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册,阿Q正传·,示例之二】示例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8-09-24 点击: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教师阅读《阿Q正传》全文,掌握情节发展线索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实质。导入新课时,可放课文录音,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教师分析阿Q形象时,要掌握感情分寸。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阿Q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强国,“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要体会鲁迅的“痛心”及所塑形象的深刻含义,不要单觉得阿Q可笑、可悲。

      三、分析课文的背景气氛、人物神态、行动等可加强对比,从对比中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如有条件,课后组织学生看电影《阿Q正传》。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势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阿Q正传》,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教师简介《阿Q正传》有关材料:《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九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目中,这个阿Q“ 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 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他贫穷而地位低下,“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连姓也没有。“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开玩笑。”他自尊自大,明明穷,和人口角时偏要瞪着眼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当别人嘲笑他的癞头疮时,他就报复“你还不配……”,被别人打了,他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实吃了亏,但他这样一想,精神上得胜了,于是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打不过别人,口头上也不能占上风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有这“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又得胜了。他还欺软怕硬,“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学,气力小的他便打”,受了别人的欺,他就欺小尼姑,打比他更瘦弱的小D。当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也要“投降”革命,结果被糊里湖涂抓去枪毙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教师: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间“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入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庄。

      2.结合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一,提问:作者为什么从乌篷船写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带着问题听录音。

      3.听录音时教师在黑板上写词语(见第二教时教案)。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1部分:1—3段 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2部分:4—27段 “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第3部分:28—34段 “阿Q飘飘然飞了一通……却又倒头睡去了。”阿Q的所谓革命。

      第4部分:35—48段 静修庵的被“革命”。

      2.讨论预习题,明确:①从乌船篷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结合注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25天。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由“改良”转变到“革命”,引起了社会巨大的震动。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澜。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 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四、布置作业: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二、三。

      2.为黑板上的词语注音、查注解。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词语(不一定一次讲完,可分散在讲课中)

      第七章:①黑魆(xū 黑暗的样子) ②河头(bù 河码头) ③茶坊酒肆 (茶馆酒店) ④素不相能 (一向相互不亲密) ⑤切近(这里指接近) ⑥(kuī保护头的金属帽子) ⑦深恶痛绝(恶,厌恶;痛,极其。极端厌恶痛恨) ⑧怯的(qiè 胆小的样子) ⑨惴的(zhuì恐惧的样子) ⑩搭连(装线物用的系在腰上的小布袋) 声(hān 打呼声) 庵(ān 尼姑住的佛寺) ⒀仓皇(匆忙而慌张)

      第八章:⒁聊且(姑且) ⒂(bì 愿意是腿瘸,现指举步迟疑) ⒃(shē 买物时延期交款) ⒄络绎 (luò yì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复习提问:消息传来时,未庄是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既反映了农民的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

      二、研习新课。

      1.讨论第七章。

      提问:消息传来,哪些人变化最大?为什么?作者如何写他们的表现?用的是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阿Q和赵太爷他们变化最大。阿Q因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开始认为革命就是造反,而造反是要杀头的,因此“深恶痛绝”。但他生活的环境异常恶劣,周围的人对于他只是欺侮、取笑,他除了精神胜利法自我麻木外,心底里充满仇恨,消息传来,竟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这样怕,未庄人这样慌张,似乎正在为他对这些可恶可恨之人出气,就本能地感到革命对他有利。再说,他好奇又好动,最好来点势闹的,于是就“神往”、“快意”想投降革命,“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神态、心理描写)

      赵太爷他们有财有势,本能的反对变化,害怕革命,革命风暴刚起之时,受到震动,恐慌不安。他们“探革命党的口风”,“晚上商量到点灯”,把藏钱物的搭连从腰间解下来藏在箱底。“怯怯的”迎着阿Q叫“老Q”,“惴惴的”叫“Q哥”,要做阿Q的穷朋友。(言行、神态)

      阿Q从精神上似乎已是革命党人,大嚷着“造反了”“昂着头”唱戏,对赵太爷们的发问一反平时的恭顺,而是“歪着头”“说着自查”,敢于顶赵白眼嘴,俨然对这些不革命的人不屑一顾。(写言行、神态,用对比手法)

      提问:阿Q的所谓革命是怎么样的?这说明什么?这一部分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用阿Q式粗卤而直率的语言(顺着阿Q的的思路)揭示了阿Q所谓革命的内容:杀人、占财、女人。他的兴奋和激动,说明他贫穷,太想变动一下现状。但他对革命的含义一无所知,认为革命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就是复仇出气。他愚蠢无知,把王胡、小D和赵太爷们列为一类,敌我不分;他封建思想浓厚,思维混乱。作者用个性化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阿Q的幻想,剖析了阿Q的思想局限,也指出了革命党人的缺点,如果革命党人重视这部分人的力量,加以启发、引导,他有可能觉悟起来。(这里着重心理描写)

      这一部分作者引发阿Q作革命幻想时,注意气氛的营造,“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着的烛光使“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的阿Q朦胧恍惚之中进入幻想境界。

      提问:阿Q找到革命目标了吗?静修庵的“革命”说明了什么?这里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阿Q

    推荐访问:上册 阿Q正传· 示例之二 阿q正传第二章 阿q正传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