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因斯坦大脑开发术】 如何唤醒大脑的潜能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0-18 点击:
    爱因斯坦与艺术

    爱因斯坦与艺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本关键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力。

    2、借助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筛选关键句把握文本阐述的脉络,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和意义。

    调动课外积累,通过旁征博引将“科学和艺术互补、统一”的抽象关系做具体化诠释。

    难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道理。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 酌情落实。)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从三个方面简介爱因斯坦

    1、国籍:生于德国,并入瑞士籍。后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入美国籍。

    2、科学成就:狭义相对论,光量子论、光电效应„„

    3、价值: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

    一。(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

    (三)梳理文章结构

    1、知识点介绍:关键句

    关键句: 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

    A、从内容看,中心句 (文章中心句、段落中心句)是关键句。

    B、从结构看,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是关键句。

    C、从思路看,体现文章发展脉络的语句是关键句。

    2、整体阅读文本,在文中圈画出关键句。

    ①关键句(第三自然段):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作用:a、对上文内容加以小结,指出三者在爱因斯坦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艺术(第一自然段):六岁起跟人学小提琴;十三岁爱上莫扎特奏鸣曲。 科学(第二自然段):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性和可靠性使他激赏不已。

    哲学(第二自然段):读完《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成为他最喜欢的哲学家。 b、引出下文对于为什么只谈“爱因斯坦与艺术”话题的解释。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

    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②关键句(第四自然段):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作用: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中心句、总领句)。 ③关键句:a、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第五自然段)

     b、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琴。(第六自然段)

     c、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第七自然段)

     d、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第八自然段)

    归纳:a、b、c都表现了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痴迷;而d表现了爱因斯坦对文学的热爱。所有事例充分证明了观点——科学和艺术可以相通互补。

    ④关键句(第八自然段):爱因斯坦如此重视文学艺术的作用,对我们搞教育和自然科学的人来说,不是可以引发深思吗?

    作用:在介绍、再现爱因斯坦重视文学艺术事例的基础上,将思考的触角向更深处延伸,探求热爱文学艺术的原因所在(过渡句)。

    ⑤关键句:a、“他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出于一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必要性。(第九自然段)

    b、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

    值。(第十二自然段)

    c、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

    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第十五自然段)

    d、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

    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第十六自然段)

    这组关键句的共性:a、位置一致:都置于段首醒目位置。

    b、句式相似。

    c、功能相似:都是段的中心句、总领句。

    d、有表次序的词:此外,也,还„„

    e、内容相关: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同一个问题——爱因斯坦

    为什么热爱文学艺术。

    可以据此快速捕捉关键句。

    ⑥关键句(第十八自然段):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作用: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卒章显志——针对“我国为什么不能造就一个爱因斯坦”的问题,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3、梳理关键句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划分段落。

    1——4:揭示文章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5——16: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17——18:揭示主题,表明写作意图。

    (四)理解文章观点

    1、你是否认同爱因斯坦对艺术功能的四点看法?如若认同,请再举出新的例子证明其看法的正确性。

    ①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不断地追求

    例1: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 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例2: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曾对人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大约有2000项发明创造,平均约15天一项,为人类的文明和幸福作出巨大贡献。

    例3:阿基米德75岁时,一天,他正蹲着,专心致志地研究着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忽然,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他的房间,但是,阿基米德一点也没注意到。罗马士兵拔出剑,指着阿基米德的鼻尖,这时,他才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课时,阿基米德一点也没有惧色,他坦然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功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残暴的罗马士兵狞笑着,举起手中的宝剑就向阿基米德砍去,阿基米德大叫一声:“我还没有做完。”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例4:布鲁诺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宗教神学。天主教会把他囚禁在监狱里,接连不断地审讯和折磨竟达8年之久。但是,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例5: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是他在由“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苦生活中写成的。

    ②伦理价值

    例1:中国古代儒家认为文艺可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例2:鲁迅:把文学艺术与焕发民族精神和中国社会的改造联系起来,把艺术教育与改造人性,启示人生联系来,并亲自实践。

    ③体现绝对和谐的美

    例1√11-2=3,

    √1111-22=33,

    √111111-222=333,

    √11111111-2222=3333……

    1*9+2=11

    12*9+3=111

    123*9+4=1111

    1234*9+5=11111

    12345*9+6=111111

    ……

    例2:黄金分割:在分割时,在长度为全长的约0.618处进行分割,就叫作黄金

    分割。

    古埃及金字塔、伦敦西敏寺、巴黎圣母院等建筑亦是遵循了黄金分割律。 东方明珠:设计师有意将上球体选在295米之间的位置,这个位置恰好在塔身5比8的地方,这0.618的比值,使塔身显得非常协调、美观。

    人们所熟悉的“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和海姑娘——阿曼等一些名垂千古的雕像, 都可以找到0.618的比值,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笔下温和、俊秀的圣母像,也利用这一黄金分割的比例,形成有风格的画派。

    例3: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这是一首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美的作品,无论顺读还是倒读都生动地描绘出金山寺外破晓与月夜的江上优美景色,它的对称性使人叹息不止。倒读则为如下诗句: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④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例1: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著名书籍。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超前几十年想象出了潜水艇——小说中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在那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在凡尔纳的笔下,却不仅有电报,还有“有声传真”——电视了。

    凡尔纳在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之前几十年,便已在他的作品中写到直升飞机。

    凡尔纳还用饱蘸幻想的妙笔,写出了3位探险家坐在一颗大的炮弹里,用巨炮把他们射到月球上去了——这就是那本描述宇航生活的《从地球到月球》。

    2、本文谈的是爱因斯坦与艺术,但事实上,不止爱因斯坦,很多杰出的科学家都热爱艺术,并极有艺术造诣;很多的艺术家也热爱科学,并极有科学素养,大家能各举一些实例吗?

    例1:美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鲁德·伯恩斯坦对古今150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进行研究后,竟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大家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或者作家,业余画家。如:伽利略这位物理学大师,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科普勒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同时又是一名音乐家,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决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我国汉代发明地动仪的大科学家张衡,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二京赋》的作者。

    例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集画家、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大师,他既是个“科学化”的艺术家,又是个“艺术化”的科学家。

    例3:北宋的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

    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3、本文着眼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但是,哲学也是不可或缺的。

    例1: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成为纳粹德国战争狂魔大肆屠戮的背景音乐。每当纳粹集会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总是成为鼓噪煽动这些罪恶者的号角。而这首旋律雄浑激越的曲子也是爱因斯坦在思考宇宙奥秘思路受梗阻时经常会想到的音乐。一位遗臭万年,一位为千秋万代所景仰。原因何在?

    例2:墨索里尼也是音乐的爱好者,他崇拜瓦格纳,也擅长小提琴的演奏,与希特勒当画家的初衷相仿,墨索里尼想成为音乐家。

    (五)借题发挥,感悟本文对今天培养人才的启示。

    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成为未来的爱因斯坦的热望,那么从他们对待科学与艺术的态度中,作为学生的你有何触动呢?

    分别请偏文、偏理、文理兼重的同学代表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六)作业

    完成“科学与艺术”的专题摘抄,包括五句名言、四个事例、三个片段和一段200字以上的感想。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赵鑫珊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作者简介:

    1. 关于作者

    赵鑫珊,当代作家、哲学家。至今为止,出版过四十六本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哲学与当代世界》《哲学与人类文化敝人类文明的功过《人类文明之旅》《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希特勒与艺术》等。

    2.关于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

    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

    三、整体感知:

    1. 解题

    (1)爱因斯坦与艺术这个短语是什么结构?这样一个标题结构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并列式,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类人的代名词——科学家。所以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在你的印象中,科学与艺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

    2.通读全文,疏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

    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

    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

    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

    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四、重点分析:

    1.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确: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明确: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启发: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作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明确: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4.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明确: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5.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

    明确: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爱因斯坦认为:

    追求艺术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同科学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具有伦理价值,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艺术还同科学一样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二者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6.说说你对下面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的话的理解:

    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明确:在爱因斯坦看来,不空虚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心中理想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这个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伟大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7.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明确: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2)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明确: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8、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

    9.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五、写作技法: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列举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推理,充分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启发人们,特别是中学生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

    艺术学习,杜绝不应有的偏科现象。

    六、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七、补充资料: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

    7爱因斯坦与艺术教案

    爱因斯坦与艺术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本的关键句的方法提高学生理清结构归纳主旨的阅读能力;

    2.使学生懂得记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3.借助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 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融叙述和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难点:1.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道理。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思考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这个问题较难,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关于作者

    赵鑫珊,当代作家、哲学家。至今为止,出版过四十六本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哲学与当代世界》《哲学与人类文化敝人类文明的功过《人类文明之旅》《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希特勒与艺术》等。

    2、 关于爱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作为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

    3、 解题

    爱因斯坦与艺术这个短语是什么结构?这样一个标题结构说明什么问题?

    并列式,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一类人的代名词——科学家。所以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Q:在你的印象中,科学与艺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

    二、课文讲解

    Q1:初读课文,小组讨论给课文分段(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和一些关键字、词、句)

    辅助思考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2、 文章第一节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4、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

    Q2:文章第一节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结构、内容)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Q 3.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Q 4.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绝不仅仅看成是娱乐和消遣。

    爱因斯坦认为:

    注意第12节,…也是因为…,那么前一个“因为”在哪里?

    注意第15节,…还因为…

    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⑴—⑷ 借爱因斯坦回顾幼年往事切入文章,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这部分分为两层

    5-8:如果说第一部分呈现了爱因斯坦幼年就对艺术科学感兴趣,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呼应、延伸与深化:每当科学研究过程中遭遇瓶颈的时候,科学艺术能够帮助他廓清迷雾,开拓想象空间。

    9-16:探讨爱因斯坦热爱文学艺术的原因,又能分为三个层次

    (1)9-11: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

    (2)12-14: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3)15-16: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之美

    第三部分:⒄—⒅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是结语,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

    Q 5. 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与他的哪些世界观、价值观有关?

    说说你对下面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的话的理解:

    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猪就是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成不变的生活。如果一个人的希望是这个的话。在一个狭隘猪圈里生活着。没有风吹没有雨打。把安逸和快乐当作生活的本身的话。就是在猪圈里活着。

    在爱因斯坦看来,不空虚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心中理想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这个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伟大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Q 6.学了本篇课文后,你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谈谈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①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②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四、现实意义探讨: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列举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推理,充分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启发人们,特别是学生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杜绝不应有的偏科现象。

    Ppt补充: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的扉页上,用了一句庄子的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研究数理化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一、选择训练

    1. 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纯粹(suì) 领域(lù) 清晰(xī) 思索(suǒ)

    B. 气氛(fân) 支撑(chēng) 憾事(hàn) 朗诵(sòng)

    C. 触及(chù) 遐想(xiā) 朦胧(mãng) 心弦(xuán)

    D. 倘若(tǎng) 洞察(chá) 发掘(juã) 造诣(yì)

    2. 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执著 安逸 享乐 纶理

    B. 贯注 魅力 逻辑 神蕴

    C. 拓展 深邃 阐明 梵高

    D. 怆然 推祟 酷爱 聆听

    3. 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他在影视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上也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堪称炙手可热。

    B. 参观的人们,在展览厅门前排起了长龙,但一批人进去后约五分钟,后一批人才被允许接踵而至。

    C. 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

    D. 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沿上,紧握钢枪,虎视眈眈地望着敌营。

    4.在下面句子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_________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_________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这_________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_________是一大憾事。 A. 而 尤其 不论 都

    B. 而且 尤其 即使 也

    C. 而 但是 无论 都

    D. 而且 但是 即使 也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 我们能不能培养出跨世纪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C.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

    B.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

    C. 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D. 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二、填空训练

    1.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生于 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相对论的创立者,1921年获 ,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2.《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是一篇 、 、 的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 与 ,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3.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 、 和 的作品,他尤其酷爱。

    4.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 的创始人 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5.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 、 、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 的作品。

    6.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 和 。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 的需要。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 1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

    ( 2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

    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 3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 4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 5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 6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 7 )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伟大的艺术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也许这便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的原因。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而且,有些人生的体验(如一种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只有借助于艺术才能表述出来。

    ( 8 )肖邦在小夜曲中所陈述的情感,梵高在画布上所表达的心绪,以及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绝不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用物理概念和数学物理方程所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 9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与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

    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住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孙称之为“艺术家”。的确,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艺术家。因为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之所以可贵,是由于他们有非凡的创造力,这创造力就表现在他们能各自发现新的东西。一首诗,一个哲学命题,一个数学物理公式,都必须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否则,它们就没有生的权利和存在的价值。

    ( 10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 11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可以有充分理由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 12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1.“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这里对“意味深长”的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演奏技艺高超,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B. 他们都认为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

    C. 他们都认为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D. 他们都是既有科学创见,又懂艺术的人。

    2.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与文学。

    B. 因为他懂得艺术的伦理价值。

    C. 因为艺术比科学更具永久魅力。

    D. 因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作用往往超过科学家。

    3.爱因斯坦认为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其理由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与艺术都是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B. 科学与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与美。

    C. 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D. 科学与艺术都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 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C. 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像力”,尤其强调了艺术中的“想像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D. 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5.爱因斯坦喜爱文学艺术的原因是什么?

    6.文章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试分析“造就爱因斯坦”需要哪些因素。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1

    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2

    3

    4

    学习资料:

    “下午茶”与诺贝尔奖 马惠娣 闲暇时间,也就是非劳动时间,指的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节假日,各种假期,退休后的时间。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许多灵感不是在做研究时出现的,而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

    我们可以从大量科学家的传记中找到科学家发明创造与休闲相关联的记载。英国剑桥大学自17世纪在校园有“下午茶”,以这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巨匠牛顿在1665年至1666年的两年间,由于伦敦瘟疫的发生,不得不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乡下的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到:“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发现它们的最强而有力的动机。”他一生酷爱小提琴,很多人都说他的科学发现与小提琴有着内在的关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们认识到闲暇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便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休闲教育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资格,进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发展他多方面的才能。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一说到休闲,就是吃喝玩乐;有人把休闲与“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相提并论;有人说休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也有人把休闲与工作对立起来,仍把有假不休、超负荷工作当成美德,导致身心俱疲,甚至早逝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许多人还没有从老观念中脱离出来;二是全社会缺少休闲教育,使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如何利用闲暇?关键不能把休闲庸俗化、低俗化,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钱)阶层独享的权利。事实证明,科学、合理、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至关重要。比如说,你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并且内容丰富、积极向上,你就获得了比别人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获得比别人多的业余爱好,你就不会在闲暇时感到寂寞、孤独、空虚与无助。从大的方面来讲,以开发人的闲暇时间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0日 第十四版 (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5

    美国爱因斯坦计划技术分析

    美国爱因斯坦计划技术分析

    1 爱因斯坦-1

    1.1概述

    爱因斯坦计划1始于2003年,系统能够自动地收集、关联、分析和共享美国联邦国内政府之间的计算机安全信息,从而使得各联邦机构能够接近实时地感知其网络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并更迅速地采取恰当的对策。通过收集参与该计划的联邦政府机构的信息,US-CERT能够建立和增强对美国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的能力。这种态势感知的能力将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响应网络威胁与攻击,提高网络安全性,提升关键的电子政务服务的弹性,增强Internet的可生存性。

    1.2动因

    爱因斯坦1计划的最根本动因就在于美国联邦机构各自都有自己的互联网出口,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形使得联邦政府整体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也无法获悉整个联邦政府的安全态势,不利于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的协同。

    1.3 收益

    原来US-CERT更多的是分享弱点信息,而通过爱因斯坦1计划,则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帮助联邦政府,这些方面包括:

    1) 蠕虫检测:尤其是可以形成一幅跨政府部门的蠕虫攻击图;

    2) 异常行为检测:通过跨政府部门的带内和带外的异常行为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异常行为,并对其它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和攻击线索;这个功能是爱因斯坦计划1 的核心;

    3) 配置管理建议:通过爱因斯坦计划,US-CERT能够为联邦政府机构提供更有价值的配置管理建议;

    4) 趋势分析:帮助联邦政府从整体上了解政府网络的健康度。

    1.4技术分析

    爱因斯坦1的技术本质是基于流量的分析技术(DFI)来进行异常行为的检测与总体趋势分析,具体的说就是基于*Flow数据的DFI技术。这里的*Flow最典型的一种就是NetFlow,此外还有sFlow,jFlow,IPFIX等等。US-CERT通过采集各个联邦政府机构的这些Flow信息,进行分析,获悉网络态势。

    爱因斯坦1通过采集Flow信息,获得的数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ASN自治域号

    2) ICMP类型/代号

    3) 流字节长度

    4) TCP/IP协议类型

    5) 传感器编号:整个系统将在参与的联邦政府机构的网络中部署Flow采集传感器

    6) 传感器状态

    7) 源IP地址(IPv4)

    8) 目的IP地址(IPv4)

    9) 源端口

    10) 目的端口

    11) TCP标志位信息

    12) 时间戳

    13) 持续时间

    1.5系统工作流程

    1) 各联邦机构通过部署传感器采集Flow数据,然后在本地进行一次分析,仅将关键的分析结果或者必要的信息传递给US-CERT,确保传输数据量受控;

    2) US-CERT的分析师对传上来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

    3) 如果发现了可疑的行为或者其他异常,US-CERT分析师将与信息来源方联邦机构取得联系,一起检查与此可疑行为有关的其他网络行为;

    4) 除了分析潜在的异常行为,US-CERT还将为联邦机构提供配置管理的设置建议。

    1.6 系统管理界面截图

    2 爱因斯坦-2

    2.1 概述

    爱因斯坦2计划是1号计划的增强,始于2007年,该系统在原来对异常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恶意行为的分析能力,以期使得US-CERT获得更好的网络态势感知能力。同时,2

    号计划将配合美国政府的TIC(可信Internet接入,旨在减少和收拢联邦政府机构分散的互联网出口)计划一起实施。

    而实现该恶意行为分析能力的技术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而爱因斯坦2计划主要以商业的IDS技术为基础进行了定制开发,而特征库即有商业的,也有US-CERT自己的。爱因斯坦2计划中的特征库是US-CERT精选的,做到尽可能的少。

    2.2 技术分析

    爱因斯坦2计划的技术本质是IDS技术,它对TCP/IP通讯的数据包进行DPI分析,来发现恶意行为(攻击和入侵)。

    爱因斯坦2计划的IDS技术中既有基于特征库(Signature,也有叫指纹库、指纹信息、签名库)的检测,也有基于异常的检测,二者互为补充。

    爱因斯坦2通过DPI,获得的数据包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源IP:sIP

    2) 目的IP:dIP

    3) 源端口:sPort

    4) 目的端口:dPort

    5) 协议类型:protocol,例如TCP、ICMP、UDP等

    6) 包数量:packets,通过传感器计算出来的一次连接的包数量

    7) 字节数:bytes

    8) 连接开始时间:sTime

    9) 连接持续时间:dur

    10) 连接结束时间:eTime

    11) 传感器编号

    12) 数据流方向:type,分为进(in/inweb/inimcp)、出(out/outweb/outicmp)、内到内(int2tint)、外到外(ext2ext)

    13)初始标志位:intialFlag,例如C(WR)/E(CE)/U(RG)/A(CK)/P(SH)/R(ST)/S(YN)/F(IN)

    2.3 传感器设计

    爱因斯坦2计划的传感器中包括了商业的软件,政府定制的软件,以及商业的IDS软件。该传感器放置于联邦机构的互联网出口处(IAP,Internet Access Point),并且最终就是TIC计划中的那些统一互联网出口。

    2.4 系统工作流程

    1) 各传感器在本地互联网出口处进行DPI分析,通过特征检测技术和异常检测技术发现恶意行为,并产生告警;

    2) 告警信息(Alert),相关的数据包信息(Flow-Records),以及必要的与恶意行为相关的网络原始报文信息(Traffic),都被送到US-CERT,供分析师进行深入分析;

    3) US-CERT负责统一对传感器的特征库进行升级维护;

    4) 所有US-CERT收集到的信息保存3年。

    3 爱因斯坦-3

    3.1概述

    从2008年开始,美国政府启动了“全面国家网络空间安全计划(CNCI)【注1】”。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就是DHS的爱因斯坦3计划(DHS称其为下一代爱因斯坦计划)。目前,该计划披露的信息甚少。作为实施爱因斯坦3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DHS启动了一个“第三阶段演练”的项目,其中就有爱因斯坦3的部分技术可行性分析与验证的工作。根据“第三阶段演练”项目,可以得知,爱因斯坦3计划的主要技术支撑是IPS。而该入侵防御技术是由NSA(国家安全局)主导开发出来的,代号为称作“Tutelage”(已经用于保护军方网络),主要就是他们做出来的一套识别特定攻击的特征库(Signature)。“第三阶段演练”项目旨在验证有关技术,确定用于爱因斯坦3的技术方案。整个演练分为4各阶段实施。

    根据“全面国家网络空间安全计划”(CNCI)中的TIC,提出了TICAP(可信Internet连接访问提供商)的概念,即将为联邦政府提供网络接入的ISP也纳入其中,例如AT&T公司。在“第三阶段演练”项目中,AT&T预计将参与其中。其中有一个演练的内容就是由TICAP将政府网络的流量有选择性的镜像并重定向出来,供US-CERT对这些流量进行入侵检测与防御分析的实验。

    根据3号计划,DHS希望最终能够将TIC与爱因斯坦融合起来,成为联邦政府网络基础设施的基本保障。

    另外,从爱因斯坦3计划开始,NSA(国家安全局)和DoD(国防部)都明确加入其中。

    3.2 总体技术分析

    在爱因斯坦3计划中,将综合运用商业技术和NSA的技术对政府机构的互联网出口的进出双向的流量进行实时的全包检测(Full Packet Inspection,FPI),以及基于威胁的决策分析。特别的,借助在电信运营商处(ITCAP)部署传感器,能够在攻击进入政府网络之前就进行分析和阻断。

    爱因斯坦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识别并标记恶意网络传输(尤其是恶意邮件),以增强网络空间的安全分析、态势感知和安全响应能力。系统将能够自动地检测网络威胁并在危害发生之前作出适当的响应,也就是具备IPS的动态防御能力。

    爱因斯坦3计划还增加了一个联动单位——NSA。US-CERT在获得DHS的许可后,会将必要的告警信息送给NSA进行进一步分析。

    爱因斯坦3计划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网络空间威胁(Cyber Threat

    ),至少包括钓鱼、IP欺骗、僵尸网络、DoS、DDoS、中间人攻击,以及其他恶意代码插入。

    初步可以判断,爱因斯坦3计划依然是以使用DPI+DFI技术为主,获取的数据包信息没有超过1号和2号计划,最多也就相当于上述之和。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3的技术本质可以概括为:依托商业IPS技术,通过FPI,DPI+DFI等手段,与TIC计划紧密结合,实现对网络空间威胁(Cyber Threat)的识别和阻断。 爱因斯坦3计划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其部署方式(TICAP的加入使得原先的传感器专为在TICAP端部署,并采用所谓“重定向”技术)和运作流程。 在分析端,亮点在于加入了IPS的技术(主动响应技术),还有实时FPI全包分析的技术。进一步分析,这就涉及到更加精准的特征库、超高的传感器处理性能、更多高级的威胁分析技术。 另外,没有证据表明爱因斯坦3计划中的FPI不会对数据包的payload进行内容检测。 下图进一步说明了爱因斯坦3的传感器与TIC联合部署的逻辑拓扑:

    上图展示了在四种接入方式下的爱因斯坦3号传感器的部署。图中,Networx是TIC下的另一个项目,旨在帮助联邦政府机构选择TIC接入的路由。

    爱因斯坦计划不仅需要最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安全分析师。2009年的时候,US-CERT和DHS宣布在未来3年要为爱因斯坦计划招聘1000人的安全分析师。

    【注1】关于CNCI,再多说一下,TIC与爱因斯坦是CNCI涉及的12项计划中的最重要的两个。CNCI计划由美国总统在2008年1月签署实施(NPSD54)。实际上,TIC和爱因斯坦都比CNCI提出的要早,但是后来都被合并到CNCI中去了。另外,在2008年底,DHS将爱因斯坦计划又合并到了NCPS(National Cyberseucrity Protection System)项目中了。因为原来对爱因斯坦的定义更多的是部署传感器,而在NCPS中则更加强调基于这些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做关联与分析。

    【后记】美国的爱因斯坦计划十分庞大,目标旨在保护其电子政务网络,同理,类似的技术也可以用户保护私人网络。爱因斯坦计划所对应的系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传感器部分和分析中心部分,抑或称之为前端和后端。在前端,可以运用NAV技术,而后端可以运用SIEM技术。整个分布式的前端和集中化的后端和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态势感知网络。而正在建设中的这个爱因斯坦系统,可以说是真正大规模实用的态势感知系统。事实上,爱因斯坦计划就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商业厂商参与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处处可见商业厂商的影子,而这些参与的厂商,从技术上肯定有NAV和SIEM厂商。NAV,说到底,就是DPI+DFI。根据美国某公司的市场分析,美国政府的DPI市场从2010年到2015年将有3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15年将有18亿美元市场容量。市场中将包括DPI厂商,政府的合同供应商

    (SI),政府相关机构等。例如,国防外包商SAIC公司就在2010年收购了做DPI的公司。 通过了解最前沿的这些厂商的技术及其他们所服务的客户,也可以一窥网络态势感知的发展趋势。

    此外,网络空间的安全态势感知(Cyber Security SA)与一般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Network Security SA)还是有所不同的。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3、初步体会到——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这一主旨。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材料与论点的关系。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1、从文化背景探索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其一;

    2、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爱因斯坦和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其二,视学生的具体可接受性加以分析、处理、落实(不必强求)。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

    2、这是一篇富于科学、哲学、人文气息的文字,在教学当中,我认为暂时还不宜与学生讨论得过深——目前的广大学生还不具备较为完备的人文底蕴和气质,从身心角度看,应该还较为关注名人“轶事”;那么,从实际出发,文章是如何来描述这一大批名人“轶事”的?传递给学生的又是些怎样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远大的报国之志……眼下学习此类文本的重中之重,当从文本出发,把握文本的基本特点是上策。

    3、课前预习课文,初步熟悉文本内容。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二)那么,本文是怎样来展示爱因斯坦与他的艺术世界的?(或提: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爱因斯坦哪些我们平日里鲜为人知的“轶事”?)

    要求:通读全文,分小组讨论(1)课文写作结构疏理;(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内涵

    (1)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⑴—⑷ 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部分:⑸—⒃ 通过列举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统一的。

    第三部分:⒄—⒅ 揭示主题,表明本文的写作意图。

    (2)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

    (三)鉴于上述的探讨,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思考:爱因斯坦对于艺术的审美、对于科学的执着的原动力究竟何在呢?

    [学生继续重点品读一番作者的第二部分的文字。]

    ● 学生交流。(略)

    ● 师生探究,体会文本的内涵。齐读第10节:(略)

    小结:(尝试落实“教学难点1、2”)

    一个唯有以“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并具“善、美、真”的人,才可对艺术不懈地投入——进而树立起科学的美学标准!也才可以对科学不懈地追求——垒筑起艺术的科学高峰!而这份投入、这份追求又分明源自于对祖国、对人民的自觉又无比的爱戴!

    在这份爱戴之中,依托于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站立起来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而同时又必然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大写之人!

    这,就是爱因斯坦!

    ●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两节。

    (四)课文写作手法:(视时间允许度,此特色可结合写作指导另行落实!)

    要求:落实文字!(叙议结合)

    (1)学生尝试

    (2)师生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通过课文的初步学习和探讨,或许会留给我们每一个人不少的思考,现在,老师还想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文当中提到的另一位音乐家的作品:萧邦的《幻想即兴曲》,并在旋律声中,借助画面上出现的资料,请你回味:

    《爱因斯坦与泰戈尔》(教参P109-P110)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可请学生交流】

    【教学参考及拓展资料】

    1、 《“下午茶”与诺贝尔奖》 马惠娣

    闲暇时间,也就是非劳动时间,指的是人们在履行社会职责及各种生活时间支出后,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包括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星期日及节假日,各种假期,退休后的时间。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说,他们的许多灵感不是在做研究时出现的,而常常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他举例说,“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

    我们可以从大量科学家的传记中找到科学家发明创造与休闲相关联的记载。英国剑桥大学自17世纪在校园有“下午茶”,以这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形式,让人们在自由、放松、随意、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激励师生们迸发灵感、产生思想的火花。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学巨匠牛顿在1665年至1666年的两年间,由于伦敦瘟疫的发生,不得不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乡下的家里赋闲,也正是这段恬淡的生活,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到:“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发现它们的最强而有力的动机。”他一生酷爱小提琴,很多人都说他的科学发现与小提琴有着内在的关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们认识到闲暇在人的生命中的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便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休闲教育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资格,进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发展他多方面的才能。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一说到休闲,就是吃喝玩乐;有人把休闲与“闲生是非”、“玩物丧志”相提并论;有人说休闲不就是出外旅游、购物吗?也有人把休闲与工作对立起来,仍把有假不休、超负荷工作当成美德,导致身心俱疲,甚至早逝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许多人还没有从老观念中脱离出来;二是全社会缺少休闲教育,使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如何利用闲暇?关键不能把休闲庸俗化、低俗化,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钱)阶层独享的权利。事实证明,科学、合理、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至关重要。比如说,你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并且内容丰富、积极向上,你就获得了比别人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获得比别人多的业余爱好,你就不会在闲暇时感到寂寞、孤独、空虚与无助。从大的方面来讲,以开发人的闲暇时间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

    《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20日 第十四版 (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 《爱因斯坦•毕加索》:两条相交的平行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这是一个多少有点古怪的题目。坐在南方冬天冰冷的宿舍里,读着阿瑟•米勒教授的书,这个古怪的题目一下子就冒了出来。这本书名叫《爱因斯坦•毕加索》,一个听起来就有些古灵精怪的书名。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揭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当所有的事情碰在一起产生不可思议的洞见时,我们会感到惊讶。这是如何发生的?”

    当爱因斯坦与毕加索“相遇”,当两条平行线“相交”,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由故事串连,而爱因斯坦的故事则充满了画面感。读着它时,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20世纪初的伯尔尼,爱因斯坦在他专利局的办公室里四下观瞧,当他确认没有人注意他时,就会从抽屉里取出他的计算偷偷看上一眼。爱因斯坦曾说他那个高脚书桌的抽屉就是他的理论物理学系,而以后的事实则证明,这是当时欧洲最好的理论物理学系。在那些日子里,专利局就是他的“世俗修道院”,“一个离他最近的地球上的天堂”。在这个隐秘的天堂里,爱因斯坦独享着聆听一个天大秘密的快乐。

    也是在上个世纪之初,在西班牙热烈的阳光下,另一位年轻人则刚刚走出“蓝色时期”的忧郁,进入到他的“粉红色时期”。这是毕加索,一位绘画艺术与调情艺术齐头并进的大师。画风的改变带来了毕加索的“第一个新古典主义时期”,但更大的转变还在后面。

    那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年代,你永远无法知道在下一个瞬间会有怎样的惊喜乍现眼前,无论对于科学还是艺术。不过,假如事情仅此而已,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也许真的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在各自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但是一个关键人物的出场让两条平行线交汇到了一处。这是庞加莱,一位法国数学家。用米勒教授的话来说,庞加莱是这个故事的“公分母”。而他之于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影响则是通过他的哲学著作《科学和假说》而实现的。

    1904年,爱因斯坦读到了《科学和假说》的一个德文译本,便被其席卷数学、哲学和科学的气势所激发,而庞加莱关于时间和同时性的洞见则启发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1905年被称作“爱因斯坦奇迹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然后,在仅仅相隔一年后的1907年中,这位专利局的小职员又在他那间理论物理学系中做出了其“科学生涯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大的思想实验”。

    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我的办公椅上,突然一个想法向我闪来:“如果一个人自由落下,他不会感觉到他自身的体重。”我吓了一跳。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将我导向一种引力理论。

    就是这个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想法将爱因斯坦引向了等效原理的发现,但这仅仅是推广狭义论的第一步。庞加莱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启发了爱因斯坦。庞加莱于19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涉及“在一个以时间为第四维的四维空间里建立一种数学表述”,闵可夫斯基看到了庞加莱方法的威力,认识到相对论是可以置于非欧几何的框架下来加以探索的。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从今以后,空间本身和时间本身,都注定要逐渐消失成纯粹的阴影,而只有这二者的某种联合将保持一种独立的实在。”但是一年后,闵可夫斯基便匆匆辞世。而爱因斯坦从这位昔日教师的话语中读出了味道。爱因斯坦后来曾回忆说,闵可夫斯基是瑞士联邦工学院里的“优秀教师”之一,假如不是常常逃课的话,他“真的本可以(从他那儿)得到一份扎实的数学教育”。尽管他在最初的时候也只不过将它视作一种学问而未加留意,到了1912年,爱因斯坦开始意识到,狭义相对论只有在高度几何化后才能完全广义化。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在这个理论里,空间-时间是一种四维结构,这个四维结构的形状被其中的大质量物体扭曲了。从此,宇宙从一块刚性铁板变成了一个弹性垫子。爱因斯坦从闵可夫斯基的建议中领悟到的深意后来在1916年由数学家希尔伯特说了出来:“物理学家必须成为一个几何学家。”而在几年前,艺术家们则早已悟到了用几何图形表现自然的重要性。

    这是爱因斯坦被他那个“吓一跳”的想法所激荡的1907年,毕加索的素描本中开始出现了他又一次重要转变的迹象。在他作于1907年五六月间的第八个素描本中,毕加索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几何形体。尽管后来毕加索拒绝承认几何于他画风的改变的影响,说那“不过是纯理论的东西而已,不用说都是废话一堆,只能带来坏的结果”,但事实上,几何学正是毕加索从1907年开始一直在“充满热情地探索着的”新艺术语言。

    而这种转变也同样来自庞加莱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普兰斯而得以实现。后者原本是一位数学家,但是种种机缘使他成功地打入了“毕加索帮”。在这个艺术家扎堆儿的小群落里,普兰斯“通常坐在餐桌的角落处,手执一本笔记本,长篇大论地谈说空间几何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他给“毕加索帮”

    开讲座的素材大多来自庞加莱的《科学和假说》。庞加莱关于第四维世界的分析令毕加索颇感兴趣。按照庞加莱的看法,第四维是一个空间维,它可以描述为画布上接连出现的不同透视图;但毕加索的视觉天赋令他相信,它“应该在空间同时性里展示出来”。于是便有了创作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正是从这幅画开始,几何化成为立体主义的标志。

    故事发展至此已经颇为耐人寻味,不过,在《爱因斯坦•毕加索》中,作者想要探索的并不是科学与艺术如何相互影响,而是二者在上个世纪初的相互平行的发展,并由此揭示科学中的创造性与艺术中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在各自钟爱的领域中大致相似的对于古典主义的美学追求。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便是将空间和时间统一在单一框架里面的极简主义的美学原则,正是这一追求使他能够“飞越无关紧要的细节,径直看到问题的核心”,这与他在音乐中对于古典纯粹性的偏好如出一辙。而对于毕加索而言,这种追求便是将所有的形式简化为几何。

    尽管科学与艺术在上个世纪初的发展如同两条平行线,但是,对于时间同时性与空间同时性的探究以及两位大师给出的相同的答案使两个世界合而为一。在爱因斯坦与毕加索的眼中,不存在真正的同时性,正如一个物体没有真正的形状一样。

    (文汇读书周报/《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英]阿瑟•I•米勒著)

    3、 爱因斯坦论教育

    尽人皆知,爱因斯坦在近代物理学的创建上,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为人类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是科学的巨人和哲学大师。同样,他对青年教育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

    关于学校最终要造就什么样人的问题。他认为,不应该把学校简单看作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场所。他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应当发展青年人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最终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他批评某些教育存在的“只为实用和实际目的,过分强调单纯的智育教育”的做法。他说:“我想得较多的不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它像致命的严霜压在人类的关系之上。”受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人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是为别人而生存,不要忘记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依靠别人的劳动,自己同样要努力为别人报偿,去关心他人和社会。

    学校培养出的最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子呢?他认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对学生而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变化。他指出,人都应当有机会发展个人潜在的天赋,个人才能得到满足,这样才能服务于社会,社会才能繁荣。达到培养这种人的目的,是否用道德说教来实现呢?他认为,言词是永远的空洞,人格不是靠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最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的实际行动。从儿童的第一次写字,到大学生写博士学位论文都是如此。即使学生背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单词、解一道数学题、做个体育动作都是如此。在每项成绩的背后有一种推动力,他是成绩的基础。这种推动力是通过完成任务而得到加强和滋养的。所以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就是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进行工作,这会摧残学生的健康情绪、诚实和自信。教师使用的强制手段要尽可能少些。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

    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乐趣。它可以启发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力量。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天真愿望并把学生引向社会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的。如果学校从这样观点出发,社会受到年轻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所规定的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这样学校要求教师在其本职工作上成为一个艺术家。

    他在《教师和学生》一书中说:“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是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

    4、 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 苏恩泽

    科学与艺术同源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现代科学与艺术为了给人们描述日益奇妙的新世界,正在携起手来,寻找共同的语言,它们对世界的感受不仅是抽象的,而且是形象的、诗意的。

    科学与美同构

    美学,从鲍姆加登发表《美学》一书开始,至今已有两百多年。

    美,用韦伯斯特辞典的说法,是“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德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使精神得到愉快和满足”。

    科学美,即海森堡所指的“精确科学中的含义”,是说科技活动也是一种追求美的活动,成果也是艺术品,有美的吸引力,体现着美的诸多法则:

    和谐。海森堡认为:“美是各部分相互之间以及整体之间的真正的协调一致。”纵观各门科学用以表现自然规律的模型和解释都是十分协调和谐的,使人感到一种顺理成章的满足。哥白尼的“日心”模型:太阳居中,众星环绕,哥白尼自己就认为:“这种想法令人愉快。”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则是世界各种元素排列成整齐家族的有序典范。

    生动。意指活跃、有趣、不枯燥、不晦涩。电学家法拉第曾说:“喂,难道你们不高兴知道漆黑的、肮脏的煤块,怎么变成明晃晃的光源么?”赫尔芩则说:“大概每一个稍微惯于思索的青年人脑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这样欢乐、聪明、活泼而有生气,但是在书本上同样是这些东西,却如此枯燥难读,如此晦涩而死气沉沉呢?’难道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我以为不然,依我之见,这应归罪于不清楚地理解和笨拙地叙述。”此话真是意味深长。

    简明。即统一性、普适性、抽象性、完整性。切尔纳特说“艺术有一个不可少的特征:简明,不管完成一种艺术品是多么复杂。”罗森认为爱因斯坦的科学活动,“目的在于求得简单性和美”。爱因斯坦自己也说:“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是寻求一个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结在一起的思想体系,它将是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人们总是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易领悟的图象。”莎士比亚则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乌申斯基也说:“人类的认识就是把许多变成一个,再把许多变成一个。”

    新奇。即奇异、差别、新鲜、不落俗套。科学中的新奇不是刁钻古怪,而是令人吃惊的意外景象,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这种新奇的魅力十分巨大,像著名的凡尔纳科幻小说,就不知吸引了多少科学家去为科学献身。阿特米拉•

    拜特在开始他首次北极飞行时声称:“第一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并不是我,而是凡尔纳,是他给我领航。”

    要概括科学美的所有特征是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上述种种,却也足以使人感到科学与美之同构,从而使人能从中焕发出新的力量。

    科技与艺术同功

    其实,真和美是结合的,不应割裂和对立起来。狄拉克认为:“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爱因斯坦1901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时认为,追求统一性是一种“壮丽的感觉”,他最后40年致力于“统一场论”,也是因为“那该是最美的了。”波尔兹曼阅读麦克斯韦有关空气动力论文时获得的喜悦,居然与聆听美妙音乐时得到的喜悦相似……

    总之,科学时代创造科学美,给人以一种全新的享受。

    (解放军报 2002年06月12日 第11版)

    5、 自然、科学与美:“三界”话题“三界”谈 中华读书报 王洪波

    11月29日,由北京市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办的“自然、科学与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三个领域:科学界、人文学界和艺术界,其中有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北京大学教授王义遒、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中科院院士吴全德、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和哲学系教授叶朗、中国画研究院美术师梅墨生等。与会者专业背景歧异,观点往往相左,但整个研讨会气氛热烈,不时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谈及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大会主席之一叶朗教授说,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甚至变得紧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大自然除了具有可被人类利用的实用价值之外,也具有可被欣赏的美学价值,唤起人们对这种美的认识,对于环境保护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蕴涵着美的因素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的统一性,有助于我们对科学和艺术的理解。

    关于自然与美的关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副教授以植物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生物学家经常与植物打交道,但与植物的关系常常就是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对象性关系,植物无所谓美或不美,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家那儿,植物不是在宏观尺度上完整地呈现于科学家面前,人们关心的是植物基因或者植物碎片。在还原论科学推进的过程中,科学家可能发掘了新的科学美,却可能忽视了宏观层次的自然美。他提倡复兴博物学,发展生态学,特别鼓励一般公众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体验其中的美。在报告中,刘华杰从博物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植物茎的手性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彭锋副教授则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自然全美”:自然总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彭锋得出了关于人类认知和审美活动的一些有趣的评价。

    关于科学与美的问题是这次研讨会人们关注和讨论的核心问题。有关报告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聚焦于科学研究活动,试图揭示科学发现中美学追求对科学家的意义,认为美学标准(简洁、对称、和谐等)对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同样重要;一类则分析了科学成果(理论、公式、图像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前者如清华大学刘兵教授通过对从毕达哥拉斯到哥白尼、开普勒的科学发展历史的分析,揭示了“和谐”这个带有浓重美学意味的概念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如中科院院士吴全德通过展示他和北大电子学系的师生在薄膜研究中发现的一些优美图像,说明了蕴涵在科学成果中的美。

    也有学者对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之处表示了不同意见。中国画研究院美术师梅墨生先生认为,科学是知识,而艺术是感受,过分强调和夸大二者的相通,会混淆其本质差异。进而他指出,科学解决人类的物质问题,艺术解决人类的精神问题,这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向度。他打了个比喻说,“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双轨列车,或许他们都通向真和美,但其过程是并行而不相交的”。梅墨生先生与大会主题“唱反调”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肖鹰教授则分析了以印象派、立体派以及后来的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为代表的绘画中的“科学主义运动”,他认为这个“运动”在绘画中追求数理性的客观、普遍、永恒,是对艺术的主体性、个性的否定,他对这种趋向表示怀疑和否定。

    此外,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从著名画家埃舍尔的一幅作品《画廊》出发,阐述了自己对人类宇宙观念的哲学思考;北京大学哲学系田松博士则分析了埃舍尔具有科学色彩的独特画风;燕山大学计算机系苑玉峰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分形艺术方面的创作实践;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展示了自己入围奥运森林公园的设计宣传片《回到土地》,等等。

    近年来,科学与艺术的讨论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已有不同的学术机构多次举办类似主题的研讨会。相关的图书也出版了很多,如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大美译丛”(包括《艺术与物理学》、《美与科学革命》、《天体的音乐》等)、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的《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爱因斯坦•毕加索》、华夏出版社的《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等,原创的作品如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科学与艺术》、中科院院士冼鼎昌的《门外美谈》、中科院院士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等。不过,总的来说,研究者在基本概念、范畴、问题上并无共识,难以形成真正的对话和交流。这次研讨会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种情况,给人的感觉有点“各说各话”,当然好处是讨论非常开放,容纳了多样化的精彩观点。

    据叶朗教授介绍,这次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他们今后还会继续开展类似的学术活动,并初步打算在北京大学设立系列讲座和选修课程,以期推动“自然、科学与美”主题研究的深入。

    练习:

    阅读《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选文,完成题目。

    ……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这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也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因为它们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1.请结合全文思考,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何现实意义?

    2. 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 “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爱因斯坦执着地追求艺术, 源于他对科学和艺术辩证关系的深刻的理解。请结合全文, 简要阐述深刻的理解包括哪些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

    4.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 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 追求科学美的人, 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 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 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 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 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 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 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5、文章中引用了许多爱因斯坦的原话,不但富含哲理而且对观点进行有力支撑。请任选一句彰显主旨的语句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答案:

    1.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2. 因为在这两位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

    3. 爱因斯坦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文学艺术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科学和艺术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之美,其产生的美感是相通的。

    4. B

    5. 略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练习

    一、 基础演练

    1、 请你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鑫 ( ) 陀 ( ) 伦理( ) 怆然( ) 深邃( ) 扣人心弦( ) 无动于衷( )

    2、 请你查阅工具书,结合文意解释下面词语。

    扣人心弦:

    意味深长:

    不可言传:

    全神贯注:

    二、阅读理解

    1. 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2、 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作为艺术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么?

    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么?

    4、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5、从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6、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7、谈谈你对下面四句话的理解。

    (1)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2)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 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 追求科学美的人, 往往也极力推崇艺术美, 必然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酷爱音乐、酷爱文学。

    C. 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 可是被共同的目标牵系着, 这就是要表述生活的美。

    D. 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 尤其强调了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E. 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 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还必须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9.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0、.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基础演练

    1、xīn xīn lún chuàng suì xián zhōng

    2、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指情调、情趣、趣味等深远,绵长。

    不能用语言说出来。

    全副精力,高度集中。

    二、阅读理解

    1、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科学家。(意思对即可)

    3、①(从认识上说)二者都是没有终点的世界,都需要不断追求;②(从创造上说)二者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的。(意思对即可)

    4、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提示:一是文中读到了什么,作者向告诉我们什么;二是给你什么启示,要联系自己和社会。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时代需要科学,同样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统一。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学者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统

    一。这篇课文的主旨显然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呼唤。

    6、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7、(1)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2)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8略。

    9.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

    10、.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三、课外演练

    .谈谈科学与文艺

    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地而趣情。" 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饨"。。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饨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倒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形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缉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叫。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别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了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模糊数学的应用,尤其是模糊识别技术,使得现代科学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愈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阅读提示】

    读议论文,首先要能抓得住论点。否则,读与不读就没什么差别了。什么叫论点?它与论题是不是同一回事?论点一般在什么地方出现?答案是: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与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而论题只是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它并没有明确表明作者的见解或主张,因而不是论点。但因二者经常在题目出现,所以有些同学就把它们混淆了。至于论点出现的位置,可以是标题,也可以是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些则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请分辨一下,本文的论点出现在什么地方,并注意看看后面的五篇议论文,哪些的标题是论点,哪些的标题是论题,论点分别在哪里出现。

    【思考练习】

    1.选出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混饨 内涵 模式

    A. Dūn hán mó B. dūn hán mú

    C. Chún hān mó D. tún hàn mú

    2.第一段的两条横线上,应依次填入哪一组词语才恰当?()

    A.皆有 风马牛不相及B.皆无 格格不入 C.皆备 异曲同工D.无穷 如出一辙

    3.也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文艺中的科学现象B.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C.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D.科学与艺术应该统一

    4.第二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什么问题?()

    A.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D.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5.第三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___改为___,___改为___

    6.填空题。

    (l)本文标题是____(论点 论题)。

    (2)已学过的课文中标题是论点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_(举一个)。

    (3)已学过的课文中标题是论题的例子是_____________(举一例)。

    (4)用论点做标题的好处是____。

    用论题做标题的好处是:_____

    7.第四段中"入侵"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______

    8.简答题。

    (l)本文论点是什么?________

    (2)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目的是说明什么问题?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练习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练习

    1.鲁滨孙在__________买了一块庄园,曾在那儿。过了四年安稳的庄园主生活。

    2.在荒岛上,鲁滨孙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__________,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饲养起来。

    3.偶然机会,鲁滨孙抖装饲料的袋子,过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长出了__________ 苗和__________ 苗。

    4.鲁滨孙在岛上捉到一只鹦鹉,给它起名叫__________。

    5.鲁滨孙在岛上种粮的第一年收获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把这些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__________。

    6:鲁滨孙在岛上还用__________制作了一把伞。

    7.鲁滨孙用近__________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__________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8.救了“星期五”,鲁滨孙知道在另一个岛上住着十五个__________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9.《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__________ 的美誉,他的文章影响了后来期刊文章和报纸的发展。

    10.《鲁滨孙漂流记》是以第__________ 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11.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

    性命。

    12.鲁滨孙第二次出海是去__________ 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

    13.鲁滨孙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________,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 抵达巴西。

    14.鲁滨孙第四次航行是去__________,遭遇飓风,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__________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15.鲁滨孙有一包钱币,约值________金镑。可对于岛上的生活来说,它们却是 ________,都已经发霉了。

    16.鲁滨孙来到岛上第________年的________月,突然发现岛上出现了一群 ________。两年后,他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________,因此,这个俘虏名叫 ________,他成了鲁滨孙的仆人。

    1 7.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鲁滨孙带着仆人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 __________年。

    1.巴西2.野山羊3.稻;麦4.波儿5.两斗大米;两斗大麦;面包6.羊皮

    7.两;六8.西班牙9.英;笛福;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 10.一 ll.伦敦12.非洲13.土耳其海盗l4.贩运黑奴;南美l5.36;倒霉而无用的东西l6.23;l2;野人;星期五;星期五17.1686;12;19;28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ykw18.com

    推荐访问:爱因斯坦 大脑 开发 如何唤醒大脑的潜能 大脑开发100% 就成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