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条据书信 >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中心稿)_寡人之于国也朗读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8-09-24 点击:


    邱龙涛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 结果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 不可胜用也。
    说明:“不可胜……也”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 第1、2、3小句
    第二层 第4句
    第三层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检 涂 饿莩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
    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
    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其民于河东 到
    (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一、课文悟读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

    推荐访问:寡人之于国也( )(教师中心稿) 寡人之于国也中心 寡人之于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