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经典范文 > 正文

    怀念家乡征文十篇(散文)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3-07-08 点击:

    家乡是温暖的地方,是孩提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来看下下面十篇范文中的美丽的家乡吧!

    (篇一)

    我的家乡—**

           **这个中国西部的美丽城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正在改变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焕发出了蓬勃生机。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每天都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1997年南昆铁路通车的号角,唤醒了这块沉睡已久的土地,犹如一头初醒的狮子阔步迈进,使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煤炭、电力资源不断地送到了沿海发达地区,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美好政策的推动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机场的通航,拉近了这个边远的内陆城市与沿海地区的距离,使这里的纯天然食品,能够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送达到沿海地区人们的餐桌上。

          我的家乡之所以美,不仅在于她有古朴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矿产资源、善良纯朴的布依人民,更在于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赋予了她精美绝伦的自然风光。她拥有“中国最美的峰林”之称的万峰林,还被赋予“国家地质公园”的美誉;拥有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之称的万峰湖,那里群山环绕、奇、秀、险无不叫人称绝。在距**城区东北部的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天沟地缝,峡谷两旁绿树成荫,叠水飞瀑无不叫人留恋往返。

          家乡的奇山异水、奇峰怪石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这里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是人类历史遗留给家乡人民的精神粮食,更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遗产。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火一般的热,赤子般的情。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是中国大发展的一个简单缩影。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这就是我可爱的**。

    (篇二)

    三月,故乡的风景

      三月的万州,春姑娘撒落朵朵花环,满山遍野的桃花、杏花、李子花挂满枝头,金黄的油菜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果树的周围,像画家有意浓墨几笔。

       江边的早晨披上一层细纱,太阳爬上山顶,轻轻地揭开江面,从睡梦中醒来的江水温柔的舒展涟漪,码头上等待坐船的游客,聆听江风和江水的和韵浅唱。

           两岸的柑橘树,松柏,竹林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草,或墨绿或淡绿岸边,一条沿江公路弯弯曲曲盘旋绿丛,农舍上冒出的炊烟袅绕尽收眼底。

       站在太白岩俯瞰万州城那个叫美。早晨雾屏障所有的景物,慢慢又像一个含羞的少女青纱拂面,直到最后慢慢露出曲线和轮廓,有一种婉约含蓄中的唯美。清晨与雾晤面,交谈心事,打小就喜欢在这意境中感受生活,追寻梦境,向现实猛进,从稚嫩到成熟。夜晚,星星点灯山丘,满江灯火摇曳链接,整个靠山面江的都市成了灯的海洋,是否这里没有黑夜?只有明亮。

       万州——长江上游三峡腹地,万重山来万层水,可不是吗?清凌凌的江水微漾却又弯曲绵延于两山之间,犹如一条玉带系在山腰,浓墨着“川东门户”和“江城”。无论从长江两岸平看,还是从座座长江大桥眺望,上下穿梭的游轮以及泊在江中心的货轮格外醒目。船鸣回荡的声音成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对照。

        三月,回到故乡,却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要告别故乡!

       细雨清风和我平分一路景色,驸马桥下的江水,融入不舍的诗情装入行囊。狠下心用记忆,剪了一节又一节,或江中的客轮;或路边的胡豆花,万州市区某一风景,小心翼翼地缝进岁月,生怕风儿那么轻轻一吹,故乡哦!它就慢慢飘远,飘远,飘远……。

      雨越下越大,摩的飞快甩下万州港、甩下沿江风景朝着火车站奔驰而去……。故乡,我真的不想就这样孤单的踏上旅途,你就让我最后再看一眼你雨后清新的丽容,你已经将我抛弃成了异乡人,你的梦里还会留有我的影子吗?万千的思绪在江风中错综复杂的滋生!

      冒着雨踏上车厢,来不及放妥行李,就趴在列车的玻璃窗前,细细打量站台上故乡的最后一道风景;静静聆听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传来的乡音,泪还是在此刻忍不住滑落。故乡,没有了亲人,经历了人生这么多的离别,真的不想就这样和你告别——万州的三月。

      列车,载着清晨的雨雾,载着一份深深的眷恋在达万铁轨上慢慢滚动,滚动……。

    (篇三)

    家乡的塘 

    家乡有很多口水塘,高塘、草塘、杨家塘……这些塘,有的在村后,有的在村南,有的在村北。高塘很高,常年悬在低处人家的屋顶上;杨家塘最低,终年满满当当的;而草塘四周都是密密丛丛的水扒根,真是恰如其名。在这些塘中,人们看好的,是村前的大塘。因此,其它塘似乎被冷落了,成了大塘的陪衬。

    其实,大塘并不算大,充其量不过三亩。不过,大塘很深,水质清澈,西北角还连着一口小塘,像母女。大塘,为方圆形,只有一边有路,可以行人,其余都是菜地。塘的西边,有几棵老柳,其间夹杂着几株野桃,几蓬月季,都是斜斜地向塘中伸着,有的枝叶还在水面荡来荡去。因此,无论有风无风,还是风大风小,大塘总是微波涟涟的,给人以清丽、文静的感觉。尤其在每年的三月,柳树绿了,桃花开了,大塘更显得妩媚动人。夏天,塘边也不很热,大概是因为那些柳、桃……

    但是,大塘不是给人看的,也不是给人消遣的,而是专门提供村里二十余户人家吃水用水的。在乡村,很多事都可以马虎,惟有吃喝浆洗将就不得。所以,称大塘为“大”,就好理解了。不知是哪朝哪代?人们为方便洗涤,在塘边架起了两条长长的麻石条,搁几块方方的青石板。日子久了,这些石条石板,被磨得光洁如玉,标志着大塘从未清闲过。

    是的,大塘是没清闲过。每天清晨,星光还在闪烁,大塘便从万籁俱寂中醒来。起起落落的槌棒声,节拍似的拍打着大塘,也拍打着整个村子。其间,有几声咳嗽,几声咕咚,几声咯吱,那是担水的。这种喧嚣,一直要持续到半上午。

    大塘,是女人的大塘,男人挑担水就走了,女人们却要泡在这里,搓呀,捶呀,揉的,需要很多时光。即使水到缸里,舀淘烧煮,还是女人。生活,像只万花筒,女人就是转动者。她们对什么事都那么感兴趣,叽叽喳喳,没完没了。每天,老远就听到她们的嬉笑声,有数落丈夫的,有抱怨孩子的,更多的是绘声绘色地说着女人的事,努嘴的、挤眼的,讥笑的,什么表情都有,之后,就是打情骂俏了。她们一边说、笑,一边使劲捶、揉,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洗去昨天的辛劳。姑娘们对此一点不感兴趣,她们把裤腿卷得老高,不知是显示自己能干,还是在展示自己白净的肌肤?

    大塘漾动着圈圈涟漪,像一位慈祥的老祖母,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看着,微笑着。

    村里人对大塘是敬重的,如同敬重神灵,不说亵渎的话,不做亵渎的事。每年开头,第一家去提水的,首先得做一番祭祀,摆上供品,焚烧香纸,然后,噼噼啪啪地放着鞭炮。大塘呢,旱不枯,涝不溢,平静地养育着村里人,滋润着村里人。村里人到哪儿去,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那里的人脸色真好,言下之意,是生活好。其实,村里人知道,那是大塘水好。大塘的水,不仅清澈,还丝丝的甜,一如大塘的乳汁,养人。

    人们敬重大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敬重女人。尽管女人到哪都唧唧咕咕,嘻嘻哈哈的,甚至受点委屈,就甩鼻涕掉眼泪的,但是,没有她们,大塘就不成为大塘,生活就不成为生活了。海大爷自从当了队长,脸就一直扳着,说话都是从喉咙里发出的,还经常骂娘,小伙子们都避着他,村里女人却不,因为,他对女人是另一个态度,无论见到谁,都面带着微笑,和声细语的。村里人有个说法:“能在男人面前掉架子,不在女人面前丢面子”,尤其是晚辈女人。要让女人瞧得起,首先得敬重女人。海大爷为让女人们高兴,特地在大塘种上藕。夏天,那些藕,花红叶绿,袅袅娜娜的。女人们蹲在塘边洗衣什么的,举手投足,染了一身香气,喜得她们没有一个不说海大爷的好。

    大塘,不光是女人的大塘,也是孩子们的大塘。那些鲹条,一阵一阵的,就在洗衣铺边游来游去,好像伸手就可以捉到,可没等你弯下腰,它们就游走了,当你要站起来,它们又来了。就这样忽来忽去,惹得人心里痒痒的,走又不舍,留又沮丧。梅雨季节,大塘里的水,清清亮亮地向稻田里流着,鲹、鲫,还有肥胖的泥鳅,快速地摇动着那灵巧的尾巴,一忽儿上,一忽儿下,总也不离开大塘,看得孩子们的眼珠子都来不及转……

    是啊,它们怎么舍得离开大塘呢?就是村里的人,也舍不得离开,无论在外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大的钱,无论路远路近,终究是要回来的,因为,无法忘怀大塘的慈祥,大塘的恩泽。

    (篇四)

    家乡过年的味道

    岁月如白驹过隙,忽然春节将至,且我也有了公休,遥望远在湘粤赣边界的家乡,就闻到了家乡过年的味道,是哦,得准备年货,回家过年了哈。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外求学工作,无空暇回家。老父离休告老还乡至今去世20余载。我该去给他上香。母亲亦重执锄犁耕牧于田野,快85的人了,还在当着村部代销店长。亲人焦盼,良心使然,我是该回去看看了的哈。

    更何况,故乡常萦梦里,那过年的味道,常常令我回味无穷。那习俗之亲,气氛之烈,常萦梦中;那龙灯、那年糕;那雪山围猎、菜园捕鸟(据说如今保护动物,搞旅游,不许干那个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时常令我想呆。

    或许大雪纷纷,山道蜿蜒。

    一时激情奔涌。折一树藤,在脚上捆扎几下,以防雪滑,就急急赶路了。

    家乡过年的味道(微散文)江南快笔

     故乡坐落在井冈山**,一个叫**桥头的茶乡,船皮凹大山场里。早有消息传来,乡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正打开通山大道,今年杀猪宰羊,各业大丰收呢!

    此刻想来,也该是银树花飞。

    儿时我随母亲牧牛耕地,积蓄米谷酒水,等待过年时在外工作的父亲归来。那时候,过年是农人心目中最闪亮的字眼。腊月将至,农人早早地上山砍足了柴草,烧足了木炭,将节省下来的糯米蒸了冬酒,又碾些成粉,用豆角苗、黄泥柴,烧灰浸水,和在糯米粉中,做成了三个比脸盆还大的糍粑,放进蒸笼里,蒸一夜到天光。这粑叫“蒸笼粑”。

       最有趣的是,大山围猎。打一声“哦嗬”,叔伯兄弟们就各自带了猎狗、鸟铳、火炮,朝雪山深处走了。进山之后,长辈下令:某某在山凹处静守,某某去山顶围赶,某某从山脚追击,俨然打游击似的!猎狗神出鬼没,猎物防不胜防。一旦猎物出现,满山都“哦嗬”喧天,“嘭”,枪声响处,就有倒山样的猎物,或野猪,或麂子,或山牛,或野兔,见者有份。乡亲们将猎物抬回,分成若干份,各自领回家去过节。

       真的就过年了!家家擦桌抹椅,扫地洗身,包棕子,贴对联……

        六十年代过年,父亲总要对我兄妹上“政治课”。除夕之夜,他领我兄妹到毛主席像前,先是拜上三拜,然后忆苦思甜。父亲出身贫寒,幼时祖父参加红军,死于敌人枪弹之下,祖母也不幸早故,父亲少年辍学而孤,跟随曾祖耕田种地。父亲每每讲叙,泪泣无声湿满襟。解放前夕,父亲毅然参加革命,参加了中共游击队,开始报效人民为公仆的生涯。

        记得有一年,文化大革命,也是除夕之夜,雪花飞扬,父亲于百里之外赶回家来,不及洗刷,第一件事就是烧书。他将吊脚楼上的书一堆堆的烧,脸色十分严峻。我趁父亲转身之际,将《红楼梦》、《苦菜花》等名著抽回,藏于牛栏楼里,谁知日后,这些书,竟成了我的伴侣,教我爱上文学,走上文学之路……

    流年似水!像隆冬的梅花,父亲早生白发。如今,他若还活着,也有九十多岁了,还会向我兄妹上“政治课”么?

    过年是母亲笑得最灿烂的日子。母亲本是富家小姐,早年由叔祖包办进了父亲这个贫寒之家,却用她那娇嫩的肩膀一人承担了全部家务,且心甘情愿的耕田种土,哺儿育女,独守茅屋。那时候,一年中很难见到母亲的笑容。我读中学,除父亲一点微薄的工资缴学费外,全凭母亲打柴、卖蛋、摘棕叶来付我的生活费。母亲含辛茹苦将我兄妹哺育成人。她常于夜半给我书楼添点竹片,教我苦读诗书,做诚实有用之人。

    过年时,母亲和家乡所有的父老乡亲一样,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着意打扮,穿上新衣,脸色红润。她巧织鸟笼,领我兄妹于雪地布下稻谷。

    若有鸟群飞来,母亲必慌慌的将我兄妹按住,心激动得仿佛要飞出。鸟入笼时,母亲脸上早有阳光灿烂。母亲又回到了她的少女时代。

    “过年呐!”母亲说着,教我们洗刷干净,换上新衣……

    母亲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却太少太少。许多老干家属都先后“农转非”,进城颐养天年,母亲却仍然默默耕牧于田野。我将母亲变成了“城市人”。可母亲进城住了几天,不等过年,就说:“住不惯,城里那有乡下清静!”便一去不回。

       如今,85老母亲还在大山里,辛勤劳作。我该带上补品、去看母亲。去祝福她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寿百岁!一路风景秀丽,山水相融,鸟语花香。母亲生活在这样的大山环境里,真的很叫城市人羡慕。母亲不长寿才怪呢。

    回到家乡。儿时候伙伴不认我了。

    是啊,变化太大太大了。300多个弯弯山道,因钻山打洞,将变成高速公路。荒山野岭,已变成茶山果山。农户门前屋后,鸡鸭成群。土胚房变成了山中别墅、白墙瓦房。哦,不远处传来鼓乐声声,戏曲嘹亮,原来是乡党委政府重建客家文化,正在举行文艺调演呢!

    弟弟一家从****搬回来,居然重新建设了一栋新屋。他当了村长,和人合股修了电站,新修了公路,开通了网线,带领家乡人民走上致富之路。家乡虽然地处大山,但电视电话电灯和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少小离家老大回,两鬓如霜不识归。这样的好山好水好茶好别墅,过年的味道,看来足以吸引我们,将来退休了,是要长住一段时间,好好养生,好好写作。大山里也能上网,天涯若比邻。至于山外的一切高官厚禄、功名富贵,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过年了!家乡杀猪宰羊,土鸡土鸭,土菜糍粑,米酒冬笋,在呼唤着我们这些游子了!

    游子们,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归来么!

    (篇五)

    那暖烘烘的土坯

    我的故乡是**北部山区,老家人祖祖辈辈常年睡土坯炕。脱土坯有两种木框模子,一种是窄长方形的小坯模,小坯模分两个“斗”,每个斗大小相当于砌墙的砖。把合好的泥巴装进两个泥斗拍均匀,再用泥板刮平,然后端起来往平整好的地上一扣,一次脱两块坯.。这种坯称小坯,搭炕时用于码炕墩。另一种是大坯模子,大坯模是用木板做成的正方形框架,放在平坦的地上,用铁锹铲合好的泥巴往大坯模里填。这种脱大坯的泥巴和扣小坯的泥巴不同,小坯的泥巴只用黏土合泥,而大坯用的泥巴里要拌上铡短的草屑,合成的泥巴称“草泥”。草泥填到大坯模子里抹平,然后将坯模脱起,再移动抹下一块坯。这种大坯晒干后拉力强,坚固,用来铺炕面。大方坯铺好了炕面再抹上一层草泥,用木柴烧干为止。炕上铺的是芦苇席,灶膛锅台搭在外屋,离灶台近的一端叫“炕头”,另一端叫“炕梢”。

          乡下人有串门儿的习惯,尤其是冬闲时,夜又长,人们便互相串门儿闲坐。每个村庄里都有人缘儿好、喜欢乡亲来串门儿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大伙儿都愿意去,人们就把这样的人家称为“串门店儿”。串门店儿的主人吃过晚饭后,把油灯点亮,再用干柴枝把泥巴火盆儿升上火给串门儿的人取暖。乡亲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主人便让年老的坐在炕头上,让年轻的坐在炕梢或地下的长板凳上,长凳坐满了就靠着木柜子站着。大家都有尊有让,主动把暖和地方让给别人。各就各位了,主人就用铁勺在火盆上炒南瓜籽儿,噼噼啪啪地炒熟了,就分开炕头一堆儿、炕梢一堆儿、柜子上一堆儿,大伙儿就一边嗑瓜籽儿一边拉呱。讲村里村外的新鲜事儿,会讲瞎话儿(故事)的就讲神讲鬼讲狐狸精,讲唐僧西天取经、姜子牙斩将封神,讲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讲景阳岗武松打虎……讲的人抑扬顿挫,听的人有滋有味儿,一唠就是大半宿,显得左邻右舍格外亲近。

    家里来了亲友,主人就推着搡着让到炕头上:“炕头热乎乎的,往里坐……”平时,家里的老年长辈才有资格坐在炕头上,年轻人只能坐在炕沿上,这礼节分得很清。

    乡下人的习惯是在炕上放桌吃饭,依然是老年人坐炕头。自家人在炕上吃饭,来了尊贵的客人依然在炕上放桌吃饭。炕桌上面摆上菜、热上酒,大家围坐一起吃着,喝着,唠着,那亲乎劲儿特别浓。

    家里上年纪的老人,整天坐在炕头上,猫儿贴着老人香香地睡。孩子们在炕梢上做着游戏,或者趴在炕沿上写作业。女人们不做地里活时,就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过去评价一个农家媳妇,就说:“那媳妇可是一把好手,炕上地下都拿得起放得下……”

          去年冬天,我回了一趟老家,跟老叔睡在一条炕上。刚把被子裹紧,老叔就山摇地动般地打起呼噜。呼噜虽响我却感到格外亲切,那种久违了的温韾顿时暖遍我的身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家”……t

    (篇六)

    我爱故乡的黑土地

    黑土地,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地球上一共有三块黑土地,其中一块就在我国东北地区。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黑土区,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是被誉为"北大仓"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我是吸着黑土地泥土的芳香降生的,从我呱呱坠地起,就把生命融入黑土地,吮吸着黑土地丰富的营养,咀嚼着黑土地的甘甜。在我蹒跚学步的嘻戏中,在我用黑土和泥做成泥人的玩耍中,与黑土地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在黑土地上打滚,撒欢,尽情的放飞懵懂的幼年。

    农舍内挂满了玉米棒子,院落内堆满了柴火,圈内满是猪牛羊,我又闻到了那股,浓烈的大葱味……。民谣说;“五常的大米、兰州的瓜” 五常的大米就产自黑土地,“呼兰的葱 阿城的蒜 双城的菇娘最好看”都产自黑土地,是它们养育了我.

    我也是吃黑土地上的野菜长大的。从顶凌挖芨芨菜、婆婆丁充饥到挖大片的曲麻菜为食,以及到利用各种野菜度过青黄不接的挨饿岁月,我都是吃得一脸灿烂。虽然那野菜很苦,但我却吃出满嘴甘甜。我从挖野菜,吃野菜的苦涩中,读懂了人生的艰辛,读懂了苦尽甜来的人生哲理,给了我以苦为乐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这黑土地上记载着,祖辈耕耘四季轮回,子嗣们在这片热土上,繁衍、耕作、生活,面朝黑土背朝天,走进这片黑土地.

    那里有黑土地——北大荒走出的名人; 著名诗人艾青、打杂的美编丁聪著名漫画家、聂绀弩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杰出杂文家、作家丁玲、吴祖光和新凤霞夫妻......

    还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而从北大荒的土地上则走出了聂卫平(棋圣、世界冠军),张德英,姜昆(艺术家),赵炎,濮存昕(表演艺术家),肖复兴(作家),梁晓声(作家),张抗抗(作家),李晓华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他们通过在北大荒的生活和学习使得自己确立了坚定的信仰,并不断地从白云黑土之间吸取养分,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土地呀,流油的黑土地,是你崛起了黑龙的图腾,绘出了灿烂的版图.你的五脏六腑竞是金银财宝,钻石玛瑙、人参貂皮乌拉草,汩汩不息的原油,源源不断的黑色金子,绿色的林海,无垠的田畦,奔腾咆哮的江河......

    黑土地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是黑土地孕育出来的,我的灵魂是黑土地滋养,塑造出来的。是她熏陶了,造就了我的人格、性格;是她使我感悟了人间冷暖,世事沧桑,读懂了人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人生,从而迈出了人生坚实的一步又一步,用奋斗演绎着我的人生岁月,时光,闪亮我人生的足迹。

    我爱黑土地,不仅爱她香甜的果实、葱翠的绿荫、郁郁的花香,还爱她母亲的慈祥、父亲的宽厚,更爱她的铮铮傲骨、爱憎分明的心胸。

    秋天,收获了油亮亮的果实,沉甸甸的穗粒,水汪汪的蔬菜,谁不从心底由衷地赞叹:“黑土地,是她养育了庄稼,养育了我们,养育了黑土地上的子孙万代。” 

    黑土地啊,你是一首写不完的诗,跳动的脉搏是你无穷无尽的歌.昨天有你晶莹透亮的爱;明天,有你雾珠甜蜜的梦.

    (篇七)

    遥望故乡

    今年夏天,这个北方城市,格外闷热。入伏还有一个多月,炙烤狂放不羁,频频发威了。

    好在我偏瘦,对酷热也还适应。为了赶写一篇文稿,一连数日,每天都长时间敲击键盘。

    此作画上句号,顿感轻松愉悦。

    我在耕耘。

    是在文字的王国里耕耘。

    这样的耕耘,已被许多人所不屑,我却痴迷于此。

    我的祖先,不是祖祖辈辈以耕耘为生吗?

    回眸,溯源。祖先最早生活在云南,那里绝色生香的自然景观,野味十足的风土人情,不禁心摹神追。但,云南之于我,作为故乡还是十分渺茫,只是一个苍茫的意念而已。

    先祖不知何故从云南迁徙到山东,又从山东迁徙到**。长达几百年的几经辗转,终于落脚大榆树村。毗邻长白山的海龙境内,一棵奇绝沧桑的老榆树,不容分说地终止了家族的漂泊。

    老榆树亦是神树,好风好水好地方,黑油油未开垦的大片平坦荒地,诱惑先祖,带领家人在此安营扎寨,白手起家,拓荒创业,不过十年,一举成为海龙富户。

    那片洒有先人汗水的黑土地,给了我至深的熏陶与启迪。祖父的爷爷仁善节俭,勤于耕读。他的心血,化为偌大的一份家业。太爷的婚礼名噪一时,成为县城茶余饭后的美谈。只是,后代的不肖子孙,相继沦陷大烟之瘾,将殷实的家业挥霍一空。这些荣辱交集的往事,冥冥之中,成为我最早修习人生、人性之道的具象启蒙。

    小时候,每次经过祖坟,我都屏息静气,垂首朝拜。这片墓地生长着挺拔的白杨树,它们突兀在碧绿的野草之中。白杨树笔直向上,茂盛葳蕤,树干粗硬坚实,叶片银光闪烁,在风中沙沙而歌。青草无拘无束,恣肆疯长,散发着苦香。这里幽深肃穆,神秘莫测。于我,却有着血脉相依的情感链接。先祖躬身耕耘的剪影,脩乎闪现,清晰如昨。

    七岁那年夏天,随母亲去外省父亲那儿探亲,迟归,老家小学开学40多天了。我不顾奶奶和妈妈让晚上学一年的劝阻,自己跑到老榆树旁的小学校,央求老师允我入学,还不知深浅地说,别看我上学晚,还要考第一。老师笑了,满脸堆着让人心里发暖的菊样花纹。这个慈祥的老头儿姓于,经年穿着洗得发白的老式对襟衣衫。他对校长说,她就是我和你说过的,经常在窗外旁听的那个女孩子。于是,学校破例收下了我。简易教室里,散发书墨特有的馨香,让我对学习如鱼得水,如醉如痴,其乐无穷。我的信口雌黄应验了,期末果然考了第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直到文革前高一下学期,转过三次学,每次期末考试,我都没离开过班级第一。

    1957年,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母亲带着我和大弟离别老家,到父亲所在的辽宁辽阳落户。母亲背着大弟,于老师背着我,蹚着没膝的积雪,迎着钢针般刺骨的老北风,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北山小站艰难走去。回望老屋,泥垒的草房已消失在视线之外,古榆也不见踪影,眼前一片迷离空茫。我的眼泪止不住流淌,一滴滴洒落在于老师的后背上。顷刻间,棉袍结出了一层冰碴来。那时候,北国的冬天那么地冷,寒彻骨髓;于老师后背的丝丝暖意,被收藏于心灵谷仓,成了引领我穿越寒冷的灯盏。

    离别了黑土地与老榆树,小小少年心之一角,嵌入了永久的疼痛与惆怅。故乡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挥之不去的乡愁与影相随。

    老宅周围的稻田里,活跃着蹦跳穿梭,劈啪作响的鲶鱼鲫鱼。它们时常在我的梦中出现,就有水腥味儿,在苏式红楼的居室里弥散。故乡的水土,多么肥美丰腴啊。

    梦中,还不时出现一朵朵小小的素朴草花。它们在我心里绽放缕缕清香,就有原味的绿色汁液,在我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与故乡的老榆树,泥土野草情深意笃,无论走到哪里,我生命之根都扎在故乡的黑土地;无论如何沧桑,依然是大地母亲呵护的女孩儿。

    一个年长的女人,心态上至今没有长大成人,仍有乡村女孩的土气傻气,让人难以置信。信与不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灵魂,打上了黑土地的烙印,我秉承了故乡,先祖的情愫。

    许多年过去后,这样的念想,不时在我心出现。倘若没离开故乡,也许我会像堂妹小丫那样,起早贪黑地在黑土地上耕耘,种大田庄稼,侍弄蔬菜大棚,培植青蘑香菇,到集市出售菜蔬……这样的人生,没有耕耘文字的苦中回甘,唯有为年景的丰或歉,或喜或悲。也或许,我依然会和现在一样,与文字终身结缘,情趣盎然地在文字的城堡里,侍弄精神的后花园,边走边唱,心灵牧歌。无论哪种生命姿态,唯一不可改变的,是以耕耘作为生存的依托,精神的不凋支撑。

    这是来自血缘的前定,或耕耘田垄,或耕耘文字,是我的宿命,别无其他。

    不知于老师健在否。这个习惯穿对襟衣衫的乡村老师,我的第一位师长,将温情与文化之魂根植童心。

    这种精神元素,早已融入我的骨髓,与生命同在。

    感谢高天厚土,感谢命运,我在校园里,所遇的老师,大多偏爱于我。十年校园生活,一个贫穷的女孩,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来自师长无以伦比的爱与温暖。

    有此为生命夯实地基,我怎能不对命运,对生活发自心于心地微笑着?即使偶尔泪流满面,短暂的心痛过后,依然带着明媚的笑容,走过风,走过雨,就有缤纷的花儿,不期而至。

    可以告慰祖先,亲人,老师的是,那些与乡愁水乳交融的文字,是我在精神的黑土地上,种植的别样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是我敬献给故乡,祖先,友朋的心灵之果。

    向晚之季,我依然坚持以文字为精神种子,在心灵家园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耘不殆。

    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那些浸透心血,带着体温的文字,是我寄往故乡的一封封家书。

    朵朵晚霞和着暮鼓声声,弥散岁月沉香。

    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飞向故乡的江河土地。

    (篇八)

    阔别的家乡

    我所能记得的是,一小我沿着小讲渐渐天走,磷阍是齐人下的家草,或是高没有成耪婺尽壁峭壁,而我最甘心答应的也恰好是攀爬何等的峭壁,对我去讲,那即是一种征服……目下现古,闭于孩提时的家乡,早已记得好脖嗔耍但模糊中我仍旧感遭迪苹种去自死命最本真抵章燃唤正在提示卧冬如同是正在警告卧冬家乡的一草一木永远是最实正在的死命。

    我之所以讲是孩提时的家乡,乃是因为我实正在已曾离开过家乡,只是家乡正在渐渐天阔别卧冬那类阔别去状心物量社会的没有竭歉厚,抑或是细神的日趋窘蹙。正在我看去,家乡实正在该当是一小我的细神依托,糊心正在阿谁天下上的细神依托,但目下现古,它正正在渐渐天阔别卧冬虽劝谝内心一背没有愿认可,但事真上,我已被家乡扔弃了。

    那无疑是一种宏除夜的悲剧。我曾日夜等待的村降,搜罗炊烟、小桥、风、庄稼战那些朴真的没有能再朴真的事物,目下现古渐渐天变得远远了,变得那么无可皿及。借记得小时间,最喜好的便是遁着风随处跑,风走到那边我便跟到那边,感到熏染自己便是一阵风,那么自由,那么逍远,借有那些庄稼,绿的让人没有忍心采戴,只看上一眼也觉得饱饱的,虽然,更令人平静的便是爬正在小桥上,数着正在小河里游去游往的鱼女,奇我收回一声咳嗽颐挥嗅惊抵章启些鱼女随处治窜,假定是跺上一足,那些鱼女准是一溜烟天躲进了石缝里……随着年齿的删除夜,我渐渐喜菏芟了炊烟,那么漂渺,只暗暗天一吹,便散了,很少久,但便是那少久成绩了一种永屎媚好,没有是吗?我多希看自己便是那一缕炊烟,绕着村降飘去荡往,那种感到熏染必定是没有成汛盈的。石榴苗

    念到那些,我便没有由对自己布谦了思疑,也没有知讲是为何,我以致思疑自己是一个出有家乡的人,一个死下去便正在漂泊的人。何等讲易免宽峻了一面,但又何如,闭于家乡,我所能形貌的太少,又太陋劣。

    我以致很恐惊写抵家乡,因为我怕激动的心触抵家乡阿谁词便再也出法安静冷静冷僻热僻。我曾多次正在梦中睹到自祭阅家乡,那类家乡布谦了安然感,那些属于我的事物一个一个天闪目下现古我的少远:连桌阅群山、直直的小河、阳闭讲、浓浓的月光、袅袅炊呀产着风而飘散、油步藏、啃草的牛羊、农仄易远……那才是属于我的举世无单的家乡,死我养我的天圆,但便是何等的一个天圆,它正在渐渐天离我远往。

    “居蘩西风肥马,小桥流水人家。”那是确切没有中的事真了。那些正在风中酚薮的芦杆,小讲上枯黄的杂草,暗暗躺正在河中的石头……家乡的景色老是布谦着一种对世态的旷达,它所没有缺的也老是那一种包容万象的心,战苦于孤苦的灵魂。

    但是,那统统皆回于时分的永远,目下现古它闪现的是一种完备与之相反的景象,它没有再是自然的意味,而是一种经过砥砺的玩具,而且那类砥砺的韶光是那么细糙,那么经没有起时分的检验。写到那边,我没有能再写下往了,虽劝谝借是出又勾抵家乡的一草一木,但个中的启事,谁又知讲呢?

    (篇九)

    家乡的小河

       好多年没有再回家乡了,美好的记忆总不时把我带回童年,去梦见家乡的那条小河,还有那些依稀清晰的人和事。

       那是一个不大的小村庄,村子南边约五十米有一条小河,把另一个村子隔在南岸,家乡的人都叫他“龙凤河”。小河里四季流淌着清澈的河水,春夏时节,两岸树林郁郁葱葱的,像两道天然的屏障护卫者蜿蜒的长龙。坡岸被绿色的地毯铺盖着,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花,风中摇摆,仿佛故作姿态。

      关于家乡的小河,总有听不完的故事。

      听老年人说河的**庄原来是一个村子,后来一个姑娘与一个小伙子相恋了,坏了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惹怒上苍,降下这条白色带子把村子一分为二,南北从此不相往来。更神奇的是听老年人说我们村子里人家多生男娃,而对岸村子里人家多生女娃。年少时我虽然不得其实,但也无曾考证,只看到对岸的村庄红砖碧瓦,生活好像比我们殷实得多。

       仿佛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河面从未有过船只。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越来越强。记得那年小学五年级的夏天,几个小伙伴约我去洗澡,我是旱鸭子,不会游泳的,只在岸前学狗刨,他们几个都会游泳,一点也不安生,游过去,爬到对岸去了。回来时,抱来好多西瓜,从水里漂,听他们说好大一片瓜地,看瓜的是个女孩,看到他们一丝不挂的,早把脸背了过去。我开始有一种负罪感,但还是忍不住吃了他们弄来的西瓜。偶尔也在想,也许老年人说的对,对岸村子多的是女娃吧。

       河岸上有一条草丛小路,一直通向五六里外的烈士墓地,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曾在这里打响,听老人们说这条河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叫“百米河”就是每隔百米就会被战士们的尸体阻断水流,成为当时**的桥梁。那时我们每年清明节都会去祭扫烈士墓,去的的时候排队走大道,来的时侯分开了,我们就走这河岸小道的,一边走,一边拞毛芽,嚼在嘴里甜甜的。

       那一年刚上初中的清明节,我们祭扫烈士墓回转,路上的毛芽太多太诱人了,我们走的很慢,只剩下我们两个了,忽然,:“胖子”好像被什么拌了一下,一下子滚到了水里,他在水里挣扎着,脑袋一浮一浮的,喝着水……我一下子吓呆了,大喊救人。这时对岸一个小伙子跑过来甩开上衣,迅速跳下水去,用力游到这边,使劲把胖子拖到岸上。水从他的裤脚往下淌,我的眼睛湿润了,刹那间他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

       上完初中,我就离开了生活十多年的家乡,阔别了那条熟悉的小河。后来也听说过那里的一些人和事,最让我欣喜的是,小河上新修了一条石桥,连接了**庄;最让我感伤的的是好多人已经成了过往,只能回忆;最让我吃惊的是我的好伙伴“胖子”因白血病也早早离开,留下心酸;最让我欣慰的是那个曾经救过他的小伙子去“胖子”家做了上门女婿,开启着希望……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还能回到家乡,也不知道家乡的小河还有多少故事。

    (篇十)

    故乡情怀在**

    转载▼    故乡是我梦回牵绕的地方,每个人都无从选择自己的故乡。你是出生在烟柳繁华的江南小镇,还是成长于草木荒凉的黄土高原,命运之神安排了我们的栖居地。岁月从指尖悄然滑过,渐渐苍老的容颜,慢慢遗忘的故事。可不变的是那条旧巷,还有那熟悉的乡音。记忆中总是**山区那山、那水、那人。梦中萦绕的故乡啊!你缠绵在我的梦中,清晰地烙在我的心里,你是我童年的记忆,也是我温暖的港湾。

     故乡的面貌挥之不去。那茅草房的家是我儿时纯真的记忆,河边那一抹夕阳,鲜红鲜红的,红的令我心头震颤。梦中的旧巷,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淘气的孩子?经历风霜的洗礼,你的心是否也凋零?后来,我没有走完那一条旧巷就外出读书,后来又在异地打拼了。多年的漂泊,也未曾遇到疑似的小巷,哪怕是擦肩而过,那情景已然成为遥远的过去。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在时间面前显得仓促而渺小。人们总说时光会冲淡一切,甚至会将一切冲淡得无影无踪、烟消云散。乡情不但不会被岁月冲淡,而且随着岁月的弥增,会变得更浓更深。日月轮转,四季交替。故乡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故乡勤劳、善良、挚诚、忠厚的父老乡亲,故乡纯真、淳朴的生活习俗……都深深烙在了我的心坎儿上。我眷恋故乡这片热土,热爱**的亲朋好友!故乡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我的摇篮,是哺育我的圣地,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我童年、少年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的成长。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无论光阴怎样荏苒,不能湮灭的依然是故乡这片迷人的景致,哪一处都连着我的心、扯着我的情。


    推荐访问:征文 散文 家乡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