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经典范文 > 正文

    七年级语文组“师生共读”主题系列活动实践侧记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3-08-01 点击: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他怎样阅读,就会怎样生活;怎样阅读,就会怎样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为什么要阅读、读什么、该怎么读等一系列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我所在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师生共读”主题系列活动,多措并举,渗透方法,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风尚、一种姿态,成为师生们生活的一部分。

    聚焦“部编本”,探路新阅读

    **年秋季学期,部编新教材开始推行,其中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在语文届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实,近年来,提升“阅读”地位的呼声不断传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中提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定需要大量的阅读”。人的阅读兴趣、习惯,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因为这是精神成长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人的精神饥饿感正是形成于这一时期。经过大量阅读的孩子,每天都会阅读,以满足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饥饿感。而没有这样阅读训练的孩子就没有精神需要,就不会形成精神的饥饿感。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阅读的培养可谓是一生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阅读进行整体的把控和方向的引领。

    八中七语组基于部编教材的倡导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推进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结合”的指导思想,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阅读指导方案。

    经过几次研讨,不断筛选、讨论、修正,最终确立开展“师生共读”主题系列活动。“师生共读”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期围绕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作品、作者、派别、主义、题材等)进行阅读,开展系列活动。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兴趣与情感,来激发和带动学生,引导学生走进书中,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调控学生的阅读过程,充当学生与书本的纽带,最终让读书成为习惯,实现“阅读生活化”。教师整体把控,确保阅读质量;学生深度阅读,提升个人修养。相比以往的阅读活动,“师生共读”加大了教师的参加和介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更强烈的暗示与更积极的引导。

    既选“整本书”,也挑“小篇目”

    七年级的学生,应该读些什么?面对庞杂的阅读书目,老师们再一次犯了难。既要推进海量阅读,又要追求阅读品质。二者,该如何兼具呢?

    七年级学生处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过渡期,基于这一特点,教师们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择书原则:

    1、要顺应学生的阅读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读出文字的情趣,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2、应挑选有一定难度的书,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巧,获得心智的成长。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共读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书的体裁、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角度选择,力求使阅读的内容既符合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又富有一定的挑战性。

    3、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应有的地位。“整本书”的选择确定为经典名著,因为它们具有典范性和较高艺术价值,能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经过反复的考虑和权衡,我们在经典名著的长河里,选择了本学期共读的书目:《西游记》(原著)、《三国演义》(原著)、《朝花夕拾》、《所罗门王的指环》等近10本书。

    4、短篇经典必不可少。结合课本推荐,选择一些与重点课文有触发点的经典美文,充实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库。触发点包含很多,比如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主题的作品、同一题材的作品等等。基于此,我们选出了每单元2-3篇拓展阅读文章,整理成集,便于随时使用。其中包括《春之怀古》(《春》拓展阅读)、《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拓展阅读)、《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纪念白求恩》拓展阅读)等近20余篇。

    多维引导,专治各种“不读书”

    要实现“师生共读”的系统化推进,除了精选书目,还需要在实施方法上进行深入探究。经过反复琢磨,七年级语文组在学校历年来开展的阅读传统项目上,进行了一定的保留与创新,从多个维度进行设计,保障“师生共读”有质有量的推行。

    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各班设立阅读柜,发动学生分享自有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在班级教室墙壁上,张贴读书名人名言或经典文学作品介绍,并定期完善更新。创设互动的阅读环境。组建“学友会”、“读书会”等,定期开展同伴交流、合作阅读。

    保证师生共读时间。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师生共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校期间,保证每天进行“晨诵”、“午读”;在家期间,每晚规定学生必须进行20至30分钟的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每天都渗透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设定阶段具体目标。师生共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有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话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共同元素,引导学生在碰撞中悦纳,在分享中提升,让共读成为一个摇曳多姿的心路历程。没有目标引导,泛泛而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共读的过程中,每一个阅读阶段也都应该提前设立“大目标”,而每个章回、每个篇目都应该设立具体“小目标”,并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达成阅读目标。教师进行整组备课,讨论评议确定了详细的“阅读目标”。如:经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就可以在全本设立“大目标”的前提下,每章回设定具体的小目标,如摘抄人物、景物等句子,分析具体人物、具体情节,点评重点事件等。而短篇作品,则要求学生摘抄美词美句、概括内容主旨、抒发阅读感悟。大、小目标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整体阅读过程井然有序,又引导学生细读细品,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发挥教师引导功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功能,做到读前有计划、善营造,读中有指导、善激发,读后有评价、善提升。专门设置阅读指导课,在“共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1、主题阅读法。阅读作家的系列作品,围绕其题材、风格、主旨等进行比较分析。如重点指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后,再推荐《呐喊》《彷徨》等作品,学生系统阅读后,就能对鲁迅“为人生”的启蒙式创作有较深入的了解。

    2、名著导读法。名著大多是“难啃的骨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从课文的节选入手,引导学生品读精彩片段或章节,以一篇带一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完了名著导读·精彩选篇《孙悟空一调芭蕉扇》后,教师围绕“孙悟空智过火焰山”这一主线,引导学生阅读“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等精彩章节,学生就会对《西游记》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片段品读法。教师根据设定的阅读“小目标”,精选优美语段,与学生品读涵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读写结合法。让学生融入文本、融入角色,充分抒发对人物、对情节、对事件的具体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之余,学会进行个性化、思考性的表达。

    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师生共读”的常态化、长期化的原动力。组内教师们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校本课、社团、艺术节等途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

    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阅读交流时间”,让学生围绕“小目标”,谈自己阅读的体验、收获与困惑,相互发问、互解疑难,教师巧妙地穿针引线,及时发现学生交流时的共性问题,并进行筛选、梳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整理。在掌握读书方法的同时,融入了自主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提升理解与思维、言语与表达等能力。

    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交流课”,开展“阅读汇报”,检验学生阶段阅读目标达成效果。阅读汇报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阶段目标,选择汇报话题,制作ppt,在班级内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动手、动嘴、动脑、动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通过细节的挖掘,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将探寻引向更深处。

    通过开展优秀课本剧表演、读书笔记展示大赛、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插画比赛、摘抄硬笔书法比赛等,在全年级范围内开展读书评比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比拼的阅读意识,营造浓郁的氛围。

    经过近四个月的“师生共读”,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被充分带动,渐渐把阅读当成自觉、自我、自主行为。现在,老师们正在尝试慢慢放手,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寻找经典书文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学校走入家庭,努力达到“阅读生活化”。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开展亲子共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书海的世界广远博大,市八中七语组还将继续完善主题活动,让学生沐浴书香,徜徉书海,在阅读中感受快乐,拔节成长;让教师焕发活力,传递美好,在教学中感受幸福,润泽心灵。

    推荐访问:侧记 七年级 师生 语文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