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经典范文 > 正文

    《中国环境报》: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哪些思维创新?(刘鸿亮)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23-04-03 点击:
     

    美国暴发了次贷危机,而且不断向世界各国蔓延。

     

    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加大了投资拉动力度,环评项目大幅增加。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为何要改变思维模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对客观存在事物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的把握,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也在改变。我们倡导的解放思想,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的觉悟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学习科学发展观,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惯性思维”,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思维模式。

     

    20世纪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危机的发现。正是有了这个发现,人们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它要求人们不仅要顾及今天自身的利益,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不仅要顾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全球问题,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它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顾及自己,还要顾及他人;不仅要追求物质的享受,还要追求精神情操的高尚等。这样,它就要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以及科学、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由于直接涉及到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既得利益的冲突和调整,所以,在真正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说到底,它涉及到人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等问题,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为此,我们必须建立新的思维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思维模式

     

    1.把经济与环境看成是融合的统一体,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的思维模式,深层次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就要为其寻找科学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这一科学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这一目标就是环境保护宗旨的重要体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目标的一致,证明了实施“融合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观念来讲,我们要实现从单纯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升华。这就是要树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发点。

     

    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内诸要素的协同作用所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具有的一种自组织能力,也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这在人类社会的各类系统中普遍存在。例如,在解决太湖污染问题时,涉及到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有关机构及许多研究单位和企业,采用“协同”思维的模式,从经济发展入手解决环境问题,不但发挥了各自优势,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系统的协同作用不是一两次合作就能体现的,而需要不断在运动中在新的层次上进行新的协同。

     

    最近一个时期,发达国家因环境因素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我们把这称为“绿色壁垒”。对此,我们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浙江萧山人认为反对与乞求绝不是战斗,对技术问题必须踏踏实实地应对。1994年,德国政府颁布禁止偶氮染料的禁令,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萧山人正确理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认真解决技术问题,萧山纺织业反而以年增50%的速度加速发展。2003年德国政府又颁布禁止偶氮染料的有关禁令,丝毫没有影响萧山纺织业前进的步伐。这是因为萧山人在思维方式上是以经济与环境融合为着眼点的。

     

    面对环境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的形势,我们必须适应国际潮流,迎头赶上,而不是退缩和停止。对传统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把环境因素当成限制和阻碍,而应看成推动和促进,把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作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才有更大的比较利益。在经济危机冲击下,一定要强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树立经济与环境融合的理念,建立“协同”的思维模式。

     

    2.树立“规制”的概念,全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的取向模式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环境的关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规制”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它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规制”新的含义,使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在众多关于“规制”的定义中,联合国全球规制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集团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政府制定的制度和规章,也包括公众和社会团体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规制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规制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规制既涉及国家公共管理部门,也可应用于企业,规制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规制理论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统治向规制的过渡过程带来了这样一个“规制社会”: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政府主导但也要靠非政府组织、公司、企业和社会其他主体,它们一起构建了国家的某种政治、经济和社会调节形式,这些主体相互依存,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指导,以达成共同立场为目标进行协商和谈判,通过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各层次上的冲突与问题,在这里,“参与”、“谈判”和“协商”是规制的3个关键词,通过它们,实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各层面,还涉及到许多技术、市场的细节,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思维模式,动员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越。

     

    3.树立“整合”观念,建立在竞争基础上不断合作的思维模式,加速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当前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最大特征是融合与共享,竞争与合作。未来几年内,国际与国内的双重市场竞争格局将会使中国工业产业面临大范围的调整,一大批产品单一、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惟有加强在竞争基础上的不断合作,才能与国际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并获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在竞争中逐步形成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潮流。

     

    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需要“命令手段”,也需要技术、产业的支持。有着技术需求的环境保护产业界和有着解决这些难题的能力的科学技术界之间,存在着沟通渠道方面的需求。但他们往往是单一地、孤立地解决问题,缺乏一个稳定的、连续的对接渠道。科技部在“863计划”环境保护污水治理项目中大力推进企业联盟,以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为核心的“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旨在通过技术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城市污泥无害化利用项目”的中试工作,并形成以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彻底实现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产业联盟将成为市场竞争中关系企业成败的核心战略之一。谁建立了一个好的战略联盟,谁就在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联盟让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

     

    建立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惯性思维,极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

     

    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1.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环境与资源因素的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钢铁、水泥、聚乙烯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西方的工业文化和消费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中国。北京的轿车以年增100万辆左右的速度递增,我们还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就已经身处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之中。资料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每年以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有1/3的国土遭到酸雨的污染,七大江河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近3亿农民饮用的水不合格,1/3城市人口呼吸严重污染的空气等,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遇到环境与资源的严峻挑战。不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2.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行动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但我们追求科学发展;增长是我们追求的,但我们追求节约增长。这要求我们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在实践中充分展现这种理性思维。说到底,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自己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理性力图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多生产耐用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因而适时地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正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所以我们党在新的阶段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的改进工作。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要团结发展中国家反抗导致环境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内要建立起防止不平衡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一系列制度。由此可见,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系列政治理念抓住了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推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基础。党中央近几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的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

     

    3.公众环境意识提高,迫切需要改善环境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将汇成一体。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公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追求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众开始自发对不达标的污染企业进行监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保障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全球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生态文明观规范人们的行为,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作者单位:刘鸿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曹凤中,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要点提示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形势提出,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要把经济与环境看成是融合的统一体,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的思维模式,深层次解决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问题。只有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编辑心得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文明观。从工业文明观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改变价值观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步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创建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 思维 生态 创新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