 (n  1)

    (5)拒绝域:

    显著水平为α时双侧检验 临界值及拒绝域

    单个总体方差检验的方法

    (6)作出结论并给予生物学解释。

    3. 实例(P61例3.11)

    二、两个方差比较的假设检验(对总体的正态性要求很严) 1. 目的意义  检验两未知总体方差是否相等?  比较两个总体方差时,常对其比值σ12/ σ22进行推断;  而两个样本方差比s12/ s22是两个总体方差比的理想估计量;  故采用F检验。 2. 基本程序 (1)条件:从两个正态总体中,分别独立随机地抽取含量为n1和n2的两个样本, 并计算出样本标准差s12和s22 。

     说明:做F检验时,与总体平均数μ1和μ2无关,它们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F 检验对总体分布的正态性要求严格,两个样本必须从正态总体中抽取的。

    (2)原假设: H0: σ2 = σ02 ,备择假设可以是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 HA: σ2 ≠ σ02  HA: σ2 < σ02,若已知σ2 不可能大于 σ02

     HA: σ2 σ02,若已知σ2 不可能小于 σ02

    (3)显著性水平:通常用α=0.05和α=0.01两个水平。 (4)检验统计量:

    s12 F  2 ~ F (df1 , df 2 ) s2

    (通常用较大的方差除以较小的方差)

    (5)建立相应拒绝域:

     以较大方差作为分子,得出F值,若FFα,则拒绝H0;

     这里以较大者作为分子,目的是便于查表,附表中没有给出下尾临界点F1-α的值。

    (6)作出结论并给予生物学解释。

    3. 实例(P63例3.12)

    第四节 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一、单个平均数的假设检验

    1. 总体方差σ2已知时,用 u 检验:

    x u ~ N (0,1)  n

    2. 总体方差σ2未知时,用 t 检验:

    t x ~ t (n  1) s n

    注意:  u 检验与t 检验的不同在于, u 检验的总体标准差已知,而t 检验的总体标准差 未知。  在总体标准差未知时,对一个很大的样本做检验时仍采用t 检验,只不过这时t 的临界值与标准正态分布的临界值很接近,但绝不能称为u检验。

    3. 实例(P51例3.2)

    较贴切的表述应 该是:尚无足够 理由拒绝H0

    二、两个平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

    1. 成组数据的比较

    (1) σ12和σ22已知,用 u 检验。

    u

    ( x1  x2 )  ( 1   2 )

    2 1

    n1

    其中,

     12

    n1 

    2 2

    2 2

    ~ N (0,1)

    n2

    n2

      x1  x2 为两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总体标准误。

    实例(P52例3.3)

    2) σ12与σ22未知,但σ12=σ22 ,用 t 检验。

    t

    ( x1  x2 )  ( 1   2 ) (n1  1) s  (n2  1) s 1 1 (  ) n1  n2  2 n1 n2

    2 1 2 2

    ~ t (n1  n2  2)

    2 2 其中, (n1  1) s1  (n2  1) s2( 1  1 )  sx  x 为两样本平均数差数的标准误;

    n1  n2  2

    n1

    n2

    1

    2

    2 (n1  1) s12  (n2  1) s2 n1

     n2  2

    为 s12 和 s22 并分别以各自的自由度为权的加权平

    均数,其值称为合并的方差s2 。

    实例1(P53例3.4,教材未作方差齐性检验)

    实例2(P53例3.5,教材未作方差齐性检验) 本例与例3.6求解过程一样,自己看书,不做课堂讲解。

    3) σ12与σ22未知,且σ12≠σ22 ,用 t’ 检验。

     若经F检验,发现σ12≠σ22,这时并不严格服从t分布。  但为了检验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可以用一种近似的方法(由Aspin 和Welch提出的Aspin-Welch检验)做检验。  该检验的临界值仍由 t表查出,但自由度的求法不同 (当 df 为非整数时, 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数):

    自由度:

    检验统计量: 实例(P55例3.6)

    本例与例3.6、例3.7求解过程一样,但检验方差不齐后,采用t’ 检验,只是自由

    度的求法不同,其余过程一样,自己看书,不做课堂讲解。

    2. 成对数据的比较(配对数据的t检验)

     配对设计是将试验单位按要求两两配对子;  配对的方式有:

     同源配对:将同品种、同批次、同年龄、同性别、同体重等的试验单位 配成对子;  自身配对:指同一试验单位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

     由于采用配对设计,试验单位的初始条件的差异减小,从而提高

    了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 配对设计试验一般采用t检验。

     每一个对子有两个观察值,它们的差值为d。求出差值以后,两个样本即变

     若两个样本来自同一个总体,那么d 的数学期望  d 应该等于0(即差数的 总体均值为0) 成一个样本了,它们的平均数为 d ;

    基本程序:

    (1)假设:

     原假设:H0: d =0  备择假设:H0:  d ≠ 0

    (2)检验统计量:

    d  d t ~ t (n  1) sd n

    其中, sd

    n  sd

    为差数平均数的标准误

    (3)确定显著性水平 (4)建立相应的拒绝域 (5)作出结论,并给予生物学解释。

    实例1(P56例3.7)

    实例2 (P56例3.8)(本例与上例计算过程同,自己看书)

    假设检验小结

    σ已知 均值

    μ检验 t检验 χ2检验 配对数据t检验

    单个总体 方差 假 设 检 验

    σ未知

    σ i已知

    均值差

    σ i未知但相等 σ i未知且不等

    μ检验

    成组数据 t检验

    两个总体

    方差比

    t’检验

    F检验

    作业6

    习题3(P67)9、10、11(1)、12。

    第五节 二项成数的假设检验

    许多水产的生产和科研试验结果用成数或百分数表示,如死亡率、成 活率、有效率、发病率等。

    这类资料是由计数某一属性的个体数目求得,与上述连续性计量资料 不同,它属于间断性计数资料。

    理论上这类计数资料具有二项性质,应在二项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假设 检验。但是样本容量 n 较大,事件发生的概率 p 不过小或过大,且 np 和 nq 又均大于5时,

    二项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因此,服从二项分布的成数或百分数资料,只要样本容量足够大,可 做近似正态处理,即可用正态分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u 检验来分析服 从二项分布的资料,又由于标准正态分布就是自由度为无穷的 t 分布, 所以二项成数资料亦可用 t 检验。

    一、单个成数的假设检验

    1. 目的:  推断一个样本成数或百分数所属的总体百分数与已知的总体百分数是否相符 合;  或者是否来自于一个总体百分数已知的总体。  因此,需要检验一个服从二项分布的样本百分数与总体百分数的差异显著性。 2. X ~ B(n, p)  设总体百分数为p的二项总体中观察了 n个个体,其中某结果发生x个,则样 本百分数

    ˆ  x n ,样本百分数含有抽样误差,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 p

     当试验结果以事件A发生次数k表示时: 

     np;  npq  p;  pq / n

     当试验结果以事件A发生的频率k/n表示时: 

    3. 当n很大, X

    ~ N (np, npq),标准化后得

    u

    x

    ˆp x  np x n  p p    p npq pq n ˆ

    4. 由于标准正态分布亦即自由度为无穷的t分布,则上式也可记为

    t

    p ˆ

    ——样本百分数

    ˆp p

    p ˆ

    ˆ 的总体标准误 p

    5. 实例(P59例3.9)

    二、两个成数比较的假设检验

    1. 目的:

    ˆ1和 p ˆ 2 的差异显著性;  检验两个样本成数或百分数 p

     旨在推断两个样本百分数所对应的总体百分数p1和p2是否相等。 2. 检验方法  两样本百分数

    ˆ1  x1 n1 , p ˆ 2  x2 n2 p

     样本百分数差值标准误

    sp ˆ1  p ˆ2 

    ˆ1  n2 p ˆ 2 x1  x2 n1 p p  n1  n2 n1  n2

     采用 t 检验

    1 1 pq (  ) n1 n2

    ,其中

    ,为合并的样本百分数

    ˆ1  p ˆ 2 )  ( p1  p2 ) (p t sp ˆ1  p ˆ2

    3. 实例(P60例3.10)(课本上使用的是t检验)

    三、小样本成数假设检验的连续性矫正 1. 二项性质的百分数资料,采用以正态分布为基础的 u 检验或 t 检验进行 显著性检验,是一种正态近似法。当样本容量较大,近似程度高。

    2. 样本容量小(当n<25,且np<5,或np、nq<30),近似程度低,产生的 偏倚较大,需要进行连续性矫正以正视变量的离散型。

    3. 连续性矫正的方法  单个样本:

    ˆ  p0  0.5 n p u sp ˆ

    ˆ1  p ˆ 2  0.5 n1  0.5 n2 p  两个样本: u  sp ˆ1  p ˆ2

    作业7

    习题3(P68)13、14、15①②

    检验笔记本电脑的步骤

    检验笔记本电脑的步奏

    买笔记本电脑的13个验机步骤【附:查看电脑配置方法】

    首先先告诉大家怎样查看电脑的配置

    一、一般硬件信息的查看

    对于网卡、猫、鼠标、键盘等硬件信息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设备管理器”来查看。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也可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系统打开),点击“硬件”标签,在设备管理器栏中,点击“设备管理器”,在弹出的窗口中便罗列出了电脑上安装的各种硬件。例如我们想查看一下网卡的具体信息,双击网卡图标,显示出你所安装的网卡,单击右键,选择“属性”,在随后弹出的对话框中你便可看到设备的名称、制造商、型号、工作状态等信息,甚至在“高级”选项里还可以看到该硬件占用的系统资源和中断请求。同理,鼠标、键盘、调制解调器等硬件信息也可如此查看。

    二、查看CPU的型号和频率

    作为计算机的心脏,CPU的型号和频率直接关系到电脑的性能指数。点击“开始”→“运行”,输入“DxDiag”(不包括引号),然后回车,便会打开一个“Dirext诊断工具”,这里的“系统信息”中的“处器理”行中就显示CPU的型号和频率。

    三、查看内存大小

    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项,在其中的“常规”栏中就会有内存大小的显示了。

    四、查看硬盘大小

    可以通过一个很“原始”的方法来得出硬盘的大小。打开“我的电脑”,然后分别查看各个硬盘驱动器的属性,把它们各自的容量大小相加,就可得出整个硬盘的容量大小了。

    五、查显存的大小

    用鼠标右键点击桌面,然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再依次选择“设置→高级→适配器”,这里就可以查看到显存大小啦!

    购买笔记本电脑不像买其他的家电,有诸如国美、苏宁等很正规的商场,大多数笔记本电脑都只在电脑卖场里出售。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卖场购买就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正规。如果不幸遇到JS,那么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可能被骗走。

    很多已经购买笔记本电脑的网友常常抱怨,买回去的产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买到水货、返修货等等,并且很多JS总是以符合国家规定的理由推辞不给消费者更换(很多国家规定已经陈旧过时)。其实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验机这一关避免。只要把好这最后一关,你就可以免去以后很多的麻烦,一方面对自己负责(几千甚至上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另一方面可以打击JS的嚣张气焰,让他们学会什么是诚信经商。

    下面就根据一般的验机程序和实际操作截图来给大家讲解:

    首先,要强调一点,在没付款之前,“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永远成立的。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比如承诺无坏点之类的正当要求,JS肯定会答应。因此在没有完成验机之前切记一定不要急着把钱付给JS,不然到时发现问题的话,“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就不成立了。

    1、外包装和箱内物品

    首先,检查外包装是否完整无误。对于很多品牌的本本,其包装都是密封好的。因此第一步要检查外包装有无打开过的痕迹。买东西就是要买个塌实,其实这是消费者的一个心理,谁都希望自己买的是一个刚出厂的全新商品,而不是别人挑剩下来的,甚至是返修货。但还是有一些消费者在这一环节不太注意,马马乎乎的就过去了,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很简单,防止买到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甚至是返修货。

    举例样图

    如果遇到外包装被打开的情况,则可以要求JS更换一台,JS这时会竭力劝说,一般会这么解释:“这台本本虽然被打开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其他什么人拆开看了又说不要„„”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来,JS的话有一定道理,的确是有一些被打开过的本本,并不存在质量问题,也不是什么返修货。但你如何能保证那台被打开过的本本没有问题,光凭JS的片面之词?想想你买的可是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的笔记本啊,又不是几百块的小电器,这个赌可打不起。因此笔者建议,不要听JS的瞎吹,直接了当叫他换台新的,不然立马走人(反正你没给钱)。

    这里要提醒消费者注意这种情况,有的JS奸诈之极,为了消除被包装被打开过的痕迹,他会在原来的胶带上“依葫芦画瓢”再贴上另一层胶带,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有两层胶带。经过处理后,几乎和全新的包装一样。

    确认是全新未拆过的包装之后,接下该检查包装箱里面的物品了。

    一般笔记本电脑拆开包装后,除了本本之外里面还有电源适配器,相关配件,产品说明书、联保凭证(号码与笔记本编号相同)、保修证记录卡等,另外还配备了操作系统安装盘、恢复盘(有些机型没有配备)。这么多东西,一定要逐一核查,看有没有缺少,这样做既可以防止JS私自开箱克扣配件,又可以进一步确认这台本本是否被开过箱。在笔记本电脑的包装箱里都会有一张装箱单,即使没有单独的装箱单也会在笔记本说明书内注明包装箱内物品名称及数量。大家就可以根据这个装箱单或者说明书核对。此外,还要检查操作系统安装盘是否与机器上的操作系统相符。

    2、核对序列号

    检查确认无误之后,接下来要认真检查一下笔记本电脑的序列号了。这一步对于选择洋品牌笔记本电脑的朋友非常重要,如果出现序列号不一致的情况,则有可能是水货或者拼装货。

    而对于国产笔记本电脑,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说明此笔记本电脑被打开过或者被更换过,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是返修货。不管遇到哪种情况,马上叫JS换一台。

    举例样图

    下面给大家讲讲怎么核对序列号,序列号一般会出现在这些地方:机身、电池、外包装箱、说明书、联保凭证等地方。这里要说明一下,并不是前面提到每个地方都标有序列号,根据每个品牌的不同而有差异。电池、外包装箱、说明书、联保凭证等地方的序列号比较好找,而机身上的序列号一般都在笔记本电脑机身的底座上。如IBM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机器底部有产品型号和序列号,其产品型号的最后一位是以C为结尾,表示China。可以享受三年全球联保,这样即使是带出国也不必担心。

    在查序列号是否一致的同时,还要检查其是否有过被涂改、被重贴过的痕迹,因为有些厉害一点的JS能够假冒一些品牌的序列号。此外,有些本本还有一种检查序列号的方式,在开机时,进入笔记本电脑的主板BIOS,核对一下BIOS中的序列号和机身的序列号是否一致。如果所有地方的序列号都一致,那么就说明这台本本的来源基本没问题;如果有一个不一致,那么这台本本绝对不能要,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字:“换!”

    随着JS造假的技术越来越高,这个步骤一定要仔细,最好能上网或打电话进行核对一下更为保险。总之,只要发现一点猫腻,绝对不能妥协。

    3、检查本本外观

    外观检查非常必要,因为现在实行的关于电子产品的国家三包法里,对于由于外观问题能否退换定义得比较模糊,即使能退,JS一般都会推委是消费者购买之后造成的而与他无关,到时有理也说不清,为了避免遇到这样的麻烦,因此在购买时一定要检查本本的外观。想一想,买个新本本,外观却有问题,多少会让人心里不爽。

    举例样图

    首先检查外壳有无划伤,掉漆的迹象,确保外壳完好无损;其次看转轴有没有出现裂痕及松动的情况;如果是低价机,还要检查模具是否出现咬合不紧或者边缝是否粗糙的问题;接下来检查液晶屏,看有没有划伤的情况出现,因为划伤将影响视觉效果;然后检查键盘的按键,注意有没有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出现,或者有几个按键不平整的现象;下面检查快捷键、触摸板按键以及多媒体播放键,也注意有没有不平整的现象出现;最后检查电池,注意电池的成色是否全新,除了从外观上检查,还需要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检测,这个笔者放到后面讲。

    检查完如果没有问题,那么可以进行下面的针对笔记本的各项专门检测;如果有问题,则坚决叫JS换,笔者认为只要你此时还没有付款,“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非常有用,JS更不会拿没有货的借口来推辞。

    最后,笔者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这种情况,这是由一名购买“神*”本本的用户在论坛上所提供:购买本本之后,这名用户意外的发现贴纸下面的机壳竟然出现裂口,于是拿着本本找JS换机,JS却认为这是消费者买回去之后使用不当造成的,只给修理不给换机。因此,对于一些品牌的本本,大家检查要特别仔细,千万不要漏过一块地方,不然到时出现问题之后更麻烦。

    4、接口检查

    外观检查完确认没有问题之后,下面开机进行笔记本的各项专门检测,这些检测需要用到一些专业检测软件,因此购买之前就把这些软件准备好,存在U盘上一起带来。在专项检测之前,首先可以利用U盘检查USB接口,因为USB接口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接口,因此建议大家最好在购买时都检查检查USB接口是否完好。

    举例样图

    把U盘逐一插在每个USB接口上,看系统是否能读出里面的数据,确认每个USB接口工作是否正常。至于其他的接口的检查:音频输出接口,只需要带上耳塞,听有没有声音就可以了;对于麦克风接口,则插上一个外置麦克风就可以检查;而S端子、1394接口、VGA接口、读卡器等等,有条件的话可以带上相应的连接线和存储卡进行检查。

    对于这一步,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但个人认为比较重要,从对自己负责的角度来说,至少应该检查USB接口。

    5、液晶屏的检测

    液晶屏的专项检测主要集中在有无坏点上,关于这个坏点的检测我们可以用NOKIA TEST软件来检查(见下图),这款软件不需要安装,文件大小仅580KB左右。

    运行NOKIA TEST中的COLORS测试,NOKIA TEST会依次给出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来检测屏幕,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就能找出液晶屏是否有坏点,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检查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特别是白色的小亮点非常难以察觉。

    除了检测坏点以外,NOKIA TEST还可以检测很多项目,比如图像的几何失真度、亮度与对

    比度、聚焦、分辨率、抖动、文本清晰度等等。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款可以间接测试液晶屏响应时间的软件——DisplayX。它也可以检测液晶屏有无坏点,另外还能进行呼吸效应、256级灰度(液晶屏显示效果越好,则256级灰度越明显)等测试(见下图):

    除了这些测试之外,DisplayX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间接测试延迟时间(见下图),从移动的方块中找出没有拖影的一块,其对应的时间就是你本本的液晶屏的延迟时间。

    液晶屏有坏点,就像美女脸上的痔,多少会破坏效果,影响心情,因此笔者再次强调,买本本其他的专项测试可以不做,但NOKIA TEST或者DisplayX一定要带上。

    6、CPU的检测(附图详解)

    很多消费者认为CPU是JS最难下手进行欺骗的部件,但事实上,有些JS就是利用消费者的这个心理,铤而走险在BIOS上面做文章,把低频处理器变成高频处理器,骗过了操作系统,也把消费者蒙了一把。实际上,只要你有专门的软件检测,JS的这些看上去很幼稚的行为就会暴露在你的眼皮底下。

    CPU检测工具中,最常见的是CPU-Z这款软件,其功能强大。CPU-Z不需要安装,压缩后大小只有200多KB,其对CPU的检测非常详细,大家可以看下图: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最好带上最新版本的CPU-Z软件,这样才不会对新处理器出现无法正确识别的现象。

    如果觉得CPU-Z还不够专业,那么就考虑Intel处理器的这款专用检测软件吧——英特尔处理器标识使用程序。这个软件需要安装,安装文件在1MB左右。安装完运行后见下图:

    这款软件可以测试出CPU的频率、系统总线、缓存、支持的技术、CPUID数据等等,是Intel处理器检测的权威软件。同样检测时最好带上最新版本的英特尔处理器标识使用程序,这样才不会对新处理器出现无法正确识别的现象。

    7、芯片组的检测(附图详解)

    芯片组的检测只是让你更加清楚你选购的本本究竟采用了什么芯片组,让你更为放心而已。这里推荐这款软件——Intel Chipset Identification Utility。这款软件比较小巧,而且不需要安装。直接点击之后可以得到结果(见下图):

    这款软件是Intel芯片组检测的权威软件。同样检测时最好带上最新版本的Intel Chipset Identification Utility,这样才不会对新芯片组出现无法正确识别的现象。 此外对于一些芯片组,比如852GM、855GM,这款软件识别的结果相同,大家可以用其他软件来检测,比如后面提到的Everestpro软件,检测画面如下:

    8、内存的检测(附图详解) 前面提到的CPU-Z软件除了能检测CPU之外,还可以对内存的容量、频率、时序进行检测(见下图),看看JS是否在内存上阴了你:

    除了CPU-Z这个软件,

    Everestpro也能检测内存。Everestpro个头比较大,10MB左右,不需要安装,但其性能强大,能对整个笔记本电脑进行详细的检测。这里我们主要利用它来检测内存(见下图),其

    信息十分详细,连生产日期都能检测出来。

    9、显卡的检测(附图详解)

    对显卡的检测,也可以通过Everestpro软件来实现,Everestpro可以检测显卡的显示芯片频率、显存频率、显存位宽等项目,十分全面(见下图),可以为你清楚的显示本本是否在显卡上缩水。

    显卡的检测除了对硬件规格检测以外,还要看其实际应用效果,这个可以通过大名鼎鼎的3Dmark01软件来进行测试,通过这个测试还能检测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如果不能跑完整个测试,则说明本本在兼容性或稳定性上存在一些问题。3Dmark01软件需要安装,整个安装程序比较大,有近40MB,不过经销商一般都备有这个软件。安装之后,软件运行的界面如下,点击“Benchmark”一项就可以开始测试了。

    测试完之后,3Dmark01会给你的显卡打一个分数,注意这个得分是否与显卡应有的分数匹配,关于每种显卡在3Dmark01下的分数情况,用户可以事先在网上打听。这里要注意,如果使用电池测试,则最后测出来的分数比正常得分低很多,如ATI 9600显卡使用电池的得分只有3000多分。

    当然你也可以带上3Dmark03、3Dmark05软件进行测试,至于测试方法与3Dmark01类似,就不再罗嗦了。

    10、硬盘的检测(附图详解)

    对于硬盘的检测,可以使用比较专门的软件——HD TUNE来实现。这个软件不需要安装,只有300多KB大小。运行之后界面如下:

    可以看到能检测的信息十分全面,硬盘的型号、序列号、容量、传输模式、缓存大小、硬盘温度等等,还可以进行“基准检查”,测试你本本硬盘的实际性能。

    这个软件唯一的不足就是不能检测出硬盘的转速,这点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Everestpro软件来弥补。Everestpro软件可以检测出硬盘的很多参数,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讲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转速和缓存大小(见下图)。

    细心点可以注意到,刚才在用HD TUNE检测中没有测出来的缓存容量一项,Everestpro却测了出来。

    11、光驱的检测(附图详解)

    光驱的检测也有一个专门的软件——NERO INFOTOOL。这个软件不需要安装,大小只有200多KB,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直接运行就可以了(见下图):

    NERO INFOTOOL不仅能检测出光驱的型号、缓存大小、读取或写入速度,还能检测出光驱

    读取或写入所支持的格式。

    12、电池的检测(附图详解)

    电池对于笔记本来说比较重要,直接影响到笔记本的便携性,因此电池的检测除了观察外观是否全新之外,还必须使用专门的软件进行检测。有些品牌如IBM、SONY都配有专门的软件检测电池充电的次数,而HP笔记本则可以在BIOS里面检测电池充电次数。通过这些软件或BIOS检测后,如果发现充电次数多于3,则说明该电池被使用过,用户可以要求经销商更换。

    对于其他无法检测电池充电次数的品牌,我们则可以通过一个专门的软件来测试

    ——Batterymon。Batterymon软件需要安装,安装文件的个头比较小,只有400多KB。安装运行后,界面如下:

    Batterymon可以检测出电池运行的总时间(理论值),可以检测电池的电量以及剩下的使用时间,这里大家要注意,新本本的电池电量应该不高会于3%(这里举的例子是笔者使用的本本,当然电量会高于3%)。

    检测完这些项目之后,下面点击“信息”中的“电池信息”,则可以检测电池的一些具体信息(见下图)。

    这里注意查看“设计容量”和“完全充电容量”这两栏的数据是否一致,对于全新的电池来说,设计容量和完全充电容量应该完全相同。电池的设计容量和完全充电容量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象。

    个人认为这个检测必须要做,通过这个检测就能避免买到使用过的电池,省去以后不少的麻烦。

    13、系统检测(附图详解)

    各单项检测完之后,最后一步就是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测。这里推荐大家使用PCMark04这个软件,PCMark04需要安装,安装文件大小在36M左右,它能对CPU、内存、图形、硬盘、系统进行测试,最后给出一个得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系统性能越好。其运行画面如下:

    通过这个测试也可以检测整台本本的稳定性,以及个配件的综合表现。

    至此,整个验机程序基本结束。最后,提醒大家注意检查商家提供的赠品,都确认无误之后,才可以交钱拿本走人

    推荐访问:假设 步骤 检验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spss假设检验一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