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入党志愿书 > 正文

    网络语言特点浅析_什么是网络语言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0-03-06 点击:

    网络语言特点浅析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是一种“另类”语言。网络语言在风格上、形式上都与现实语言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网络语言的成因、类别入手,对网络语言的创新性、经济性、键盘特征性、诙谐性 、粗俗化等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  成因  类别  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已不再戴着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电脑打交道,并且电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会产生许多附带品,九十年代后期,电脑的附带品网络便像一场熊熊大火,蔓延了整个地球,似乎网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网络的虚拟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自由,因而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它的附带品——网络语言。 高名凯 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网络语言由于它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用语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

    什么是网络语言呢?一些语言学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际所用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说的话语。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一、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原因

    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仅改变了广大网友的网络生活,同时也日益影响现实生活。是什么使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一般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

    首先,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在网络语言中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其次,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年轻人特有的激情、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年轻人用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第三,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

    运用网络语言的主体是年轻大学生、中学生、技术人员等,这个群体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泼好奇,充满了创新意识。网络语言不仅代表了高效率,而且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和前卫感。这种充满创造、突破传统的语言自然而然流行于年轻人之间。

    二、网络语言的类别、组成:

    (一)、 语音谐音型。谐音型网络语言又可以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

    1、数字型谐音:通常是指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字词。比如:“ 7758” 指“亲亲我吧”;
    “ 886” 表示“BYE-BYE喽,再见”;
    “ 7456” 表示“气死我了”,这是通过汉字的读音与数字的读音相近,由数字的读音来谐汉字的读音,来达到意到而速度快的效果。“ 7758” 只需要敲打四个数字键即可完成,而“亲亲我吧”则需要敲打七到八下才能完成,在效率上远远落后于前者。又比如:“ 9494” 表示“就是就是”;
    “8错”表示“不错”;
    “ 1314520” 表示“一生一世我爱你”;
    “ 7456” 表示“气死我了”,这一类谐音并不是通过普通话的读音来相谐的,而是根据方言来谐音的。在中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S和SH是不分的,因此会出现以4谐SHI的现象。

    2、汉字型谐音:这种方式除了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比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
    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因而经“大侠”的谐音“大虾”的出现,凭空多了些诙谐幽默。还比如“板斧”是“版副”的谐音,“斑竹”“板猪”是“版主”的谐音。

    (二)、文字转义型。在网络上,网民给一些词语又增加了一些这些词语本身不具备的含义,但这些含义与词语的搭配又是非常形象的。例如“灌水”本指将水倒进或装进容器中,在网络上是说在聊天室或BBS上的发言随意写,是BBS上的常用词汇;
    “造砖”指用心写,指上帖者比较用心写的东西。一个好的BBS是即要有砖还要有水的。灌水和造砖对于活跃一个BBS各有千秋;
    “楼上楼下”是BBS上常用的词语,用来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

    (三)、符号象形型。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笑”作为例子:

    “:)”这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一张笑脸;

    “:-D”表示非常高兴的张开嘴笑;

    “:-)”表示微笑;

    “8-)”这是眼镜一族的专用笑脸;

    “;
    -)”指抛媚眼的笑;

    “1-D”哈哈的笑;

    “l-P”是捧腹大笑。

    (四)、英汉简缩型。英汉简缩型多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使用这种缩语的网民多少知道一些常用英语。词语简缩以后,比起规范的汉语或英语其输入速度肯定是快了很多。下文中笔者将对此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创新性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
    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请看下面的例子:

    “恐龙”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动物,网络语言中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
    “青蛙”是指网上的男性公民;
    “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
    “猫”是调制解调器modem的汉译缩略语。这些词语都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还有一类是网络中形成的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
    “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
    “东东”意指“东西”;
    “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这样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焉不察。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网络语言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常常冒传统语言学天下之大不违。如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像“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早上(早上好)”等;
    还常在文章的标题末尾添加相当于语缀的成分“……的说”,如“今天晚上谁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其实“……的说”并无实在意义,这种句式的使用只是表明紧随时尚罢了;
    还在句末常用“喔、噢、的噢”等语气词作语缀,如“要记着去捧场噢”“慌乱是会出错的噢”等。

    (二)、经济性

    由于网络交际所依赖的手段的特殊性,网络语言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即英汉简缩型网络语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汉语拼音的缩写,如“GG(哥哥)、DD(弟弟)、PP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PMP(拍马屁)、SK(烧烤)、GXGX(恭喜恭喜)”等;

    2.英文的缩写,如: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FM(follow me跟我来)、GF(girl friend女朋友)、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等;

    3.数字和字母的谐音,如“1314(一生一世)、1573(一网情深)、596(我走了)”“U(you你)、CU(seeyou回头见)、How a u (How are you你好)、Whoau(Who ar eyou你是谁)”等;

    4.英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u2(you too你也是)、me2(me too我也是)、3ku(thank you谢谢你)、“B 4” (BEFORE)之前、CBA(Cool bi la酷毙啦)等。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2至10个字的句子非常多,句子的省略现象极其普遍。我们在网上随机选取了10句聊天记录,其中字数低于5个字的有9句,超过5个字低于10个字的有一句;
    标点符号1个;
    有修饰成分的3句;
    没有复句。虽然这不能代表网上聊天的所有记录,但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透露出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三)、键盘特征性。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也是网络语言的一个特点。这种键盘表情符号的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日本一位网民在网络留言的尾端加上了一个“^_^”符号,像一个眯起眼在笑的人脸,至此这一表情开始风靡全球。受此启发,网民们创造出一系列有键盘特点的网络语言符号。如: *∧挤眉弄眼;
    (@@)童心未泯;
    —)高兴;
    —))非常高兴;
    —p吐了一下舌头;
    (o)(o)非常吃惊;
    —(不幸或悲伤;
    -—喜极而泣等等。

    此外,还有键盘符号与英文单词结合使用组成的“克里奥耳”型图示,如在://后面加上英语中的动词,这个词就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表示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和姿态。//sign叹气;
    //admire羡慕的表情;
    //grin咧嘴笑;
    //smile微笑;
    //blush脸红、惭愧;
    //nod反对、不同意。

    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它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再如,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多少受到了风靡于青年网民中的卡通片《蜡笔小新》的影响),既有视觉效果,又隐含了味觉效果。网络中这样的词语不胜枚举,下文中“诙谐性”中所列举的词语实际上也同时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形象性的风格特点。

    (四)、诙谐性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
    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再如“温酒吧(Windows98)、温酒屋(Windows95)、斑竹(版主,指网络管理员)、板斧(版副,指网络管理员)、烘陪鸡(主页homepage的拟人化译称)、瘟都死(windows)、板砖(用来攻击别人的帖子)”等词,都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命名平淡的事物,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网络作品中的诙谐也是非常普遍,像网络中非常流行的模仿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雪村的《东北人》以及影片《大话西游》等的作品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并由此产生了“大话一族”、“亲密接触一族”、“东北人一族”。

    (五)、粗俗化

    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滚滚洪流中,还悄然涌动着一股小小的浊流:语言的粗俗化。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 鲁迅 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之多。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也亟待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以引导网络净化语言,形成文明、清洁的语言风气。

    总之,网络语言变化迅速,几乎每天都有新词在聊天室诞生,但大多数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被淹没在语言的滔滔洪流中。对于这种内容极其丰富又极不稳定的语言形式,很难简单地概括它的所有特征。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但成为网民心领神会、约定俗成的身分识别代码,也发挥着特有信息、情感沟通优势。

    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但是在其创造发展中的不规范现象,乃至粗俗、不文明等问题也逐渐暴露。网络语言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向传统语言渗透,使其负面影响大大加剧。对此,网络使用者、研究者、媒体等各方面均有责任研究网络语言、净化网络语言,提升网络语言品位,最终引导这种新兴的、多变的言说方式,在健康、文明、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

    [2]主兴策:《语言规范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3]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问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2002年9月重印);

    [4]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新华网, 2004年11月1日 ;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6]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7] 阮帆:“网络语言‘敲’出新天地”,《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 2001年2月16日 。

    [8] 刘海燕:“网络筑新家”,《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 2001年8月17日 。

    [9] 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 2001年7月6日 。

    [10] 阮帆(远帆):“第四次冲击波”,《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 2001年9月7日 。

    [11] 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 2001年8月24日 。

    [12] 中国社科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北京日报》, 2000年10月23日 。

    [13]陈 太:《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年6月;

    推荐访问:浅析 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