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条据书信 > 正文

    科学小品的基本文体特征【科学小品的特点】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1-13 点击: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智能发展水平,小学数学学科应

    具备以下特点:

    (一)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校外的买卖活动、房屋的建造备料、面积的估计测量都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

    (1)目的不同。作为科学的数学以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往往通过逻辑推理形成数学理论,主要着眼点是精确阐明某些数学理论。小学数学不是为了构建一个逻辑体系,而是使学生乐学,活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推动思维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形式不同。数学科学中,需要对相关的定理和法则进行严格的推证,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有关的定理和法则往往不是

    以严格的证明方式呈现,而是借助观察,通过一些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学校数学必须从学生的智力结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如学生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可以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纸片,并撕下三个角拼成180度,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3)起点不同。作为科学的数学,对所有的定理、法则都要严格论证。小学数学的认知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如我们讲运算法则时,并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法则和意义。

    (四)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大众数学的理念首先是: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其次,在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所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可以达到不同的数学水平,构筑不同的数学世界。数学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全社会各领域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

    从以上四个角度看小学数学,实质上是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为今后在同领域充分展示其才能作好准备。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之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之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24瓶的饮料和零星的9瓶,题中问“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1瓶够吗?”,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三、给予足够空间——启示之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

    四、精心设计问题——启示之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体现算法多样——启示之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还可以怎样算?”等问话更是俯拾皆是。允许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交流、比较、创造新的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小学二年级学科特点

    语文

    基础性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累积性

    从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语文学习主要是靠集腋成裘、日积月累地学习和积淀,主要是依照不断地感悟范例、积累范例、比较和运用范例的方式来掌握

    数学

    题材源于生活

    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 长短等。

    突出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24瓶的饮料和零星的9瓶,题中问“咱班有33人,

    这些饮料每人1瓶够吗?”,

    英语

    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非常简单,要求学生能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如问候他人,询问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参与日常的课堂活动,听懂简单的指令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读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根据图片进行简单的描述。能背诵简单的诗歌和歌谣。能演唱简单的英文歌曲。对英语学习表现出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课内外英语活动。乐于了解异国文化。

    二、学生心理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学习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较差,

    (1) “以游戏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移。

    孩子进了学校,应该以学习为中心,但真正做到以学习为中心,需要

    一段时间。六七岁的孩子还带有明显的幼儿特点,游戏玩耍仍然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如果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会造成孩子不良的身心状态,破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无穷的后患。

    (2) 凡事还不可能考虑周全。

    一年级孩子考虑事情还不可能全面,家长不能苛求。另外,孩子入学后,适应学校的生活也需要一定时间。如半个学期过去了,有的孩子还弄不清打铃是上课还是下课。家长不必对这样的孩子大加指责,只需耐心提醒孩子注意学校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就能适应。

    (3)容易怀疑自己。

    据心理学研究,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评价等)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在这个阶段,孩子刚开始学习,紧张不安,很容易怀疑自己,如果几次评比不能名列前茅,就容易自卑。如果孩子过分自卑,家长要给孩子以宽慰。

    (4)注意力还不能稳定持久。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能稳定持续15-20分钟左右(男孩子要差一些),如果家长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即使孩子被迫坐在那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一直专注,反而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

    家长应要求孩子,凡学习就专心学习,玩就尽情地玩,要讲求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5)思维非常具体。

    七八岁的孩子只能理解具体的含义,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提要求、讲道理一定要具体,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呀!”孩子点头。实际上孩子可能并不知道怎样才叫“好好学习”。家长应该说得更具体,如上课怎样做才叫专心听讲,不懂的怎么办?同学找你说话,你怎么做等等。

    (6)没有形成自制力,学习随意性极强。

    一二年级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坚持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表现在不能管住自己,学习不自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到三年级后一般都能基本克服,自制力和坚持性会逐渐增强。

    四、兴趣培养

    二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1、 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小学生对初次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常留下深刻的印象,新奇有趣就更让人难以忘怀,教师善于利用“新鲜感”,会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

    2、 充分研究教材,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巧妙设计。

    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3、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

    小学生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家长老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

    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情施教,情感交融。

    对学生的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

    小学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初中的语文学科特点

    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学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学科的性质和功能,才能使教学方向明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

    (一)基础性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获得的语文知识,应对促进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基础性的知识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根据我国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语文学科总的基础目标可作如下概括:

    1.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名称、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见部首,一年级应认识1000个左右高频字,其中400个左右会写;二年级应认识2000个左右高频字,其中1000个左右会写;五年级后应认识国家颁布的全部2500个常用字和500个左右的次常用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能用铅笔、钢笔(能用毛笔更好)正确书写,并有一定的速度。

    2.拼音:掌握所有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熟悉书写规则和拼音方法。认识大写字母。

    3.词汇:掌握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由常用字构成的约8000个常用词语(含成语)。

    4.语法:知道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和数词、量词、副词、连词等基本词类的一般特点。了解汉语基本句子的形态,知道一般复句的基本结构。

    5.作文:知道简单记叙文、学生最常见的小议论文、应用文和诗歌的基本样式及特点;熟悉一般表达方法和最基本的文章结构方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写一篇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文章,语句通顺、思想健康、立意新颖,有真实感受。知道常见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会正确书写。

    6.朗读、背诵、说话: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轻、重读和适当停顿;五年在课内和课外应有100~120万字的阅读总量,懂得常用语文工具书的查法;能熟练背诵指定的名篇佳作,至少能记住100篇可作为范例的文章;在当众发言前,能记住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顺序等;能用普通话当众回答问题或与人交流,能连贯、得体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说,一个小学生能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即可认为其语文基础已够扎实的话,那么,除此之外的知识就是非基础的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非基础的知识是可以的,但是在课程和教材中若随意增加非基础的内容和要求,就会造成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降低课堂教学效益。反之,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中,如有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经常被忽视的话,无疑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人文性

    从学科联系和学科德育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多年来,我们见到的各种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中无不充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不仅在选作课文的童话、诗歌、散文、小说里,在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里,在与学生的任何语言交流中,甚至在大多数实用文体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人类应有的美好情感。如果说,文以载道的“道”中除了政治思想内容之外,还应包含人类所有灿烂文化和美好情感的话,那么,文以载“文(文化)”或文以载“情”则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文化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境陶情,才可能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优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

    只有工具性而没有人文性的语文课是不可思议的,大概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语文课程和教材除了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外,还应使其达成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人文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知道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初步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知道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初步具有为集体服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热心参与适合儿童参加的公益活动;初步具有坦率、真诚、合群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怀。

    3.初步具有热爱学习,并善于在实践中、劳动中学习、向优秀人物学习的品质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初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

    4.对自然美和人格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初步具有健康的审美观。

    5.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懂得爱惜自己的声誉,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信自己只有通过学习和努力,自己所预期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明白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暂时的和有限的,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

    我们若在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编写中紧紧抓住上述人文目标,就能不断给学生以学习动力,也抓住了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

    (三)部分工具性

    我们说语文只具有部分工具性,首先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语文产品确实并不都有工具性。

    一般地说,如果不是在打比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和那些美好、独到的意境不具有这种工具性,其所具有的主要是形象性和思想情感的感染性;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的新闻、社论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也不具有这种工具性,有的只可能是舆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而不等于我们常说的那种语文工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只有语文工具书才具有语文工具性,而实际上语文工具书和小学语文教材一样,所应具有的只是典范性和可查找性。尽管上述这些离开了语言文字,一切就会化为乌有或根本什么都谈不上,但是,这就如同任何一部自然科学著作或一部哲学著作离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同样也什么都谈不上一样,其中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精神并不等于语言文字。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用来从事下一步学习、工作和交际的语言文字材料本身。换句话说,语文这个工具常常仅限于语文形式或语言文字材料这一半。

    另外,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把语言文字看作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而不看作是思维和表情达意的材料。殊不知,从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功能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外壳,主要体现的是材料性而非工具性。写文章、说话有如盖楼,语言文字基本上是起着砖瓦和预制件的作用而不是起瓦刀的作用。因此,我们说语言文字是基础工具,还不如说语言(有时包括文字)是材料和载体更为切合实际,这是说语文只有部分工具性的又一个原因。

    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

    (四)实践性

    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过程看,记住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更为重要。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学生离开了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即便在语文课上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也因不能运用而无法巩固和转化为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基本点。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像对待外语一样,把语文技能分解成“听”、“说”、“读”、“写”四大项,但是实践证明,“听”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通用能力,并不能像“读、背、说、写”那样形成可灵活运用的语文技能技巧。对于正常儿童在学前阶段

    就早已听懂、听熟的母语来讲,“听”的训练基本上仅囿于“注意听”的范畴。过去我们对于“听”的所有切实可行的要求,几乎都是通过“注意”来解决的。“听”对于学习语文的要求是如此,对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概莫能外。反过来,“听”也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如语文老师常对学生说的:“你只是听,所以你忘了;而你读过了,所以你记住了;你运用了,所以你理解了。”因此,应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实践只有技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用于实践的一般能力的培养。简述如下:

    1.听话能力:作为一种注意的能力,应能做到专心倾听他人讲话,听清音节、听准音调、听懂意思;听记一段话时,不遗漏主要内容。

    2.观察能力:观察细致,能按照合理的观察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3.读解能力:知道阅读、感知和归纳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

    4.联想和想象能力:善于即时联想,想象比较丰富,能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识条理化和结构化。

    5.创新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凡事都有好奇心,善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和选择计划,形成可行的实践思路。看问题不墨守陈规,敢想并敢于动手操作。

    语文课程和教材要使学生达成上述能力目标,就必须创设让学生能主动探索、自学自练和自主评价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培养语文表达、传承和交际能力为重点。事实上,儿童的聪明才智大多是在他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二、初中语文

    (一)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这些表述都是对语文学科基础性、工具性的充分肯定。

    具体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以后,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走向社会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础。培根说过:求知可以增长才干。在现代社会的交际当中,语文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好体现。

    (二)人文性、思想性

    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的高中《语文大纲》也有同样的内容,只是对高中的要求提高了,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之外,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近几年,又有人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文性与思想性一样,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只是对一样东西的不同表述。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充分渗透和体现其“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三)开放性、多样性

    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白川会聚。不但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教学方式上也是具有多样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唱,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伏案疾书,洋洋洒洒。新时期的教学,更具有这种特点。

    当然,语文教学还不仅仅限于课堂。多少语文教师在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着课外的语文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然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语文学习又无处不有。看小说、看报纸、看电视、看文艺演出等等,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用在语文学习上,也很恰当。

    (四)实践性、应用性

    通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习,既要“学”,又要“习”。《论语》说:“学而时习之。”用现在的话说,学,即输入信息;习,就是进行练习。《说文解字》中对“习”的解释为“鸟三飞也”,意即反复练习。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比较机械,效率不高。现在,专家们提出要重视学法指导和民主教学等。这些都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供了条件。

    (五)地方性、区域性

    任何理论的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方和环境。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语文教学也脱离不了地方实际。地方实际决定了地方性,地方性决定了地方特色。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北京有上海不同,沿海与内地不同,牧业区与农业区又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文性很强的语文科教学。

    (六)探究性、创造性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人们,教学不但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已经列为高中阶段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创新观点,应用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广阔领域。蒋泽民同志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创新精神”。

    在新的时代,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探究性和创造性,同样是语文科必不可少的特点。

    (七)时代性、超前性

    语文学科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仅仅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语文反映历史,也反映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语文又属于先进文化的内容。先进的文化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又是引导人们前进的动力,还必须具有超前性。语文学习的内容,同样既有时代性,又有超前性。

    总的看来,小学、初中的语文学科特点是既区别又有联系。

    把握学科特点,让品社课堂涌动活力

      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

      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校园的发现》《家乡的风味小吃》;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商店》《我是理财小能手》《大家生活在一起》;五年级上册《乡村新发现》《这一方水土……》;六年级上册《让田野告诉你》《走近车间》等,这些主题有着鲜明的生活化色彩,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有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师要借助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入手,从细节去观察,从而找到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

      如四年级下册《流过家乡的小河》一课,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调查家乡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调查之前,我对本班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本班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既有来自城区的,又有来自农村的,不少学生经常和家长回农村。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将本课要探究的内容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在合适的机会展开调查。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水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回去关注家乡的水资源,并在课堂与学生讨论如何探究。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们课后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与同伴制定了调查计划。在汇报时,有的学生说:“我和爷爷亲自来到家乡的小溪,爷爷给我讲了小时候小溪的情况,通过对比我发现,小溪的水资源越来越少,而且受到污染的情况也日益严重”;有的学生说:“爸爸带我到安溪的自来水厂进行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自来水的来之不易”;有的学生说:“我和同学一起沿着安溪的河滨路走了一圈,发现大龙湖的水有不少污染物”……面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抓住生活,抓住细节,让学生从身边能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并在学生调查前、汇报时渗透观察方法,从而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并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

      二、以境激情,让探究变得主动

      品德与社会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展现了一个个生活情境、社会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学辅助手段全面进入课堂,给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如果教师能二次处理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展示的静态情境制成多维的动态情境,有助于刺激学生的视听,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如四年级上册《可怕的自然灾害》一课,如何让学生通过多方搜集了解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课堂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台风席卷大地时的各种声音:狂风呼啸、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树枝断裂、房屋倒塌、人们呼救,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由于安溪地处福建南部,每年都会受到几个台风影响,学生对台风有比较深切的感受。接下来,教师提问:听了录音,你们猜是发生了什么事?请你们发挥想象,有可能出现怎样的情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台风来临时、台风过后的情景,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容易切入新课探究。接下来,教师出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家乡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失?在情境的触发下,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并尝试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各类自然灾害,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并能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思考。

      三、实践拓展,让能力得到发展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它明确要求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品德与社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更多对社会的认知。

      如五年级下册《社会生活有规则》一课,本活动主题是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的第二个主题活动,它是在学习“校园红绿灯”主题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规则的范畴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基于这样的主题,结合生活的背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调查理解“社会生活有规则”?课堂教学时,我结合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和生活场景设计课件,通过展示几幅生活场景,让学生说说生活离不开的规则,从而感受到文明、和谐的生活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谈谈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从而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规则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课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安溪城区的各个角落了解遵守社会生活规则的情况。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商场、菜市场、医院、车站等进行调查,通过生动的事实说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可以说,通过引导学生调查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感知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建立在充分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贯穿至六年级,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正是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有效链接“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小品 科学 科学小品3个特点 科学小品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