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正文

    爱因斯坦的最大失误观后感 爱因斯坦的最大失误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1-10 点击:
    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理论的百分之百七大错误

    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理论的百分之百七大错误。

    【一】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百分之百地大错特错。

    【二】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理论,百分之百地大错特

    错。

    【三】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方程,代表着“是张量,等

    于不是张量”的百分之百数学大错。

    【四】 宣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会被爱因斯坦的理论取

    代”,这是百分之百的大错特错。

    【五】 宣称“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方程理论,能计算天

    体的加速运动”,这是百分之百的大错特错。

    【六】 宣称“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方程理论,能计算电

    磁波的加速运动”,这是百分之百的大错特错。

    【七】 宣称“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方程理论,在一次日

    食过程中首次被显著证实”,这是百分之百的大错特

    错。

    【八】 事实上,从来不曾有实验,能证明时空弯曲。

    【九】 反之,博睿规律,会取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能计

    算天体的加速运动,能计算电磁波的加速运动。“日

    食过程”,能严格证实博睿规律,能严格证实时空不

    弯,时空不亡。

    上一篇:直面异度时空的5月1日爱因斯坦理论荐。

    【一】《荐》讲:“拥有质量的物体会导致时空弯曲,即我们所理解的引力”。此讲不能成立,因为,对任何物体而言,时空都无距离、速度、加速度可言。应当说:拥有质量的物体们,不会吸引时空,不会导致时空弯曲。

    【二】《荐》讲:“一个保龄球可以让床垫上出现一处凹陷”;“与之相似,太阳的质量扭曲了周围的时空”。这般类比,驴嘴马腿。

    【三】《荐》讲:“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会被爱因斯坦的理论取代”。事实上,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念,取代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四】《荐》讲:“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发表于近一个世纪之前,已经通过了迄今为止的所有检验”;“爱因斯坦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懈可击”。这是以讹传讹。

    【五】《荐》讲:“在爱因斯坦的理论发表后的第4年,这一理论在一次日食过程中首次被显著证实,他因此一下子成为了名人”。这是科学史上的特大讹案。请见《刘辰楼的博文之十四至十八、中国科学的国际席位证》。

    上一篇:提议追誉中国太极院院士。

    爱因斯坦论述易经即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

    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

    好几次,清晰地回想起过去跟着宗白华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时,在塔影湖光之间,关于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谈话。

    近年来又看到了国内许多著述,特别是一些研究《老子》、《易经》、人体特异功能和中国古代科学哲理的著述中,往往引用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

    殊不知,对于这段名言的误读,已经持续了20多年,并且直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纠正!

    人们引用的这段话标题为《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原引文如下——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爱因斯坦)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这段引文的出处是《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97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引述者(包括许多知名的学问家)以此作为“中国古代已经做出了西方

    科学两个伟大的成就”的证据,无不沾沾自喜。瞧,连爱因斯坦也说:“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这在引者心目中,就成了中国文明世界第一(至少是“领先”)的“铁证”!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经常跟着先师宗白华教授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散步,一面自由自在地观赏周围的景物,一面随心所欲地进行哲理的交谈。当时我就向宗老师请教:一再被国人引用的这段爱因斯坦的名言,其真正含意究竟何在?

    宗老师坐在湖畔长椅上,凝视着绿水中的云天,提醒说:“明远,我跟你一样,对于这段引文也是有疑问的。爱因斯坦自己果真是这个意思吗? 果真如引者认为的是颂扬了中国古代贤哲的伟大发现吗? 我看,先不必匆匆做什么结论。你不妨直接到图书馆去查核原文,看看爱因斯坦的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

    不久,我在图书馆查到了原文,拿来跟宗老师一同阅读。经过仔细参照,爱因斯坦原话的最后一段,实际上应该翻译为:

    “如果这些发现果然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

    原文根本就没有“在中国”几个字!这都是译者看错了原意,自以为是地硬加上去的;用北京话来形容,叫做“蛮拧”!

    由此以讹传传讹,造成中国人对于爱因斯坦坦的误读,一直绵延到今天。

    (关于这件事情,最近我还请教了《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者之一许良英教授、和天文物理学家邹振隆教授,得到他们的首肯。)

    当年,宗老师一边在湖畔散步一边对我说:

    “中国学者历来有两种极其强烈的嗜好与习惯(或者可以说是本能),就是模糊笼统和牵强附会。到了近代欧美学说输入中国,这种联想比附、随意发挥的习惯,更得到了用武之地。昨天以《庄子》来比附达尔文进化论,今天以《墨子》来比附卢梭民约论,明天又以《老子》来比附爱因斯坦相对论。似乎现代科学的许多成就,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生搬硬套、不可思议,自吹自擂、想入非非,实在令人又好笑又可气。我自己在年轻时代,五四运动时期,也曾经用魏晋佛理来比附康德哲学。现在回想起来,何尝不是中了这种模糊笼统、牵强附会的遗毒,沾染了一知半解、妄自尊大的恶习。”

    在散步中,宗老师又说:“中国学者必须克服一种坏毛病,就是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没有弄清事实,就草率地做定义、下结论。例如,很多学者人云亦云,津津乐道什么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电子计算机的原理来自《易经》……,这都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的典型。”

    关于“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也是中国人对于德国数理哲学家莱布尼兹的误读。我们知道,二进制数学不仅要具有“0”和“1”两个基本元素,还必须具有“进位制”和“运算法则”。所谓八卦只不过是一阴一阳的三重排列表示,即没有从0到7这8个数字的顺序对应,又没有二进位的表达方式,更没有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还远远谈不上什么“二进制数学”。至于把电子计算机原理归结到《易经》,那更是痴人说梦、莫名其妙、自欺欺人之谈了。

    宗老师进一步指出:

    所有这些误读,有一个心理学上的原因。就是不适当地把“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任意夸张为“集体虚荣心”和“夜郎自大症”。爱听恭维话、硬撑门面、只图表面光彩、明知落后而又不甘承认落后、死要面子。实际上,许多专家学者的灵魂深处,至今还活着一个精神胜利的“阿Q”。

    多年以前跟着宗老师在北大未名湖畔散步,留下了隽永的回忆。上面两段谈话,不过是随手拈起的例子。

    宗老师老师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理论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叫做“散步学派”(按:又译为逍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一面散步一面谈话,于身心放松神游天外之际切磋琢磨,有可能在无意之间得到启发,增长学问……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置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宗老师关于中国人误读爱因斯坦和莱布尼兹的这些谈话,直到今天还没有过时。这是一种回念,也是一种悲哀。

    人世间经历多少风云变幻,阴晴圆缺。但是,跟着宗白华老师在未名湖畔的散步,是我回味中最美好的时光。

    爱因斯坦: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 (曾三次提到《易经》)

    科学是人类对佛学的验证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他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

    与弗洛伊德的意念实验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两位世人敬仰的大师。爱因斯坦思维敏捷深邃,思路广泛无所不及,他曾研究过《大藏经》、《易经》,他知道科学是有局限的,在他的日记里曾三次提到《易经》,并写道:“如果将来有一个能代替科学学科的话,那么这一学科唯一的就是佛教。”虽然佛经只是无边佛法的一部分,爱因斯坦已从佛经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学的端倪。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对科学抱着真正求实的态度,而对神奇的超科学现象,并没有随意否认和排斥,而是颇有兴趣,进而去思考论证。

    当时在欧洲有一位特异功能高手,善于通灵术与隐遁术的大师沃夫梅森,他生于华沙附近的小城可拉卡尼尔利亚的犹太人聚居地,能用意念指使他人。1915年物理大师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对当

    时世界第一号神奇人物沃夫梅森在维也纳之郊的一间寓所,进行了一次轰动世界的实验。

    弗洛伊德于心中发出无声的命令:要梅森在一分钟内,到隔壁卫生间取一把镊子,拔下爱因斯坦的三根胡须。

    弗洛伊德默念一停,梅森立刻照办。奇怪的是,爱因斯坦彷佛被梅森施了魔法,像木人一样,毫无反抗地让梅森顺顺当当地拔下三根胡须,时间恰好是一分钟,两位伟人在铁的事实面前,惊得目瞪口呆。

    “我知道很多人,会无法接受,因为这方面的信息接触得太少了。多接触一些现在最前卫的科学发现,你就会慢慢明白,人类对宇宙、对地球和对人体是多少的无知。人体对现在的科学家来说,还是一个迷!永远的迷。”

    “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坐在那里了!”——爱因斯坦

    我愿成为佛教徒

    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一生最大的错误读后感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读后感

    题记---

    爱因斯坦曾经是量子力学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满意量子力学的后续发展,爱因斯坦始终认为“量子力学不完备”,但苦于没有好的解说样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爱因斯坦到过世前都没有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爱因斯坦还有另一个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 “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

    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斯蒂芬·威廉·霍金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泰戈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就是这么一个人,以超越时代的聪明才智,在科学的领域像神明一样存在着,对他膜拜的不仅是一些科学家,就连一些百姓也是在盲目的迷信着他的理论。

    但是他终归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一些错误,尤其是在他最擅长的物理学方面。以下便是美国《探索》杂志于2000年左右发表的爱因斯坦一生的23个错误:

    1905年:基于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在时钟同步计算上出错;

    1905年:错误估计迈尔尔森-摩尔利实验;

    1905年:错误估计高速粒子的横向质量;

    1905年:爱因斯坦在对他推论出的分子进行液体黏性计算时,出现数学和物理学的多

    样性错误;

    1905年:在理解热辐射和光量子之间关系上出现错误;

    1905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一次错误;

    1906年: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质能守恒定律(E = mc2)计算错误;

    1907年:对于加速时钟的同步计算上出现错误;

    1907年:引力和加速度对等法则的计算错误;

    1911年:首次计算光线偏差的错误;

    1913年:相对论首次论证错误;

    1914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五次错误;

    1915年:爱因斯坦德哈斯实验(Einstein-de Haas experiment)错误;

    1915年:相对论第七次论证错误;

    1916年:马赫原理的解释错误;

    1917年:爱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数的错误(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1919年:两次尝试修正相对论出现的错误;

    1925年:规划统一理论的多次错误;

    1927年:波尔和量子变化性讨论的错误;

    1933年:解释量子力学的错误;

    1934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六次错误;

    1939年:史瓦西奇点和黑洞引力坍缩,解释出现的错误;

    1946年:计算质能守恒定律(E = mc2)时出现第七次错误。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1929年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爱因斯坦在事实面前坦然认错说:加入宇宙常数项是“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那是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杰作——广义相对论,使我们理解了宇宙空间弯曲的含义,彻底革新了我们的宇宙时空观。1917年,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公式应用到整个宇宙,想看看能否获得对宇宙本质的新认识。当时,所有人都相信,宇宙是封闭而静止的——既不膨胀,也不收缩。但爱因斯坦的公式却让他十分惊讶:公式表明宇宙要么在膨胀,要么在收缩,但就是不能保持静止!

    面对着如此不符合“常识”的公式,爱因斯坦觉得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引进一个附加因素,以使他的理论导出一个静止不变的宇宙。这个附加因素就是宇宙常数,宇宙常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宇宙常量”,它代表着真空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其密度是一个常数,会产生宇宙排斥力, 同引力相反,它随着天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强。这是一个假想的、用以抵消引力作用的力。宇宙常数就是指这种宇宙空间中恒定的能量密度。我们只要调整这个常数,就可以平衡引力与宇宙排斥力,而得到静止且封闭的宇宙。

    在发现了宇宙膨胀这个事实后,爱因斯坦抛弃了自己过去信奉的稳态宇宙理论,就急急忙忙把他方程中的宇宙常数项去掉了,并认为宇宙常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随后,宇宙常数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一个没有加进“宇宙常数项”的爱因斯坦公式虽然也能推导出一个膨胀的宇宙,但其膨胀速度总是逐渐减慢,而不可能越来越快,这就是说,宇宙在极早期一段极速的膨胀后,膨胀的速度便该慢慢减少。这是因为宇宙中物质引力造成的效应,就好比你把一颗球往上抛,地球的引力会让这颗球的上升速度越来越慢一样。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只把引力考虑进去的话,宇宙的膨胀总是要越来越慢的。

    人们盛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真和美,殊不知他在十年探索过程中屡遭挫折,迷途知返,不断改正错误,最终才得到正确的方程。

    推荐访问:爱因斯坦 失误 爱因斯坦的七大预言 爱因斯坦不敢说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