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公文写作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医院总结
  • 合同范文
  • 党团范文
  • 心得体会
  • 讲话稿
  • 安全管理
  • 广播稿
  • 条据书信
  • 优秀作文
  • 口号大全
  • 简历范文
  • 应急预案
  • 经典范文
  • 入党志愿书
  • 感恩演讲
  • 发言稿
  • 工作计划
  • 党建材料
  • 脱贫攻坚
  • 党课下载
  • 民主生活会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您现在的位置:雨月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手抄报|美丽乡村手抄报一等奖

    来源:雨月范文网 时间:2019-11-01 点击:
    000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在线01月15日讯 13日,湖州安吉县在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即用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全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按照这一计划,安吉县将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打造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据介绍,安吉县已拟定近期(2008年—2009年)、中期(2010年—2012年)、远期(2013年—2017年)的工作目标。

    在2008年至2009年:重点完成递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递铺—山川—天荒坪—上墅示范带和环灵峰山休闲产业带的建设,以及配套的示范带连接工程的建设,总体完成5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初步打响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品牌。

    2010年至2012年:完成杭垓、高禹—良朋—鄣吴沿线和溪龙—梅溪—昆铜沿线建设,以及配套的连接工程的建设,总体完成7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基本完成“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2013年至2017年:全面完成全县剩余村的创建和配套连接工程的建设,最终实现安吉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

    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特色在发展中更亮

    乡村建设是很多国家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让九亿农民对他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期待。当很多乡村还在为经济发展而不得不付出环境代价时,安吉,曾经的浙江省贫困县,已经从生态立县与工业富县的博弈中做出抉择,正在通过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从经营资源向经营品牌的自我超越。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吉实践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期对话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博士,听听他对于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其它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建言。

    主持人:人们往往容易把山区县与偏僻、闭塞、贫困等状态联系在一起,而在安吉这个典型的山区县,您的切身感受如何?

    彭真怀:我最早关注安吉是因得知有大熊猫要移居到安吉的消息。我当时就想,一个熊猫“移民“的地方环境肯定很好。来到安吉,我们乘车行驶在公路上,就犹如穿行在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廊中,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

    在安吉,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小村子都有自己特别的韵味。2008年初,安吉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县、乡、村立即联动起来。除了32个重点行政村以外,自主申报的行政村还有79个。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告诉我们,全县187个行政村就是187幅风景画,他设想用10年时间,把这187幅风景画连点成片,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大乡村。

    主持人:安吉曾经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而县里却选择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增长指标考核没有根本改变的大环境下,作出这样的决策有可能会牺牲暂时的发展速度,有可能减少财政收入,有可能拉大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因此,很多人都在关注,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实现富民强县?

    彭真怀:安吉之所以选择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是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安吉也曾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了造纸、化工、印染等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尽管一度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由此,安吉人终于认识到发展必须顺势而为,从生态立县与工业富县的博弈中作出了抉择,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保证支柱产业符合生态要求。安吉境内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0万亩,立竹量1.45亿株,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乡看安吉”之说。安吉发挥了4000家农村家庭工业、20个家庭工业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产业布局。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收入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依托资源优势,安吉竹制品加工从根到叶形成了完

    整的产业链,开发了竹地板、竹工艺品、竹叶生物品、竹炭等7大系列近6000个产品,书写出以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竹产值的奇迹。

    在安吉,我们感到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浪扑面而来。有136家企业与125个行政村结对互助,随处可见百姓创家业、企业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红火场面。一批种养能人、企业管理者、产业经纪人和乡土技术人才,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和宜旅则旅的原则,孵化了30个工业经济强村、20个农业特色强村和10个休闲旅游强村。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96元,比上年增长14.5%,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主持人:您在调研报告中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这种差异化发展体现在哪些地方?

    彭真怀:站在生态立县的战略高度,美丽乡村成为统领安吉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并由此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他们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用生态的思维,设计城乡建设示范区;用生态的意识,培育新的创业基地。

    “大竹海”是安吉的资源优势,而这个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其他很多地方是不具备的。这里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在长三角工业发达地区可以说已经非常罕见了,长三角是一个发达的象征,而安吉人则自豪地说:“我这里就是大乡村。”这种差异化思路让安吉活了。在安吉,我们发现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以黄浦江之源为纽带,生态安吉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被列为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参与调研的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授说,当一些地方把生态文明仅仅看作一项硬性任务的时候,安吉已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自觉探索,做好了经营村庄、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

    根据2006年浙江省“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安吉共有各类民俗民间文化样式119项,约占整个湖州市的1/2。首批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项,数量和质量名列湖州市前列。安吉正是以创建优美乡镇、精品生态村为具体抓手,融合竹文化、茶文化,打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作为首个“国家生态县”,安吉已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主持人:您一直强调安吉是个美丽的大乡村,那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实践,您认为其有哪些对全国有积极借鉴意义的创新成果?

    彭真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提出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这项战略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工作在基层,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基层,需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作出了新尝试,在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形成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制度安排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先,安吉把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立体规划体系,不仅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而且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乡镇和行政村,也都有一脉相承的布局规划,各职能部门还有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实现了规划全覆盖。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做法,在起点上就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保证了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安吉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顾及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既不愧对先人,又能造福后代。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

    新农村建设涉及20多个部门,“九龙治水”必然造成财力、物力分散,权力寻租机会增多,因此迫切需要整合部门利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为了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安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靠前指挥,有效梳理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握指成拳,步调一致。这种全县一盘棋的总体战意识,有利于集

    中力量抓好沿路、沿线、沿河地带的生态建设,有利于提升精品示范村和核心示范区的质量水平,客观上扩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力。

    新农村建设要落实在经济发展上,就必须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把特色放大,让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但一些资源富集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支持经济增长,谋一时而不谋万世,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安吉实践的重要经验在于,从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那一天起,就坚定信念,发挥生态优势,谋划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市场广阔的生态产业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一些地方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立竿见影,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引起农民的反感。安吉实践的重要经验在于,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就有了自觉自愿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从2600多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全县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为87%,满意率和支持率为99%。正是有了农民真心实意的拥护,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才会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成为安吉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意义

    中国农民的世代追求

    2008年10月24日至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牵头,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6个有代表性的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参与调研的领导和专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起步超前,生动实践了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城乡统筹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方面堪称典范,对全国具有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

    一、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安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

    安吉是浙西北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三面环山,茂林修竹,河道密布,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基于对县情的清醒认识和总体把握。我们乘车行驶在公路上,犹如穿行在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廊中,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黑色的柏油路面,鲜花苗木相间的隔离带,图案各异的绿色边坡与路边的

    峰峦、田野、溪流、村寨融为一体。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幅城乡一体、工农并举、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协调融合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1、村村优美,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2008年初,安吉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县、乡、村立即联动起来。除了32个重点行政村以外,自主申报的行政村还有79个。藏在天目山深处的大溪村,以原生态的风景和众多的“农家乐”著名,幢幢村居高低错落,点缀在青翠的竹林中,深吸一口气,清新中带着丝丝甜味;如果要看竹,就去高家堂村,无边的竹海绿得连绵不绝,气象万千;而群山环抱的迂迢村除了自然美,还有翰墨飘香,村里人白天握锄,晚上握笔,画扇面成为村里的文化产业;坐落于黄浦江之源的深溪坞村,则是一座生态博物馆,有落差800米的亚洲第一大石浪,有华南面积最大的高山杜鹃林……在安吉,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小村都有自己特别的韵味,浸润了灵秀之气。

    在调研座谈会上,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同志告诉我们,全县187个行政村就是187幅风景画,他设想用10年时间,把这187幅风景画连点成片,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大乡村。抱着追根溯源的探究心理,我们在横山坞村进行了实地察看。这个村是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共有400家农户,90%以上都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公共卫生责任到组、到户,“垃圾要入箱、污水要处理”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行动。每一户人家的卫生间都独立分开,配备抽水马桶和洗脸盆,污水全部流入三格式化粪池,逐层过滤,最后用于庭院绿化灌溉。当地领导介绍说,横山坞村只是安吉的一个缩影,全县各村都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收集率在95%以上,有288支巾帼义务保洁队活跃在城乡各地,有60%以上的村实行了生活污水处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源于安吉人仰承先贤遗风,源于长期形成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2、家家创业,为农民创造致富的发展环境。安吉境内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0万亩,立竹量1.45亿株,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乡看安吉”之说。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做到创新与创业并举、富民与强县并重?安吉给出的答案是,发挥4000家农村家庭工业、20个家庭工业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产业布局。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收入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依托资源优势,安吉竹制品加工从根到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开发有竹地板、竹工艺品、竹叶生物品、竹炭等7大系列近6000个产品,书写出以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全国20%竹产值的奇迹。

    在安吉,我们感到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浪扑面而来。有136家企业与125个行政村结对互助,随处可见百姓创家业、企业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红火场面。一批种养能人、企业管理者、产业经纪人和乡土技术人才,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和宜旅则旅的原则,孵化了30个工业经济强村、20个农业特色强村和10个休闲旅游强村。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世代傍竹而居、与竹为伴的安吉人,在长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毛竹培育经验,其中钩梢技术尤其值得称道。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竹农在每年立冬以后至来年春分以前,一般会钩去竹冠长度的1/3。2008年初春南方的大雪灾,安吉毛竹每亩平均受灾7株,损失比例为5%,与高达50%以上的毛竹受灾县相比,钩梢技术是当地竹资源免受重大损失的根本原因。

    3、处处和谐,为农民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安吉境内森林覆盖率71%,植被覆盖率75%,支流水质常年保持Ⅰ、Ⅱ类,干流水质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为一级,是土净、水净、气净的“三净”之地。早在2004年,安吉就把每年的3月25日定为全县“生态日”,埋设了120年前由吴昌硕等前辈发起设立的“阖村公禁”生态碑,定期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用生态的方式生活,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生态意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安吉进一步摆脱旧思路、旧观念的束缚,因地制宜,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带来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

    让安吉人倍感自豪的是,2006年6月5日,在第35个世界环境日表彰大会上,安吉被命名为首个“国家生态县”。验收组写下了这样精彩的评价:“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在这之后,安吉又相继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村镇环境改善项目还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到目前为止,安吉已经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全县15个乡镇中有12个全国优美乡镇,有29个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有33个湖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呈现出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经济发展的崭新面貌。

    4、人人幸福,为农民创造文明的人文环境。 根据2006年浙江省“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安吉共有各类民俗民间文化样式119项,约占整个湖州市的1/2。首批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项,包括舞龙、舞狮、旱船、马灯以及傩舞等,数量和质量名列湖州市前茅。正如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同志在调研中所指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落点,都具体指向提升农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唤起农民的生活幸福感,这个大方向值得充分肯定。安吉以创建优美乡镇、精品生态村为具体抓手,融合竹文化、茶文化和昌硕文化,打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被授予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的徐村湾村、高坞岭村、马家弄村,农村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城市文明开始向这里延伸,先进的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形成。

    安吉县县长单锦炎同志说,让全县人民的生活像县名的由来一样“安且吉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责任感,县委、县政府重点突破了小康示范村、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整治,总体推进了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和互为服务的新格局。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96元,比上年增长14.5%,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1∶1,2008年上半年这一比例继续缩小1.90∶1,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通过村民出一点、乡镇补一点和财政拨一点的办法,安吉在全县建立了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对农村公共服务事业进行统一管理,对残疾贫困户的危房实行全面改造,对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对外来人口给予同等待遇,农民生活幸福感越来越闪耀出人性关怀的光采。

    二、站在生态立县的战略高度,美丽乡村成为统领安吉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并由此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曾经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上个世纪80年代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了造纸、化工、印染等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尽管一度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湖州市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卞利强同志告诉我们,安吉之所以选择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是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顺势而为,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我们认为,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提升、农村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安吉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形式。

    1、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保证支柱产业符合生态要求。应该承认,在经济增长指标考核没有根本改变的大环境下,作出这样的决策有可能牺牲暂时的发展速度,有可能减少财政收入,有可能拉大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因此需要远见、勇气和魄力。但安吉县委、县政府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从生态立县与工业富县的博弈中作出无悔抉择,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治理了74家水污染企业,关闭了33家污染严重企业,拆除了规模和税利列全县之首的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在工业经济定位上,安吉立志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区。通过实行严格的环保前置审批,全县筛选了100家成长性好的企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选派机关干部驻进企业结对帮扶,推动安吉椅业和竹产品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

    与生态工业相呼应,安吉面向沪、杭等大都市需求,生态农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规模化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抓龙头、连农户、拓市场,安吉精心培育了万亩白茶现代园区、万亩蚕桑现代园区、万亩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万亩竹子良种基地,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10万多亩。通过提高竹乡农产品的精加工能力,安吉绿色和有机认证农产品产值达3.7亿元,占主要农产品的32.2%。我们在报福镇参观时发现,这个山区镇的生态农业很有代表性,万亩山核桃基地、高山生态茶基地、森林蔬菜基地和土鸡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20元;接待游客量20万人次,创收2000万元。近年来,报福镇先后被命名为湖州市文明镇、卫生镇,浙江省生态乡镇、新农村10大冲击波乡镇,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验收。

    2、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安吉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境内山川锦绣,人文兴盛,有国家森林公园、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江南滑雪场等独特景点。特别是距杭州市65公里、湖州市68公里、上海市209公里的区位优势,使安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后花园,

    每年游客增长比例超过10%。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以黄浦江之源为纽带,生态安吉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被列为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根据远景规划,安吉正在加快提升休闲经济,做强做优旅游产业,休闲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望提高到22%。

    作为一个移民县,安吉民风淳朴好客,有着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着恬静安适的生活方式,具备移民文化所积淀的民俗、民情。在安吉,我们发现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竹乡“农家乐”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农家乐”越来越乐,提升了递铺镇、孝丰镇和天荒坪镇的知名度,联动了衣、食、住、行、育、乐产业,促进了低、小、散景点的呼应。参与调研的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教授说,当一些地方把生态文明仅仅看作一项硬性任务的时候,安吉已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自觉探索,做好了经营村庄、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笔精神财富。

    3、用生态的思维,设计城乡建设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覆盖安吉的整体行动,需要从生态环境出发,科学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县美丽。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立足于长三角经济圈,安吉在处理与沪、杭等大城市互补关系中,以大乡村的姿态当配角;立足于县域范围,安吉在处理城乡互补关系中,倾力把递铺镇打造为全国的山水园林城市。作为县城所在地,递铺镇在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投入40多亿元拓展城市空间,把环绕城区的5座绿色山脉和贯通城区的5条绿色溪流引入城内,以山为脉,以水为径,形成群山环绕水穿城、青山碧水绿绵延的生态城市形态,走出了一条山区城市化的新路子。

    作为这次调研活动的组织者,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博士思考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怎样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他注意到,在递铺镇成为县域经济核心的同时,安吉以小城镇为带动,以村为基础,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和村的特色两个功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普及。这是一条超常规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在城市化率不到50%的背景下,要求安吉必须以后现代化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切合实际的创造性设计。行得春风,必有秋雨。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推动了这个山区县与韩国潭阳郡结成了友好县郡,与法国竹园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尝试以竹为玩具”创意活动;与亚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合作开展了现场培训。

    4、用生态的意识,培育创新创业优选地。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无论是城乡一盘棋的设计理念,还是按“美丽”标准提出的发展模式,都需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健全创新动力机制。为了成为长三角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集聚的重要基地,安吉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以大开放促进大招商,积极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加快接轨上海、融入杭州的步伐,实现一体化融入和差异化发展。在打造椅业和竹制品世界制造中心的过程中,全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安吉,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

    延伸产业链。到2011年,预期实现椅业销售收入37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竹制品销售收入18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

    从本质上说,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实现再造安吉的战略目标,实现从经营资源向经营品牌的自我超越。安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明显,具备成熟的创业条件。水陆交通便利;有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和生态人居名县3张名片;是长三角重要的水源地,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对安吉的未来,唐中祥同志以创业者的豪迈和坚韧告诉我们,全县正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基础,快速推进绿色食品、机械五金、新材料和新医药等工业平台的扩容提升。到2011年,预期实现绿色食品销售收入5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机械五金销售收入5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新材料销售收入3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新医药销售收入20亿元,年均递增50%以上。

    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实践,美丽乡村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对全国具有积极的借鉴与示范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提出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这项战略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工作在基层,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基层,需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作出了最新尝试,在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形成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制度安排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的安吉实践,丰富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值得重视、完善和推广。

    1、规划一张图,重在落实综合配套。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一些地方无章可循,缺乏规划或者根本无规划。也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规划,但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规划水平低,村庄布局散乱。安吉实践的重要经验在于,把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立体规划体系,不仅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乡镇和行政村,也都有一脉相承的布局规划,各职能部门还有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据我们了解,安吉共有12个乡镇、50个行政村、38个重点职能部门完成了规划编制和配套方案。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做法,在起点上就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保证了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保证了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梯次发展。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安吉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顾及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既不愧对先人,又能造福后代。现在,安吉所有乡镇和84个行政村都完成了生态规划,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指导意义。

    2、建设一盘棋,重在推动资源整合。 新农村建设涉及20多个部门,“九龙治水”必然造成财力、物力分散,权力寻租机会增多,因此迫切需要整合部门利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安吉

    实践的重要经验在于,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科学发展的整体背景下思考,放在生态文明的宏观框架里研究,集中整合政策资源,打捆使用资金项目,不仅符合当地客观实际,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而且具有纲举目张的统揽作用。

    为了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安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靠前指挥,有效梳理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76个部门结对共建,握指成拳,步调一致。以农村公共设施为例,环保部门实施生态村创建工程;交通部门实施康庄工程;水利部门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和10万农民饮水工程;卫生部门实施农民健康和农村改厕工程。与此同时,对新建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和资金拨付工作,由新农办、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和审计局牵头,会同项目单位进行全面审核把关。这种全县一盘棋的总体战意识,有利于集中力量抓好沿路、沿线、沿河地带的生态建设,有利于提升精品示范村和核心示范区的质量水平,客观上扩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力。

    3、产业一条龙,重在发挥比较优势。 新农村建设要落实在经济发展上,就必须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把特色放大,让特色形成竞争优势。但一些资源富集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支持经济增长,谋一时而不谋万世,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安吉实践的重要经验在于,从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那一天起,就坚定信念,发挥生态优势,谋划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市场广阔的生态产业新格局。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始终没有停顿过。

    美丽乡村建设从概念酝酿到思路调研、从规划论证到全面启动,用一年多时间综合评估了安吉的实力与潜力,借鉴吸纳了省市意见与基层心声,统筹兼顾了工作传承与思路创新。围绕自身的比较优势,安吉以高效农业为龙头,引导绿色和有机生产;以竹资源为抓手,创办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生态环境为依托,推动休闲旅游组团运作。美丽乡村建设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全县187个行政村被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安吉人没有战战兢兢、无所适从。在我们看来,这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体现了对科学发展的深刻认知,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把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4、民心一杆秤,重在尊重农民意愿。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一些地方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立竿见影,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安吉实践的重要经验在于,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我们在调研中深受启发的是,安吉领导班子心系农民、心思农业、心忧农村,勇于承担为浙江省农村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责任和使命。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改路、改水、改厕、改塘起步,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已完成的1000个村庄整治点,农民受益率达82%。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已有床位5000张,从业人员2.6万人,经营收入1.5亿多元。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就有了自觉自愿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从2600多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全县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为87%,满意率和支持率为99%。正是有了农民真心实意的拥护,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才会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成为安吉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乡村建设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在结束这次调研时,我们开始真正认识到,安吉是个大乡村,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在乡村,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这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蓝图,一座座青山连绵,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一处处村落点缀,因文化而流动的山水……外在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和设施完善,与内在的社会和谐、产业发展、生活富裕和文明提升互为表里,完整构成“安且吉兮”的美丽乡村。我们相信,这个培育于安吉、创新在浙江的新农村道路,是中国9亿农民共同的梦想、期待和未来,一定会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一.何为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统筹城乡,村镇、村庄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的综合性规划。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二、乡村的现状和现有问题

    1.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农村居民点内部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卫生、排水、交通等设施投入较少,农村生态环境差。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多数居民点的环境状况堪忧,多数居民点中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措施,没有统一的污水排放管道,居民点中的生活垃圾随处弃置,人畜粪便无统一的处理办法,雨天污水横流,道路泥泞,高低不平,卫生标准远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不利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农民为了增产增收,大量过量施用化肥,据有关资料表明,肥料利用率仅为35%,其余大部分下渗和随地表径流汇入江河,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据有关部分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80%以上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氮肥污染,影响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同时,由于农药用量累积增加,其利用率仅为30%,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一些有机农药的不科学施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引发食品安全。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住房多数修盖一新,宽敞明亮。但由于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排污管网和垃圾收集设施,大部分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落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堆放和路边或往池塘倾泼的状况基本未变,好使是有些村有垃圾堆放点,也基本无人专管,堆积如山,垃圾腐败臭味严重。 许多池塘、河流水量减少,无水或水少的已变成臭水沟,或被淤泥填满,基本失水了蓄水保水功能,更谈不上生态美化功能。上述除家庭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之外,新建小楼也采用化粪池,但没有专门的污水排放沟管,直接排了池塘河流内,加剧了水体环境污染。现在农村吃水都面临问题,地表水基本无法饮用,三十年前,许多地的还可直接饮用池塘及河水或湖水,现在大部分都是吃地下水,部分地下水也遭受污染,难以确保饮水安全。

    2.农村交通状况差,交通文明突显

    随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农村道路进行了建设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一方面,沿路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村村通”公路上,男女老

    少随意横穿,有的人甚至在公路上晒粮食,堆砖石等杂物,还有农用车货车载人、人货混载、驾驶摩托车不戴头盔、报废车辆运输等;另一方面,随农村道路的变宽,一些农村地区的司机喜欢开快车,特别是途经村庄时未能及时减速,非常容易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在刚过去的年底,笔者家里亲人就因过马路时被一开快车的摩托车撞伤,现在还在恢复中。

    另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集镇或大村庄经过的公路出口入口多,一般没有减速带,更谈不上红绿灯,安全配套设施简单低级,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增多的原因。

    3.村庄建设状况处于无序状态

    传统的农村村落基本是依山傍水而建,而现在的农村房屋是顺路而建,路到那里,房子建到那里,大有抢占优势土盘之态。许多好的良田被无序建房,村庄无秩分布,你建在我家前边,我还比你家往前点,完全非理性建设。

    空心村越来越严,一些大村庄中心基本是老房子,面临倒塌,无人居住,村庄无序扩大,新村包围老村。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村庄基本无规划。 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户建房选址比较随意,建房基本还保留着传统的习惯,无图施工,土法上马;只重视个体,不顾及群体;弃旧建新,整个村落没有一个统一的、长远的规划。村庄建设由于没有统筹规划,很多农村居民点基本上受制于自然选择,农村村庄建设大都无章可循自我发展,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这种无序状况一是与农村整体风气、文明素质等多因素有关;二是与土地制度不完善有关,没有针对农村宅居专门性管理的措施。

    中国地域广阔,乡村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胜枚举,以上为较为突出的乡村现状及问题,我们将徐徐图之,根据华容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尽全力打造出具有华容特色的“美丽乡村”。

    三、农村风貌现状形成的原因简析

    按上文所述,农村环境卫生、农村交通文明、村庄建设等问题较突出。一方面与农村传统习俗有关,其影响了数千年,农村整体文明的提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广阔,我国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是以三农支援城市发展的方式进行的,没有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虽然现代农村也同时发展了,但与同时代的城市相比还是发展缓慢。

    四、我们该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1.整治农村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追求正由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品质生活、健康生活转变,盼文明、盼健康、盼环保的呼声与日俱增。而在广大农村,

    垃圾乱倒、柴草乱堆、圈舍乱搭、畜禽乱跑、污水乱泼现象十分突出,到处呈现出脏乱差的景象,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与群众期盼相去甚远。

    为解决以上问题要做到试点先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在乡村设立可再生垃圾回收站点,分片区规划建设不可再生垃圾填埋场,解决“垃圾哪里去”的难题;每个村建设垃圾池、垃圾屋,在公共场所摆放垃圾桶,选聘2—4名保洁员,购置垃圾清运车,坚持人员每天上岗,垃圾每天清运,破解“环境怎么保”的难题;加强宣传教育,星级卫生户评选,破解“习惯怎么改”的难题。树立优秀试点,然后以点带面,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2.应地制宜,乡村四改,实现城乡统筹

    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四改”:

    第一改为“改路”,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并且配套设施随即跟上,交通指示牌及红路灯等不可缺失,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

    第二改为“改水”,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弄攒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水。

    第三改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并建造排水排污系统,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第四改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

    总而言之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揽,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统筹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配套,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建设新社区,按照“应地制宜、突出特色,功能完善、宜人宜居,集约节约、经济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采取乡村组织实施、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功能全、外观美、环境优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群众用上自来水、太阳能、沼气能、电热水器和水冲式厕所。积极改造老村庄,按照“田园风光、城市生活”的理念和“禁挖山、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的要求,不搞大拆大建、大挖大填,不搞整齐划一、城市克隆,着力在优化村庄布局、规范建设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美化净化环境上下功夫,整合交通、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移民、环保、电力、通讯等,按照“渠

    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要求,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融入现代主题元素和乡土文化元素,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3.保留特色,打造美丽乡村

    生态特色,自然本色,如何变成一抹亮色?在建设中切忌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做法,把功夫下在规划、历史遗存以及特色挖掘和精雕细刻上,确保每个示范点先成为一幅精致的画卷。

    首先科学的制定规划,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其次建设农村新社区,不能一味求新,也要重视“怀旧”,从历史深处和传统根部重寻精神资源,留住自然风姿和人文血脉。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最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乡村,对于乡村的特色农民群众是最为熟悉不过的,所以要走入群众中去,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惠及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严格按照政府主导、乡村组织、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深入发动,广泛汇集民力,努力形成共识,大打一场保留乡村特色,打造美丽乡村的战役。

    4.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美丽长留

    建设美丽乡村,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靠的是长效、靠的是持久,不能出现“一阵风”的形式化改造,对后续建设和发展不管不顾。

    美好乡村建设目的在于造福农民群众,其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农民群众检验。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统筹推进,即不新增村级债务、不搞形象工程,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适当加长建设周期,分步安排建设项目。

    构建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久。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

    结尾:建设美丽乡村最好能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

    “产业美”——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 “环境美”——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

    “生活美”——物质生活宽裕、社会保障力、邻里亲朋和谐;

    “人文美”——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带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发展、造福农民群众,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综上所述,建设好“美丽乡村”意义重大,需要我们认真尽责的去做好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对于我们生态乡镇来说意义特别重大,为其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打造美丽乡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要重视。打造美丽乡村要拿出实际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投入上要舍得花钱,在措施上要得力,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造福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

    二、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显特色”的原则,精心编制村庄规划体系。根据各村实际,着力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即:冯地村、黄胜村、木陂村和罗胜村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建设宜业宜游型美丽乡村;曲溪村和蒲溪村以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功能配套的美丽乡村;,军山村、白石村和大东溪村以建设生态农业型美丽乡村,以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重点。

    三、注重全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并把村容村貌改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升“美丽

    乡村”规模,实行农民门前“三包”的包保责任制,建立健全容农村环境卫生监管长效机制。

    四、用丰富的载体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美不美,首先看生态。但光有生态,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也不是新农村。所以,建设美丽乡村,要与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把强农富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重点培育林竹加工、花卉苗木、等特色主导产业,让产业增收富民有载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美丽乡村创建点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立足于保护青山绿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同时,着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旅游点,不仅让生态乡村创建有载体,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兼顾。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14-08-24 09:21:27 浏览次数:79次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就一定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

    推荐访问:乡村 美丽 建设 手抄报 美丽乡村手抄报大全 美丽乡村建设手抄报简单