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合同范文 > 正文

    端午节环境创设:端午节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1-01 点击: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创城资料

    关于端午节期间举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为了落实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决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一、 活动形式

    包括包粽子比赛、关于屈原的讲故事比赛、采艾叶学知识、端午节手抄报、端午节主题班会等。

    二、 活动时间“

    各学校将本校所设计的活动安排到每一个学生,由学生在假期里自主开展活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将于6月13日抽取两处学校进行新闻采编,包括对主题班会、端午节手抄报、采艾叶学知识等现场摄像,采访师生等。

    三、 具体安排

    为了保证学生的假期人身安全,本次活动采用以下方式采集资料,其他学校由教育局视情况安排开展活动:

    由区教育局指定学校和班级(至少两所学校和两个班级),做好各采访场景的准备:端午节手抄报展示、采艾叶学知识(学生手中必须拿一束艾叶,由一名老师在中间讲述艾叶与端午的关系)、关于屈原的讲故事比赛(背景有与屈原相关的主题设计,必须有一名学生讲述屈原的故事,台下观众秩序良好)。

    四、 其他说明

    区教育局也要注意采集相关资料,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备材料。

    区文明办

    2013年6月9日

    2013年卞家泉联小“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通过端午节活动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了解端午节也不失为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

    二、活动时间:2013年6月2日--2013年6月13日

    三、活动地点:教室、自己家里

    四、活动内容:

    1、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诗文朗诵会和诗词歌会,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出好班级黑板报及手抄报(四五年级)。

    3、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1)学包粽子,感受粽子的香甜之美。(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3)网上阅读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五、工作要求:

    1、端午节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是进行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时机。各班把“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把传统节日搞旺,把活动项目抓实。

    2、要把“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做到既形成声势又扎扎实实。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节日活动项目,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卞家泉联小大队部

    2013年6月2日

    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日小报评选结果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6月3日,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手抄报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同学们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创作的作品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展现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和风俗,更锻炼了同学们绘画、编报能力。最后,选出了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通过比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内涵,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等奖:

    景子璇 葛兴卓 方瑜 方昊 李兴荣

    二等奖:

    葛兴好 杨絮 陈建豪 袭悦 张金枝

    李永航 李传能 袁佩玉 董新月 陈建磊

    卞家泉联小“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认同、喜爱传统节日,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气节教育、节气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现将我们校开展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感受浓厚的宣传氛围,写说端午

    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题,贯穿在“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之中,通过在端午节前后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的相关风俗,感受买粽子、包粽子、吃粽子、采艾草、祭屈原、观赏赛龙舟等端午传统习俗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开展“我的端午我做主”手抄报比赛,“品尝粽子”等实践体验活动。 6月2日下午我们让学生把粽子带回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以小组的形式交流粽子的味道,材料和包法,并把品尝的过程拍下来进行展示。那天同学们都很高兴,每人都带了粽子回来,有些还带了2-3个,请老师吃。他们边吃边交流自己收集回来的有关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不少同学还会有声有色地讲: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

    另外,我们还利用课外的时间,发动四五年级的同学争相制作端午节手抄报,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每班各评出了选出了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是因为他投江自杀,而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而起身抗争,始终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清白。而且透过屈原,让他们看到,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屈原。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

    孩子们通过参与这次活动,真正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

    卞家泉联小大队部

    2013年6月13日

    当下文化境遇中的端午节

    当下文化境遇中的端午节

    三峡文化研究

    当下文化境遇中的端午节

    孟修祥

    (长江大学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 湖北 荆州 432043)

    摘 要:端午节纪念一个承载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的具有人类文化意义的屈原, 人们把远古时代就已形成的划龙舟、挂菖蒲艾蒿、以兰草汤沐浴、食粽子等习俗活动与屈原这一伟大的名字联系起来,足见屈原文化精神的永恒价值。理性地分析当下各地纪念活动不同的文化色彩,我们相信未来的端午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被改变。

    关键词:屈原;端午;文化习俗;节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0)05-0023-03

    在世界各种“文明的冲突”中争取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作为学者们的不倦努力与相关的文化权力层面上反复运作的成果,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给我国民众增加了议论的话题与节日的热情,这是民众心理需求与社会文化需求的必然。节日期间各地的各色各样的活动也确实平添了如许节日的色彩,于是,有人乐观地预期中国传统节日将如同西方的某些节日一样走向国际化,葆有国民“乐感文化”的部分人的乐观态度也并非只是一种臆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几千年来形成的“乐感”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节日”传统,“节日”折射着各个民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释放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显现着人们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并不因为给予端午节与其它节日法定的地位就一定具有生命力,将来会遭遇怎样的命运,更是紧密关联着当下的文化境遇,政府与民间、行政领导与学者们的合作以及相关人士的参与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是否合规律、合目的地进行,直接关系到这些节日的未来历史走向。

    年节习俗中所具有的时间、意义与仪式三要素中,端午节是中国节日中要素最为完整典型的一个。区别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对“山神”的祭祀,中国

    ———————————— 收稿日期:2010-05-04

    的端午节纪念的是一个自古至今令知道他的人都为之崇敬的文化伟人。端午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演变轨迹。从远古时代原始初民对龙的图腾崇拜,到对人体疾病的防御,再到春秋战国直至汉代对历史人物的文化精神的推崇,最后逐渐汰淘掉越王勾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纪念对象,而后,至初唐时代让屈原独站鳌头,是因为屈原承载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屈原是战国时代楚文化融合其它地域文化从而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也许在许多的民众心中并非能了解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全部文化精髓,但他的高尚情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舍身赴难的爱国行为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完美人格的挚着追求,感动并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代文秀《端午》)自唐始,端午节的活动主要内容是纪念屈原,后来由于宋元时期最高统治者对屈原的推崇,使节日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充实,成为举国上下共享的重大节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从明末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的记载来看,当时的龙舟竞渡就有了完整的仪式:聘巫亮船、举船发火、慎择头人、船人顶佩厌胜之

    作者简介:孟修祥(1956-)男,湖北天门人,文学硕士,长江大学文学院、 荆楚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古代文学及荆楚文化。

    23

    《三峡论坛》2010年第5期,总第230期

    物,临赛时掷桃符兵罐,专船供给酒饭以及划过龙舟后,居民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为汤用以洗浴,最后送标烧船,构成了一组完整的仪式过程。这正符合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说的“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仪式的命义。那么,在这一仪式过程中除了感受节日欢娱的同时,也以祭祀的敬畏与虔诚之心,显现出不同于清明、中秋、春节的端午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精神与情感凝聚的驿站,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接点,如果说清明节“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重在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具有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感恩思源的意义,中秋节重在祈祷丰收,渴求子孙繁衍,家人圆聚的意义,春节体现农业文明的哲思,象征人生新的希望的生命意义与家族亲情的伦理观念等丰厚的多重文化内涵的节日。那么,只有端午节纪念一个承载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的具有人类文化意义的屈原,并且人们把远古时代就已形成的划龙舟、挂菖蒲艾蒿、以兰草汤沐浴、食粽子等各种驱邪避恶避灾、祝福、竞技等活动与屈原这一伟大的名字联系起来,以种种传说故事颂赞并纪念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传统节日,足见端午与其它节日之特异处,便在于屈原文化精神的永恒价值。

    年节习俗本身的仪式活动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其仪式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聘巫亮船、船人顶佩厌胜之物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淡化,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屈原的文化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性的仪式活动是传统文化及相关因素的现代载体,这种载体体现出文化内在演化的轨迹。仪式的现代性转换回应着端午节文化传承中固有的活动方式,这些仪式也是对古代民族性的一种现代主义表达。如龙舟竞渡24

    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和旅游活动内容等等,可见端午节举行的活动,已浸染了浓厚的现代文化色彩。那么,它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是否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品格呢?我们在现实的景况中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端午节的活动在一些地区也卷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创造环境,繁荣经济”的热潮,利用端午文化进行龙舟经济交易会和旅游活动,已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明显地反映出商品经济时代的文明进步,对这种新的端午现象,作出决然的反对难免有不符合现代文化要求和反对进步的嫌疑,但我们所更为注重的是端午节习俗中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其商业价值。极易被忽略和掩盖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具有超越时空的存在意义。商品经济价值却是一时一地的,具有片段性和瞬间性,它带给人类的往往只是物质上的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价值。赤裸裸的商业价值追求,不仅很容易消解端午节中人们应有的虔诚之心,而且很容易消解这一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也就是一些地区举办这类节日活动随着地方行政领导人的更替而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所在。事实上,端午节原本带有强烈审美性的仪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浸染了世俗功利性,如龙舟这一文化符号在一些地方成了商业广告的宣传材料,有些地方将龙舟本身也变成商品,饮雄黄酒成为某些商人推销其商品的借口。这里,不仅仅是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为维护自身而作出的种种回应和努力。但能否使传统的文化意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不被异化,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活动的主体、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传统文化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力以及对现代文化语境的阐释范围和表达结果等等。以其中作为活动的主体而言,在当下环境里,已不全然是农业背景下的普通民众,如何让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端午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适应于人们生活与心理的需求,秭归、岳阳、荆州等许多地方都作过可贵的探索。虽然在尊重端午节的活动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出了许多适宜于现代生活的合理要素,不同的地方已形成不同的文化色彩,但从形式到内容还不能说已臻完善。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将来,当人们不再把“繁荣经济”当作目的,不再以“文化搭台”而将“文化”视为经济的垫脚石之时,或许就是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我们的许多民族传统节日按照它自身的发展规

    当下文化境遇中的端午节

    律,还归其本应有的适宜于现代文化背景的生命形态之日。

    闻一多先生在其《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带着肯定的语气说:“惟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惟其中国人民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惟其远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闻一多全集》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根据

    两千年来屈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确立的不可移易 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端午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被改变。“水滨击鼓何喧阗,将相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苏轼《竹枝词九章之三》)从苏轼的时代到当今又已历千年,人们仍然铭记并满腔热情地纪念屈原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以端午节的形式来纪念他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并将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逐步完善的一种历史的必然,与苏轼的时代所不同的是当今的盛世没有哀歌,人们以此纪念屈原,同时也给纪念他的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与文化的思考。

    ( 责任编辑:刘济民)

    25

    ABSTRACTS

    A Study of Industrial Economic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Yichang·····························································

    ···················································································································Du peihe Zhu Xianlin Lin Yonghong Yin Bin (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survey and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economic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Yichang, the project team in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ough plan of economical adjustment in the coming stage as well as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which will play a directive and significant role in Yichang’s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12th 5-year plan.

    Keywords: Yichang; industrial economic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plan; countermeasures

    Three Gorges Project Withstanding 2010 Peak Floods·······················································Wang Rushu (13)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on the Yangtze River (YR) is the largest hydro-power project in the world; it is now attracting the world wide attention. Possessing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enefits mainly for flood control, power generation and navigation improvement, TGP is a vital and important project in harnessing and developing the YR.

    The Project primarily aims at flood control whose reservoir has a total storage capacity of 39.3 billion m3, 22.15 billion m3 of which can be set for flood control.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flood control capac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sections of the YR. In 2010 TGP has successfully withstood 3 peak floods, especially the one on July 20 with a frequency of once in 20-year, the largest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GP.

    TGP as an eco-environmental project will be beneficial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t will accelerate coordination of the economy,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ong the valley,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Keywords: TGP; peak floods; capacity; flood control

    Abstract: The Poyang Lake is one of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s in China.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peration may impact water leve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lak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dispatch mod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 the annual hydrographic process of Poyang Lake,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ject and lake. By analyzing impacts in different seasons (dry and wet season), we concluded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e reservoir may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concurrently. However, most negative impacts could be mitigated or eliminated by optimized dispatch and the positive ones could also be promoted by the same measures.

    Key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Poyang Lake; water level; ecological function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Current Context of Culture·······················································Meng Xiuxiang (23)

    Abstrac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as set in commemoration of Qu Yuan, a cultural figure loaded with spiritual nobleness and associated intentionally with many customs including dragon boat race, adornment with panches of moxa and calamus around the doors of the homes, bath in water with herbal medicines and eating glutinous rice filled with meat, nuts or bean paste an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s date from earlier time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of much cultural vari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but the changes in form will keep centering on its permanent theme.

    Keywords: Qu Yuan; Dragon Boat Festival; custom; celepatio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peration Effects on Water Leve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Poyang

    Zhiyu Gao Yong (19) Lake························································································································Zhao Xiujiang Sun

    Abstract: The religion of Tujia nationality is originally in succession to that of the ancient Ba people, for in many aspects the

    former exhibit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history of the Ba culture in ancient times, which are also the clues for exploration into the religion of Tujia nationality.

    Keywords: Ba culture; Tujia nationality; religion

    Self-deification and Permanence in Qu Yuan’s Awareness of Life······························ Su Huishuang (31) Abstract: The Far-off Journey by Qu Yuan is actually the commencement of composition of poetry about immortals, and in this verse reveals Qu Yuan’s self-deification and pursuit of his life’s permanence. The romantic quality of Qu Yuan’s awareness of life suggested in his poems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orks of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Also, Qu Yuan’s drowning himself into the Miluo River proves later his innocence and nobleness, for which he has been taken as “the God of Water” in the folklore culture of Taiwan. From his self-deified image to “the God of Water”, sublimation and permanence interprets the value of Qu Yuan’s life.

    Keywords: Qu Yuan; immortal; “the God of Water”; image of life; Taiwan folklore culture

    On Liu Xizai’s Comments On Qu Yuan And Li Sao in A General Survey of Arts··········Wu Bosen(38) Abstract: The comments on Qu Yuan and his poem Li Sa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 General Survey of Arts by Liu Xizai. In this work, Liu put forward some novel and unique opinions about Qu Yuan and Li Sao, such as his personalities, the positions of the poet and his Li Sao in literary history, etc, This article has done some preliminary survey and commentary,so as to encourage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A General Survey of Arts; Qu Yuan; Li Sao Abstract: Chuci is a great anthology of the ancient Chu culture,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 has been early introduced into the west, especially so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nation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studie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detailed history of Chuci translation as well as spreading of “Chuci”

    Ba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ujia Nationality·········································································Xiong Xiaohui(26)

    Translation and Spreading of “Chuci” Culture in the West···············································He Wenjing (42)

    147

    端午时节话“端午”

    端午时节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中华四大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似的。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习俗。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因此,在端午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成为习俗。

    到春秋战国以后,每到这一天,我国的很多地区,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的内容为:“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前 340 )卒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 ),享年 63 岁。其故里据史家记载和传讲,在地处长江西陵峡中部的今秭归县境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载: “ 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 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故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悬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 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实现一统。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他的精神极度苦闷,披发行吟泽畔。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感人肺腑,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城。屈原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已报国无门,美好的政治理想已完全破灭,心如刀割。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残,国破家亡的现实,超过了他忍耐的极限,

    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 )夏历 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断然怀石沉江以身殉国,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历代诗人和群众景仰屈原的品质叹慕屈原的文藻,自贾谊开以诗祭屈原之先河后,历代骚人墨客吊屈原的佳作累出不穷。又如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云:“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1852 年,维也纳皇家科学院的报告用德文发表了《离骚》和《九歌》。离此事 100 年后的 1953 年,屈原被推崇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诗作更是被翻译流传到世界各地。 至今还是唯一的一位炎黄血统的世界级文化名人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再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为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许多地方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竞渡,风格独具,热闹非凡,堪称中国一绝。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在《隋书·地理志》中已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民间娱乐活动,而且也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今举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这首诗形象地地描绘出了龙舟竞渡的恢宏画面。气氛的热烈,比赛的紧张,尽跃纸上。

    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元人王振鹏所绘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划龙舟这一活动也先后传入日本、越南及英国等国。

    唐宋以来粽子成为举国上下最流行的节日美食和馈赠礼品,不仅家家争做,而且市场上也出售各种各样的米粽。唐玄宗李隆基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粽子后,还写了赞赏“九子粽”的诗句:“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节日期间供祭神佛和祖先也都用米粽。1700余年来,我国地域辽阔,粽子的花样繁多,有四角粽、牛角粽、枕头粽等形制较为普遍,里面包的容更是花样繁多:火腿粽、碱水粽、鲜肉粽、红豆粽,甜的、咸的、辣的、酸„„不胜枚举。随着华人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把“粽子”这种食品也带到世界各地。成为广泛流行于世的传统食品。这一天,孩子们欢唱着端午节的民谣,乐得手舞足蹈。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不仅民间重视,宫廷也同样重视。身为天子的唐明皇也写诗《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自

    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的活动。民间还编出了有关端午节的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

    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宋代欧阳修以词颂端阳: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我国北方没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但是,历史上辽国的契丹族将士和金国女真族将士,都有端午节日射柳、骑马击球的传统竞技。《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驰马射柳是于端午清晨,先设棵棵小柳树于校场,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赛者依次驰马拈弓用无羽横镞疾射削白处。比赛获胜名次是: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为胜,断柳而不能接到手中者为次,另外射中非白处,或射中削白处却未断柳者与未射中者一样均为负。这种节日竞技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军事技术的训练,相沿成习,直至清末。至于骑马击球是在马上执鞠杖,杖头如偃月形,兵分两队争击,射门取胜,和现代马球相似。

    明清时期,端午节也同样受到重视。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在京城里,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京城里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人们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

    五月初五这一天,妇女要佩戴红绒花,到正午时分要把红绒花摘掉,扔在路边,名为“扔灾”据说这样就可以扔掉身上的晦气。这一天,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装着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 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都要在大门上贴上鬼王钟馗、祛瘟之神孙天师的画像。等到初五,人们要用毛笔蘸着朱砂给他们点上红色的眼睛。称作“朱砂判儿”。

    辽西的端午节,家家都很重视的。挂艾蒿、叠葫芦、缝香囊、吃粽子是乡亲们最主要的过节形式。在我小的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都用红纸叠起小葫芦,准备在端午这天早上挂起来,还将艾蒿在屋檐上,大门上,远远看去,绿色的树叶,红色的葫芦随风飘荡,给偏僻的乡村,增加了勃勃生气,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我在小学念书时,手工劳动课还专门学过折叠葫芦呢!

    小时候,端午节的前几天,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 记得妈妈在节日前的几天开始准备包粽子,上午把糯米晾一晾,拣一拣,淘一淘。粽叶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洗洗,就泡在大盆里备用了。粽子叶是竹叶,要到市上去买,也有仔细的人家,将用过的旧粽叶洗干净,晾干后存放起来,第二年再用。米,多用小黄米、大黄米,也有用糯米的,还有用黄米、糯米两掺的。包好之后,把粽子结结实实的摁在大锅里,注满水,盖严锅,就可以烧水煮了。煮熟之后,还要放在一个冷水盆中,剥去外皮之后,放在盘子里。吃的时候,多蘸红糖,也有蘸白糖的。全家边吃边论,其乐融融。母亲还要准备好五彩丝线,文人的话叫“香丝系腕”,五彩丝线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内心里总是觉得很漂亮,这五彩线要到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扯下来扔到水里,说真的,我真有点儿舍不得。(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还要制作香囊,就是用布绣成各种式样的荷包,先将红色的布裁剪出要做的香囊基本外形,在里装上“香草”,再用针线缝好,之后,在香囊的一端缝一条佩戴用的细绳儿即可。端午的早上,母亲要早早起来,将五色花丝线索缠在孩子们的手腕上、脚腕上,脖子上还要挂上彩线系的小笤帚,寓意是扫除灾祸,除此之外,还要给孩子们佩戴香囊。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大家要相互比较,看谁的母亲手艺更高。

    挂艾蒿代表招百福,艾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

    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

    采集艾蒿是需经验的,艾蒿叶子稍圆一些,背面是灰白色的,具有香气;水蒿叶子尖细,背面发绿。如不注意,错将水蒿采集回来,惹得全家开怀大笑。

    原葫芦岛市委书记胡国庆所作的《山村端午》:

    风吹葫芦桃枝扬, 端午山村着新装。

    滩头顽童戏海水, 室内老翁烧艾汤。

    秀姑口唱情歌笑, 红嫂鬓插野花香。

    风山更比孤山美, 青杏红时好还乡。

    这首诗全面地展现了辽西地区的端午风俗,宛如一幅乡情乡音的水墨画卷,在辽西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现在,辽西地区城市里的端午节也很热闹。节前七、八天就有出售各类民俗饰品的:各式各样的葫芦、各式格样的笤帚、各式各样的荷包,将端午节打扮的多姿多彩。现在农民的商品意识曾强了,配合端午节的民俗,早早用车子将艾蒿运到城里来出售。一般市民,也无需自家包粽子了,卖粽子小贩满街,摊床连连。端午节于2008年被首次列为法定假日,游园的、逛街的人山人海。在浓浓的亲情中,在和煦的暖风中,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接受文化的熏陶。

    近些年,虽然进入现代化的时代,但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人们在用手机传递“福音”的同时,仍相互祝愿:“端午节快乐!”

    尽管屈原离开人间几千年了,但人们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有增无减。在秭归,每年都在端午节期间隆重举行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一直延续至今。所谓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祭屈大典,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头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前,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三闾)大夫魂兮归来”。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作为屈原的故乡,秭归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甚浓,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分别为

    农历五月初五“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和五月二十五“末端阳”,端午节的热闹气氛一直要持续一个多月。

    2008年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三。今年是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之后的首个端午节,秭归作为端午节文化的发祥地,捧出端午文化大餐祭屈原,举办了2008中国秭归端午文化节,掀起了万民祭祀的热潮。通过公祭屈原、龙舟展演、游江招魂 ,端午诗会等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

    祭祀台位于屈原祠山门前,用艾叶装饰而成,以雄壮的三峡大坝为背景。屈原铜像立于台中央,两旁的招魂幡上用小篆书写着“三闾大夫魂兮归来”几个大字;祭祀台上供奉着屈原的灵位,猪头、羊头、水果等祭品,祭祀台前置白龙头一个,香炉、菩垫若干。

    6月6日上午与三峡大坝仅1公里之遥的凤凰山上,数千名屈乡儿女着素服,诵楚辞,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悼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三闾大夫,屈平灵均,诞于秭归,仕楚于郢。辅怀王兮图强国;联齐晋兮抗暴秦。乌鹊纷噪,宵小干政;丹凤钳口,孤忠远行”„„上午8:30祭祀仪式正式开始。三峡大坝上游的凤凰山下,锣鼓喧天,彩球飘飞。龙舟赛在徐家冲港湾龙舟训练基地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游江招魂仪式,“大夫啊,大夫啊,你回归故里哟,故乡的人民想念你”苍凉的招魂曲在江畔声声响起,游船上游江招魂结束后,来自河南以及我市各县市区的16支龙舟代表队展开了激烈角逐。全场肃静,炮乐声起,鼓响金鸣。面对着屈原的塑像,身着素服的人们依次上香、摆放供品。在婉转凄切的鼓乐声中,屈乡儿女齐聚祭坛前,上香、跪拜、叩首,表情神圣而庄严。随后,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人,悲壮地诵读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一切显得庄严肃穆,全场人员大为所动,全体肃立,面向灵位深深三鞠躬„„

    下午,在凤凰山古民居内举行了“端午骚坛诗会”。诗会上,来自武汉、宜昌同骚坛诗社的诗人们同台唱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意气风发的青年人,还是骚坛诗社的“泥巴腿子”,都满怀深情地缅怀屈子。“屈子华章万古青,骚坛诗社千秋吟。遗风牢记忠魂志,故里高扬爱国音。”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

    一个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楚国官员,一个富有哲学思辨的思想家,一个关注百姓疾苦的父母官,一个使《楚辞》熠熠生辉的爱国诗人,死后,他的精神、灵魂深深地融入端午的民俗中,永远活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有了屈原,才有了“端午”这一绵延久远的历史文化,才有了端午粽子飘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伟大源于崇高,崇高源于博爱,博爱源于无私。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能无悔。屈原的辞赋,屈原的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端午节历经两千年的历史变迁,已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种文化源流,集饮食、体育竞技、卫生防疫于一体,受人们重视,被人们喜爱,成为凝聚人心、凝聚民族感情、传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文化象征。端午节从2008年起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我们在怀念、祭祀的同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推荐访问:创设 端午节 环境 端午节环境创设方案 端午节主题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