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工作报告 > 正文

    《风筝》,设计9|风筝教案设计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8-09-20 点击:

    风  筝

    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三、了解鲁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四、朗读课文并感知: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b、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事;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c.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五、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六、问题探究

    ㈠范读1、2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惊异和悲哀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3、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㈡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我:不许放 毁风筝 )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 “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

    推荐访问:《风筝》 设计9 电视剧《风筝》 《风筝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