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入党志愿书 > 正文

    疾控中心双联行动驻点调研报告 什么是调研报告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0-03-07 点击:

    “双联”行动是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立足点在为民,用力点在富民,着眼点在基层。“联村”的关键在于共享,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联户”的关键在于服务,要时刻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扶贫和扶智结合起来,按照“五个一”的要求,改进作风,深入基层,真帮实扶,为农民群众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关怀、送文化,为农户脱贫致富搞好服务,在服务中教育、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底庄村地处新开乡北部,距乡街道2.0公里,南、北分别与本乡下周、冯家山村二村接壤,通村主干道1条3.3公里,为砂化道路。自然地貌为山、塬相间。截至2011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2200元。按照最新颁布的农村贫困标准,全村现有贫困人口63户,近年来,按照“山区养牛、塬面栽果、川区种菜”的总体布局和每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的目标定位,全村共栽植果树435.91亩,主导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底庄村是全乡人口5个人口过千的村之一,位于新开塬面腹地,自然条件较好。

    一、村情现状

    (一)自然条件:底庄村辖6个村民小组372户1338人,其中男706人,女634人,均为汉族。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353.48亩,其中塬地1600亩,山地2532.13亩,人均占有耕地3.25亩。海拔1300米,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年日照2440小时。

    (二)劳动力资源:全村共有劳动力648人,其中男276人,女372人。从年龄看,16—35周岁的151人,36—45周岁282人,46周岁以上215人。整户无劳力的57户。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163人,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劳动,年人均收入1.3万元。留守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大多从事传统种养业。

    (三)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全村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以牛、羊为主,大多数农户以粮食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以果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收入占总量比重小。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主干道1条3.3公里,社道5条5.7公里,全部为砂化道路。完成农电网改造3社185户。依托全乡安全饮水工程,完成自来水入户348户。建成沼气池100眼,卫生厕所110座。全村无水利灌溉设施,山地多为陡坡地。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全村目前还有32户居住在窑洞内。

    (五)公共服务设施:村内四年级以下适龄儿童全部就读于底庄村小学,四年级以上就读于乡中心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村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卫生室、农家书屋、便民超市、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六)社会保障情况: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73户162人,五保户6户6人,其中1户1人集中供养,其余5户5人实行分散供养,每年领取五保户供养金2040元,生活水平基本可维持温饱。

    全村共有残疾人34户35人,全村参与新型合作医疗365户1320人,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79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缴存社会养老保险562人。

    (七)计划生育:全村共有育龄妇女279人,其中无孩13人,一孩51人,二孩150人,多孩61人。落实节育措施205人,其中放环59人,结扎197人(其中二女扎13人),皮埋1人。计生两户23户(其中二女结扎户13户、独生子女领证户10户)。

    (八)基层组织建设:现有村干部4名,支委委员7名,村委委员5名。党员65人(其中:男58人,女7人),35岁以下党员16人,60岁以上14人;
    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14人,初中文化程度36人,小学文化程度3人,2011年发展党员1名。近年来,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党员三卡管理、四议两公开、双评双议、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和谐五星”创评等活动,党员致富能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贫困原因分析

    该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老龄化。该村的整体老龄化也造成了果农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是主导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全村重点发展果产业,分两个年度共定植果园435.91亩,均为幼园。对套种产品的潜在开发基本为零。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通村主干道和社组道路都为砂石路,2532亩山地多为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仅有221亩实施了梯田建设项目。现在还有32户农户居住在窑洞内。同时,由于建设时期没有详细统一的村庄规划,致使现居民点比较散乱,道路不通、排水不畅的问题非常突出。村部、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农民培训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小。

    四是村级财务历史欠账较多,村属公共产业严重缺乏,除上级拨款项外,无其他产业,较大地制约了村集体产业的发展。

    五是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建筑和工厂的工作,收入和福利水平较低,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全村全面快速发展。

    在确定的36个贫困户中,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因病、因灾、因学、因婚等造成暂时生活困难、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
    由于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状况也有所区别。

    一是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是贫困户存在的原因之一,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在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该村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扛、不能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三是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该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12.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生。对生活在很差的自然环境中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四是缺资金,缺项目。缺资金、缺项目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逐步摆脱贫困。

    五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48.5%,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2.92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是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或因家庭成员患病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七是供养子女读书。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5.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三、思路对策

    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必需从加强贫困村自身建设和改善经济环境着手,内治外助,合力提升。

    1、提高人口素质是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大对贫困村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面有了很大的扩展,人均受训达4人次。实用技术培训在内容和方式上基本围绕果树栽植、果园管理、传统种养等方面。在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加强新型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和投资意识、质量意识、市场营销等知识的培训;
    不断灌输合作理念,逐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生产经营观念,把农民培训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2、村社集体经济薄弱,必然导致公益事业难以兴办,自我服务能力难以发挥。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一种统分协和的集体经济形式,就目前形势,人们对发展苹果产业还有顾虑,一方面是他们在这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还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另外是他们对产品销路存在问题,需要引导。


    3、贫困村由于信息闭塞、缺少资本、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村民们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低。我们要充分发挥经济能人的潜能,多途径多形式地吸纳他们到村委班子或成为各村民小组组织人,把他们推上“火车头”的位置,引领村民共同致富。

    4、切实注重就业、收入渠道问题。通过开展联村联户,多组织一些有关劳动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个人素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对于贫困户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除劳动者自身应更新择业观念外,我们将加大培训力度,免费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从业能力。对于有剩余劳力的家庭,组织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在政府确定的苹果主导产业中,增强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开展小型养殖,拓宽养殖范围增加收入渠道。

    四、帮扶措施

    制约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改善的因素很多,依靠单一措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显然不行,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改善既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又要强调外因的作用。在双联活动中:一要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体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二要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体走出去,拓宽收入门路;
    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三要加大对贫困户扶持力度,在看病、上学、穿衣吃饭等具体困难问题上给与帮扶救助。四要根据村上基本情况、主要产业、发展规划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乡村两级共同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解决饮水、道路、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问题。一是依托乡镇确定的苹果主导产业,抓好现有420亩果园的管理,开展果园管理技术培训4期,帮助贫困户做好果树修剪、拉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协助村委会落实后期300亩果园的栽植任务。二是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开展畜牧养殖,在确定的36户中,种植蔬菜10亩,油料作物36亩;
    养鸡360只,生猪出栏20头,人平纯收入净增200元。三是协助村级做好3.3公里村社道路的路面硬化。四是投入资金帮助村级做好人饮工程的修建。五是发挥疾控优势,开展居民健康教育,进行居民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普及防病知识。

    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从该村的现状入手,下大力度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方面和思想问题,为他们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关怀、送文化,为全村脱贫致富搞好服务,落实相关的惠民政策,在服务中教育、引导、提升农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就能真正实现整村推进的效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有力的群众基础。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疾控中心 双联 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