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经典范文 > 正文

    送灵澈上人翻译200字_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09-26 点击: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_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_作者刘长卿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诗词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_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_作者刘长卿。

    [鉴赏]

    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_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_作者刘长卿。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分页:1 2 3

    《送灵澈上人》

    送灵澈上人

    原诗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注释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注意读音】

    杳(yǎo)荷(hè)

    作者

    作者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

    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作者经历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作者作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历来传诵人口。绝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内

    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他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今译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英文释义:

    Green forest in the Monastery,

    Is far from coming Evening Bells voice.

    I am carrying a bamboo hat, dressed in the afterglow of sunset, Go back to the Castle Peak alone.

    背景回放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诗句赏析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末二句从送友人上船,到船儿远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眼前唯剩一江春水,流淌不息。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刘诗似对其有所借鉴,但又写得更为浓缩,全用白描(试比较作者的另一首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是简单的沿袭。方回《瀛

    奎律髓》卷四十二评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诗文赏析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特色品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

    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显然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名句研析

    第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

    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Skysoft©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The Sky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翻译 赏析 中心 小结

    结束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 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从小生 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擅 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 厚,有《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 唐诗》。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创作背景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 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 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 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 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 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 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 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翻译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2 3 苍苍1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 4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笠 杳杳:深远的意思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徒南 杳杳:深远。

    荷笠带夕阳: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 阳挡雨的帽子。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整 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阳。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 )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赏析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赏析词语

    青山 苍苍 杳杳 苍苍杳杳 独归远

    返回

    The Sky Soft®©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苍苍

    "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杳杳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独归远

    “独归远”显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 出别意。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青山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山寺 在山林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苍苍杳杳

    “苍苍”、“杳杳”两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 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诗意含蓄是这首诗的另一 特点.从表面看,这首诗纯写风景,“苍苍”“杳杳”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哪两句话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苍苍竹林寺,杳杳

    钟声晚。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 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 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 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 以情。

    返回

    The Sky Soft®©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 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 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 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 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 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 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 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特点。这首诗不仅以山水 、人物令人陶醉,而且画外的自我形象也令人 回味不尽。那寺院禅来的暮暮钟声解动诗人的 思绪,这青山独归远的灵澈背影钩惹诗人的归 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人在画外 的形象。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送灵澈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 人对灵澈的真挚友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去后诗 人的清闲、寂寞。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小结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 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 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 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 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 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 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 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 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 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 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 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 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 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 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 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 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 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 物的离情别绪

    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 术效果。

    The Sky Soft®©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 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 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 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 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 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 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 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 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 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 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 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 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返回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谢谢观赏

    Skysoft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送灵澈上人》扩写

      扑簌着,千百双翅膀,从竹林里惊起,扑簌着,飞向黄昏火红的斜阳余辉里去。

      一阵傍晚的凉风拂过,竹叶缓缓的抖动,作出萧萧的声音。灵澈,灵澈。你看那竹林摇着头,不住的叹息,你听那叹息悠长而无奈,是为这世道悲哀么?你看那竹林挥着手,不住的呼唤,你听那呼唤热烈而急切,是在欢迎你么?竹叶婆娑,一座古老的寺庙若隐若现于悄悄氤氲的墨绿色之间,迷离,渺远。

      “当——当——”浑厚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却每一声都像敲在离别人的心上。如果说我的心是一台古筝,那就像是狠狠的拨动最粗的弦,一下,又一下。随即又与风飘散,散入到黄昏咸咸的空气中去。

      耀眼的红不知何时已洒进了竹林,星星点点的落在幽静的小道上,斜阳早已把落寞的橘红色涂满了天际。灵澈转过身,凉风扬起他的衣袖,他把背上的斗笠扶了扶,顿了顿脚步,又拖着疲惫的步子,踏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披着火红似血的余辉,向深山里走去。我目送着他的背影,那样孤独的背影,渐渐远去。竹叶,又开始萧萧的叹息……

      身后洒满归途的余辉,没有凄凉,没有惨淡,没有悲伤,没有无奈,只是那样淡泊单纯的洒满大地。我转身,恍若隔世;我彻悟,万事淡泊;我挥手,朋友,再会。

      实验六年级:萧忆

    《送灵澈上人》扩写

    《送灵澈上人》扩写

    扑簌着,千百双翅膀,从竹林里惊起,扑簌着,飞向黄昏火红的斜阳余辉里去。

    一阵傍晚的凉风拂过,竹叶缓缓的抖动,作出萧萧的声音。灵澈,灵澈。你看那竹林摇着头,不住的叹息,你听那叹息悠长而无奈,是为这世道悲哀么?你看那竹林挥着手,不住的呼唤,你听那呼唤热烈而急切,是在欢迎你么?竹叶婆娑,一座古老的寺庙若隐若现于悄悄氤氲的墨绿色之间,迷离,渺远。 “当——当——”浑厚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却每一声都像敲在离别人的心上。如果说我的心是一台古筝,那就像是狠狠的拨动最粗的弦,一下,又一下。随即又与风飘散,散入到黄昏咸咸的空气中去。

    耀眼的红不知何时已洒进了竹林,星星点点的落在幽静的小道上,斜阳早已把落寞的橘红色涂满了天际。灵澈转过身,凉风扬起他的衣袖,他把背上的斗笠扶了扶,顿了顿脚步,又拖着疲惫的步子,踏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披着火红似血的余辉,向深山里走去。我目送着他的背影,那样孤独的背影,渐渐远去。竹叶,又开始萧萧的叹息„„

    身后洒满归途的余辉,没有凄凉,没有惨淡,没有悲伤,没有无奈,只是那样淡泊单纯的洒满大地。我转身,恍若隔世;我彻悟,万事淡泊;我挥手,朋友,再会。

    实验六年级:萧忆

    送灵澈上人—唐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

    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

    依依

    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送灵澈上人》扩写_5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扑簌着,千百双翅膀,从竹林里惊起,扑簌着,飞向黄昏火红的斜阳余辉里去。  一阵傍晚的凉风拂过,竹叶缓缓的抖动,作出萧萧的声音。灵澈,灵澈。你看那竹林摇着头,不住的叹息,你听那叹息悠长而无奈,是为这世道悲哀么?你看那竹林挥着手,不住的呼唤,你听那呼唤热烈而急切,是在欢迎你么?竹叶婆娑,一座古老的寺庙若隐若现于悄悄氤氲的墨绿色之间,迷离,渺远。  “当——当——”浑厚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却每一声都像敲在离别人的心上。如果说我的心是一台古筝,那就像是狠狠的拨动最粗的弦,一下,又一下。随即又与风飘散,散入到黄昏咸咸的空气中去。  耀眼的红不知何时已洒进了竹林,星星点点的落在幽静的小道上,斜阳早已把落寞的橘红色涂满了天际。灵澈转过身,凉风扬起他的衣袖,他把背上的斗笠扶了扶,顿了顿脚步,又拖着疲惫的步子,踏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披着火红似血的余辉,向深山里走去。我目送着他的背影,那样孤独的背影,渐渐远去。竹叶,又开始萧萧的叹息……  身后洒满归途的余辉,没有凄凉,没有惨淡,没有悲伤,没有无奈,只是那样淡泊单纯的洒满大地。我转身,恍若隔世;我彻悟,万事淡泊;我挥手,朋友,再会。  实验六年级:萧忆 

    课外古诗-送灵澈上人9.25

    课外古诗:

    送灵澈上 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词句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白话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1)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意思对即可)1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1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 唐)

    注释译文: ⑴灵澈(châ)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â)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白话译文: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2 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译文:论诗:选自《瓯ōu北集》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论诗》五首,都是七言绝句。本篇是第二首,传诵最广。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华的人。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白话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赵翼 清代)

    3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译文: ⑴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⑵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⑶处处蛙:到处是蛙声。⑷有约:即为邀约友人。⑸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白话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赵师秀 宋)

    4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吴均(梁)

    注释译文:1.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2.烟:指山里面的雾气。3.竹中:竹林丛中。4.窥(kuī):从缝隙中看。5.檐(yán):房檐。6.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白话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5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唐)

    注释译文: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⑷深林:指“幽篁”。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6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译文: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

    传来。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李白 唐)

    7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译文: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李白 唐) 8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译文: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白话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芩参 唐)

    9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译文: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⑵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⑶独怜:唯独喜欢。⑷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⑸生:一作“行”。⑹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⑺春潮:春天的潮汐。⑻野渡:郊野的渡口。⑼横:指随意飘浮。 白话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韦应物 唐)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译文: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2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3 寻常:经常。4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5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6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7 君:指李龟年。

    白话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杜甫 唐)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送灵澈上人》知识点整理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

    【全文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考试范围】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本文有 索罗学院 整理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高考诗歌鉴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鉴赏

    古诗鉴赏

    0205 1101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

    思精致,语言精炼,

    素朴秀美,所以为中

    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

    山林中的灵澈归宿

    处,远远传来寺院报

    时的钟响,点明时已

    黄昏,仿佛催促灵澈

    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

    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

    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倪其心)

    如味橄榄如饮香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GUS W E S HI N ON 

    如 味橄 榄

    如饮 香茗 

    刘长卿 《 送灵澈上人 》赏析 

    。 范垂 新 

    送炅澈上人  苍苍 竹林寺 , 杳杏钟 声晚。  

    荷 笠带夕阳, 青山独 归远 。  

    朋友 、 散文家独孤及在 《 送长洲刘  更精巧 , 更含蓄 。  

    少府贬 南 巴史牒 留洪 州序 》 中也 

    《 送灵澈上人》 一诗大约写于 

    说, 刘长 卿在任长洲尉 时 “ 傲共迹  代宗大历 四五年 间( 6 — 7 , 7 9 70)因 

    刘长 卿为 中唐前期 的著名诗  而峻其政 , 能使纲不 紊 , 不欺 ”  为其时诗人正在润州( 吏 。 今镇江 ) 闲  人 。他 的事迹我 们今天知道的并  刘长卿这种刚而犯上 的性格决定  游 待 官 , 尚未就任 鄂 岳转运 留  他 了他的仕途不会一帆风顺 。他 的  后 , 而诗 人 的好友灵 澈上 人也 从 

    两 次贬 谪 , 次是在 肃 宗至德 三  会稽( 一 今绍兴 ) 来到润州。  

    年, 即乾 元元 年 ( 5 )由苏 州长  78 ,

    灵 澈 上 人 ,俗 姓 汤 ,号 灵 

    洲 尉被贬 为 潘州 南巴尉 , 因不  澈 ,字源澄 ,会稽人 。少即聪 明  贬 详 。一 次 是 在 代 宗 大 历 八 年 至  好学 ,不肯为凡夫俗子 ,遂辞 父  十二年 间 ( 3 7 7, 7 - 7)因鄂岳观 察  兄出家。代宗大历初年从本 乡名  7 使吴仲孺诬告刘长卿贪赃三千 万  士严维 学诗 ,遂诗名鹊起 。曾与  贯而 由鄂岳转运 留后贬 为睦 』 司  当时 众 多 著 名 诗 人往 来 酬 唱 。 、 l 、 1   马。这次 遭贬因审理此案 的监察  德宗贞元年 间西游长安 ,名振京  御 史 苗丕秉 公处 理 , 长卿 才未  城 。曾遭 到许 多僧人嫉妒 ,他们  刘 被贬往更 加偏远的地方 。他 以随  制造流 言蜚语 ,扇动当朝宦官 ,  

    不多 。新 旧《 书 》 唐 不为其立传 , 州 刺史结 束 了宦海生涯 。有 《   刘  因诬奏得罪 ,被流放 汀州 ( 今福  仅《 新唐书 - 艺文志 》 有一百来字  随 州集 》 传世 。 全 唐诗 》 《 编其诗  建省长汀县 )。宪宗元和初年 ,   8 6) 关 于他的情况记载 , 已有误载 。 为五卷 。他的诗多写贬谪漂流 的  遇 赦放 归 。元和 十一年 ( 1   并  

    他 的字叫文房 , 宣州( 今安徽省宣  感慨和 山水隐逸 的闲情 。也有 部  去世 。灵澈上人此次来润州 ,就  如 后称鹤  城县) , 人 一说 为河 间( 今河北 河  分 关 注 社 会 现 实 的 诗 , 反 映 安  住在黄鹤 山北的竹林寺 ( 间县 ) 人。少 居蓠 山读书 。据 今  史之 乱造 成的 民生 凋敝 , 露 统  林寺 )。大历 四五年 间 ,灵澈诗  揭 人 考 证( 傅

    璇 琮 《 代 诗 人 丛  治者 “ 税及 渔竿”( 送睦 州孙  名始著 ,与刘 长卿相 见甚欢 。这  见 唐 征 《 考》 及其主编的 《 唐才子传校 笺 》 沅 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 》 的  首 诗 就 是 他 们 分别 后 刘 长 卿 所    ) 横 征暴 敛 , 写久 戍不 归边 塞将  写 。 抒   第一卷 )刘长卿大 约在唐 玄宗天  , 诗 题 中的 “ 人 ” ,原 指  上 宝六 年( 4 ) 77 以后进 士及 第。唐  士 的痛 苦 , 等 。刘长 卿擅 长近  等 佛 教 中 具 备德 智善 行 的 人 ,后  高 仲武 在其 《 中兴 间气 集 》 中评  体, 尤工 五 律 , “ 言长 城”自 以 五  

    清雅 洗  来 用 作对 僧人 的敬 称 。首 二 旬  价 刘长 卿时 曾 说 :长 卿有 吏干 , 许 。其诗 风格 含蓄 温和 , “   接近 王孟一派 , 但较之王孟诗  写分手后灵澈将 归之地 。苍苍 ,   刚 而犯 上 , 两遭迁 谪 。 ”刘长卿 的  练 ,

    3  2

    诗 词 赏析 =

     

    深绿 色 。杳杳 即深远之意 。首句  工之 妙 ,都表 达 了诗 人送别友人  背景 ,刘长 卿想 了些什 么?是 对  写竹林 寺所处 的环境 :它在 苍翠  时 的依依不舍 和对友人 的深挚情  挚 友的 留恋 ,是对他只 身孤影 走 

      茂密 的竹 林 的掩映 之 中 ;二 句一  怀 。

    向深 山的担心 ,是对他高标傲 世 

    “ ”字点 明分手 的时 间 ,正是  晚

    灵 澈 上 人 与刘 长 卿 ,虽 一  品格 的感佩 ,是 对二人思想感 情 

      寺院敲 打晚钟之 时 ,说 明他 们在  为 出家 ,一为 俗家 ,但二 人有许  高度 契合人生 得一知己 的兴奋 , 起盘 桓 了一整 天 ,到 了不 得不  多共 同之点 。灵 澈虽 为和 尚 ,却  还是游 览 山川风 物谈诗论赋 的喜  分手 的时候 了。 “   钟声 ”突 出寺  未能 “ 四大 皆空” 。他 的朋友 吕 悦 ,以及对再会 的期许呢 ?也 许      庙特点 ,而 “ 杳杳 ”则补充上 句  温就 说他 “ 虽脱 离世务 ,而犹好  这些 都有 ,也 许还远不止这些 。

    见 张 荷 “ 苍苍 ”之 意 ,强 调竹林寺所处  正 直 ” ( 吕温 《 荆 州 图 赞  这一切 都在这 “ 笠带 夕阳 ,青  的 环 境 是 在 层 层 叠 叠 的深 山之  并序 》 ),他后来 的获罪 以及与  山独 归远”的深情凝 望 中表现 出  中 。两 旬 十 个 字 已写 得 有 色 有  曾参 与永 贞革新 而受到迫 害的柳  来 。元 代 方 回在 他 的 《 奎律  瀛 声 ,俨 然一幅色彩 明丽的深 山古  宗元 、刘禹锡等 人过从甚 密 ,他  髓 》中评价刘长 卿的诗 “ 细谈 而  刹图 。前 两句是写 背景 ,而 后两  去世后 ,灵澈 门人乞求刘

    禹锡为  不显焕 ,观者 当缓缓 味之 ”。清  旬则是写人 物 ,写分 手后诗人眼  其文集作 序 ,柳 宗元 听说他 去世  代方东树在 其 《 味詹言 》中说  昭 多兴在 象外 ,专 以  中 的 灵 澈 上 人 。三 句 最 为人 称  的消息 ,曾连写三首 诗 以表 哀悼  刘长卿 的诗 “

      道 。 一 “ ” 字 ,可 说 造 语 新  之情 ,这 些都不是 没有原 因的 。 荷 奇 ,炼 字 精 当 。 “ ”本 为 扛  或许 ,灵澈 的获 罪和他 与永 贞革  荷 着 、背着之 意 。现在 天色 已晚 , 新党人 的交往有关 。而刘长 卿为    阳光之威大 减 ,所 以竹 编之斗 笠  人 正直 ,常常 刚而犯上 ,这 与灵 

    此求之 ,则成旬 皆有 余味不尽之  妙 矣 ” 。清 代 的 卢 文昭更 推 崇 

    说: “   随州诗 固不及 浣花翁 ( 指 

    杜甫——笔 者 )之博 大精深 ,然 

    用不着再戴在 头上 ,而可将它背  澈 是有共 同之处 的。另外 ,二 人  其含情悱 恻 ,吐辞委婉 ,绪缠绵  在 后 背 。上 人 由西 向东 走 去 , 尽 皆胸怀洒 脱 ,淡 泊名利 ,酷 爱  而不断 ,味涵咏而愈 旨 ,子美之   

    后定 当推 为巨擘 。” (《 抱经堂  刘 背后。 “ 夕阳 ” 又 照 应 了二 句  在 刘长 卿被 贬南 巴 ( 今广东省 电  文 集 》 )卷 七 《 随 州 文 集 题  缓 “ ”字 。末句写在一 片青翠 的  白县东沿海 )后 ,他 的友人独 孤  辞 》 )这 些 人 所 说 的 “ 缓 味  晚 兴在 象外 ” , “ 味涵咏  山林之 中上 人渐行渐远 的背影 。 及 曾说刘长 卿 “   直为 己任 ,愠不  之 ” , “ “ 山”照应 了首句 的 “ 青 苍苍 ”   见 色 ,于 其 胸 臆 未 尝 趸 芥 ” 。   而愈 旨” ,皆道 出了刘长 卿诗 的  (《 送长 洲刘少府贬 南巴使牒 留  个共 同特点 ,那就是 艺术一 的  L 二 字 ,而 “ ”字又照应 了二句  远

    因 此 金 灿 灿 的 晚 霞 洒 满 了他 的  名山胜水 ,这又是一 大共 同点。  

    的 “ 杳杳 ” 。 可 说全 诗 一气 贯  洪 州序 》 )遭到这 么大的冤枉 却  含蓄蕴藉 ,意在言外 。刘长卿 的  送灵澈 上人 》不 正是这样  注 。 “ ”字则突 出了上人的性  能胸 无芥 蒂 ,其胸怀 之宽广 ,不  这首 《 独 格 特点 。上 人一生胸襟 洒脱 ,雅  是 常人所 能及 。再加 上两人对 诗  吗 ? 初 读 这 首 诗 似 乎 觉 得 很 平 

    歌 的共 同爱好 ,因此他 们成为莫  淡 ,但是你愈 是吟咏 品味 ,便愈  四海 为 家 。 诗 人 目送 着 身背 斗  逆之 交 ,就 不是偶然 的了 。这次  觉得字字千钧 ,含英咀 华 ,余韵  笠 、披着霞光 的上人 的背影在

    青  相遇 ,二人 究竟谈些什 么 ,做些  袅 袅 。这犹如 味橄榄 ,品香茗 ,   好 山水 ,常 常一 个人漫游 江湖 ,  

    山之中愈行愈远 ,直至 消失在 山  什 么 ,我们无 从得知 。但是刘长  时间愈久 ,余 香愈浓 。刘长卿的  林深 处 。让人不 由想起李 白 《 黄  卿的这首送 别小诗 ,却写得含蕴  诗 固然没有盛 唐时代李 白、杜甫  干 人那样大气 和豪壮 ,但在 诗  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 陵 》中的 “ 孤  丰 富 ,意味隽永 ,透露 出许多个  歌 的精 美 度 方 面 却并 不 输 给 前  帆 远 影 碧 空尽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中消息 ,令人 回味无尽 。  

    流 ”的名旬 ,可说 两者有异 曲同 

    目送 着灵澈上人 渐行渐远 的  人 ,且有 自己的独到之处 。  

    (带答案)NO.46古诗两首《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

    NO.46 古诗两首《江南逢李龟年》《送灵澈上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古诗,了解古诗并做好批注。

    2、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导学案。 小组:

    3、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古诗,并准确默写古诗。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会抓取古诗中的意象及关键词品味意境。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预习案】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国破家亡之际的深切感慨。该诗中与此相类似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探究案】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诗中点明初逢地及听歌频繁,表明杜甫和李龟年早有交情的诗句: 2.诗中描绘二人晚年重逢,彼此飘零异地、感慨万千的诗句: 3.含蓄地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融合起来的诗句: 1.描绘竹林寺景致的诗句或描绘竹林寺幽静环境的诗句: 2.描绘灵澈上人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走向远方的诗句: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曲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奉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获得了一些知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等走到学舍,四肢僵硬

    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对照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余:我。 即:就。 嗜:喜欢、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得到。这里指买书。 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来”。 第二个“以”相当于“而”,不译。 每:常常。

    于:向。 假借:同义复词,这里的“假”也是“借”的意思。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走:跑。 之:指所借之书。 逾:超过、越过。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以是:因此。 以:把。 “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 因:副词,于是、就。 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 益: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 硕师:大师,这里指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游:交游。趋:奔向。 乡: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12 500户为一乡,这里指当地。 执:握、持。 叩问:同义复词。叩,发问、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以:连词,跟“而”的作用相同,相当于“地”。 或:有时。 至:周到。 俟:等待、等。 焉:语气词,不译。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卒:副词,终于。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实意,不译。 负:背。 箧:小箱子,这里指书箱。

    曳:拉、牵引,这里指拖。 屣:鞋。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 劲:坚强有力,这里有“硬”的意思。 媵人:本指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汤:热水。 沃灌:同义连用,都有浇的意思。 以:用。 衾:被子。

    拥:围着。 而:表修饰,不译。 乃:才。

    1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寓:寄居、居住。 逆旅:旅店。逆,迎。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再:两次(古代汉语中的“再”不做“又”讲)。

    1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和我在一个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通“披”,穿。 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石。朱,大红色。 容臭:香袋。臭,气味。 烨:光彩照耀。 则:连词,用在对比句中,有“却”的意思。

    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緼,旧絮。敝,破。衣,古代指上衣。 处其间:即处于其间。于,在。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以:因为。有„„者:有„„的事(人、东西等)。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意思是吃的穿的。

    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恳与艰辛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盖:大概。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_及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A Farewell to Ma Junze of Dongyang Song Lian

    In my adolescence I was fond of reading. My family being poor, I had no access to books, which I had to borrow from bibliophiles, taking whole passages down before I returned them on the appointed date. Although the frigid weather caused the inkstone to be crusted with ice and made my fingers unable to bend or stretch, I could not afford to be slow. Having copied what I needed, I sent the books back to the owner, not daring to delay a single day. Thus many gentlemen were glad to lend me books, and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read over piles of them. After I had come of age, I worshipped all the more the teachings of sages. As I feared lest I should be out of contact with great masters and notables, I had to walk a hundred li in order to seek instructions in the scriptures from an eminent local scholar. Since he possessed good virtues and enjoyed high prestige, his room was filled with pupils, before whom he never relaxed a little his severe countenance. I stood there, waiting upon him patiently. When it was the right moment, I made bold to ask him some questions to solve my puzzles and elucidate the reasons, bowing to him all the time with great attention. Or I might be given a reproval, then I became even more deferential and more submissive, not daring to utter a single word to contradict him. Only when he was good-humoured again, did I continue to ask him. Thus, stupid as I was, I gained eventually some learning. The day when I first went to school, I, burdened with my suitcase and dragging my feet, trudged into unfrequented mountains and valleys, paving the vehement winter gale and crunching through snow several feet deep, unaware that my legs had become chapped. When I arrived at our inn, my limbs were numbed and stiff, and it was a long time before I was warmed up with the help of a servant, who gave me hot water to drink and tucked me in with a quilt. The innkeeper offered me only two meals a day, without any dainty food. My fellow students lodging in the same inn were all dressed in silk and satin, wearing hats decorated with tassels of precious stones and girded with sashes of white jade hung with swords on the left and sachets on the right, looking as pight as fairies, while I, in striking contrast, was clothed in an outworn padded robe and a shabby dress. Living among them, I was not in the least envious of their foppery. Because I was contented with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and was unconscious of my inferiority to others in terms of physical gratification. Such was my diligence and hardship. Although I am now stricken in years and have few achievements, I am fortunate enough to place myself in the ranks of gentlemen,

    bask in the grace of the Sovereign, attach myself to the retinue of nobility and wait upon the Emperor in the capacity of counselor. The whole nation also designs to blaze my name. How much more exalted must be people who are more talented than I?

    Now you young scholars studying at the Imperial College are granted stipends by the government and provided with fur coats and summer wears by your parents, free of cold and starvation. Now you are living in grand memories, reading books and intoning poems, saved the trouble of shuttling over a long distance. Now you have experts and doctors as your teachers, with no questions unanswered and no requests denied. All indispensable books are collected here at your disposal, and you need not copy them as I did to borrow them from others. If there be young men who are wanting in accomplishments of learning our virtues, it must be either owing to their inferior gifts or to their lack of the same application as I had in my youth. Who but they themselves are to blame? Ma Junze of Dongyang has studied at the Imperial College for two years and has been highly appreciated by his fellow-students for his good character. As I have been staying in the capital, he has paid me a visit by virtue of his being a junior townsman of mine and presented me with a long epistle which is distinguished by a fluent and lucid style. His discussions and arguments with me also revealed his elegance of speech and gentility of manner. By his own account, in his adolescence he devoted himself to learning with great assiduity, and might be regarded as a good learn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homecoming, I set forth to him the hardships of learning. To say that I encourage my townsmen to study hard is to help me make clear my sincere wish to them. To slander me that I try to humble them by flaunting my dignified position proves indeed a failure to understand me!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文翻译: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对照翻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送灵澈教学设计

    十五、《送灵澈上人》

    作者: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 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

    名僧.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

    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五、《塞下曲》其二林寺:在今江苏丹徒

    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2] 译文苍苍竹林寺,

    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1)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

    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2):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

    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篇二: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给诗配画,给画配诗,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悟人生哲理。

    3、了解名著,体悟人生真谛。

    4、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5、增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三、开放式活动

    有诗朗诵,讲述表演故事,配乐美文赏读,诗配画,画配诗,配乐唱古诗,抢答。 四: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1、背诵七年级下册子10首古诗,并为《约客》、《送灵澈上人》、《山中杂诗》《滁州西涧》

    配画。

    2、课下阅读高乐基的《童年》、布封的《昆虫记》

    3、熟背《论语》十则。

    4、表演学讲《两小儿辩日》故事。

    5、感情朗读《我还有一个苹果》,并写出赏析文字(可以从语言、写法、哲理等方面赏

    析)。

    6、学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幻灯片) 灯片1、经典诵读活动课。

    灯片2、打出古诗《约客》《送灵澈上人》。(加上背景,为诗配画,投影展示学生画) 关于《山中杂诗》《滁州西涧》的画(可以把学生的画投 影显示,为画配诗)

    灯片3、关于《童年》、《昆虫记》的简答题。(走近名著)

    (1)《童年》是根据谁的经历写成的小说?主人公是谁?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分别叫什

    么名字?

    (2)《昆虫记》被誉为什么?作者是哪国的谁?(昆虫史诗 法国 法布尔)

    (3)《童年》中你最欣赏谁?请说明理由。

    灯片4、为美文〈我还有一个苹果〉配背景音乐。(美文欣赏) 灯片5、为《水调歌头》

    配背景音乐。

    五、活动过程:

    (一)师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

    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今天让我们在动眼看,用心想,联手做的经典诵读活动中,

    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先打出灯片1)

    (二)主持人:我叫**,今天由我们两人来主持这次经典诵读活动。

    (三)主持开始:1、主持人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 流长。古诗词在中华文明史上划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请听第1、第2组为大家

    带来的诗朗诵《论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背诗)

    2、主持人2:我们说“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 出示灯片2,让学生配画(看诗展示画。) 出示灯片2,指名2人为画配诗。(投影展示学生画)

    3、主持人1、古典诗歌这道风景让我们眼前一亮,文言经典让我们心灵受到启迪,下面

    请听第3组和第4组给我们带来的《论语》十则。(学生齐背诵)。

    4、主持人2、孔圣人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下面请看第5组表演的小故事《两小儿辩

    日》(表演后让主持人2让学生说出这个故事符合《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则内容)。

    5、主持人1、圣人的话让我们受益匪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今中外

    名人辈出,让我们走近名人,名著,体悟生活,请同学们抢答下列问题。(出示灯片3)

    6、主持人2、优美的诗篇,蕴含哲理的古文,反映生活的名著,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下

    面再让我们欣赏第6组,第7组配乐美文诵读,感悟人生真谛。(放灯片4)

    7、主持人1、第6组、第七组这感人肺腑的美文,让我们心灵为之震撼,从中悟出人生

    真谛,下面请谈谈你的收获,(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人生哲理等)(可以先写好再讲)

    8、主持人2、古诗韵调优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可以谱上词、曲唱出来。下面请

    欣赏第8组为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打出灯片5)

    9、主持人1、这动听的歌声引领我们走上了琼楼玉宇的广寒宫。主持人2、“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 主持人1、2(合)踏着青春的节拍,一同走完这难

    忘的初中三年。

    10、主持人1、下面请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次用眼看,用心想,联手做的活动中,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

    能力,感受到了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收获一定很多。课后请把你活动后感受

    写下来。

    作业:

    每人写一篇活动感受(300-500字)主持人1、2(合)今天的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

    篇三:说 教案 晨曦文学社五月讲堂

    汉字,神奇的精灵

    课型设计、执教者:江荣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及几种简单的造字法

    2、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授时间:2014年5月27日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课程导入:

    上个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

    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地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今天,我们在汉字这个精灵的王国里,不妨依着它们的翅膀,作一次理想的遨游。

    二、图片欣赏

    1、汉子变形图,反映汉字的本义:哭笑写壶雨

    2、汉字艺术图:快乐王子

    4、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

    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

    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文”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5、biang字图

    三、篇章一 汉字的演化与发展

    1、甲骨文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

    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3、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

    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

    今,长盛不衰。

    4、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

    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5、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

    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

    草书。

    四、值得探究的汉字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 意思是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文的本义是纹理、花纹);

    随后又造出(会意字)、形声字,以增益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字”的本义是

    生孩子的意思)。也就是说“文”是最初的象形字,“字”好象这些象形字所生的孩子。孳乳:

    繁殖,派生。浸:逐渐。浸多:越来越多。

    1、汉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字 人、山、羊、齿、燕、网 摩其状,象其形,可谓象形。亦有表实物相关

    的概念。

    (2)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

    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苗、采、囚、从、林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开创了

    部首检字的先河,即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后世的

    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1)“栗”字说文解字 栗树的果实呈球的形状,上面密密地长着刺,正像甲骨文字形所描绘的那样。果实成熟

    后,在有刺的外壳里面,就是黄色光滑的果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吃的栗子了。栗子一般煨

    在火里爆裂后食用,栗子煨熟、外壳突然爆裂,带给人以惊骇,故有“栗骇、“战栗“等词,

    表示惊惧、害怕的意义。

    (2)“杳”字说文解字 由木、日两个字组合而成,日上树梢表示明亮,日落西山则表示幽暗,“杳“字以太阳在

    树底下表示天完全黑了,用来指昏暗、幽暗的意义。如杳冥、杳杳、杳无音唐代著名诗人刘

    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中,杳杳,深远的样子。 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中,杳杳,深远的

    样子。

    崔颢写有著名的《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来就用成语“杳

    如黄鹤“来比喻一去不见踪影。

    (3)白 “身死而名弥白 ” 意思是(指君子)穷困时名声也不会被埋没,而发达时

    名声会显赫,死了以后名声会更加清白高洁。——《荀子-荣辱篇》

    (4)保

    (5)安

    五、篇章三 值得把玩的汉字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加以深

    入的学习探讨,也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所以中国人喜欢在文字上做点功夫。

    1、神奇的同音字

    (1)施氏食狮史

    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语言实验,其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

    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

    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同一个字音,声调不同,文字不同,巧妙地组成了一个能让学生觉得兴味十足的夸张的

    传奇故事。

    (2)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

    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

    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他妻

    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2、国字的演变与意义

    (1)远古诸侯纷争,分分和和,国无定形,故而国字无边框。(玉)

    (2)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字变有了边框,但国内战争不断,故国字里边有戈。 (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成了方正威严的泱泱大国,国泰民安,玉居其

    中,乃富强之相。(国)

    (4)有人侵吞国家财产,还自我安慰,说国家不差这一点,岂不知国家少了这一点,国

    将不国。太平天国之所以未成气候,不是只差这么一点么?

    3、汉字家庭的趣味对话

    (2)(2)“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3)“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

    (4)“王”对“玉”说:该丢弃一点,你就舍不得!所以,啥时候也成不了王!

    4、汉字趣解(随字会意,意随字生): 中国的方块文字智慧灵秀,奥妙无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许多汉字还闪烁着哲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解析汉字,可以领略

    她独特的神奇魅力和深邃哲理。 富——一半是福,一半是灾 矗——群体都是正直的,自然会高耸直立了。 悲——心头想入非非,结果必然可悲。 赖——懒汉不用心,不思进取,只想不劳而获 趣:走过了一段旅程,才能取得成果,这也是一种乐趣。 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嫁,女人长大了,要出“嫁”,就组成了自己的“家”。值,正“直”做“人”,应是我们

    追求的目标。

    忌:心中已被“己”占得满满,哪还能容得下别人呢? 衅——形体告诉人们:挑衅,引起争端,多“半”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诱——秀

    美的身影,动听的言辞,温柔的陷阱 虽然有点不太严肃的调侃意味,但不失生动、形象、风趣吧?

    六、写作体验 biáng biáng 面的传说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

    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步进去。 只见......

    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一面写一面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

    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

    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秀

    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

    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

    1、创作要求:

    1)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请同学们合理发挥想象,补写故事的主体部分。

    2)请大家端正态度,绝对原创。

    2、创作提示: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传神地表现人物。

    2)点缀细节描写、景物烘托,丰富人物形象。

    3)情节合理,大胆创作。篇四: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0 落日的幻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所见,就一定是事物的本质吗?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许

    多现象都不以其真面目示人,比如朝霞满天、晚霞灿烂就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落日的幻觉》

    这篇科学小品,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了日落时的景象,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日落背后的科

    学道理,告诉我们,科学无处不在。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

    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 ....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

    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

    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

    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

    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

    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

    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

    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

    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

    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

    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

    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

    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

    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

    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

    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

    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

    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板书设计 变扁:落日时光速变慢,折射使落日高度

    1.形状变化之因和宽度之比发生不均变化 变大:科学证明没变大(作为疑问) 深黄、殷红: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散射,因红、 黄光穿透能力大,所以呈深黄、殷红 色彩变化之因底层光线强度衰减 暗弧地球影子

    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小,光的散射弱 紫光:红色光与蓝色光叠合的产物

    五、拓展延伸

    关于落日,我们还能想起哪些诗词名句?

    【交流】(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篇五:经典诗文背诵教

    案 《经典诗文背诵》教案 师范学院中文系 1 胡伟 经典诗文背诵

    背诵篇目

    1.蒹葭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

    经》

    2.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

    经》

    3.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

    经》

    4.氓 (氓之蚩蚩) 《诗

    经》

    5.静女※ (静女其姝) 《诗

    经》

    6.离骚(节选) ※ (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 屈

    7.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 屈

    8.上邪※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9.长歌行 ( 青青园中葵 )

    10.江南※ ( 江南可采莲)

    11.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

    12.木兰诗※ ( 唧唧复唧唧)

    13.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14.敕勒歌※ ( 敕勒川 )

    15.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16.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17.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

    18.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19.饮酒※ (结庐在人境 )

    20.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

    21.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22.咏鹅※ (鹅,鹅,鹅 )

    23.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24.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26.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27.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28.鹿柴※ (空山不见人)

    29.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30.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泡轻尘)

    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32.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3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34.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

    35.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36.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37.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3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人吴)

    39.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40.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41.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42.春晓※ (春眠不觉晓)

    4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44.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汉乐府 汉乐府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北朝民歌 曹操 曹操

    曹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 骆宾王 贺知章 贺知章 王勃 王之涣 王之涣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维 王翰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高适 孟郊 贾岛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 2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 《玉台新咏》

    45.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孟浩然

    46.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 孟浩然

    47.黄鹤楼※

    崔颢

    48.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昔人已乘黄鹤去 )

    推荐访问:上人 原文 翻译 送灵澈 送灵澈上人翻译简短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