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经典范文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3-07-19 点击:

    【篇一】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宏伟蓝图,但同时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语文教育的变革也是一次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9-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离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新标准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遵循了注重基础教育的这一原则。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脱离鲜活的材料进行命题,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考核不可能脱离生活,一定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

    二、课程标准中考试、评价的问题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应试教育”被我们批了多年,扭转了多年,局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难免会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无须讳言,高考是横在课程改革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高考改革的相对滞后,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时下人人参加高考的大环境下,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高考升学率上,都忽视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直言:“高考要改,我们教学就跟着改;高考不改,谁敢改呀!”近年来,各省都在对语文的考试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难度很大,从目前的高考试卷中我们的确看到了改革的影子,只有作文试题还有些生气,其他如语言运用、阅读试题基本上是模式,面对课程改革,有些学校的教师,既要完成改革的任务,又要提高升学率,所以就采取了两手抓的方法:一手应对课改任务,一手应对高考升学率。这下可苦了老师和学生――负担何其重总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和操作十分麻烦,对学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能否做到标准一致,是否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操行的正确评价,已经受到一定的质疑,更何况所得学分与还要高考挂钩,这样一来,势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既然选修课已经占有高中语文课的大半个江山,那么高考语文试题就应该与其对接,而这又是一道难题,不是立马可以见效的。倘若倒过来,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和现行的高考语文试题接轨,那就意味着课程改革将要走进死胡同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展现的理想无疑是美好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场挑战中,课程标准占据着绝对的制高点;语文教育战线的指战员们正在接受挑战,向着制高点发起冲锋。但是,当现实无力面对挑战或者困难重重的时候,站在制高点上的课程标准是否也有放下身段,考量现实的必要?面向实际,面向多数,面向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课程标准有着逐步完善的必要和空间。

    三、面对新标准,教师应该怎么做

    新标准的要求认为:课程传授的除了基本知识以外,也是经验的传授,实践的传播。课程所讲授的不再是简单的文本知识,更应是课程的体验。课程是学习知识的载体,更是全体师生一起追求新知识的一种实验经历。课程也是一种生态系统,是由学校、教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面对新标准,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作为教师,要读懂新标准,对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领会要深入,作为一线的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避免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的错误倾向,要把语文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使受教育对象具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既要完成平时的教学任务,又要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2.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我们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教材和时代的需求。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下,终身学习是每个教师必须要树立的意识。所以我们要把“课前备课”改为“终身备课”。作为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肯定比学生要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教师也没有必要在上课前,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一定准备好。首先,他会把学生的思考时间都给占用,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主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成了被动的灌输者;其次,它会潜在地制约着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被动地以教师为中心,总是围着老师的思维去转,埋没了学生的潜质。

    大家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丰富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的取得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我们教师要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注意知识培训的更新,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3.认真对待选修课问题

    在新标准中,选修课架构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其中系列中的专题都是以文选的形式来表现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作品的赏析。总的来看,专题还是比较全面,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每一个专题却只能是一个“片断”,学生选修的专题犹如一篇篇独立的大“课文”,由于目前学生学习的负担重,时间又紧张,再加上受到学分限制的需要,只能选修其中的某几个专题,这样一来,对我国十分浩瀚文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只能是局部的、片断的和零碎的。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高中生,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步入社会的时候,应当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否则就会影响他其他素养的提高,也会阻碍其视野的开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这正像一个儿童,能背诵几首唐诗,读过几本小说,而对中国文学的源远流长和辉煌成就不甚了解一样。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国家、民族的过去,通过语文课却不能获得起码的文学史常识,这不能说是正常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曾经使用过一套按文学史编排的《文学》课本,虽然也是文选式的,但分年代介绍了系统的文学史常识,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理应给受教育者一个文学史的概念,这不仅对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学、民族精神的熏陶有很大好处,即使对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也会极有帮助。

    高中语文选修课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从课程目标的规定来看,“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这样的“纯文学”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闻与传记”重在阅读和理解,而传记作品往往带有很大的文学性;“文化论著研读”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唯有“语言文字应用”多少涉及语文的社会实际运用问题,即应用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显示出选修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同时也显示出选修课的“非语文化”倾向。再怎么说,选修课也是语文课,而语文课并不等于文学课。语文课的任务首先是要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以训练之。”而学会读书、作文的目的是要学习、掌握一种社会的生存能力;对多数人而言,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新闻、写传记……是无需做的事情。专家告诫我们,“不要把选修课弄成大学中文系”。

    4.要抓住新课标实施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激励,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发表“一得之见”,可见,教师如何把课堂变成一个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的摇篮,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只注重自我课堂讲授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的做法。要换位思考,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兴趣体验的过程,尽可能多的丰富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参考文献:

    [1]肖文胜.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一种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2]刘雨.高中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j].语文建设,2006,(7).

    [3]耿红卫.语文课程的特点略论[j].江西教育科研,2007,(3).

    [4]李维鼎.话说“语文课程资源”[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3).

    [5]李建学.浅谈语文新课程的创新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1).

    【篇二】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事实上,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学生

    一、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具体的,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不得不探寻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是,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去,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差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出文章中渲泄奔腾着的感情的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到着的感情脉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以情激情,导人新课

    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声音朗读课文,边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讲课中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使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听觉效果上产生一种音韵美,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

    (二)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的,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三)巧妙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情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任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在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四)把握情感的倾向性,调节情绪

    情感具有倾向性,面对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则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消沉可以转化为振作,讨厌可以转化为喜欢,消极可以转化为积极,憎恨可以转化为热爱。

    (五)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进行思维训练。语言教师要以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来分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味,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让学生理解此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假如那样写效果如何?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而且崭露头角,同时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真可为妙笔传神。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兰芝严妆一段,共12句,写了她的物饰美、服装美、动作美、容貌美,通过对兰芝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反抗封建礼教的性格。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朝晖.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湖南教育.2010年第12期

    2.王明超.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探索与实践.《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杂志。2009年第08期.

    【篇三】

    一、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研究的意义

    “留白”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恰当的保持一种“度”,不能将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也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留白”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自己欣赏散文、诗词、小说等中的意境,既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反之,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会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空间,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教师的一片“苦心”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因此,“留白”不是空白,是启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兴趣的法宝。

    (二)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

    课堂教学是有节奏的,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过于松弛,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紧张的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留白”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和疲惫感,让学生在相对放松的氛围中,慢慢体会、消化、吸收课堂中的内容。“空白”艺术有利于将沉闷的课堂转化为灵动的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语文课堂教学在获取知识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会融入文章所设定的情境中。恰当的“留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体会,让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魅力,了解世间百态,丰富与深刻自己的思想,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有利于学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二、“留白”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的现状

    (一)教师未意识到“留白”艺术的重要性

    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还未意识到“留白”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保证“高分”即可,而对于“留白”只是在浪费时间。

    (二)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当前教学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只是课堂的附属,是教师的听众与观众。学生缺少话语权,懒于思考,不会主动提问,更不会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文化,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操。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新课改中提出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引导的作用,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语文的知识点一股脑地教于学生,而并没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感受课文中的意境与美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策略研究

    (一)发掘文学作品价值

    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留白”艺术的运用,也会制约教学的最终效果。一是审视文学作品的空白。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在某些段落出现省略号,有些内容有意不去描述,这就为学生制造了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性”,发现“留白”艺术运用的空间。二是通过设置问题等,激活文学作品的内涵。教师可以依据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设置问题,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三是通过联想等,超越文学作品的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时,通过联想学生自己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明晰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定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语文不仅是知识性学科,也是天然审美学,需要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一味“高高在上”,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并留给学生恰当的空间。在“留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美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效能

    “留白”艺术的运用要有层次、梯度,留白过大,学生会不知所措,留白过小,学生会索然无趣,因此“留白”艺术的运用要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另外,“留白”艺术的运用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留白”艺术在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文学作品价值,明晰自身在课堂中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效能,让学生“留白”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篇四】

    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我国教育领域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课程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注意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非常适用于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乐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中的情感,促使学生被语文课程所吸引,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当中,不断强化自身语文水平。

    一、加强语文分析,深化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表述的内容、情感、内涵,才能够懂得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点。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最基本的组成形式就是语言文字,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才能了解教材内容,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促使文章中字、词、句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被学生理解、懂得,能够真正明白文章宗旨。所以,在利用体验式教学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体验语文文字,感悟字、词、句之间的人物情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会理解知识的重点。

    以《再别康桥》这篇文章为例,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是以优美的背景音乐作衬托进行全文阅读,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优美,并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其次,在具体教授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落到“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词语上,让学生探讨这些词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再次,教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的作用予以说明,促使学生懂得写作技巧的运用,最后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促使学生可以领悟文章情感,真正懂得如何在文章中抒发情感。可以说,在教授学生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加强这篇文章的分析,深化文章细节理解,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文章讲述,可以大大提高文章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感受体会

    促使体验式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另一种运用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情况等方面,制订出适合的、有效的教?w计划,创设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引导性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来进行体验式教学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上、并且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需要学生对所要演绎的文章进行详细的了解,这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在演绎文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要讲述的事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情境演绎之后,学生可对整个文章进行思考,共同探讨文章中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部分,最终准确的理解文章,掌握知识点。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创设情境教学,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综合情感、诗意等方面的言语交流,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让学生真正体验文章中所传递的情感,促使学生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学会感悟知识,提高领悟能力。

    三、仔细阅读文章,感悟文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还要注意要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习惯,从而感悟文字,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文字的奥秘,使学生对文字、文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那么,如何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对教材的相关文本,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朗读能力,促使学生认真地、仔细地阅读文章,从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文字“生情”,从读中“悟情”,这样会让学生越读越有劲,在内心深处对文字产生较大的兴趣,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当然,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教学设施,科学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促使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引导性、教育性,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感悟语文的内在含义。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形式之一,能让学生感悟到文本中的深刻哲理。

    体验学习的有效实施,可以大大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增强自身语文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使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充分发挥体验教学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加强语文分析,深化理解、创设情境教学,感受体会、仔细阅读文章,感悟文字等来实现体验学习有效的运用,促使学生体验到文章的情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从而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当中。相信随着体验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篇五】

    中国民族精神的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比重,笔者将分别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开展名著教学阅读的意义、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对策研究,三方面来阐述。

    一、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典名著众多,四大名著且不说,还有《西厢记》、《封神演义》《儒林外史》《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聊斋志异》等,诗歌则有《诗经》《楚辞》《国风》等。我国古代名著是我国历代最灿烂的文化瑰宝,在我国历史文化史上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我国传统文化能够为课堂教学增加更丰富的内容,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良好行为的塑造均能起到有效作用。

    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假如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的一些知识内容,并增加和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这样能够有效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同时更利于教师顺利展开教学工作。很多学生都认为相比于其他的课堂,语文并不是那么重要,就算缺席了几堂的课,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当他们的心中持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自然不会对语文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高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低效的教学状态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带领学生深刻解读优秀作品,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看,学生阅读中可选择的读物有很多,有些学生喜欢金庸的武侠著作;有些学生喜欢名人自传;有些学生喜欢世界各地奇闻异趣,不同的学生对于阅读有着不同的需求,长此以往,经典名著便会被学生渐渐遗忘。部分学生认为经典名著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费力,这也是导致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工作难以落实的原因。

    二、开展名著教学阅读的意义

    当今这个社会,很多人对物质过于追求,而忽视了心性问题,不能满足精神上需求,因此,容易对这个社会滋生冷漠,甚至还会抱有敌意。这些问题在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要想从这样的困境当中走出来,就要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认识到人生的全部由很多部分构成,物质并不是全部,人身为人,就应有更远大的追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刚好能够给我们这样的触动和启迪。学生成长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高中阶段,而他们成长的环境就是学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周遭的环境,将一些人性传统以及人类的美好品质传达给学生,在课文当中,就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窦娥冤这篇文章,虽然窦娥最终蒙冤而死,但其父亲还是用自己的能力为窦娥洗刷冤屈,成功复仇,这正符合广大群众心中的美好诉求。同时中国人推崇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而在屈原的作品当中这种高尚得以充分体现,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以及为了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带给我们非常大的鼓励,也对广大师生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

    三、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经典名著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教师在弘扬文化知识时,要注意经典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为语文教学增添负担,而是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它重视无比自然的流露,潜移默化的挖掘,为学生创造一个实现思维发展的广阔空间,连接和贯通无限和有限。笔者将分别从:激发学生兴趣、采取指导阅读法、开展探究性阅读、构建教学情境等方面来阐述。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同时也是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美好,首先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着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广泛,教师在倡导经典名著阅读时,应适时关注社会热点,对学生阅读学习合理引导。古语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们从经典书籍中能获取更多知识。例如:《红楼梦》涉及的方面相对较多,如:饮食、园林、服饰、诗词、习俗、宗教、历史等方面,可谓是包罗万象,学生可以从书中明白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述《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观赏一下87版红楼梦电视剧,让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关系、习俗文化、园林设计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匪浅的。

    (二)采取指导阅读法

    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展开阅读,例如:教师在讲述《红楼梦》一章节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落,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原文,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出场进行分析探讨,王熙凤作为《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出场是十分精彩的,作者在描绘这一段时采用了“未见其人见闻其声”的手法,她一出场便引起了林黛玉的注意,与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衬托,王熙凤张狂泼辣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在外貌描写上,作者从人物的头饰、裙饰、服装均着了笔墨,塑造出一个华贵的少妇形象。从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夸赞林黛玉,又从王熙凤答王夫人的语言中不难发现,王熙凤是一个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人。《红楼梦》是一本十分经典的著作,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费力,因此还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开展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的开展能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效率,同样是在《红楼梦》中,在其后四十回,王熙凤采用调包计让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很多学生读到这里不由的想,这样的设置有什么意图。实际上这样的设计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先生的原本意图,王熙凤最大目标便是掌握贾府的权力,因此贾宝玉夫人难免会对其的权势造成影响,然而薛宝钗从出身、容貌、才情都是百里挑一的,将她嫁给贾宝玉便意味着王熙凤会增加一个宿敌,这样看来,将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似乎才是作者本意。探究性阅读的开展能让学生热衷于思考问题,并阐述自己的主张,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四)构建教学情境

    教师利用生活当中的事物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中进行阅读学习,这就是情境教学法。将和谐、轻松、活泼、愉悦的课堂环境构建起来,不仅能够助于学生减缓压力,使得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自发性的进行阅读的学习。比如在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和探究、发现和交流等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作者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角色分配,通过对话来构建有效情境,深化情感,体会作者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作为。

    结束语

    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组成就是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作为传统文化之一与语文教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激发学生兴趣、采取指导阅读法、开展探究性阅读、构建教学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来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做出努力。

    【篇六】

    高中生面?r高考的压力,放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太多的遗憾,遗憾对学生进行的技能训练太多,以至于没有引领学生去品味诗经的古朴韵味,没有去感悟楚辞的浪漫情怀,学生对诸子百家知之甚少,对唐诗宋词也是浅尝辄止。学生的审美情趣没有得到培养,语文素养也无从提高。这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不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而是升学压力,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新课改来了,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给喜爱学语文的高中生带来了福音。新课改将高中语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又分为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读。有了这些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让喜欢语文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愿。作为教师,怎样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好语文的学科性质

    语文是一个独特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同时更要注重它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在实际的交流中,所以需要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人文性是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既要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又要让学生在书海中去接受更多人文精神的洗礼。

    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应付高考,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在题海大战中筋疲力尽,完全领悟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今天的新课程不一样了。新课程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学生完成了必修课的内容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所喜欢的学科。这样有针对性的选择,是很利于因材施教的。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指引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的学习习惯。读诗书,识礼仪。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上有所感悟,有所创新,学生的课余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品味和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了,在新的评价方式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改变那种分数论定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学习品质、课外自学。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必修课的评价参照课程标准执行,对选修课的评价,可用开卷笔试,也可用小论文测试,还可以用口试方式等进行评价。可以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找出学生作文的优点,进行鼓励,或者找学生来交流,找出不足之处,使之改进,偶尔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再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出书”,将学生修改好的作文,编辑成册,全班阅读交流,效果应该是很好的。

    四、认清新课改和高考的关系

    学生上了高中,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就是高考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高考转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这个概念是明确的,但是隐形的,不是显而易见的。或许大家心中会有一个疑问:语文的素养不是说提高就提高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万一短时间内,学生的素养还没有提高,但是高考却如期而至,学生怎么办?在这里我想表明的观点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是隐形的,形成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水成渊,经过三年的积累,学生肯定在知识的积累,思想的领悟、人生价值的取向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五、课堂教学,换位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通常有提问,但经常出现这样的不足,即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未能回答或回答不完全时,老师既不启发,也不作适当评价,就让另一位同学回答;或刚有学生勉强答上,学生未能思考消化,老师就马上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思考学习,久之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问题的症结何在呢?我觉得症结就在于老师问题的设计是从自身的思考出发,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出发。

    总结: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做到“四有四备”。“四有”即胸有大纲、腹有课本、目有学生、心有教法;“四备”即备目标、备教具、备板书、备合作(备合作最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心理换位,从学生角度思考提问的设计及问题的启发,让一个个问题转化为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学得活泼、学得主动。

    推荐访问:高中 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